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成.天地之始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6
ISBN:9789866702341
作者:薛仁明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薛仁明
屬猴,台南南邊一隅漁村茄萣人,現居台東池上。台大歷史系、佛光藝術學研究所畢業。師事林谷芳先生,私淑胡蘭成先生。

书籍目录

推薦序 寫人,就是印心 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林谷芳
推薦序 武士薛仁明 朱天文
作者序
第一章 求道者胡蘭成
驚動當世.一家之言
愛恨兩極.是非一生
內游外知.亦主亦客
第二章 是非功罪迷千春──胡蘭成其人
謗譽之中,謗譽之外
成敗之中,成敗之外
女子關係天下計──胡蘭成與女子
第三章 「志士無一物,欲使世界一」──胡蘭成其道
無縛無解──「道人」胡蘭成
逢佛殺佛──「逃難者」胡蘭成
千劫如花──「亡命客」胡蘭成
劍刃上行──「荒修行者」胡蘭成
第四章 一藝易致,大道難聞──胡蘭成其藝
格局
音樂
書藝
文章
第五章 結 語

附錄──胡蘭成年表
徵 引 書 目

作者简介

◎聯合推薦:王德威、朱天文、林谷芳
「我於文學有自信,然而惟以文學驚動當世,流傳千年,於心終有未甘。我若願意,我可以書法超出生老病死,但是我不肯只作得善書者。」
--胡蘭成
一個極受爭議的人,一個才華與器識極高的人,一個在生死成敗的邊緣、善惡是非的邊緣上安身的人……。
回歸胡蘭成學術思想的原點﹐從胡「其人」﹑「其道」﹑「其藝」三方面切入﹐再以各方愛恨兩極的論點﹐鋪陳出胡蘭成的人生道路﹐在重新理解胡蘭成的思想脈絡下﹐提出另一種較符實情的詮釋﹐反而讓胡蘭成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七十年之後更加明朗。
胡蘭成是個集大志、天真、嚴厲於一身的求道者。而這是第一本以正面角度,全面性評述胡蘭成思想與行誼的著作。
向來提起胡蘭成,多是張愛玲的緣故。因兩人的戀情充滿戲劇性,又未得圓滿,加上當時胡蘭成的「漢奸」身份,處於亂世的生死成敗邊緣,更讓過程充滿爭議,引人好奇。但是,在這段往事已過六十幾年後,現在該是直接來認識胡蘭成的時候了。
本書從胡蘭成其人、其道、其藝三方面切入,以各方愛恨兩極的論點,鋪陳出胡蘭的人生道路,並在重新理解其思想脈絡下,提出較符實情的詮釋。
胡蘭成書法常寫「天地之始」四字。天地方始,萬物萌興,取其「生」意,亦是元氣飽滿。胡常說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說所做的都有著天地之始的創造性」,這話其實也是在說他自己。小至一人一生的志業,大至人類文明之初創,永遠都少不得這份「天地之始」的新鮮與喜氣。
新觀點詮釋胡蘭成顛覆學界
文/張殿文
薛仁明回歸胡蘭成學術思想的原點,從其人、其道、其藝切入,再以各方愛恨兩極的論點,鋪陳胡蘭成人生,重新理解胡蘭成思想脈絡,提出另一種較符實情的詮釋,反令胡蘭成和張愛玲「傾城之戀」於七十年後更加明朗。
青年歷史學者、現於台東教書的薛仁明,早在自己唸台灣大學歷史系二年級時,就對中國傳統儒家無法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百思不解,於是決定休學半年,自己去尋找答案。現在,薛仁明在只有人口不到一萬的台灣小鄉鎮教書,卻以一部《胡蘭成.天地之始》,引起了全球華人文化學者的關注。
本書出版之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就已看過全文。王儘管半年前以英文發表對胡蘭成研究的總結,但他看了四十一歲薛仁明所寫的生平第一本書就坦率指出,本書「見解獨到,非常佩服。我們的詮釋立場也許不同,但是因?有了批評上的對話,可以豐富這樁歷史公案的複雜處」,外界公認是「胡蘭成傳人」的作家朱天文更放下手中忙碌的電影劇本,慨允寫序。
