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2》书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10823718
作者:姚尧
页数:320页

心理学离我们有多远

风靡一时的《重口味心理学》终于出了续篇,作为读过前作的读者,自然是要继续关注作者的“重口味”心理学普及之旅的~拿到书大致翻看,发现装帧方面,除了延续第一本的风格外,也有了很大改进,有彩页彩插,印刷也更加精美。看来,拜第一本的畅销所赐,图书公司也开始下功夫打造这个品牌了。说起来,在此之前,我在市面上看到过好几个封面装帧“借鉴”本系列的“心理学读物”,看来销量的成功也带来了模仿者,难怪本书封面上要强调自己是“唯一正统续作”了。那么,本书的内容是不是和装帧一样,能够有所进步呢?翻开书本,一章章读下去:自闭症、催眠、抑郁症、杀人狂、同性恋……一些平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概念,都得到了一一讲解。还有树木人格分析这样可自己实行的心理测试,内容也挺丰富。行文方面,则延续了第一本的风格,一是通俗,所以书中很多例子都是来自影片或文学作品,比如用《盗梦空间》讲解催眠等;二是搞笑(或者说很欢乐),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弗大爷、荣老头,还有斯大爷(斯金纳)和皮老头(皮亚杰)等大腕的客串。顺带又了解了不少心理学常识,对大众读者来说实在是一次丰富的心理学旅程了。总体来看,第二本虽然并没有超越第一本,但大致也保持相同水平。当然,由于本书前作的定位,在获得几十万本销量肯定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网上。对其的指责和批评同其所获得的的赞誉推荐相比丝毫不少。对这些指责本身加以分析,大概就可以算一个饶有趣味的心理学话题了吧。从中实在可以反映出当今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之深,以及对“专业”与“普及”的误读。这些批评有哪些呢?比如说,“文笔稚嫩”(说这话的人大概是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评判的),或是“浅尝辄止”(一本通俗介绍类的读物会探讨很深刻的问题吗?)。稍微具体点的还有“书里的例子都是电影之类的,不足为信”(说这种话的人实际上连电影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懂,以为电影就是无根据的编故事所以都是不足信的,于是说出这种丢人现眼的观点)。而最为搞笑的批评则是本书“不专业”。比如有一位在书评里写道:“作者是个硕士生,没有任何被公认的理论发表,全书从头到尾都是搬套他人的现成理论的话,至少注明出处吧?教科书都会说明,这是马克思说的,这是牛顿说的,这是法拉第发现的。。。那作者的理论呢?是否有据可依?”这位仁兄显然搞错了一件事。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只是一本科普读物而已。难道按照你的逻辑,只有发表了公认理论的牛人才能写科普?还得和论文一样引用出处?还有许多人不去关注书的内容如何,而是执着于作者有没有在网上黑人或者自黑之类的无聊事,为此不惜组团打低分,让人无语之余只能感叹“大概这一人群才是最需要心理学手段干预的吧……”。当然,也许他们更应该去看眼科而不是心理科。从诸多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许多人认为本系列不好,原因只在于“本书与他们印象中的,或说期待的’心理学”读物不一样“。似乎只有理论严密,注解详尽的专业著作,才配得上心理学一词。可问题是,不是我磕碜这种人,真要是专业心理学著作,你会去看吗?于是对这种人来说,普及知识不是其所求,相反,他们大概宁愿心理学保持高高在上的”专业感“,以满足自己莫名的权威崇拜吧。当然,也有一些接触过心理学理论或本身是心理学专业的读者会表现出不屑一顾:”这本书的内容太浅显,读了没什么收获。“这是实话,本书内容的确浅显,不过这难道不是本书的定位吗?如果你觉得本书内容浅,不适合你,那大可去看弗洛伊德、荣格的书,看心理学教材,看耶鲁哈佛的心理学公开课……而不是通过贬损一本通俗读物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也许只能说,在这个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心理学离我们其实还很远。要让人们真正了解和认识心理学,需要的是更多像本书一样也许会”饱受争议“的心理学普及读物的面世。

一封致遥远星球的孩子的信

葵子/文《重口味心理学2》为地球人们展开一幅别样的图景:在这个蓝色的美丽星球,有着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孤独星人、同性恋、抑郁症……他们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们却很少进入他们的世界。福纳有一个关于“愚人船”的比喻,在中世纪时,会将一些所谓精神病的群体送上船,判处他们在茫茫大海上永远的流放,他们无法回到尘世中,与我们隔绝在完全不同的时空中。这艘船叫做愚人船,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这艘愚人船的窗口,它通过科学的论证、详实的案例让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些群体的内心世界。最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很多时候也曾经陷入无能为力的悲伤时刻,再灿烂的阳光,也无法温暖我们。我们也曾经产生过宁愿自己呆着,不愿意融入另一个群体的纠结与挣扎。所谓愚人船的世界,其实是照射人性阴暗面的镜子,我们跟他们,竟然会产生微妙的相似。那些黑暗的世界,或许就寄生在每个人的体内。我们善于将阴暗面关进自己都看不到的心灵小黑屋,而生活在愚人船上的人们,却将被隐藏的人性完整的活了出来。我们总认为,他们生活在遥远的荒岛,可看似繁华的世界,对于他们则是另一个荒岛。因此,我想写下一封信,因为不管在哪里生活,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天空。在此岸和彼岸之间,缺乏的只是一个像《重口味心理学》这样的向导。致遥远星球的孩子:在打开这本《重口味心理学》之前,我并不十分了解,跟我们共同生活在“此岸”,心灵却漂浮于遥远星空的你们,你们生活在人群里,却无法看到“我们眼中的世界”,当人们运用各种手段让你们进入地球人的轨道,从来不理会你们有多么不适应和恐惧。因为懒惰和无知,地球人总是很难接受你们的存在,也不愿意去理解你们的欢乐和悲伤,你们也厌恶跟自以为是的地球人进行肢体触碰,哪怕是简单的牵手,你们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你们绝非不能去爱,只是地球人对于你们来说,实在太陌生。因此在小盆友们拼命撒娇、淘气时,你们宁愿去观察每颗沙子的不同形状,或者在阳光的投影里看着掌心的纹路,每个瞬间都在织成不同的图景,你们有偏执的癖好,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你们停留在一个静止的时空里。你们逃离整个世界,留下自己面对黑暗,可是由于在黑暗中无法看清自我的存在,你们同样感到恐惧。你们用沉默告诉大家,正如杜拉斯所说:“我总想保留一个地方,让我独立呆在那儿,让我可以在那里爱。”你们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孤独星人”,也就是所谓的自闭症。孤独症定义?所谓孤独症者,就像被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一生都呆在陌生的星球。在纪录片中有过统计,每150名新生儿中,就会有一个孤独症者,有6700万人过着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的人生。这个数字超过了癌症病人、糖尿病人各自的总和,而且在持续的增加中当我看到《重口味心理学2》封面的图画时,我就被你们震撼了。孤独症孩子芝芝的画中有安眠在花丛中的美人,蓝色的船,在天空中漂浮的花朵,抱着双腿的自己。画面中呈现出动人的情绪,她的内心世界里有光芒、美丽和感动。查过资料后,我发现有人把孤独症患者的画,称作“天真者绘画”,因为这些孩子就算以后长大,也不可逃避的被禁锢在童年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淳朴、天真和直观。孤独症孩子没有能力说谎,所以他们的作品拥有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品质——真实。正如书中所说,“上天夺去一些人的人生,却又给他们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有的孤独症孩子能在音乐里面看到颜色,他们的画面里面会充满乐章和节奏感。你们对爱好的执着总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你们轻而易举就能进入心无旁骛的创作状态,所以在画中可以呈现出很强的结构,大胆的构图。你们对色彩拥有超乎寻常的敏感,所以能画出抓人的色彩。我知道,你们正在承受的困难,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周迅和陈坤在纪录片中说的,你们既害怕人群,又害怕孤单,这天平的两端,你们都需要去面对。你们一边要高度忍受,一边要努力学习适应。因为这个世界从不像你们那么简单。但无论多么不同,你们都需要被世界了解,你们与平凡人一样,也是组成世界的一块拼图。你们只是需要一个好导游,能帮助你们理解和认识这个星球的生活规则。黑暗是无处可以逃避的,只有与之拥抱,才能为黑暗注入阳光。只有知道,还有人不能体验到爱与被爱,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懂得,原来悲伤和欢乐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珍贵体验。只有在完全认识到黑暗面的真相,我们才能发现蕴藏在黑暗中的巨大宝藏。(转载请豆油我)

