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省察的人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9787100053983
作者:(美)罗伯特·诺齐克
页数:287页页

内容概要

罗伯特·诺齐克曾任哈怫大学阿瑟·金斯利·波特哲学教授,被誉为 20世纪最富创新的哲学家之一。著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哲学解释》获拉尔夫·瓦尔多·爱默森奖和斐陶斐荣誉学会奖。

书籍目录

鸣谢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死亡
第三章 父母与子女
第四章 创造
第五章 上帝的性质,信念的性质
第六章 日常生活的神圣性
第七章 性
第八章 爱的纽带
第九章 情感
第十章 幸福
第十一章 关注的焦点
第十二章 活得更真实
第十三章 无我
第十四章 态度
第十五章 价值与意义
第十六章 重要性与分量
第十七章 实在的矩阵
第十八章 黑暗与光明
第十九章 神学解释
.第二十章 大屠杀
第二十一章 觉悟
第二十二章 给予一切事物以应有的地位
第二十三章 何为智慧,哲学家为何如此爱它?
第二十四章 理想与现实
第二十五章 政治的z字形运行轨迹
第二十六章 哲学人生
第二十七章 青年哲学家的肖像
姓名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罗伯特·诺齐克,当代西方哲学界知名人物之一,在政治哲学、决策论和知识论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书中,诺齐克广泛地探讨了爱情、死亡、信仰等与生命意义相关的议题。作者希望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重要问题,以便梳理思绪,梳理人生脉络。在本书中,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沉思并不刻意提出什么理论,而是以哲学的笔触,通过一些理论性片段,如问题、特征、解释等等,描绘一幅哲学探索者的肖像画。
在《经过省察的人生》中,诺齐克以才华横溢的思辩方式,传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探求,旨在揭示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作者的思绪涉及爱情、创造、幸福、性、父母、子女,大屠杀、宗教信仰、政治和智慧等方面,使哲学重返人生这一最重要的主题。读者可以与大师一起,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判断,在认识和变化的新航程中重扬风帆。


 经过省察的人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创造性活动可以发生在艺术、思想领域,也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活动可以为他人提供生活范例。创造性就是形成某种新颖事物或做某种新颖的事情。但偶然发生的新颖事物并没有创造性,所以创造性还必须借助于主体能力的运用。(ME 例如一个婴儿在打字机上胡乱敲打,随机形成了一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字符串。这里有新颖性,却没有创造性,因为这些字符不是通过主体能力而创造出来的。)创造性还必须具有正面价值。上例中,那个小孩敲打出来的字符没有对他人带来任何价值,所以没有创造性。再例如,一个人可以很新颖地发挥自己的作恶能力。(ME 例如一个人绞尽脑汁设计出来一个很精妙的刑具,那么他的发明具有创造性吗?)创造性与新颖性假设一个人独立证明了一个数学定理,但他不知道这个证明已经被前人完成了,但诺齐克认为,这个人的工作仍然是有同等的创造性。太阳底下无新事。(ME 这里也许可以区分一种主观新颖性VS客观新颖性。可以说,从客观说来,这个人的工作是没有创造性的,甚至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的工作是具有客观创造性的;但是从主观说来,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从他主观看来具有新颖性的成果。)创造性是程度上的,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问题。诺齐克认为有两个因素可以影响创造性:一个是新颖程度、一个是价值量。也许可以将这两个变量结合在一个数学公式中,来计算创造性。新颖性与分类学每一事物都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事物相同、在另一些方面与其他事物相异。所以,该事物的新颖性,取决于我们赖以观察事物特征的分类学。对于分类学观念与我们不同的外星人来说,他们对创造性的定义也与我们不同。