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孤儿

出版日期:2014-1-15
ISBN:9787532154750
作者:(土耳其)埃利芙•沙法克,Elif Shafak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埃利芙•沙法克(Elif Shafak)
土耳其小说家、专栏作家、演讲家和学者,以敢言著称。评论称她是“当代土耳其乃至世界文坛最与众不同的声音之一”。
沙法克用英语和土耳其语两种语言写作,已经出版12本书,其中8本是长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39种语言。她突破类型,将东西方文学传统融进叙述中,讲述了无数关于女性、少数民族、亚文化、青年地球村人的故事。
她的首部小说《神秘主义者》获土耳其神秘文学最高荣誉鲁米奖。《凝视》获土耳其作家联盟最佳长篇小说奖。《跳蚤宫》进入英国《独立报》最佳外国小说短名单。
自传体作品《黑奶》讲述作为作家和为人母的艰难和美丽,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扬。《爱的四十条守则》在土耳其售出75万本,获法国外国文学特别奖,并入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最新长篇《荣誉》获得各年龄层各种背景读者的一致欢迎,同时入围曼•亚洲文学奖和女性文学奖。
除写小说外,沙法克还是著名的政治学学者,是欧盟外交关系委员会创始成员。她还在《经济学家》、《纽约时报》及土耳其国内媒体上开设专栏,计有专栏集三种。
作者官网:http://www.elifshafak.com/

书籍目录

一 / 肉桂
二 / 鹰嘴豆
三 / 糖
四 / 烤榛子
五 / 香草
六 / 开心果
七 / 小麦
八 / 松仁
九 / 橙皮
十 / 杏仁
十一 / 干杏
十二 / 石榴籽
十三 / 无花果
十四 / 水
十五 / 黄金提子干
十六 / 玫瑰水
十七 / 白米饭
十八 / 氰化钾

作者简介

伊斯坦布尔一个雨后,一个女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外科。“我要堕胎。”她说。她19岁,未婚。那天下午发生的事,将改变她的一生……
《伊斯坦布尔孤儿》刻画了众多鲜活有趣的人物,讲的是家族诅咒和文化身份冲撞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神秘诡异之城伊斯坦布尔。一个土耳其家庭和一个亚美尼亚裔美国家庭,他们苦苦挣扎,在土耳其暴力历史的背景下,重塑自己独特的身份。
作者带着幽默和怜悯,用欢快而峰回路转的情节,审视记忆与遗忘、渴望了解过去和擦除过去两种欲望之间的紧张关系。


 伊斯坦布尔孤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谁是孤儿?埃利芙沙法克的《伊斯坦布尔孤儿》,这是我第一次看土耳其人的小说,我在先锋买这本书,只是因为封面这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女孩儿,那让人动心的脸庞,对,我就是肤浅地向往深刻。小说的时间地理跨度,从191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亚利桑那图森市,再到2005年的旧金山、土耳其共和国的伊斯坦布尔,关联的人物代际关系有四代,反映在社会动荡、族群仇恨的背景下,伴随着家庭伦理悲剧,个人命运的沉浮。苏珊奶奶,由于父亲哈瓦纳斯·斯塔姆布利安作为亚美尼亚知识分子,遭到奥斯曼政府的迫害,变成流离失所的孤儿,辗转被自己舅舅的徒弟,土耳其人勒扎·塞利姆·卡赞西娶为妻子,生育了儿子莱文特,但是由于放不下家族记忆,选择跟随流迁美国的哥哥们,抛弃丈夫和幼小的儿子,在旧金山另行组织了家庭,加入恰卡马克基安家族。 而被抛弃的卡赞西父子,遭受了永远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通过家庭生活,传递给了下一代,这直接导致了卡赞西家族五个兄弟姐妹有着天壤差别个性、信念和生活态度,间接使这个家族出现穆斯塔法强暴妹妹泽丽哈、继而生下阿斯亚的人伦悲剧。