薛仁明筆下的胡蘭成何以一鳴驚人?原因之一正是他回歸胡蘭成學術思想的原點,從胡「其人」、「其道」、「其藝」三方面切入,再以各方愛恨兩極的論點,鋪陳出胡蘭成的人生道路,在重新理解胡蘭成的思想脈絡下,提出另一種較符實情的詮釋,反而讓胡蘭成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七十年之後更加明朗。
「如果要以中國歷史人物比喻,我覺得是像張良這樣的人物」,薛仁明認為,胡蘭成是個集「大志」、「天真」、「嚴厲」於一身的求道者,近代史的歷史舞台讓他在生死成敗的邊緣、善惡是非的邊緣上試圖安身,他則自稱是「幹政治的人」,他自己向唐君毅自嘲是「縱橫家」,阿城評論胡蘭成為「兵家」,日本人則稱他為「亡命的革命者」,但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常人所沒有的才華與器識,這也讓他極受爭議。
事實上,胡蘭成為一個思想家、文學家是毫無疑問,偏偏他又不想只是做「傳統上的知識分子」,誠如他自言:「惟以文學驚動當世,流傳千年,於心終有未甘。我若願意,我可以書法超出生老病死,但是我不肯只作得善書者!」
先從文學上來看胡蘭成,就是「刀光血影」。薛仁明還原了胡蘭成做為文人的「真實面貌」:胡蘭成平日虛虛實實,似假似真;但是,一旦較真起來「完全是兩刃相交」:像早在他流離溫州時,頭封給梁漱溟的信就是「寒光氣凌人」。更不要說胡蘭成在日本直接批評好友川端康成耽溺於美,《雪國》之後,諸作品已墮入藝術的幽闇之谷。
與唐君毅隔海論學
薛仁明也詳讀了他亡命東瀛,與摯友唐君毅隔海論學的十九封書信,其嚴厲與直接,也儼若一場「對決」;即便友誼可能破裂,仍是半點不容模糊。「我對於有可期待的朋友,每每進言至於被憎怒為止,但是終亦不悔」。胡蘭成自言,他做學問的方式沒有退路,「往時的劍客遇到高手,即與較量,一面暗暗喝采,一面試要打出對方的破綻來,為此至於不辭喪失性命,並非是為勝負,而是為要確實明白劍道的究竟」。
對於感情,又何嘗不是殘忍的面對真實?薛仁明指出,胡蘭成和張愛玲之間的愛恨情仇,首先自曝的是胡蘭成自己的《今生今世》中「民國女子」一章,否則世人也不會開始把負心漢這一名詞套在胡蘭成身上,但既是負心漢,明明胡蘭成對不起張愛玲,為什麼要他自己先自曝其短?其實他不但是挑戰自己,也是挑戰整個社會。
只是這樣的「真實」不一定為社會所接受。特別是「有眼裏揉不得砂子的氣質」的張愛玲,而這一點中國大陸畫家兼評論家陳丹青也指出,胡蘭成以「民國女子」來描述他和張愛玲之間的關係,很深入很誠懇,是「中國所有談男女關係的文學中,所沒有達到的境界」!
誠懇的部分,主要是指胡蘭成揭露自己情慾背後的思考,陳丹青以一名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角度來看,包括許多思想進步的共產黨領袖也都經歷了三次以上的婚姻、外遇不斷,但是沒有人講出來,而胡蘭成被當成過街老鼠,主要是他對於「追女仔」的描寫,造成「所有女人都厭惡胡蘭成,因為她們都把自己假想成那些被胡蘭成欺騙的人!」
所以當胡蘭成還原和張愛玲及其他女子的關係時,其實讀者也被「挑戰」了。不但挑戰了宋明以來的社會禮教、也挑戰了保守的情感價值體系。
而胡蘭成之所以被討厭,也來自於他另一個「漢奸身份」,他擔任汪精衛政府法制局長、政治排名高居第五,涉入政治可謂很深。
「我不要個人的修行,我是要一個民族的修行。」胡蘭成說,他念念不能稍忘政治,因為事涉民族之集體修行;但他同時不敢或怠學問,因為那是修行之根本自覺,但是隨著日本勢力的垮台,他展開流亡生涯,胡蘭成逃亡五年,在學問上仍「一路斬殺」,其實一面反省是什麼吞噬掉民族集體修行之正果?從最早全面觀照文明的作品《山河歲月》,到至晚逼視著世界劫毀的《今日何日兮》,胡蘭成反覆求索三十餘載,遂斷言禍源乃在理論學問之「抽象化」。
這個「理論學問之抽象化」其實就是直接批評中國近千年來的思想體系被宋代大儒朱熹以降的心性之學所禁錮,也對近代牟宗三、唐君毅的「新儒家」學說提出批判,當歸隱山林的中學教師薛仁明因研究所導師林谷芳的引介再次讀到胡蘭成晚年著作的《今日何日兮》時便豁然開朗,胡蘭成在人世間的謀略布局、在思想上的自由練達,才能擁有「殺盡始安」後的自在安然、達到安身立命之境。
