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9550449
作者:刘瑞琳主编
页数:344页

书籍目录

【辑 一】
木心 海伯伯
木心 如是我灯(序)
【辑 二】
孙郁主持 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北京座谈会实录)
谢 舒
杰克逊高地
蒋方舟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陈海龙 木心被这个社会远远低估了
朱也旷 作为信仰的文学
陇 菲 热读木心——微型文艺复兴
陇 菲
木心的朋友李梦熊先生
【辑 三】
顾文豪主持 木心的困难(上海座谈会实录)
许志强 木心的文学课
张德明 秋心(诗一首)
马宇辉 文学史里看木心
【辑 四】
刘道一辑录 文学往事
读者留言 《文学回忆录》反响摘录(上下篇)
【辑 五】
王 韦 纪念舅舅逝世两周年
陈巨源 与一代奇才木心的交往
黄 帆
他告诉你怎样爱这个世界
匡文兵记录 晚年木心先生谈话录
陈丹青 给木心先生起码的尊重
陈丹青 《文学回忆录》得奖感言
陈丹青 《文学回忆录》获奖感言
陈丹青 孤露与晚晴

作者简介

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2012年底,先生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文学回忆录》经整理出版,引起读书界巨大反响。许许多多普通读者开始关注木心,走近木心的文学世界,木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阅读木心,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始。他留给时代的问题,留给艺术的问题,还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探讨。年来从读书界到学界,关于木心文学创作的研究评论文章越来越多,有感性表白,有理性对话,我们从大量的评论和纪念文章中,选取最值得记录保存的,合编为《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
特辑共分五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贵照片。辑一收入了木心先生的遗稿两篇,辑二、辑三刊载了海内外读者、学者的多篇文章与座谈会的文字实录,辑四选录了台湾文化界十余位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关于木心的谈话录,以及《文学回忆录》出版一年来大陆读者的阅读反馈,辑五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友、学生的纪念文章,还有从未发表的木心先生晚年与青年读者的谈话实录。


 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昨天在方所看到这本书,花了两个小时站着把它翻完了。对这本书我的态度有点矛盾。第一,我支持理想国每年出版这样一本纪念木心先生的书;第二,对它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我不那么欣赏。但考虑到这其实就是一本专题性质的杂志,也不能要求太高了。话说回来,如果将《读木心》、《木心纪念专号》、《木心两周年纪念专号》这三本书选其精华合成一本书,是有可能做成一本不错的书的,现在就只能当作杂志看看了。整本书里面最喜欢的内容当然是从木心遗稿中选出来的文字,以及昭明书院匡文兵记录的那篇谈话录。遗憾的是《海伯伯》只写了一部分,期待日后再从遗稿中发现后半部分。那篇《如是我灯(序)》中先生说自己以新闻题材入诗,写了一百多篇而成此诗集,不知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是真的就好了,很想看看先生是怎样把新闻写成诗的。至于那篇谈话录,我认为是全书最有价值的一篇,可惜谈话者没有回去之后便马上将谈话内容记录下来,而是时隔多日后才动笔,所以很多话已经在记忆中遗失了,写出来的也就只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言只语了。尽管如此,读者依然能够多多少少的从这些谈话中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木心先生是怎么样的。我发现木心先生常常在谈话中夸自己,但是他的口吻又是非常平淡的,你不会觉得他那样说有什么夸耀的意思,而只是说出一些非常平常的事实而已。