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阅读史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305113069
作者:藤井省三
页数:235页

内容概要

藤井省三(1952年11月15日-)是日本的中国文学、台湾文学研究者,东京大学文学部、同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
董炳月,江苏睢宁人,生于1960年,笔名弥生。198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留学口本,1998年9月以论文《从新村到“大东亚战争”——周作人与武者小路实笃比较研究》(日文)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留学生新闻》总编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三联书店2006)。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建国大学”的幻影》、《国家与祭祀》等。

书籍目录

引言: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
第一章 知识阶级的《故乡》
——中华民国时期(上)
一文本的诞生
——1921年对契里珂夫作品的翻译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兴读者层
三爱罗先珂的知识阶级批判
四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杂志的功能
五书店网的扩大与《呐喊》的流通
第二章 教科书中的《故乡》
——中华民国时期(下)
一“国文科”制度
二国语教科书的历史
三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四“事实的文学”与“情感的文学”
——作为再生产的批评
第三章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故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毛泽东时代
一新圣人与“唯人民独尊”
二“语文科”的诞生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豆腐西施”的阶级性
四谁是小偷?
五被“文化大革命”放逐的《故乡》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邓小平时期
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文道论争”
二为“豆腐西施”平反
三“闰土一小偷”观点的复活
四关于“我”的插图
五主题思想的复古与革新
六在上海市某中学的语文课堂上
结语走向“历史悬案”的彼岸
后记
文本与文学史(代译后记)
史料索引

作者简介

《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鲁迅研究系列·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的研究对象仅仅是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被阅读的历史。与那些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为论述对象的综合性大文学史相比,《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鲁迅研究系列·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的研究对象很小。
在此意义上,可以将《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鲁迅研究系列·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称作最小的中国新文学史。
但是,恰恰是这部最小的文学史,以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空间为背景,涉及了许多大文学史未曾涉及或较少涉及的学科领域。在叙述《故乡》的孕育与创作过程的时候,它运用比较文学方法,论及文本与俄国作家契里珂夫《省会》的关系。在探讨《故乡》与中学语文教科书之关系的时候,它涉及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史。在论及《故乡》与读者之关系的时候,它运用了传播学、接受美学方法。在此意义上,又可以将《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鲁迅研究系列·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称之为最大的中国新文学史。


 鲁迅《故乡》阅读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钱梦龙牛逼
  •     真是有心人,参阅了那么多语文教材。。。小问题做大学问啊。。。
  •     新版在三联韬奋书店翻了翻,没有太大的改动。但是从译者委婉的批评来看,这书当年是定在北大出版社“文学史研究”丛书中出版的,不知何故没有付梓,我觉得北大社错失了一本绝佳的作品。
  •     具备独特的视角,精细的分析,详实的资料,历史的梳理
  •     诚为杰构!已尽心力,基宇之狭,非关人事。
  •     想法特别好,在当初也许有开天辟地的意义也说不定。以这种方式将文本向社会和历史打开了,虽然其间的勾连还是有些粗疏和机械。在说明这一文本如何参与了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时,总觉得缺乏力度,更多是历史现象的梳理描述,也许是因为在那个泛政治化的时代文本的确就是如此透明吧。
  •     梳理的工作做得很充分,切入点虽小,视野却很广阔,将一部作品放在当时的文化传播方式、政治历史语境中考察,又关照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比较文学方法)和逻辑情感诉求来谈,颇多富有启示性的观点。但也许是这位日本学者实在太细致了,很多可以放在注释里的内容放在了正文中,让我感觉论述的枝蔓过多。
  •     想法很好,思辨不足,对“想象的共同体”的运用也过于机械。
  •     读下来感觉这本书过誉了。应该赞赏的是“小题大做、旁敲侧击”的思路,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留下的遗憾明显压过了我的期待。然后编辑校对也要批评,书中的细节失误多得让我不能忍——比如“郭绍虞”写成了“敦绍虞”,某人的生卒年写成了“1989-197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