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3000年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39986204
作者:亚当•尼科尔森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英)亚当·尼科尔森
英国历史学者和作家。出身文坛世家,曾在剑桥伊顿公学接受教育。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上帝的大臣》 《海的房间》《西辛赫斯特》等。其中《西辛赫斯特》获得2009年“英国皇家翁达杰文学奖”。他还曾获毛姆文学奖、海涅曼图书奖、英国地形学奖,是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苏格兰考古学会会员。
译者
吴果锦,英语文学翻译。主要译作有《国王的演讲》、《预见力》、《谁拯救了农场》、《伊丽莎白女王传》等。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初遇荷马 13
重读《奥德赛》 13

第二章 领会荷马 19
19世纪文艺界关于荷马的争吵 19
《荷马史诗》里那些动人的诗句 23
蒲柏的译本对济慈的影响 25
雪莱:荷马是真与美的根基 30

第三章 爱上荷马 39
苏格拉底读荷马 39
荷马存在于欧洲的每一处海滩 41
《荷马史诗》里的离别 42

第四章 探寻荷马 47
“单荷马”和“多荷马”之争 47
荷马史诗的历代手稿遗迹 49
荷马的本质不是优雅,而是真实 54
关于荷马生平的争议从未停止 59

第五章 发现荷马 66
《荷马史诗》在古雅典盛极一时 66
迈锡尼文字书写的荷马史诗“乙抄本” 69
在伊斯基亚岛寻找英雄的遗迹 73

第六章 陌生的荷马 80
荷马研究界大咖帕里的新见解 80
最接近荷马的时刻——欧洲山村的诵诗人 90
远古流传下来的史诗可信吗? 98

第七章 真实的荷马 106
《伊利亚特》是一首赞歌 106
《荷马史诗》的语言遗迹 109
《荷马史诗》的考古遗迹 115

第八章 金属和英雄 122
《荷马史诗》:唯一记载青铜时代北方草原的地方 122
杀戮是《荷马史诗》的真相 127
现存的青铜时代的遗迹 139

第九章 草原上的荷马 148
阿喀琉斯的故乡 148
荷马时代的希腊语 155
荷马时代,马的地位举足轻重 159

第十章 匪徒与城市 178
《伊利亚特》:战斗是希腊人的故乡 178
《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人 184
特洛伊为何成为被劫掠地 189
特洛伊代表对“大团圆”的渴望 201

第十一章 再思荷马 204
《辛奴亥的故事》:荷马史诗的镜像 204
《辛奴亥的故事》:对荷马式英雄的重新定位 214

第十二章 荷马的《奥德赛》 222
无法捉摸的奥德修斯 222
《奥德赛》与一帆风顺无缘 225

结束语 241

作者简介

英国作家亚当·尼科尔森给新一代人重新诠释了荷马,详尽地记叙了荷马的生平,以及他的两部史诗诞生的过程,从《伊利亚特》的粗犷雄奇到《奥德赛》的温谨绵密。
从尼科尔森诗一般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荷马史诗》对诗人——雪莱和济慈的影响;对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影响,对城市、对草原的影响。简而言之,荷马存在于欧洲的每一处海滩。
尼科尔森说:就某种角度而言,荷马检视了人生最糟糕的层面,尤其是《伊里亚德》,这会让人严肃起来。而且他不提供任何抚慰。战士大部分都死得凄惨,而他们死后也没有天堂,他们全都下了冥府。
但荷马想表达的重点是:在这充满困境与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是爱——尽管暴力很真实,人们还是有爱人的可能。