也是因為如此,薛仁明對於余光中批評胡蘭成「遊戲人生」、「名士習氣」云云也提出辯護:「一則是台灣在一九七零年代過度的儒家本位,且有宋儒式的閉鎖,而在宋明理學之氛圍籠罩下,凡與傳統沾上邊者,每每會帶些陳腐的道學味;也因此,習慣性地會對道家式的生命型態,多有貶抑……再者余光中本人多少是有些英國紳士味,自然也帶著紳士的正經與嚴肅,與胡蘭成的跌宕自喜,恰好直接犯沖。」
薛仁明認為余光中就很難如實地看待胡蘭成,將「遊戲三昧」與「遊戲人生」混為一談,他認為以余之中文造詣,當然不可能不曉得這其中之分別,問題仍是在於胡蘭成的生命實感(不管是感情上或是政治上的),余光中可能無法如實地體會。余光中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學者,包括大陸學者、《胡蘭成傳》作者張桂華口中「胡的所有著作,都只是一個落伍文人的隨便談談」。而要理解胡蘭成生命中最後三十年的行止與著述,薛仁明認為唯有真實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必須扣緊了這個基點,才能重建人世之「大信」,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


 胡蘭成.天地之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反春的天气,阴冷有雨。看海棠花的时节,却窝在火炉前边咳嗽边读书,读一本亦师亦友的先生辗转推荐给我看的一本影印书——《天地之始胡兰成》。起初不经意,虽友人曾言,“要深入中国传统文化,需读一读胡兰成。”“请问是跟张爱玲有关系那个胡兰成吗?”我讶然追问这位一派儒生模样的友人。君笑而点头。我后来在飞机上昏头昏脑读过《山河岁月》,不喜。准备以后从那本炙手可热的《今生今世》读起。《今生今世》倒还没来得及读,倒是因缘巧合,把这看样子是禁书的《天地之始》给读了。还一读就欢喜,越读越莞尔。读后感一时难以整理,权当读书笔记。因书不是我的,不能划线,再不笔记,辜负此书啊!曾经,我大概以为禅就是在木地板上摆一对藤编垫子,沏一壶清茶,然后很静很静地什么也不说。现在,我也不能确定说我知道禅究竟是什么,但肯定不是木地板和清茶。我读《山河岁月》,味同嚼蜡的最大缘由就是作者所道的胡先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追求的“生涩”。读之不流。然而这时胡先生表现在文字里的骨气,不取媚于读者,不取媚于任何人。否则,就是匠人,就是伶人歌妓。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不认为自己的理想止于“作家”。我希望自己先成为一位作家,把联缀字词章句的那点手艺拿去换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生活于21世纪的女人,我暂时没有那种境界,做胡先生那样蔑视各类固定职业追求“无”和“一”的“士”。不过,我早已不认为“作家”是个多么光耀的头衔。因此,我的最大理想,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天天都是好日子“的人生里,于点点滴滴中拥抱智慧。这智慧或许是禅,或许是其他,都不重要。书中特别写到汪精卫。这段公案我犹是毫不知情。但是汪公的那阙词,却令我慨然叹然,想到稼轩、陈亮。“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栏杆拍遍,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作者讲汪公异于与毛、蒋,汪公生于诗书之家,是感情深厚跌宕的文学才子,毛、蒋却是权欲炽心的逐鹿之人。天地无情,成王败寇,这是禅的味道。但三方都不是卖国贼。作者谈到,胡先生的文人精神,是从汉唐乃至周秦直接传承而来,彻底跳脱了宋代腐儒桎梏。这的确是我们在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胡兰成和其作品的原因。“破执”的说法,是源于印度佛教,还是禅宗?胡先生的一生,所谓“杀”,大约跟“放下”接近?
