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秘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214027221
作者:[秘鲁] 赫尔南多·德·索托
页数:228页

内容概要

赫尔南多·德·索托目前是总部位于秘鲁利马市的自由与民主学会的主席,曾被《时代》杂志1999年5月的《新千年的领导人》特刊评选为20世纪拉美地区五位主要改革家之一。《经济学家》杂志认为,自由与民主学会是占全球排名第二位的重要思想库;《财富》杂志也在其第60期年度专刊中,认为德·索托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有号召力的50位世界领导人和思想家之一。
德·索托于1941年出生于秘鲁的阿雷基帕,在日内瓦国际高等教育学院完成他的研究生学业。他曾担任《关贸总协定》的经济学专家、铜输出国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通用工程公司执行董事、瑞士银行组织顾问团负责人,以及秘鲁中央储备银行总裁。
德·索托曾担任秘鲁总统阿尔贝托·藤森的私人代表和首席顾问,直到发生政变时才辞去职务。在那一时期,他和自由与民主学会负责制定了400多份法案和法令,使秘鲁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得以现代化,使大多数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大多数改革起始于1990年;当时,自由与民主学会为当选总统藤森制定了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重返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政策。1993年,在藤森总统的公开支持下,德·索托通过起草计划和进行谈判,粉碎了政变,使秘鲁重新实现了民主选举。
德·索托的主要活动是和自由与民主学会一起为亚洲。拉美和中东的贫困国家制定和推行了资本形成计划。
德·索托出版过关于经济发展的书籍《另外的道路》。该书成为拉美地区头号畅销书,其英文版也名列《华盛顿邮报》畅销书排行榜,之后又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资本的五个神秘之处
第二章 遗漏的资料
突如其来的革命
对取得合法地位的阻碍
资本不足的社会部门
僵化的资本有多少?
这些僵化的资本价值几何?
风水宝地
第三章 资本之谜
回顾历史(从斯密到马克思)
资产的潜能
西方国家里的隐蔽转换过程
所有权效应之一:确定资产中的经济潜能
所有权效应之二:把分散的信息综合融入一个制度
所有权效应之三:建立责任制度
所有权效应之四:使资产能够互换
所有权效应之五: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所有权效应之六:保护交易
资本与货币
对创造资本的阻碍:布罗代尔的“钟罩”
第四章 政治上的盲点
政治盲点之一:目前“钟罩”之外的生活
成长中的城市
向城市进军
穷人回家
发展中的不合法现象
不合法现象已经扎根
无需恐慌:这是一段老话
政治盲点之二:历史上“钟罩”之外的生活
向城市迁移
不合法现象的出现
打破旧秩序
最终――在300年以后
第五章 美国历史上遗漏的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在美国历史上
美国历史上的经验
破坏法律
焚烧乔治・华盛顿的农场
众多的不合法管辖权限
和“渴望得到土地的人”和平相处
是不法行为,还是法律制度上的冲突?
推行专属于白人的所有权
使美国人的资产可以互换
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向普及的资本主义法的转变
抛弃陈旧过时的英国法律
“斧头权”:所有权问题成为法律的全部内容
射杀县治安官
打破美国的“钟罩”
人民与法律专家之争
从“歹徒”到“高尚的先锋”
创造法律容纳新的社会契约
完全是一场革命
第六章 法律制度上的不足
第一部分:法律上的挑战
从“前资本主义”所有权制度到资本主义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强制性法律制度的失败
社会契约的基本原则
“前资本主义”社会契约的稳固性
倾听狗的叫声
破译不合法的“法律”
第二部分:政治上的挑战
从穷人的角度看问题
吸收特权阶层
应付“钟罩”的管理人
以政治为主
第七章 总结
全球化的私人俱乐部
面对马克思所说的“幽灵”
所有权使资本“更加友好”
表述制度的敌人
实现资本主义是否属于文化范畴?
更加个人化的观点

作者简介

作者及其研究小组通过实证研究告诉读者,西方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它们洞悉了资本的秘密,建立了使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所有权机制。


 资本的秘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1840年,当大英帝国的船坚炮利打得天朝上国不再耀虎扬威的时候,中国这个独自在封建社会轮回中苦苦挣扎的满身披挂的干尸被西方国家的用刺刀逼进国际大舞台。整整一个世纪都在反省,在精神分裂,在苦难与迷茫中搜找出路,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踟蹰选择,一边是与传统割裂的阵痛,一边是笼罩着黑暗的黎明。漫长的两千年早已窒息了自由的思考,我们只是在儒家的思想废墟添砖加瓦,然后在那里等着黑夜的吞噬。王小波曾说过,”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利的结合意味着所有的异己言论不仅会受到官方统治思想的包围打压,连他的身体也将被强大的国家机器碾成灰烬!金观涛《兴盛与危机》指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周期性的社会大动乱摧残消灭着无组织力量和生产力的积累,宗法一体化使社会的结构能快速的复制前朝实现稳定,而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的调节使这个新生的王朝走向兴盛、迈向死亡、进入下一个循环,而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巨大保守性阻碍了社会结构中新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的早熟,市民阶级及文化的弱小,使春秋时的显学带有平等色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墨家夭折了。万历年间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李贽也一样得不到根植于儒家文化的社会的认可郁郁而逝,他的思想却穿过大洋,在日本广泛留传。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说:”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 80 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那为什么中国没有跨越商业资本主义进入市场经济?因为那是坏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不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的基础上,只是官商勾结利用政治权利进行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生产关系不能及时的调整,社会结构不能及时变化,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都抑制着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黄仁宇认为,由于地理气候的因素导致中国社会的早熟,而生产力的低下不能进行数目式管理,使中国的社会具有自上而下的间架式结构设计。晚清时的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冲击下自上而下掀起的革新运动,政治权利垄断着市场,压缩着私人自由经济的生存空间,杨小凯指出其失败不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于国家机会主义!直到建国,政治环境才稳定下来,毛泽东权利欲的膨胀,共产党国家决策的一再失误,以及国家机会主义一再的滥用,使社会的发展道路曲曲折折,人们成为阶级斗争的玩偶,做人尊严一再的被撕破!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都有着详细的记述与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充满着血与火,伴随着铁与泪。资产到资本的转化是关键的一步,财产公正化,可操作衡量化,使交易的成本降低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腾飞。苏联的解体使中国不得不迈入市场经济,模拟前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潜力已经消耗殆尽,现在我们面对社会转型,生产关系的大方面调整,从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中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所有权的基础上的。所有权的建立离不开法律的规范约束,而法律应该来自人们的生活经验,来自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契约,只有法律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政府才能低成本的执行,而这一切还是一条漫长的路,旅途中有着冲突和妥协!
  •     这本书之前读过一遍,疑惑甚多,甚至引起了我对欧美国家历史的兴趣,不过本学期以来事务繁忙,心意惫怠,看书计划一再搁浅,空藏了一箱书,趁着间隙偷个闲心整理整理自己的思考,然后把借来的书还了吧。一、带着疑惑去重读1、建立“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是一个手段还是一个目标?如果它是作者心目中的目标,那么达到手段是什么呢?作者在这一方面是否分析的不到位呢?如果它是手段,那么该手段可行的背景或者说基础条件是什么呢,它应该怎么被实施呢?通过该手段有多大的概率达到作者所希望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始终尊重人们的愿望和信念的资本主义制度(P192)”呢?如果达不到目标那会导致什么问题呢?答:作者一开始就说“资本主义的鼎盛之日,就是它的危机爆发之时。柏林墙的倒塌,结束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一个世纪的政治对抗。资本主义一枝独秀,成为合理组织现代经济唯一可行的选择。”(P1)后面,作者又写道:“我将在本书中证明:阻挡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面前,使之无法从资本主义制度获益的巨大障碍,在于它们无法创造资本。”在第一章的最后部分,作者总结道:“为什么资本在西方获得了成功,在其他地区却陷入了泥潭——解决掉这一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所有貌似合理的、资本主义的替代性方案,无一不遭到失败并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就有必要静下心来,客观而认真地研究资本的秘密。”可见,作者认为,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只是一个达成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个目标的手段和基础,而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也可以看作是达成最终目标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目标,类似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传导体系。如果把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看做一个中间目标,那么,达成这个中间目标的手段就是作者在第五章评述美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时所说的:“关键性的改革在于调整法律,使之适应大多数公民的社会和经济需要。”不得不说,在阅读美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不仅惊讶于美国历史早期的野蛮,更对美国最终走向规范的文明制度感到惊奇不已。作者的叙述不可谓不详细,但是对于经验和教训的最终总结,却不敢完全苟同。“承认和接纳不合法所有权,是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经济大国和资本输出国的关键因素”(P124),对这一论断姑且认同,但是我却不能认同作者对于法律调整过程的技术细节的态度。毕竟法律调整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行动,是一个民众与政府部门博弈互动的过程,美国法律制度获得生命力,固然是因为“这种法律建筑在底层人民的经验以及他们创造的不合法协议的基础上,同时摒弃了并不适应美国特色的那些英国习惯法原则”(P125),但是这只是调整法律的结果,个人认为其错综复杂的民众与政府部门的博弈互动过程更值得研究和聚焦,而这,正是作者认为不重要和没有详述的方面。美国历史上,在民众和政府部门博弈的过程中,民众可以选举州代表来代替自己的利益向法院和联邦政府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自发组织权利要求协会联合维权,还可以高价聘请律师来为自己与政府部门打官司……试问这些条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中有哪一条可以复制?要放在中国,人大代表不代表人民,自发组织协会维权那就得按非法集会论处,高价聘请律师一没钱、二没司法独立难敌政府部门,偏偏这种状况民众又只有抱怨泄愤的份,有心吐槽无力改变,基本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以只能希望明君清官主政施舍一点仁政了。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没有意志力,没有动力,而在于缺乏一条可行的诉求渠道。缺了这条渠道,就没办法有秩序地把压力传导到政府部门,结果是要么“沉默”、要么就是爆发。而对于中国的政府部门而言,关键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压力敦促它们按照老百姓希望的那样去办事,所有人都知道政府应该怎么做,所有人也都知道中国政府是目前世界上执行力最强的政府,但是没有足够的压力和约束,那么就只能往最倾向于的方向走了。比如一个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闹了那么多事,老百姓快绝望到无力吐槽了,但是仍没听说过哪个官员因此失职而被追责,也没见到各政府部门联合出台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甚至关于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的互动讨论也鲜有耳闻。老百姓一不能向有关部门和官员追责,二无法决定这些部门的财政开支和人员任免,甚至连最起码的执政信息公开都没法要到手,乐观点说是任重道远,悲观点说是暗无天日。抱怨的话说多了也没用,美国的经验不可复制,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美国走的路是调整法律—>建立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强国富民的繁荣之路;中国怕是得首先实现法治化,才有可能通过调整法律来建立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至于最终姓资姓社的问题,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实质同样是民富国强就无妨了。而关于如何走向法治化社会的问题,网上已经有太多的意见了,个人自认为也不可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不得不表露的一点忧虑是:在这个自我发展惯性这么大的染缸社会里,引进的东西如何能够不被异化?我国的法律与美国明显的一点不同是,美国的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实现美国人民的权利,而我们的法律是更多是为了方便肉食者统治。就连我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对宪法和权利无甚认知,对法律、规则也不甚认真严肃总想钻空子,就更别提普通的老百姓了,哪一天这种情况改善了,大家都不拿红宝书跟看不惯的人比比谁的真理更真,而是拿宪法出来跟政府较真的时候,或许这个国家就会慢慢地走向法治化了,然后其他法律可能会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调整,建立起一套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2、作者在“美国的经验和教训”这一章中是否过分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美国是如何通过独特的立法和司法程序去达到建立一套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的目标的呢?如果忽略了美国法律的制度和历史传统,其结论的可靠度和置信度是否会大打折扣?答:重读过程中,发现作者确实叙述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乱象和由乱入治的过程,但是具体到如何通过独特的立法和司法程序去达到建立一套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的目标,作者确实写得不多,对于人民与政府博弈的政治过程,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正如在寻找第1个问题答案所写的那样,在涉及到人民选举州代表、自发组织权力要求协会以及高薪聘请律师替自己维权这些博弈过程时,作者只是点到为止而已。3、“一种人能够战胜法律,而另一种人不能战胜法律”是否也是美国在建立合法所有权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呢?如果这种状况不先改善,公权力缺乏民主监督的背景下,建立和维护所谓的“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会不会成为另一种特权阶层理直气壮地剥削下层阶层的形式呢?答:我想,“一种人能够战胜法律,而另一种人不能战胜法律”是我们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英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所以约瑟夫•里德才会认为“旧秩序之所以瓦解,是因为普遍的贪污现象渗透到它的各个机构中,并把公民分为两种人——一种人能够战胜法律,而另一种人不能战胜法律”。但是就美国历史而言,可能会很少存在,也许在某些方面法律存在空白导致社会出现问题。作者这书中也没有关于美国法律不公正方面的叙述,而是用相当大的篇幅来叙述美国历史上不合法现象的野蛮和复杂。而且那些不合法现象的野蛮和复杂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分赃不均的扯皮。美国发展的历史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从建国到扩张,都具有与其他西方殖民国家不同的特点。在建国阶段和领土扩张的初期阶段,美国人民获得了大批的土地和矿产,但是法律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从天而降的财产如何分配的问题,于是,奔着财富和美国梦的人民便靠不合法的契约或者行为来占有财富,等到联邦政府立法的时候,发现所有财产几乎都已经被瓜分殆尽,甚至一项财产还有不止一份所有权,比如好几个人声称对同一块土地拥有所有权。所有权不清晰之下是野蛮的财产争夺与维权的乱象。有人借助联邦法律来维护或者争夺财产权利,而有人则凭借私人契约和暴力来维护或者争夺财产权利。这种情景多么像一帮强盗在分赃,而且还因为分赃规则没协调好导致不均、不公、不服!好在“一种人能够战胜法律,而另一种人不能战胜法律”的现象似乎是不存在的,美国人民通过选举州代表、自发组织权力要求协会以及高薪聘请律师替自己维权等等手段,最终达成了所有有关方面都甘心妥协的几个法案。很难想象,如果当时美国也普遍存在“一种人能够战胜法律,而另一种人不能战胜法律”的现象,却还能将法律建筑在底层人民的经验以及他们创造的不合法协议的基础上,并最终走向规范文明的资本主义强国。4、作者深刻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虽已涉足全球化进程,但由于没有为人民提供创造资本的手段,与其说它们类似于美国当年的情形,不如说更像是重商主义时代不合法活动过分猖獗的拉丁美洲地区”(P175)。并写道:“这些国家仍需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务必推动以完善的货币和投资系统的为重要辅助条件的综合性所有权制度完全到位。(P177)”提出这样高屋建瓴的建议却没有详述如何做到,难道说试图通过呼吁政府官僚倾听乡野的狗的叫声这种主动修行一般的方式去改革,不是太天真了吗?政府官僚有什么特点难道作者会不知道?政府政策经过层层传达和布置,最终政策施行的结果会被缺乏监督的官僚扭曲是概率较高的事情,难道作者也不知道?答:其实,我个人觉得,发展中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已涉足的全球化进程,与美国当年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更别说类似了。当年美国的情形是,大批掠夺或购买而来的土地和矿产等财富还没有主人,于是人民便一窝蜂上去分赃,最后导致分赃不公互相扯皮。而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涉足全球化进程,不是去分赃的,而是去创造财富的。拿当前的中国来与前西方殖民国家对比,差异就很明显了,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造成了贫富不均,而且这种贫富不均很大一部分还真不是由于技能和贡献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贫富不均也算是一种分赃,只不过这是一种内斗式的分赃,你富裕是我贫穷的原因。最生动的例子就是经济学家华生先生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博文所说的旧式城镇化——“这些年所有人都知道,升值最快的其实是城镇土地。但我们要想一想,土地的升值是什么带来的?其实是人口和投资集聚带来的。北京的土地会升值,是因为北京人口从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是因为这么多外地人口到北京来就业、居住、消费带来的。按理说,这些土地升值的部分应该用在他们身上。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钱被别人用掉了。一是地方政府,卖地收入用来做了些基础设施,但也做了许多不该干的,比如修大广场,盖豪华办公楼;第二是热点城市城中村和城郊的农民,不少人在拆迁过程中一夜暴富;第三是开发商,他们靠囤地、捂盘、升值拿走了很大一块;第四部分是社会各界精英,靠囤房子获利,在中国一线城市囤一套房子比美国中产阶级干一辈子能存下来的钱还多,这绝对不正常。”这就是一种分赃式的城镇化。而前西方殖民国家大多表现出一种殖民扩张的侵略性,是一种对外掠夺式的分赃,当然前西方殖民国家和美国不同,但美国只是手段文明了点,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个依靠霸权具有掠夺性的国家,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美元霸权。“推动以完善的货币和投资系统的为重要辅助条件的综合性所有权制度完全到位”这一任务,要放在美国,就是人民和政府互动博弈的过程,而要放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就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出台和实施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能不能做到倒似乎是可以猜测和推测的。寄希望于明君和清官上台并施行仁政,显然无法完成一个大国的综合性所有权制度的建设任务,因为明君和清官总是少数,而少数明君和清官面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总会力不从心的,更别说可持续了。在政策经过层层传达和布置之后,出现政策扭曲现象的概率,经过实践证明,总是不小的。而所谓的政策扭曲,以我看来,无非就是肉食者中的有心人挂羊头卖狗肉,借执行政策之名攫取或顺手牵羊攫取私人利益。以政客之功利和精明,完全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执政环境中找到以公谋私的途径,如此,就只差一个人格操守——敢不敢和要不要以公谋私的问题。无数的实践都证明了一条真理——意愿和实现意愿的途径这两个内外条件如果同时成立,那么意愿成真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二、《资本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秘密?作者在第三章资本的秘密中详细阐述了所有权的六大效应——1、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2、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制度;3、建立责任和信用体系;4、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5、建立人际关系网络6、保护交易。系统性所有权制度的这六大效应,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否就是建立一个陌生人广泛交通互动的公平有序社会的基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狭小固定的地理范围内,那是一个熟人组成的社会,熟人社会与安土重迁观念联系在一起,让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维持着一个个信息充分流动的小社会,互相之间知根知底,长年累月的相处生活也培养了深厚的乡邻情谊。当走向城镇化,大批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分工更专业和细化的城镇,接触到的陌生人不计其数。人口流动规模和频率均不可同日而语,互相之间的了解也十分有限。陌生人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拥有什么资产,人品信用如何,有什么样的人际社会关系网络知之甚少,不仅道德风险增加,而且生活的各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而系统性所有权制度却是一个将陌生人社会里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的制度,通过所有权信息的记录和披露,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制度,不仅可以让陌生人之间轻松地了解一项资产及其所有人的详细信息,还能通过所有权的交易记录判断一个人的责任、信用程度和人际关系网络,同时由于连续记录在案所以可以起到保护交易的作用。此外,公平公正的所有权制度还能为陌生人之间公平地合作竞争、整合资源、交易资产等提供最便利的平台,刺激社会的创新和创造热情。说到底,《资本的秘密》所倡导的综合性的所有权制度就是一个让人在一个系统的公平市场中创造和交易财富并凭借贡献各得其所的制度。而之所以要调整法律来建筑一个合法的系统性所有权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出现财富或者损失降临到不该得到的人身上这种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合法财产和促进合法财产的公平交易。当然,作者在《资本的秘密》这本书中已经将秘密将得很清楚,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了一遍。总的来说,这本书可读性强,但是论点论证难免引发争议和讨论,很多观点难以依靠逻辑和实践经验去验证,而这也是大多数社科类图书的弊病了。2013/5/25
  •     在还没看这本书前,看微信推送的一个对话,之后发现我国私有财产保护入宪是在04年,以前都是“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对话中,新大陆的王晶是从企业家视角讲述法律的重要性和它的不可或缺。当然,看各种短文文章,简化行政审批、完善征地补偿等等,很多的东西都与所有权勾连起来。索托的这本书,讲的东西就是很简单,正规的所有权制度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所有权很容易就被认为是法律的事情,如果看书中美国从最初的殖民拓荒到建国后各州的发展,对土地、矿采的所有权纠纷、确认,这段当时的历史结合先下的第三世界国,对所有权的认识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制度层面。更多的它是整个国民如何生存、贫穷群众如何反抗以赢得尊严。所以所有权更是一个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大处讲关乎阶级对抗,涉及人的公平问题,往小了讲也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会不会受保护。个人感觉,现实中,除了从新闻等来源获悉可能的不公平甚至违法事件,感觉身边这类事情是不是还蛮少的。所以很孤立地看待。上次看世界银行出版的《2013世界营商环境报告》就诧异怎么会煞有介事具体调查各国的审批、监管。原来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93条)

