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员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4264655
作者:(英)V. S. 奈保尔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
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 奈保尔经典杰作中译本首次出版,未作任何删节
★ 21世纪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V.S.奈保尔最畅销、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从《游击队员》开始享誉世界
★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 我很震惊……《游击队员》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部真正关于凶杀的书。这正是它令人震惊之处。——V.S.奈保尔
动荡不安的加勒比海无名岛国上,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和前英国殖民者生活在一种压抑而茫然的歇斯底里之中。
一个叫简的英国女人带着对权力与艳遇的天真幻想,随着来自南非的情人罗奇来到岛上寻求冒险和刺激。然而,岛上的一切令人大失所望,所到之处散发着腐败和死亡的气息。当公社“画眉山庄”向简打开,当山庄的“革命领袖”吉米成为简寻找激情的对象,一场扣人心弦的谋杀跟踵而至……


 游击队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1、 读过《游击队员》 “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这是扉页中的话,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小说中英国女人简,南非商人罗奇,亚洲混血吉米,当地政客梅雷迪思,黑人,白人,亚州人,像热带的气浪、茂密的树丛一样缠绕在一起。文本套文本的结构,精确到毛发的细节,性与权利的纠缠,这些其实还不够惊世俗。这本书的意义直到小说快结尾时简被吉米残杀之后才显示出来。想到自己是刚看过《文明的冲突》再看《游击队员》的,发现读这两本书的时机真是恰到好处。没有办法,不同的种族、语言、不同的文明,即使他们再亲密无间,即使他们像简和吉林一样刚刚做完爱,接下来发生的仍然会是屠杀。像电影《雨季将至》一样的文明冲突主题。不同的是,《雨》的故事是从印度女人死开始的,而《游》则是以白种女人的死结束的。” http://url.cn/BmzwQf http://t3.qpic.cn/mblogpic/ca2f14465410bed9bf6c/2000 ——2013-8-152、 扉页引用了书中一人物詹姆斯•艾哈迈德的一句话:“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这话一开始没怎么理解,后来想到“文革”,马上就理解了。——2013-8-243、 开头:“午饭后,简和罗奇离开高地住宅区的房子,驱车前往画眉山庄。他们下到山脚下热烘烘的市区,然后穿过市区开上海淀大道,大道上胡乱地刷着标语:‘真正的黑人,不要投票。节育是一项针对黑人的阴谋。’”第一段,男女主人公开车出场,作为互文的画眉山庄有了,而且冲突背景也有了。——2013-8-244、 “将来,在高地住宅区,在伦敦,这次画眉山庄之行会是有趣的谈资。但是此刻,在这栋简陋的屋子里,看着桌上破破烂烂的办公器材、墙上的画像和黑色剪报,看着铁床上的那些男孩,想到屋外的阳光、荒地和环绕着它的树林,简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事情总是这样,拉开了距离才有诗意。——2013-8-245、 布莱恩特的移情:“不久他便完全沉浸其中:他在这部电影里的波蒂埃身上看到永远不会有人知晓的自己,任何人都不会,多么可悲……他幻想将来有一天,他成为真正的自己,不是一个带枪的人,也不需要一份伟大的职业或者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他自己,那个他被爱,被家和家里的人重新接纳。”——2013-8-246、 吉米写给罗伊的信,隐含等差阶级的内心失望:“也许说到底,罗伊,这个世界只为现在拥有它的人而存在,而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拥有任何东西。将来的赢家是已经取得胜利的人,如今他们不愿冒险,比如那些自由主义者。你比我清楚,当危机来临时,这些人多么让我失望。”——2013-8-247、 吉米的信写不下去了,他突然失去了感觉,仿佛突然感到一种无力:“他突然停笔。魔力失效了。文字有时带给他无限可能,现在却不能让他恢复自我。他是一个迷失的人,比小时候更加迷失,那时在父亲的店里,在学校,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只看见他看见的,而且一无所知。”