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

出版社:明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9888026623
作者:黄明乐

作者简介

內容簡介:
「港孩」,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資訊爆炸的時代。年齡,由幾歲到十幾歲不等,都是高小至初中的學生。
「明樂新書《港孩》,是香港家長必讀之書,尤其是中產的父母,能自我反思孩子的教育,走上獨立自信的人生。
明樂總結香港高小至初中孩子的十種特徵,稱之為「港孩」。特徵都是負面的,但全部屬於事實。這些孩子,老師見得多,但歸納如此傳神,唯有明樂。
這些孩子,正要進入新高中課程,用港孩的文化,做大學生的夢,令人有盲人騎瞎馬,不寒而慄的恐懼。
明樂的觀察,懷覑赤子的熱心。新高中學制與港孩的未來,未可預知,但明樂的新書和憂慮,如空谷足音,發人深省。
這是教育少有的好書,就像閱讀自己和孩子,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張文光(教協會長,立法會議員)
「談教育,要有點火。否則,便會好像某些報刊的親子版上的專家意見一樣,兜兜轉轉,從不真正進入問題。
我認為面對現時香港千瘡百孔的學習環境(不限於學校,還包括家庭),並沒有一個答案或一套解決方法,但卻需要持有一種真真正正進入問題的態度。
這回黃明樂寫教育、港孩、新高中、教育改革、學校、學生、學習、家長,字字肉緊。想她必定是基於近年豐富的第一手經驗,深入觀察,而且甚有感受,心裏有很多說話,不吐不快。
黃明樂將她的觀察、感受、分析、意見整理成書,拋出了很多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問題。」
呂大樂(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黃明樂
在香港土生土長
自由身教育工作者,過去三年曾走訪逾20間大、中、小學及教育中心,主要任教時事通識、辯論及英語話劇課程,其中大多為「新高中課程」衍生的預備班
曾任特區政府政務主任(AO)、梁家傑特首選舉競選經理;現職自由創作人、明報專欄作家、香港電台客席主持、樹仁大學客席講師
相信人生最緊要好玩,但玩也應該玩得很認真