  •        打开报纸电视,中国的经济形势永远一片大好。欧洲国家要靠北京拯救,台湾香港要靠大陆输血。各路所谓学者纷纷出书,称颂"中国模式",兜售"中国经验",庆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经济"从胜利走向辉煌"……
        但在我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比如北四环西藏大厦前的地下通道突然就开始驱逐小贩,两三个城管威风凛凛地站在两头,整个地下通道顿时和天安门广场一样庄严肃穆;又比如惠新里公交车站旁,刚修完市政热力工程的一群农民工,会啃着冷馒头就着从路边的洗脸盆里舀出的一碗面条汤,皱着眉头告诉你,他们住的那间地下室因为不合法要被收回,再过几天"就没地方住了,怎么办"。
        交易的权利,居住的权利,迁徙的权利……总是被堂而皇之地视为"非法"。
        于是这个国家诡异地呈现出两幅面孔,一个器宇轩昂威风凛凛,带着新晋经济大国的不可一世;另一个则失魂落魄居无定所,像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只能在天桥下蜷缩哀哭。
        是什么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法律学者有法律学者的回答,政治学者也会有政治学者的分析。而作为经济研究者和改革家,德·索托的答案则是--有一个钟罩--阻隔了产权确认与交易自由的钟罩,将一个国家,隔成了两个世界。
        在本书正文的第一页,索托引用了费尔南德·布罗代尔在《商业的发展》中的追问--历史上的所谓资本主义,为什么仿佛活在封闭的"钟罩"里……为什么它不能继续扩张,甚至占据整个社会?……显然,索托将布罗代尔的追问作为了自己研究与调查的起点,开始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答案。
        
          历史上的"钟罩"
        
        全书用了整整两章来介绍欧洲和美国经济史。而大量史料证明--在欧美国家的历史中,政府打击"非法经济"的例子并不鲜见:
        16世纪,英国出现第一次移民浪潮,当时的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移民进入城市,要求他们返回原籍。但这并没有能够阻止人们来到城市郊区定居,等候城市中可能的机会。渐渐地,他们开始在郊区开起来的不合法的家庭作坊,尽管一直被城市永久居民歧视,但这样非法经济却迅速扩张。法律试图对于这些"非法"移民强行进行严苛处罚,却反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以至于政府最后不得不进行暴力镇压。[1]
        关于当时英国"非法"经济的规模,亚当·斯密有一句有意思的评价:"如果你想让你的工作顺利完成,就必须到郊区去寻找那些工人。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只能依靠他们的品质和信用。然后,你可以把生产的东西秘密走私到城里。"[2]
        幸运的是,英国政府后来意识到强制阻止非法移民和非法工人的成本高昂,开始试图将非法的定居点合法化,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首相弗赛西甚至还曾得到报告,称赞那些在合法化试验区的粗鲁乡下人"有着坚定的创业精神,对于新的发明有与生俱来的热情。"[3]
        而在18世纪中期的法国,政府禁止公民进口或者销售印花棉布。仅仅十年间,竟处决了16000名走私者和地下生产商,罪名是他们从事不合法的生产,或者进口了印花棉布。在瓦朗斯小镇,有77名"非法"的生产者被送上绞刑架,58人被车裂,631人被判服苦役。当时的法国政府不打算放过任何一个不合法的经营者。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不合法经营者"开始印刷多种色彩的印花棉布,而所谓"正规企业"只能生产单色织品。多色棉布增加了确认产地的难度,不利于税收的执行。[4]
        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府对胡格诺派教徒和不合法工人进行迫害,促使大量和创业者和熟练工人流亡到了英国和荷兰,客观上促进了后者的经济发展。而在法国本土,这种政府迫害造成的社会动荡则越演越烈,索托认为这些矛盾甚至是造成后来法国大革命的主因。[5]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历史上的所谓"非法"者的日子则要好过得多。16世纪初,当手握短枪,捧着《圣经》的男男女女初次登上这片大陆,拓荒就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生存命题。这一背景下,"私自定居"成为一种必然的"非法"现象,在初期也极少收到阻碍。为了克服所有权界定的混乱状态,移民们发明了各种独特的所有权凭证,依靠这些凭证,移民之间拟定契约,使得土地和商品得以有效地购买、出售或是转让。
        到了16世纪后期,建立不久的美国政府开始感觉到这种非法经济的威胁。乔治·华盛顿就曾抱怨道:"那些匪徒藐视国家的权威……他们掠夺并挥霍了国家的财富。"[6]
        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一直深陷与"非法"定居者及"私自拟定"的土地产权契约的拉锯战中,这样的拉锯从独立战争前一直持续到南北战争后的19世纪80年代。而每当闹上法庭,陪审团却总是偏向拓荒者,认为政府无权剥夺公民依靠劳动获取幸福生活的权利。政治和法律机关出台越多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就有越多的不合法现象出现。后来美国政府开始试图打破"钟罩",对"非法定居者"及其契约进行认可。而最高法院则在判决书中强调"政府有义务尊重得到其默认和许可而产生的私人权利。它的建立并不是一种新的制度,而是批准和规范已经建立的一种制度,并把这种制度赋予所有与之相关的人。"[7]
        通过对美国产权史的考证和分析,索托认为美国最宝贵的经验不在于技术细节,而在于政府态度的缓和和法律趋势的转变。他将美国产权制度的更新历程比作一场革命,这一"革命"推动建立了"更具创造力的市场经济",也为美国经济此后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从污水横流到"遍地钻石"
        
        如果单单把本书意义的局限于对历史的梳理与总结,则似乎低估了索托作为社会调查者和改革理论家的价值。
        除对欧美国家的历史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外,索托的足迹还遍布亚非拉地区的第三世界,以及经历了政治与经济转型的前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布罗代尔的问题,最终找到了兼具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答案--前者与后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具备能够涵盖大多数经济行为的正规所有权体系以及基于这一体系之上的合法自由贸易。
        对于确定的产权体系所能带来的对经济的正面效应,索托提出了六点总结[8]:
          一,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
        确定的产权体系,将僵化的资产通过有效的契约转变为活跃的资本。
          二,将分散的信息纳入同一种制度
        确定的产权体系,将分散、孤立的产权数据融入到系统性、综合性的制度之中,使得资产潜力更易评估与交流,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本的产出。
          三,责任和信用体系的建立
        将产权信息融入到系统而完备的法律体系之中,使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有助于建立明确的责任和信用体系。
          四,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
        明确的财产权体系和具有法律效应的产权表述能够避免在产权交接时对资产进行不必要的物理分割从而造成巨大损失,使资产能够产生较高的价值组合。
          五,建立完备的,一个人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人际网络
        明确的产权体系之上,是完备而明确的个人信息网络,资产与信用清清楚楚,因此资产的有效整合成为可能。欧美国家庞大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也是仰仗于此。
          六,保护交易
        上述网络使得基于所有权体系的交易得到实时追踪和保护,并且诞生了一大批于此相关的行业,诸如资产评估、保险、抵押经济、信托服务等等,在保证交易安全性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在索托的调查中,在"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被隔离在"钟罩"之外,产权无法得到合法确认的僵化资本,其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海地,超过半数的居民住房没有合法产权;在秘鲁农村,这个数字达到了81%;在埃及,单单房地产领域,僵化的资本总价值为开罗股指总额的30倍,埃及全部外国投资总额的55倍以上。另一个数字更让人吃惊,截止到这本书出版(本书首次出版为1999年),在这些国家,穷人的不合法房地产总价值达到了9.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当时美国货币流通总量的2倍,相当于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东京、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排名前20位股票市场的交易总量[9]!因此也就不奇怪本书一出版,《泰晤士报》就盛赞:索托几乎要"把第三世界棚户区常见的破败的房屋和流淌的污水,转变成'大面积的钻石产地'"。
        然而现实却远远没有英国书评人想象的这般美妙,大多数索托所统计的潜在资本,直到现在依然处于"潜在"状态。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对这样的调查不屑一顾,对改革本身也敌意重重。
        看完全书,似乎只有最后一章与勉强算与中国相关。但也不过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一篇1999年新华社关于埃及经济改革的报道。这篇报道称埃及上枢密院正在警告当时的埃及政府"不要被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召唤所欺骗。"
        在我们的官方媒体报道中,社会问题的黑锅再一次被扣在了"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头上。而索托在引用这一案例后则是立即提醒--种种歧视性法律构成了大范围的不公与特权,当权者的经济改革"忘记了所有权制度的关键问题,"将使他们"被看做现状的捍卫者",从改革的推动者变成改革的敌人[10]。
        如今的穆巴拉克已经身陷囹圄,究竟有没有对此后悔,人们也无从得知了。
        