穆斯塔法因为这桩罪责难赎的恶行,避居美国亚利桑那图森市,在那里偶遇苏珊奶奶的儿子—巴萨姆前妻萝丝。萝丝出于被恰卡马克基安这个亚美尼亚大家庭排斥的报复心理,与穆斯塔法结婚,共同抚养与前夫的女儿阿尔曼努斯。令人惊奇的是,从奥斯曼土耳其流亡到美国的90年后,亚美尼亚家族对于奥斯曼土耳其的仇恨竟然鲜活无比,这令阿尔曼努斯困惑不已,于是回到了2005年的伊斯坦布尔——仇恨的源头,了解真相。最后,真相是,国家和社会都遗忘了过往,而选择默默折磨从过去走到现在的人们。那么,书名所指是谁呢?是失去了父亲的苏珊奶奶,以及流亡他乡的恰卡马克基安家族吗?是被母亲抛弃的莱文特,以及没有丈夫、爸爸的卡赞西家族女儿们?似乎他们都不是拥有完整的爱的人,在国家动乱、族群仇恨的祸乱下,所有人都会流离失所,变成孤儿。另外值得玩味的两点,一是我发现拥有伊斯兰教背景的土耳其,普通人的生活,与我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很世俗化,这点卡赞西家族的日常生活演绎得很细腻。另一个是,阿尔曼努斯在伊斯坦布尔,向卡赞西家庭陈述土耳其人90年前迫害她祖母一家的事情,在没有等来卡赞西家庭承认历史并道歉时,她认为是她面前的土耳其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和当初犯下那些罪行的人们有什么关系。是的,我也想知道,人需不需要承认自己的祖先犯下的罪行并为之向受害者及后代道歉,这个社会和国家有没有义务传承这项罪行的记忆。小说在这个问题上,以一个人伦悲剧的出现,戛然而止。沧浪之友江苏 沧浪公园2015年8月17日(没想到一年后土耳其发生了政变,死伤很多人,而且社会动荡才刚刚开始,又不知道小说描述的人们流离失所的场景会不会再出现)(我有小说人物关系图噢,需要的可以发豆油给我)。
  •     一滴温热的雨,坠向一座曾经叫君士坦丁堡、现在叫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在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即便是一滴雨水,也自有前生今世。作为小说《伊斯坦布尔孤儿》的主角之一,这座传奇的城市,于晨昏之间,向我们展示着无数奇观。小说的作者埃利芙•沙法克,就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早年曾随外交官母亲游历世界,这段经历在她重归伊斯坦布尔时,赋予了她一种崭新的视角。她用全新的眼光打量这座城市,陌生又熟悉,超然又切近。她对它的探索似乎不会穷尽。在《伊斯坦布尔孤儿》中,她用细细密密的笔法,带领着我们踯躅在盈满土耳其小吃和香料甜香的伊斯坦布尔街巷间;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已经和这座神秘的城市相识许久,和那些亘古栖居于此的漂浮精灵一起,在半空中俯瞰这里的生活如蛛网一样伸展开。伊斯坦布尔自己就是一本由一千万个故事拼凑的大书。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似孤立,实际早就被历史的因果,穿成环形的珠链。“……当世界被颠倒时,时间是一个不停旋转的循环,未来比过去古老,而过去和新播种的田地一样清新。”仿佛受制于某种宿命、某种轮回, 埃利芙•沙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人很难从“过去”中脱身。是因为这座城市里淤积了太多的历史尘埃,还是因为百年前的国家变革,使得所有人的记忆都发生了断裂?人们选择遗忘,以此来回避痛苦和沉重的回忆——至少卡赞西家族的女人们是这样。近100年来,这个曾在伊斯坦布尔荣极一时的家族忍受着可怕的诅咒——所有卡赞西家的男人都将在41岁前死于非命,除非将自己从家庭中放逐。因此,卡赞西家的人们都乐于忘却,他们编织着似是而非的借口,尽可能活在当下,以此逃避 “过去”带来的重负。可是遗忘并不是万灵药——一切故事都有因和果,因与果之间的联系,并不能够被遗忘彻底剪断。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不能被遗忘抹去;它们就像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当一个人手执一端,自然就会被引向另一端。