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309099645
作者:[美]理查德·拉克曼 (Richard Lachmann)
页数:410页

内容概要

理查德·拉克曼(Richard Lachmann),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Albany)社会学系教授,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和历史比较社会学,是北美比较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20世纪90年代借“精英斗争理论”成名,对查尔斯·蒂利、迈克尔·曼等大家的理论作出重要补充和修正。本书是他的代表性著作,曾获美国社会学协会2003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和2002年巴灵顿·摩尔最佳图书奖。此外,他的著作还包括From Manor to Market:Structural Change in England(1536-1640),States and Power等。

书籍目录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西欧巨变
作为历史行动主体的精英和阶级
本书的安排

第二章 封建制的动力
多布关于转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行为的物质制约
英格兰和法国的精英和农业阶级关系(1100—1450年)
庄园结构在英格兰和法国的延续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简注

第三章 城市资本主义的局限
韦伯及其批评
构筑一个城邦兴亡的结构模型
城市力量的人口测度(1300—1700年)
城市自治权的基础
佛罗伦萨的独特性
佛罗伦萨的政治斗争和结构变迁,1100—1737年
佛罗伦萨政治体制的经济局限

第四章 国家形成:英格兰和法国
英格兰和法国的宗教改革与精英分裂
英格兰
法国

第五章 死胡同和绕远路——西班牙和尼德兰
西班牙
尼德兰
西班牙和荷兰的政体比较

第六章 精英的自我防卫和阶级关系的转变:英国和法国
地主们对精英斗争的回应:从宗教改革到1640年代英法两国控制土地的各种策略
农民的抗争和农业阶级关系的定型
英格兰和法国的经济发展
从农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

第七章 宗教和意识形态
对韦伯的挑战
精英、教会的独立性和宗教改革
制度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宗教改革
理性和结构
理性及其局限

第八章 结论
非精英行动者和革命
地缘政治和世界体系
意识形态和文化
行动者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研究国家体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学者提供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精英视角,为解释资本主义产生的偶然性而非必然性正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本书涉及欧洲转型和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及争论。作者首先重新分析西欧变革之前的社会结构,而后展现封建主义因素的重组如何创造了新的资产阶级团体和国家,以及那些更理性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信奉者又如何获得了特权。作者观点的每一部分都涉及某些有关欧洲转型的争论,并以英国、法国、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的精英斗争为例来解释资产阶级产生与经济转型的不由自主。本书适合政治学献研究索引工具之用深度阅读。


