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家庭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50238901
作者:[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奥古斯都·纳皮尔(Augustus Y. Napier),1938年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
卡尔·惠特克(Carl A. Whitaker),1912年生于纽约,雪城大学医学博士,在路易斯维尔大学接受精神医学训练。1955年参与开办了亚特兰大精神病诊所,开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并研究他们的家庭。1965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医学教授,在那里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曾在很多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教材。
李瑞玲,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东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影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任教于东吴大学心理学系。

书籍目录

序一  家庭治疗之前世今生
序二 经得起考验的家
译序 解开心锁 奔赴明天
自序
人物介绍
第 1 章  结构之战
第 2 章  治疗开始
第 3 章  源起
第 4 章  系统的概念
第 5 章  主动开始
第 6 章  基本的冲突
第 7 章  外祖母的阴影
第 8 章  面对婚姻
第 9 章  局部的解决
第 10 章 暂停治疗
第 11 章 潜藏的危机
第 12 章 重返治疗
第 13 章 愤怒
第 14 章 治疗的时机
第 15 章 冲突的过程
第 16 章 卡罗琳
第 17 章 痛苦的抉择
第 18 章 大卫
第 19 章 大卫的家庭
第 20 章 结束治疗
第 21 章 讨论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D.H劳伦斯
父母:“我们都是为你好!”
子女:“有些事情我自己能分辨!”
妻子:“到底是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
丈夫:“……”
隐藏在家庭生活中的危机,人人都应该面对,人人都有能力解决!
使家人口不择言、互相伤害的罪魁祸首究竟藏在何处?
翻开这本书,你将发现答案!
热销全美20年,累计售出100万册的家庭问题急救手册!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本该亲密无间的家人之间会有种种矛盾?为什么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地对最亲的人恶言相向?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为什么父母的婚姻对我们的家庭有如此大的影响?
与其步步退避、不知所措,还不如快翻开这本书,看权威心理治疗师的分析解答。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从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疗师,最后在理解和倾听中重建爱的信仰,重获新生的过程。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于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成为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推荐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今日心理学》 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美国精神病学顶级杂志


 热锅上的家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这本书通过一个家庭参加治疗的始末,引出了一些家庭运转中的重要法则。简单归纳两条:一、家庭成员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家庭来做心理治疗,起初往往是家中的某个成员(尤其是小孩)的行为问题,变成了一家人的共同痛点。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这个成员的问题行为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他作为替罪羊替这个家庭掩盖了真正的矛盾,即他通过让自己生病转移了矛盾焦点,掩盖家中真正出问题的成员关系。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不但与父母兄弟姐妹有关,也与其他家庭成员各人背后所隐藏的人际关系有关。” 其中最可能隐藏问题的就是夫妻关系。由于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矛盾的终极解决方案是离婚,即夫妻问题往往关系到一个家庭能否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很容易让整个家庭都感到不安。往往整个家庭都会在潜意识中合谋,把问题转嫁给孩子,让孩子生病,来维持这个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家庭成员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多留一个预判,即,可能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二、夫妻关系修复的本质,是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内在发展夫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跟夫妻双方各自在自己原生家庭中遭受过的不幸有关,即他们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转移到了新的婚姻里。夫妻各自从原生家庭中学到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感情、打击自己和看轻自己,他们不知不觉中携手建立了一个互相埋怨对方的系统,借以逃避自省,也免去亲身体验自我。婚姻变成枷锁,成为他们逃避面对自己内在问题的借口,但其实真正的枷锁在他们自己的内心。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夫妻的婚姻问题,唯有从根本的问题着手——夫妻俩必须各自体验他们的自我。两人必须更独立、更有勇气、对自己更有信心。在这段自我成长的历程中,他们需要独自与生命搏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挺过孤独的恐惧,忍受生命最基本的焦虑,并在这种“忍受”之中获得相当的自信、自觉和对自我的忠诚。这段脱离原生家庭获得独立自主的经历,是与另外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帮助他们在夫妻关系中创造富有生机的婚姻状态的关键。