          索托在中国
        
        尽管书中内容没有提及中国,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国家,索托笔下的"钟罩"却随处可见。
        在城市,一方面,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完全被城市的住房、医疗、教育体系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农民所拥有的财富迟迟得不到承认,无法进入合法的交易体系当中。
        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陶然曾经告诉笔者"在深圳,目前有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长期被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进城农民占有并且使用。[11]"深圳从村庄变为城市的这三十年间,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里盖起了村庄的集体工厂和住房,并建构起了比较成熟的社区(有的甚至产生了代际传承)。当然,这一切都并不被我们的法律所承认。这些土地、包括土地上的房屋也无法进入合法经济体系内部参与交易。当地政府曾经试图通过惯有的征地拆迁的方式强行把这些土地收归国有,却遭到来自村民的坚决抵抗。
        而在更为广袤的农村,这样"僵死"的资本更是随处可见。大量的农田无法流动或转让;农民在自己的农田上修建的房屋也随时可能被拆除或没收;村集体想要联合起来修建房屋来出售或者出租甚至被政府强制查缴。
        早在近二十年前,周其仁就曾分析过中国土地制度与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变迁过程。在周看来,这一过程与其说是上层主动改革的结果,不如说是由于手握无限制暴力资源的国家随意制定的所有权法律直接导致了极端低效,农民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触犯原有"法律",客观上逐渐拓宽了权利边界。比如当"不让人们继续饿死"成为了政权合法性的底线,政府接受和推广农村的联产承包实验,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政策上的退让。"当新兴产权及其代理人的集体行动,强大到可以迫使国家及其代理人只有通过保护有效产权来谋求其自身的利益,才可能出现一个对双方互利的结果。国家在此基础上追求租金最大化,产权则在此基础上成为逐利行为的规范。"[12]这似乎正是索托所谓"打破钟罩"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包括所有权在内的权利得到法律承认,并且纳入法律体系之中。
          必要的质疑
        
        本书的英文版一面世,就得到空前的美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盛赞其"足以导致一场全新的,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益处的革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称"索托为政治家提供了一项推广计划,既能为人民造福,又可以提高政治家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则说《资本的秘密》"为第三世界国家战争贫穷这一痼疾提供了宝贵的、有效的手段。"可见这本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读这本书,的确会让人激动,索托的发现,足以让我们击节叫好。但即便是这样的一本书,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
        首先,在《商业的发展》中,布罗代尔所假设的"钟罩"指向整个资本主义,而在本书,索托则把资本主义简化为了"资本"。"资本(产权)"的秘密的确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之一,但显然不是全部。构成布罗代尔意义上的"钟罩"的,除了产权的不确定性,还有政治力量的博弈,制度层面的阻碍,乃至东西方思维范式与思想传统的差异,甚至还包括历史偶然因素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索托针对布罗代尔问题给出的答案,即便不是刻意回避了某些问题,也是不完整的。
        更大的问题或许是--索托所服务的秘鲁自由与民主学会被《经济学人》誉为世界两大"智囊团"之一,他本人也曾为20余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制定所有权改革和资本形成计划,但这些计划于努力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诚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言"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13]。"对于作为利益主体的政府,除非在租金最大化的同时,顺便完成了后者,否则后者绝对不会是首先考虑的选择。而试图说服这样一群人进行有效的产权体制改革,使得他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将陷入胶着的悖论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德·索托,《资本的秘密》,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P72
        [2]同上P73
        [3]同上P73
        [4]同上P74
        [5]同上P76
        [6]同上P91
        [7]同上P114
        [8]见本书第三章P27-P52
        [9]见本书第二章P20-P25
        [10]新华社《受到警告的埃及经济改革的边缘效应》1999年2月4日
        [11]相关访谈见共识网共识在线陶然访谈
        [12]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1993
        [13]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P25
        
      
  •     博客打不开啦...
  •       如果对产权比较感兴趣,可以看看
      跟国富论一样的问题
      不合法所有权如何确定?借鉴?
      。。。。
      。、。。。
      。。。。。。
      。。。。。。。
      。。。。。。。。
      。。。。。。。。。
      。。。。。。。。。。
      。。。。。。。。。。。
  •     更精简的制度经济学著作。
  •     2016-12-16
  •     读读这本书吧。你会知道目前的高房价症结在哪里。 我们从小被灌输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会被更改。但这种不变趋势的顺序不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而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 你我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见证人,不是在十五世纪的欧洲,而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     何况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
  •     经济类给你不明觉厉的感觉,这部还好,思想突出,论述清晰,易懂。结合刚刚闭会的某三中全会,说到底就是要土地改革,保护知识产权,将穷人已有的资本变成资产,激活生产。
  •     虽然一些理论不太认同,但德索托仍然论证了私有产权对于文明的重要性,而且本书提供了相关的丰富的经济、法律史资料。
  •     一本研究资本主义地力作!
  •     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产生合理的产权制度。作者以美国为案例作了详尽的解释。但请注意,博弈的界限何在。双方是否会因文化与政治制度因素而选择最坏的结局,书中也承认,即使是里程碑的【宅地法】也是虎头蛇尾,而且是在战争最紧张的关头颁布的。…这点其实在书中并未得到解答——虽然第六章讲述了法律制度上的补全但还是基于个案。
  •     欠发达地区贫穷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将房子变成可交易的资产
  •     中国学者一提地下经济学就是卖淫毒品黑社会之类,傻逼了吧!
  •       资产+所有权描述=资本
      所有权效应:1、确定资产中经济潜能;2、把分散信息综合融入一个制度;3、建立责任制度;4、使资产能够呼唤;5、建立人际关系网络;6、保护交易
      
      在发展中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在大规模的、未开发的或正规的社会部门中间出现范围较小的富裕经济部门并不表明这些国家已经开始不均衡而又不可避免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相反,在大量贫穷现象中出现小范围富裕表明这些国家创造尊重和实现应用于大多数国民正规所有权制度能力还有巨大障碍——资本的秘密
  •     good book
  •     啰嗦
  •     然后他给出了所谓所有权制度的五大效应~8过,偶看了两遍,还是没看出这五大效应的分法有什么严密性或完备性,其逻辑不过只有一条而已嘛:所有权制度因为给予了保证、因而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使资产资本化进而促进了生产与交易,于是经济就繁荣了。
    ---------------------
    我看了一遍,觉得十分啰嗦,而且没什么逻辑。还以为是我没耐心、没有细心琢磨所致呢。lz的注解真是让我释然了许多。
  •     正式的所有权制度是繁荣之源。里面有不少错别字,内容略拖沓。
  •       第三世界国家,因为种种制度障碍,大量的资产僵化,成为不了资本。
      
      能够产生剩余价值,提高生产力的资产称为资本。在西方国家,正规的所有权制度将资产转化为资本。所有权制度对资产和所有者有六个方面的效应:1,所有权是一种概念性证据,能够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2,分散的所有权信息进入统一所有权制度体系后,能够简便获得资产的经济和社会性质的描述,使资产的潜力更容易评估和交流;3,保护资产交易;4,使资产具有可交易性,可以在不动用资产情况下,对资产进行分割,保护资产的整体性。5,使资产交易方承担起相应的义务;6,建立一种人际经济网络。
      本质上有两种作用:1,对资产进行描述,减少经济生产时获取资产经济特征的成本;2,明确资产所有人权利责任,使资产转化成资本后处置合理。
      有了系统的所有权制度之后,资产成为一种中间媒介,它能够获取和存储时市场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大多数资源。
      
      向城市移民是农村居民衡量机会和目前处境的理智行动,他们受到最大的敌意来自于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多年来只服务于城市团体和利益,移民进入法所有权体系障碍令人生畏,财产权利得不到保护,移民不能将资产转化成资本,并且因为没有法律保障,他们也失去了投资的动力。政府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国家法律,使其和国家实际运行方式协调,使适应大多数公民的社会和经济需要,诞生于正规法律之外的社会契约,是法律的一个合法来源。
      
      美国所有权形成过程中,正规法律接纳移民的不合法协议,使其变得合法化。
      
      
      --------------------------------------------------------------------------------------
      
      此书的亮点是指出了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实行资本主义路线后遭遇发展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一套产权制度,无法将创造的资产转化为能提高生产力的资本。并针对此问题给出了药方-----接纳社会契约,改革正规法律制度。
      
      
      如果此书再多些逻辑性,特别是对资产如何转化成资本有更深入的论述就好了。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许这本才是这理论的创始者,但语言实在无聊;每句话要带一两个典故的方式让事物更复杂难解了。
  •     ARI是?
  •     试图解决“资本主义在一些国家能发展起来,在另外一些国家发展不起来”的问题
  •     关于确权的重要性,和周其仁的观点很相近
  •     兼听
  •     引用书中语言,自己的思考太少,也没有辩证看待书中的问题。
  •       打破历史的钟罩——评《资本的秘密》
      李华芳
      --------------------------------------------------------------------------------
      
      
      科斯在2002年4月发表了一个谈话,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宣战。科斯认为现在的经济学过于自满而裹足不前。这使得不少优秀的经济学家不愿意睁眼看事实,而只是在脑海里表演经济过程,可能过瘾但对现实的理解并无助益。不过早在科斯发表这一宣言之前,不少经济解释的学者们开始了在真实世界经济学中的努力,德索托就是个中翘楚。
      
      这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在中国是由张五常、周其仁等发扬光大的。说来也巧,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可能是因为制度分析在转型过程中特别具有解释力,因此容易为人所接受。但不管怎么说,在秘鲁,德索托的分析让人们明白了为什么在秘鲁,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履维艰。
      
      经济学上的大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国家贫穷,而有些国家富裕?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这个问题就被转成为什么资本主义在有些地方兴起,而在其他地方却停滞不前?这一“国富论”的问题吸引过斯密、李嘉图,吸引过韦伯、布罗代尔,吸引过马寅初、顾准,也吸引了德索托。斯密和李嘉图持古典的看法,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经典要素入手,是宏观上的看法;韦伯解释了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兴起中的作用,而布罗代尔则论述了日常生活产生的欧洲下限的齿轮如何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马寅初、顾准则思考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而德索托在《另一条道路》之后,解释了“资本的秘密”,认为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之所以蓬勃发展,不仅是因为资本、土地以及劳动力的结合,而且是因为资本与土地的产权都是清晰的,这种权利为人掌握可以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做出选择。新教伦理或许促成资本主义精神,但历史之所以在西方与东方有不同的路径,不仅是欧洲的小市场欣欣向荣,更是因为整个制度允许资本流动,穷人有机会上升到社会的高层,阶层是开放的。而中国和秘鲁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缺乏这样的制度环境。
      
      在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将会极大影响整个全球化的进程。而这个过程中,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政府还是市场?魏伯乐等人在《私有化的局限》中告诫改革者要谨防极端(在公与私之间寻找平衡),因为私有化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也就是说,在产权私有化的过程中,如果一套产权制度仅仅是在名义上清晰,而得不到具体的执行,或者法律框架有漏洞,那么很可能私有化的结果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不少反对私有化的观点认为这是对德索托的一个挑战,因为在德索托看来,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是因为没有产权制度保护,致使转型被扭曲,资本主义经济无法发展。
      
      当然,产权制度与私有化之间不能完全等同,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不可能如此简化。事实上,德索托和魏伯乐等人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现实的世界中,法律、历史文化和政治意识上的缺陷,就可能导致私有化出错。在德索托看来,资本的秘密就是一整套产权制度。但正如科斯在2002年的讲话中指出的,产权制度依赖于法律框架,而法律框架受制于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但历史文化的演化又如布罗代尔指出的那样受经济活动的影响。所以整个经济体制的运转是相互制约的过程,面向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必须要研究真实的事情。一整套产权制度离开具体的事件,就无从谈起。
      
      就像魏伯乐在具体的实证案例中讨论私有化的得失一样,德索托也深知必须研究真实的案例。所以他和他的同事们走出书斋,在亚非、中东和拉美以及大部分前社会主义国家,德索托等进行了对房产、经营活动的调查,调查发现了大量僵死的资产,由于缺乏法律上的表述而被排除在“历史的钟罩”之外。钟罩是布罗代尔使用的比喻,在钟罩内的事物的运行规则与钟罩之外的完全不同,而钟罩就把两者分开了,进入历史的往往是钟罩内的事情,大量钟罩外的事例尽管鲜活生动,但被忽略了。
      
      钟罩之外,德索托发现在秘鲁经营一家作坊可能只要一个工人,但完成所有的法律登记注册程序却需要289天,花费工人月薪的31倍。而要在秘鲁的国有土地上建造房屋,为了拿到法律许可,需要用6年多时间。这样漫长的时间导致了巨大的成本,令经营者望而却步。在菲律宾,建筑房屋可能要花13-25年;埃及要得到合法的土地证明要用至少5年时间;在海地获得合法土地的全部时间是19年。这就导致为了避免法律上的巨大成本,大量非法使用土地的现象。而这些非法使用的土地已经在钟罩外流转使用创造价值了,问题是这些价值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合法的财产,因为缺乏法律表述或者说法律表述的成本太高。
      