一个看似和伊斯坦布尔毫无交集的美国女孩,突发奇想间,就捡起了这蒙满尘埃的线团:父亲是亚美尼亚人、母亲是美国人、继父是土耳其人的阿尔曼努什•恰卡马克基安,正在面对身份认同的危机。得到网上聊天室有着相同危机的网友的支持之后,她决定前往伊斯坦布尔,去看看自己深爱的奶奶苏珊一辈子也不愿谈及的过去。对于亚美尼亚人来说,伊斯坦布尔就像罪恶之城索多玛一样不可回望。1915年至1917年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生了血腥的“亚美尼亚大屠杀”。许多亚美尼亚家庭遭到灭顶之灾,君士坦丁堡的知识界精英几乎一夜之间尽遭拘捕。无数人从土耳其逃亡,这段历史成为离散的亚美尼亚人永恒的噩梦。阿尔曼努什的奶奶当年也未能幸免。因为她的父亲是很有名望的作家,他们一家在迫害中首当其冲,父母皆悲惨死去,几个孩子也在流亡中失散。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尽全力团聚了,但那之前,苏珊奶奶已经在孤儿院过了许多许多年被剥夺名字和信仰的日子。她没有对任何人讲过自己孤身一人被抛在伊斯坦布尔的遭际。因此,阿尔曼努什的家人和所有流亡的亚美尼亚人一样,认定土耳其人(即便时至今日,也是一样)都是凶手。阿尔曼努什真的去了伊斯坦布尔,壮着胆子住进卡赞西家(这就是她那位土耳其裔继父的原生家庭)。她惊讶地发现这家土耳其人不是刽子手,全都异乎寻常的热情和善。卡赞西家的人根本不知道亚美尼亚大屠杀,也不在乎她是与自己信仰迥然不同的异教徒;相反,她们把她定义成“美国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为她展现土耳其现代的、西方的一面。这让她不知所措,不知该感激、愤怒,还是漠然置之。说起卡赞西家,真是传奇。阿尔曼努什的继父穆斯塔法是这家硕果仅存的男丁,据说皆因逃到美国,才躲开了家族命运的屠戮,二十几年不敢回来。相反,女性在卡赞西却很兴旺:曾祖母“小奶奶”是家庭的灵魂,虽然脑子已经开始迷失在浩瀚的过往当中;阿尔曼努什名义上的祖母,是一个严厉刻板的女人,生出的四个闺女却个个都是奇女子:老大巴努是一位预言家,据说靠自己俘获的一善一恶两个精灵获取知识,为人们解说过去和未来;老二杰芙丽自从丈夫意外死去后,就一门心思献身于土耳其的历史教育事业;老三费丽德尽管罹患过各种人类精神能罹患的疾病,每天兴致盎然歇斯底里地坚持染头发、观看土耳其本土综艺节目;最小的女儿泽丽哈年近四十,美丽逼人,穿超短裙、高跟鞋,开一家纹身店,她有个非婚生女阿斯亚,和阿尔曼努什同岁。当然,在伊斯坦布尔,一切没有表面上看得这样简单。我们早就已经被暗示,亚美尼亚裔美国女孩阿尔曼努什的伊斯坦布尔之行,并不是她自己故事的起点。这座城市里掩盖了太多过去,太多的悲伤和秘密。阿尔曼努什追寻苏珊奶奶的足迹,却注定要牵动卡赞西一家的命运。因为一切故事都有因和果,恰卡马克基安家族和卡赞西家族,本在同一个故事的因果轮回里却并不自知。让我们先往前追溯19年,回到泽丽哈未婚先孕,打算堕胎的那个落雨的日子。因为那一天的阴错阳差,阿斯亚得以保全小命,在19年之后,带领着阿尔曼努什穿梭于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这两个姑娘,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土耳其人,一个是生于美国、却浸淫在亚美尼亚传统中的异邦人。尽管她们发现自己成长所依托的文化中有不可思议的重叠,她们的差异还是大得惊人。生于土耳其的阿斯亚开放、叛逆,心中充满愤怒;而来自美国的阿尔曼努什保守、内省、宁静,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接纳自己民族历史最沉重的部分。似乎两个姑娘的身份完全错了位——她们的表现是处于东西不同文化场中的人们对于何为“文明”、何为“现代”的不同认知:在阿斯亚成长的语境中,“西方”就是文明和现代的同义词,当卡赞西家族得意洋洋地向她们心目中的“美国女孩”展示自己“西方”的生活方式、并将自己的国家并入西方版图的时候,她们并没有捕捉到阿尔曼努什的迷惑。