 港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讀過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黃明樂的《港孩》可算是一個延續談九十年代出生到千禧年出生,俗稱是第五代香港人的精神風貌。不過在談之前引用一個不知是好笑還是無奈的例子,現時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主席陳智思與他的太太為了自己的小孩,不昔花費百萬元為兩孩童創立一間學校。學校裡就只有兩個學生,有校址,有六名教職員,專教授兩名子女的兩文三語。一接觸到這個消息,頓時感到無奈。現在為兩名子女創辦小學,那會一直為他們兩人創辦中學與大學嗎,這是我的疑問。陳智思與太太都是讀過書的人,為何不知道孩子在他們的庇蔭下童年就如此摧毀在父母身上。或者家長會覺得給最好的東西小孩,可是小孩卻因此失去更重要的童真。近年在香港比較多銷量的書除了是財經置富類,漫畫讀本之外,親子關係的書銷情也不錯,愈來愈的名詞推出,「港孩」是其中之一,衍生「港孩」的是「怪獸家長」。不禁令人想的是港孩的表現到底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或是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的標籤以致病態得淪落如此。父母痛愛子女本來是人之常情,在今日父母都早出晚歸,管教責任交給僱人姐姐的時候,到底父母的責任除了是用錢之外,還有什麼呢?還有的是今日社會的價值觀愈來愈著重品牌的時候,孩子也成了物化的一種。黃明樂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在於她分享做自由身教育工作者的所見所聞,書裡分了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五型的港孩的個案,第二部份是她作為新高中學制的少少參與者所見的學生現象。或者我早已脫離了學生的身份,對後者的了解並不深,但仍可略知道今日的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書裡的現象,文筆雖然未必一一同意,但相信可讓家長與筆者好好地認識這一代的問題。也許是香港教育制度與長久以來未解決的思想缺失。書中引述到呂大樂在《四代香港人》提到的如果說第四代消費的是個人性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知道自己討厭什麼,那第五代是什麼都不喜歡,什麼都不知道。還是真可悲的。接觸的第五代不多,都是從前在玩具店工作時見得比較多,當時的工作就是要與小朋友玩遊戲,遇到的家長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當你介紹完產品後會叫孩子跟你說道謝的,另一類就是沒有反應,看過玩過便要走的。孩子的管教與父母是息息相關,有些家長的態度與小朋友是十分相似的,這是我所留意到情況。我不是父母卻在工作中看到時代的更替,新一代愈來愈幸福,價值觀也漸趨失衡。很多父母對我說同類的玩具家中有很多款(有段時間我是買湯馬士火車頭),路軌與火車卡都已經有了,可是子女卻希望不斷的擁有,做家長的也只好滿足。無他的,只因家裡的孩子那怕就只有一兩個,物質成了愛的表現。以第四代香港人再看港孩便看出一點的小變化來,曾在街上聽過一個例子是六歲童要求父母在考試後獎勵他一部平版電腦,筆者心想,只是六歲童而已,憑什麼要有自己的個人電腦。十萬個為什麼之外,還是為什麼。又有一個例子是父母給年幼的孩童帶電子產品上學,深怕有任何事可以直接找到兒女。可是,不是在上課嗎?所以其中一點要申明的是第五代香港人是從物質與物慾,自私而欠自理能力裡成長。這一切或者是上一代的縱容,有些例子是二十多歲不懂開火煮食、大學生不懂綁鞋帶、三十歲的成年人要母親開橙到口邊。罵第五代欠自理能力時倒不如看看上一代發生什麼事?大人自己也做不好,憑什麼教下一代。港孩的問題不是今日才有的問題,當社會觀念與教化被改寫為品牌效應,鼓吹要「嬴在起跑線」的時候,這條起跑線早已設定在未出生的胚胎身上。曾經有個例子是有準媽媽只是懷孕兩個月便為未出生的孩子爭取進入某名牌的學前PLAYGROUP。又聽過一個例子是港媽不想孩子在香港出生,甚至是希望出外給孩子更好的身份。這不但諷刺,還是相當的反智。背後還大條道理地為自己所做的事辯護。對於我們這一些讀屋村學校成長、吃燒賣魚旦雞蛋仔、父母不是有錢人的孩子來說,第五代的成長是相當悲哀且沒有自主性的。黃明樂在第一部份提到的例子,讓筆者啼笑皆非,一群小學生不懂即食麵要用熱水滾熟,把即食麵整包放進微波爐裡,以為那是「叮叮點心」。又有的是補習學生從不注意自己的事,凡事要父母代勞,就連聽課也是母親的責任。可憐天下父母心,還要陪太子讀書。從豌豆公主、HEA精、無「胃」孩子、發夢王永到小霸王,五型港孩各有特色,豌豆公主不食人間煙火,從小有工人姐姐服侍,自恃自己是最大的,任何人都要聽命於她,事因她的父母用錯對待孩子的方法。以為金錢可以解決問題,結果孩子連自理能力欠奉。其中無「胃」孩子也算是其中之一的俵俵者,不只是小孩,大人也是。所學到的知識並沒有消化,當電影散場時聽到身邊的情侶問到:「你認為這套電影怎樣?」回覆是:「好睇/不好睇。」再說下去是覆述電影的內容,到底那裡好、那裡不好,說也說不出口。所以有些科目還是注重背誦的時候,學生懂背,卻不理解算是一個問題。是一個沒問為什麼的問題。或多或少身邊總有這樣的人,沒法子做到舉一反三就像發夢王永遠都說不知道。連父母叫什麼名字、做什麼職業也不知道。天啊,假若父母死去了,怎麼辦?最令人頭痛的是小霸王,在書中感到了教學工作者的憂慮與不滿,原來只要家長的一聲令下,老師便要低頭敗走。其中一個例子是家長對教師說:「我個仔跟我參加國際會議,見的都是世界知名的外科聖手。」今日的教師,還是挺無奈的。以前說「養而不教父之過,教而不嚴師之惰。」但已經是物是人非,皆因家長要使出法寶,法寶就是到教育局投訴,教師為怕節外生枝只好屈服。試問今日的教育怎能培養學生的個人素質?在書中最令我深刻的是現在的學生都不視做功課為自身的責任,任憑老師怎哀求都不願做功課。做功課不就是學生的責任嗎?那學生上課是為了什麼?在新高中學制下,本是一個學習自主的年代,可是學生視課程中所要求的為「交差」,包括做義工,參與文化活動的課時等等。為了「夠數」就做義工、看表演,可惜質素卻是低下極了,看表演時在聊天,做義工時就求走人。教學中的「用心」不知到那裡去了。這其實是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是不良的反應。「大學小學化」這個現象更是不敢想像,到大學所教導學習的方法與尋求知識已經是太遲了。讀大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其實對學科毫無熱誠,考試但求過關,老師也為求合格向上頭好交代不昔把試題告訴學生。一遇到要做報告的題目,學生都只懂在網上抄襲,毫無個人論點。筆者所想到的現象不就是發生在書中的第五代身上?問題是有些被外界放在第五代身上的討論,更早地出現在第四代的身上。一方面是教育制度多年的填鴨式所致,另一方面是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致一代一代的延續。在書的結尾中,作者並不是聖人,更沒有良好的解決方法。只有比喻為西西弗斯,告訴我們在這條路上並不容易,能做到多少就要做多少。家長,你知道嗎?
  •     「港孩」,第五代「香港人」,簡單直接,但超中Point,列出的港孩特色,字字驚心動魂。作為第四代的香港人,也要學說句:「一代不如一代!」那,卻不是小孩一人自己做成的。是社會的錯、是教育制度的錯? 書中陰示的,錯的最基本、最嚴重的,卻是過份溺愛子女的父母。 提醒自己,將來若為人父母,第一樣最重要的人生道理要教導子女的,是「凡事並不必然,要學懂去想、要學懂問為什麼」。 而「一孩政策」的內地,這一代的小孩,也會不會墜入了「港孩」的陷阱?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港孩」,第五代「香港人」,簡單直接,但超中Point,列出的港孩特色,字字驚心動魂。作為第四代的香港人,也要學說句:「一代不如一代!」那,卻不是小孩一人自己做成的。是社會的錯、是教育制度的錯? 書中陰示的,錯的最基本、最嚴重的,卻是過份溺愛小女的父母。 提醒自己,將來若為人父母,第一樣最重要的人生道理要教導子女的,是「凡事並不必然,要學懂去想、要學懂問為什麼」。 而「一孩政策」的內地,這一代的小孩,也會不會墜入了「港孩」的陷阱?
  •     鬼故。受不了的語氣。後來掃讀。
  •     如作者所說,她一開始是抱著指責的態度摸索解決方法的,結果卻發現了一個責任不僅僅在孩子身上的誰都無力解決的老生常談:社會問題。然後是一貫的困境,誰都無力改變,然而不改變誰都知道會更糟。結尾反倒成了悲劇式的希臘神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儘管全書免不了有老師的說教口吻,但因為動機真誠,看著也不讓人討厭。至於港孩這一社會問題,不多不少不增不減,心酸之餘,還得繼續混這口飯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