创造性不仅仅是差异性诺齐克举例说,把一个多彩的几何形状的全部颜色通过颜色轮盘的随机组合来重新填充颜色,不管这种随机变化与之前的几何图案有多大的差异,这里仍不存在任何创造性。通过套用已有规则而形成的事物也许具有新颖性,却不具有创造性。诺齐克认为,这是因为这个几何图案不是通过创造性的过程形成的。(ME 也可以说,不是通过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而形成的)套用规则而产生的成果不具备创造性,但规则的制定者或发明者却是具有创造性的。例如上例中,那个随机变换颜色程序的发明者是有创造性的,而套用该程序的后来者则是没有创造性的。创造性成果VS创造性过程诺齐克区分了创造性成果VS创造性过程。但问题是,如果一种过程总是无法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成果,那么我们凭什么说他是创造性的过程呢?对于过程之创造性的定义,难道不是依赖于该过程是否倾向于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吗?诺齐克举了一个例子,毕加索在一次绘画过程中死去了,尽管该过程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结果,但它仍是创造性过程。(ME 这个例子不能让人满意,这幅半成品真的没有一点儿创造性吗?另外,我们追问创造性的目的是要解决:自己如何可以过上具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是评价过往的伟人的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毕加索已经成名了,你才“事后诸葛亮”地说他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毕加索的成就不被人所知呢?你如何判断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的绘画过程是否具有创造性呢?)诺齐克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发现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的写作过程中套用了其他人的创造模式,那么我们就不会对贝多芬的创作行为感到惊叹,他的作曲过程失去了创造性。创造性与自我改造如果主观新颖性(区别于客观新颖性)、过程之创造性(独立于成果之创造性)当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二者的价值有可能是与“自我改造”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独立证明了前人已经证明过的数学定理,只要这定理对于他本人是新颖的,那么他就具有创造性,这是因为他证明定理的过程包含了自我改造和自我能力的发挥。创作的过程之所以具有独立价值,过程本身之所以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涉及了创作者的自我改造、自我能力的发挥。两种创造性价值为何创作过程拥有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发展和发挥了自己的创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给欣赏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过程,必须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是创作者的一次历险,他本人也不知道创作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人套用已知的创作程序那么简单(不管这个程序是不是他本人在过去创立的)。例如,一个点心大师发明了一种点心加工程序,他做出来的点心特别好吃,点心本身具有一种价值,而他最初发明这种点心的过程也具有一种独立的创造性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点心的好吃价值)。当我们第一次吃他的点心的时候,我们心中发出两种不同的惊叹:A 他做的点心真好吃!B 原来点心是可以通过如此具有独创性的方式被制造出来!第一种惊叹是作为成果之价值的赞赏。第二种惊叹则是针对创作过程的赞赏,是对点心大师在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的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技艺的赞赏。第二种惊叹不能被化归为“好吃!”二字的。但是我们吃他做的第300炉点心的时候,我们或许仍然觉得很好吃,但是不会再惊叹大师在这第300炉的加工过程中所体现的精湛技艺了,因为在重复的过程中,他的点心加工过程已经失去了惊奇、冒险、想象力和体现他本人能力的机会,这个过程失去了创造性。