——2013-8-248、 简满怀信心地来到这里,却对这里的野蛮混乱大失所望:“四个月过去了,如今她知道她到这里第一天就知道的事情:她来到了世界尽头的某个地方,来到了某个穷尽了所有可能性的地方。她自己都觉得奇怪:当初在伦敦她怎么那么单纯,竟然相信世界的未来在这样的地方酝酿着,掌握在这样的人手中。”——2013-8-249、 人都是被自己的想象驱使的,简也是这样:“就这样,这天早上简醒过来,就像她第一天想醒过来时那样,发现红杉木百叶窗的房间里一片漆黑,发现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发现她又在一个男人身上看见了并不存在的东西。”——2013-8-2410、 简对这个地方,对罗奇都大失所望。他开始萌生离开的想法,可说不清什么东西绊住了她:“简心想,她什么时候决定离开就可以离开,这是多么幸运啊。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自由:做一个决定,然后付诸实践。”简不可能知道,她的这一延宕会最终使她掉了性命。——2013-8-2411、 “简总是在自己身边看见衰败,即便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火车站的自动售货机里装潢了糖果,可她知道总有一天里面会变空的;它们注定是要空的,正如她孩提时所见的那样……她看见已经无人居住的大广场,没有人住得起那里的房子。她看见越来越小的空地;看见建筑另作作用,与原先的设计不符。”——2013-8-2412、 “没有哪栋房子,哪个人物会被铭记。她知道,她感觉得到。然而她依恋着自己的房子,寻找具有实干精神的男人。她关注时尚的每一个变化,却也知道大多数时尚都是华而不实的。在一家新开的高级餐厅,在崭新的装修中,她可以看出衰败、劣质的迹象。”王尔德说,时尚是一种丑,每半年就要换一次。——2013-8-2513、 什么是文学的代偿功能,吉米假托简写自己:“这个男人占据了我整个的心思,让我再无尽去想其他无关紧要的事。……一天,我鼓起勇气给他打电话,当他接听时我的心狂跳不止。我放下了电话……”其实是他给简打了个电话又放下了。最后他“停下笔,思路中断,孤独来袭,吉米感到写作后的虚弱。”——2013-8-2514、 “这里的事情令人绝望罗伊,当领袖自己都开始感到绝望,事情糟透了。整个地方快要爆炸,现在我看不出我如何控制革命。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原来扉页那句话出自吉米的信。吉米是一个清醒而又莽撞的革命主义者。——2013-8-2515、 “他曾以为自己是一个实干家,如今却惊讶地发现他已离那个自己那么远,变成了一个坐等事情发生的人;他平静地等待事情发生,这种平静在他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带给他一阵恐惧,这种恐惧在随着一天的惯常生活的开始而在阳光下消退之前会凝结成一句话:我把我的一生建在了沙子上。”——2013-8-2516、 “他在等简离开他;他在等他在萨波利切公司的公关工作变成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在他看来这两个失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他心想:我把自己困住了。一个失败他可以对付;可两个失败,还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这个被遗忘的世界的角落,让他不知所措。他既不能行为也无法撤退;只能等待。”——2013-8-2517、 “这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压抑着的歇斯底里状态之中,人们的野心和炉忌不再和车、房或者好东西有关,而是和安全感相联系——把钱移到海外,弄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居留签证。”断章取义的好处就是,如果不看标题,这就是像在说中国。——2013-8-2518、 “一个年轻男人穿着学位袍:这很像一张摆在伦敦照相馆橱窗里的照片,被拍照的人看不见摄影师的嘲讽,眼里只有恭维。”细腻如奈保尔,竟然可以把照片之外的目光也可以写进去。想起导师讲拉康镜像理论时经常举的例子,每个人拍写真时都搔首弄姿,以示个性,却不知这种所谓个性也是被建构的。——2013-8-2519、 奈保尔说:“我们生活在一栋没有围墙的房子里。”卡夫卡说:“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天地中,压过的是一段被称为‘生活’的囚禁生涯。”简单来说,“生活即是牢房”。——2013-8-2520、 “他们认为所有的中国人不是像查理•陈就是像傅满洲。”注:查理•陈是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1884-1933)笔下的一名华人侦探。缺乏男子气概,是“非性化”、被“阉割”的象征。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1883-1959)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 http://t3.qpic.cn/mblogpic/4e2083b34e44cd02fc90/2000 ——2013-8-2521、 几个人玩一个关于愿望的游戏。