  •     文/R郭郭本书的故事是从布莱斯家庭的女儿开始的,一个青春期的问题少女,从离家出走到抱有自杀的念头,牵动了布莱斯夫妇的心,为了帮助解决女儿的问题,他们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家庭治疗之旅。这本书看似归属故事小说的类型,但我认为,更像是一本家庭治疗剖析大全。由布莱斯一家人的案例,引进了家庭治疗系统、辅助治疗系统、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等等这些新鲜的概念,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家庭治疗这个话题。本书的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医生和卡尔•惠特克医生,都是很优秀的家庭治疗师。他们比喻家庭治疗师和被治疗的家庭的关系就好像指挥家和交响乐团。只有二者配合默契,才能够演奏出一场完美的音乐盛宴。他们主张,将家庭纳入一个治疗整体,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治疗取代以往的以个人为单位的个别治疗,更为有效的利用个人在家庭中的关系网来引爆出家庭问题的本质。只有先解决问题的本质,才能去修正个人的一些偏差行为,这样对于个人的治疗效果则更为显著。我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城市,上医院挂号看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上医院看精神类门诊,估计这样做的人,比例还是很低的。因为在他们眼中,精神病跟神经病是挂钩的,所有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有神经病,而且全家人都一起上阵去精神科看心理医生治疗,更是天方夜谭。拒绝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很多家庭拥有令人头疼的青春期孩子,令人苦恼的婚外情介入,令人抓狂的亲子关系……但很少人愿意深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那些可怕的事实。你可能有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也可能有个唠叨连天的母亲,或许还有个让你永远无法和平共处的兄弟姐妹。隔离开来看,这些都是问题的个人,但如果用家庭关系网联系起来,或许这些问题都跟你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自己也会出现家庭方面的担忧,先是担忧我以后会不会变成我那抑郁症的妈妈,后来又担忧先生会不会变成顽固而又执拗的公公,现在则开始担忧娃娃会不会像我一样做事没有恒心且脑袋一根筋不会转弯。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力,超出了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范围。在原生家庭里面生活了二十几年,就算搬出原生家庭居住,脱离掉原生家庭的一些行为习惯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根本就脱离不了。比如受妈妈影响每天都要洗澡的人,如果结婚后搬出来跟丈夫居住,假使丈夫不是每天都要洗澡的人,或许你会开始抓狂,希望他改变他不洗澡的习惯,变得跟你一样每天都洗澡。但是亲爱的们,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因为你丈夫的家里习惯就是不用每天都洗澡,要他改变,就跟要你放弃自己每天都洗澡一样困难。有时候我想,我的担心会不会也有些过虑了,因为我不是我的妈妈, 而我先生也不是我的公公,我的娃娃更不是我。每个人根据生存环境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面对每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要自己的精神拥有独立的部分,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傀儡或者一无所知的机器。当然,前提是,他们懂得做独立的那个自己。从原生家庭的共生状态脱离出来,就要求我们自己是自我行为的主人。只有做到了独立自强,才能够更好的从原生家庭的共生状态当中剥离出来。还是刚才那个洗澡的例子,如果你的精神意志力足够独立,丈夫要不要洗澡你根本不用抓狂,你可以每天都洗你的,他可以选择洗或者不洗,因为他是独立的,你不能用你的意愿强迫加载在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上。犯不着为这样的小事变成拌嘴或者动武的闹剧。通常从共生中剥离清晰的人,会很清楚做任何事情的规则和底线。组建家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从出身的家庭当中,完美的剥离出来,不要在家庭中迷失了自己,要让自己独立于家庭当中,而又能享受家庭带给自己的快乐。只有自己独立自强了,家庭的其他成员才会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典范。祝福每个家庭的个体都知道独立的重要性,因为“组建一个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为重要。”——这就是这本书给所有家庭的启示。
  •     读完《热锅上的家庭》,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览了家庭治疗的全过程,很痛苦,很挣扎,但也充满希望。另外,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话底下划线的习惯,以下是读完《热锅上的家庭》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段落。#婚姻# 许多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梦想而结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理解,可以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刚开始时的确如此,但不久最初的热情会被很多因素所冷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依赖的关系中,会为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到恐惧。如果两人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问题也许能解决。#婚姻# 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婚姻# 在一段婚姻中,夫妻两往往会因过分依赖对方而丧失自我,他们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惧。其实,他们是可以克服这种依赖感的,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则是子女。#婚姻# 一般常见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则是孩子。而彼此都觉得是对方不忠。#婚姻# 我们相信已婚夫妇在很多方面都是绝妙搭档,例如他们的成熟度、亲密的能力、对生气的容忍度、性爱的热度,以及他们对粗俗的容忍度、自发性、诚实及其他众多心理特质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带进婚姻的问题也都是相当的。