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只是实话实说,不知道虚伪,也不知道掩饰。谈话录看到一半,我突然想,木心先生的口气,完全就像一个小男孩嘛。这时又想起开头看到的先生那张斜戴贝雷帽的照片,那样子,十足一个老男孩。对此,我倒不意外。读木心的诗文,已知道他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后来看了陈丹青和曹立伟对他的描述,更晓得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像个小孩子,那个大衣礼帽的绅士只是他的一面。他是真的做到了看透这个世界、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又始终纯真如孩童。木心先生自己的文字之外,书中最有价值的文章,我觉得是这几篇:陈丹青的《孤露与晚晴》、陇菲先生写的《木心的友人李梦熊》、画家陈巨源的回忆文章《与一代奇才木心的交往》,此外就是那篇对十几位台湾文化的人访谈实录。陈丹青的文章就不多说了,要重点推荐的是陇菲那篇《木心的友人李梦熊》。李梦熊,在《文学回忆录》中多处谈到他,曹立伟回忆木心的文章中也补充了一些内容。木心先生对李梦熊可谓念念不忘。我想,木心一生遇到的那么多人中,堪称知己,且头脑才能心肠皆可与其对等的,恐怕也只有这么一位了。他们的为人、交往,都让人想起魏晋时期那几位风采卓绝的人物,可惜后来居然绝交了。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为此而遗憾,我是感到很遗憾的。相比木心,李梦熊后来的遭遇更让人叹息,不仅潦倒街头,而且没有作品留下来。李梦熊后来落到如此田地,与其说是外界的原因,不如说是性情所致,或者说自我选择。流亡海外的评论家李劼看了陇菲先生介绍李梦熊的这篇文章后,赞叹他的人生格局古今罕见,其晚年落魄街头乃是不着相的高僧修为。顺便说一句,李劼对木心也极为推崇,甚至说出“木心最出色的散文足以和《道德经》媲美,而作为诗人的木心,乃是中国的但丁,是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启明星”这样的话。但他起初对木心是不怎么看重,认为不过是一个上海老叶客,后来他认真看了《文学回忆录》才有所改观,认为木心的讲课遥接先秦,直感力极强,可惜逻辑思维能力很差。这个评价,木心的读者当然不能同意,于是就此展开了辩论,结论是《文学回忆录》和木心本人的作品还不一样,李劼看木心的作品还太少。于是李先生又去补看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和诗歌,之后便一连发了好几条微博,让许多原先粉李劼而又不遗余力谩骂嘲讽木心的人大跌眼镜大喊失望。再之后,李劼写一篇五万多字的《论木心》,可惜至今没有发表,据说正在与出版社洽谈,可能出版成书。既然说到了李劼,那就再离题一会,说说注释《诗经演》的春阳。之前在理想国的微信上看到节选的匡文兵与木心先生的谈话录,我就想要是能像德国的艾克曼写《歌德谈话录》那样写一本《木心谈话录》该有多好。可惜我没有机会见到木心并时时陪伴他,不然一定会这么做。于是我想到春阳,她是和木心很亲近的,和木心聊天的次数不在少数,所谈自然不离文学艺术人生,而且其才华见识又能够和木心深入谈下去,由她来写这样一本书,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后来她告诉我,她和木心的对话录已经写了十几万字,将来可能会出版。我非常期待这本对话录,而且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歌德谈话录》那样的经典。此外再庸俗地说一句,这本书也可能像《文学回忆录》一样成为畅销书、长销书,理想国不应该错过。再说回这本纪念文集。陈巨源先生那篇回忆文章,在我看来是很珍贵的,和画家夏葆元那几篇可信度似乎不那么高的回忆文章一样,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木心先生在出国之前的一些事情。我相信此类文章以后还会有更多。文章中提到木心先生曾经画了五十幅山水画,五十岁生日时他将这些画展示给朋友们看,不料因为画作太过超前,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因而没有表态。后来陈巨源回家后写了一篇评论,木心先生很高兴,回了一封信表示感谢。陈巨源说他将这封信视为至宝保存至今,因为那封信形式与内容俱佳,不但文堪比古文八大家的文章,字也堪比古人的书法佳作。此外,关于那五十张画,还有一个趣事:木心去移民局办手续,因为各种条件都不符合,美国领事打算拒签。但木心早有准备,他递上自己用那五十幅画制作的一本画册:“领事先生,请你看看这个。”