嘿!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

读完《重口味心理学二》感觉比第一部好看,第一本稍显泛泛而谈,而这一本里的“重口味”的讲解要深入多了。孤独星球,让人想到《自闭历程》这部电影。潜意识的神妙世界,除了展示潜意识的冰山水面以下,还仔细分析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不同与作用。原来“睁眼瞎”确实存在,只因为这个人有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却完全被破坏的视皮质。----也就是说,他看得到,可是处理这些看到信息的后台系统崩溃了。包括“脸肓”症原来是因为人的大脑里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用来分析脸(梭状回面孔区)。再进一步理顺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潜意识是复合系统,意识是单一系统;潜意识是马上解决,意识是事后再说;潜意识是着眼当下,意识是长远考虑;潜意识是自动档,意识是手动档。而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也是只有对方或者自己真正信服暗示的内容时,暗示才能发挥作用。而正是所有的励志、成功学、身心灵修炼者们所说的,“你期望什么,你最终就会得到什么,你期望变成什么样,你就会变成怎么样”,正面暗示吧,更多正能量吧。催眠一章,也颇多神奇,原来人们有时在痛苦时“携灵魂私逃”,然后呈现“分离性障碍”;原来受伤的灵魂走时会安排个替身,这就形成了多重人格;还有分离性漫游等情况。那些玄幻小说里的透视、修仙等神奇的秘术在这里原来都有现实的呈现与说法,只是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特异人士,难道是人类基因突变或混乱的结果吗?对抑郁症的解说,也让我看到常规的抑郁症的说辞之外,更深刻简洁的解释。四方格:内控/外控;稳定性/不稳定性;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当遇到事时,抑郁症的归因风格在于两个模式:成功时归因于“外控----不稳定性”(运气);而失败时则归因于“内容----稳定性”(能力)。所有的成绩皆因运气,但凡犯了错,自然是自己天生愚笨,不可饶恕。----如此,如何不抑郁。所以,勿自我苛责,建立成功时“内控---稳定”(能力);失败时,“外控----不稳定性”(运气)减少挫败。附:成功时成就感 强弱和归因模式表:强 “内控---稳定”(能力)↓ “内控---不稳定”(努力,勤能补拙)↓ “外控---稳定”(任务难度)弱 “外控---不稳定”(运气)失败时挫败感 强弱和归因模式表:强 “内控---稳定”(能力差→自信丧失)↓ “内控---不稳定”(努力不够)↓ “外控---稳定”(任务难)弱 “外控---不稳定”(运气不好)很显然这种提法非常简时地指出抑郁的心理病因,再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就可能药到病除了。如果有“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的想法,不如转变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此外,还有碎尸杀人案、睡眠障碍、同性恋、临终关怀、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内容的有趣分析。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树木人格分析,虽然画的树木貌似还在九宫格里,但别开生面的画的解析也让人大感过瘾。