#婚姻#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婚姻# 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婚姻#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如何与子女相处# “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如何与子女相处# 善于表现父母人性的一面。一般父母只提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但却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想和长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关系,就该开始尝试将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来,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如何与子女相处# 父母和子女一样,也有怀疑、恐惧和问题,可以和孩子谈论。如果孩子知道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认同的东西,而不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东西。#如何与子女相处# 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厉声严斥来表现的。他们可以一种人性化和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做父母的若能如此,则家庭中的权力或许可能民主分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适时承担一些责任。 #热锅上的家庭# 20 世纪50 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热锅上的家庭#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 #热锅上的家庭# 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如何与家人相处# 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说来也奇怪,人们常常只有把别人气得痛苦哀号后,才会允许自己表现出关怀。人和人攻击与和解的过程非常神秘,但是这种循环确实在人类中由来以久而且威力强大。#如何与家人相处# 在怒气累积到口不择言倾泄而出时,会让所有当事人都非常害怕,因为不确定争吵之后是不是有和解的保证。对质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关系完全破裂,另外则是重新开始互相关怀,二者如何平衡大多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集体潜意识。#如何与家人相处# 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例如厨房里需要帮忙的母亲不该对女儿说:“你只会偷懒!”她应该说:“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久没有读到一本书如此让人振奋。小说式的案例,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直抵本质。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无法独善。不过,当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困境,最好,选择恐怕不是抱怨家人不肯一同接受治疗,而是带着对这样状况的觉知,首先自我成长,长成独立的个体。“我”的变化自然会引起系统中其他元素的变化。这大概应该是看完书后可以进行的最见效的治疗
  •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或许能用一体两翼概括:一体是指婚姻/夫妻关系;两翼则是家庭系统和原生家庭。创新性不是通过理论体现,而在于针对某一具体家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与阐释,给读者提供了放大镜和慢速度。很多细节,比如家庭治疗师在引导过程中的技巧和用意、对布莱斯一家人的观察和分析,值得学习与咀嚼。虽然书里有些地方让我觉得不够踏实(怎么感觉心理治疗师这职业仍是有点虚虚的
  •     人不可能独立于天地间,你的所有行为,都和家庭有分不开的联系
  •     非常好。
  •     家庭治疗
  •     加强对婚姻的理解,2016年1月16日
  •     年份虽久,但是耐读,入门级读物就可以开释了一些芥蒂。
  •     一对夫妻只要还能愉快的啪啪啪,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反之也成立 大多数有问题的家庭中的夫妻的原生家庭也有问题,而且是一脉相承的。 婚姻最重要的是帮助个人成长,成为独立的个体,达到心智成熟的境界,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夫妻间吵架是正常的,吵架需要避免相互指责而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最后,可以预感,由于更含蓄及传统婚恋观的影响,中国类似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     在阅读中跳脱也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大概正是因为在故事中,有无数个家庭的缩影,身边的自己的,不知道是我们对婚姻带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还是对自己和他人了解甚少,但亲密关系的无间却往往带来苦闷。
  •     家庭治疗的资源在国内真的很难找,虽然这是一本七十年代的书,但对大陆来说已经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世界了。台湾的治疗师翻译的,很专业。
  •     感觉絮絮叨叨的 也许是自己没耐心看 后面说婚姻关系的还不错 进入婚姻前 必须是独立的两个个体
  •     书中有我的影子,常常想要改变,却常常往复不前,寻找过原因,却无用,我就像大卫,强迫性自我怀疑。思想上想要挣脱,行为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囚禁,直至处在现在的环境。不确定以后能否进行家庭治疗,我是二十多岁的固化,父母已经是五十多岁的僵化,撕开伤疤是否必要。这绝对是个冒险,但现在的处境已经很糟了,再遭也遭不到哪去了吧,值得一试。
  •     边读边成长。
  •     夫妻双方拥有独立的能力是家庭美满的基础,有时候孩子只是个替罪羊。有别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系统理论或许更适合中国的心理咨询现实。
  •     一个家庭是一个系统
  •     完全就是我们家的故事啊,靠自救进入治疗中段了。
  •     心理课上老师推荐的书,对家庭治疗有了初步的了解。
  •     很有趣的故事