借助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成果的创造性与作为过程的创造性之间的区别。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两种不同的感受。A 这音乐真好听啊!B 原来音乐是可以通过如此具有独创性的方式被创作的!假如我们事后发现作曲者实际上是模仿其他作曲者的创作模式,这也许不会损害我们心中的感受A,却会损害感受B。对于音乐欣赏者来说,他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音乐作品,他还会想象自己站在创作者的位置创造了这些作品,这将体现出两种审美价值。如果创作过程中具有创造性,我们就会通过想象自己站在创作者位置在进行创作时的感受,感叹道:“原来音乐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被创作的啊!”同理,当一个点心加工爱好者去品尝那位点心大师的点心的时候,他首先获得了味觉上的快感,然后他还想去了解点心加工的程序,如果这个程序具有创造性,那么他就会感叹:“原来点心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被加工出来的啊!”他会为点心大师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手艺而感慨。匠人也许可以模仿大师,可以加工出同样好吃、生产出同样好的点心和音乐。但匠人不是大师,就在于大师创造了新的规则、程序、风格,而匠人只是在模仿、加工、生产。当然在大多数时候,大师也只是在模仿(不管模仿自己过去的创作模式、还是他人的模式)、加工和生产。大师可以兼作匠人,但匠人不是大师。
  •     既然存在上帝,那么世界上为何还会有邪恶呢?我们首先会想到以下可能性:1、上帝想要消除邪恶,但是他没有能力去消除邪恶、或不能预知哪里会发生邪恶。【即,上帝是至善的,但不是全知全能的】2、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同时也制造了邪恶的根源,但他后来无能力去阻止和纠正这个错误。【即,上帝是至善的,但他不是全知全能的】3、上帝有能力消除邪恶,但他不想那么做。【即,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但他不是至善的。】简言之,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就不是至善的;如果上帝是至善的,那么他就不是全知全能的。只有非至善性可以与全知全能性相容、只有非全知全能性可以与至善性相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1:否认存在邪恶。邪恶仅仅是善的缺失,而不是独立实在的事物。上帝仅仅是没有让善充满这个世界而已。反驳:真切经历过苦难的人会质疑这种解释。答2:邪恶帮助我们得到智慧。它具有教育性价值。反驳:上帝为何不把我们设计成不必经历这个痛苦的学习过程呢?答3:神创造了自由意志的人,而自由意志的人会作恶。反驳:自然灾害的恶(如飓风、地震)就与自由意志无关,上帝为何不消除这类恶呢?答:飓风、地震的恶是天使和恶魔做的,因此也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反驳:上帝难道不能预见自由意志会被用来作恶吗?答:能,但上帝认为自由意志是有价值的。反驳:即使自由意志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可以抵消恶的负价值吗?可以抵消善的减少吗?假设把人设计成没有自由意志的行善者,这种人的价值也许低于那些有能力经得起诱惑的自由行善者,但是二者的价值差究竟能有多大呢?【ME 由于大多数人都想要冒着遭受苦难的风险而得到自由意志,所以后者的价值也许的确可以压倒前者的价值】答4:上帝创造自由意志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有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反驳:充满自由意志的世界对谁而言是“有趣的”呢?对于那些受害者来说,因自由意志所导致的恶显然不是“有趣的”。如果说是为了让整个世界变得在上帝眼里看来“有趣”,那么这样一种为了有趣而让世界充满邪恶的上帝值得我们崇拜吗?答5:上帝创造世界所用的材料是有缺陷的,因此我们不能怪罪上帝本身是有缺陷的。反驳:这仍意味着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是全能的,他为何不能改造原材料呢、或者创造更完美的原材料呢?答6:低等级的事物不是上帝有意创造的,而是自发洋溢出来的。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等级,每个等级又有更多等级洋溢出来。俗世是一个低等级的层次,上帝在创世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层面、上帝在创世后也没有注意到这个层面。