 荷马3000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传说中的盲诗人荷马《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迄今大约3000年,它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英国作家、历史学者亚当•尼科尔森以《荷马3000年》重新诠释荷马,紧扣作者个人认识的逐渐加深,从初遇荷马、领会荷马、爱上荷马、探寻荷马……直到最后再思荷马,全书总共十二章,既是作者的心灵追索过程,更是一趟别具特色的西方文化之旅,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荷马史诗的珍贵价值。奥林匹斯诸神1.文本魅力本书并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相反充满了绚丽的文学色彩,以及作者不时流露的挚爱深情。尼科尔森列举了许多译本对比,细致地剖析史诗的写作规律,荷马的六韵步格调奠定了口述文学的基准。这是一种“将素材利用、组合起来的方式,有效、坚固、可靠而真实;可以应对夜间的大海和风暴,可以保持其优雅和价值,就像其丝线在烛光中也能闪闪发光;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代传承。”所以,译本如果过于修饰,其实是“反荷马”的,而欧洲山村不通文墨的诵诗人,恰恰是最接近荷马的人。在他们的头脑里,“诗是被封在神龛里的记忆,它的乐律永生不灭”。这不是崇古非今,记忆术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曾经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技艺,它的失落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遗憾。《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很可能代表了口头诗歌传统的终结。口头诗歌从本质上与笔头诗歌大相径庭,尼科尔森揭示了实际文本的研究如何消弭了二者的截然分别。尼科尔森从19世纪巴黎左岸小餐馆,龚古尔兄弟与圣维克托的激烈争论入手,转引至文学界对蒲柏《荷马史诗》译本的批评,蒲柏译本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对史诗中词语的重复和些微的不雅穷究不休,为了叙事的优雅而牺牲了真实,反而破坏了史诗的本来面目和完整性。当然,蒲柏将荷马带到了英语世界,就像一场激烈的文学风潮,席卷了济慈和雪莱等人,雪莱说“荷马是‘真’与‘美’的化身”,而济慈因为诗风的变化而被称为“伦敦腔的荷马”。《荷马史诗》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方式叙述技巧,即在作品中安排一个事件,构建一个寓言或者一个主干情节。习惯这一类型的读者或者听众不仅会对文学作品有着特定的期待,还喜欢将所有的情节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预设的想象。早在公元前6世纪,色诺芬就说过,所有作家的成就都是对荷马和赫西奥德借鉴的结果。如果古希腊早期文学缺少了荷马史诗,那么古希腊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对古希腊文学源头的研究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丰富多彩的叙事形式上,但希腊人喜欢事实,他们对铺张的辞藻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讨厌夸大其辞。荷马史诗融合了时代的气息,它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充实丰满,“就像浪涛一般,在希腊的礁石海岸涌动了若干世纪”。 荷马总是把一个繁杂的故事讲得简单而精彩。我们只要真实地去记述荷马,他的伟大、简洁和辉煌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种朴素和真实的力量是文学最重要的品质。阿喀琉斯的凯旋2.精神遗产如果说本书前面五章还只是局限于《荷马史诗》文本的研究,那么,在第六章,当尼科尔森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荷马”,他发现自己需要深入精神的内核去寻找“真实的荷马”。“金属和英雄”、“草原上的荷马”、“匪徒与城市”这些篇章探讨了西方的战争文化、自然与城市的冲突以及永恒的乡愁理念。荷马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强度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在《伊利亚特》四大段战争的描述中,我们经历了双方无数的厮杀。尼科尔森说,“杀戮是《荷马史诗》的真相”,这个真相中包裹着深沉的叹息,关于生命的无力和杀戮的无益。最揪心的场景:阿喀琉斯因为痛悔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于是亵渎赫克托耳的尸体,他将尸体绑在战车上,连续几天拖拽尸体,拒绝将其安葬。但《伊利亚特》不是阿喀琉斯一个人的愤怒之歌,他还是气势雄伟的特洛伊战争史诗,更是一首人性复苏的赞歌。