  •     家庭治疗或者系统治疗的开山之作,一点都不拒人于千里之外,语言平时简洁,案例的引用很有章法。翻译良心。学到很多。貌似有助于建设和谐家庭
  •     一本小说式的案例,让人得以深入的探究家庭治疗的全过程,体会每个人心里变化。
  •     无意翻开这本书就翻到第十一章“潜藏的危机——外遇是夫妇共谋的婚姻出路”,心想,“哎呦,不错哟!这个书好猛”。一本关于家庭心理治疗的书,以一个家庭碰到的子女的问题、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原生家庭的矛盾与和解,婚姻中碰到的问题这本书基本都有触及,让人看着看着,就想到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那些问题,自己是怎么解决的(或者是怎么没解开导致死结),唏嘘之余,想到婚姻不是独角戏,一个人的努力终是后继无力,只能跟有心携手的伴侣一起前行,克服永不停歇的问题。
  •     家庭内部每个人拥有独立人格,且能相互理解融合,达成一个平稳状态
  •     像小说一样情节紧凑的心理书籍,而且共情作用强大,时时就会发出“这不就是我家吗!”的惊叹。即使没有这样相同的状况,光是追剧情就可以一口气追到最后。
  •     一个好的case study,但理论支持显得有些不足。入门读物矣。
  •     非常非常好!值得单独行文来谈感受,而且可以切入的点非常多! 这本书也成为了读书会上第一本共读的书,广受好评!不仅仅是在学习咨询技巧,也是在理解人性…~
  •     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心理学启蒙 值得一读
  •     开始是耐着性子看的,看完之后觉得幸好坚持看下去了
  •     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人读这本书,都能有所收获。但是写得太啰嗦了,翻译质量也非常一般。
  •     一般般
  •     本来以为是小说,但其实是很专业的书,适合专业人士看,即使我是教育学出生看起来也有些晦涩,很多地方还有专业术语
  •     理解原生家庭的问题,未必都有可能或者需要去解决它。只是尽量别让自己活成个正确答案就是了。
  •     结构,逻辑非常棒,案例一家人与治疗师的互动,穿插着作者内心的想法和分析,代入感非常强,写得非常棒。 要是我的论文都写成这样就好了。
  •     扪心问诊即视感……不是家庭治疗系统理论读物,但把一个家庭解决闹心大女儿的问题转向父母自身闹心的曾经。写得层层深入悬念叠起,阅读感太好,读完谁也别想在家里无辜了……
  •     通过这本书第一次了解家庭治疗,家庭是作为系统而存在,每个家庭成员互相影响。一个人出现了问题极大的可能是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甚至原生家庭的影响等。通过直接的事例和间接的说理来普及家庭治疗的相关,很容易理解。读完我意识到以后看待问题要从整体来看,看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他带来的影响,而非针对个人出现的问题本身。书里两位心理治疗师配合默契,经常语出惊人的指出问题的本质,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有种很“玄”又很“悬”的感觉:比如根据某个家庭成员不经意的表现和话语,发现这个家庭的问题根本不是表现出来的冲突本身,而是暗藏的隐秘事实:夫妻二人的关系出了问题,又发现夫妻二人的问题也有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悬”的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何其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活而无法轻易被察觉
  •     系统论的观念,让人耳目一新。带着这样的视角再去看很多事物变得清晰很多。
  •     整个案例让我看到家庭治疗的全景,并有很深入的思考。
  •     前两天跟小胡探讨了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小胡说,佛教主要讲的是人的内醒跟自我转化,而基督教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是如此,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潜意识,注重对个人问题的剖析与治疗,但是他却忽视了外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很多观点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之间的关系应用到心理治疗上来,美国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整个家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我们现在连个人治疗都还没完全普及,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     一本非常经典实用的家庭治疗书。
  •     读完,无话可说
  •     希望读完这本书,对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当一个好妈妈都有所帮助。
  •     虽然年代久远了一些,但对于家庭问题的观点以及心理咨询的原理还是给我很我启示
  •     没能坚持读完,或许是没有相同的经历,所以无法感同身受,从而也产生不了共鸣,或许以后身份改变之后可以拿出来好好看看
  •     通过案例剖析家庭争吵的起源。对新婚夫妇以及关心家庭问题的读者有启发意义。叙述摒弃学术化术语,而更像是文学作品,也因此只适合入门,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家庭对个人影响,本书不是很好的参考。另:像我这样的未婚人士,看完会对婚姻产生绝望,所以抱有美好愿望的人,可能不适合阅读本书。
  •     与其说是“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不如说是一种新概念介绍。其实“家庭治疗”应该在中国也不少见,不过大多形式不怎么固定,作为“治疗师”角色的有可能是法院调解员,片警甚至街道红袖箍大妈,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摸索出来的“手段”来做这种事情。而这本书旨在提出这种类似于调解的方式的也是应该有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有理论依据的方式方法的。当然作为一门还不算成熟的心理学临床问题,各位“治疗师”应该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会再读一边的。想法变了的话再更正。
  •     一想到婚姻就感到窒息,读完颇觉压力,仍旧不知该如何缓解。。
  •     特别推荐的一本书,适合反复看。不管我们多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影响还是如影随形。也许我们想摆脱的想法本就是错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它。书中随处可见我们生活的影子。
  •     治疗师跟来访者互殴那一段尤其好看
  •     值得五星,每个女人都可能是卡洛琳,每个男人都可能是大卫
  •     半学术,还算好看啦
  •     特别的视角看待家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