在阿尔曼努什这个成长于“西方”的姑娘看来,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对历史的忠诚和民族性的坚守,这些恰恰意味着“东方”。两个女孩子的观念冲撞,甚至阿尔曼努什与卡赞西家族的观念冲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向东”还是“向西”的迷惘。你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意味着你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身份只能被两种东西所决定,过去,或是未来。君士坦丁堡变成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历史和记忆对它来说已经无关紧要,毕竟它将会被新的世界接纳。卡赞西家就像这个城市的微缩,所有成员都忘记了自己命运更古老的渊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现代土耳其之间的大裂谷,也是她们的记忆永远无法焊接的断口。潜意识里,她们认为现代土耳其之前的往事,以及大屠杀,都和自己无关。其中的罪恶,作为新国家里的新人,她们无意识也无力承担。在卡赞西家这个 “无主之家”里,历史的、记忆的断层带来的茫然与“父亲”角色的缺失,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早熟的阿斯亚早就窥破这其中的关节,这种领悟源于她身为“私生女”的敏感。没有人告诉她关于父亲的事,甚至没有人认为应该对她无父无母(她只能叫丽泽哈阿姨,尽管她知道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的窘境做出一些解释,她的过去是不可碰触的。她对阿尔曼努什这样说:“对我来说历史从今天开始,你明白吗?没有时间的连续性。倘若你还不能找寻自己父亲的踪迹,你无法感觉依恋祖先。也许我无法了解我父亲的名字。如果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我会发疯的。所以我对自己说,你为什么要挖掘秘密?你没有看见过去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一个循环。它欺骗我们让我们像滚轮上的仓鼠不停奔跑。然后我们开始重复自己,一次又一次。”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卡赞西家族都得了健忘症——阿斯亚躲进滞留在时间之外的昆德拉咖啡馆,她的阿姨们尽力放下揉碎自己心的男人,栖身于日渐破败的老宅。阿尔曼努什的到来注定要打破了这一家失忆的魔咒,然而,所有秘密被揭示的方式出人意料:为什么女预言家巴努阿姨,会在茶杯里看到阿尔曼努什和卡赞西家族紧密的纽带?在那场大屠杀发生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把分属两个阵营的家族联系在了一起?这联系究竟如何在百年间竟炼成了一种毒素,毒害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阿斯亚的爸爸,究竟是谁?小说用悠哉游哉的口吻缓慢地把谜题堆砌到读者面前。就像流水,流淌到悬崖边,突然就奔流之下,所有的黑暗、伤痛都铺开在我们眼前,一切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它们环环相扣,相互触发,最终走向一个悲剧性的节点。至此,我们才真正明白遗忘对卡赞西家族的意义和造成的伤害。因为刻意的遗忘,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不可能感知大屠杀对自己生活的毁灭性影响。他们以为自己连旁观者都不算,他们没有作恶,他们所作的一切初衷都是好的。然而,在巨大的历史惨剧面前,即使善行也被无奈地沾染上了污秽。就算是旁观者,就算连旁观者也算不上,也无法不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带着这污秽,耻辱地前行。尽管小说里没有一个恶人,污秽却循环往复,新一轮的悲剧再次发生,怨谁呢?谁敢说自己无辜?