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303160518
作者:杨耕
页数:37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其结果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3)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这就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作出的论证。 可见,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解放的根据是双重的:一方面,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构成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的根据;另一方面,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状态则是人的解放的必要性的根据。正是从人的解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双重根据出发,马克思不断地深化自己的本体论求索。 1845年,马克思写出了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凝聚着马克思对全部哲学史的高度概括,熔铸着马克思对哲学自身的深切反思,表达了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彻底批判,升华了马克思探索人类解放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理论回答,标志着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以往的全部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不能真实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把“人的存在何以可能”的根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换为实践活动。这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演进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针对整个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所思考和论争的根本问题——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实践范畴的本体论意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针对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个贯穿于近代哲学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实践是它的根据即本体。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针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争论,也就是针对人何以为人的争论,明确地把人的存在的根据归结为“革命的实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五、六、七条中,马克思以批评费尔巴哈的相关哲学观点的方式,集中地论述了从“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出发去理解人的世界、人的本质和人的宗教感情。而在第八条中,则把上述思想凝结为一个根本性的论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样,马克思就在把确认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解决理论的神秘主义相统一的意义上,确认了实践的本体地位,即用实践作为根据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破解对理论的神秘主义理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十两条中,马克思把这种“实践转向”的根据诉诸实现这种“实践转向”的主体,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在第十一条中,马克思以其“实践转向”的本体论革命为根据,把以往的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归结为“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把他所开创的新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归结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宣言书式的方式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其中,最重要的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本体论革命。这个本体论革命就是以实践为根据去理解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思维和人的世界,把实践定位为“人的存在何以可能”的本体。在这个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称作“实践本体论”是有根据的。

内容概要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0部;先后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国家级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6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題和理论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
第四章 实践:现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体
第五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六章 辩证法的实践基础
第七章 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
第八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九章 认识的本质、结构和矛盾运动
第十章 思维的建构]、反思与反映
第十一章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第十二章 社会结构: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制度化
第十三章 客观过程、历史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
第十四章 主体性问题与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第十五章 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核心
第十六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发展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宽广的理论视野、坚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理论见解和深厚的哲学素养,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兄弟之情和朋友之谊。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自从马克思逝世之后,马克思思想中包含的科学性(社会发展规律)和价值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被其继任者各取所需地进行了阉割。以列宁代表的所谓正统派对马克思持完全的科学主义立场,以至于在这些人那里,从社会发展规律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没有任何障碍的直线。休谟所谓的”事实“与”价值“问题在这些人这里根本就不是问题,一切都可以在社会发展规律中得到解决。社会发展规律成为新的上帝和宗教。因此,在这些正统派掌权的国家里,存在的就成为合理的。一切存在的都成为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在这些国家里,实践也就成为唯一的标准。价值和价值蕴含的可能性探讨也就被彻底排除。这些正统派不相信,基于同样的事实可以进行不同选择,不相信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可以建设一个基于合理价值的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可能社会。一句话,在这些秉持科学主义立场的所谓正统派那里,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从科学到科学,从必然到必然。所以,苏联解体了。一些无知的人将其归于苏联的原罪,而一些正统派这次倒说对了一点,那就是苏联的事实的确不是唯一的事实。未来是一种可能性,但却不是唯一的可能性。科学主义的问题就在于把未来等同唯一的可能性,从而对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视为不见,对选择需要建立在一定价值立场视而不见。这本书很差,原因就在于完全没有找到马克思理论的问题所在,还在继续人云亦云。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真是基础理论研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