 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zhanzuo zhanzuo 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豆瓣哭了zhanzuo zhanzuo zhanzuo zhanzuo zhanzuo zhanzuo
  •     理查德拉克曼: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Albany)社会学系教授,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和历史比较社会学,是北美比较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即以“精英斗争理论”成名,对查尔斯•蒂利、迈克尔•曼等等大家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补充和修正。本书是他的代表性著作,曾获美国社会学协会2003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和2002年巴灵顿•摩尔最佳图书奖。此外,他的著作还包括From Manor to Market: Structural Change in England, 1536-1640 (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1987),State and Power (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What Is Historical Sociology?(Polity 即出)和First Class Passengers on a Sinking Ship: Elite Privilege and the Decline of Great Powers, 1492-2010 (Oxford即出)。译者简介郦菁,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学系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讲师。曾师从本书作者拉克曼。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维舟,原名沈茂华,毕业于厦门大学,上海著名书评人及自由撰稿人。徐丹,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师从本书作者拉克曼。主要研究方向是组织理论和发展社会学。封底“理查德•拉克曼像是把大拇指插在背带裤里,昂首阔步地走在历史社会学的大道上,挑战他遇见的几乎每个人。他充满智慧地迎战,许多对手被迫鼻青脸肿地退下。赢家、输家和观众最终都从拉克曼关于欧洲在一个漫长而关键的时段如何完成社会变迁的大胆探索中获益”。——查尔斯•梯利,哥伦比亚大学“理查德•拉克曼的《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对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研究高度原创、分析精辟。该书并非是用新瓶装旧酒,而是扎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精英理论,并进行了全新的综合。拉克曼以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这样分析方法运用到一系列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案例研究中,形式多样、令人信服。任何对社会变迁的宏观历史过程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研读这本书。”——艾瑞克•俄林•赖特,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拉克曼这本令人期待已久的专著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贡献。他延续了韦伯的传统,并进行了大量原创性的研究,为那些在15到18世纪欧洲开启了经济和文化巨变的社会变迁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全新解释。所有对商业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都应该阅读《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罗伯特•乌斯诺,普林斯顿大学“《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一书的广度远远超越了它宏大的标题,然而本书最出彩的是它在趋势、数字和微妙细节上一贯的精准。本书集中审视了欧洲过去几个世纪内一系列不同的主体和他们的权力机制,包括城邦、帝国、民族和行省,也包括农业实践、庄园法庭、货币体系和贸易。”——哈里森•怀特, 哥伦比亚大学
  •     资本主义和现代世界的起源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原本就是解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发生、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此,有人认为是某种重要的“大分流”起了作用,有人认为是欧洲的殖民掠夺和军事优势,也有人强调新教伦理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另一些人却又持相反意见,认为不是清教徒式的勤奋节俭,而恰恰是奢侈才催生了资本主义。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总是只能发生一次,人们无法通过控制变量来重复实验以验证自己的假说,但各家都有一点隐含未言的或许是:对最早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是在无意中开创了历史,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创建一个现代社会,大概更无从预见自己将被看作是“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只是在自身的社会结构位置上、根据其所在社会的动力行事而已。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但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想像力,也是逻辑思辨的精彩呈现——因为它是一个涉及到如此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以至于任何一种理论解释可能都难以全面地把控全局,这就使不断往复的批评辩驳成为可能,从而激发出新的思考。社会学研究常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仿佛其研究的社会形态是无历史的,但在这一重要问题上,深入的历史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在本书中,理查德•拉克曼在分别讨论西欧各国的早期资本主义时,都必先概要地回顾学界的各种主要理论解释,指出其解释力在哪里、其缺陷又在哪里、有哪些是这一理论所未解释或无法解释的;这一番梳理,其实也是在说明他的“精英斗争”理论何以成立。或许不妨这么说,“精英斗争”理论的解释力,正在于其对原有理论缺陷的批评。在拉克曼看来,那些往往都太强调某个单一的客观主导因素(如新教伦理),而忽略了驱动这些变化的社会动力的结构性分析。不必说英法荷西各国都有不同的经历和道路,即便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常常存在着极多的差异,这又岂能以“新教伦理”或“个人主义”这样模糊的界定来解释?在他看来,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以及各国之所以走上不同的资本主义道路,说到底都是由其内部精英斗争的动力结构所塑造的。“精英斗争”并不是一个新的历史现象,可能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一直存在,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比“新教伦理”假说更强调资本主义诞生前后历史的延续性而非断裂性。确实,被认为早期资本主义典范的意大利城邦,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中世纪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理性”也并非是宗教改革之后清教徒的专利,中世纪的欧洲人在盘算自己的利益时一样理性,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理性决策与后世信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者不同:例如,处在当时佛罗伦萨任一公民的位置上,他都显然会认为,理性的决定是继续保持与教皇的特殊联系,以捞取政治上的特权来保护这个城邦的繁荣,而不是抛开这些创建一个纯粹资本主义关系的经济秩序,因为前者明明能更轻易地获取更多稳定的好处,更何况当时的人们也无从想见一个“纯资本主义关系”,那是后人时代错置的想象。