  •     几次来写读胡兰成笔记,开篇就搁笔,写不动。很佩服薛仁明兄作《胡兰成.天地之始》——按朱天文序言(《武士薛仁明》)中说:“竟然薛仁明意志力满满,理直气足写成了。”    关于胡兰成的看法,颇多对立,即便觉其亲近者,也还是有些俯仰难已之情,譬如我。既然胡以文章传世,就难免不看做文学家,可在某时期的文学系统里,胡的文字又不那么“文学”——遑论他的其它身份。用现代社会的分工,以归属身份,则胡可谓一路打出凌霄殿,妖仙气味重,是“归不了档的人”。在各种评断,明确的,是《天地之始》的修行角度(现代人看这个不知该作何想);含蓄的,如说胡是“兵家写散文”,但却“细节虽丰惟关键处语焉不详”(阿城语);另也有关于“士的新时期的返魅”一说;反面的则有“作态的白衣秀士”以及人格与学术双重浪荡子看法。当然胡兰成肯定是“旧”文人,其文心及感得方式在今天算是陌生,且一生不改,于是若连亲炙弟子在胡去世后,都要“像尤里西斯塞住耳朵把自己绑在柱上遂终于能够驶离赛伦歌声而达返乡的航途”(朱天文《武士薛仁明》),以至于感慨:“我与朱天心,我们最爱的胡老师的那幅诗句,‘一杯看剑气,二杯生分别,三杯上马去’,堪可描绘为胡去世后很长一段岁月我们对称做胡爷、胡老师的幽怀不平。我们对自己说,上马各自去,有本事你就做到有一天大家不得不看你,不但看你,还要看你师承追你来源的那时候,到那一天,我们会大声说,我的老师是胡兰成!(同上)”那么他人今日要看清或论定胡兰成,该是多么困难的事。    在文化上划分新旧,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的时尚,原因大概事关当下谋图,是有心无意真伪参半的策略:从来不见人殉道,大多且是“以道殉乎人”。更何况今天,文化并无究竟,只算作片断的个人的意见,奢而言大——如胡兰成所言“礼乐”——却未有“学术制度”的保障合法,竟尔显得是朝向世人的大诳了。这是其一。其二,五四时期文人或说知识分子,今日大部分各有各的龛位安坐,在实际层面,应该说也离不开达人及弟子们的护拥推扶,偏偏胡兰成自道是:“我另有我的一面是、上亦无师,下亦无弟子的。(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联系胡一生的跌宕自喜,这样豁脱疏狂以成性,只好说是一特例。    而我读胡兰成给唐君毅信中讨论唐着《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1968年7月22日),有感于此:“大凡古人多是所见相同,但因表现方法相异,遂致若冰炭者,得兄为疏通云,可释然矣。然学问之道大难,弟往时读昔人性理之言,亦似懂得,而总难豁然相亲。数年前乃从旁门悟入,以来每每偶然得读尊文,辄惊异吾兄何以能从正面读昔人书而亦能得此正解也。”可注意“旁门悟入”四字。就其形式表现来说,我看胡兰成的“旁门悟入”,非但“从旁门入者是家珍(朱天文《花忆前身》)”,而自求“敌满天下”(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的到处“刀出鞘,剑气逼人(朱天文《花忆前身》)”,与己与人为难(男女、政治、文章、学问均然)——是阿修罗“采四天下花”于海酿酒,是精钢淬火,是火水未济,将真机逼迫在“两刃相交”的成毁边沿。由此视为“兵家”取径,险绝不仁了:“但因表现方法相异,遂致若冰炭者”,所谓“平生知己乃在敌人与妇人(胡兰成书法自撰文)”,则正是胡兰成的自行其道。——而其悟得是什么?胡兰成所言大自然五大原则的悟识,其以“无名目的意志”的觉察,以及自谓“不行斋的正观(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法门,如是等等,抛开性命身心之内注外射不谈,讨论胡又如何?我以为,薛仁明兄此书关于修行(己身与天下的)一说,是正解之一途。    关于胡兰成,我勉为其难,也只有含糊说到这里。    因我曾与仁明兄一面,感其人气雄而率直,诚如林谷芳先生所言“写人,就是印心(《天地之始》序言)”,薛仁明兄的写作是用心力而非用智巧。我只有拜读。似乎,仁明兄也有其主意后来随顺胡兰成的意思,但约略观其主旨,可说是针对现下文化时风,在重系统而轻体悟、重思辨而轻直观、重门庭而轻应便、重方法论而轻感得兴起的文化自保时代,还原一个“道艺一体”的文化-人心的大关系。自然此或多少于时宜不大相合。 2010.1.8