我们目睹了阿喀琉斯的一切:最初的怒火中烧,盛怒难消,他的专断决绝,他最后克服冲动,陷入无尽的悲痛。直到全诗最末一卷,我们才终于在一幅心酸的场景中看到这位“弃绝怜悯”且“性如雄狮般残忍”的英雄,面对赫克托耳老父普里阿摩斯的痛苦时,他放下了他的敌意来盛情款待老人。阿喀琉斯站在对手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人类在同理心的召唤中获得了共情,仇恨消逝,善战胜了恶。荷马史诗讲述的是英雄的业绩和命定的不幸,但是,如果不在诸神和死者的背景中解读,我们会很容易误读它的意旨。就像尼科尔森所强调的,西蒙娜•韦依将荷马史诗理解为反战诗歌,这样的理解还是小看荷马了。英雄的生命激烈、壮丽却转瞬即逝,所有人类的归宿趋向一致,这是神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正是出于对这一终极问题的突出兴趣,荷马史诗对死亡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战斗的关注。这也是尼科尔森本人面对死亡威胁,一次是海上风暴让他想起了《奥德赛》,一次是遭遇歹徒让他想到了《伊利亚特》,他的个人经历是本书一条副线,不时与史诗的主线相交叉,在这种交叉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史诗是如何进入个体的思维,这俨然是西方文化长期演化的基因起作用的结果。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明知死亡的预言依然披甲上阵,英雄们得到了尊享和荣耀,这不是泯灭天良的屠杀,死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局限,同时也赋予了意义。奥德赛3.思想光芒史诗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尼科尔森说荷马“是擅于缺席的人”,的确,所谓荷马生平的信息是那么的不确定,似乎每个研究者的发现都大有不同,荷马出生在希俄斯岛?士麦那?伊萨卡岛?阿格利斯半岛?有人说他是英国剑桥郡人,甚至还有人说他其实是瑞典人。尼科尔森汇总了荷马史诗的历代手稿遗迹,也汇总了各类研究者的不同意见,最终在美国学者密尔曼•帕里的研究成果上继续阐发,认为荷马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但他的成就整合了前人“程式化的框架”、“精准的记忆”和“灵光闪现的创作”。所以,“《荷马史诗》,实质上继承了多样的传统:既是灵活的、现编现演的诗歌;又是永恒不变的、像墓前的石碑一样的、前人伟业的丰碑。”《荷马史诗》从来就不是神圣的作品。这是与其他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其他文化的文学大多始于宗教作品,如古伊朗文化开始于琐罗亚斯德的“小阿维特斯陀”赞歌,《摩西五经》是古希伯来文化的源头,而伊斯兰文化则始于《古兰经》。《圣经》虽然被视为“万书之书”,成为西方的核心文本,但是它的地位一直受到冲击,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古代文学的持续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加强。希腊人大体上来说是天真的,甚至是孩子气的,他们的宗教完美地表现出一种叔本华称之为“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荷马史诗里的神并不高高在上,他们也软弱、也卑鄙,也会犯各种错误,在那样神祗遍地的时代,人却是荷马作品的主角。希腊文化的文本并不是靠宗教权威来奠定自己的地位,而仅仅是通过其文学的高超技艺。自《荷马史诗》以来,希腊以及欧洲的传统都习惯于要求高水平的作品要具有相应强烈的、处于高位的道德方向,这也是通过《荷马史诗》实现的。阿喀琉斯拒绝阿伽门农的礼物,奥德修斯历经艰险回归故里,追求自由、追求崇高成为西方价值观的核心,肉身虽死,而信念永存。本书结尾,尼科尔森说,荷马不给我们提供答案,他拒绝作答,他只是把所有问题编成了故事。“在他的气息吞吐之间,是人生的复杂,是海上船筏汩汩的活力,是他一遍遍反复说的——你身后闪耀的复苏的晨光。”在尼科尔森如歌的行板的诗意语句中,缓缓合上此书,抬头仰望星空,有光芒穿越3000年。
  •     既然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当然也有一万个人对《荷马3000年》的理解,只是荷马太过久远,至今没有人能给出确凿的答案,作者在前人对荷马的研究基础上,给出自己解答:就像伊索并无其人,只是诸多传统寓言的代言人一样,荷马也只是希腊史诗的替身而已。本书是从一个刑侦考古的角度,结合考古史实对荷马进行着刨根问底的讲述。前半部分大致讲欧洲部分荷马译者由于审美或者优雅的生活,类似蒲泊这样将荷马史诗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转换成一个优美、洁净的版本,读者只看到一个准确、规范、模式化的奥德修斯、伊利亚特,只知道是经典、是众神传说;但是乔治•查普曼,他的版本散乱,不准确,但他深深领悟出原版荷马史诗里那种苦难悲壮、暴力杀戮、困境磨难,以及爱,这才是荷马的精髓。后半部分大量篇幅结合考古对荷马史诗与欧洲真实的历史地理进行类比,穿插《荷马史诗》讲述并还原出一个真实古希腊文明的青铜时代。就如本书所说,荷马史诗就是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对今日也有着深远意义。