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拉拉

出版日期:2014-12-31
ISBN:9789888208608
作者:金曄路
页数:152页

内容概要

金曄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月亮的騷動——她她的初戀故事:我們的自述》(2001)編者和插圖作者,該書匯集了二十六位香港、澳門及海外女性的同性初戀自述。
廖愛晚,自由譯者,廈門大學人類學碩士,從2008年起參與中國同志運動及性別研究翻譯工作,發表譯文逾三十萬字。

作者简介

本書是首部關於中國的拉拉(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社群與政治的民族志研究。在多年深度訪談的基礎上,本書集中討論上海的拉拉們如何在一個否定女性性自主權的文化中自處,以及在同性慾望與強調家庭和諧及強迫婚姻之間掙扎。作者解讀了包括「華人寬容傳統」在內的中式恐同話語,揭示異性戀正統主義如何將其要求強加於同志主體之上。作者將「公共正確政治」視為一種新的同志實踐,在中國式管控下,建立同志的生存策略和自我認同。
本書結合了作者自身的酷兒經歷和堅實的研究成果,詳盡刻劃當今中國都市的女同志社群與政治的現狀,為關於同性關係、恐同、出櫃政治及性管治的全球探討和辯論作出了寶貴貢獻。


 上海拉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是我完整又认真读完的第一本研究类型的书,若不读研,不上社学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可能这辈子都徘徊于小说、散文和诗歌,根本不会考虑阅读研究性著作吧。一边看作者研究的关于都市拉拉的内容,一边偷学田野调查法以及质性研究的思维方式,再一边思考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又能够做出怎样的有意义的最好还是有趣的研究呢?作者在结论中提出的关于同志形婚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接下来可以找一些文献和书籍,看看这几年有没有人进行相关研究。希望有天,我也能在这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
  •     伴随着大众媒体和消费文化对“同志”话题的猎奇和塑造,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同性恋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概念了。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世代中,“好基友”、“基情四射”、“百合”等词语被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同性恋文化”甚而被一些学者和媒体简单地解释为青年人赶时髦的表现。然而在网络世界“全民搞基”之景象的另一面,中国的同性恋人群却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深刻地承受着主体诉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本身则被包含在更为巨大的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话语之中。与此同时,与大众文化所表现出的热烈不同,中国学术界对于同性恋群体及其快速变化的文化/政治形态却始终缺乏足够的敏感和热情。而在以往有限的关于中国同性恋的公共论述和学术研究中,“给予男同性恋的过度关注”,以及“从异性恋立场出发的过度呈现”是两个最为常见的观点。换言之,将男同性恋等同于同性恋,以及将(男)同性恋视作对公共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威胁,长期占据了中国同性恋研究和论述的主位——这种论述立场既是对改革开放后国家主导的性科学话语的回应,同时也对形成中的同性恋社群的文化和政治形态产生着持续的、很难说是正面的影响。在这样一个论述框架下,离开“专家”的位置,走到中国的同性恋社群中去,融合“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视角而生产出的民族志研究就显得特别珍贵和必要。所幸,近年来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努力,比如魏伟的《公开——当代成都“同志”空间的形成和变迁》,又比如金晔路的《上海拉拉——中国都市女同志社群与政治》(以下简称《上海拉拉》)。魏伟和金晔路都是公开同性恋身份的青年学者,与中国同志社群的深度联结赋予了ta们难得的“局内人”眼光,而高度的学术自觉则提供了“局外人”的距离和视角。如果说这两部关于中国当代同性恋社群的民族志作品都从社群内部出发,挑战了此前国内同性恋研究普遍的“异性恋本位”,那么《上海拉拉》对于上海女同性恋社群的记录和解读,则可以说是填补了华语世界在中国女同性恋研究领域的空白——打破被代表和被噤声的惯例,尝试建立女同性恋在学术研究和公共论述中的位置;继而突破“身份政治”的局限,以边缘经验作为对主流性/别规制的批判性审视——这也是本文着力推荐此研究的关键原因。《上海拉拉》是2005年到2010年在上海拉拉社群中开展的一项民族志调查,致力于描绘“时下的公共论述和新兴的同志社群如何影响拉拉个体,以及她们对社会变化和社会规范的回应”。《上海拉拉》是最早对兴起中的中国同志政治和社群的参与式研究之一,其作者金晔路出生于70年代的上海,幼年随家人移民香港——在深度介入中国当代的同志运动之前(同时),金晔路也是香港同志社群的活跃成员。香港/上海,运动者/学者,文化背景和个人身份的交织,既为金晔路带来田野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成为她在不同的经验和视角间交互观照的有利条件。中国当代同志社群和政治的形成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作者在进行田野观察和学术分析时始终高度自觉的叙事基础。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家对私人生活控制的放松、人口在地理上的高度移动性、九十年代末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这些都成为同志社群在大都市聚集并浮现的重要原因。“脱离故乡家人和社会网络的严密监控,对于寻求另类生活方式的人至关重要”(p.21),大都市为这样的生活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资源。然而另一方面,这种私人生活自主性的获得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话语之上的: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允诺了个人日常生活的多样选择,但同时也导致了更多的社会不公和阶级分化。