如果没有那段血腥的历史,就没有后面的这一切故事,甚至没有阿尔曼努什,更没有阿斯亚。作为一个渺小的、草芥一样的人,只能把所有的苦吞进心里,让它在心里慢慢研磨成没有解药的剧毒,在不经意间,毒害自己,毒害他人。于是罪恶和悲剧一再上演。而人们选择漠然置之,然后遗忘。泽丽哈遭受强暴的片段,是这部小说一个冰冷的爆发点。而我们感觉不到作为被害者的她的任何情绪,我们所感觉到的是,伊斯坦布尔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令人作呕的罪恶放慢脚步,它作为同谋者,旁观、纵容着罪恶发生。它带着日常的琐碎在正被强暴的泽丽哈周围穿梭,仿佛并没有什么出了差错。生活就是这样漠然的看客,你只能选择一言不发地接受一切,然后继续跟着生活急匆匆的、毫不仁慈的步伐疾走,假装遗忘,顺流之下,被裹挟进早就备好的黑暗陷阱。“上帝的造物多如谷物,说得太多是一种罪恶,因为你会说出你不应该记住的事,你也能记住你不应该说出的事。”不知在记忆的痛楚与忘记的茫然间如何取舍,似乎让故事行进到了一个死局。打破死局的方式更令人膛目结舌——必须有一个土耳其人去死,为了那场屠杀,为了卡赞西家五个孩子悲伤的童年,为了泽丽哈的愤怒,也为了阿尔曼努什追根究底的勇气,一个人必须去死。虽然我们知道他不是罪人,他错的是因为自己被伤害,而用愤怒去伤害别人。但命运已定。结局已定。卡赞西家的大多数人依旧没有找回久远的记忆,而这个家庭也终于不可避免的,从父亲的家变成了母亲的家。伊斯坦布尔依旧在继续着自己的轮回。当一滴和19年前一样温热的雨坠下,我们知道,几个女人的生命,一个家族的生命,既在这轮回中,又在这轮回之外。作者小传埃利芙•沙法克(Elif Shafak)1971年出生(在网上看到她出生地的两种说法,一是伊斯坦布尔,一是法国斯特拉斯堡),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外交官。她的本名是Elif Bilgin,笔名则是以母亲的名作为自己的姓,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地位举足轻重。她父母在她出生后不多久就离异了,她随后跟着母亲辗转世界各地,波士顿、密歇根、亚利桑那、伦敦,过得就像个真正的世界公民。在她的书里,很容易发现她早年生活的吉光片羽:慈爱而传统的外婆、受过极好教育的独立母亲、总是在缺席的父亲……她游历世界的经历给了她广阔的视野,也令她对伊斯坦布尔有了独到见解,在她的作品里,神秘而现代的伊斯坦布尔总是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她还关注东西方文化融合、移民问题、少数族裔、女性的生活现状等等。到目前为止,埃利芙•沙法克已经完成了十四部作品,其中九部是长篇小说。顺便一提,埃利芙•沙法克曾经在2010年7月做过题为The Politics of Fiction的TED演讲,演讲的内容是关于语言和想象如何跨越不同文化的藩篱,破解身份政治带来的隔膜。这个视频现在在网上也可以找到。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有些情节能猜出答案,有些拖沓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不过很好看,在中后期有特别想继续看下去的想法…不过阿尔曼努什祖母的秘密我没完全捋清楚,有人能给我说说咩,应该是我跳动太大了,有机会再看一次
  •     编制巧妙,每一章都是一种食物,很土耳其风,虽然故事的结局中间就已经猜到,不过因为故事很精彩,所以一点关系都没有。断断续续看导致有一些人物关系还是要拿笔梳理呀,向往土耳其。
  •     也挺虐心的,伊斯兰教在这种兄妹间才能有这样的曲折吧
  •     非常喜欢的土耳其女作家
  •     能跟随书中文字脑洞大开,这就是作者的功力
  •     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的对立交缠
  •     悲伤的故事用欢乐的方式刻画,无法跳过的过去一直在纠缠。结局似乎在预示作为土耳其人的作者对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承认,难逃诅咒。
  •     很难看进去
