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成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
ISBN:SH10188-539
作者:[挪威]汉姆生
页数:422页

内容概要

肯特·汉姆生(Knut Hamsum,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农民家庭,童年时期边远的洛福顿群岛,未受过正规教育。15岁时就开始独立谋生,同时了开始写作,十几年间靠打零工勉强糊口。
为生气所迫,青年汉姆生曾两资游泳到美国。这期间,他接触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于1889年发表了《现代美国的精神生活》一书。他首次放纵人马克·吐温那里得来的幽默感,对所谓“美国生活方式”进行了辛辣的的嘲讽。
1890年,他以小说《饥饿》在文坛崭露头角。这部作品的抒情文体对欧洲一些作家影响很大。使汉姆生在挪威文学界获得巨大声誉。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著名的有《神秘》(1892),《牧羊社》(1894),《维多利亚》(1898),《大地的成长》(一译《拓荒记》,1917)。汉姆生是反对新浪漫主义的作家之一,主张极端的自然主义,提倡心理文学。在他的“为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作品《饥饿》中,他出色地描写下意识的冲动和模糊的、非理性的情感。长篇小说《大地的成长》是汉姆生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标志着他的创伤走向了顶峰。
汉姆生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主张回归自然,反对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大地的成长》中,作者在对自然和劳动赞美的同时,也反映出肯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保守观念。汉姆生的晚年很不光彩,由于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开赞扬纳粹主义,把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看作是族长政治的楷模。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公开发表文章支持希特勒支持纳粹,战后被挪威政府以叛国罪判刑,后因病获释。在老人院中,他谦卑而被贬抑地度过余生。1952年在格林斯迪特病逝,走完了他从鼎盛到没落的荣辱交加的一生。