中国式的新自由主义以“发展”掩盖了财富分配的不均,性别的不平等亦可被阶级的话语替代——换句话说,无论是哪一种私人生活的自主性,都必须有优势的阶级和文化地位相配合。新的“性道德”标准的建立同样内含于这种发展的话语,体现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和文明的性话语的创造。作者在本书中重点检视了改革开放后有关“同性恋”的公共论述,并以田野经验为观照,分析了这些公共论述如何成为上海拉拉社群的“公共政治正确”,拉拉个体又以何种行动对此种规范做出回应。“改革开放期间,出现了一种以国家主导的对性科学的热潮,并被作为对人类性存在的一种新科学理解来推广。”(p.36)二十多年来,关于同性恋最为重要的公共话语出现在法律和医学领域,1997年的非罪化(在《刑法》中去除鸡奸罪和流氓罪)和2001年的去病理化(非精神病化),成为专家主导的同性恋话语科学化和文明化的表现。但是在公众想象中,同性恋者作为“变态者和潜在犯罪者”的形象依然长期残存;官方在性健康运动中将男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联叙述,使同性恋更难以摆脱边缘化和污名化的公共形象。在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中,同性恋则长期被塑造成学术研究和异性恋话语分析的“他者”。种种对象化的公共话语创造,使得同性恋者“愈发被建构成一个需要公众监督和管理的独特群体”,这也直接导致了“去污名化”和“正常化”成为当代中国都市同志社群最集中的行动诉求。在这里不得不重点提到,在改革开放后有关“同性恋”的公共论述中,其对象都是以男同性恋为主体的,从鸡奸罪和流氓罪的非罪化,到以防治艾滋病为主题的公共健康论述,女同性恋(拉拉)都是不出现的。因此,拉拉虽然共同分担了新时期对于同性恋的他者化叙事,但事实上却又在这种叙事中“遭到象征性的忽略,并同时在公共和私人领域里被剥夺了自主的性主体的地位”(p.51)。因此,在公共论述之外,作者又将焦点转向以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领域。婚姻压力作为本研究中大多数报道人所共有的一种生命叙事,成为解读上海拉拉社群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随着过去对私人生活施加直接管控的单位系统和社区监视在都市中国逐渐式微,家庭遂成为日常情境下监督个人的性存在的最有效机制。”(p.51)异性婚姻作为这种监督的最终表达,对于拉拉而言,有着比男同志更为严苛的现实要求。在这里,拉拉的双重弱势地位显现:作为同性恋,同时作为女性。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未婚女性受到的来自文化上的否定仍要比男性严重得多,而两性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使女性拒绝婚姻的能力难以提升。作者指出,一般认为的中国家庭对拉拉更为“宽容”,只是因为拉拉被看作对异性恋秩序威胁较小。“拉拉不被认为是性的主体,女性不被认为是自主的性存在,正是这种双重的不被承认导致拉拉们在公私两个领域的话语中都遭到抹除。”(p.62)从改革开放后社会整体的发展图景,到与之相关联的同性恋公共论述的建立和私人领域性监督的加强,作者梳理了当代中国同志政治兴起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并将这种同志政治命名为“公共正确政治”。“正常化”是“公共正确政治”的主导性话语,表现为一种补偿逻辑:“即一个人尝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胜出,来获取家庭与社会的承认,以补偿其‘性反常’”(p.60)。在作者的田野研究中,她的报道人常常以各种方式实践着“公共正确政治”:包括努力获得更好的经济(阶级)地位,倡导一种“积极”、“健康”、“中产”的优质同志形象,以及以“形式婚姻”的方式来表演一种“公共正确”,等等。同性恋的正常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还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更宏大的建立性道德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意图在这个新近资本主义化的、逐渐商品化的社会里建构一种新的性道德”(p.77)。盛行于当代中国的“公共正确”的同性恋政治,其目标是塑造“恰如其分的同性恋”(Lisa Rofel:2007),这样的同性恋不会对社会道德和规范产生威胁,可以被纳入“欲望的良性发展”的范畴里——他们作为优秀的现代公民,值得被宽容和接纳。尽管这种同性恋“公共正确政治”表现出对异性恋正统主义(Warner 1991)的复制,表现出对更多元的性、性别和亲密关系形态的排斥和压制,但是作者仍然希望在这些具体的实践中开启对新的可能性的讨论和想象。在本书的最后,对作为“公共正确政治最淋漓的形式”的形式婚姻,作者指出,这种实践也可以被看作是对中国家庭体制的沉默压迫的沉默反抗,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它有可能培育出新的同志抗衡空间(counter-spaces),也使家庭和婚姻的形态得以拓展。对当代中国同志“公共正确政治”的梳理和解读是本书最大的理论贡献。基于长期扎实的田野工作和细致的社群观察,作者对于中国同志社群(以及更大的性/别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对于同志议题在公共话语中的矛盾表述也有敏锐的分析:“面向全球观众时,政府利用同志来建构一种民主现代国家的新形象;面向国内民众时,同志被去政治化为同性恋者,并且常被局限在公共卫生、治安问题和学术研究的讨论中”(p.91)。因此,对于此种“公共正确政治”所导致的同性恋正统主义话语和新的性/别权力关系的建构,作者抱持着明确的批判性检视的立场。与此同时,对于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者则并不止步于行动的风险和弊端,而是致力于在更宽广的视域内开启新的讨论和想象。这种批判力与想象力的并重,为我们解读多元变动的性别秩序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太淺了,需要十年時間來寫嗎?還是只是幫我復習我已經知道的東西?
  •     借来看的,有作者签名,然而薄薄的一小本,195HKD,好,贵,啊!
  •     上海LES80群:57742323 上海LES80群:130540661
  •     感覺非常一般吧。。。想起本科畢業答辯時候,某教授的話:其實你不用這些案例,也能寫出這篇文章,那你進行田野調查的目的是什麼?
  •     能反应当时的一些问题,但当时同志社群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     非常值得所有人一读 好想有一天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