美国人想揽尽天下人才,因此美国领事看到这些风格极其独特的画作,立刻问:“你画的?”“我画的”。“喔,很好,我给他们看看。”几个美国人研究了一会之后,领事过来请木心进去,十分恭敬地对他说:“你画得这么好,我怎么可以不让你去美国,美国需要这样的人才,美国人都很优秀,像你一样,你应该去美国。”于是,木心的签证手续很快就办妥了。陈巨源说对木心是如何拿到赴美邀请,何人担保,以何名义,一概不知。对此,夏葆元在他的文章中好像有解答,他是出了一点力的。另外,在《鱼丽之宴》的访谈中,木心讲过,他准备出国遭到一位街道居委大妈的阻拦,他就骗她说他在美国有一个爱人,很多年没见了, 他去是去看她,大妈因此很同情,就放行了。当时看到这段时,我一边笑一边想,木心先生还真狡猾哩。木心先生去过美国后,一边当留学生一边画画。后来他的画被一位叫陈英德的油画家看到了,惊为天人,要写评论,为此陈先生请木心写一点自我介绍的材料(好像是),木心写了,虽然寥寥数语,但已让陈英德大为惊奇,于是对木心说,你要写,然后木心才重新开始写作,写了《大西洋赌城之夜》,陈英德拿给诗人痖弦,痖弦非常高兴,刊登到他主编的《联合报》上。之后,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木心的文学。八十年代,木心文章在《联合文学》和《中国时报》陆续发表,引起岛内文坛轰动,许多当时的文学青年至今记忆犹新,在刘道一辑录的这篇访谈实录中,骆以军、蔡明亮等十几位台湾文化人就谈到了当时是怎么样一种情形,以及阅读木心的经历和感受。我喜欢这篇访谈,因为觉得很诚恳、亲切。此外,书中还有去年两场关于《文学回忆录》的讲座的文字实录,一个是在北京举行的《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一个是在上海举行的《木心的困难》。感觉上,北京那场比上海那场好出不只一点。其中讲得最好的,无疑是浙江大学的许志强教授。我觉得他是懂木心的,因为他也有一颗诗心。许教授有一篇《论木心》,是童明的《木心风格的意义》之外,评论木心评论得最好的一篇。最后,谈一下书中占了将近八十页篇幅的网友评论。老实说,刊载一点网友的阅读反馈是好的,但刊载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水分呢?《文学回忆录》出版后,陇菲先生非常有心,整理了上百万字的微博网友的评论,这八十页想必就是从中择取出来的吧。网友评论中,有赞美的,也有谩骂的。那些谩骂的人,不知道编辑有没有那个意思,好像有点被黑的感觉,因为他们在这里面显得特别没素质。不知道是这些人本来就没素质呢,还是人在谩骂的时候就会显得特别没素质?有时我看到别人谩骂木心会很生气,这时我就想想木心说的:不要理会苍蝇跳蚤。很意外的,在网友的评论中居然看到自己写的几条微博。看到的时候,脸上有一阵阵发热,感到很羞愧。我一直想写一篇评论木心的文章,但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我见浅识薄,哪里有资格评论他。我一直以为只有像《醉舟之覆》那样的评论,才能配得上木心。可那样的文章,除了木心,谁写得出来?
  •     这两天翻看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号,无意中看到台湾小说家骆以军的描述,解释他二十年前与木心先生的一段颇为诡异的缘分。据他说来,那时候,他在杂志主编杨淑慧女士手下做编辑,当时的一个工作就是要以杨淑慧的口吻来和身在美国的木心写信。也就是说,魁伟的骆胖子得用一种女性的思维方式来和老先生对话,其目的当然是希望能要到老先生的稿子。结果还真让他得偿所愿,因为原本木心先生就是年轻时的骆胖所崇敬、所热心“阅读”(嗯,插一句,应该是热心抄写,作者有阅读障碍症)的少数几位华语作家,阅读准备既够,他(以主编杨女士的女性立场)的信也得到了老先生的热心回复。据说,他们之间有好几封书信往来,借名骗稿的目的得遂之后,才逐渐断了来往。可惜的是,当年的信,因为收信人都是杨淑慧女士,(虽然他都曾看过,但到底还是保留在了杨女士手上),待到杨女士不幸离世,那些信件也最终湮没不闻了……这件事本身已经足够好玩了,更好玩的是,我在阅读这一段落的时候,突然想起:咦?我是知道这件事的啊!如何得知呢?便是在骆以军先生的一篇小说里。(正如骆以军先生是木心先生的热心读者一般,我也是骆以军先生的热心读者啊!)在那篇小说中,作者曾写道,主人公“我”为自己所打工的编辑部,以一个女性主编的身份与一位飘零海外的老诗人通信的经历。不同的是,作者模糊了“老诗人”的具体身份,他没有说明是谁,甚至也没有挑明是台湾作家还是大陆作家。(老实说,当年我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可是想当然的以为,那角色的原型是个台湾或香港作家呢。)