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里海岸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9981474
作者:[美] 诺曼·梅勒

内容概要

诺曼·梅勒
☉美国著名作家,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美国“全国文学艺术院”院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
☉两获普利策奖的文坛鬼才和数届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
☉上过前线,当过导演,参加过纽约市长竞选,还结过六次婚,育有九个孩子,同时也是 “硬汉文学”、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与新新闻主义写作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个集小说家、政客、文化名人、随笔作家、记者、文学批评家、诗人、导演、编剧、演员、社会活动家、运动迷于一身的时代偶像,梅勒毕生将写作当成一项英雄般的事业。
☉他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更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因此被称作“美国最伟大的当代作家”。一位与海明威并驾齐驱的重量级作家。
1923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1944年至1946年在太平洋地区服役;
1948年写出了成名作《裸者与死者》;
1968年,《夜幕下的军队》获普利策奖;
1980年,《刽子手之歌》)再获普利策奖;
200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
2007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说《林中城堡》。

作者简介

二战中受伤失忆的屌丝青年罗维特,潜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幢公寓内,以写小说为生,而这只是他的表面工作。周围众多室友与他一样,都有一个隐秘的过去,并肩负鬼魅般的使命。他们麇集于此,忍受着破旧不堪的公寓环境,以共同争夺一个人的忠诚。
继《裸者与死者》之后,诺曼·梅勒继续践行巴洛克式的超凡想象。《巴巴里海岸》糅合了卡夫卡式的不安与奥威尔式的偏执,并掺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一浪一浪地挑战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思维惯性。


