唐順之集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54002465
作者:【明】唐順之

书籍目录

荆川先生文集卷之一

游盘山赋蓟州名山也

游西山碧云寺作得悦字
庆寿寺斋宿
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
同孟中丞游龙泉寺二首
普济寺同孟中丞作
秋夜
禁中遇雨
夜霁
十五夜旅怀
望太行
山行即事
泛黄河
息中山亭子
雨霁约孟有涯中丞游山孟先出郭追之不及
送焦提学往贵州
送李推官赴高州
送蒋藩幕赴闽中
休沐家居简陈约之
送王生归蜀
送何学官往金坛
送陈学官往福宁州
送莫子良擢举东归
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
送蒋尉赴金华
送程翰林松溪谪居朝阳四首
送孔上公助祭太学归阙里时赐衮衣一袭
春夕皇甫膳部见过索观鄙作留夜坐
挽张舍人二首
汲县谒比干墓
中岳
游嵩山少林寺
冬至南郊
奉天殿庆成侍宴
朝谒长陵
奉命分祀孔庙作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
登孙登啸台
铜雀台二首
嵩阳宫柏
咏天坛梅花
咏峡蝶花
狂歌行赠孟中丞有涯
皇陵行
从军行送吕兵曹募兵辽海
送朱建阳
送陈贡士刺上思州
荣阳行
金台行
结客少年场行
歌风台
同院寮观阁中芍药作
南苑
午日庭宴
登昆卢阁
游龙门
龙泉寺对雨
永年公馆夜宿
龙泉寺怀顾南田使君顾以公事不至复惠酒助看山之兴
咏崔后渠书屋
题张学士仰宸楼楼藏赐书
题张学士阳峰卷
送张学士归蜀省亲
潞河别林汝雨提学浙江
送黄参政赴陕右
送项膳部迁之南行兼呈刘祠部
送高行人使琉球
送王读赴南都
送樊大夫会朝长至
送周云卿之任通山
寄周中丞备御关口
答周约庵中丞九日乐城道中见赠
送施贡士子羽南行
送人上陵作
览任少海吏部庆都留题怅然怀人因次其韵
赠袁御医芳洲
张相公寿诗
赵州怀古
吕翁祠堂
题刘黄祠
朱仙镇观岳将军庙
和陈编修约之禁中雪诗二首
咏夹竹桃
和咏雾中榴花
九月晦日钧州公馆见菊
村居二首
村夜
同皇甫子循游横山二首
夜宿王氏庄
暮春游阳羡南山四首
同林尹游会真庵
游马迹山宿许道士房有赠二首
题阎泉川副使庄
谢赠别高参子业
罢病归访王山人含真
送王良医往岷府
赠王潼谷出守保定
赠春岩王尹朝京
送白尉往湖州
送胡主事榷税剂州
丹阳别王道思三首
夏日听沈君弹琴诗三首
赠宜兴张医二首
次韵赠陈后冈
送李文与赴河南郡悴任
次韵答张户部羽卿
送董两峯应举
九月八日作
送真州蒋生至宜兴亲迎归
送莆田方生自宜兴归应试
送林宜兴迁官南部
题东石草堂图赠黄松江
双寿图歌为段翁作
赠王君五十岁
题龙图
山庄闲居
游神墩寺次壁间韵二首
登墩
广德道中
泊淮上作
淮上五日泛湖同蒋别驾世和闻复官报寄京师友人
代柬寄京中旧游
寄赠曾郎中再入礼部
家居赠别陈食事约之
临清十五夜柬陈太史约之
赠陈愈事约之生日
崔镇道中晚望怀陈约之
赠别义兴林尹迁官
次韵赠施道人
寄题顾东桥侍郎载酒亭
送樊医归南昌
赠张地官督赋江南
赠南都莫工部子良夏至斋宿署中
送彭府悴进贺圣节表
宜兴舟中读徐养斋诗稿因思奉别之久怅然有怀二首
览徐养斋见怀毛古庵及小子之作存没感怀和韵
和徐养斋移居二首
题赠施心菊医士
赠江阴陈君
寄刘范东提学
题伯祖平乐守素斋翁像
和朱子学迁居
程副使挽诗
元夕咏冰灯
……