作者甚而写道,“我”热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一位仰慕对方已久的女主编,不但极尽能事地表现了他印象中台湾女性和善温婉的一面,还刻意在后期的信文往来中娇作地加入了一些在“我”的想象中,真实的女性主编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式烦恼与苦闷;而失意却不失善心的老诗人,还在回信中用娟雅秀气的文字,好声安慰……结果,“我”的恶戏(如果“我”既是作者的投射,则应该是一时技痒吧)将当事的三人都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并置入了一个愈发复杂而诡谲的关系当中。骆以军所书写的这段小说情节,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那彻头彻尾是出于小说作者精彩的虚构,但今日一看,居然是真的!而且,那个海外老诗人的原型,居然就是我心目中的文学偶像:木心先生!世上竟有如此巧事!What a story!What a story!谁是谁的读者?这真是一张有趣的图谱。在这则(对我来说的)趣闻中,至少就牵涉到了三根线。我——木心;我——骆以军;骆以军——木心。我是因为欣赏缅怀木心先生,才会去看他的两周年纪念号,才会看到骆以军的那段对木心先生的访谈实录;而骆以军先生是因为熟“抄”木心先生,才有了(以女性主编的角色)与木心老先生通信约稿的机会;而我又是因为读过骆以军先生几乎所有的小说,才能熟稔他曾在书中所描慕的情节,而产生新的意象……要我说,这就是读者的乐趣所在了: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正在读跟你读过以及你所阅读的作家读过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因缘际会而构建出怎样新奇旖旎的风景。这对我来说,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文学传奇了:是文学之神跟我玩的一个小型幽默剧。可惜的是,我找了一个晚上,也没有找到骆以军所写下的那段情节。(他的作品风格就是这样,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下一章会写什么。)尽管我相信我的记忆,应该是出自于他的成名作《遣悲怀》,但我从目录中实在想象不出,这个段落会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看来,想重新回味一遍得第三次重头细读这本书才行了。话说,我三年前第一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木心先生还建在,而我还几乎完全不认识他的作品呢……我第一次看他的书,是在隔年(12年11月)后的《素履之往》。而那时候木心先生已经去世快一周年了……谁是谁的读者?这个问题大约是只属于书迷的乐趣吧。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与一周年几年好,对照着读读
  •     读木心的开始
  •     书里面一位学者说:“近百年来,无一人可臻此境。”客观而言或许有些过誉,主观而言,真是如此。
  •     一般提到木心,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从前慢》,所以当春晚选了这首诗之后,多少木心的读者守着电视机就是为了一听这个。有人欣慰,不过更多的悲伤,悲的是很多人读木心仅仅限于《从前慢》,悲的是春晚把木心散播的好像一个笑话。群里,微信里都看到很多人说,先生不喜这喧闹的无知,深有同感,可是当我慢慢回想之前读的看的,再看这些温故木心现象的文章,突然意识到,先生是高兴这种热闹的,他渴望自己的文章被大众阅读,只是少有人能真正体会文中的深意,如此先生叹息。 当先生的文章在台湾发表的时候,他多么高兴。满怀欣喜以为可以收获很多知音,可是先生呀,知音难求呀,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更何况是伟大的人呢。 喜静不喜闹,静是我不得已的选择,闹才是我想要的最终。
  •     挚友李梦熊先生。
  •     网友评论也被拿来凑了80页
  •     2011.12.21-2014.12.21
  •     前面几位学者的讨论比较有趣,对木心的各家立场折射的是他们自己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可因为没读过什么木心的文章,文学回忆录也忘得差不多了,总看批评觉得无味,也不心安。
  •     李梦熊,其命也夫!
