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10061240
作者:[美]罗伯特·帕克斯顿
页数:67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欧洲与世界 无论如何,欧洲之所以能够掌控1914年的世界,并不是因为她的人口数量,而是因为她的活力(dynamism)。法国诗人兼散文家瓦雷里(PaulValéry)写道:“当世界大部分地区依然恪守传统的时候,这个位于亚洲大陆一隅的小海角……明显地与众不同。” 在任何欧洲精神所及之处,触目可见的是最广泛的需求、最顶峰的成就、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最庞大的野心、最极致的权力、最根本的自然界改观,以及最繁荣的通讯与交易。19世纪时,欧洲人已经成为地球上第一批将自己的自然环境改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来的人群。他们以蒸汽驱动的工厂、巨大的城市以及狂热的火车旅行,取代了缓慢推移的农耕、一成不变的乡村和依赖双脚的出行方式。截至1914年,虽然日本和美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但是欧洲在经济上依然保有决定性的领导地位。欧洲不但生产全球56%的煤(虽然美国一国的产量就占38%),而且钢铁的产量也占全世界的60%(美国的产量为32%)。此外,欧洲的出口占全球的62%(而美国只占14%)。做一个欧洲人,意味着你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它不但形成最早,而且依然保持龙头老大的地位。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正逐渐陷入以欧洲为中心的单一世界经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不是用简单的以物易物来进行交易,欧洲人的商业习惯就会发挥作用。因为政府承诺货币与黄金以固定汇率自由兑换的国际金本位制,所以商品可以很容易地以某种货币出售,而以另一种货币付款。世界各国的公司通常会将国际账户设在伦敦。因为自1821年起,就可以自由地以英镑兑换黄金(大部分发达国家在1870年以后,也追随英国人采用金本位制),同时也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便宜而且最有经验的票据交换所、保险经纪人,以及货运代理商,所以伦敦事实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稳定、统一的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城市。1914年时,美国公司的国外账户票据兑换业务,有70%是在伦敦处理。英国商号的船舶吨数,占世界船舶吨数的70%。自由的国际贸易是这种“古典自由”(classical—liberal)体系的拱顶石。从1860年到1879年这段短暂的时期内,世界主要的贸易国家几乎都没有征收外国货物的关税,而且实际上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贸易限制。政府规章很少对国际间人和货物的流动做出规范。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20年代时,无限眷恋地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伦敦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他回忆道: 伦敦的居民可以一面在床上啜饮早茶,一面打电话向全世界订购符合自己所需数量、质量要求的各种产品,而且理所当然地预期货物可以早早送上门来;他可以在同时,以相同的方式,将他的财富投入自然资源以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新事业,而且不费吹灰之力、毫不费事地分享他们预期的成果与利益;或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认识,将自己的财富安全,系于任一大陆的任一富裕城市市民的优良信誉上。