 巴巴里海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拜读过卡夫卡小说的读者应当十分清楚他的行文风格----涵盖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两个方面,将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集中突出世纪情绪,表现人的孤独和恐惧,得以再次表现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而作为一部糅合奥威尔式讽喻与卡夫卡式噩梦的政治小说—--巴巴里海岸,他是最早关于冷战的现实作品。作为一个失忆的青年,尤其是经历过战争的失忆青年罗维特先生,战争的伤害非但没有恐吓住他,却让他更加的无法遗忘战争,哪怕连失忆后,他都并没有将失忆作为生活的另外一个新起点,而是完全陷入一种自我追问和探究“我是谁”的状态中,并且不可自拔。在罗维特先生通过镜子,看着有如艺术品一般外表的自己,当他摸着耳朵后面的一小块不长毛发的干枯皮肉,这些陌生的画面通通让他发疯式的想着自己究竟是谁,他努力的回忆起这是战争之后留存的痕迹-----那么他现在到底是谁。这种战争和身份的双重困惑让罗维特先生都陷入接下来的孤独中,这种孤独甚至远远凌驾在是否找到自己是谁的答案以及是否从战争中自愈所带来的孤独感。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孤独者。罗维特先生很有规律的重复着同一件事情,哪怕不惜耗费他足够的时间----写作。每当夜幕降临,的那个只有蜡烛陪伴着他的时候,罗维特先生必将倍感孤独,这种强大的孤独除了来自写作的房间里有着早已老化得不能用的电路线所带来的情感窘境之外,更多的来自于罗维特先生孤独的内心世界。写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只是闲暇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而有的人足可以称之为入迷的状态,这里不难推测,作为倍感孤独的罗维特先生,他无疑是后一种的代表,并且十分绰绰有余。为了可以专心写上六个月的小说,他以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钱的方式攒够了可以写小说额一切开支,当然了他得同样精打细算的去花每一分钱,包括廉价的房租费用在内。八尺宽的房间,罗维特先生只能侧着身子走到房间内的窗户边,让我们简单的看看房间的现状,必然配的上他所支付的房费,墙壁上的油漆显然有不少年头了,到处是随处可见的污点,表面已经突起水泡,石灰已然大片脱落。但对于罗维特先生来说,他是真心的喜欢这个房间,足以给他一个写小说空间的这样一个功能,显然只对于这样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他是满足和满意的。我想在这时候,这种情况下,用“屌丝”来形容他是再贴切不过了。罗维特先生正是在这所破旧不堪的公寓里面结识了他的房客吉娜微夫人,起先,,这个房客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作为一个美丽且性感的女性,没有人认识和知道她的丈夫。吉娜微夫人带着她的一个女儿,作为一位已婚妇女,她并没有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孩子身上,而是永远都在花时间来打扮自己,这无疑让一个原本就过份美貌的女子更加得迷人-----顶着一头火红的头发,走起路来摆着肥臀的女人,四肢小巧,脸蛋没有一点儿皱纹,腰部十分的纤细。根据罗维特先生结识的另外一位房客麦克劳德陈述,吉娜微夫人虽然美丽和充满魅力,但她性格多变,极为古怪,这一点罗维特先生是有目共睹的,吉娜微夫人似乎每天都在唠叨着自己的繁忙,但是究竟在忙些什么呢,看上去不过就是整理房间和花时间打扮自己上,夫人她觉得自己在跨越重大的困难去把自己的女儿莫妮娜培养成好莱坞国际巨星,并且吉娜微夫人有着过人的把握和信心,为此莫妮娜必须要保持童颜才行,甚至为此不惜用某种方式去阻止孩子的正常生长以至于她的手臂都呈现了溃烂的局面。作为租客的麦克劳德很快就吸引了罗维特先生的注意,主要愿意在于只有他主动坚持负责清理浴室,这显然与整栋房子都很脏的环境格格不入,另外对于他的相貌而言,枯瘦的脸以及驼着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给罗维特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栋公寓里,似乎只是平常间的生活往来,其实不然,每个人之间的交流和不经意乃至刻意的交流都带着某种使命的重要色彩,罗维特先生想要和吉娜微夫人发生点什么,结果她却以不同的方式和情绪告诉罗维特先生意想不到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故事,并且吉娜微夫人将它们刻画成史实般的真事,而罗维特先生不太愿意和麦克劳德有过多的往来,甚至可以说似乎有点讨厌他,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和罗维特先生讲述了让罗维特更震惊的事情,并且很快的沉迷其中,似乎留下了很多的悬疑待罗维特先生去解读,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带有不确定的真实性,同样的,对于吉娜微夫人和麦克劳德来说,作为作家身份的罗维特先生是否只是一个简单的作家,而不带有政治的导向者。接下来事漫长又漫长的一天,罗维特先生始终没有从吉娜微夫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却不经意之间迎来了蓝妮的到来。她身材苗条,却极不协调,穿着破烂,不休边幅,却自认为这是一种极为自由的状态,她请求罗维特先生帮她从吉娜微夫人那里租住一间更为破落的房间,最终罗维特先生帮助了他。蓝妮的入住,让霍林斯沃斯也加与到这种大环境中来,不,或者可以这样说,霍林斯沃斯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存在着,只是之前没有发挥当场性的作用而已。时间、地点、人物基本已经排列和组合到了一起,美国作家诺曼.梅勒通过刻画他们每个人表面的工作来一点一点揭露他们各自一个个隐秘的过去,并肩负鬼魅般的使命。他们麇集于此,忍受着破旧不堪的公寓环境,以共同争夺一个人的忠诚。战中受伤失忆的屌丝青年罗维特先生,在那个廉价、肮脏的小旅馆里,与周围的人物渐渐一步一步真面的接触,战后埋藏于心中的隐隐不安在日后的交流和相处中不断的渗透出来罗维特先生野心的发酵。最后以麦克劳德那个信封装着的遗嘱结束了全文。给米奇.罗维特。在我生命的最后也是在我人生的第一次,我发现自己可以拥有无私的友谊,我把我的社会主义文化遗产交给他。像是事后添加的,他潦草地写着:希望他能给看到凤凰的涅槃。罗维特先生带着这份渺小的希望,带着这个小东西,去朝着那个方向继续前进,不留余力。并与此同时,庞大的敌人在不断的增加,罗维特先生明显的感受到风暴正在临近,这与文章的开头,“或许,我从来没有走出过战争。”也是在凸显出和罗维特先生有直接的较量。