他们也是病人

所谓变态,即常说的精神病。而单就一种疾病而言,精神病尤为令人生厌,这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传染病——一方面,他们生理上的健康而使人多有误解;另一方面,他们异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诡异乖僻的行为常常让人莫名其妙,难以理解,沟通极为困难;与此同时,频频见诸报端的精神病人暴力伤人事件更是让人头皮发麻,心生恐惧。但是,这样的人有时候会象英国人凯文·达顿所说的那样,与天才只有一步之隔,表现出某一方面让人瞠目结舌的惊人才能。最出名的莫过于达斯汀·霍夫曼在《雨人》中扮演的自闭症患者哥哥雷蒙·巴比特,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和计算本领,不但能过目不忘记住6副扑克牌的底牌,还能在瞬间数清撒落到地上的火柴棒。而最近的例子是由江苏电视台《最强大脑》栏目第三期中发掘的周玮,这个曾经被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及智力发育低下,经常遭受嘲笑、辱骂的“傻子”,竟然能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不可思议的不经演算就直接写出了2的7次方与16位数开14次方相乘的答案,因而被无数国人惊呼为“中国版雨人”。据说,在节目中所做的这类题目还远不是他的计算极限,他甚至可以算出30位数的多次开方!好消息是,他有可能代表中国脑力战队与外国精英进行PK。当然,与表现出让人惊叹的天才相比,人们经常听到的还是精神病人暴力行凶的新闻,而我就曾经亲身经历过。2011年9月14日上午,我所在的单位正在召开会议,窗外大街上突然喧闹不已,有一个同志偷偷转过头去看发生了什么事,突然他惊叫起来——砍人啦!镇长马上中止讲话并让人报警。此时,一位曾经当过警察的同事已经冲出门外跑向事发地,当时正在玩手机的我也懵里懵懂的跟着冲了出去,胳膊下还夹着笔记本。他顺手从门岗那里抄起了一只拖把,又在街边店铺门口换成了一根木棒,我则捡起了他丢下的拖把。在超市后门找到凶犯时,他正拿把斧子对着一对夫妻乱砍,我同事冲进去当头一棒后迅即的跳出门外,他也随即转过身来追出门外,他目光冷漠,满脸、满身是血,与影视作品中的杀人狂魔形像绝无二致。在我们与其对峙不到一分钟后,警察赶到,他很冷静的将手中掂着的斧子放到了地上,束手就擒。而就在此之前的十几分钟,他已在百米之内砍死了6个人。事后的调查得知,几年前他在大学里因女朋友背叛而罹患抑郁症,一直休学在家治疗,但天天遭受的只有父亲对其装病、不成器的辱骂,这次是突然发病。一个被专家诊断为智障、只上过小学的孩子竟然会计算冗长复杂的数学题目?一个平时看起来内向、木讷、文气的的小伙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杀人狂魔?如非亲眼所见,这无论如何都让我难以置信,所以也就始终无法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姚尧在她的新书《重口味心理学2》中给出了答案。这本书确实重口味,她在书中运用多种心理学理论对所引用的大量现实事例,包括自闭症、抑郁症、碎尸杀人狂、恋尸癖、同性恋、反社会人格障碍、性障碍等各种怪癖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剖析其形成的原因,解读其背后隐藏的逻辑,为我们揭开心理学中最幽暗、最深层的秘密。周玮为什么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根据分类标准,周玮应该算是“高功能孤独症患者”。而按照她在书中对V计算过程的分析,是因为他用“画面思维”代替了“文字思维”,即他在计算时不是根据正常人那样根据公式来计算,而是将一个个数字投射成为一个个特殊的图案,而计算的数字和所得的值越大,呈现在其眼前的图像和颜色就越复杂越绚烂,计算的过程就是图形发生变化的过程,无需刻意去想,只需短短几秒钟就能够转化到位,他所做的只不过是读出所看到的这个图形。木讷的大学生如何就变成了杀人恶魔?综合他在书中的分析,我所看到的这个人,他罹患的是抑郁症——因为失恋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力控制和无能为力,从而对周围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被压抑过久之后,就会产生报复倾向,变得高度敏感并极端狂躁,直至冲破大脑中负责抑制行为的系统——心理刹车手的控制,最终行凶杀人。那天他并没有一出门就砍人,而是掂着斧子在街上转悠,一位抱着小女孩儿的妇女对孩子的大声斥责让他以为是对自己的侮辱,羞辱感突然使他发狂,当场一斧头砍在了小女孩的头顶……并一发不可收拾。实际上,他应该算不上是真正的杀人狂魔,他的行为根本无法与书中所提到的那个世界十大连环杀手之一Jeffery Dahmer相比,后者在13年间一共杀害17名年轻男性,为满足自己特别的性癖要求,往往会在和受害人做爱后,将其杀掉并分尸,然后再和他们的内脏做爱,最终吃掉他们;而另外一位更为恐怖的“绿河杀手”Gary Leon Ridgway,则在20多年里将杀害的近50名妇女(多为妓女)抛尸美国西雅图南郊的Green River中。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变态型人格了解得越多,对此类疾病病因的理解也就越加清晰。姚尧认为,与纯粹的生理疾病相比,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疾病是由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它们的出现不但与基因和神经系统的缺陷、染色体变异、分娩时的并发症等有关,也与出生后的成长环境高度相关。与此同时,即便是患病后的突然发作,同样也是有诱因的,而这个诱因里面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占据了极高的比例。因此,正是因为我们所处身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人们相互之间交流越来越少,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隔阂、陌生、冷漠和压抑的感觉,弥漫着无奈、愤慨、失望以至绝望的气氛,这是诱发各类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精神疾病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病,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这些精神病患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病症根源应该是整个社会的病灶,如果要对症下药的话,标本兼治的最好办法在于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既降低发病率,又提高治愈率。实际上,且不说抑郁症、睡眠障碍、自闭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自身就深受病症折磨,即便是如连环杀手、恋尸癖等,他们犯下的罪行固然十恶不赦,但从某种层面上说,他们本身也是命运的殉道者,只是想要索回早年缺失的爱和遗失的渴望而已,却从来无法逃脱被强加的悲剧性命运。他们固然可怕、可恨、可憎,但同样也可怜、可悲、可惜。整个社会必须改变以往对他们漠视、歧视的态度,给予这样一个群体更多的宽容、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最大限度少受病痛的折磨,尽最大可能的有用于社会。正如姚尧在书中写道的,所有的存在都不应该被轻视,所有的差异都应该被理解。因此上说,我们必须记住,变态的精神病患者也是病人,他们享有与其他病人同样的权利。即使不是如此,精神病态者和天才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如此的相像,缺陷、不适和疾病,未必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它们可能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人们无法预料的创造力。我们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冷漠和粗暴而扼杀如周玮一样的天才呢?

怎样证明你不是一个变态?

我一直对这两本书的宣传语很感兴趣,1是怎么样证明你不是神经病,2是怎么样证明你不是个变态。不过,如果你真按照这种思路来看这两本书的话,你就会有个惊人的发现——自己即是一个神经病也是一个变态。因为说老实话,这些东西,我不相信有几个人能完全剥离开去的。关于心理学,如今已经不算是一种高端科学了,走向平民世界的心理学,让人们意识到,就算心理有那么点小阴暗,实际上也是正常的,犯不上觉得自己是神经病和变态,当然极端情况除外。1写的比较搞笑——我也不知道为啥自己是这种感觉。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但是像《重口味心理学》这样的书,我觉得还是比较好读的,还还算科普,不过有的东西,切不可太多于认真——比如说我吧,看一看变态的那章过去就算了,还非得去百度,一百度可就好了,手贱点开了虐猫的视频,然后关联到了日本有个吃尸体的疯子,关键是有图有真相,我顺带看了下照片,最后又将百度所有的关联都看了一遍——这可好了,我恶心了好几天,我想着大概就是作者的初衷吧。反正我是这样的读者,很难想要证明自己不是变态偏偏证明了自己的变态。我一直记得我好几年前看一本写世界上最可怕的女人的一本书,至少阴暗了一个礼拜,这种可怕的感觉告诉我,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不要好奇的好,有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没有那么强。网上那些“重口味”还是能离多远离的好。要是用潜意识法则来解释的话,八成有上纲上线的说,我的精神世界有些需要阴暗的胜肽——妈呀,最怕的就是酸腐的知识分子,看点什么非要往自己身上套,然后还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分析来分析去的。说老实话,看2比看1认真些。在自己身上都靠了半天,比如我小时候的自闭啦,什么习得性无助啦,什么容易被催眠的体制啦,看完“恐怖的欲望”我果断的放下书。这本书推荐给什么样的人去看比较好呢,就是那种对心理学根本就不是很严肃的人吧,或者不会太认真——作者本来也不想你很认真,认真你就输了。那种像我一样喜欢瞎联想的人也可以看看,顺道证明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变态,不过我想到了更合适的一个名词,还是用“怪胎”比较好。