      德索托进一步揭示这背后的问题是因为现有的政治利益集团不愿意打破钟罩,引入竞争,因为这样他们的垄断收益将会减少甚至受损。而这些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激活这些僵死的资产,建立起一整套产权制度。这也就意味着要打破“历史的钟罩”。很明显,这一点上,魏伯乐递交报告的罗马俱乐部和德索托领导的“自由与民主学会”都知道,私有化并不仅仅是市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是“私有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打破“历史的钟罩”的关键所在了。
      
      德索托,《资本的秘密》,王晓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17元。
      
      --------------------------------------------------------------------------------
      
      本文最早刊于『读品』12期,修改版本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5nx
  •     难道又是翻译的问题= =想想把资本主义在第三世界难以推行的原因归为文化而不改进制度,真是“钟罩”中既得利益者下得一手好棋。
  •       《资本的秘密》这本当年的畅销书 ---- 虽然一般畅销书都略显浅薄 ---- 时而因作者混乱的表达让我昏昏欲睡,时而却又因其犀利读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不管怎么说,还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     恩!写的很实在,看完感触特别深,最近也在读者本书,有些东西自己总结不出来!可是心里还是明白!
  •       在我们的印象中,在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媒体的眼睛扫射不到的地方,像阴暗的角落滋生青苔一样,潜伏着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匍匐于基本生存线之下,几乎一无所有,只有特丽莎嬷嬷和尤努斯这样圣哲的阳光才能照亮那里的一角。
      然而,索托走访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底层社会后发现,那里并不是急待金钱甘霖救济的不毛之地,而是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底层人民的房屋等财产的总量远远超过国家的储蓄总额和股票市值。那么,为什么他们表面上却是一贫如洗?索托的回答是:他们拥有的都是僵尸资产,而非活跃资本。
      正因为不是资本,就没有钱生钱的能力,就不能搭上一日千里的现代金融的顺风车。整个社会资本不足,生产就只能像只毛驴围着磨盘一圈圈自转,而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走上螺旋上升的魔梯。
      按照索托的说法,这些发展中国家都被无情地隔离在了资本主义其乐融融的“钟罩”之内——“资本主义成了一个私人俱乐部,只对少数有特权的人开放,使十几亿站在外面想进来的人愤怒不已”。
      那么,为什么钟罩内外阴阳相隔,外边是酣然沉睡的僵尸资产,内部却是一个个五彩斑斓的资本泡沫呢?
      百转千回,终于回到了这本书的名字——《资本的秘密》。资本不是流动不居的货币,而是一块快坚实的构筑金融大厦的砖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确定无疑的所有权,并且有一套保证资本正常流动、自由组合、“七十二般变化”的法律和制度支撑。总之,资产只有纳入法律和制度的管辖之内,打上唯一编号,在社会规则内自由流动时才成了资本。
      发展中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就在于:贫民们拥有的大部分资产都是飘荡在法律、正规制度之外的“孤魂野鬼”,以地下经济盖过了地上经济的风头。为何会如此?尽管周游各国,采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索托给出的理由似乎并未抓住问题的要害 。他认为,不懂得与时俱进的法律、层层叠叠的官僚系统和特权阶级的阻挠逼得人民只能苟生于不被官方承认的非法经济。人民的财产不被承认,居住的房屋没有产权,开办的公司和税务、管理部门打着游击……
      归纳起来,还是政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产权关系的急剧变化。当千百万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他们发现城市的法律、制度把他们排斥在外,为了选择,只能游走在法律之外、社会边缘。而国家此时若不根据现实需要修改已成绊脚石的法律,清理人们在明确产权道路上的官僚主义障碍,那么就将永远被诅咒在资本主义俱乐部之外。
      将眼光转移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看看有多少人居住着没有产权证的房屋,有多少人经营着没有证照的生意。换句话说,主动或者被动规避法律制度的人不在少数。
      就以房产权为例。城市居民的房产权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毫无顾虑地拿去抵押、投资,分享资本的盛宴。而农民的土地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仅不能当作私人资产自由处置、获利,甚至随时面临着被强行收回的危险。偏远地区的农民可能只有背井离乡,城郊的村民们可就在不声不响地突破国家的法律了,遍地开花的小产权房就是他们争取分享土地产权收益的群众运动,政府围追堵截收效甚微,最后只能愤愤不平地默然许之,但是“小产权”就表示产权不完善,购买有风险,只能用来居住而不是可以抵押、置换的资产。政府埋头沙堆、拖延不决,在资产致富方面,农民就将继续矮城市人一大截。
  •       在还没看这本书前,看微信推送的一个对话,之后发现我国私有财产保护入宪是在04年,以前都是“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对话中,新大陆的王晶是从企业家视角讲述法律的重要性和它的不可或缺。当然,看各种短文文章,简化行政审批、完善征地补偿等等,很多的东西都与所有权勾连起来。
      
      索托的这本书,讲的东西就是很简单,正规的所有权制度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所有权很容易就被认为是法律的事情,如果看书中美国从最初的殖民拓荒到建国后各州的发展,对土地、矿采的所有权纠纷、确认,这段当时的历史结合先下的第三世界国,对所有权的认识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制度层面。更多的它是整个国民如何生存、贫穷群众如何反抗以赢得尊严。
      
      所以所有权更是一个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大处讲关乎阶级对抗,涉及人的公平问题,往小了讲也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会不会受保护。
      
      个人感觉,现实中,除了从新闻等来源获悉可能的不公平甚至违法事件,感觉身边这类事情是不是还蛮少的。所以很孤立地看待。上次看世界银行出版的《2013世界营商环境报告》就诧异怎么会煞有介事具体调查各国的审批、监管。原来如此...
  •     2012-01-15 想读
  •     揭示资本主义的秘密在于所有权!
  •     贫穷,源于僵化的“不合法”的资产难以转变成活的“合法”的资本?解决之道在于建立统一的包容性的所有权制度,是技术问题,是法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一本讲述穷人经济学的好书~
  •     很好的一篇书评!~
  •       速写或者预言
      
      -评汤姆-彼得斯的《重新想象》
      
      
      
      一、速写
      
      《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对于全球著名的50位管理大师(包括汤姆-彼得斯)作过一次调查,请他们列出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最大的人和著作。
      
      调查结果表明:1)影响大师的大师第一名是彼得-杜拉克,但也只获得5票;2)对管理大师的思想影响最深的作品不是管理学著作,而是小说、哲学、历史、政治、社会研究作品和自己的亲身经历。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1)管理学远远不是一门学问,缺乏一门学问所必要的知识谱系。我记得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过,西方伟大的诗歌都是与另外一些诗歌的对话;从这个角度说,管理学的严密程度还比不上诗歌学;2)管理学的魅力也许恰恰在于它除了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那里借鉴一些概念、方法、模型和原则之外,对于成为一门严肃“学问”这件事主动采取“很酷的”无所谓态度,保持了观察、思考、指导当下管理实践的“速写”气质。
      
       汤姆-彼得斯这本2003年出版的《重新想象》(对应网站http://tompeters.com/reimagine ),看起来就是一本主动追求“速写”气质的书。
      
      看到封面的“DK”出版社的标志,专心于儿童教育的妻子非常惊讶,因为这家英国伦敦的出版社以出版色彩艳丽的家庭读物而著名(Dorling Kindersley: leading family reference publisher,http://www.dorlingkindersley-uk.co.uk/ )。而且,汤姆-彼得斯认为商业(生意)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就是要把这本书写成真的家庭读物:彩色图片极多,充满了汤姆-彼得斯公司的标志-红色感叹号“!”、色标PANTONE PMS 032的红色、阅读图标、文字还分成正文和旁注。在我读过的书中,恐怕只有纳博科夫的《苍白的火焰》表达方式与此类似。在前言中,汤姆-彼得斯说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托玛斯-J-彼得斯,1942-?,他曾经是一个“玩家”。所以,这个玩家把整本书弄得很“酷”,酷到提供了一个“酷友”网站(http://www.tompeters.com/cool_friends/friends.php ),让你看到书中引用人物的访谈。
      
      大约16年前,作为管理学院的学生,我认真拜读了列为管理学经典参考书目的《追求卓越》一书并有醍醐灌顶之感。汤姆-彼得斯的思想是影响了我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不太相信封面上托腮沉思的汤姆-彼得斯是个真正的、甘心于“速写”的玩家,而是一个喜欢美国明星式夸张风格的、精明的、“追求卓越”的商业观察家和贩卖才智的商人。
      
      
      
      二、预言
      
      
      
      果然如此。这次汤姆-彼得斯准备重估一切构成商业的元素的价值。
      
      为什么呢?
      
      2001年的911事件。“基地组织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极度危险的组织,或许可以称之为[虚拟国家]。 9月11日那天,这个虚拟国家向我们证明了这个现代社会是如此地不堪一击。”(《时代》,2002年9月)
      
      汤姆-彼得斯认为这一事件是“预言”。新恐怖组织让“虚拟组织”从概念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互联网加上几把小刀战胜了一个国家。美国军队在此刺激下,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目标居然就是让每个士兵都变成“虚拟组织”!
      
      “911事件后,一切都变了”。汤姆-彼得斯认为,美国军队所面临的挑战和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形势是类似的。
      
      新的战争形式,昭示着新的商业形式。
      
      这个预言是“在这个时代,最首要的任务和职责就是-重新想象我们的企业、机构、公众和个体”。
      
      汤姆-彼得斯开始了他的分析之旅。和《追求卓越》一书一样,汤姆-彼得斯并不着眼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而是着眼于从事实分析中归纳出“新的商业”的成功要点。
      
      http://blog.sina.com.cn/u/49ece18f0100065m
      
  •     其实,即使“论述发达国家历史的部分”也不太充分,第五章的论证挺糟糕的~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16949/
  •     翻译、编辑不够好,出现了好些个错别字,一些译名也有问题;作者是乐观积极的,首先便点出穷国不穷,穷人他们的资产不少,能富,前共产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烂,不缺文化、不缺所谓市场精神(后面讲了蛮多洋人也曾经这样,不是born rich,我们得到真理,再弄弄洋人历史,想到解决问题方法即可。穷国别丧气)。为什么穷国还是没法子富起来呢?作者认为所有权制度没有建设好,法律没有得到适当的改革承认穷人非法资产并发予穷人现代管理制度中的统一文书承认资产,且由此解放这些资产上附着的资本(如同一种能量般的东西)。解放出了资本,资本就在市场上流通了,再生产就多了,剩余价值就来了,富了。作者在其中有些细微的观察及描述挺有意思,如人口迁移、要想富先修路。此外,作者相信市场力量,肯定资本主义,但也认同政府调控,政治权威。
  •     你所保卫的是不是真理我不知道,但你确确实实的是在用谎言保卫它。
  •       我将谈谈我对本书主旨的理解,以及优劣点。
      
      本书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导致了西方国家的繁荣,却无法在其他国家同样成功呢?(“钟罩”的比喻)
      韦伯说是因为西方有新教伦理。个人觉得没说服力,那些伦理并非西方独有(想想我们上两代的中国人!),西方成功商人也并非全部具有此伦理特点。个人觉得最好有量化实验而非空想假说(如计量),否则连相关关系说服力都不足,更别说因果关系了。
      德索托提出自己解释:资本主义导致西方国家繁荣的原因是完善的所有权体制解放了僵化在资产中的资本。
      
      接着,德索托要做两步:首先说明资本如何通过所有权体制从财富中产生,接着说明政府及立法机关如何去完善这所有权体系。我觉得这本书三星,是因为尽管内容类似,前一点说得没陈志武《金融的逻辑》通俗,后一点说得没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透彻。
      本书特点(属于优点还是缺点见仁见智)是论据足,作者有亲身考察(如通过电力消耗统计非正规经济活动量、用最客观显而易见的房地产来代表非正规财产价值这几点还是有启发的)。不过不和我胃口,既然道理说清了论据说两个就够了,重复来去显得啰嗦了。
      
      第一点:资本如何通过所有权体制从资产中产生?
      “资本”是什么呢?这本书说得很模糊。我的理解是,财富→资本→货币。财富是最具体的,有两特性:一是本身可以作为物质资源(如鸡拿来吃,房子拿来住),二是有产生附加值的潜能(如鸡可以生蛋,房子可以抵押投资)。财富的这种产生附加值的潜能,就叫资本了。而货币是建立在人们对财富+资本(即财富产生附加值的潜能)的信心上的一种信用凭证。所以,三者有先后逻辑顺序,财富最实在,财富增值潜能叫资本,大家对前两者有信心,发明了货币这种很好用的工具。
      那什么决定了三者之间的距离呢?对于财富和资本来说,就是问财富的增值潜能如何能实现呢?作者认为,是取决于所有权制度的完善程度。
      所有权制度有什么好处呢?财富通过所有权制度从实物变成了概念,概念便于交流(交易方即使没看到财富本身,也能获得对其经济社会性质的描述,财富的潜力变得更容易评估)、便于转移(如分田地不用真的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减损规模效应)、便于在更大人际网络中发挥想象力、便于标准化。
      而且,所有权制度把私人财富纳入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圈(“钟罩”): 没得到所有权契约的承认,相当于排除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圈之外。这服务圈,包括很具体的电力、管道煤气等,也包括抽象的司法强制力对合同的保障、保险公司服务、专利保护、股市融资等。
      所有权制度带来的财富概念化表述以及纳入政府服务圈后所获得的公信力,恰恰是财富实现其增值潜能,亦即资本产生的关键所在。比如股票股价若是每股资产的3倍,那有两倍就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住房按揭也是因为这房子被所有权制度承认,金融机构才会接受它的所有权凭证抵押来贷款。
      我认为,说到底,资本就是对财富增值潜能的信心的折现。信心从何而来?从规范的所有权制度而来。
      