简说:“我想要很多很多钱。”哈里说:“……我什么都不想要。眼下我只要让玛丽-特雷瑟回来。”罗奇说:“我想要拥有最强大的性能力。”梅雷迪思说:“我希望能好好做自己。“我希望在临死时感觉自己曾经活过。我可以反着说。我不希望感觉自己白过了一辈子。”——2013-8-2522、 梅雷迪思说,“假设你应有尽有。好吗?所有东西,任何东西。我只想知道你怎么度过一整天。一个工作日,如果你还在工作的话。”哈里异想天开描述了一番,后来梅雷迪思总结道:“说话者描述的生活正是他现在过的或者曾经经过的生活。背景可能会变,但是没有人会重新开始或者干什么新的事情。”——2013-8-2623、 对于梅雷迪思的理论可以有一句更加精炼的表达,“你将来过的生活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原因可以从罗奇的那句话里找到:“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当然,哈里对于这个精炼的表述非常丧气,他说:“星期天的上午告诉别人这个真是他妈的扫兴。”——2013-8-2624、 作为对梅雷迪思理论的延伸,简和罗奇后来的一番对话再次印证了这种理论:简:“没有人会开始新的生活。”罗奇:“我不仅看不到未来,我甚至还看不到对我而言一个美好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我到达的阶段。”——2013-8-2625、 简说:“每样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一种解读是就像卡夫卡日记中说的:“让未来还是去睡它应该睡得觉去吧!要是人们提前去唤醒它的话,那人么得到的却是一个睡过头的当代。”另一种解读更加绝望,这根本不是你的时节,它要么已经过去,要么永不到来。——2013-8-2626、 故事的开始,是简和罗奇在开车前行。故事的展开依然如此。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车子在这里同样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简坐在车里,奈保尔写道:“简不再反抗,屈服于事件,正如屈服于动感。车子会停下;事件会发展到高潮;危机会过去;她又会恢复镇定。”简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车子。——2013-8-2627、 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眼里可以如此变化,可到底是谁在变化?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事实,还是想象?“简在死沉沉的荧光灯下打量着罗奇的脸。以前在她眼前,这是一张如此精致、清苦、深沉的脸。如今看着这张故作轻松、甚至是高兴的脸,她觉得它疲倦而虚弱;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会一度被他迷惑?”——2013-8-2628、 “很久以前,她认为他是一个行动派、实干家。后来,她把他看成一个知识分子,通晓世故,他的阅历使他遇事冷静,如圣人一般。如今,她觉得他跟自己一样,屈服再屈服,任凭事情摆布,只不过他经过一番分析把这些事情纳入了自己的体系。”这一段文字告诉了读者答案,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两个人。——2013-8-2629、 “她坐在椅子上,进一步确认着昨晚她心里产生的孤独感。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她发现自己从这种孤独感中汲取了力量。”当人感到脆弱不堪的时候,往往是他孤立无援的时候。因为有对“援”的期待,一旦“孤立”便感觉会受伤害。彻底放弃幻想,承认孤独,反倒会从中汲取力量。类似的话易卜生说过。——2013-8-2630、 奈保尔写时光的移动和简的孤独:“简就这么坐在铁椅上看着房子的阴影慢慢称向后花园的斜坡。她看着热浪消失不见,感觉到门廊和门廊逐渐逐渐变凉。她听见阿德拉回来了。”——2013-8-2631、 奈保尔的细节:“阳光逐渐变黄。房子投在花园斜坡上的阴影越来越远。光线又变成琥珀色,给长在断墙边快要枯死的百慕大草增添了一丝色彩。这些草的草籽是在很久以后的雨季里被从前、后草坪的泥土里冲刷出来的:瘦弱的草茎颜色苍白,草尖是浅绿色的,越往根部越枯黄。琥珀色的阳光更深浓了…”——2013-8-2632、 “这个政府不可能倒台。就像罗威膨胀螺钉还是什么来着的广告说的:‘固定,然后遗忘。’”——2013-8-2833、 “他带着凄凉走了,也把凄凉留下了。”——2013-8-2834、 “你要是太追求时事,到最后就会变得很无趣。”想起另一句,被新闻记住,就意味着被迅速遗忘。——2013-8-2835、 “一个人要是太刨根问底,追求绝对的纯洁,最终只能一事无成。”至清无鱼。——2013-8-2836、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离开土地往城市里跑。这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想要更多的刺激,更多的电灯。他们想变得更有钱,还想变得更聪明。