最可爱的心理学

初识重口味心理学还是在天涯论坛,在一个又一个浮躁的,各种口水战的帖子中与刃刃(即本书作者姚尧)邂逅,对于我这么一个最不爱读书的懒人,像重口味系列,可以吸引我一口气看完的书绝对是难得一见。诙谐的语言,生动的病例分析,简直就是外行心理学爱好者的福利。在重口味心理学1中,作者姚尧同学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小硕,将很多专业的知识,运用各种有趣的手法融入了该书。比如采用虚拟人物访谈,人物独白,情景再现等等手法。生动地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案例,活灵活现地展示到了各位读者的眼前。如今,重口味心理学2问世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感叹,姚尧真的是一枚聪慧的女子。作为忠实读者,我真诚的向各位爱好心理学的朋友们推荐此书。在这次心理学的旅程中,朋友们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新闻报道中,不时出现一些变态的罪犯用极端的手段干坏事,听起来让人耸人听闻,很多读者以为现在的人都怎么了,为什么心理问题这么多?这些新闻报道的也多是能吸引眼球的部分案件,很多心理有问题的人未必有什么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但的确影响了他个人的正常生活,而在中国这个历来对心理问题不那么关注的国家,知识少有人通过心理咨询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一般都是能凑合就凑合,只要不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就那样随他去吧。以前我对心理问题严重缺乏认识,大学上的那几堂心理课早就跟不上心理学发展的步伐,我们只管糊弄过关考试通过即可,哪想到有一天真的能有所用呢。直到近日我惊闻了一个身边熟悉的人在她事业的巅峰因为抑郁自杀后,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特别是我身边有为同事就患有轻度抑郁症,更是提醒了我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和身体一样,需要我们大家重视起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作者姚尧笔下的“重口味心理学”的确让我们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些“重口味”的秘密,有一些被我们平常人称为变态、不可理解的行为其实都是因为这些“重口味心理”导致的,作者以客观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给读者呈现孤独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同性恋、睡眠障碍等这些特殊群体,有着特殊心理问题的他们的隐秘心理。作者的研究都是走在了心理学的前沿,也是很多传统的心理学尤其是国内一些心理学没有的内容,其写作之大胆,分析之透彻,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心理疾病是一种恐怖的疾病,而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对这些疾病加以剖析,给予理智的分析、正确的解决方案以及一些人文关怀。作者不仅对心理疾病知识予以普及,对如何判断和分析心理问题的方法也给了专业的说明。比如在大多数人眼里的“催眠”,作者解开了神奇的九层空间,更对催眠的准备、进行以及结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有机会近距离对神秘的催眠技术予以了解。作者还对“树木人格分析”发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照着作者介绍的方法,读者本人一般就能通过这种方法初步诊断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沙盘分析法很多人已经听说过,对这个新鲜的方法还是头一次听说,足见作者的研究已经走在了本学科的前沿。心理问题不容小觑,《重口味心理学》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一味预防的中药,于一些心理有问题的人,或许会是一味“对症的药”。受社会压力等外部因素和人心理承受等内部因素的作用,读一读心理学的知识,会有所裨益的。

科普需要多深刻

有人总结过于丹讲《论语》的套路就是先读上一段《论语》里的句子,然后开始讲故事,最后抛出一个道德理论。这个模式如今被姚尧完美的实践在了《重口味心理学》系列之中——例如在《重口味心理学2》中他写梦游者的体内保护机制时就选择讲述两个意味不明的故事,把该机制存在与否的可能性决定权交给读者。《重口味心理学2》中专业术语占得比重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作者借助事例、电影在阐述个人的观点——介绍多重人格时的《致命ID》,催眠所使用的《盗梦空间》,睡眠障碍中提到的美剧《一千种死法》……种种迹象可以说明,比起心理学本身重要的科普价值,《重口味心理学》系列更在乎的是利用简单的事例让读者浅尝辄止的进行心理学试水。在我看来,这其实就好像吴丹说论语一样都是消费型经济下催生出的浅显的科普作品。《重口味心理学》系列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天涯上的名帖《八一八那些离你或近或远的重重重口味心理学》,论坛帖子的连载性质决定了这个系列的图书一定不会走绝对专业的路线。当然作为主要以文字吸引人气的帖子出衍生作品《重口味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好读,甚至可称为很有意思的书。但作为真正对心理学感兴趣并忠实的购买了第一部作品的读者来说,这部延续前作的《重口味心理学2》显然有些平庸,所涉及的心理学范畴科普的实在有些潦草。说起来国内同等类型的书籍其实不多,大多和心理学有关的都是心灵成长类的读物。但美国奥利弗•萨克斯 医生的《错把妻子当帽子》可以被看做是一记正面的例子。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地神经病专家,《错把妻子当帽子》中忠实地记录了24位神经失序者的遭遇。也许是因为医生直接参与治疗的关系,《错把妻子当帽子》中的事例都很完整,每一章节都紧扣着病人的病情进行介绍分析,这使得整部书的脉络很清晰,对病情的介绍也更加饱满,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试图旁征博引。事实上,若以科普读物为评判标准我更愿意选择《错把妻子当帽子》,而《重口味心理学》则更像是一本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半娱乐读物。与选择情感成长书籍的理由一样,心理学读物购买人群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是要有学习的可能。如果把科普读物分层,即要有绝对专业的书籍,当然也需要有茶余饭后消遣的科普读物——《重口味心理学2》明显属于后者。比起介绍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作者更在乎的实际上是书中与读者思想的分享。例如在“同志style”一章中作者提到同性恋的恋爱相处,使用了多段同性恋者的自我描述,这本身脱离心理学范畴的章节存在的意义就是情感传递,与心理学则关系不大。作者想要把每一个章节的命题都补充完整,却结果使得丰盈的内容似乎脱离了本书所要介绍的专业重点。在科普和通俗之间难以达成的平衡成为了《重口味心理学2》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读者想证明自己不是变态,可不是靠几部电影就可以完成的。