      第二点:政府及立法机关如何去完善这所有权体系?
      我觉得两个字概括:招安,而且是法律上招安。
      作者举了好多例子证明现实中许多成文法律与社会实际运行方式不协调。因为遵守不合法契约的成本低于遵守成文法律的成本,于是社会根据传统习惯为自己制定了“不合法”的契约。但恰恰是这些不合法的契约才更有合法性,因为“法律从来就不是一种逻辑,而是经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民众的同意。因此,政府应该让正规法律接纳社会上的不合法协议,由此使自身获得合法性。
      比如美国的矿工们自行建立一种便于操作的矿工法,达成协议保护自己权力提高所有权价值,直到政府介入把他们的权利确定下来。矿工们知道,假如他们精心起草章程,尽可能与现存法律联系起来,那或早或晚政府都不得不接受他们(其实就是等着招安了)。还有原来美国原来的公共土地侵略者,后来变成了土地价值创造者,其土地所有权获正式承认,也是如此。外部慢慢想爬进“钟罩”,“钟罩”也慢慢把外部也包笼进去,双向行动。
      而且政府在“招安”过程中,更注重的应是法律而不是财产表述的技术性细节。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权不是财产的主要特性,而是对资产形成一致性一件的法律表述。法律是一种确认、固定、和实现资本的工具。法律更关注的不是如何表述建筑或房地产的物理工具,而是提供一种程序或原则,使全社会能从这些资产中提取潜在附加值。所有权不是资产本身,而是人们围绕财产的保存、使用和交换达成的共识。因此,所有权与技术关系不大,与法律关系很大。只要人人都承认了,所有权也就存在了。技术上进步只是使财产的表述更细致更完美。
      所以,政府获得非正式所有权文件后,应该将他们“分解”,发现不合法契约的原则与精髓,并与现行正规法律比较,发现两者如何适应,最终把非正式契约纳入到正式法律的所有权体系中。
      
      最后,我想到,格莱珉银行是否也可以借用所有权体制的思路来促进穷人小额贷款呢?现在格莱珉主要是靠对穷人信用的“信任”,但信任这东西很虚且不牢靠难以在不同文化中无条件推广。如果能把穷人的小额资产也纳入规范所有权体制这“钟罩”中,穷人可享受更多公共服务之余,小额贷款也就顺理成章解决了。
      
  •     有些地方论证不足,有些地方又过于赘述。本该是一本更好的书。
  •     对产权制度的重要性的很好的解释。面对的读者不是专业经济学家,所以可能没有NIE那些人写出来的那么专业。但是,还是很有意思。韦森老师超喜欢这书似地,有段时间成天讲布罗代尔钟罩。2011年4月10购于当当
  •     没看,写得不错
  •     lz读书很认真,读后感也写得认真!
    对这本书,我也是觉得观点不错,而且对摸石头过河的中国很有启示。但是很多该论证的地方没论证好,一些细节又弄得罗哩罗嗦、让人看不下去,而且一些观点在好几章里重复、没组织好。
  •     产权
  •     这个我倒真没想过耶!虽然感觉有一些东西逻辑上不太懂,但居然将流动人口出现的问题和产权制度问题联系起来好长知识啊。经济学果然更实用。好后悔没有听周产权的课。。。不知道是不是版本问题,中文和英文有几个地方不太一样啊。也不太像是被和谐了呀。
  •     老师推荐的书中唯一一本儿能看得下去的
  •     1.所有权是资本不足的原因。2.对所有权的要求与任何文化都没有抵触。
  •       看到某个小组的一个话题,想起了这本书,点评一下。
      搜索了一下这本书,再看看已经有了的评论,原来我的豆友PETERQ也看过,握手。
      
      书很好,我同意书里的观点,五星推荐(尽管我熟读马恩列,并且此书的理论与之严重冲突,但是实事求是吗,好就是好,总不能说和马的理论不合就是错的)。
      2008年我明白了中央(或说给中央主力出谋的人)是仔细看过这本书的,所以才会有“耕地/林地使用权(就差产权了)归农民”,就是希望达到书中说所的效果。书上说的理论是合理的(我以前看的时候就这样想),并且被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居民买下住房(变从国家处租房为有产权的可交易的私有房)的改革的正面/良性效果发展所证明(的确产生了书中所说的效果)。所以这个思路是对了,当然耕地和城市自住房的情况有些两样,所以至少短期内效果不会像城市住宅改革这样好,但基本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尽管不太好说这个耕地改革的“好处”能有多大或要多长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       1840年,当大英帝国的船坚炮利打得天朝上国不再耀虎扬威的时候,中国这个独自在封建社会轮回中苦苦挣扎的满身披挂的干尸被西方国家的用刺刀逼进国际大舞台。整整一个世纪都在反省,在精神分裂,在苦难与迷茫中搜找出路,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踟蹰选择,一边是与传统割裂的阵痛,一边是笼罩着黑暗的黎明。
      漫长的两千年早已窒息了自由的思考,我们只是在儒家的思想废墟添砖加瓦,然后在那里等着黑夜的吞噬。王小波曾说过,”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利的结合意味着所有的异己言论不仅会受到官方统治思想的包围打压,连他的身体也将被强大的国家机器碾成灰烬!金观涛《兴盛与危机》指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周期性的社会大动乱摧残消灭着无组织力量和生产力的积累,宗法一体化使社会的结构能快速的复制前朝实现稳定,而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的调节使这个新生的王朝走向兴盛、迈向死亡、进入下一个循环,而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巨大保守性阻碍了社会结构中新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的早熟,市民阶级及文化的弱小,使春秋时的显学带有平等色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墨家夭折了。万历年间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李贽也一样得不到根植于儒家文化的社会的认可郁郁而逝,他的思想却穿过大洋,在日本广泛留传。
      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说:”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 80 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那为什么中国没有跨越商业资本主义进入市场经济?因为那是坏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不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的基础上,只是官商勾结利用政治权利进行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生产关系不能及时的调整,社会结构不能及时变化,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都抑制着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黄仁宇认为,由于地理气候的因素导致中国社会的早熟,而生产力的低下不能进行数目式管理,使中国的社会具有自上而下的间架式结构设计。晚清时的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冲击下自上而下掀起的革新运动,政治权利垄断着市场,压缩着私人自由经济的生存空间,杨小凯指出其失败不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于国家机会主义!
      直到建国,政治环境才稳定下来,毛泽东权利欲的膨胀,共产党国家决策的一再失误,以及国家机会主义一再的滥用,使社会的发展道路曲曲折折,人们成为阶级斗争的玩偶,做人尊严一再的被撕破!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都有着详细的记述与思考。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充满着血与火,伴随着铁与泪。资产到资本的转化是关键的一步,财产公正化,可操作衡量化,使交易的成本降低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腾飞。苏联的解体使中国不得不迈入市场经济,模拟前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潜力已经消耗殆尽,现在我们面对社会转型,生产关系的大方面调整,从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中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所有权的基础上的。所有权的建立离不开法律的规范约束,而法律应该来自人们的生活经验,来自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契约,只有法律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政府才能低成本的执行,而这一切还是一条漫长的路,旅途中有着冲突和妥协!
  •     主要在吹捧所有制
  •       最近,不得不说。手是懒啦,好久好久没能打书评啦。在这个月黑风高杀人夜,我感觉实在不能在拖啦。我们院长说我们那个考到对外贸的学长,一年能看100本书,我是不信的。不过想想,其实也没啥不可能的。我一年就借了50+本,抛出教材类40本左右,至少完完整整地看了30本,而且有十本左右是用别人的卡借的。另外我还看了那么多的电子书呐。为什么写的书评这么少,一是懒,二是许多书不值得写。
      
       这本书就简单说一下吧。整本书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为什么呐,缺少资产转化成资本的机制?怎么能有呐,所有权明晰。还是那句话,理论对不对,对。执行起来阻力太大,甚至一些时候成为了一些地区的不可承受之痛。想想当年上一届领导班子最后一届人代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当时我就想说,这届是不是趁着下台,有把魄力来把大的。不过大习一上台就封死啦政改这条道路,搞起啦中国梦,记得八荣八耻还是那届上台几年后搞的。不得不说,稳定压倒一切啊,呵呵。当然现在看来,当时进入深水区的也包括,我们的所有制吧。
      
      ~~~~~~~~~~~~~~~~~~~~~~~~~~~~~~~~~~~~~~~~~~~~~~~~~~~~~~~~~~~~~~~~~~~~~~~~~~~~~~~~~~~~~~~~~~~~~~~~~~
      
       为什么所有制是解放生产的根本呐,因为就如同当年国有企业大锅饭一样。东西不是你的,或者说是你的,但不合法,你就没有干劲,哈哈,你没有干劲,大家也没有干劲,所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热情都进入了黑色地带,要不什么拉美国家贩毒,非洲国家叛变海盗这么猖獗。所以说有干劲就要释放,有劲没处使就得出事。这就是整本书的根本。
      
       首先吧,索托是个秘鲁人。拉美国家大家都懂,欧美的后花园嘛。当初搞替代战略,结果被美国搞了一把,又被英国打了一把。结果就是整个大洲都是苟延残喘,就是现在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说,人吧一想疯啦就容易极端。再加上书中前几页,神马纽约时报,格林斯潘等西方所谓主流言论各种跪舔。索托就在所有化研究这条道上渐行渐远。然后,西方人就更高兴啦。把索托吹成了要拿诺贝尔的“数学不牛”的经济学家。
      
       当然,这本书当然是好书。索托几十年研究可不是吹出来的。所有权连我这种初学者都觉得是经济改革的核心。不改的话,肯定不彻底。而且书中对各个国家的描述分析也特别的到位,尤其是归纳水平感觉也算是大家水品啦。索托把资产与资本之间的那层隔膜称为“钟罩”(我是这么理解的)。冲破钟罩貌似一切就好啦。首先别的不提,冲破这层钟罩需要什么代价就得考量一下,书中描述。单单是美国,一个新生的特权阶级较少的国家,所有制的建立就好费了整个多大的心力。
      
       另外,还出现一个小小的无法论证的猜想。就是冲破钟罩到底是开端,过程,还是结果。其实正常来想,肯定是开端啊。不过现实一想,值得玩味啊。二战以后,现在来看,经济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就是四小龙和阿拉伯产油国,别无他家(当然特别小的国家不算)。他们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就是欧美需要他们发展。四小龙是第一二岛链,阿拉伯的石油用美元结算。而别的国家呐,最明显的拉美,学西方学得像不像。但是别好的美学来,危机来得却更猛烈,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滞胀,但是拉美直接是恶性通胀。再看看东欧和俄罗斯,就更加残酷啦。但是那些国家的所有权结构改革不可谓不大刀阔斧。不对啊,正确的改革方向,应该成功啊。所以说,西方给的那些东西,不要随便学。
      
       事实上,所有权结构改革,我感觉啊,更是一种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果。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伴随这整个经济改革而来,甚至更加长久。对我们来说,会不会改,肯定会改,而且正在改。要是有大改的话,这届班子有魄力的话,4年之后见分晓吧。
      
      
       13/09/15
       家里 正午
      
      
      
  •     资产不等于资本,像牲畜一样可以繁衍后代,吃草挤奶的这种才算资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小范围内熟人间产权的认可只能带来有限的熟人间的信用,只有统一的综合性的产权登记才能降低交易成本,为整个社会注入信用。而统一的综合性的产权制度需要尊重社会习惯,不能机械地引进其他国家的法条。整本书略啰嗦。
  •     产权很好的书
  •     终极之路就是依靠有手腕的独裁者将存在变为合法。
  •     评论都像一篇学术论文了
  •        读这本书,关不合法社会部门的描述及处理方法远比所有权制度更吸引我的注意力。
       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因为时代发展到某种程度,被排除到法律制度之外的不合法人物和组织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的力量不断撞击着现行的法律制度,要求法律制度容纳并保护他们,如果统治者不同意,那么就会发生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王朝更替和法国大革命;如果统治者明智,进行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那么这就是温和的革新运行,如日本明治维新、英国的立宪运动。
       为什么在近代民主制度建立以前,历史上的变革多数以自下而上的血腥革命为主?
       在近代民主制度建立之前,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专制体制,专制体制造成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脱节,既统治者无法了解下层社会的不合法现象的真实状况,也就无法以下层社会的真实需求为依据来改变现行法律制度,当下层社会的不合法组织有一定的力量又找不到进入合法范畴的途径时,革命就会爆发。
       而近代民主制之后,下层人民的愿望和想法有了一个表达途径,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后选人当选,这个后选人当选之后就会在某些方面现实选民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将下层某些不合法的力量合法化,在满足选民要求的同时,制度也在进步。美国的民主制度就这样发展的。
      好像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过这个问题,但我记得模楜了,有时间还要查一查。
       历史上的专制制度好像只有两条路,要么革命要么维新。中国的历史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灭亡之后,又出现了另一个封建专制王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也这也许和所有制的建立有关,与资本有关,待我再仔细读书想一想吧。
       另外,我非常赞同作者“听狗的叫声”的观点,来说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等着发展中国家去模仿,只有经过本国人民认可的社会制度才是这个国家最好的社会制度。
      
  •     我爱中文版!(。
  •     说的好,中国法律在这方面还落后的很
  •       现在商人做生意讲究信用,因为他们知道信用的作用。一个人的信用在小范围内可以依靠口口传颂,但是如何在大范围内让人也知道你是一个有信用的人呢? 显然这不能依靠人的口说了,现在有一个个人信用记录,银行给信用卡客户的额度,依据的是持卡人的财务状况,所属公司、职业,工资收入水平等等。 这些是一些有据可查的依据。 同样的,一家公司也通过它拥有的资产,产品市场等获得客户、合作伙伴的认可,从而持续经营。 无论是个人资产还是公司资产,得到别人(尤其是陌生人)信任的根据是基于第三方如银行的存款凭据、房屋产权……等等的确认。 因为有了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对房屋等产权的确认,让人得以使房屋作为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把房屋抵押出去,获得必须的资金。
      美国欠着数万亿计的国债,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老美的财产登记系统,把他们将近900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一寸土地(其实不毛之地占了不少比例)都登记在册,变成有信用的资产,并质押给全世界。
  •     认真拜读一下
  •       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中严重推荐了德-索托的《另一条道路》,据他同事说他还因此在马里兰大学建立了制度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吹得如此NB,所以偶也跑到图书馆去找那本书,结果找好久找不到,只找到这本《资本的秘密》,这应该是《道路》的续篇吧,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只有《道路》的一半,8过偶也将就着先看看了。。。
      
      因为偶对《权力与繁荣》比较熟悉,看这书本时就会自觉地和《权力》中的相关观点联系起来,在《权力》中,核心之一是,繁荣来自市场交易,而市场交易除了一小部分是自发性的以外,很大部分是来自有保证的产权与交易合同的,而保证来自于所谓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没有这种政府就没有有保证的产权,没有有保证的产权就无法扩大交易,无法扩大交易就没有繁荣。。。。
      
      然后,在《资本的秘密》中,与奥尔森的思路有对应处。德-索托主要的意思是,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有保证的所有权/产权制度使资产转化为资本,有了资本,交易才能扩大、市场才会繁荣,资本主义才能成功;而更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中,大量的资产存在于所谓非正规部门(偶们不说非法部门了),要让这些资产全部资本化,制度和法律就要以此为务来调整,使所有权保护扩大到这些部门,非正规部门正规化才能使资产资本化。。。德-索托也是为了说服政府和立法部门实行这种扩大所有权保护范围的改革才写本书的。。
      
      
      好,下面偶来逐章点评。。。
      
      首先,德-索托说明资本主义的成功核心在于“资本”,而“资本”与“资产”是不同的,偶们都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定义都背地出来吧,那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德-索托这里的意思也差不多,资产不过是物理的、静态概念,发展中国家如果光论“资产”的话——正如他在第二章始所统计的——也是很丰富啊~但这些资产都是“僵化”的,没用的、不能增值,而真正有用的、能增值的是“资本”!
      