作为是扎根于杀戮的朴素故事,战争代表的史诗之美,“给无数的人们准备死亡,成为后世可歌唱的题材”。大段描写杀戮的词句,却又体现出一种带着清醒、平静和同情。就像伊利亚特的特洛伊之战,在大肆的书写杀戮与暴力的背后体现的是特洛伊和希腊人之间的种种文明与野蛮,城市和匪帮,和睦有序和个人暴力的强烈对比,让奥德修斯一个特洛伊木马的始作俑者,一个杀戮的暴徒,却又为自己的暴行哭泣,荷马史诗寓意贯彻天地;这种逃无可逃、无法摆脱现实的痛苦,嘲讽着如今的太平盛世存在的谋杀和暴力的事实。读罢,会让人冲动翻阅《荷马史诗》,领略青铜时代的杀戮,享受肾上腺素的窜动,这就是杀戮暴力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像是摇滚乐带给人的一种真和怒放。和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相比,摇滚乐粗野张狂,古典乐精致和美,流行音乐甜腻抒情,但有时唯有摇滚乐才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愤怒,这就是摇滚的一个“真”字。结合史实考古重新对荷马的起源进行解读,能让你再次领略古希腊文明的辉煌,让你重新认识荷马,高尚、直率、活力、宏大、对真相的无比尊重,在危机面前的无畏,对死亡的爱与恨以及人生的永恒价值。为了感受史诗魅力,这本书可以读读。
  •     如何理解荷马史诗,这是否只存在于学院派的古老经典,是否已经远离我们而去。这是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读的神话故事,究竟有什么意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斯》代表着什么,古希腊的英雄们真的是冲冠一怒,因为帕里斯抢夺了海伦,就要来特洛伊打这一场架吗?帕里斯,阿咯琉斯,阿伽门农在到底这场旷古烁今,连奥林匹亚山的诸神也来参与的战争里意味着什么,这所有的一切,就是为我们提供一部旷世史诗巨作供人赏析吗?荷马史诗篇幅巨大,古希腊文字艰涩,一望令人却步,为何我们还要讨论,从古到今,从地中海的农村游吟诗人含泪而惊人的吟诵诗人,到巴黎伦敦风雅的文艺评论界,从龚古尔兄弟,到雪莱济慈,一代代人讨论荷马,甚至各不相让,几有挥之老拳势态。然而他们真的没有意义吗,好莱坞直到现在每隔一两年就会拍些荷马史诗题材的电影,特洛伊,奥德赛,诸神之战,权力之眼,看着那些经典而又巨大气势的电影,除了惊心动魄的视觉听觉刺激之外,是否还会想到对于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欧洲中世纪,一直绵延到现代的西方,他们一遍遍不知疲倦的拍摄荷马史诗题材,是否他们的血脉里早已记入了古希腊的英雄们。但是荷马史诗代表的文化呢,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古希腊城邦如今又在那里,诗中的冥界在现实中是否真的毫无痕迹可寻?看看这本书吧,也许都给出了答案。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看到楼上这么多的好评,我却感觉味同爵蜡,可能我的品位还是太低了。这本书内容用了太多太多的形容性的词语、句子,就好像“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好”一样,用华丽的辞藻,变幻无穷的比喻赞美荷马史诗的伟大。我觉得文字过于繁复。建议有浪漫气息,并且对《奥德赛》《伊利亚特》熟知的人阅读。 另外,公元前800年到公元800年,是1000年吗?
  •     主观性太强
  •     内容扎实,紧凑,给我另一个视角看待《荷马史诗》。
  •     过分感伤。「荷马并非描述了英雄的世界,他本身即是英雄的世界。」
  •     一本儿蛮有意思的书,亚当·尼科尔森不断替读者打开脑洞:荷马是谁?《荷马史诗》的时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希腊人从何而来?《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有什么关系?(“如果说《伊利亚特》说的是命运以及命运对个人的要求,说的是不可逃避的过去和无法避免的死亡,说的是每个人都被天命禁锢;那么《奥德赛》所说的,就是开拓新天地、创造新生活的机会,是为个人——至少是那些杰出的人——改变既有环境和条件、与命运对抗的机会。”)该怎样去评判文明与野蛮、城市与英雄,等等等等。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荷马史诗》太血腥暴力重口味儿了(“《荷马史诗》也许被打扮成了一部文雅的古典名著;但本质上他并非如此,且与之恰恰相反:他粗鲁,阳刚,浩瀚,凶暴。”),像“骨髓从脊椎骨孔汩汩而出”这种描写,如今听来都令人瞠目结舌
  •     去魅后的荷马反而更吸引人,是否应拿起全本再读一遍?
  •     浅,但激情滂湃。某部分真是措不及防ORZ
  •     并非线性叙述,而是扣紧几个主题的阐发,有关荷马史诗的译本、重要研究者的比较,以及荷马史诗在西方文明中的烙痕。书总体很好看,主题广博而不松散,人文知识浓郁。文笔热情澎湃是优点也是缺点,作者过于感性,似乎随时随刻想要唤起读者的共情。
  •     对于荷马著述史诗的阐释解答了最近我阅读甲骨文系列丛书时感到的疑惑。作者在写作历史时,竭力想要去除却永远萦绕不灭的那一颗满怀悲悯附照笔下历史的,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理解之同情。这也是孔子春秋大义里深藏在内的史家之心。