  •     第一次读来自中东的作品,伊斯兰名字和亚美尼亚名字都好长,有点拗口,所以阅读过程中,为弄明白谁是谁,谁和谁,颇费一些周折。小说很好看,土耳其美食、建筑、那座叫作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还有一股亚美尼亚风情,都是吸引。有种买张机票去走一圈的冲动。
  •     越读越有趣味,各种细节都十分有意思,看到最后才发现哇原来前面早就提示过你是这样了。大概是我的错,看长人名看的囫囵吞枣就过了,导致后面人物关系混乱,需要再读一遍。
  •     「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是随着一年年过去而变老,而是随着一个个故事而变老。上帝的造物多如谷粒,说得太多是一种罪恶,因为你会说出你不应该记住的事,你也能记住你不应该说出的事。然而要说,要记住: 时间是旋转的循环,未来比过去古老,过去则和新播种的田地一样清新。」
  •     第一次接触土耳其文化,觉得很新鲜。小说后面有个乱伦梗,有点无奈。挺喜欢这样交替讲故事然后连在一起的书。
  •     猫:“每当有人拍拍它们,就会不断地舔自己,清楚所有人类接触的痕迹”“不像电影,书的最后通常没有什么结束的标志。因此,当我读完一本书时,我并不觉得自己做完了什么。所以,我又开始读新的一本。”
  •     有关于宗教信仰、有关于国家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种种影响
  •     故事还不错 感觉作者还蛮想调和下土耳其人民和流连于世界各地的亚美尼亚人民之间的关系的 我觉得作者作为土耳其人能反思自己民族曾经做下的事情 已经不容易了 而且并不是一味地承认自己有罪而是再自省和思考 很不容易啊 想起了电影朗读者 不过到后来 揭示了阿斯亚的身世 我觉得有点不知用意而且有点牵强 总体来说不错 突破了我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的预想 开始看到书名以为只是全书只是单纯的要反映在伊斯兰教国家 作为私生子 生活的艰辛 来反映社会和宗教的极端性和不容忍性 发现其实故事并不是完全是这样 虽然也有涉及 总之 觉得可以是值得一看的书
  •     这是土耳其魔幻文学吧。写的挺漂亮的,家族秘史mix民族之恨mix各种吃的,简直了,得了一些精髓。但是还有三分之一处就猜到了真相,觉得无聊,而且那么大的巧合在这本并不厚重的书里显得多余。觉得没有帕慕克那么好,不过真是比帕慕克善于写吃的。
  •     故事描述手法尚可,总体可读性一般
  •     每一章都是食物的名字,谁能抗拒?!
  •     人生是巧合,只有精灵能洞察。 同母异父的俩土耳其人和亚美尼亚家族的纠葛
  •     有几处翻译略显捉急,不过总体翻的还是很流畅的。一个现代的土耳其家族的故事引出100年前的亚美尼亚屠杀。亚美尼亚遗族在论坛上的发言让我想起我朝愤青。
  •     好看。千万不要被丑陋的装帧吓到。盘根错节,引人入胜,藏在美食的糖衣炮弹和青春期少女叛逆老套故事下是对记忆和遗忘,历史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讨论。作者博闻强识,塑造书虫角色的作者都自动加半颗星。
  •     迷雾逐渐拨开,一遍一遍的冲击着你的心灵。
  •     最爱泽丽哈和阿斯亚,庆幸穆斯塔法没有打破家族男性早逝的魔咒。越读越有味的小说,情节不会那么跌宕起伏却也让人始料未及。
  •     预感会拍成电影。好想去伊斯坦布尔。。。
  •     越读越吸引,作者是线索组织高手。令人略感不安的真相:不过愤怒确实可能带来性欲,这种安排似乎也能理解。
  •     中途虽然猜到了阿斯亚的父亲是谁 但还是有点吃惊。
  •     究竟哪个是孤儿?一个?还是很多个。让人深思
  •     这是一个越读越精彩的小说
  •     土耳其,一个充斥着多元文化的国度,“孤儿”折射出关于奥斯曼帝国那段欺凌与被欺凌的历史,仿佛永远存在着的悖论。对亚美尼亚后辈而言,到底对过往历史的穷追不舍才是民族精神传承的体现还是选择无知和健忘来换取当下和平年代的相处,而土耳其后辈要为他们并不曾参与的残余的过去堆积负起责任还是选择用遗忘和成功点缀的充满光明未来的舒适感?
