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耶鲁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ISBN:9787807294054
作者:孙康宜
页数:272 页页

内容概要

孙康宜,1944年生于北京,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现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与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共同主编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文著作有《我看美国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文学经典的挑战》、《游学集》、《文学的声音》、《耶鲁性别与文化》、《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耶鲁潜学集》等

书籍目录

序言
一、耶鲁印象:人·事·思
耶鲁诗人贺兰德
墨西哥诗人帕斯与耶鲁的一段因缘
寻找隐喻——普罗恩和他的器物文化观
人权的维护者——戴维斯和他的西方奴隶史
纳博科夫专家——亚历山大洛夫和他的新发现
俄国形式主义专家——艾里克和他的诗学研究
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化——评介耶鲁女校友刘爱美
有缘千里来相会——记英若诚来访耶鲁
语讹默固好——简论施蛰存评唐诗
美文与荔枝
从周策纵谈周邦彦说起
记白先勇来耶鲁放映《最后的贵族》
梦与神游——重读《红楼梦》后四十回
“道”在何处?
耶鲁大学女副校牧的故事
《花花公子》的常春藤盟校风波
永恒的座椅——是选校长还是选总统?
春到耶鲁万事新,选出校长人称奇
经营的头脑——耶鲁校长雷文和他的治学与治校
北大和耶鲁的人文教育——写在北大110周年前夕
二、校园漫谈:忆·录·论
在美国听明朝时代曲——记纽约明轩《金瓶梅》唱曲大会
张充和与纽约海外昆曲社
沈从文的礼物
谈隐地的“游”
女诗人的窗口
诗人希尼的“挖掘”美学
施蛰存对付灾难的人生态度
听觉之奇妙——作者斯帖理的执著
词的向往——话说词家唐圭璋
一位美国汉学家的中西建筑史观
“梦露邮票”的文化意义
新的选择——我看今日美国女权主义
“政治正确性”的不正确言论
日本文学怀古
重感情者的负担
爱情里的“苦”与“贪”
情感的遗迹
渴望
废墟
“爱”的毕业典礼
极短篇七则
随想录多则
三、书斋感悟:书·影·评
轰动欧美文坛的《性形象》——介绍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近著
佩格利亚的堕落
批评家的使命
永远的“桂枝香”——重看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我看江青自传
柯慈小说中的老女人和老男人
关于老妇/少夫的“杜拉斯”现象
今日喜剧时代的爱情观
海德格尔的情人汉娜·阿伦特
今夏,你看过“冬天”没?
《霸王别姬》里的情痴
当代美国文化与《纯真年代》
一个女导演的杰作:《钢琴课》
何谓男性“自我认同”的危机?
“末恋”的风行意义
灵魂伴侣——从美国电影《廊桥遗梦》说起
贝多芬的“永远的爱人”
杀人祭的启示——看电影Apoclypto有感
“奇迹”——小猪和蜘蛛
战争的代价——谈电影《来自硫磺岛的信件》
与芦苇谈《图雅的婚事》
情报人员的命运:——谈电影《特务风云》中美国的CIA
四、附录·访谈
孙康宜:唯一能够让我走出阴影的方法就是读书
从耶鲁看美国精神——孙康宜教授访谈录
跨越中西文学的边界——孙康宜教授访谈录

作者简介

这本随笔集大都有关我在耶鲁大学教学和生活的心灵故事。我在耶鲁教书已有27年之久。回忆l982年刚抵达校园的第一天,我的耶鲁同事傅汉思(HansH.Frankel)教授就送我一本诗人贺兰德的新著《诗律的理念》(Rhyme's Reason,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那本书很有启发性,它教导读者如何把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用“诗”的方式表示出来,而最富于诗意的情境就是一种“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后来我认识了贺兰德(他是耶鲁英文系的教授),彼此成为经常讨论诗歌的朋友,而且还同住在一个名叫“木桥”(Woodbridge)的乡村里。他给我的影响很大,使我深刻体会到,宁静与省思乃是个人生命中的最佳补药。
对我来说,生活中每一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享受。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曾说:“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得越深就越难加以描写。”但我却喜欢沉陷在描写的乐趣中,喜欢试图捕捉那偶然超越了现实局限性的诗的境界。耶鲁的校园很美,正好让我能享有思考的空间。我最喜欢独自坐在校园里的石台阶上,一面通过四周的宁静来打开我的心灵空间,一面思想那种独处的丰富感。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写出来的。
然而,本书所有的篇章都是在我的“潜学斋”里写成的。这个书斋原是多年前父亲为我命名的,不论我住到何处,不论房子大小,我的书房都叫“潜学斋”。如今双亲均已过世,让我更加珍惜父亲为我所写的“潜学斋”遗墨。尤其是,父亲在“潜学斋”三字下的附言“康宜敦品励学”令我终生难忘。我必须继续努力修养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才不致辜负我父母的期望。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申作宏先生,是他的热心和执著才使其及早实现。我也要感谢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人廖志峰先生,经他授权使用了我前些年出版的《耶鲁潜学集》中的不少篇章。同时,我的好友苏炜和康正果两位先生也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