  •     读书最好的方法,那是 “万法皆宛转归于自己”。彼时香港书展,朱天文在其讲座中说“比如读个书来,它有它的一个说法,但是你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受,给它歪读,错读,都没有关系。读到你自己的身上来,把它当成是一个引子。”年幼的时候因为阅历不足,常常错读歪读,于是也就总在这歪读与错读中萌发 “不相干”的启发。而现在,每读到厉害书,想要将其攻下,自然不能甘心终以“误解”收场的。所以读书,首先要读到自己身上来,于身亲,同时,对当下产生的误读与错读,还要留有一个自觉的余地。难读的书,读起来像勾描一条龙。一笔一笔地点在纸上,俯身在恍兮惚兮中摸索龙身。这边勾两下,那边画两笔,每不知对与不对,唯见得纸上墨迹斑斑,这也同错读与歪读的“没有关系”,甚至还可以是更好的。我读胡兰成的书,觉得那真是难读。可是没有难度的书,读来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当初我留言薛仁明,问他是否可以试架一座桥梁,将胡的学问从天上拉下来。他说不行,是如宋儒的坏处。而今天我读他写的《天地之始 胡兰成》,却觉得,这不就是那座桥么!薛仁明这本书,使我今日于胡学有了更一步的靠近,也矫正了我读胡书的一个错误——为了避免“误读”,常常是把本身就很高玄的胡学还往高处想,于是越想越觉飘渺,许多地方都无法触摸。如今读了此书,这才增添了更多可摸于身边的亲近感。胡之学问,我集中攻坚的核心着力点在于其与西方文明(也是中国当代状况)的“逻辑理论的是与非”的矛盾。从高中二年级起,一直到大学,我的认知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乃是一套立于逻辑的“凡事都要于理论上通得过”的原则。而之所以不把胡学轻易归结为“感性认识”甚至“迷信”,则是多因平日与好朋友杨圣人在一起闲聊中的开豁。杨圣人曾说:“逻辑思维其实是最低级的思维方式。”我一头雾水,问他怎么能懂得这个,他说,可以先找逻辑思维的“盲点”。杨圣人至今被我奉为朋友之中智慧最高之人,这种认定并非是简简单单的“他被我认可了”这样。毕竟个人受个人水平的局限,若以“认可度”来衡量人,那仅仅能用于去看比自己低的人。遇见了比自己高的人,他是要超出你有限经验的,与他相处应该处处有你的不明白,处处有你的不理解,甚至还会处处有你的不习惯与不喜欢。(胡兰成于大众不也就是这样一个人么?)可能有人要问,那我们凭什么来对眼前这个人升起信心?以杨圣人之于我的经验,那是,你用你的一切来推他,倒他,用尽聪明,耍尽花招,在他那里却全然没有新鲜感,好像筋斗云逃不出五指山一般,那即是见到高人了。所以,如果我也要为大受非议的胡兰成说点话的话,我想我会问:那些想要推翻他的论调,于胡兰成本人是新鲜的呢,还是早已被料到且超越了呢?这个问题要观己观彼,有关“谦逊”,只能自身度量,望当今学者于此都能反思。薛仁明在《天地之始 胡兰成》里写“生命之事,唯有以生命相应之,‘心心相印’,此乃谈生命之原点。”我读这本书,即是这样于我生命的过往中寻找相印之处。今写此文,也是借来做一个交代,好立起我这张没有完工的勾龙图看看。一 破抽象关于具象与抽象之辩,我是从学数学,学英语处最有心得。虽然说起来,若从艺术领域切入可能最得便捷,但我总觉得那过于简单,有些像“戏论”,如“言有尽而意无穷”,好是好,可听起来浮浅,像什么也没说。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数学。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打电话给杨圣人,他表示同意,说“必须要有感觉。”数学在常人印象里是理性到不能再理性的事,可是,但凡数学曾经很好的孩子,都会有个体会,既是对当下的题目,定理或公式,要有感觉。从最单纯处说,比如小时候学1+2,聪明的孩子不用思考,不用掰手指,直觉里就知道那结果是3。别的孩子以为困难繁琐,在他眼里则几乎理所当然到无需证明不用教授。所以小学里的数学尖子生通常不需要上课,更不需要背定理套公式。而课堂的作用仅仅是个“提及”,像用手去指天,问“天上的燕子?”,答“在飞!”他是都知道的。