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陌生人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06832243
作者:[美]马克·吐温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我把我的兄弟摇醒了,我们一边等着术士,一边聊天打发时间。我说,他来不来实在难说,因为他行踪不定,在需要他的时候,他反倒可能不来;可是,施瓦兹非常想留下来碰碰运气,因此,我们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一边聊着,一边等着。他对我讲了许许多多他当梦幻之国的精灵时的生活和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他们那个族群就是这个作派。要是另一个话题使他发生了兴趣,那他的话刚说一半就会拐了岔道,说到那个话题上去了,既不道歉也不加解释——哦,就像做梦似的,他说话时,偶尔夹用一些奇怪的词句,这些怪词儿是他从许多地方学来的,因为他哪儿都去过。有时,他能说出那些字句的意思,并且告诉我是从哪里学来的。但是,他往往解释不清这些字句,实际上他能够说清的少而又少。他说,梦中人的记忆力是反复无常的,时好时坏,总是把握不定。比方说“拐了岔道”这个词儿吧,他就想不起来是从哪儿学的了,大概是在猎户座三星中的一颗星上学来的。有一年夏天,他在宇宙中碰到了几个从天狼星上来的旅游者,他和他们在那里过了一夜。他能确切记住的事也就是这种程度了。至于说他是什么时候学来的,他就全然不知了,也可能是从过去的年代学来的,也可能是从未来的年代学来的。他分不清什么是过去和将来,也许他处身于过去或将来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呢。事实上他也不可能知道,因为过去和未来是人类的词汇,他是无法理解的。对于梦中精灵来说,过去和将来完全是一回事,是无法彼此分开的。“无论如何,这是无关紧要的。”这话从他嘴里说出听起来多自然啊!也许可以这样说,他对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的认识还是十分幼稚的。 他常常不知不觉地说出一些词儿,这些词儿的含意对他来说是十分清楚的,而我则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它们都是从那些我完全不熟悉的异域学来的。有些是从彗星学来的,那儿没有任何固态的东西,人们也都没有腿;有些来自我们的太阳,那里,只有在炽热的状态下,人们才觉得心情舒畅;你不必对那里的人说什么寒冷啊,黑暗啊,因为你无法把这些词汇解释清楚,使他们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有些词是从眼睛看不见的黑暗的行星上学来的,这些星球在漫漫长夜中遨游,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冰甲,那里的人既没有眼睛,也用不着眼睛,你就是费尽心机想让他们明白温暖、光明之类词汇的含意,也是空忙一场;有些则是他从茫茫宇宙中学来的——那里是以太的海洋,漫无边际,不可穷尽,那里是幽邃朦胧的黑暗的荒原,你能够以思维的速度永远在这荒原中飞奔。在令人厌倦的长途跋涉之中,你会碰到令人振旮愉悦的太阳的群岛。