      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三章“资本之谜”,他就点出了资产资本化的途径——还断章取义了路易-布朗的话“资本主义是指在部分人当中分配资本,而排斥他人”——即,所有权保护制度。所有权制度使资产实现了资本化,然后他给出了所谓所有权制度的五大效应~8过,偶看了两遍,还是没看出这五大效应的分法有什么严密性或完备性,其逻辑不过只有一条而已嘛:所有权制度因为给予了保证、因而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使资产资本化进而促进了生产与交易,于是经济就繁荣了。这章的核心是 所有权制度的目的是使资产资本化,而资产资本化的目的是激励生产、扩大交易范围——全面“资本主义”!
      
      然后第四章“ 政治上的盲点”就开始从理论转入江湖了,主要谈的是城市化问题。不过德-索托谈城市化问题也是与这里的主题所有权制度建设问题相关的,通过描写目前和历史上的现象,所传达的意思是,发展中国家现存的城市是一个所谓的“布罗代尔的钟罩”——即受现行所有权制度保护的或资本主义内的特权区,城市人就是享受所有权保护的特权阶层。而从农村流入城市、来带城市化问题的大量人口则是受制于不适当的现行制度而只能生活在“钟罩(所有权制度或资本主义的保护范围)”之外的人,他们的生活、置产置业或交易也都只能在“钟罩”外的,在所谓的“非正规部门”。德-索托调查的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这种“非正规部门”规模庞大,资产量也庞大,但因为这些资产躺在“钟罩”外,不能转化为资本,所以不仅无法激励生产促进交易,还被视为非法的,让政府和城市人觉得是讨厌的负担,而非潜在的财富,这就是城市化问题的真相:其实是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的问题——即,资产资本化的问题、也就是调整所有权保护制度的问题。。。
      
      第五章“美国历史上遗漏的经验教训”回答上一章的问题,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交易,看看偶们如何才能实现非正规部门正规化。而这一章,也是偶觉得漏洞最大最没说服力的一章。德-索托想要论证的是为了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就要把非正规部门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与惯例纳入正规法律和所有权制度的保护范围,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判为非法。因为法律与制度是应该与社会契约相符合的,法律和制度必要要调整以适应大多数人的社会与经济需求。但,这篇的论据给得非常糟糕!
      
      1。标准的论据应该包括几个案例研究和大面积的数据回归,或者因为论点的关系,回归变量难找,也至少要有几个案例吧,不过德-索托居然仅仅提供了一个案例,而且还是非常特殊的美国西进运动(中学都学过吧?美国整个西进运动加南北战争本身就是一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太没代表性了!其实类似的可供开发的案例多呀,什么英国圈地运动、内战时代的教产纠纷、中国晚清关东移民或大陆或台湾的土改。多得是嘛。。。
      
      2。不仅案例没有代表性,连所选择的所有权也只涉及地产权与矿产权,也没普遍性啊,财产不仅仅是地产和矿产吧,而且在美国西进运动的背景下(特别是美国人的财产权观念受洛克影响浪么深),地产和矿产就更特殊了。作者想论证的无非是:在所有权不明的情况下,所有权属于最能利用它来生产和交易之人,判定产权归属以促进生产与交易为务而不拘于形式或文书。但是美国当时的地产很多都是实际上无主的,而矿产更不用说了,这些都和现代的发展中国家的复杂情况差得很多啊,利益冲突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3。只陈述了大量“非法”所有权与交易大规模存在的情况,却并没有列出数据以明确说明所有这些对美国经济的作用,太不严谨了,居然直接就得出了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如果它(法律制度)不接纳多数关于资产的不合法权利,无法使资产可以互换或者无法使资产的所有人对一个更大的市场负责,(市场)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显得论据不足,其实这些论据是可以明确地正面列出的。
      
      总之,虽然第五章的篇幅很大(也显出它是重头戏),但其实没有说服力,与其应有的重要性和学术性实在太不相称了,比较失败,需要改进。再出第二版。。
      
      
      第六章“法律制度上的不足”强调法律来源于社会契约、约定俗成,要求避免对民间惯例习俗公议的冲突,否则法律会迫使大多数人成为“违法者”并逼出大规模的“非正规部门”(正如现在发展中国家中所看到的),不仅使法律阻碍生产与交易,而且增加法律本身的成本“霍布斯的老问题:当大多数人遵守法律时,政府就能有效地执行法律,并且相对成本低廉地打击少数破坏法律的人;但是,当破坏法律的现象大规模出现时,没有哪个政府能够强调到能控制住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执行越来越没有效力,作为个体的人就有动力去追寻他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会理睬什么书面上的限制。”这样的法律只会失败。这种论点,我在奥尔森的《权力》中也看的几乎一样的。
      
      问题在于如何将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纳入正规法律和所有权制度?这里,作者由于上一章不当地选择了美国案例,惯性地在这章中表现出英美法背景的倾向(第五章的引用居然是“法律的本质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太英美了~),法律虽然偶也不懂,但至少知道英美法本身就是习惯法和衡平法构成的,本身就比大陆法系更灵活、更适应社会习惯、更易于调整,但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用比较死板严苛的大陆法系居多吧,在大陆法背景中如何调整,整个更复杂的调整却没有被充分关注(人家郎教授都注意到了),作者还是在泛泛而论。。。偶不是说明确原则性问题没用,但你既然专门提出来了,就得按不同条件都详细分析下啊,这样处理太草率了。。。此外,对既得利益集团对法律改革的态度太乐观,太一相情愿了,这里头可研究的东西多啊!
      
      
      最后一章“总结”,不过是导论的再现部,偶来说说偶对这书的总结好了,论点、角度有新意、有启发、但是论据太不严谨,因此规范部分的政策建议就值得怀疑了。。。。8过要真增加学术含量的话,篇幅恐怕得再扩大1倍,德-索托所期望的读者——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们,恐怕没时间看吧~
      
      
      偶MS已经很唐僧了。。。偶适可而止。。。还是再去找找《另一条道路》好了。。。
      
      
      
      
      
      
  •       我的业余读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前段时间认真地学习了博弈论,发现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华超不过博弈论,博弈论也是唯一可能颠覆以“边际效用”和“需求曲线”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无论凯恩斯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古典)的杀手,甚至可以把自由主义或者政府干预之类的争论从高高的意识形态拉到地面。在没有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地心还是日心问题是政治和信仰问题,之后呢,只是一个数学和物理问题。-我期待着伟大的天才的出现,统一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学严格来说,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偏重实践)。正像胡塞尔的出现,统一了人文学科的基础,发明了“现象学”。能够统一社会学的前提假设是:人和人在行为模式上差异不大。以我对人类的了解,这个假设至少还没证伪。
      
      这两天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是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他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西方取得了成功,却在其他地方遭遇了滑铁卢?”。对于他的回答,我击节叫好。
      
      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以《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只有西方有“清教徒”精神的文化-社会土壤,而其他地方没有。在其《宗教与社会》一书中又通过分析中国的儒教和印度的宗教坐实了这一说法。清点藏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我居然有4本,3个版本。大学买的那个版本还写满了现在看来相当幼稚的批注。
      
      黑格尔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体,世界精神的辩证演绎到那里就辩证不下去了。
      
      马克思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黑格尔的回答没什么区别。
      
      中国人也有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的,比如金观涛。他提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没有大破绽。我至今还藏着他编撰的第一版《走向未来》丛书,不知什么原因书页泛黄。
      
      中国人中最有名的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提出“大历史观”的黄仁宇。1997年到中国惠普公司广州分公司出差,在书店买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时候,一口气连夜读完;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张居正、冯保、万历皇帝、申时行等人的所思所为,而是感觉一个巨大的诅咒笼罩在民族的头顶,这个诅咒就是“缺乏数目字管理”。不管张居正、王安石们怎么呼风唤雨,走不出这个魔咒。随后的日子,跟着黄仁宇看他对明朝财政的分析。
      
      有了这些阅读经历,看着于丹同志在电视上讲论语,总觉得胡说八道。国民性里面那种为尊者讳、好为人师、不求甚解的劣根,在她身上展露无遗。拿着一个政治上很失败的老头的片言只语就想教化人心,拜托,不要侮辱我的智商。易中天我相当欣赏,那叫有学问,而且洞察了历史里面残酷的幽默,再往上就是“博弈论”了。
      回到《资本的秘密》,索托的答案延续了黄仁宇和韦伯的答案:西方建立了系统的关于财产权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保证了资产变为可以记录、用金钱衡量的量化的资本。而在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没有建立。-这是一个关键的发现。
      
      我在1999年在上海买了房子,我拿着产权证看了好久。我发现我根本不拥有我的房产。民法上的权利有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4种;照理说,房产就是物权之一的不动产物权,但产权证不是这么写的,我对于房子下面的土地拥有的不是物权而是债权之一种,政府给我的是70年使用权,就是说我付出的是租金。但即使这个租金也是可疑的,因为我们这个单元有6层楼。我觉得这个产权证是违宪的。过了70年,我不知道这个产权证在法律上是不是一纸空文?我所能依托的就是中国传统智慧“法不责众”,总不能说全国人民都在非法购房吧?
      
      在不具有完备的财产法律制度的环境下,第一、无法保护私有资产;第二,资产无法转化成资本。
      
      “在海地,68%的城市居住者和97%的乡村人口的住房,都没有明确的合法所有权证书”,“总体价值约为52亿美元,而按照当时的计算标准,它是海地所有合法经营的公司全部资产的4倍,是政府拥有的全部资产价值的9倍,是到1995年为止,海地有史以来获得的国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8倍”。
      
      “菲律宾,...不具有所有权的房地产的价值为1330亿美元,使菲律宾股票市场上市的216家国内公司资本总额的4倍,是该国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7倍,是国有企业全部资本的9倍,使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4倍”。
      
      “根据我们的计算,在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穷人所占据但不合法拥有的房地产,其总体价值至少为9.3万亿美元”。
      
      “它大约是美国流通货币总量的2倍,接近于全世界20个最发达国家主要股票市场(纽约、东京、法兰克福、巴黎、多伦多、米兰、纳斯达克以及其他十多个股票市场)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值。它是自1989年以后的10年里,所有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获得的全部国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0倍以上,是在过去30年里,世界银行提供全部贷款的46倍,是同一时期第三世界获得的所有发达国家发展援助总额的93倍”。
      
      我想起了我的故乡。那个不算发达的地级城市。父亲在1985年在老家农村盖了一幢二层小楼,退休后他一直住在那里。去年他到上海过年,和我商量是否再盖一幢房子。我问了一下产权问题,了解到宅基地、集体所有制的概念,才发现这是一笔糊涂帐。按照现在的法律,你在农村盖的房子根本不能成为资本!哪怕那是我的曾祖父那一辈人世代生活居住之地。我也在那里度过小学、中学、大学的大部分寒暑假。
      
      韦伯的偏颇之处在于,夸大了所谓精神的作用,和于丹同志一样。菲律宾也是个基督教国家,如何?人与人之间做生意,是不需要那么多道理的。黄仁宇看到了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朱元璋的土地丈量图册(好像叫“鱼鳞图册”,忘了精确说法)其实不比现在国土资源局的差劲多少,问题在于:再精确的数目字,如果不能让它流动起来,或者靠国家暴力让它流动起来,还是等于零。
      
      资本是抽象的。又是活生生的原始力量。它的具体形态-资产/物,已经搁在那里。让资产这个“物”,活动起来的起跑线是:法律表述!表述为证书、契约,量化为货币。
      
      我喜欢阅读法律文本,从美国宪法到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我最近仔细阅读的法律文本是2007年03月颁布的《物权法》。里面有坚持,也有对现实的妥协。从中我读出了大智慧。感谢江平教授和那些白发苍苍的曾经负笈游学的法学老人。
      
      我敢说,这部法律对百姓的意义超过两部论语,和一堆莫名奇妙的文化大师牌位。鲁迅先生言犹在耳:那些破书,不读也罢!要论精神成就,周易、墨子、老子、庄子甚至众多佛家,都在孔子之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当然,我知道,其实有一种力量在一直阻挡着资产的正规化,这种力量贯穿着人类的各种文明体,并且打着貌似正人君子的各种神圣旗号。这才是不无聊的学者该去研究的事情。
      详见
      http://blog.sina.com.cn/u/49ece18f01000836
  •      老人说过检验正确性实践就行,所以传统gc主义在全世界的消亡,资本不可能在公有制土壤上长大,想要全球化,只能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
  •     想起了杨小凯先生。他有篇文章总结了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是具有更好禀赋条件的西班牙。文章与此书的一些观点颇有呼应。
    此外,我最近对“高流动性”这个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隐隐觉得这是我们许多现象和法则下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思考探讨中。
  •       这本书拖拖拉拉读了一个多月。其实书写得挺好,文笔通畅清晰、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读得慢主要是因为我这阵子心思野了、再就是书中间的几章写得有点拖沓、枯燥、缺乏实证村料。
      