反驳:这种不知道自己行为后果的上帝是不值得我们崇拜的。答7:诺斯替教认为,我们自己的神不完美,但是存在其他更高的完美的神。我们的任务是逃离这个“地头蛇”的掌控去领悟更高的至善神。反驳:这种解释仍无法解决全知全能与至善之间的不兼容性。因为有以下两种可能:可能性之一:那位更高的至善神是没有能力掌控这位低级神的。即前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可能性之二:那位更高的至善神有能力控制我们的低级神、或者把我们的低级代理神设计地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至善神仍容忍低级神粗暴地对待我们,这就说明他根本就不是至善的。答8:邪恶是由于不同的神圣属性之间的张力产生的,这些属性本身不是邪恶的,但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导致了恶。(根据碦巴拉派——犹太教流派之一)。例如,正义与怜悯之间的张力。反驳:神为何不把二者设计的和谐呢?答:二者不可能和谐,完美的平衡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任何神灵都对此没有办法。莱布尼茨:“上帝在逻辑可能的范围内创造了最美好的世界。”答9:人格分裂的上帝。有人认为,上帝的一部分仅仅乐于沉思默想,但上帝的另一部分希望创造世界,由于上帝的那种自我满足的一部分对创造世界的行为有抗拒心,由此导致邪恶。这两种回答都是通过神性内部的冲突张力来解释邪恶。所以,不完美性从上帝的天国那里也是存在的。答10:也许上帝为了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不得不容忍一定的恶。每次地震和海啸的时候,上帝都有能力通过神迹来避免苦难的发生,但这种过度干预会破坏世界的美学价值。例如,莱布尼茨眼中的美好世界是这样的:通过一种极简的规则产生出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事实。为了创造这样一个世界,上帝不得不容忍某些恶的发生。反驳:这样一种仅关注世界的美学价值,而漠视了道德价值的上帝值得我们崇拜吗?答:上帝并没有为了美学价值而全然漠视道德价值,我们所在的世界,已经是上帝在两种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结果了,上帝已经牺牲了部分的完美性、已经减少了很多恶了。(ME 上帝也许在彗星要撞向地球的时刻插手,但他不会在发生每一次地震的时候插手。即,上帝关心巨大的恶,但是当恶没有大到足以压倒美学价值的时候,上帝就不会插手。)诺齐克举例说,我们的世界不是至美的世界,但我们的世界是完美性排列第17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够美,但好处是少了很多恶;当然,对于完美性仅排列第1695名的可能世界来说,那个世界由于上帝的不断干预而损失了大量的美学价值,但那个世界上的人们却可以免受很多灾难(例如地震和海啸)。有人指出,创造完美世界是不可能的,因为完美的世界只能容有一个存在物——即上帝本身。只存在一位孤独的上帝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一个疑问:上帝在数量上的自我复制是否可以增加世界总价值?】问:如果世界注定是不完美的,上帝干嘛要创造世界呢?与创造一个含有邪恶的世界相比,也许不创造这个世界更好。正如一个不幸的人觉得自己还不如不出生呢。上帝只需欣赏自身的完美性就好了,干吗要费心创造一个不完美、且含有邪恶的世界呢?答:上帝创世不是为了增加总价值,因为上帝本身就已经是具有无限价值的了(有限+无限仍然等于无限);上帝创世是为了创造新价值。上帝不是为了增加价值总量而创造世界,上帝之所以创造一个价值量有限的世界,只能是为了这个新世界本身的目的和价值。问:那么上帝为何只创造一个世界呢?他为何不创造出所有可能的、含有正净值的世界呢?答:是的,上帝有可能已经创造了无数世界。这样,当你问“为何上帝不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世界呢?”可以这样回答:“上帝的确那样做了,但那个更完美的世界并不是你所在的这个世界。”在上帝所创造的无数世界中,有很多世界比我们的世界更完美。但由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正价值高于负价值,所以我们的世界仍是一个好世界。问:创造一个正净值、但含有邪恶的世界,真的比不创造它更好吗?请考虑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上的那些遭受不幸的受害者,他们也许向上帝抱怨:“上帝啊,你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世界具有正净值,就随意把它创造出来!因为在一个具有正净值的世界上仍存在很多我们这样生不如死的不幸者!”