 大地的成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土 地 的 蕴 含 ——读《大地的成长》后感 有一些情怀,已经为今天的人们淡漠许久了,甚至许多人从来就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这只能说明他们的缺失,而于这些情怀或价值却毫无损害,因为它们是无所待的,相反,它们创造一切,赋予一切。这通常是最巨大意义上的事物才具有的品性,譬如土地。它们深深地隐匿着,无言地缄默着,对自己蕴含的真实性以及深邃和久远深信不疑,知道总会在适当的时刻化作启示——此时,它们便通过一本书显现自己。这便是挪威作家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 《大地的成长》,一部被誉为“挪威小说中的经典”并使作者荣获 1920 年诺贝尔奖的作品。它描写的是一庄稼汉的平凡故事。艾萨克独自一人,来到茫茫的荒原创业,开垦农田,搭建房屋。一个长有兔唇的女人英格尔赶来,做了他的妻子,还养育了几个孩子,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文笔也朴实无华,就像生活本身一样。艾萨克的纯朴,诚实的品格,他的忘我的的劳动,正是他生存和富裕的原因:他视土地为命根子,舍得挥洒汗水,土地便也回赠他一份丰饶。 谁要是仅仅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勤劳致富的故事,那意味着他远没有读懂,没有进入它的深邃的意义后面。小说展示了一种古老的情感。它试图述说的是土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存在于人与土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土地以怎样的方式和作用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这仿佛有些玄奥,但又分明是真实可感的,是具体的生活所彰显的东西。汉姆生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德行源于土地,美和善良就在于土地本身,而使人和土地贴近的惟一途径,便是诚实的劳动。 作为对艾萨克们的农耕生活的映衬,小说还描写了另外的生活:经营商店和开采矿山,它们作为新兴的现代工商文明的体现,极大地诱惑了人们,使平静满足的日子受到搅扰,但这些热闹并未持续很久,铜矿倒闭,商店关门,它们带来的财富也就飞走了,最终的胜利仍然属于那些把整个身心都献给大地的耕耘者。 在这部书中,大地便是主角,而并非只为人物和故事充当背景。“土地”是惟一的源泉,是万物的根本。你能说那是一种凄凉而单调的存在么?不,一点也不是。它是一种养育的力量。从大地的胸怀里成长出来的,不仅是粮食,果物,还有艾萨克这样的劳动者和高贵的品质。 《大地的成长》,一部土地和劳动的赞美诗。它的质朴,它关注的事物的属性,使它处处显示一种雄浑气象。它的精神同世俗的浮泛热闹无缘,它所展现的人的生活的最基本形态和劳动的最纯粹的形式,又使得它在播射出纯正的古典光辉的同时,也具备了某种同寓言相通的品格。它使我们明白,何以土地每每被唤作母亲——“地母”,这个词所蕴含的宽阔和温暖,孕育生发的力量,引发我们遐想无限。事实上,作者并非仅仅赞美开垦荒地,他开阔的目光投向了一切真正的劳动。他讴歌的人物也有开矿人,但同时又令人信服地揭示出,那种可爱的活力依然得之于土地的馈赠。一切形式的劳作,只要是清白的,都会通过神秘的渠道与土地连接。它神秘,却并不虚妄。不会有人忘记书的结尾处,对其貌不扬的劳动者艾萨克的那段描写吧:“一个全心全意的种地人,一个不知劳累的庄稼汉,一个来自于过去而指向未来的幽灵,一个最早在旷野垦荒,在旷野落户,享年九百多岁的人,然而,又是一个现代人。”这里,作者将艾萨克同《圣经》中种了一辈子地,活得最长久的玛土撒拉相比,意在揭示劳动同生命的关联,而我们也仿佛看到希腊神话中从大地吸取无穷力量的安泰。他的身影就矗立在一片田野的丰饶背景之上,那是怎样的田野呵,它使人想起波兰诗人密支凯维奇的著名诗句——“好一片田野,五谷为之着色!” (吕林 中文系 98 级 3 班)
  •     故事挺好,译文相当不错。感觉作者对工商业深恶痛绝,所以矿山要停运,商店要倒闭,不争气的儿子要去美利坚,卖铜矿的所得也必定要将之一并东流才能保护大地的成长和来自大地的美德。反正现代工商业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东西,没吃的自己种,没房子自己盖,庄稼一季又一季,牲畜一代又一代(我对挪威农业不甚了解,别人拓个荒,什么颗粒无收啊,牲畜和孩子乱七八糟地死亡之类的事咋就那么多咧,就是玩经营类游戏也没人家艾萨克这么顺利啊!),而且我身体强健少生病,有病还能自己治。难怪作者后来信尼采,艾萨克怎么说也是半个超人啊!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感人至深的单纯情感
  •     引言中所写的“极端的自然主义”很好地概括了作者的主要思想,朴实的文字,简单的情节,没有过多冗余的描写勾勒出了艰辛(其实比起真实的拓荒仍然容易不少)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作品带着较强烈的主观性和理想型,赞颂自然对于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培养之外基本否定了现代化的城市对于人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作者的男权主义思想也略有体现。在文字上,作者的文风朴实简洁毫不拖沓,对于各个人物的心理描写较为简单,大量的笔墨都用在了叙述每一个季节的劳作上。但即使如此,对于各个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性格的塑造都相当丰满,所有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也根据这些特征产生了相应的命运。唯一的难点是作品的译文基本保持了一种语调,在一些地方有点难判断作者对于角色究竟是真褒扬还是进行讽刺,这个要多读两遍体会一下。
  •     还想再读一次。。。
  •     一个开荒者、农民对于供养一切的土地的朴实情感,读出了崇拜与敬畏。开始与结尾比较精彩,中间稍显冗长繁杂,砍一半字数估计会更精。
  •     看得笑出声来,一个男人来到荒野寻找居留地,他有三头山羊,但无人看管,当他外出时,作者写道,“山羊必须向主人看齐——没有也要对付下去。”这个人的行文风格如何这么搞笑呢,“已经说不上年轻,说得客气点,三十岁左右。”他写河也写得有意思,“那里有条河,看起来明媚动人,水深、湍急,是不可小看的一条河;一定来自山里的什么大源头。”
  •     有一种在玩农场型养成游戏的感觉
  •     欧哥给我推荐的书。
  •     汉姆生擅长描写人物心里,就像他的《饥饿》。
  •     一本很精彩的书。恰逢我在家里,由衷的对从土地里生长出的事物产生了一种敬意。有什么比正当时节的青豌豆和青蚕豆更美味津甜呢?有什么比自己家种的酸涩樱桃更让人回味不已呢?难道一对比城市里出售的大棚里的寡淡无味的水果蔬菜有什么值得夸赞么。还有夜晚耳边此起彼伏的蛙声——更不想回学校了。扯远了。 土地会给勤劳并且忠于它的人们以丰厚的回赠! 一本引人思考的书,既使我对某些人嗤之以鼻又让我审视自己是否像艾萨克的大儿子埃勒苏一样:“他现在所孜孜以求的一切,使他身上产生了一些他以前所没有的东西,一些与光明对立的黑暗的东西……”
  •     最近常惦记起这书,年轻20几岁时喜欢读史,谁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来着?史记载的大多是风云人物,读来过瘾也有反思,确实适合那个年龄。一晃三十几岁,记得的只有这书和“树上的男爵”两本,俩书迥然不同。很喜欢这书这样悠哉的写作步调,并不会让人产生一下子要读完全书寻找结局的好奇感,但是缓慢的阅读,一天几页切可以让人跟随主人翁的一生足迹。平凡且隐没于众生般的人物,读来却让人觉得饶有趣味,结尾段落更是让人会心一笑。
  •     [SH/preserved]I533.45/3142
  •     没有一本外国小说让我读着如此安适,大概是翻译太好了!也可能我触摸到了作者安恬的笔触。
  •     汉姆生,无疑是爱大地的。
  •     只有立足于大地才会长久么?得抑制多大的诱惑才可以呢?正在思考
  •     关于大地 海德格尔推荐给阿伦特的
  •     冲着诺贝尔文学奖看的,大地的成长其实是人的成长。人们在大地上从出生,生长,结婚,耕耘,老去。在荒芜的大地繁衍生息,变得茂盛。这就是成长吧。
  •     1920 汉姆生代表作《大地的成长》(1917)开头:那条越过广袤荒野直达深山莽林的漫长大道——是谁最先将它走出来?人,一个最早来到这里的男人。他来之前,原来没有路。后来,一些野兽尾随一路浅浅脚印穿越茫茫旷野,加深了原有足迹。再后来,一些寻觅这一踪迹的拉普人又沿着此路在一片又一片草地上放养驯鹿。那条穿过无主森林无人地带的阿尔曼宁荒原大路就这样形成了——鲁迅名句: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921《故乡》)源于此
  •     一本写在二十世纪的书,不禁觉得我们离大地越来越远,就像上个世纪一样越来越远。艾萨克,他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开拓。
  •     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汉姆生文集3:大地的成长
  •     正在读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读着读着会让自己沉浸在艾萨克和英格尔的田园世界里,不愿走出。
  •     a story of urbanization, but a little uneventful~~~
  •     很喜欢这本书。不知道给谁拿走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