图书封面


 亲历耶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孙宜康女士在耶鲁大学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感悟。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描述耶鲁大学校长雷文的时候。“做校长的成功与否不是在于他有多老、多有经验,而是在于他多有智慧。”这话是耶鲁社会学系教授Kai Erikson说的。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这话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适合的。校长雷文在毕业典礼的上的讲话是非常令人深思的。雷文之所以能够成为耶鲁大学校史上最成功的校长之一,他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一种大局观念与理性的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     在以人物肖像为拍摄题材的成像方式上,如果说,在照相馆中那些正襟危坐于镜头前的人们留下的是一幅仪表堂堂的容颜特写,那么,摄影师在大千世界的任何场合灵机一动的即兴抓拍无疑当属一种照相术中的“野路子”。当我们越来越希望通过照片来拓展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的今天,这种“野路子”渐渐成为了摄影界的宠儿。有意识的肖像拍摄相当于把人物装进了一个无形的模子里:“头稍微低些”、“把领带扎紧”、“笑一笑”……镜头前的人物常常不由自主地戴上了一幅既定的面具,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一套镜头的化妆术;号称“野路子”的抓拍手法则完全跳出这一窠臼,摄影师和拍摄对象因此而双双获得解脱,人物可以回归到生活世界的常态原型,隐身的摄影师仿佛插上了翅膀,可以在他的审美视野里自由驰骋、随物赋形、任意点染。这一手法摘除了施加于面孔和镜头之间的刻板面具,用镜头将人物最真切动人的一面收进观者眼底。魏德运就是这样一位谙熟“野路子”的摄影师,而这种气质的获得则是经过长期修炼的结果。他常把自己心爱的相机放在随身携带的布制手拎袋里,再套上那件摄影师招牌式的、缝满口袋的灰色马甲,就像背起自己的房子准备周游列国的蜗牛那般逍遥而从容。手中的相机让魏德运拥有了整个世界,因为他具有一双善于捕捉图像的眼睛。他将置于“抓拍”这一及物动词之后的宾语全部看做风景,因为大自然里的风景从不骗人,从不雕饰,因此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画面,而擅长拍摄人物肖像的魏德运用镜头收纳进的人文风景同样如此,甚至更为世人所惊叹。在2004年8月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魏德运似乎比在台上指点江山的校长们还要兴奋和忙碌,他在细心地察言观色,等待捕捉会场内随时可能呈现的美妙风景。理查德·莱温刚刚发表了一通精彩绝伦的演讲,健步走下讲台坐回席位,似乎体内还存留着此前慷慨豪言的热度不曾燃烧殆尽。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位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耶鲁大学校长并未因演讲的结束而终止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教育家首先是思想者,耶鲁大学近十年来在世界教育界的骄人业绩是与一位善于思考的领导者的努力和实践分不开的,这也是具有三百年悠久历史的耶鲁大学通过一代代学人的前赴后继传承下来的宝贵传统。在这个全球化滥觞的时代,莱温将这笔财富带到了中国,也将带给全世界每一个重视人才培养的民族。这个未完成的思考令莱温继续沉浸其中,站在一旁的魏德运悄然迅速地将镜头对准了他。只见莱温沉默地坐在位置上,西装俨然,鬓发梳整,额头宽阔,微微颔首,目光纯净、眼神穿过圆形镜片注视着下方,表情平和肃穆,孔武有力的左手优雅地托起下颌,唯有食指展开伸向脖颈,流露出无比的自信,这也使他拒绝模仿亚里士多德,而刹那间成为了思想者的一种现代造型:在古典思想者轮廓下浮现出的是一张现代思想者的英俊面容。魏德运恰到好处地按下快门,准确传神地定义了顶级学府首脑的沉思风格。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认为:“我们即使能顺畅而大略地描述人类如何行走,却一点也不能分辨人在一瞬间迈开步伐的准确姿态是怎样的。然而,摄影有本事以放慢速度与放大细部等方法透露了瞬间行走的真正姿势。只有借助摄影,我们才能认识到无意识的视象,就如同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无意识的冲动”(《摄影小史》)。照相机有时如同一只像捕捉蝴蝶那样捕捉无意识的网兜,尽管照片里描绘的是一种物象的实体,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穿过莱温沉静的目光感受到他内心里那份卓越的胆识和炽热的激情。魏德运伦勃朗式的图像特征为这种精神的表达提供了绝佳的诠释形式。背景的疏淡和模糊衬托了主人公肖像的细密和清晰,莱温的头部几乎占据着整幅照片,刻画了一幅完整端庄的思想肖像。通过精密地刻画这位著名教育家的头部特征,他头脑中的思想仿佛也升腾而出,幻化为一种立体景观,摄影师藉此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明亮之窗。