那么一个世界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上帝才应该把创造出来呢?【诺齐克注意到:他对上帝创世问题的讨论,与帕菲特关于人口生育之伦理问题的讨论,二者之间具有同构性】答11:我们不应抱怨世界上有邪恶,因为上帝不可能创造出完美世界,所以对于上帝所创造的任何可能世界来说,我们都不会知足、都会抱怨。例如,上帝挑选了一个数字100563,这个数字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价值和善的总量。我们抱怨:“上帝啊,你为何不挑选5000222这个数字呢?”上帝答:“如果我挑选了5000222,你们难道就不抱怨了吗?届时你们又会让我挑选一个更大的数字,然而由于我所创造的世界不可能具有无限价值的,所以你们的抱怨将是永无止境的。”但是我们会说:“上帝啊,我们并不要求完美,你只需要把世界上的那些严重的痛苦和苦难消除掉就好了。也就是说,把这个世界的善提升到某个门槛线以上就行了。”但是上帝又会说:“你们不知道,在另一个更加糟糕的可能世界中,人们也会这样说的,但是假如我按他们的要求消除了一部分恶之后,他们又继续要求消除更多。你们这个世界上的确会发生地震和海啸,你们只看到了这些,但是你们不知道的是,我已经阻止了彗星撞地球、也消除了那些本可以让所有地球生灵痛苦死去的超级病毒。不管我已经消除了多少恶,剩余的那些没被消除的恶在你们的眼里总是不可容忍的。”通过上述讨论,诺齐克总结了一种解决邪恶问题的好理论的4个检验标准:【这篇文章的这个部分让我想到了帕菲特在《理与人》中的论证结构】检验1:这个理论必须能让以下两要素相兼容,A上帝的全知、全能、至善性。B世界上存在邪恶。检验2:这个理论必须可以被那些深受邪恶伤害的人(或其所爱之人深受伤害)所接受。【使他们依然可以信仰、并崇拜一个全知全能至善的上帝。】检验3:这个理论既可以解释上帝创世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父母生育子女的问题。因为两个问题是同构的。【ME 诺齐克提出的这个检验标准过于草率了,我也没看出他最后提出的3个原创理论是如何通过了检验3的。】检验4:这个上帝不能只关心创造好世界(无论是创造单一世界、还是多个世界),而不关心人们的苦难。【例如柏罗丁认为,俗世是比较低级的层面,以至于上帝根本没注意到这个层面。这个理论就无法通过检验4.】检验5:上帝必须是值得我们崇拜的。诺齐克自己提出了3种有希望通过以上检验标准的理论。但他也承认自己提出的这些理论也是有问题的。理论1:上帝的自我毁灭或自我削弱。上帝本来是全能的、但是他自行放弃了这种的能力。也许是处于好奇,他想试探一下自己能力的限度,所以他尝试着去自我毁灭或自我削弱。结果他成功了,他的能力丧失了、或被削弱了,这导致了他失去了消除所有邪恶的能力。【ME 由强到弱有几种可能性:A永久性自我毁灭、B永久性能力削弱、C暂时性能力削弱。这些几种可能性都可以为产生邪恶而提供空间。】理论2:上帝拥有无限的知识,但是他并没有无限的智慧。上帝很了解邪恶,但是他从未以一名凡人的身份去亲身体验那些邪恶,所以他对邪恶不以为然。反驳:这样的上帝事实上并不完美。理论3:世界是以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所以世界也许是上帝的情感的一种映射,又或者我们和我们的整个世界就是上帝情感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世界上的邪恶只不过是上帝体内的一个不安的部分,但是上帝有能力把这个不安的部分控制住,就像一个善良的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激情一样。这样一来,尽管存在邪恶,但上帝仍然是有掌控能力的、而且他是善的。【ME 这里,世界与上帝的关系也存在多种可能性:A我们的整个世界就是上帝本身、B我们的整个世界是上帝形象的唯一的、完美的映射体、C我们的整个世界不过是上帝形象的不完美的映射体(或诸多映射体们之一),但这个映射体抓住了上帝的一些重要的侧面形象】此文乃梳理了罗伯特·诺齐克《经过省察的人生》第十九章“神学解释”的读书笔记。花了整整1天时间读完,对于一个无神论读者来说,依然很high。关于最后的理论3,其实我在读本文的时候也隐约想到了这种解释路径。
  •     虽然我经常有哲学已死的印象,而且维也纳学派也没少力图把这事儿变为共识,可豆瓣上几乎都是极无创造性的平庸自满者和韩乾式的人及其门徒,但有时候会读到一点点有趣的东西还是令人高兴的。不过这本书是非常不通顺的,讲的非常简单但句子极其令人不忍卒读,列维斯特劳斯的书我可能一天也可以读数十页,最多100页,这本书竟然连40都达不到。全神贯注但还是令人涣散。随便选一点来反驳吧,其实都没有什么反驳的价值——如果你是老子孔子那种伟大哲学,那么再无逻辑也很值得一说;如果你是现代哲学中的数理哲学,那么起码也可以从数理角度批评其错误——然而这种说是形而上学又毫不形而上,说是和我们身体、生活无关,又一直有关的但全都言之无物的东西有什么可说的呢?你无法证明他,也无法证伪,我突然如此理解石里克们为何那么讨厌和大力攻击哲学(或你称之为形而上学)。