作者简介

本书是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唐宋派”主将唐顺之的诗文集,收《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并附录其《奉使集》二卷、补遗诗文及传记资料若干。
本书是唐顺之著作的首次点校整理本。


 唐順之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摘自本书前言,马美信先生撰文。唐順之是在明代中葉社會意識發生激烈變革之際湧現出來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文人。他繼承了陽明心學并有所發揮,成為南中王門的重要人物,在明儒學案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又是唐宋派的創建者,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改變了一時的文學風尚,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一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武進(今屬江蘇)人。順之幼時竭神于舉業,終成八股文大家。衛北謀列舉明代舉業八大家,為吳縣王鏊、武進唐順之、常熟瞿景淳、武進薛應旂、昆山歸有光、德清胡友信、歸善楊起元、臨川湯顯祖。孫慎行則以王鏊、瞿景淳、唐順之和薛應旂為制藝四大家。嘉靖八年,舉會試第一人,廷試二甲第一。授兵部主事,不久乞病歸。嘉靖十一年返京,任吏部主事,後改翰林院編修,與高叔嗣、王慎中、華察、孟洋、江以達、屠應竣、陳束、任翰、熊過、李開先等人切磋詩文,頗受諸人讚賞,名列“嘉靖八才子”之一。順之為文初尚秦漢,尤其喜愛李夢陽詩文,以至篇篇成誦,逐一仿效。後在王慎中影響下,文學觀念發生變化,認為學習古文應取徑唐宋,反對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主張“文必秦漢”的復古理論,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錢謙 益《列朝詩集小傳》云:嘉靖初,王道思、唐應德倡論,盡洗一時剽擬之習,伯華與羅 達夫、趙景仁諸人左提右挈,李、何文集幾于遏而不行。 錢氏所云,不免有些誇大,然七子派的聲勢經王、唐批評後更趨衰熄,卻是不爭的事實。嘉靖十二年,唐順之擢為翰林編修。嘉靖十四年因觸忤執政張璁,遭放逐家居,致力于道德學問。次年,他寫信給王立道說:詩文六藝與博雜記聞,昔嘗強力好之,近始覺其羊棗昌歜之嗜,不足饑飽于人,非古人切問近思之義,於是取程朱諸老先生之書降心而伏讀焉,初亦未嘗覺其好也。獨之且半月矣,乃知其旨味雋永,字字發明古聖賢之蘊,凡天地間至精至妙之理,更無一閑句閑語,所恨資性蒙迷,不能深思,力踐于其言焉耳。然一心好之,固不敢復奪焉。此類之書,皆近世英敏材辯之士以為老生爛話,至束閣不肯觀,雖其苦心敝精於文字間,而意不免老死而無所聞,有可痛者。前人論唐順之的學問,多認為他專攻陸(象山)王(陽明)之學,以此書看來,他受程朱之學的影響亦很深。唐順之與友人論學時,主張細磨細練,反對不分階段,一起直入的頓悟方法。趙時春也說順之學本朱子,只是怕偏於綜急,故以心學糾之。王昇所撰《萬古齋行狀》中記載:萬吉一向尊崇朱子之學,好友勸其歸依王學,都被萬吉斷然拒絕了。嘉靖十五年,唐順之在宜興養病,萬吉慕名求見論學,感慨地說:“以往有人勸我歸依王學,好像要與朱子為敵,所以不敢聽從。聽荊川談學問,多與陽明暗合,然而推究其宗旨底蘊,很少與朱子相抵觸。現在陽明已去世,我未能向他求學,是多麼令人遺憾。”由此可見,唐順之是力圖融會陸王、程朱之學的。唐順之篤志于聖賢之學,但并不滿足于空談性理。他懷抱經世之志,對當時一般士大夫雍容文墨,賦詩奕棋的作風深感不滿,經常閉門閱讀武經戰書,考究山川形勢、兵馬強弱,希望有一天能為朝廷出力。他家居退隱宜興山中時,更是沉酣于“六經”、百子、史氏、國朝典故律例之書,並且學射、學算、學天文律曆,以至于奇門遁甲、兵法戰陣、刀槍拳棍,無一不學,四方人士聞風而來,相互印證校習,名將戚繼光、俞大猷就曾跟他學過槍法。