我从最单纯的启蒙数学说起,是因为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个阶段的所学是“文明理论化”之最基础的阶段,与日常生活最为亲切,故容易“具象”,使得人人都 “有感觉”。胡学中指出,文明要理论化,还应“具象化”。而西方的文明则是理论的“抽象化”。抽象好似一种“借助”,复杂了就会让人有隔,不易“有感觉”。在数学中则是学到深处要以抽象证明抽象,几经借助辗转论证目标,学生们早已在其中晕头转向,自然无从体会。到头来只能死记公式硬背方法,题目稍一变化,也就束手无策了。说起“借助”,想到一个有趣的细节。记得小时候做应用题,我极不喜用方程,认为那是笨人采用的辅助,故想破脑袋也要搞清楚题目里的所以然之故来直面对战。现在来看,这便是对“抽象借助”的“无亲近感”了。(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能把情理想明白而不借助方程,才是最得我儿时心意的“聪明人做法”)再来说学英语。僵硬地借助语法来学习,那是抽象的办法,如对付做题的规律。可小孩子学语,从来不靠规律辅助,没有“语法”可言,惟是看,听,以及感受体会,这些都是具象的。对语言的感受,使得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发音,都具备颜色,气味以及意韵,处处与生活的常识理路相吻合,语法藏于其中,谁也说不出,但谁也不会出错。说到我们自己的中文语法,那也是长大后才知道的,由此则可靠近一句“理论是文明的现姿”。初中时候,英语一直很好(高中丢掉了),可一直到初三毕业,我都不懂“主语,宾语……”那一套(也用不着)。 老师每每讲到,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觉那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同小学的方程式一样“不亲切”。记得那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讲得极具体(老师好),且是将单词放于课文中边说边讲,每次都会将各种单词各种搭配等等一一从文中延伸出来,细致举出每个例子说明。我现在回想当时,基本上规律都是从这些例子中直接感受来的——为何不用这个单词,而用那个;为何不用这个搭配而用那个……统统在心里有情有理,一切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面貌。学语最忌讳“学规矩”,前人把一切都规定好,你只跟着遵守照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即是不好。然而未必每个人都有强大而自觉的“感受力”来学习,所以,建立英语学习的理论当然是必要的。既然之前说,要点明情理,知道言语的所以然之故,那么理论的首要任务则是要能点的中人心,要亲切,也就是要使之“具象”。这里恐怕要举例子才能说明白,可我多年不学英语,一时也想不到,唯记得高三时候杨圣人帮我补习英语,所采取的方法即是“只说情理,不说语法”。我想,这即是通于“理论具象化”的中国文明了。二 越逻辑理论中国文明重感,西方文明重理。胡兰成说自己是受了张爱玲点拨,开了聪明。以我受刘污点启发的经验,那当是:别人身上开三分的花,你要把来开向十分。此“推三进十”法,是有创造的学习,不流于单纯的拷贝。而我今日发现,还有一种学习方式,则是通过看别人的坏处,自觉出自己身上原本开了三分的好处,且也把来开向极致。薛仁明写:“学者过度重视知解,一般学者因为生命经验有限,修行经验不足,故而常常在处理生命问题时,动辄以知解取代体悟。”这个常见的毛病,我最近才有发觉,自己倒是不常犯的。虽然也一直秉持“什么事都要从理论上通得过”原则,然而,若是最终不能在心里促成“感同身受”的体会,则再怎样“说得通”也还是不能不起怀疑的。年轻人纷争,吵来吵去多是口才功夫的“辩论赛”,过口不过心,硬搬道理,有时甚至为了追着一句话跑的而放弃了自我的真实感受,“辩着辩着连自己都信了”。至于成年人,也好不到哪去。比如我们学校的艺术理论课老师,多是不知哪一刻想出了一条逻辑,“因为……所以……”齐全,看上去非常合理,便觉得“我明白了!”,把来当作不能推翻的真理,其实是缺乏充分感受的悬空组织,经不起推敲。