非正常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2》

非正常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2》 没看过一就开始看二,感觉写得不错,有空应该把第一本也补上。心理学的书太多,也需要重口味了,这里面描写的都是非正常人类,其实仔细想象,人的一生中,有多长时间是完全正常的呢?谁没有过心理问题呢?只是没那么严重,没被发现,没出现严重的后果罢了。这里面的非正常指的是孤独症、催眠、抑郁症、碎尸杀人狂、同性恋等等,里面的很多案例其实也在报刊媒体和网络中见到过,比如孤独症中的那个乘坐直升机在纽约上空飞一圈,就能够画出整个城市的黑人,连楼层和窗户都一样,还有《雨人》的故事,不过把这些孤独症的案例都收集在一起,然后加以整理,再用一点不那么太枯燥的理论进行一下解释,感觉还是挺有深度的。当你看到那么多那么多非正常的人的心理的时候,开始的感觉就是这种人真是少见,太另类,太不正常了,可是当你脱离开标题党,和作者一起进入这些人的生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一点一点的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其实都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其实造就他们的,正是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可是他们自己却要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他们自己没有责任吗?在童年受到创伤的人群中,只有少数人走向了极端,一个成年人其实是有能力修补心理的创伤的,所以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不是完美的,都必须经历一些挫折和创伤,那么等长大以后,可以在爱情,在家庭,在和子女的关系中,有机会重新弥补,可是也可能继续把挫折和创伤传递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显得很盲目,很懦弱,其实如果学习一点心理学,了解一点心理学,就可以打破这个怪圈,并不是说学习了心理学就可以避免挫折和创伤,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创伤和挫折以后,它们就对我们不构成严重的伤害,当我们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并不是完全正常的人以后,我们也就对那些从某个角度看上去非正常的人类报以同情和理解。无论是抑郁还是孤独症,都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我们对某个事物不了解,无知才是我们恐怖的根源,当我们知道孤独症和同性恋到底是什么回事的时候,就非常,他们和盲人、左撇子其实没什么不同,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样可以和我们很好的共同生活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中。同时也应该明白,我们也并不总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抑郁的时候,在某个情况下都可能成为小众群体,人不是在这个方面有缺憾,就会在另一个方面有问题,当然换一个角度想,你在一个方面有问题,就说明你在另一个方面有特长。学习心理学就是在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特别喜欢关于死亡的那一段,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你可以不去考虑,但是你总有一天要去面对。就好像我们总是不想去面对我们的内心,但是你总有一天要正视你自己。有空多读读心理学吧,无论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

极力推荐姚尧的新书

从姚尧的第一本《重口味心理学》一路看过来,她的书确实是让我这种专业学心理学的人自叹不如。第二本书依然延续了姚尧的风格,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心理学的这些雾里看花的内容讲得透彻明白。非常喜欢她的文笔,喜欢她将这些被世人误解、不理解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剖析,时不时地还会夹杂一些她自己的小经验。这样的书真的值得每个人珍藏!值得反复研读!

你为何放弃治疗?

犹记得曾经看过一则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患者跑掉了。为了不丢掉工作,他把车开到一个巴士站,许诺可以免费搭车。最后,他把乘客中的三个人充作患者送进了医院。后来这三个人几经周折,终于成功从精神病院逃脱。当时一位名叫格雷·贝克的记者知道了这件事,对这三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从而成功走出精神病院的办法很感兴趣,于是就远赴意大利采访了这三位特殊人物。下面是他对第一位的采访:  格: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你想了些什么办法来解救自己呢?   甲:我想,要想走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格:你是怎样证明的?   甲:我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我想,讲真理的人总不会被当成是精神病吧!   格:最后你成功了吗?   甲:没有。当我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在我屁股上注射了一针。   接下来他采访了第二位:  格:你是怎么走出精神病院的?   乙:我和甲是被丙救出来的。他成功走出精神病院,报了警。   格:当时,你是否想办法逃出去呢?   乙:是的,我告诉他们我是社会学家。我说我知道美国前总统是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是布莱尔。当我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他们就给我打了一针。我就再也不敢讲下去了!   格:那丙是怎样把你们救出去的?   乙:他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医护人员给他刮脸的时候,他会说声谢谢。第28天的时候,他们就让他出院了。   格雷·贝克在后来的评论里发表这样的感慨: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所以,这时我们可以绝望的发现:如果我们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就好像没人能证明自己不是恶魔一样,没有人能证明自己不是变态。因此,当看到这本《重口味心理学2》的副标题“怎么证明你不是变态?”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到了希望之光一样,顿时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当然意思不是说我是变态要证明自己不是,而是抱着科研的态度所以才去读这本书的。《重口味心理学2》一书通过众多的心理行为分析和诸多生活案例,揭开了人类各种怪癖背后隐藏的终极秘密,也讨论了如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等等许多我们经常刻意回避的话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解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会产生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甚至自我实现需求。但现实是残酷的,上层的需求往往不如下层的那样容易解决,于是,在长期的压抑下,人们慢慢产生了心理变态。一旦遇到一个释放点,这些通常都会变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读完《重口味心理学2》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很忧伤的问题:很有可能,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变态。.其实当你仔细观察身边朋友或同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看起来一直都是怪怪的,也有一些事物会让你没来由地害怕。也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在遇到某件事的时候,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而你之前却对此一无所知,更别说注意这些问题了。中国是一个餐桌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家,就拿请同学吃饭来说吧。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总是抢着买单,觉得他在炫富,于是将其杀害。后来又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总是不买单,觉得自己吃亏,于是将其杀害……跟同学吃饭还真是一场生死宴啊,那不去总行了吧。后来又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聚会总是不到,觉得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将其杀害。当时我就震惊了,不论是去聚会还是不去,买单还是不买单,都是死路一条。心理问题已经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新闻上许多极端案件,看得都几乎麻木了。其实自省吾身,我们自己脑海中也会经常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虽然每次都很轻易地的压制住了,但这个过程确实存在过。所以还是趁现在清醒多学点变态心理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这样,即便我们不能判断别人是不是变态,最起码自己还没有放弃治疗,离健全人格也越来越接近了。