嘉靖十八年,世宗立東宮,唐順之奉旨以翰林院編修兼右春坊右司諫。次年,順之與羅洪先、趙時春疏請來歲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群臣朝賀。此時世宗屢屢稱疾不臨朝,且諱言太子臨朝,因此見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詔嚴責三人,俱斥為民。順之此次罷歸,年屆四十,眼看出仕無望,加之身染重疴,家境困窘,因此心情鬱悶,思想又發生很大變化。他在給王慎中的信中說:“近來痛苦心切,死中求活,將四十年前伎倆,頭頭放舍,四十年前見解,種種抹殺,於是清明中稍見得些影子,原是徹天徹地,靈明混成的東西。”自此之後,唐順之論學惟以天機為宗,以無慾為工夫,以靜修為途徑,一心求道,而視聲色酒肉、文詞技藝皆為慾根孽障,必盡力加以剷除。王昇《唐順之傳》云:先生之學,以主靜為基本,以鍛煉為工夫,以無慾為極至。其家居與來山中也,每趺坐輒竟日窮夜無倦,寒不附炎,暑不舉箑,食不肉,寢不席,衣不帛,雨不蓋,備嘗苦淡,無非磨洗此心,求凈慾根,以完其本初而已。唐順之企圖通過摒棄嗜慾來保持心境澄明,通過靜觀默識來體認天機,從而達到身心兩忘,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境地。唐順之深居宜興山中,節嗜忍慾,礪志修行,為天下士人所敬仰,但他胸中經世之志和功名之念并未泯滅。嘉靖二十九年,俺答進犯京師,形勢危急,順之欲奮身勤王,尋解嚴未行。嘉靖三十六年,北虜南倭交相入侵,朝廷急需邊才,經趙文華推薦,順之被任命為南京兵部主事,旋陞職方員外郎。順之經過一番猶豫推託,于嘉靖三十七年再度出山,赴京任職。順之復出,在當時頗招物議,順之摯友李開先曾寫信勸阻,他在《荊川唐都御史傳》中說:其為兵部主事,予以書讓之曰:“此一起官,頗紛物議,出非其時,託非其人,若能了得一兩事,急急歸山,心跡庶可少白于天下。不然,將舉平日所守而盡喪之矣。”唐子得書不以為忤,第言行止非人所能,聽其自至而已,兩次復書終是媿護。……其意必以為年且長矣,不際此一出,後恐無時,又佛肸欲往之意也,豈知其終是不可哉。順之身後,依然為此飽受非議,《明世宗實錄》所撰唐順之小傳云:初罷歸,閉門獨居,力為矯亢之行,非其人不交,非其道不取,天下士靡然慕之。既久之,不獲用,晚乃由趙文華進,得交嚴氏父子,覬因以取功名。起家不二年,開府淮揚,竟靡所建立以卒。順之本文士,使獲用其所長,直石渠金馬之地,其著作潤色,必有可觀者。乃以邊才自詭,既假以致身,遂不自量,忘其為非 有,欲以武功自見,盡暴其短,為天下笑云。中國士大夫拘執名節,不知通達權變,因而僨事誤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唐順之受到晚節不保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他是由趙文華薦舉而復出,受嚴嵩重用而北巡薊鎮、視師浙直,然而他也多次受到徐階、聶豹等“忠正之士”的薦舉,因而并不能由此認定唐順之是嚴嵩的私黨。唐順之受到嚴嵩的賞識,但並未與之同流合污。順之從薊鎮回京,已覺察到朝廷隱伏著激烈的派系鬥爭,為避免是非,他致書嚴嵩,表示寧可到雲、貴邊遠地區任職,也不願意留在京師。若從仕途進取而言,京官無疑比地方官更具優勢。順之受命于危難之際,雖有求取個人功名之念,但主要是爲了實施其經世救時之志。他在江南督師抗倭,親自擐甲上陣,直逼敵營;任鳳陽巡撫時,力疾履職,勤于王事,最終以身殉職,卒于巡視舟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國人追求與國家、民族利益相一致時,又有什麽可指責的呢?
