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原点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302347867
作者:[日] 小林盛太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小林盛太,1927年生于日本浦和市。1948年毕业于横滨工业专门学校(现横滨国立大学)。1952 获日本建筑协会成立35周年纪念住宅设计竞赛1等奖。1965年作品入选预制木构住宅设计竞赛。1976年获木结构承重框架工法设计竞赛优秀奖。
现为小林盛太建筑事务所所长,日本建筑协会终生会员。
高杰,1979年生。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现从教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形 态
1. 形态与空间的发现
2. 黄金分割与黄金矩形
3. 美学里的模数
4. 自然、形态、人
第二章 空 间
1. 建筑的空间
2. 内部空间
3. 外部空间
4. 空间和构造
第三章 心 理
1. 视觉空间的世界
2. 进深与立体感的手法
3. 错觉与恒常现象
4. 深层心理与人类的空间
第四章 要 素
1. 空间的“跃动”
2. 光与影
3. 均衡和对称
4. 触觉与素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建筑的创造,多是依靠建筑师主观的感觉和观念。因此,将建筑方法从客观上理论化,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对建筑的评价,如果仅仅以建筑家个人的主观或喜好为依据,建筑就很难有质的发展。本书特别做了一种尝试,借助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的方法,探究建筑设计理论,阐明建筑美的原理(空间造型的基础)。 本书分为形态、空间、心理和要素四个篇章,从人的身体、心理和建筑的基本要素等细节入手,探讨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的,关于建筑的“本源”。


 建筑设计的原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2016/10/9这本小书适合我这样刚刚接触一些建筑设计的概念,希望能够进行建筑美学入门的读者。所谓建筑美,是一种形态和空间结合的美感。我们创造建筑,往往也是为了追寻除了基本的功能、技术、经济等方面以外的美学感受。现实中建筑的创造,大多是依靠建筑师主观的感觉和观念,多少存在一些差错。但为了建筑设计的科学化,必须讨论建筑方法论。没有理论的建筑,不是建筑,而是单纯的建筑物。此外,作者除了介绍了一些基础的建筑设计的概念之外,还通过人类行为科学的心理学方法来考虑建筑美。首先,【全书大致的纲要】如下:一、 形态1、形态和空间· 原始形态的圆:Stone Circle环形石阵、幼童画画从圆开始、自然界物体、原始住宅· 圆形的意义:最有利于防御外敌的形态、中心对称的完美、最具纪念性神圣性· 四边形和直角:逐渐演变,圆、椭圆、四边形;四边形的创作是人类创造的开端,源于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具有安定平稳的感觉。2、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 古埃及几何学、美的比例· 古代建筑之美:金字塔、帕蒂农神庙、日本奈良法隆寺法隆寺的伽蓝构成就是其中的典型,极具古典色彩的威严和超凡的效果,毫不夸张的说其实都源自于比例的使用。五重塔杰出的立面,越往上层,屋顶的幅度越窄,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协调,秘诀就在于屋顶幅度之间的比例也是1:1.414。3、美学里的模数· 人体尺寸:达芬奇,八分之一标准,人体的均衡之美· 模数:建筑的模数,如音乐里的音阶,是建筑尺度的标准。· 数列:等比、等差、斐波那契数列· 基准网格的思维方式、日本木割(古人根据经验创造的力学和比例上的量尺)4、自然、形态和人· 自然:即使是自然界中不规则形态的物体,如果将其构成细分下去,也多会呈现出规律的几何形态特征,如云和结晶。美的形式原理不仅存在于自然中,还可以超越自然的逻辑,适用于所有造型。· 形态:自然形态(具象)、人工形态(具象)、纯粹形态(抽象)· 关系:顺应自然形态,人类模仿自然,科技相似自然。· 建筑形态:建筑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同细胞壁和蛋壳功能一样的防御功能。二、 空间1、 建筑空间:· 建筑定义:容纳人类生活的容器。建筑在其内部空间上具有广度,与绘画、雕塑并称为空间艺术。绝大多数是建筑物building,而建筑architecture只用来指那些以美感为目的设计而成的建筑物。· 建筑空间的认知方式:视觉、听觉(特殊的音响材料)、触觉(材料的质感)、嗅觉(木材散发出来的味道)、温度感等等。不同的材料各自具有质感魅力,使它们奏出美妙的和音,这正是建筑造型的精神所在。如何设计具有协调美感的建筑空间,必须要从人类感知的层面出发。· 建筑空间的特质:具有一种复杂的运动的艺术,通过人类的空间意识交汇。· 空间的限定:限定的诱因(墙壁、隔断)、限定的空间(房间、广场)· 限定方法:包围、覆盖、放置、提升(空间落差)、挖掘、改变区域材质感2、 内部空间· 地板——下方的隔断:重力支持、水平面· 墙壁——水平方向的遮断:最需要精工细作的要素,结构墙、幕墙curtainwall· 柱——空间的象征:包含了精神内容,空间中观念的象征· 天花板——上方遮断:空间分割、空间链接3、 外部空间· 开放的空间:玻璃面、挑檐和阳台,实现内外空间融合· 封闭空间:石块砖块构成的密闭· 新的空间概念: “群体意义上的建筑”,高度和广度,对空间的视觉结构进行研究。