      这本书早就买了放在书架上,当初只是因为书名,以为这是本在马克思的传统下继续演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书。这次之所以拿出来看,是因为上次在ARI听的Gordon Redding的讲座。讲的是关于中国发展面临的5000美元人均GDP的瓶颈,说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还远未完成。我问他那中国现在最应该做的、而且发达国家也因为做了才成功地完成了现代化的事情是什么,他的答案竟是土地私有化,并且说此观点源于此书。这才引起我兴趣要看一下这本书。
      
      此书不是个经验研究性的著作,而是象个宣言式地提出一套理论纲领,并辅以了一些实证材料的佐证。这本书内容蛮丰富,有好些个层次要慢慢讲来。
      
      6月21日:
      他的观点,简单总结如下: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不发达、资本主义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富的创造被局限在了非正式领域(informal sector),而在非正式经济里,由于没有健全和正式的产权等法律和市场制度,使得所生产的财富只能是死的资产(dead capital),而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变成可以象滚雪球那样继续创造更多财富的资本。所以,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办法很简单,就是将非正式经济纳入到正式经济领域里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明晰产权,通过改革现有的正式法律,接收、容纳和确认人们在非正式经济领域里所创造的资产和所形成的维护这些资产的权利的非正式社会契约,从而使这些资产变成合法的、权利明晰的、可以在正式经济领域和市场里流通的私有财产。
      
      这是个很大胆的观点。任何说有一剂可以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或者一招通吃的silver bullet的观点,都必然有很大的争议性(而且多半是站不住脚的)。但他这个观点的提出倒确实引出一连串有趣的问题。
      
      首先就是关于什么是资本。他的观点倒也没什么新鲜的,跟我本来认为的一样:资本是一种能力、或者说是能做事的潜力。这应该也就是马克思的观点。(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资本论》呀?)他有个比喻很好,说资产就象是水,不一定能发电,必须有势差,再有个坝把水蓄起来,这时水才积蓄了势能。这种势能就是资本,它能做事,比如说发电;而平静流淌的水只是资产。所以把资产变成资本,需要一个转化,也需要一套制度来实现这个转化。接下来,我觉得他犯个了错误:他把这个转化看得太容易,只要明确产权就可以了;但我以为,还需要整个一套市场制度的建立。
      
      他所讨论的在第三世界国家大量以死资本存在的资产,其实主要就是房屋、土地和对两者进行改造所做的追加投入。这些资产即便作为死资本也是有它们的使用价值的,比如在里头住着。它们要成为资本,就需要超越这些使用价值,在其之外还获得交换价值。(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用这两个概念,我以为是另一个失误。)劳动一旦物化为某种具体的资产,比如一间房子,它的价值便被局限在此资产所具有的具体的使用价值中,变成了的死的劳动,而不再具有做其他事情的能力(具备其他使用价值)。而如何才能使固化在资产中的劳动重新获得做其他事情的能力(也就是重新变成资本)呢?(他也从未使用这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思路。) 这里要发生的就是他所说的这个转变:也就是建立一套表达体系(representational system)来捕获(fix)和表达这些资产中所包含的劳动的价值,也就是创造新财富和做事情的能力。这套体系在他看来就是产权制度。一份地契或房产证,不仅是明确了谁是产权所有人,更重要的是它们将资产中蕴藏的潜力从具体的资产中给抽象了出来,使其从具体的使用价值,变成了一种可交换、可计量、因而具有了交换价值的抽象的资本,并且因此而可以被投入到其他的劳动活动中,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就是说,固化了的具体资产只有使用价值,不是资本;而只有被抽象到一个表达系统里之后,它所具备的潜能才被从具体的物质中抽离出来,成为资本。(这应该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C --> M --> C`。)这一套听起来很玄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实也就是通过产权文件作为抵押、而获得货款(把被固化了的、只有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资本重新变成流动的、可以有无限的使用价值的可能的资本),或者将产权进行交易,变成流动资本。其实这两点在非正式经济里,没有正式的关于产权的法律文件也一样可以进行,但其操作的范围就大打了折扣,只限于在特定的社会契约能有效执行的小社会圈子里。
      
      6月26日:
      市场经济就是一个抽象化的表达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是必须超越物质的实体和地方特殊的社会关系,非如此方能建立一个资本、劳动力、商品自由流通且自由交换的系统。用韦伯的话说,这是个理性化的过程。用Polanyi的话说就是市场的制度逐步将越来越多的物品变成可以交换的商品,尤其是土地与劳动力,被纳入到这个抽象的表达系统里,被赋予交换价值。De Soto还指出一点,就是在西方经济中,产权体系这个抽象表达系统也是个信息系统,它将跟具体资产以及与此资产相关的个人的各种经济、社会信息全都以资产为核心组织起来,这也就使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各种经济过程也变得理性化和普遍化。
      
      他说的这些都对,但认为只要建立这么一套产权系统就必然带来经济发展,他却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是此书另一个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此改革如此简单,一方面又强调第三世界国家过去的种种尝试统统失败。而他提出的方案跟以往这些将非正式经济中的产权纳入到正式的法律体系当中的尝试的区别似乎只在于,他认为过去的尝试是自上而下的,忽视了非正式经济中存在的密集的非正式的制度,在产生和维护着产权;而他的方法则是要自下而上,要求国家政权尊重非正式经济中自发形成的社会契约,承认其中关于产权的制度安排,并将这些制度合法化。但在具体操作上跟自上而下的方法有何不同,他却说不出具体。他一再强调这个道理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做到了,却始终在发展中国家里找不出一个成功的例子。而且这里明显有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被他忽略了:为什么有些国家(今天的发达国家)能够建立起这么一套体制,而其他国家却做不到?这显然不能以这套体制本身的有无来解释,而是还必须回到他认为要摒弃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的解释路径上。
      
      书中倒是有些很有趣的经验证据,最好的就是第二章里用图表方式总结他们经过大量研究后所发现的,在四个国家(秘鲁、埃及、海地、菲律宾)里或者是将非法建造的房屋获得正式产权、或者是注册一个公司所需经历的政府部门的手续和耗费的时间,结果相当惊人:往往都要跑几十个部门,涉及上百个步骤,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应该很容易,简化一下手续即可,为什么这些国家做不到呢。他在最后一章做了些关于这种改革所面临的社会与政治阻力的分析,但太宽泛,全是些抽象的条条,拿不出具体的事例来。这些都是需要做经验研究的课题。这本书里最缺的就是具体的案例分析。
      
      他对非正式经济的理解有些过于简单,而且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强调体制外经济的大规模和活力,以及其自发形成的另一套平行的经济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强调具体的资产因为没有被并入到正式经济与法律的体制中,而无法升华为资本,无法创造财富。这里的矛盾在于,一个发达的体制外、非正式经济是否也可以在其自发形成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上,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也建立起一套将资产抽象化的表达系统和与之相应的市场经济呢?当然,这种市场系统不可能有正式经济覆盖范围那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能产生资本。
      
      另外,他对这一改革所能带来的经济效应肯定过分估计了。他对这四个国家里所存在的dead capital有个估算,其潜台词就是,一旦产权改革成功,就会有这么多资本被释放出来。这明显不恰当,因为大多数的房地产,即使有了正式产权,也不会成为资本,被用作抵押来获取货款,从而投入到新的财富创造中。不管在哪个国家,大多数的房地产还是只在发挥它的使用价值─作为房屋在住。而一旦大量不动产被资本化,比如在美国08年之前那种情况,房主纷纷将住户抵押来获取消费货款(想做企业家的只是少数),带来的就是泡沫,是过度的信贷扩张,直到金融危机。
      
      最后,他全书倒是在很有力地论证一个新自由主义很不愿意听到的道理: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政权,来建立包括产权、信用等制度在内的这么一套抽象的表达系统。这是他在书中未明说,但却是不可回避的结论。这倒表现出他未必是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出发来鼓吹什么自由市场与私有产权的高调,而是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得出的中肯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跟新自由主义的信条相左。
      
      就写到这吧。很多细节都忘了。书看了一个月,这个笔记又写了一周多。磋砣呀。
  •     很简单的道理,啰嗦。
  •     是对普通法很好的注脚
  •     还没读这本书,所以对书的内容得看看再说。资本的秘密,好奇它的重点是秘密?还是资本?“所有权”是资本的核心?还是“秘密”的核心?
    不过你的标题很赞。“贫困”可以代表所有权的多少,但是“所有权”与“解决贫困”有多少决定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国家没有贫困?或者资本主义国家贫困人口是极少数?
    国家是那种制度未必决定人民贫困程度,国家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人民更能决定人民的富裕程度。
    生产力服务于资本,生产关系就是剥削。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生产关系就是公有。
    资本,不仅仅表现为物质资产的增殖活动,官僚的政治权力转化增殖是不是资本呢?
  •     发展中国家对所有权制度的改革需要得到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共识,并且当改革触及到自身利益时愿意做出妥协。当法律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会造成有法不依。法律的本质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所有权代表着责任和义务,提高了违法成本,使政府便于追踪和管理居民,目前欧洲的难民问题或许和所有权有一定关系。
  •     索托在这本书里指出的是所有权问题是解决问题之道路,但是达到所有权问题的道路之前是解决政治问题。不知道有没有研究专制政治解体的书?最好是专制体制内的学者的著作。
  •     从经济学理论上它没什么,从实践上,它走了一大步
  •     学习阶段,不评论对错,多一种思考的方式总是好的...
  •       这本书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在于所有权法律不完善,穷人们的财产没有法律认可和保护,只要能从法律上认可穷人们的所有权和交易进行保护,穷人就能积极工作走上富裕道路。因为所有权有六种效应: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制度,建立责任和信用体系,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建立人际关系网络,保护交易。
      
      但是,利益集团和政府会牺牲自己利益来制定这样的法律和保护看起来单纯愚昧的穷人吗?汪汪叫的狗会管用吗?下面的故事就说明了所有权的现状:
      
      因为怕猫,有一窝老鼠饿得快要咽气了也不敢出去找食吃。后来,其中一只老鼠说,如果在猫的脖子上挂上一个铃铛,家族成员就可以凭铃铛的声音来猜测猫的位置,避猫找食自然不成问题。众老鼠于是欢呼雀跃、精神大振,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鼠出来发话了:“可是,谁来给猫脖上挂铃铛呢?”
      
      比如政府10万元圈一亩地,150万土地出让,净赚10多倍,会把好处分给农民和居民吗(春运就是个硬指标)?看看漂亮的政府大楼和机关大楼,二三线城市还有漂亮的公务员小区,潇洒的出国旅行团就知道钱的用途了。
      
      把所有权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所有权不是人人那么容易得到的;另外所有权的基础应该是大众的选举权,居民可以选出立法人和政府长官,这样才能保证法律是有利于有选举权的居民,即打破利益集团对法律的垄断。
      
      No Pain, No Gain.
      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5092681341813/reviewdetail/1851766/
  •     你没读懂。
  •     个人觉得德·索托提到了好问题,但是解说过程实在是寡而无味,同义反复的地方太多。
  •       作者称本书的观点是在对秘鲁、菲律宾、海地等国家做了多年、大量的实证调查后提炼出来的。但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拿出足够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本书认为赋予不合法的“所有权”或生产者以合法地位,是促进落后国家发展的捷径,并指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从这条路过来的。论述发达国家历史的部分较为翔实,但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歧视性法律到底体现在哪里?怎样阻碍了经济发展?如果解除歧视,会怎样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几个问题作者深入分析不够,多是口号式的论述。而以我的理解,作者多年的调查工作主要收集的应该就是这些资料啊,为什么不用呢?毕竟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观点,若无大量实例来佐证,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     值得多读,不同角色的人更需要实践推动资本落地
  •       ——《资本的秘密》阅读笔记,暨2007年度盘点
      
      真假和谐之辩
      
      创建和谐社会,“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罗大佑《爱人同志》)。有史以来,国人惯用口号作为主流话语的表达方式,处处把和谐挂在嘴边,“和谐城市管理”“和谐教育”“和谐交通”“和谐消费”处处可见。能不能和谐的都先和谐了再说,至于和谐的进程究竟怎样,并非大家关注的焦点。回顾2007年,有很多事件引发公众质疑:印花税凌晨上调,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劈叉,济南大雨,滇池蓝藻污染,山西黑煤窑及矿难,陕西华南虎……至今仍有些事情,“不可说,一说即是错”。由于提及敏感问题,论坛或博客的文章被移除或者屏蔽的行为,被网友们无奈的笑称“被和谐”。可见美丽的口号不但没有拉拢到民心,反而成为大众内心深处的笑柄。
      
      将和谐分出真假,并非单纯为发泄愤懑。与其努力逃避责任,不如早点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德·索托说,“法律制度强加的规则,只要挫伤了被法律排除在外的人们的期待和愿望,不合法活动就会出现并迅速增长。”“如果成文法律与公民赖以生存的法律彼此抵触,不满、贪污、贫穷和暴力必然会接踵而来。”这些看法并不新鲜,理论上是法律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问题,但他所表达的观点对于目前的中国却具有实际意义。
      
      要变假和谐为真和谐,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第一,在中国有多少人存活于法律制度之外?第二,现存的法律制度能否实现立法者的本义?
      