“而今,生命学问研究者,首要是相应,再者是契入;除此之外,分析,归纳等种种方法,皆无关宏旨。生命的学问,但凡说得“中”,但凡会得了,横说竖说,无非佛说,若是不中,若是不会,说的再多,也是枉然。”前些日子翻看逻辑学教材,没看三分之一就扔了。我没学过逻辑学,但对里面的东西一点也不觉新鲜,看起来等于是对已经明白的东西做理论化的整理。我很怀疑,人们学了这些,是否就真能于生活中不再犯普遍的逻辑错误?这就像带了一本罗列繁杂的行为指南,每每行动前都要去里面翻翻查找,具体到哪一项哪一条,且还要自行搭配,很不切实际。“数十年来,所有生命学问的研究,……被社会科学所累,徒务资料讯息的铺排类比;而对西方多度谦卑,滥用西方理论,导致文化主体丧失”我看小时候自己的画,那时是没有自觉地,也不知理论,惟独靠感觉,靠经验。现在长大了,开始靠一条两条三条的理论来动笔,则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全面。最明显例子的是我在画绘本《天使的房间》第二集的时候,竟然连最基本的颜色归纳都没有,一片散乱。回头再看幼作,那竟是在不自知中就做到了主次色彩的合理,当下真觉一惊。不只色彩,现在市面上的各种美术理论书籍,读起来其实都让人觉得那理论是理论,而画是画,并非读懂了就能知道要怎么做。从前执于“说不出来即不是真的懂得”,而现在,倒是觉得最真切的体会反而是理论也成了多余麻烦。所以,学问是要以“内化”为目的才是好的,像好食物的容易消化。三 反骨一般俗论通常将青少年的叛逆期当作是人生必经的坏阶段,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会“改邪归正“似的。而这在高人眼里却不然,倒不是类似“对年轻人的宽容与鼓励”,而是真真切切地将“逆反”视作生命力的真实所在。如果说每一个人都会经历逆反期的话,那么,他回归乖顺的早晚,将决定他个人修为的长短。有些曾经叛逆到不行的“坏孩子”(比如我哥,楼下的小混混等),现在竟都“懂事”到极致,甚至俗气得让人起反感。还有些人则是顺着叛逆期的风吹出独立吹出思想后,因不能再对自己有一个逆反而归于趋向专业化的用功,于个人修为之境地已不能再有进展。书中,薛仁明说胡兰成是“天生反骨”。记得我最早读《今生今世》,朋友要我说说怎么个好法,我模模糊糊,也惟说胡兰成总能有个“反过来说说”。后来读胡的学问书,看到他说,今天是要来一个大的反思,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天生反骨,鲜明明的还有一人,即是王朔。当初我迷王朔,就是他那股子“跟你们谁都不是一事儿”的劲儿,让我非常赞赏。其实若是说得俗气些,这不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极致化么?旧的好东西,那是之前的建立,如果受到广泛的认可,则当事人更加容易起坚定。但种种有觉无觉的道理,知识,统统都要有一个可以活动的余地,随时可以化作儿童精心或随手搭成的积木,即使好,也要有它的可以推倒,可以拆除。这才是真的活泼与应对。从逆反说到了活泼,接下来正好来写“随随便便”。“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随随便便,清水却以为,这随随便便正可对治日本人的过度认真;中国人是有馀,极知何者是己身,何者是身外之物,故能够虚虚实实,也固而能貌似随便却有其极不苟且处。”而“但凡感情与理论,一旦束缚人,就成了业,便是身外之物”,“业是身外之物,并非不可以当下解脱。”当今知识分子多于道理所束,满口责任,素质,故不“随随便便”,在我看来,也好,但到底“死板”。记得高中时候,我跟杨圣人说“随地扔垃圾问题”“闯红灯问题”等等。他说“那不过是小事!”扔就扔了,闯就闯了。前两天我去超市买东西,人家多找我五块钱,我向来脸皮薄,也不好意思很做作似地把钱还回去,心下一笑,反正天上掉馅饼,直接拿走得了。不料还没出门,就被服务员发觉,硬是把我揪了回来。当时的状况真是窘,可我心里也丝毫没有愧疚,想想周遭极烂的坏人也能做到还回这五块钱的举动,说明这根本不能代表什么,“不过是小事”可以随随便便。四 收尾薛仁明写《天地之始》,说:“本书完全无意强调学术文章经常标榜的所谓“客观”,因为,客观云云,其实有其有限性,尤其在对人文系统作解释时。