  •     这本书的译者比较好《巴巴里海岸》是美国的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早期的作品,好像是他的第一本小说《祼者与死者》引起轰动后的第二本小说,当时的作者已经因第一部作品一炮走红,获到了在文坛上永久的地位,第二本小说是讲述二战中受伤失忆的屌丝青年罗维特,他攒够了钱让自己未来6个月的生活无忧后,找了一个最廉价的公寓来写作,他想当一个作家,不管能否成功,至少要试一试才知道。于是他通过剧作家丁斯莫尔来到了这座破烂不堪的公寓,承租丁斯莫尔之前居住的小屋。丁斯莫尔要出国几个月,他觉得罗维特很适合住在这里写作,他带他认识了房东。当罗维特承租下来后,陆续认识了房东吉娜微,这是一个瘦小但非常漂亮的女人,罗维特都惊艳到她长得太好看了。而丁斯莫尔说吉娜微喜欢罗维特,她看他的眼神不一样,被他年轻帅气的气质吸引了。所以罗维特入住后,这两人整天打情骂俏的,互相勾引着。哈哈。《巴巴里海岸》读到一半仍是琐碎的生活故事,罗维特在约布鲁克林区一幢公寓里写小说,跟周围众多室友一一认识并交流,大家都有隐秘的过去,那些过去的故事随着认识的深入和交流的愉快都被作者挖掘出来,看起来没有什么起伏,几乎都是片段一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都有着烦恼和不开心的一面,而生活在继续,他们都是小角色,所以他们只得听从命运的安排,在简单的生活中演好自己。有的人真诚,有的人虚伪,但不用置疑,每个人都有背后的故事。但是译者翻译的非常好,译的句式有中国文学的味道,很多的句子写得很优美的。我们有时候喜欢某个作家,不单单是他的故事讲得足够好,或者他的人物塑的足够好,那都是我们深深读过书之后才知道的。但是如果他的文字和讲述的语气不吸引我们,或者他的结构及节奏不加分的话,也会消弱作品的影响力。但是《巴巴里海岸》的译者把这个分寸掌握得很好,怎么说这种好呢?就是翻译的痕迹比较不明显,情绪和故事情境好像是他自己表述的一样,于是显得很动人,就算是开头介绍的泛泛而谈的人和事,公寓里的邻居也好,罗维特的生活琐碎也罢,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的,所以译者是有文学天赋的,他们真的没有写过自己的作品呢?我翻看了封二和封三的介绍,只有作者诺曼·梅勒,如雷贯耳的大名,甚至书本的封面作者的名字比书名大了十倍,但是关于译者,只有署名,关于介绍来历只字未提。看来是无名英雄,但是我要告诉他,我相当看好他的。有很多外国作品被引进中国的时候,译者用了直译的方式。天啦,一部外国作品,作者的幽默语句换成中文句子,如果用直接的意译方式出来,真的没什么趣味了。《巴巴里海岸》的译者是一个例外。他太棒了!
  •     这本书没有导读,也没有序。做好心理准备,开篇就要跟作者直接较量了。“或许,我从来没有走出过战争。”第一句就奠定了全书的悲情基调。战后埋藏于心中的隐隐不安在日后的交流和相处中不断的渗透出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给主人公的定位是内心彷徨的硬汉。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硬汉文学,充满了粗俗的言语和暴力的情节。然而,这本书读完却很少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像是情景剧一般展现了战后人们的忧虑和理想。整本书充满了隐喻。这个在前半部分并不明显,但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大段大段的涌现出来。仿佛前半部分大家都在带着面具演戏,后来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就撕开脸扯皮了。一个执着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阶级利益的代表,还有一个彷徨在二者之间的女人和孩子。这些人都在纸上谈兵,滥竽充数,却又不得不伤痕累累。一个流浪女青年,看似经历沧桑,却迫于战斗力不足,没有办法向任何一方提供帮助,也没有办法躲开任何一方的控制。至于作者,另一个现实的经历者,却像树中描述的一般“辩护着,谴责着,祈求着,冷漠着,直到晕头转向”。作者是谁,就是战后的美国人民。战争让人民对于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也就是说不止是在东欧在亚洲,在战胜国的最大利益者——美国,也产生了精神迷茫。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通货膨胀到底应该怎么办?两个人都来追求我,我要怎么抉择?很大一部分,作者是在对资本论进行再解读。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发现这个乐趣。这些话读急了,都像是废话。在世界的某个阴暗的角落里,有人在哭喊,有人在逼问,有人在对着空气描画根本不存在的蓝图。就好像另外连个房客一样,为了不一定存在的黑盒子,用尽了心机和手段,他们支走了群众,“在我们身后的房间里,战争结束了,伤亡还在计算着,条款还在签订着。”而有羞耻感的人却只是群众。这是全书讽刺的巅峰了吧。这本书的名字是《巴巴里海岸》,作者却只在最后提到了靠岸的问题。也许会造成一定的迷茫吧。毕竟理论和思想不断涌现,像狂风暴雨把人们砸晕了,现在大家都急切地渴望着上岸。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
  •     非在彼时的社会环境中经历过冷战之人不可全然理解的作品,设置了太多的沟壑,或者说仅仅是因为文化系统的差异造就了这些沟壑并使之对于我们而言难以逾越。
  •     边录边看,居然还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