1诺齐克说幸福的顶点令人不再害怕,而不幸福的人和时段都是在负面中读过的,这一点毫无说服力:正是不幸福的人才有幸福的方向性,是可以居于上升期的,起步远比幸福更好?幸福的人屡屡惊恐:他们知道盛极必衰,很快就要变为苦楚。他们太怕了,尤其是女人。另外我真觉得幸福没有什么持久一说,就拿我喜欢真理和追求真理让我觉得这是最长久的愉快的研究来说,我并没有经常觉得我幸福,也没有渴望,更不认为我不幸。中国人和人类的苦难还有非常多,我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有够用的知识去建立些改变的机制,比起自己那点幸福,我早已经不屑于谈论无论任何人或群体的幸福。2人是那么容易被满足的吗?一个最喜欢性爱或异性、同性的以做爱为最高乐趣和爱好的疯狂的人真的通过不停滞地做爱就能得到幸福吗?绝不可能。诺齐克谈的有些科幻还是挺好玩的。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简单翻了翻,叙述方式我不太喜欢
  •     “实在的矩阵”横跨事实与价值之分,贯穿伦理学、神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不过分析哲学的方法看不懂。大屠杀对于人类价值的扭曲很震撼。
  •     值得读!诺齐克非常有趣。有一些错别字。
  •     再读吧。
  •     真没觉得有多好……
  •     : B712.59/3704
  •     名字取得很大的烂书一本。
  •     诺齐克:苏格拉底断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未免太极端了,然而,经过省察的人生的确是更充实的人生。
  •     因为打分比较低,所以不敢打分。
  •     温馨感人
  •     这么好的书,评分低了
  •     论题非常好,翻译有问题?2011年1月再读,还是觉得翻译的不够理想
  •     翻译真特么是渣。。。
  •     最后一章,青年哲学家的肖像,是写照回忆与映射和沉思的凝练。以自我沉思为基础构想了整个形而上学建筑,努力寻求我们坚固的居住之所。
  •     翻译不行。
  •     承认了《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的论证有严重的不足
  •     颇不易评价的一本书。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是个人类亘古以求答案的问题,不想,也就浑浑噩噩地过,想了,这并不见得能解决多少生活中时时遇到的现实问题。但是,我们终究还是会说,认真去想了总比不想要活得厚实,省察能提升幸福的品质,使经历的痛苦有了深度。未经省察的人生就像随机拍摄的人物照片,经过省察的人生则是一幅内容丰满的肖像画。诺奇克无意为我们提供标准答案,他只是通过密集且艰苦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一个如何省察的示范,充其量给我们一个大致的方向;除最前面的九章和最后的五章主题略显松散外,中间十四章是一个关于如何活得更真实的非常连贯的考察,至实在的矩阵达到高潮。对于那些不愿追随作者做密集艰苦思考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一读书中所提的八个现实原则,分别见该书p.89(191)、93、105、117、155、196
  •     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是个人类亘古以求答案的问题,不想,也就浑浑噩噩地过,想了,并不见得能解决多少生活中时时遇到的现实问题。但是,我们终究还是会说,认真去想了总比不想要活得厚实,省察能提升幸福的品质,使经历的痛苦有了深度。未经省察的人生就像随机拍摄的人物照片,经过省察的人生则是一幅内容丰满的肖像画。诺奇克通过密集且艰苦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一个如何省察的示范,关于如何“活得更真实”的非常连贯的考察,至“实在的矩阵”达到高潮。对于那些不愿追随作者做密集艰苦思考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一读书中所提的八个“现实原则”,分别见该书p.89(191)、93、105、117、155、196、240(243),以及关于性爱的第七章。读毕全书,我更加觉得,虽然我们想的所有事情都有人曾经想过,但我们仍要亲自去想一番。
  •     作为光明载体的人生是可能的吗?
  •     看书名,看目录,你真不会想到这是本天书
  •     好想把倆翻譯拉出去叭叭
  •     读不通……
  •     拣选了几个感兴趣的议题阅读。
  •     翻译烂得令人发指,可惜了一本好书
  •     从某种意义上,我现在是一个诺齐克主义者了,嘿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