诗人欧阳江河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力图在他的诗歌中描写出“火的冷意”和“水的渴意”。与此相类似的是,魏德运的镜头语言同样渴望接近这一目标。踌躇满志的莱温胸中燃烧着一团熊熊烈火,而摄影师却偏偏抓取他一幅冷静的外表,这足以让观者细细品读。往往主人公内心情绪越炽烈,他的面容就越严肃,这其中的艺术张力就越大,传达出的美学品质就越高,就越显示出摄影师技艺之炉火纯青。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作为一所为美国培养出5位总统的知名学府的领导人,依然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踏上中国的土地,他表示:“耶鲁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学,中国学生已经成为耶鲁的重要财富,如果失去他们,耶鲁必将黯然失色。”中国从一个半世纪之前的晚清时期即开始于耶鲁结缘,清朝人容闳远渡重洋考入耶鲁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他也成为进入耶鲁名人堂的第一位中国人,连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布什供人瞻仰。莱温此刻也必定回望起那段难忘的历史,并对开放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远景充满了信心。在魏德运的镜头之下,这位现代教育家肖像在深层品质中具有的“火的冷意”和“水的渴意”被描摹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魏德运的摄影作品往往都充满着康德式二律背反的诗学张力,极富阐释的弹性空间,蕴含着摄人心魄的图像力量。正因为如此,当这幅照片被当做国礼赠送给莱温校长时,站在他身边的莱温夫人霎时间激动得不禁泪眼婆娑。2009年10月18日 魏公村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纸页发黄。好像有点旧。。。
  •     dream school, 没有之一
  •     孙康宜教授是位女先生,任教于耶鲁。教授与教授不一样,正如同大学与大学不一样。因此, 孙康宜是位具有广阔视野的教授——跨越中西文化。
  •     用心读书,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人,得到了应得的环境和机遇,写出了对得住自己和尤其是两岸三地华人的书
  •     本来以为是一本耶鲁工具书,但是买来却发现有彩票中奖的惊喜。是很长时间未遇的好书。书的印刷装帧都算不上精美,但内容却足以弥补其不足。在平实的文字后面是深厚的文化的积淀,让我们可以一窥顶尖大学里那些学者们精神与智慧的强大魅力。喜欢!
  •     受益匪浅
  •     内容没仔细看,但随时一翻,就有两页排版有问题,有一处“事情”印刷成“情事”
  •     当游记看
  •     林达谈米帝政经哲,孙康宜谈东亚 美 欧三方具象文化,全了。另附,名字很坑爹好嘛。
  •     1、生硬地改动书中部分词语,不但显得迂腐,还使文章的语感大打折扣。2、孙康宜女士是东语系的教授,理论扎实是没的说的,只是文采略显单调。 综上所述,给三点五星。
  •     有不少逸闻趣事。。。很想知道孙教授戴的那个无比晃眼的项链的来龙去脉。。。
  •     内容是喜欢的,但是文字表达不是我喜欢的
  •     还不错,有启发!!
  •     美国精神
  •     这本随笔集是孙康宜女士写的她在耶鲁大学教学和生活的心灵故事,书中的文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文笔是那么扑实而又细腻,就像作者的美丽一样,散发出阵阵清香。作者赴美近30年,不少文章仍流露出对故国很深的情怀。
  •     在图书馆翻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又是什么介绍的耶鲁名校的书,后来读过以后才感觉中国的文学让外国人去研究了。
  •     先是《读库》中李怀宇那篇“旅美三女史”,然后是张充和口述、孙康宜笔录的《曲人鸿爪》,遂对孙康宜有了印象,藉着对耶鲁的崇拜,然后读到了这本书。尤其喜欢校长雷文的那篇。
  •     通才教育以教育本身为目标,它与实际的功用无关, 并不教我们what to think, 而是教我们how to think, 使我们有批判自己、界定自己的价值观的能力,使我们抵挡碰见与不宽容的想法,进而推进独立思考和自由言论的悠久传统.
  •     孙康宜女士经历丰富 学多识广 人际广泛
  •     好书,身临其境的描述
  •     想卖作者的另外一本书,《读书》上介绍了,还没有上架,就买了这一本,有点流水账的嫌疑
  •     孙宜康,时贤也。想多多了解一点这位学者。
  •     在耶鲁大学教学和生活的心灵故事。
  •     这本书拿到手已经有两天,由于十一假期较忙,所以只能是每天晚上抽空读一读,书读的不太多,但是已经能感受到耶鲁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由的思想,和无限活力。等读完这本书,到时候过来,好好跟大家一起分享!
  •     建议读者同时购买苏炜的《走进耶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