      说到第一个问题,就会想到不少事情。比如北京的不少地铁口总有几个人目光呆滞喃喃自语,看不到他眼神里有任何活气,嘴里像念经一样说着“发票发票发票发票发票……”。无疑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后面隐藏着一大批逃避现存法律制度的人。几天前,央视的几个主持人因为“走穴”主持商演而受罚,据说原因是工资低。因为他们是央视主持人,所以干私活被罚成了件吸引眼球的新闻,要是把这事情放到老百姓身上,似乎就常见极了。这样的例子如果还不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将眼光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看看有多少人居住着没有产权证的房屋,有多少人经营着没有证照的生意。换句话说,从上到下,主动或者被动规避法律制度的人不在少数。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规避法律制度,其原因无非是基本需要无法满足,某些期待和愿望被抑制了,或者说法律制度与人们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于是大家只好自寻出路。处罚,是现有法律制度处置这种规避法律制度行为的唯一办法。继续罚下去,问题没有解决,因为没满足的仍然没满足,被抑制的仍然被抑制。既然大多数人没有被罚,违反法律和制度的成本仍然很低,那么存活于法律制度之外的群体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第二个问题,回到我们现存的法律制度。应该肯定其中的进步,像近期颁布的《公司法》《物权法》,立法上进一步明晰了一些权利义务关系。然而立法者的思想要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司法体制不健全,审判受到多方干预,力量博弈的结果决定案件究竟怎样裁判,这就与立法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执法者因其归属于行政体系,亦难与立法者的声音相应和。这就像物理力学,一个力因受不同方向的几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合力一般都会改变初始力的方向。
      
      把两个问题的答案综合一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但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存活于法律制度之外,而且即便是现存的漏洞百出的法律在司法、执法过程中也不能保证完全尊重立法者的本义。这就是“假和谐”的根源所在。找到根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我国,立法、司法、执法的一致要先行一步,打好制度基础。还要将制度外“合理不合法”的情形根据其具体基础,有选取的逐步纳入法律制度内。
      
      和谐不能靠施舍
      
      个人认为,真正的“和谐”应来自公民对现存法律制度的认同。尽管立法、司法、执法机关有责任推进法律制度的演进,但和谐不是伸手就能轻松要来的。
      
      举个例子。几天前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一对年轻夫妻,对于孩子入学教育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是知识分子,觉得孩子就近择校并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将孩子送入其他学校还要交高额的择校费,交通上也要花更多时间和费用。于是他们在网上发了贴子,联合北京其他家长,一起为孩子们办基础教育班。贴子一发,引来众多支持者,还有教师愿意免费授课。后来事情闹开,电视台来采访,节目请的法律学者说,家长办的基础教育班不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办学机构的标准,会受到取缔和处罚。这事情到此就不了了之了。然而,义务教育真的意味着必须要经过国家批准设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孩子才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么?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于是还是有人不相信目前的教育体制,转而自己教育孩子,比较著名要数郑渊洁。
      
      再举例子。去年在北京动静很大的“小产权房”事件,因占用集体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或作为农民的宅基地,不能建设商业用房,国务院对小产权房的建设一度叫停,一旦拆迁广大掏了钱的老百姓很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后果。昨天有新闻报道,“国土资源部发言人日前表示,要针对不同问题,予以不同处理,对于一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小产权房,可以考虑让其补齐手续后转为合法。”
      
      有斗争,有演进,才是取得和谐的真正路径。看惯了一片形势大好,也要学习为权利而斗争。尽管不是每一次斗争都会有结果,但斗争仍是必要的。
      
      从江湖到庙堂
      
      德国有句古老的法谚,“法律必须来自人民之口”。社会契约受到尊重,制度才成为有效的制度。寻找最鲜活的机制,还应回到民间。
      
      “史上最牛公章”,将民主直观的变成了一个财务章的五瓣。有法律学者站出来讲它不合法,却未曾看到在它背后潜藏着民主的巨大生命力。将这样具体的制度进行抽象,进一步普遍化和规范化,就是社会契约转化成法律制度的过程。我们还有那么多不符合现今状况的纸面法律,何不去民间寻找那些更生动更合理的“法律”呢?
      
      从庙堂到江湖,从江湖再回到庙堂。这条路虽然远,但却是到达“和谐”的必经之路。和谐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欢迎浏览我的博客:http://zl28.blog.sohu.com/
  •     倒是很流畅,可惜内容太少了,很罗嗦,至少可以精简1/3;所有权制度
  •     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财务有财务语言,资本的语言就是所有权表述
  •       德•索托想要说明,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有保证的所有权/产权制度使资产转化为资本,这一点使我反思起了中国目前的所有权现状。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解说过程实在是有些寡淡无味,同义反复的地方太多了,而且在一些论述上似乎有所欠缺。
      1.对中国所有权现状的反思
      我国现行宪法确认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决定了我国所有权分为公共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公共所有权是社会主义宪法保护的重点和核心,公共所有权必然优先于私人所有权,实行差别保护。
      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而平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单一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重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均被国家占有的情况下,所谓的平等保护只能是实质不平等前提下的形式平等。
      1)土地所有权不明确
      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的规定,按照土地的不同用途,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为:(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每一块土地的实际使用年限,在最高年限内,由出让方和受让方双方商定。
      没有人知道土地到期后会发生什么,然而建筑项目却都齐头并进。
      2)行业国家垄断
      中国的诸多行业,如煤矿,钢铁,教育,电信以及互联网都急缺资本,并且政治上很敏感。他们需要国外投资,而法律却禁止外国人对他们持股。
      但是人们已经找到了办法绕过法律。他们创造一种复杂的投资手段,叫做“可变利益实体”(VIE)。它将中国资产放置在一家中国公司,再由中国公民来经营这个实体,VIE。然后准备一系列的合同,先将VIE的回报转移到一家在中国注册而国外所有的公司,再转到一家可能远在开曼群岛上的海外公司。
      这种中国境内一家中国公司,一家外国所有公司,然后一家海外母公司的结构自从新浪海外上市以后被称为新浪模式。北京大学教授Paul Gillis说,约半数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都使用这种模式。大量未上市公司也在采用它经营。这使得国外公司既可以在中国投资又不用破坏当地的所有权限制。
      3)个人所有权遭到公权力侵害
      个人所有权在2004年已获得宪法保护,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房屋拆迁、煤矿重组等引发的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暴力事件却频频发生。
      私有财产是否受保障,不在于民间个人之间能否侵犯财产,而在于公权力能否侵犯私有财产。只有在权力保障下的权利,才是真正的权利。如果不经私人同意,公权力可以不支付对价或不支付完全对价就可获得私人利益,那么这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就只是一种表象。
      据报道,中国已出现了自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之后的第三波移民潮,这一波以财富新贵和知识精英为主的移民潮,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输出国。移民的原因或许多样,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中国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情况下,富人们越来越缺乏财富的安全感。
      2.对本书的一些质疑
      在《商业的发展》中,布罗代尔所假设的"钟罩"指向整个资本主义,而在本书,索托则把资本主义简化为了"资本"。"资本(产权)"的秘密的确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之一,但显然不是全部。构成布罗代尔意义上的"钟罩"的,除了产权的不确定性,还有政治力量的博弈,制度层面的阻碍,乃至东西方思维范式与思想传统的差异,甚至还包括历史偶然因素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索托针对布罗代尔问题给出的答案,即便不是刻意回避了某些问题,也是不完整的。
      在第三章“资本的秘密”,他点出了资产资本化的途径——还断章取义了路易-布朗的话“资本主义是指在部分人当中分配资本,而排斥他人”——即,所有权保护制度。所有权制度使资产实现了资本化,然后他给出了所有权制度的五大效应,不过,我始终未能看出这五大效应的分法有什么严密性或完备性,其逻辑只有一条:所有权制度因为给予了保证、因而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使资产资本化进而促进了生产与交易,于是经济就繁荣了。这章的核心就是所有权制度的目的是使资产资本化,而资产资本化的目的是激励生产、扩大交易范围——全面“资本主义”!
      然后第四章“ 政治上的盲点”就开始从理论转入江湖了,主要谈的是城市化问题。不过德-索托谈城市化问题也是与这里的主题所有权制度建设问题相关的,通过描写目前和历史上的现象,所传达的意思是,发展中国家现存的城市是一个所谓的“布罗代尔的钟罩”——即受现行所有权制度保护的或资本主义内的特权区,城市人就是享受所有权保护的特权阶层。而从农村流入城市、来带城市化问题的大量人口则是受制于不适当的现行制度而只能生活在“钟罩(所有权制度或资本主义的保护范围)”之外的人,他们的生活、置产置业或交易也都只能在“钟罩”外的,在所谓的“非正规部门”。德-索托调查的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这种“非正规部门”规模庞大,资产量也庞大,但因为这些资产躺在“钟罩”外,不能转化为资本,所以不仅无法激励生产促进交易,还被视为非法的,让政府和城市人觉得是讨厌的负担,而非潜在的财富,这就是城市化问题的真相:其实是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的问题——即,资产资本化的问题、也就是调整所有权保护制度的问题。。。
      在第五章“美国历史上遗漏的经验教训”中,索托回答了上一章“政治的盲点”里提出的问题——如何实现非正规部门正规化。而这一章,也是我觉得漏洞最大最没说服力的一章。德-索托想要论证的是为了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就要把非正规部门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与惯例纳入正规法律和所有权制度的保护范围,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判为非法。因为法律与制度是应该与社会契约相符合的,法律和制度必须要调整以适应大多数人的社会与经济需求。但,这篇的论据给得非常糟糕!
      1.标准的论据应该包括几个案例研究和大面积的数据回归,或者因为论点的关系,回归变量难找,也至少要有几个案例,不过他仅仅提供了一个案例,而且还是非常特殊的美国西进运动!但美国整个西进运动加南北战争本身就是一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案例非常不具有代表性。
      2.他所选择的所有权只涉及了地产权与矿产权,没有普遍性。财产不仅仅是地产和矿产,而且在美国西进运动的背景下,地产和矿产就更特殊了。他想论证的无非是:在所有权不明的情况下,所有权属于最能利用它来生产和交易之人,判定产权归属以促进生产与交易为务而不拘于形式或文书。但是美国当时的地产很多都是实际上无主的,而矿产更不用说了,这些都和现代的发展中国家的复杂情况差得很多,利益冲突完全无法相比。
      3.只陈述了大量“非法”所有权与交易大规模存在的情况,却并没有列出数据以明确说明所有这些对美国经济的作用,直接就得出了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如果它(法律制度)不接纳多数关于资产的不合法权利,无法使资产可以互换或者无法使资产的所有人对一个更大的市场负责,(市场)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第六章“法律的缺陷”中,他强调法律来源于社会契约、约定俗成,要求避免对民间惯例习俗公议的冲突,否则法律会迫使大多数人成为“违法者”并逼出大规模的“非正规部门”,不仅使法律阻碍生产与交易,而且增加法律本身的成本。
      在解释如何将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纳入正规法律和所有权制度?由于他上一章选择了美国案例,惯性地在这章中表现出英美法背景的倾向。但是,英美法本身就是习惯法和衡平法构成的,本身就比大陆法系更灵活、更适应社会习惯、更易于调整,但是发展中国家是用比较死板严苛的大陆法系居多,在大陆法背景中如何调整,整个更复杂的调整却没有被充分关注。此外,对既得利益集团对法律改革的态度太乐观了。
      最后,在书后的评述中说的索托所服务的秘鲁自由与民主学会被《经济学人》誉为世界两大"智囊团"之一,他本人也曾为20余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制定所有权改革和资本形成计划,但实际上,好像这些计划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     有一种力量在一直阻挡着资产的正规化,这种力量贯穿着人类的各种文明体,并且打着貌似正人君子的各种神圣旗号。
    亮了。。
  •     观点简洁鲜明,第三世界缺乏西方国家的正规的所有权制度,导致发展不力。可是也只有具体把书给细看了,对诸多人提及的保护私有财产、简化行政审批,或者看一看很多的报告,才能有更好的了解...
  •     作者从一个产权角度深刻的诠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经济能在短短的300年内得到快速的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不能突破增长瓶颈和困境。
  •       真的觉得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书。
      清晰,独特,有力。
      不仅仅觉得这是一部经济类书刊,更有哲学的意味,或许是以前自己太鄙陋,看东西的视角太片面,总是独断地下结论,读罢此书,受益匪浅。
      虽说自己是学经济的,可是不得不说现在所有的观点都不属于自己,因为阅历太少,看到得太少,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大家的观点,也觉得在这片领域里,要有自己独到却又极其有力的见解很难,这本书真的完美。
      
  •       An idealist parreton scenario;
      realising networking of several agents; people, assets, representives, inforamation;
      - they are identible,accountable and tradable, and acting as collateral;
      so property ownership is vital
      but without a funtional market (active trading, credit based on collateral) can it function
      
      Market econmy is standarlised, institutioned and exchangeble;
      
      
      他相信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和马克思完全相反
      不过更好的生产关系能自动达到吗
      
      
  •     跟12年华夏出版社的版本比较,五章多了很多内容。
  •     你应该再看看索托的另一本书,《另一条道路》
  •        这本书的论点很有现实性,论点也很新颖。但是书中阐述的基本上是论点,或许是出于可读性的考虑。书中提到的很多数据,并不知道数据是如何得到如何统计出来的,这方面能在最后附出来就更好了。
       书中最大的论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可以成功而在其他国家没有成功,是因为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由法律提供保障的所有权制度,这样的制度确保了各种资产(书中最重要的说的是房地产)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使其资本化。
       读完这本书,让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有了新的想法。我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大城市的一块地,这块地的所有者没有在上面花费任何的人类劳动,但是这块地的价值却允许他购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人一辈子的劳作也买不起的东西?
       我的新想法是:所谓的经济制度,最本质的在于组织人们以最大的效率进行生产,然后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而劳动成果的资本化有利于促进人们劳动成果的交换,从而使人们的劳动成果变得有“价值”,并激励人们进行再生产。如果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保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之后,说的极端一些,它可以使人们平时的任何一个行为产生的劳动成果可以供他人消费,也就是说人们平时的任何一个行为产生的成果都可以找到市场进行出售,这样无疑加大了整个市场的产出,因为它使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变成“有价值的”(或者说可以允许人们把自己的时间全都花在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上)。
       但是,就目前来看,似乎真正开放的市场和资本,可以较好地解决生产的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分配的问题。
  •     一个有意思的角度,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看到了问题的背后。
  •     综合所有权制度讲了那么久,索托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方案导向,我们开始行动了吗?
  •     恩。
    经济问题立法最困难,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