心理学图书中的黑马和绝对异类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最新出版的《重口味心理学2》,看的时候不时出一身冷汗,看完后却又回味无穷,大呼过瘾。《重口味心理学2》是2012年的畅销心理学图书《重口味心理学》的正宗续篇,共分11篇,分别为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树木人格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睡眠障碍。这11篇中,大部分堪称重口味中的重口味,比如在《性变态》这一篇里,一个虐恋“女王”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其中一个顾客喜欢被枪毙,“女王”于是就会假装用枪把他打倒,说:“你死了,你死得透透的了!”那人就会很满足,也很兴奋。还有一个经济学家会要求这位“女王”一边鞭打他,一边问:“你喜欢通货膨胀,是不是?”在《同性恋》这一篇里,作者借用电影《蜘蛛女之吻》中那位男同性恋的自白:“我始终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男人,但这不可能发生,因为真正的男人要的是真正的女人。”由此点明两个男同性恋不能长久在一起的原因,那就是。我需要的也正是你需要的。而在《碎尸杀人狂》那一篇,我们能够看到2012年加拿大中国留学生碎尸案的精准分析,令人冷汗直流。当然,《重口味心理学2》同时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自闭症》这一篇里作者称那些自闭症患者为孤独星人,而这些孤独星人里有不少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对孤独星人V而言,数字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它有声音,有颜色,有形状,有质地,能代表他的喜怒哀乐。例如,1是一道亮白色,就像手电筒的光,晃得你睁不开眼;5会响起轰隆隆的雷声,或惊涛拍岸的咆哮声;37像他的早餐麦片粥一样黏糊糊的;89则让他感到仿佛飘起了雪……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重口味心理学2》的时候,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精挑细选,《重口味心理学2》比去年上市畅销的《重口味心理学》更加重口,更加有趣,更加精炼,解析也更加深入了。尤其是相比市面上一些翻译过来的心理学书籍和粗制滥造的心理学图书,《重口味心理学2》的趣味性、易读性和实用性就更明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要写一本大众能够看得懂、看得愉悦的心理学通俗图书,其功用在于娱乐,在于普及心理学知识,所以作者的写作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同时可以让读者学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在压力指数直线上升、神经紧绷的当代社会,对于习惯于有事儿心里藏着的中国人,《重口味心理学2》的问世恰逢其时,成为一个大众的情绪宣泄出口。国人往往将心理学看得非常神秘,同时又充满了功利心。这中间就有无数的误解和误用。就我知道的,很多人对心理学专业的人第一反应,是问你能看透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对于这个提问,那些学心理学的人就只能是摇头苦笑了。再比如,很多人看心理学图书,想的却是把心理学当成读心术、操控术,希望借此一眼看穿别人的隐私,将心理学看成发财的工具。再比如,很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师看病就像医院里常见的大夫看病,随来随看,随看随走,开方抓药,药到病除。对于类似这些误解和误用,作者姚尧在《重口味心理学2》中都做了正本清源的解答。在书的封面上,作者坦言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身遭抑郁症的困扰,因此她希望读者们看得有趣,希望《重口味心理学2》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作为一名读者,我看过之后的想法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重口味心理学2》,多笑一笑,多排一排心理的毒,人生自然更健康。

重口味不是恶趣味

可能是学师范的原因,我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但我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拿着课本对我念要考试的知识点,学得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就找一些我感兴趣的书看看,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本2,不用做太多的广告,几乎是众所周知。谢娜枕边书的后续,曾经多次在快乐大本营推荐《重口味心理学》。作为畅销书的后续,一般很难再超越。但我觉得这本比起第一本,更好看,更有趣,更多关注生活常识,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去明白那些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全文选用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同性恋等当下比较流行的话题。作者姚尧并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去向读者解释关于这些症状的特点,起因等专业知识。而是用许许多多的案例,生动有趣味地讲述。关于自闭症这个章节,作者很形象地给自闭症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孤独星人”。其实人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闭症的心理,害怕孤独却逃避狂欢。其实自闭症,并不是一种病。在我看来,这些自闭症的患者,心里是丰富多彩的,尽管他们的思维并不同于常人,但所想象的世界和我们一样多姿多彩。智商低,有语言缺陷,喜欢质数等这些疯狂的行为,看似有些变态。但仔细分析,智商低并不代表生活不能自理,有语言缺陷的人肯定不像那些人面兽心的人一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至于喜欢质数,哈,相比于合数,我也更喜欢那些没有规律的质数呢!我也很佩服那些孤独星人的运算能力,虽然毫无逻辑可言,但那种独特的方法,很神奇。作者说:所有的差异都应该被理解。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容易让彼此厌倦,只有能够容忍、包容,接受不一样,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力!其实关于自闭症的特点,我觉得人人都会有轻微的雷同,正是这些独有的小特色,才会让一个人显得更加独特与众不同!社会上的自闭症患者,难道不是也很可爱?“只是因为佛洛依德在人群中多看了潜意识一眼,从此人们再也不能忘掉他容颜”……关于潜意识,在心理课上学了很多,但都枯燥无味,所以到现在只会背诵意识的定义和特点,压根不知道关于意识,还有那么多的有趣事情。就像作者拿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头像,来给读者讲述潜意识的“马脚”,是因为大脑向“脸”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更擅长发现那些正面朝上的面孔的扭曲……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自己是自己的眼睛有毛病呢!潜意识像是一把双刃剑,懂得合理掌握往往带来一些好结果。那就是暗示!作者提到了罗森塔尔效应,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面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老师很容易把学生划分等次,从我实习这小半年来说,这并不是很奇怪。罗森塔尔效应的显著效果给教育界极大地帮助,就算难以克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去改善!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一个人只有时常勉励自己,多多暗示想要做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去完成,达到高效果。重口味不是恶趣味,而是比较刺激的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作者讲述的观点还有所运用的专业知识,都在向读者阐述多学心理学,可以改变人生。可能我们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心理学,对生活中常见现象见怪不怪,以至于对催眠,两性,挫折,死亡还有性格问题,没有花时间去考虑,遇到难题时常常乱了脚步,才会烦躁不堪。读过此书才明白: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总能提高情商和智商,在待人接物方面才会更加出色!

喜欢 拼凑

《重口味心理学》对人们日常行为中的“怪癖和秘密”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并通过具体案例来生动展现出来,让读者找到问题的源头,再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试图帮助读者消除心理障碍。因此,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本治愈系读物,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本角度比较刁钻的冷门心理学教材。   该书作者姚尧,简介为: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理解为心理医生,在我生活的圈子里这个职业并不多见,当然也没见谁有心理疾病。但是最近几年倒是经常听说有人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作为一个自认为健康的人,肯定不了解那些人为什么就想不开。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单纯为了掌握知识,学习一下心理学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学校的时候,我学过犯罪心理学。其中包括人类大脑的构造、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意识、思想、行为等等。如果从实用主义来讲,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而《重口味心理学》,更倾向于研究那些造成怪癖和秘密的根源或诱因,更致力于分析和发掘人类心理的死角。比如在“恋物癖”一章中,作者通过巴甫洛夫的狗和它的条件反射原理和其“恋物癖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理论,追根述源,找到了治疗恋物癖的方法,即“厌恶法”。也就是说,当狗听到铃铛响会流口水是因为之前听到铃铛声时还有肉同在,而恋物癖患者所恋之物也是由于其它无法得到的却对其充满欲望的事物,那么不让这个恋物癖患者继续贪恋其物的方法,就是把那个对其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事物换成让他厌恶的事物。不知道这个方法能否称其为“间接诱因替换法”呢?总之作者找到了办法。不过患者是不是愿意,或者舍得接受治疗,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虽然该书可以起到治愈功效,但是如果真想根治各种怪癖,还得像书中作者回答网友那样,去看医生。另外,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多数怪癖都体现在那些性格内向的人身上,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多跟人打交道,多接触室外和阳光,让心理健康成长才是。现代生活中,我们都是病态的,太多压力,太多束缚,太多传统,压的我们无法生活,我们开始扭曲,开始精神分裂,渐渐呈现病态。无论是阳性的精神分裂 抑或阴性的精神分裂 我们总可以在自己身上察觉到,我想,是生活点滴,它在影射着我们的病态。