真正的人文研究,本应该在‘亦客亦主,时客时主’中出出入入,才能完成我们的解释系统。”正是因为他的出出入入,使我读起此书只觉满目真切,也想开口说点什么。但想说的太多,总不能 “天地又始”,所以还没发泄完,就赶紧收笔了。我写这篇文,其实倒也有点借着别人说自己话的意思,对于胡学的体会,也只限于个人的“可能错读与歪读”,书中引网友卜二那句“用现今的学术论文来讲胡先生,别人不知怎样,我只觉那是很冒昧的事。”而我今天的这般写来,也觉得于薛仁明的这本书,是有些冒昧的事,但又觉得“也是好的”。记得收到薛兄寄来赠书的那天,我激动地拿给好朋友看,他接过去竟把鼻子伸进了信封里,大吸一口,道“闻闻台湾的空气!”我仿佛受了提醒似的,赶紧拿来也吸了两口。想来,我们这般倾心于胡之学问,不也正是要去吸一吸那来自天地之始的新鲜空气么!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我还是很喜欢胡兰成的。这份喜欢是超过对祖师奶奶的。
  •     于修行大有裨益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电子版。
  •     以禅解胡,解得好看。
  •     入木三分!!
  •     驚波廻瀾,瀲灩無際。
  •     奇书,奇人。还要再看几遍。。。
  •     薛公能将胡之为人与为文之最真切最甘醇部分描述的出神入化,对于新儒家、乱世、为学的见解亦甚超拔,大赞!
  •     凡事就怕认真啊
  •     此君的书good!
  •     “消灭想读计划”1。09年标的想读,总算消灭了。这书没什么看头。
  •     老先生的行文遣字像极了外公……虽然老先生的观点我没法全盘接受,但是老一代做学问的人严谨认真的作风实在值得敬佩。
  •      不管怎样我都爱他。
  •     重新发现胡兰成。
  •     粉丝写的千年老狐
  •     我依然不认为他好,不敬他,但也不象从前那么讨厌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儒家的济世哲学,是读书人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世俗道德宣扬的也是这样可歌可泣的热血英雄。可他不是,于国于家都不是,确实他也不想。明知不可为就不为,明知挣扎无用就不挣扎。除去那份堪称楚翘的才子文情,他也只是个纵容不彻底,软弱自私的荡子。各在孤岛,何以永生?没了国仇家恨的动荡,只要有人在,永远会有这样的浪子,荡子。
  •     留一星给对中国文化的全褒无贬
  •     我曾问薛仁明可否架一个桥梁,通向胡学的天高。他说不可以,好似宋儒。但我今天却觉得,可以,就是他的这本书。
  •     薛急不可耐地为胡正声,倒让我很怀疑他的客观性。
  •     若明年我能顺利考入奈良女子大学院生,研究书方向的指点与启迪皆是因为胡兰成先生的一番集大成之言。我不要个人的修行,我要一个民族的修行,这样的乱世,我一介女子,亦想要成为志士,先生在天之际,是否会慨叹一番。
  •     漢奸而已 儘管今生今世前半部寫的還行 這人居然有好結局 多感謝山水自然吧 哎 愛國的沒好結局 真心看不懂這人生
  •     至少是一本难得的传记书,作者胸中有丘壑!
  •     读着读着就不喜欢胡兰成了。
  •     读过,记不大清了^
  •     假以时日,我若能得智慧大开,一定是这本书的功劳。
  •     虽然如作者自己所说,对胡多有偏袒,所以通篇看下来都是为胡辩护并且赞美之词,但是这个男人的确很妖孽,的确很讨人喜欢。是任何时候都能坦然面对尘世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无论经历什么悲喜,身负什么重大任务,都要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我真的是没有多爱这个男人!!
  •     关于生命的高度,生存的意义·· 不以世俗的流转为追求,纠葛不是纠葛,困扰不是困扰。 受尽万千苦而不知其苦。一如天地初开混混沌沌。
  •     好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