  •     武進唐順之,字應德,學問淵博,自天文、地理、樂律、兵法以至句股壬奇之術,無不精研。其文章法度,俱見《文編》一書,所錄上自秦漢以來,而大抵從唐宋門庭沿溯以入,分體排纂,蓋遜清姚鼐《古文辭類纂》之所昉,而闢清代三百年文學之徑塗者也。雖義例不免踳駁,進退亦多失據,不及姚氏《纂》之矜慎;然蓽路之功,不可沒也!嘗謂:“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於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宋之文,不能無法,而能毫釐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其言皆妙解文理;而所自為文章,則渾茫演迤,庶幾滅盡針線跡以躋於無法;而洮汰鍛煉之功,或有未暇!蓋其中年自詭講學,而又不能忘情用世;又其學博而雜,自以為徙業者不嚌其胾也!傳有《荊川集》十八卷(清康熙間唐氏刻本、光緒間武進盛氏《常州先哲叢書》重刻康熙本、又《四部叢刊》景印明萬曆刻本十七卷外集三卷、又江寧局本十二卷)。集中書牘最多,大半膚言心性,多涉禪宗,而熹為語錄鄙俚之言,殊為不取!惟《答曾石塘總制第二書》,感慨振發,學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遜其雄遒;而言外見諷,意思深長,則故過之!其他序記諸作,則多簡雅清深,不失大家矩矱。而傳誌表墓之文,最為可觀!其尤著名者,《敘沈希儀廣右戰功》一篇,至八千二百言,古今推為奇作!其中敘次歷歷如繪,備極聲色;《明史。沈希儀傳》採之,焯有生氣!然自捕韋伏諫以下,稍嫌支蔓。所記誘縛岑金事,雖曲折盡情,而亦拉雜有小說氣。且此兩事皆不得謂之戰功;若改其題為書事,則無病矣!其他敍事謹嚴,確有史裁;而於故舊之際,情韻不匱,抑揚往復,上接歐陽修,下開歸有光,在有明中葉,屹然為一大宗!(中略)順之為文之以唐宋為法,實自王慎中發之。然慎中按部就班,蘄乎毫釐不失法;而順之則欲以法寓於無法之中,雖文章時有利鈍,而一洗比擬閑架,描頭畫角之習。顧不語人以求工文字。每謂:“兩漢而下,文之不如古者,豈其所謂繩墨轉折之精之不盡如哉!本色不如也。秦漢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莊家有老莊本色;縱橫家有縱橫家本色;名家、墨家、陰陽家,皆有本色;雖其為術也駁,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滅之見;是以老家必不肯勦儒家之說,縱橫必不肯借墨家之談,各自其本色而鳴之為言;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於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語性命,談治道,滿紙炫然,一切自託於儒家;然非其涵養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滅之見,而影響勦說,蓋頭竊尾,如貧人借富人之衣,莊農作大賈之飾,極力裝做,醜態盡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廢!然則秦漢而上,雖其老墨名法雜家之說而猶傳;今諸子之書是也。唐宋而下,雖其一切語性命、談治道之說,而亦不傳;歐陽永叔所見唐《四庫書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僕居閑偶想起宇宙間有一二事,人人見慣而絕是可笑者。其屠沽細人,有一碗飯吃,其死後則必有一篇墓誌。其達官貴人與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間者,其死後則必有一部詩文刻集;如生而飯食,死而棺槨之不可缺。此事非特三代以上所無;雖秦漢以前,亦絕無此事。幸而所謂墓誌與詩文集者,皆不久泯滅;然其往者滅矣;而在者尚滿屋也!若皆存在世間,即使以大地為架子,亦安頓不下矣!此等文字,儻家藏人畜者,盡舉祖龍手段作用一番,則南山煤炭竹木盡減價矣!可笑可笑!”聞者憮然!蓋精神意量,有在筆墨蹊徑之外者矣!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可以从唐荆川的书信里看到,嘉靖年间阳明学派的第三代中,有不少心学家(主要是进士出身的京官,包括赵、顾、唐、周等)已经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学。所以千万不要把心学家们看成一批空谈心性不读书的人,很多人数学造诣极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