  •     各种矛盾与纠葛。作者就像个有预谋的恐怖分子,时不时透露一些线索让你揣摩,最后以一颗炸弹落地宣告:对!就是这样!这就是历史!就是生活!所有既往发生的,都会对现在和未来造成影响,永远不要小看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的后果。中东,这片美丽神秘,危险又自私的土地,让我这个旁观者忍不住跻身其中近窥一二,但终究只是个局外人,无非旅游和阅读能让我走进这位“蒙娜丽莎”。而当地人,经历着。或平静安逸,或焦躁疯狂,或否认过去,或沉醉于虚无。“伊斯坦布尔是一个一千万人混居的地方。它是一本书由一千万个故事拼凑而成。”但有魔力的精灵会将这一千个故事以串联起来,这时就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事件的折射,也不是两个种族的对话。我不知道中东的未来,或许就像作者说的“一个石榴裂开,所有的种子往不同的方向散开,你不能把它们重新拼凑起来。”
  •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女性主义、种族主义、宗教、政治;融合、矛盾、反叛、理解、皈依,最终在奇妙的共同渊源里得到化解。精巧的架构,生动的叙事,和谐并且让人舒服地完成宏大的主题……很久没有读完一个小说觉得意犹未尽了。
  •     因为这本书了解了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的那段历史。世仇,最难消解。
  •     前半部分很好看,后边儿结尾太让人震惊了,甚至有点恶心。但不是悲伤的结局。
  •     土耳其人的名字真难记……不错每章的标题用食物代替的确是我喜欢的,俨然变成了一个土耳其大厨房~现在看来,我还是适合第一人称视角的书和那种拥有大段内心独白的类似加缪的书。
  •     越读越精彩,喜欢
  •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它在很多敏感问题上没有保持模糊或者中立的态度,作者非常直接坦率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也难怪会被起诉。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喜欢作者的语言,喜欢描述的充满颜色和味道的土耳其,亚美尼拉,美国……【6.23更新,除了乱伦这个结局略感不适,其余堪称完美
  •     想到了“穆斯林的葬礼”
  •     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小清新的故事,但看到后来才明白作者是在鞭挞土耳其驱逐亚美尼亚人并试图掩盖真相的暴行,而且也很深刻地描写了两代土耳其和亚美尼亚家庭之间的冲突,和他们在这个暴力背景下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和生存之道的故事。忘记与铭记,过去与未来。
  •     土耳其的食物勾勒出线索很巧妙,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步步的反转和揭露。两个家族,三代恩怨,写的很难满满看懂,但是确实下的神去着笔的故事。
  •     人生是巧合,然而有时候需要精灵来洞察! 当世界被颠倒,时间不停旋转的循环,未来比过去古老,而过去和新播种的田地一样清新。 或许是真的,或许不是真的。上帝的造物多如谷粒,说的太多是一种罪恶,因为你会说出你不应该记住的事,你也能记住不应该说出的事。
  •     读下去!会越来越好看!线头和线头碰撞搭在一起的时候,由于担心的这些巧合终于发生,害怕得心脏砰砰跳,也在这张网最终织成时,变得无力。每一章节名都是食物,看着目录里最后一章的化学物,已经可以提前预知些什么了,但这也不一定是悲剧。大时代里民族恩怨分担在两个家族肩上,关于那些历史纠葛的讨论也渐渐不再出现了,或许可以理解为:不重要了,难分难舍。
  •     很多句子都写的很好的 可能是由于文化吧 或者没有爱情什么的 一直没有看进去 拖拖拉拉的 弃读了
  •     这是一本很打动我的书,在中国这种强大的趋同文化里,我们最难的就是去理解和承认多元吧。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困惑什么。翻译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可惜毁在这个包装和宣传力度上了吧,没有宣传的书,再好也只能被埋没,我觉得很讽刺,但好像现实大抵如此。
  •     奇妙的人生,悲剧与赎罪
  •     帕慕克之后,就是这个女的了。
  •     有才华的女性作家,独特的写法,刻画现实如影在册。棒!
  •     后悔应该在去伊斯坦布尔之前看,故事性很强,人物塑造也丰满。神秘学和土耳其日常也不是出现,很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