  •     木心热?木心永远不会成为微博头条,他只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性。
  •     3月购于深圳旧天堂,今日凌晨完读。其实我未读过木心的书,看此书是想以管窥豹,看能否从中一见先生之利害。确实是利害了,对于我这种虚荣的不懂文学的青年人,很多东西都不懂。阅毕有两深刻印象,其一为反新八股,对各种新式无风致内涵的文字批判,其二为我们是否都深受各种统治阶级的洗脑,古有儒学,今有无产阶级文艺,而这些都是对的吗?值得深思。 其实自己读书,都是不求甚解,更是少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很多时候都是简单读完就算,并没有自己进一步思考或与作者作思想的交流,本来就没有写美文的能力,现在连欣赏美文和思考的能力都逐渐丧失了,何其哀哉。木心先生是孤独的,又是幸运的。希望能有机会多读先生的文章。“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请回去吧,这里肃静无事”。
  •     对于纪念作家最好的方式我依然觉着是读作家的作品,其他有名人士对作家或作家作品的解读,对于我这种过于自我的读者我有些抵制。
  •     今年就是三周年了,时间真的很无情。
  •     论他人对木心的误读。
  •     先生七十九岁才在国内出版著作,台湾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大幅刊登先生作品且出版。有人说他小众,局外,孤峭,我想这也是一种入世出世最好的方式吧!先生在遗稿里想象过自己的读者,贩夫走卒,各色人等,而我就是幸运其一。
  •     真的,除了好好去读一读木心,再不作他想。“虔诚的阅读是最深沉的纪念。”
  •     孤露很感人。新周刊那篇采访里,陈丹青谈木心比以往更直接,读起来时不时受到震动,“诗意”还有“19岁照片”最令人难忘并感慨。
  •     马宇辉、陈传兴、陈丹青 撰写的部分最好。
  •     没谈明白
  •     丹青老师说的没错啊,对木心的探讨还大多只停留在读者谈感受的阶段,远没有上升到学术层面的探讨啊,这是一大损失。不过,慢慢来
  •     知道木心的诗多年 却是第一次真正了解木心 “清澈见底的文字 却深不见底” 很棒的形容
  •     斯人已逝
  •     赞美不一定是最好的铭记,但虔诚的阅读就是最好的纪念
  •     木心逝世纪念日要看的
  •     文学的伟大,在于某种思想过时了,某种观点荒谬错误,如果文学性强,就不会消失。
  •     有人说,这个时代不是产生木心的时代,可他产生了。也有人说,木心不是中国人,可他是中国人。历史有一种慢性的公正,文学赢得真正的永久。
  •     凑数的太多
  •     文学回忆录的推介
  •     85.为何搞文艺评论的总容易媚?
  •     各方面的紀念文章:學生、好友、讀者、護工、記著甚至網友評論,這麼全面,對於木心並不過分。
  •     最崇高的敬意
  •     九方不见
  •     不如上一本,没什么内容。只有陈丹青的访谈和陈巨源回忆与木心交往的文章可看。这篇文章谈到的小翁坐实了我关于木心是个gay的猜想。另外木心致陈巨源八页手书的照片太惊人了,真牛逼。这本没什么可推荐的文章,还是上一本震撼,看在我是粉丝的面上打个四星,实际三星半。
  •     看到木心年轻时的照片,很开心,完全是理想的类型啊!!
  •     有一篇看哭了。。。
  •     别的倒还好,陇菲的文风实在吃不消,矫情到令人头疼,典型地喜欢在文字里叫自己名字的那种人,你们懂的……意外在里面发现自己胡说八道的话居然也被摘录了,摘录的用意是不错的,但多了点儿啊,有灌水之嫌。木心60周岁的照片真帅气!
  •     “只有英雄能懂得英雄,也只有英雄能懂得凡人。”
  •     读到木心书中常提到的李梦熊了,他虽名不见经传但也是一奇人。另,把蒋方舟的文章也收进来了我就不高兴了..:她这回竟还谈佛论道了。。#*@!。&?~,;%*忍没骂脏话#——那种饥肠辘辘的自以为食的文字啊呸!!
  •     印象哥
  •     纪念专号陈丹青《孤露与晚晴》和陇菲写李梦熊最好 其余不知道在纪念什么
  •     很久很久很久以后,人们会说他有一颗伟大而不屈的心灵。如果有天我会发光,那是因为木心照亮过我。
  •     不是这样温吧
  •     海伯伯写得好呀,尽是想说而说不出的。第三本大概不会再读了。
  •     從別人的視角了解這位可敬的先生,甚幸。
  •     骆以军说到一则轶闻,他年轻的时候在出版社的编辑部,任务之一就是以女主编杨淑慧的口吻给身在美国的木心先生写信求稿。没想到还真居然让他求成了~哈哈,也不知道木心先生到底知不知道当年那个娇滴滴求稿的杨主编,其实是一个堂而皇之的骆大胖子~这事儿真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个骆以军的书迷,我清楚记得骆曾在他的小说中详细地写过这件事儿(当然是披着虚构的外衣啦)
  •     暑假睡前读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