前言

小时候爱看马克·吐温的小说,有一阵子很入迷,且颇有生不逢时的感慨,恨不能与哈克贝里·芬和汤姆·索亚生在同时,月黑风高,一起摸进一座古堡或幽邃的山洞;或者扬起自制的布帆,穿过大河上的闬闬水雾,向一个神秘得令人兴奋得发抖的地方挺进……凡是在青少年时代读过吐温老头儿书的人(尤其是男孩子),大概都不免有这份情怀,并惊讶这位大胡子何以像孩子一样淘气。据说,当代青少年颇沉迷于电视文化和所谓的通俗小说,经典之作不那么“永恒”了。也许此说有理。不过我想,少年心性恐怕是少数“永叵”的东西之一,而吐温老头儿写的正是这个。我仍然相信鲁迅说过的话,马克·吐温的作品能“使现在新土地里的儿童还笑道:‘马克·吐温是我们的。’”(鲁迅:《夏姓日记小引》)。    然而,《神秘的陌生人》却推出了一个与哈克贝里·芬和汤姆·索亚截然不同的少年形象——面色苍白而孱弱,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貌似谦抑,实际上却总是在搞恶作剧,要么皮里阳秋地调侃,要么尖酸刻薄地抨击蜩螗世事;呵神骂祖,不拘一格——原来他是来自宇宙深处的精灵!马克·吐温的最后一部作品中出现的竟然是这样的少年!不知是学问过富还是遭逢不凡的缘故,大作家们总爱给后人留下一大堆谜去猜想,吐温老头儿亦莫能外。此所谓“名人现象”欤?    吐温的晚年也真不幸:三个孩子早夭,妻子也继之撒手而去。据说,他从此须眉皤然,索性做了十四套白色西服和一百条白色领带,天天通身皆白,直到1910年4月21日溘然长逝。一般论者认为,他后期作品的悲观情调和这段生活有关,故而渐人偏激,成为一个“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了”(鲁迅语);他甚至刻薄地说:“人……是一种多么卑鄙、可怜而又可笑的东西啊!他对自己的性格、力量和品质及其在动物界的地位的估计,又是多么的错误啊!”    当然,有的论者不大同意这种“后期悲观说”,认为马克·吐温前期是明快、幽默的风格,而后期则是冷峻、辛辣的风格。我国的学者许汝祉先生就认为,由于有关吐温的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的陆续出现,把五十年前鲁迅的定论“当作金科玉律,更改不得,这种治学态度与方法,鲁迅先生在生前是最反对的”(许汝祉:《真正的马克·吐温》)。美国当代学者约翰·S·塔奇教授亦认为,《神秘的陌生人》一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探险,是深入探索心灵,并进而涉足非意识的梦幻王国,最终达到太虚幻境的一次旅行;这种太虚幻境是令人震惊的,要想成为完人就必须敢于踏入其中”,言外之意,颇不以“后期悲观说”为然。此亦一说也。    我不是马克·吐温研究的专家,置喙论争,裁判是非,诚属力所难及。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吐温老头儿后期作品的悲观厌世情调是显而易见的,尤其读过本书后,这种印象更为强烈;除了机锋迭出的戏谑外,作品的基调与前期几乎截然相反。姑不论其他,仅此一点,就证明本书在马克·吐温的作品研究中具有毋庸置疑的、极为重要的价值。    我认为,我们似乎应当把这种悲观情绪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加以估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观察。吐温的晚年,正值20世纪初叶,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概正处于“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积累的方式表现得较为凶狠、赤裸;而大凡能写儿童作品的人都是至情至性,易走极端。有的人愿意自造温馨纯洁的世界,不愿开眼看黑暗;吐温则似乎走了另一极端。他看透了人情世故,目光明敏,老而弥锐,对“镀金时代”彻底失望,不免渐渐愤世嫉俗,终至“斯人独憔悴”,当是情理中事。况且,一位大作家的风格、手法、观点的递嬗变化,往往有很玄妙的东西在其中,一定要说得丁是丁,卯是卯,往往很困难,似乎也不必要。譬如,有人认为在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中(如《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就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类’的悲观情绪”(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那时,他尚不是老头儿,家庭大概也还算美满,领袖文坛,正是得意之秋。故此,除了社会大环境外,宗教信仰、个人性格、民族、地域,乃至意外的际遇,都会对一位作家的思想产生复杂的影响,并随时会从其作品中表现出来。倘若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仅硁硁然于其家庭悲剧,似嫌狭隘了一些。    在吐温的最后一本书中,他的厌世如此之深,牢骚如此之盛,反倒使人隐隐感到,这悲观之中也许蕴含着对人类本身的绝大反思。作者似乎在苦苦追问着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人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估价自己的品格和力量?人类的归宿何在?正如J.S.塔奇教授所说的,本书中那个迷宫般的古堡中的数百间空房屋,也许是“暗喻着人类头脑中尚未被利用的智能”。也许人类过于固步自封,不能正确地评价自身,自以为是地蔑视自然,到头来只能显示自己的浅薄和可怜!