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不再放任其自然发展,而是有意识的去处理。拓扑空间的概念,不是盒子包起来的内部空间,而是冲出界线,具有生长、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的特点。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对立概念的消失。4、 空间和构造· 与重力的斗争:梁柱结构、拱券、拱顶、圆顶、扶壁西欧以往的建筑空间是人类运用技术和自然对抗的产物,是从自然界中争夺而来的空间。文明进步的同时,人们不断发展新技术,如拱券、桁架结构等,不断获得新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空间一般是从自然那里承接过来的空间,常采用木材,构造也以原始的梁柱结构为基本方法,进深和高度略显逊色,显得朴素一些,空间和结构缺少紧张感。· 结构形式的革命: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首层架空、核心筒· 多元的空间形态:薄壳结构、悬索结构、折板结构· 新的空间思想:通用空间(功能适应空间)、外壳球面化处理、移动建筑三、 心理1、 视觉空间· 原始的黄金比例是一种平均、近似的方法,针对过往静的建筑美;如今从时间空间上发展出来的思维的、动感的与力学的建筑美,需要新兴的心理学。· 空间结构· 形态感知· 视线的运动2、 进深和立体感· 生理上的调节、辐辏、两眼视差· 心理上的形态、透视构图、阴影、晕染3、 错觉与恒常现象· 视觉空间的不等质性· 视错觉4、 深层心理与人类空间· 墙壁作用:角落往往有令人安心的作用aclove· 围合的空间:子宫、安全感· 人的尺寸:哥特式教堂追求最大的空间(自我的缩小),茶室最小的空间(人的放大)四、 要素1、 空间的越冬· 秩序和协调:富士山、金字塔个人以安详的、安定的协调之美· 动态与方向性:巴洛克建筑直指向上的方向感、紧张之美· 核心物体引发空间动态2、 光与影· 光与视觉:教堂天窗,宗教上的象征物“俯视万物之目”· 光的象征性:向心性,光是火,市中心,围绕周边寻求生活的安宁· 光与心理:闪耀的光线是人雀跃,柔弱的光线具有包容性带来安宁· 逐渐失去阴影的现代建筑,玻璃幕窗3、均衡和对称· 对称:具有整齐性、安定性、静的特质,再延伸下去就给人冷漠强硬、无趣庄严感受· 建筑对称与非对称4、触觉与素材· 带有生活感情的触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确认行为。· 肌理· 建筑美与材质感【其他段落摘记】1、圆,是最为忠诚、纯粹的触碰人类生活的心理时所呈现的一种形态。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各种圆周运动大多是无意识的。以此为基础,自然孕育出了一种曲线的形态。住宅虽然是由四角的平面构成的,但本质上是由无意识的曲线构成的。2、美以数的形式展现,繁殖,数又回归于美。3、建筑美作为形态与空间的美学问题,各个部分的调和、全体的同意、互相之间的比例等,都是建筑的生命力。4、“拥挤的巢穴催生沙依,无边的孤独使人疯狂。”无论从物理还是心理上来看,都存在着人类生活的最大和最小空间界限。5、建筑之真实,在屋顶和墙壁所包围的空间之中。6、黄金比例是金字塔呈现出适度的威严与安宁的奥秘所在。7、“建筑师让支点歌唱的音乐”,“建筑师通过结构来思考,来谱写自己的诗篇”。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便于随身携带的一本建筑设计的好书,大多数概念是梗概的,不过是刚刚接触建筑设计的很好的概念切入。
  •     很棒 意识又增加了不少。好推荐看
  •     在日本很早的时候就有了 为何现在才翻译过来 大三的时候看到还是处于好奇就买了 但却是大一看的入门书 很基础 不过有些涉及更深层次心理学和几何学的内容是很多入门理论书籍所没有的
  •     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双方探讨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基本问题的探讨。从一开始不同的建筑师思考的枝桠就不一样。
  •     梗概类型的书,但收获也很多。
  •     我们经常忘记了,设计的原点就是人
  •     需要细读的一本小书
  •     我的建筑入门书 愿九月转专业建筑成功
  •     怎么说呢,大四才看到这本在大一本就应该看的书。从形态、空间、心理、要素四个方面入手,1.让人从数学的理性入手去了解建筑发展的严谨性2.让人了解建筑各特性的来源3.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建筑特性以及营造方式4.阐述了四个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及作为建筑语言所拥有的特性。 总体来说书写得很细腻,但是如果初读可能觉得枯燥并且发散很强,还是很推荐
  •     写的相对全面的吧,但是不是很细致,干货还算可以,但是就是在比例的几何特正上举例过多。读起来感觉有些累赘。
  •     很好的一本书,书很有意思。但插图插的真心不好,小而密集,看着不舒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