问题在于:何谓理性?如何才是理性的决定?在股市暴涨的时候将大部分积蓄买股票以获取利益,在短期内看来也是“理性”的,但如果不幸遇到熊市乃至崩盘,这就成了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历史上的行动者也是如此:他们看到并抓住面前的机会,但并不能预见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常常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就是典型的案例:他竭力打击教会,没收其财产以酬庸自己政治上的追随者,随后的君主又渐次削弱大贵族和大地主的力量,这一系列举动原是为了建立一种绝对主义的权力结构,但却打破了原先的权力制衡,造成中小地主在地方的崛起,这些人由于数量太多而难以收买,其权力又更基于地方,结果当议会派与国王起冲突时,英国内战就此爆发,王权也一度颠覆。因此,拉克曼在阐述西欧近代史上的这一巨变时,更多地强调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因果链条具有巨大的偶然性——概言之,人们是不由自主地、有时甚至违背自己初衷的情况下无意中走向资本主义的。人们并非一开始就有某个蓝图,而只是在应对眼前的挑战,但其积累的效果却是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各地的种种差异,承认了“资本主义”是个复数(正如“民族主义”也有种种不同道路),也解释了其各自的弱点所在——比如,为何意大利城邦和荷兰未能延续其辉煌?答案是:一度给它们带来成功的那种精英之间关系的动力结构,最终也束缚了它们,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么说来,资本主义和现代世界的起源,是自发形成的某种“变异”造成的偶然结果,并不是谁预先计划的,因为在那么复杂多样的斗争中,谁都无法预想到其合力造成的结果会是怎样。这似乎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秩序上也有着“无形之手”促使人们走向新的世界——那只“无形之手”或许就是这一变化背后的社会结构(或拉克曼明确宣称的精英结构),是它决定了社会变化的动力构造;从全书宗旨来说,其分析的重点也更多地落在“结构”而非“偶然”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那么,既然精英斗争并非一个新的历史现象,那么为何恰是在这一时期的精英斗争才最终造就了资本主义?对此拉克曼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或许可以说:因为仅在此时,精英斗争的结果才为资本主义准备好了其得以生发的社会土壤。虽然这谈的是西欧,但对于反观中国历史也不无启发。所谓“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原曾是显学,至今仍书写在教科书上,对此的争论也从未停歇,但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某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痕迹,事实上是对某些“现象”的观察,而缺少对社会内部形态以及这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动力结构的剖析。西欧之所以能产生这些精英斗争带来的变化动力,原因在于罗马帝国崩溃后已不存在一个一元的权威结构,意大利城邦的自由与繁荣,本身就奠基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之间斗争所造成的缝隙之上。这就像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一书中所指出的,中国历史上往往倒是在分裂时期,个人自由、地方自治和地域开发出现大发展,这是在铁板一块的时代所难以得到的。很难相信,明清时代的社会结构,能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持续的变化动力。当然,任何理论都很难是完美的,“精英斗争”理论更多地强调了行动主体的无意识性,而淡化了他们的自觉性。它很好地解释了西欧各国的不同道路,但由于是分别叙述,给人的印象仿佛它们是在封闭的世界里各自孤立发展的,其动力完全源自本国本地区内在的结构,而不太强调某些普遍性的因素以及各国之间互相的交流与影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许反倒是外在的压力或影响才带来了变迁的动力,因为“精英斗争”中,外国精英有时也可能是其中一方。他的理论对话也基本是面向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但有时人类学家的意见或许也值得参考——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中曾提出,理想型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那种纯粹的利益交换领域,乃是一种现代发明,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原应是深嵌入文化序列中的一个领域。照此看来,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早期资本主义者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无论是寻求教皇特权还是将自己的资本“再封建化”,意大利城邦的人们没有将“资本主义”经济看作是分化且自我规范的领域,原本就没什么错。不是说了么?他们是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勘误:p.62:在《中国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India[1916] 1964)和《印度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China [1916-17]1958)中:按原译无此误p.74:筑固:巩固p.86:在从属到独立的谱系中:原译作“连续线上”,或可作“光谱”,“谱系”则误p.119:在各个公国(duchy)中:原译作“这个公国”,因仅指佛罗伦萨p.197:因为那会他们既有的收入和权力构成竞争:“那会”之后应加一“对”字p.318:亚里斯•戈德斯通(Areas Goldstone) (1988,p. 290地图)把土地按质量分类:查原文Areas Goldstone (1988, p. 290 map) classifies as possessing similarly good soils variously,”areas”是classifies的宾语,并非其名为“亚里斯”p.351: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地区掌从:“掌”字下漏一“握”p.352:天主教兵团(Catholic Ligue):应指“天主教联盟”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有点繁琐,稍不注意就困在证据之中了。
  •     Lachmann最重要的著作。翻译也许多有错讹,还请各方家指正!
  •     在文风、立意等方面与此前所说的failure by design那本书有一点像,但是这本书就可以登大雅之堂,因为写作与数据处理、例证选择等方面看起来便是用心之作……我这么写才不是因为这是复旦出版社的呢……
  •     确实是一本了不得的著作!而且作者最终非常合理地将整个社会及生产力的划时代转变归结为生产关系或者阶级关系的变革(虽然根本没有论证,因此成了本书最弱的一个环节),并没有用自己的精英斗争理论强加在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之上,对构建出理论所应用的解释对象有相当的见识。
  •     变化大多取决于精英集团的内部博弈,而非精英集团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
  •     不讲阶级斗争、生产力关系变革的宏大叙事,历史发展的动力就要回归到具体的矛盾扩展中去,拿“精英阶层”的奋斗来讲故事,就如《纸牌屋》或《绯闻女孩》说的都是些中产或上层人物的发家、日常八卦史,跟听书看戏类似。那些不肯安分的仍然要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历史大体如此。
  •     Tips: 如果觉得此书难读,可以先读作者发表在ASR上的论文 Class Formation without Class Struggle: An Elite Conflict Theory of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偷懒的话,我日记里有此文的笔记。力争一年内可以写一篇比较完整的书评。#Flag# #推广导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