  •     其实是一本一口气吐槽历年记载荷马史诗的离骚体
  •     醍醐灌顶
  •     一大本读书笔记,分享是好事嘛~
  •     荷马传唱的是超越了生与死的记忆,他将战争的一切直白的传述给了听者。而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娓娓述说着历史上与文学上的荷马。ps:减一星给编辑。
  •     作者是真喜欢荷马啊,强行卖安利,其实中文译本真的没了味道,但是英译本也好不到哪里去,你让我看原文这也是个可怕的工程…
  •     在1200发现这本书,读了一个晚上,是荷马史诗的阅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做了大量的功课,有着独特的视角也和历史的发展挂钩,充份引起读者的兴趣,战争的暴虐,人性的爱,地域的文明,神话的象征都有涉及,巴尔干半岛的古文明魅不可挡!
  •     太暴力!!
  •     前几章俄尔普斯一般,对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解读也非常日神
  •     有些段落还挺动人的,但其他都是些东拉西扯的松散文字。前几章的质量明显优于后面的。
  •     荷马不给你答案,只给你选择
  •     精彩。
  •     荷马,是西方文化里最不可思议,最古老的瑰宝。他来自于一个与“生存的本质”邂逅的时代。多少个文人墨客仰望着他那浩瀚的诗作和壮阔神秘的人生,想要追寻荷马的脚步。试图对这伟大的人和作品进行探究钻研。 本书,是其中之一,却描述的更加详实与绝妙。本书的的作者,他看到了荷马世界里的景象,残忍,完美,直接。却不知怎的,藏着一种对美好,温柔,宽恕的渴望。作者在文中写到“本书的驱动力,就是去寻找这种直率和认知的源头”。作者试图从无数的文学作品,实地钻研,历史文物中来恢复探寻《荷马史诗》和荷马本人最真实的原貌。这也是这本书值得赞美和品读的地方,真实,客观,公平,负责人。 好书!
  •     比较有趣的辅读材料,作者田野扎实。但看到中途的某部分实在是……心疼作者大大。
  •     未读原著,暂不做评价。
  •     应该有的没写出来,比如荷马的乙抄本,仍然没说明白;而不需要的,却写了那么啰嗦,比如作者自己的游历
  •     作者爱荷马爱得深啊。。
  •     全书只有最后一章《荷马的奥德赛》是符合我最初对本书内容的想象。之前的内容看似涉及荷马史诗的方方面面,然而考据不甚严谨、行文缺乏逻辑,读完每个章节都有种“刚刚那段话到底在讲什么”的茫然。 “荷马存在在欧洲的每一处海滩上。”这句话当然有理,正是古希腊文明孕育了今日的欧洲。然而本文夹带私货、强行碰瓷,固然文笔再美妙,情感再澎湃,看来只让人觉得尴尬。
  •     粗读了一通。。。有点lost了
  •     枕边读物。文笔优美流畅,作者通过不同时代对荷马及其文本影响的关注与探讨提出思考:荷马的遗产对于后世究竟意味着什么。
  •     应该可以当作 荷马史诗 的导读来看吧
  •     荷马3000年,系英国历史学者和作家亚当.尼科尔森著,从初遇荷马、领会荷马、爱上荷马、探寻荷马、发现荷马、陌生的荷马、真实的荷马、草原上的荷马、再思荷马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荷马。须知那是神明安排,给无数的人们准备死亡,成为后世歌唱的题材……歌、诗、故事,都是战争的神圣目的,有了战争,也就有了史诗,而悲剧带给人的愉悦感也是荷马史诗的意旨之所在。诗人对诗中这些场景之可怕心知肚明,也明白听众能从中获得愉悦,其中的矛盾无法解决,史诗之美就在于其内容的惨骇。荷马史诗的价值与本质在于带着清醒、平静和同情,带着爱心与清澈的双眼,去看待生命的方方面面,在这充满困境与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其实就是爱,尽管暴力很真实很可怕,人们还是有爱人的可能。
  •     大约是水平有限,读到160页,无奈弃书……
  •     真好看!尼尔科森巨巨卖的一手好安利!!!
  •     阅读体验并不好,结构松散,每一个独立章节都没有严格的证据逻辑。干脆写成散文也就算了,偏偏要以考古的形象夹带私活,不好。这书能进图书奖候选名单,有些让人觉得奇怪。
  •     中译名有点误导,开始还以为是学术史。事实上是讲作为个人的现代人,如何与古代世界发生情感的共鸣。
  •     英国人对荷马史诗角色的现代性诠释,以及围绕其历史背景的一些探索;文明/野蛮,城市/平原,西方/东方在史诗中的冲突
  •     文风不喜
  •     此书的作者绝对是荷马的狂热粉丝,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他对《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爱。但对于我这种冷眼旁观的荷马读者来说,这本书就显得有些煽情了……可能我对荷马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吧~ 但我确实是憎恶雅典人的血腥和残暴,惋惜特洛伊的陷落和赫克托的战死。而对于奥德修斯,尽管《奥德赛》很大程度上挽回了一些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但我还是觉得此人一肚子坏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