前言

欧洲可能是美国人自认为最熟悉的地区。因为美国有70%以上的公民出身于欧洲,而且美国旅客最常造访的国外地区也是欧洲。美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彷佛就是欧洲的分支,所以美国人对商业、艺术或政治的处理方式,就如欧洲人的翻版一般。虽然与美国人有血统亲谊,但是欧洲人确实生活在与美国人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历史比美国渊远流长,他们的过去有着更多的兴衰沉浮。欧洲人对于帝国的短暂,对于人类完善自身以及世界的成果的两面性,比美国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欧洲人继承了比美国人更复杂的社会阶层(social ranks)与阶级(classes)、更规范的知识传统,以及更加分明的意识形态。迟早人们会发现,一个有教养的欧洲人可以很轻易地洞悉那些天真坦率、与自己同种同文的美国人,而美国人却缺乏足够的历史感和文化修养,来理解深不可测、复杂的欧洲人。这当然只是一种夸张,但和大部分的悖论一样,它或多或少反映了某些真实现象。我深信,提供一些对欧洲人过去经验的见解,可以让美国人准确地评价欧洲。这本2005年再版的《20世纪欧洲史》,主要介绍的是1914年以后的欧洲历史。这九十年来,欧洲大陆不断地上演战争、革命、种族冲突与经济危机的戏码。在这段时期里,社会阶层、文化风气、流行观点以及欧洲人对自己的世界地位的认知,都以极快的速度在改变。当今的历史学家比以前更关注一些知名的战争、外交事件与政治范畴之外的议题。相比于四十年前,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家庭关系、根深蒂固的普世价值,以及一般人的生活,成为现在更普遍的历史研究主题。本书的相当一部分也对此做出了探讨。不过,传统的战争、革命、经济以及自由和权力之间的斗争,依然是本书的核心议题。在极端的年代刚刚过去的现在,这些问题仍是了解欧洲历史的最佳途径。对于1914年以后欧洲的公众与私人生活,我将只阐述其核心问题,而不就其来龙去脉展开过多的铺叙。如果这本入门教科书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而且更有兴趣地了解欧洲,那么我的努力就不算白费。感谢许多帮助我走过撰写本书的艰辛路程的朋友。下列学者贡献了珍贵无比的意见,帮助并引导我确定本版创作的方向。我竭诚感谢Jerry H. Brookshire(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Albert S. Lindemann(加州大学圣芭芭拉〔Santa Barbara〕分校)、Alexis E. Pogorelskin(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Duluth〕分校)与John D. Treadway(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当然,最后定稿的教科书若出现任何错误或缺失,都属我的责任。此外,我还要感谢汤森•魏兹渥斯(Thomson Wadsworth)的工作人员:出版者Clark Baxter;助理编辑Paul Massicotte;编辑助理Richard Yoder;出版企划经理Jennifer Klos。有他们的协助才能让本书顺利出版,谢谢您们大家。2011年1月5日

后记

本书内容,一言以蔽之,即是“美国眼中的欧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格局几经变迁,权力重心也数次转移,但其间大致有一个主线:美国从偏安美洲一隅积蓄力量到走向全球舞台展示肌肉。从时间上看来,这几乎等同于美国现代史的全部。较之以往,这个过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崛起国(美国)与霸权国(欧洲)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我们对于美欧的观感也向来是“欧风美雨”,欧美总是合而为一的。美国确实脱胎于欧洲,与欧洲有着深厚的“血统亲谊”,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人手持放大镜对欧洲做“他者”式观察和研究。美国人有可能将“自我”(self)之外的所有社会都同等地视为“他者”(the other),但或许正因为美欧之间的“血统亲谊”,欧洲反而成为了所有“他者”当中距离最近却也最感“牴触”的一个——欧洲之于美国或许正如中国之于日本。在冷战结束、“国际共产主义步入低潮”之前,国人大概不会有兴趣对处于美国羽翼之下的欧洲产生研究的兴趣,那时是美苏对决的时代。时过境迁之后,暂且撇开美欧关系不谈,欧洲本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嬗变:《里斯本条约》(Treaty of Lisbon)于2009年正式生效,欧盟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法—德关系、英—法德关系、新—老欧洲关系等各方面依然存在颇多变数。在美国以一“敌”众(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的“修正国”以及俄罗斯)、胜负难分的情形下,并不确定的欧洲走向既是美国的重大关切、同时也是中国的重大关切。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西洋现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初版于1972年,2005年出版了第四版,这也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他对欧洲的考察并不局限于某些重大的战争或外交、政治事件,更深入于社会变迁、家庭关系、一般人的生活及其观念等,其所抱持的是社会史观的态度和立场。体现在本书的章节编排当中,即既以惯常的时间次序叙事行文,又将某些重大的历史专题(如“总体战”、“巴黎和平”、“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人民阵线年代”、“冷战之起源”)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并列,史论结合。此种精心之处,既让读者(教师、学生、历史爱好者)知悉历史现象,又习得历史方法。我们坚信,本书所呈现的欧洲舞台上的这出生动的“百年演出”将给广大读者带来知识、趣味,以及(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启示。《西洋现代史》中文第四版采用了台湾译文。编辑对台版中的某些不同于大陆习惯的名词、概念和表达方式做了调整,以便利读者阅读。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

内容概要

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美国政治及历史学者,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1932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市。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该校历史系社会科学梅隆讲座荣休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开创性的《维希法国:老卫队和新秩序,1940—1944》(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1940-1944, 2001)、《法国农民的法西斯主义思绪》(French Peasant Fascism,1996)、《法西斯主义剖析》(The Anatomy of Fascism,2004)。他还是对“法西斯主义”一词做出界定的先驱之一。2009年4月,法国政府授予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陈美君,中国台湾中原大学硕士。现为专职翻译,译作众多。
陈美如,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为专职翻译。