变态心理学

这是《重口味心理学》的第二部,口味之重与第一部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或者用变态心理学形容书中的内容也一点不为过。第一部如果算是亲民之作的话,那么这第二部就有一点走另类路线了。这本书口味之重已经超过正常人平时所关注的领域,或者说,它揭露的是一些小众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从第一部的“恋物癖”升级到“恋痛癖”,解释了在性爱关系中的性虐问题,甚至还描写了恋物癖的巅峰至极的“恋尸癖”,那些变态杀人狂,能与尸体发生性关系,甚至肢解尸体与血淋淋的器官发生性关系,阅读过程头皮发麻,鸡皮疙瘩颤栗不止。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学术上经常被提及的名称,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比较浅显易懂的解释与论证,并用“洛阳性奴案”充分分析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动因、环境与条件。从内容上,确如其书名所言,口味奇重无比。姚尧是一位女作者,在读第一部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但是到了看第二部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是否是自己理解错误,她的文笔大胆、洒脱了许多,而且对于性的描写那么细致入微,这是普通女作家可能会相对隐晦的领域,但是她却很大胆也很直接地描写出来,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我们医学上的许多症状背后心理因素的问题。人们的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生活充满色彩,也会让生命充斥着阴郁。一些人与事,可能表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却深深地潜入意识的底部——潜意识,在未来的生活的某一个瞬间又悄悄地出现影响着各自的行为。所以如何认识、照见潜意识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引导它成为自身有利的优势是有必要的,也是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做的事。很喜欢最后结尾的一段话,摘录如下:我喜欢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视作礼物,无论他们因何发生,怎样发生。礼物不一定只是带来喜悦,只要发生了便是一份礼物,都有它的意义。我一生经历了很多痛苦,而我从中收获颇丰。虽然我并不愿意再次经历那些痛苦,但是我对生活中的一切心存感激,因为正是它们造就了今天的我。人生要经历许多欢乐与悲伤,但是无论欢乐还是悲伤,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

有趣又不失专业

读过基本心理学方面的通俗读本,这是读到的迄今为止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记有趣又不失专业的一本,十分满分,我打9分。作者用案例、心理学理论等多种方式讲解了自闭症、抑郁症、潜意识、催眠、变态、睡眠障碍、同性恋、死亡、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话题,每个话题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很多之前觉得神奇、不理解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在讲解自闭症小孩时,作者不仅描述了自闭症小孩的行为特点,还讲解了心理学研究发现的自闭症小孩的一些想法——只拥有图形思维能力而缺乏逻辑思维,另外,他传达了他认为的对自闭症小孩的看法——每一种小孩都是天赐的礼物,关爱每一个小天使,说不定会出现一个奇才。心理学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主义、人本主义)的理论穿插整本书,在不同的话题中作者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有时(例如在抑郁症一节)作者会用三种理论一一解释同一现象,比较自然地让读者了解了三大理论的特点和适用情形。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掺入了很多比较新的社会案例,例如洛阳性奴案。这些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作者心理学的解释,好像这些看似神奇的案子都有他们存在的合理原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谢谢《重口味心理学2》,给了我一把放大镜,去细看那些奇异的事实。

心理學?哲學?

此書為這個系列的第二波,相比前作,感覺少了點兒詼諧,但多了不少奔放。作者的口味顯然又重了不少,上手就是講“自閉症”,“抑鬱症”,“碎屍”,“催眠”等大場面,讓人讀的天花亂墜,欲死欲仙;然後作者話鋒一轉,直接談“死亡”這個終極命題,如此突然拔高的境界,令人瞬間大腦缺氧,不知肉味;還不等緩醒一下,作者就又開始從實踐出發大談“性”和“同性戀”,基本上讀到這個時候就已經因為刺激過度而失禁了。扯完了,真實話,和第一本都是繼續講精神病學的一些知識和例子,而且多了一些實踐的方法論介紹;同時我覺得最出彩的地方是講述”死亡“的部分,直接上升到哲學層面是個亮點;講解過程還是遵循“老弗”的“精神分析”,“花生哥”的“行為主義”,以及“馬標”的“人本主義”,三管齊下,讀起來輕快活潑,一氣呵成。但這可能也是此書的缺點,如此輕鬆的介紹複雜的心理學,代價就是引入了大量的暗示和引導,相對缺少一些給讀者思考推敲的空間。因此閱讀的時候還是要盡量控制信息攝取的節奏,以及時時要提醒自己,這個作者告訴我的,還是我自己真心這麼認為的。不然總覺得哪裡有些偏激,吃的不消化。最後對此書的態度,還是和第一本一樣,謹慎推薦。

剥离的灵魂附体。。。不推荐的只能在阳光下阅读的书

最近买了一本《重口味心理学》开始研究心理学,目的是寻找自己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可修复伤害不良言行,结果发现这本书不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情况下观看,尤其是那天夜里居住在乌镇,青灯孤影,更是怕人,感觉自己照着自己的灵魂,剥离地体无完肤,仿佛不是看别人的怪异心理体验,而是自己附体到了一个陌生的肉体上被强行灌注了变态的心理活动。。。第二天午后,我索性找到一个乌镇水边的茶馆,邻水而坐,面对午后的慵懒,变态也变得慵懒,那种敏感就迟钝了许多。随后,我说,这本书看完后,我不会再推荐给第二个人,尤其是神经过分敏感的人。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实体验了《黑色星期五》乐曲所带来致命绝望的原因。