《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从九万里高空俯视人间时,取得了红尘中人从未有过的视角,那么,吐温老头儿从奥林匹亚山上俯瞰碌碌人世时,那体验一定很复杂。失望、厌弃、恼怒、揶揄——读来令人心胆俱惊。然而,倘说他的悲观厌世是对人类的一种近乎狂妄的蔑视,那么,我倒以为不尽然:弃绝旧的往往是殷殷期待新的;悲天悯人本身就是慈厚的人道。    《神秘的陌生人》是马克·吐温七十岁时写的最后一本书,作品的背景是中世纪奥地利的一个古堡中的《圣经》印刷所。不过作者笔下的那个奥地利村庄总是隐隐透出他的老家密苏里州汉尼巴尔镇的影子,印刷所里的故事更是作者青少年时代当印刷徒工那段经历的再现,因此,娓娓道来,甚有情趣。但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大量地采用了暗喻和荒诞的手法,想象玄怪,匪夷所思,与他以前的作品大异其趣,以致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时空随意交错,天上人间,妖魔鬼怪,信手拈来,在所不忌。当然,这与吐温想要表达的思想很匹配,所论者大,必得突破常法;不过主旨过于玄妙,情节就不免流于空疏了,似嫌议多于叙。话又说回来,减淡“讲故事人”(storyteller)的色彩,倒也接近现代主义的追求。其间得失,颇值得论者研究一番。    据记载,马克·吐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打定了惊世骇俗的主意。1899年时,他对他的朋友、作家威廉·豪厄尔斯说过,这书将是一部“毫不留情面的书”,乃至于他决定生前不将它付梓。于是,这本书命运坎坷。据考证,本书有三个稿本,现在读者看到的这一部是最后一稿,也是最完整的一稿。在马克·吐温逝世六年后,佩因与哈珀兄弟出版公司的编辑弗雷德里克·杜涅卡对这三部手稿来了一次“大清洗”。他以最早的那部未完成稿《年轻的撒旦》为基础,搞出了一本《神秘的陌生人》。这个本子把吐温的话删去了四分之一,然后把第三个稿本的最后几章接在了这个本子的末尾,把这部作品弄得不伦不类,甚至把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坏蛋阿道夫神父完全删掉了。鲁迅先生对马克·吐温后期创作的评价,依据的就是这个本子。严格地讲,这个版本是编辑滥造的结果,严重地歪曲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在这桩窜改(或伪造)事件中,当时的道德观和生意经起了双重的作用。    读者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的编辑根据马克·吐温的第三稿整理加工而成的。这家图书馆藏有马克·吐温的在1910年去世时所拥有的材料——六百多部文学手稿,四十五本札记和期刊,几千封家信及作者收到的知名人士的一万多封信。该馆雄心勃勃地从1981年开始搞了一个《马克·吐温文库》,其中包括许多没有发表过或鲜为人知的作品;这委实是一桩了不起的善举!1981年9月4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专稿中指出:“在马克·吐温文库版的《神秘的陌生人》中,我们将为自己恢复的不是两位维多利亚编辑编造的平淡无奇的神话故事,而是作家的最后一部小说——迄今除了学者之外,是无人知道和没有读过的”;“过了近一百年的时光,才出现了一个马克·吐温会欢呼的版本”。诚哉斯言!现在,译者不揣浅陋,将这部完整的版本译出,奉献给我国的广大读者,快何如之!    我是1983年中拿到这部书的原文的,此后几经周折,至今才得以付梓,其间辛酸甘苦自不待言。本书译稿曾蒙商务印书馆的沈凤威先生仔细审阅过若干章节,提出了不少恰中肯綮的意见,五中感铭,曷可胜言,此处再申谢意。诚如沈先生所言:吐温的文章不好译,难不在表面文字,而在其韵味。这次付梓前,又粗改一遍,订正了若干错译、误译处,文字上亦略加润色。然而,一则手边事多,无力多顾,再则学养不逮,韵味之求,终不称意,愧对沈先生厚望,徒呼奈何耳!    曾胡    1988年10月4日凌晨2时50分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马克·吐温(Twain M.) 译者:曾胡

编辑推荐

《神秘的陌生人》中幽默的语言,荒诞的情节,对人类无知的善意调侃,使这部小说别具风格,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

《神秘的陌生人》为马克·吐温晚年的作品,故事描述奥地利乡下的三个少年,有一天在突然出现的陌生少年花言巧语的唆使下,进入了奇妙的世界。那里面所描绘的任务,全部悲惨暗淡,但笼罩在人物身上的飘渺空想以及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奇妙幻想和不可思议性,使得这部作品读起来完全没有沉闷、阴郁之感。


 神秘的陌生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最好有个版本,能把马克吐温的三种底本汇集呈现。这本书即是"44号"。
  •     马克吐温有厌人症,借撒旦之口将一切归于虚无、、、与中国那句“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不谋而合!难道这是每个爱胡思乱男人老年后的归宿?ps:为贬低人类书中对动物的评价有失偏颇,事实是动物也会出于取乐而伤害无辜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人——欲与禽兽试比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