书籍目录

序言  罗伯特·帕克斯顿
译者序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第2章 战争来临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版)(第4版)》编辑推荐:社会史观,深度呈现。作者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政治及历史学者之一,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西洋现代史》初版于1972年,四十余年来多次修订再版、跟进世界形势,已成为当代美国的经典大学教材。书中所呈现的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或外交场景,也有小处着眼的家庭关系、个人生活,细致反映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微妙互动。百年沉浮,经典取景。全书围绕欧洲地域范围内的百年风云,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20世纪欧洲的变迁。从“一战”之前之后的鼎盛凋敝两重天,到血腥异常的“二战”,再到波云诡谲的冷战和东欧剧变,逐一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宏观把握,微观解剖。帝国主义扩张与觉醒的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导致了“一战”浩劫、经济萧条与社会衰退的矫枉过正式补救引发了空前血腥的“二战”、现实政治与意识形态催生险象环生的经久冷战:整体和盘托出,细节披露无遗。史论结合,相得益彰。《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版)(第4版)》既以惯常的时间次序叙事行文,又将某些重大的历史专题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并列,史论结合。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读者知悉历史现象,又习得历史方法,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

作者简介

纵览欧洲百年盛衰 展望全球未来走向
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本书论述时间为1914—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以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还论及了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 •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
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本书所配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内容,一言以蔽之,即是“美国眼中的欧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格局几经变迁,权力重心也数次转移,但其间大致有一个主线:美国从偏安美洲一隅积蓄力量到走向全球舞台展示肌肉。从时间上看来,这几乎等同于美国现代史的全部。较之以往,这个过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崛起国(美国)与霸权国(欧洲)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我们对于美欧的观感也向来是“欧风美雨”,欧美总是合而为一的。美国确实脱胎于欧洲,与欧洲有着深厚的“血统亲谊”,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人手持放大镜对欧洲做“他者”式观察和研究。美国人有可能将“自我”(self)之外的所有社会都同等地视为“他者”(the other),但或许正因为美欧之间的“血统亲谊”,欧洲反而成为了所有“他者”当中距离最近却也最感“牴触”的一个——欧洲之于美国或许正如中国之于日本。在冷战结束、“国际共产主义步入低潮”之前,国人大概不会有兴趣对处于美国羽翼之下的欧洲产生研究的兴趣,那时是美苏对决的时代。时过境迁之后,暂且撇开美欧关系不谈,欧洲本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嬗变:《里斯本条约》(Treaty of Lisbon)于2009年正式生效,欧盟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法—德关系、英—法德关系、新—老欧洲关系等各方面依然存在颇多变数。在美国以一“敌”众(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的“修正国”以及俄罗斯)、胜负难分的情形下,并不确定的欧洲走向既是美国的重大关切、同时也是中国的重大关切。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西洋现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初版于1972年,2005年出版了第四版,这也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他对欧洲的考察并不局限于某些重大的战争或外交、政治事件,更深入于社会变迁、家庭关系、一般人的生活及其观念等,其所抱持的是社会史观的态度和立场。体现在本书的章节编排当中,即既以惯常的时间次序叙事行文,又将某些重大的历史专题(如“总体战”、“巴黎和平”、“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人民阵线年代”、“冷战之起源”)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并列,史论结合。此种精心之处,既让读者(教师、学生、历史爱好者)知悉历史现象,又习得历史方法。我们坚信,本书所呈现的欧洲舞台上的这出生动的“百年演出”将给广大读者带来知识、趣味,以及(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启示。《西洋现代史》中文第四版采用了台湾译文。编辑对台版中的某些不同于大陆习惯的名词、概念和表达方式做了调整,以便利读者阅读。服务热线:139-1140-1220 133-6631-2326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大学堂030-《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第4版)
  •     请问2011年11月版和2013年8月版的区别,哪个版本更好啊,修订版好吗!不知?这本书第一次看,不知道咋样?
  •     一般般吧,翻翻就可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