拿什么拯救你,变态

  看过重口味心理学1,对那本书留有很好的印象。在2出来后,自然是很想看的。  我喜欢重口味心理学的内容,也喜欢封面,对1的封面印象还很深刻。1封面上是那一个小格一个小格里的图案,总觉得很怪异,有觉得有那么点味道,我真的好喜欢。就像是一个个怪异的人的头像。我特意书了一下,书名上面2排,下面3排,每排5个。这本2的封面延续了1的风格,整个封面布满了一小个一小个的图案,多像人,红蓝黄等3色为主,书名黑白两色,封面不如1喜庆,看了书之后,可能是书的内容偏向阴暗,所以这样处理的。在许许多多的书里面,书名、封面、作者都是吸引人看中书的因素吧。  我看这本重口味的书,是有猎奇心理的。同时也是为了了解更多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能大于人与猪之间的差别。因为有些人是如此不同。我确认我不变态,虽然无法自证。但我知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况人何止100?从崔永元那里我们知道了忧郁症,我们普通人是白天不懂他们夜的黑啊;后来看了《爸爸爱喜禾》,喜禾得的是自闭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自拔;看一些新闻,有些人有梦游症,一夜暴走几十里,出了叹服也挺担心的,这要是半路上出点什么事……  《重口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普及读本,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心理现象,关注一些比较怪异的、另类的现象。有些看起来另类,即使所在百分比不高,但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人数也不少。即使你自己不是,谁也保不齐不在亲朋好友中就会摊上这么一个,还有的偶像不也有很多变态行为么?比如,微博上常有某某明星出柜的新闻,也就是男同或者女同。在我们中国的这个语境里,这是不被认同的。大家除了鄙夷之余,但并没有什么了解。还有看过电视,有那种心理变态的,是《天下粮仓》吧,里面有个人喜欢一个女子的鞋子,捧在手里啃啊啃。还有的男人喜欢穿女人的衣服。这本书涉及到的口味更重一些,有碎尸杀人狂,有临终关怀,有失去“性趣”,还有神乎其神的催眠。  拿什么拯救你,变态们?  了解这些变态的症状是开始吧。有故事,有分析。重口味等着你。

大力推荐

一直喜欢心理学,也喜欢看任何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只是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有些心理学文章或读物读起来总觉得有些晦涩,有些和心理学有关的小说却又有些玄妙或夸大,对于有些名词,只有在刚刚百度百科之后心里明白一点,等看了几本书又混淆了,很是迷茫。《重口味心理学》却不一样,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从《重口味心理学1》开始,我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认识心理学的方式。作者以巧妙地思路把读者带入书中,读书的时候,并不单是一个个文字涌入脑海,而是有种切实的体会,似乎真的睁眼看到了,在作者的带领下看到一种种症状、一位位患者。虽然起名“重口味”,但并非令人难以接受。

心理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心理疾病距离一个健康的人有多远?在我们看来,那些离奇的心理问题,仿佛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不信?翻开这本《重口味心理学2》的,让我们一条条对着看。第一篇孤独星人是讲自闭症的,也许有人曾经通过李连杰和文章的电影《海洋天堂》对其有所了解,不过,很少有人身边就存在这种孩子吧?第二篇是讲潜意识以及缺乏本体意识的问题,这更像作者在唬烂,怎么会有这么玄乎的事儿?许多价值很高的想法居然是在梦中涌现的?是不是我只要整天睡觉就好了?接下来是催眠、抑郁症、碎尸、同性恋、死亡和应激障碍,在姚尧的笔下,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小案例纷纷涌现,一时间真的很难接受。可是这个家伙又总能搬出各门各派的理论来自圆其说,你会觉得,好像真的会有这种事儿,可这么轻易相信,又有点像大傻瓜。是的,这些,就是姚尧,这个推出后大受欢迎的《重口味心理学1》的作者,为我们奉献的经常的续篇——《重口味心理学2》,经过1的洗礼与沉淀,在续篇中的姚尧少了些前作里的肆无忌惮的搞怪,开始走更加朴实却依然逗趣的路线。这本2中的内容,比起1更加贴近生活,却也给人沉重和压抑的感觉。从头到尾读完后,我的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面对来访的记者,功成名就后的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只是个在海边玩耍的小男孩,时而为发现了一块更为光滑的鹅卵石或更为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面前真理的海洋,我还全然没有发现呢。对照这段话,我们也许可以说,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人类心理这个海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海面,而即便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面对大海深处无边无际的阴冷与黑暗,也仅仅是揭开了冰山一角。所以越深入,越了解,越敬畏。人类这种奇怪的物种,大脑中隐藏着最深邃的秘密。人类上天入地潜海无所不能,可是对于自身的意识表象和潜意识冰山,却始终难以看透。也许我们在一点点揭开真相,也许我们的一步路都偏离真相更远。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到马斯洛,心理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重口味心理学2》:给予的都是礼物

姚尧最出色的书有两本,《重口味心理学》和《重口味心理学2》。一本是关于神经病的,一本是关于变态的。关于“异化的心理”,人们往往是避之不及的。其实也难怪,最开始人们便是通过“相似”来选择自己的族群伙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倘若有一个怪胎,与所有人都不一样,那么被孤立和排斥,便在所难免了。请注意,我使用的是相似度来表述“异样心理”的人群。“不正常”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便这样认为,并且这个想法,与本书是不谋而合的。说到姚尧的这两本书,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是应该被讨论的。两本书的主题“神经病”和“变态”,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按照现行主流的提法,“神经病”指的是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它的症状是随发生疾病神经的不同而变化的。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根据神经所支配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更广义地,可以将其看做因神经系统病变产生的一系列障碍因此在第一本《重口味心理学》中,涉及的大多是各类人格障碍,如多重人格障碍、恋物癖、社交恐惧等等。而“变态”的涵盖范围显然更广,它指的是事物的性状发生变化。也指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还指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在这本续作里,姚尧讨论的孤独症、潜意识、催眠等领域,它们往往会因为“异化”程度较轻而被忽视,然而却切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或许每个人都曾经历,但如果视而不见,或判定为不合实际的失眠类型,不仅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造成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扰。这其实也是姚尧作品的一大特色。它的操作性很强,以至于我们可以“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在书中姚尧还专列一章,讨论著名的“树木人格分析”,这几乎可以让你轻易地完成实践,“洞悉其他人的内心深处”。当然,实践结果仅供参考,如要当真,还请咨询专业人士。除了极好的可操作性,姚尧的作品还透露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间接地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与其他困扰不同,心理疾病的隐蔽性无疑增加了其造成的影响。许多人并不了解,以至于对于病患产生不合理的对待方式,造成不必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情绪陷阱”离我们很近,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心理疾病防治意识,很有可能深陷其中。因而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可以让读者更了解世界和自己,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引用了这样的话作结:回首过去,如果我没有经历那些,想来也许我会错过所有的一切——这些成长和领悟。 我喜欢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视作礼物,无论它们因何发生,怎样发生。礼物不一定只是带来喜悦,只要发生了便是一份礼物,都有它的意义。我一生经历了 很多痛苦,而我从中收获颇丰。虽然我并不愿意再次经历那些痛苦,但是我对生活中的一切心存感激,因为正是它们造就了今天的我。人生要经历许多欢乐和悲伤, 但是无论欢乐还是悲伤,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文字平淡却深刻,也很像作者的风格。我们经历的一切本身不会有好坏之分,如果你把每一次给予都看做礼物,你的世界也许会格外美好。


 重口味心理学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