他们不希望感觉自己被淘汰。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正在遭到淘汰。”而他们忘了,“土地是一种生活方式。”——2013-8-2837、 “只有非常富有富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脱离世俗。穷人不可能脱离世俗。”灵魂可以飘在空中,双脚必须紧贴大地。——2013-8-2838、 “我不相信游击队的说法。”“那你相信什么?”“我相信帮派团伙。”我也相信。——2013-8-2839、 “罗奇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筋疲力尽的忧伤:工作了一天之后的疲惫,徒劳无功的努力,大千世界远处安身的感觉。同时,他也为其他人、那些扎根在这里的人感到忧伤:…为手持来复枪的警察和女前台忧伤…也为梅雷迪思忧伤:他感到无比的恼怒,甚至是鄙视,不知道他们的世界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2013-8-2840、 “天全暗了。木槿花淹没在夜色之中,东边的天空一片墨蓝。罗奇的心情如同落日,感觉他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如此不堪一击。录音室经理……手持来复枪的警察;那个女前台……梅雷迪思,简,他自己。对于他们每个人世界都是如此不堪一击。祸患悬在头顶。”——2013-8-2841、 “他从一个询问我观点的人突然变成一个给我观点的人。”这句话的嘲讽不言而喻,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法庭上,采访棚里,课堂上……——2013-8-2842、 “我想一个人要是认可权威,相信规则,就不会害怕任何人。”前提是生活在一个讲规则的社会里。——2013-8-2843、 “我跟你说玛乔里,小时候我以为童年是一个伪装时期,以为这是我显出本色之前的必经阶段,等我长大成人一切就好了,多可笑啊玛乔里多可笑。”盼望长大的我们长大后却盼望不愿长大……——2013-8-2844、 “他把事情都怪我头上,可是我知道他只是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人生,虽然我们相去甚远但是我理解他,而他等着杀我。可是我转念就……若有人看见我们,两只一无所有的公山羊在打架,不过是在娱乐大众,他们会怎么笑话,他们会喜欢这样,笑到最后的是他们。可是我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2013-8-2845、 “我知道人一生中总是要在数到九的时候才重新站起来。检验男子汉就要这样,不是在他站着的时候,而是在他倒下的时候,可是我已经太多次站起来又倒下。如今时间的走廊变成一间挂满镜子的屋子,映照着一次次地站起来的我,而这次我希望他们数到十。”——2013-8-2846、 “即使在这里,尽管他迷失于时间的开始,尽管他迷失在时间本身里,不知道自己是谁或自己是什么,他还是被出卖了,他内心的秘密暴露了。”——2013-8-2847、 “车子前驶,后退,再前驶就开上了马路,还是没有人喊他,然后他朝着太阳驶去,经过田地,坏掉的拖拉机仍旧矗立在树墙边;经过又干又平的垄和沟,上面长满亮晶晶的绿色杂草;经过灌木丛,带刺的野生棕榈树,指向天空的红黑色条纹挡杆,萨波利切公司立的写着“画眉山庄”……”细节。氛围。——2013-8-2848、 结尾:“我要走了,离开这里。简和我明天就走。她正在房间里收拾东西。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吧。你听见了吗?吉米?”“主人。”罗奇明知道简已经被害,还是拿她来搪塞吉米。他不知道杀害吉简的人恰恰就是吉米。高高在上的罗奇和唯唯诺诺形成尖锐对比,一个自欺欺人,一个像看一个笑话。——2013-8-28PS:49、 “我想让你知道你说得对,你的预言通通要变成现实了,我将会孤独、没有人爱地死去,我将愤愤而终,也无其他可能了。这样死去是悲惨的,而且玛乔里我感觉今晚死神昨近,在时而被猫头鹰的叫声打破的热带的寂静中我可以听见它的脚步声,老实说亲爱的我感到释然,我觉得我现在该走了。”——2013-8-2950、 “住在一个地方却不知道会不会留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真他妈荒唐。”——2013-8-29——2013-8-28丽江
  •     断断续续总算看完了。难怪《游击队员》在中国多年不能出版。除了有“抹黑”革命的嫌疑,结尾还有一整页的爆菊情节。跟《巴黎最后的探戈》其实挺像。考虑到《巴》上映于1972,《游》出版于1975,难免令人怀疑内在的关联。《巴》里马龙白兰度用了黄油做润滑剂。《游》里吉米说你应该带凡士林。这本书侧重于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相对模糊。吉米是个例外。一出场就写他胡子刮得很干净、紧身裤显得利落,住处收拾得整洁。书架上还摆着“世上最好的一百本书”系列。吉米特意强调,那是真书,不是装饰品。吉米同志是个文艺青年。喜好创作。尤擅YY。在小说里他把自己塑造成高大上的黑人解放领袖,而白人姑娘简迷恋于他的圣人气质,对他一见倾心,苦苦追求,打个电话都紧张得一接通就赶紧挂断。事实正相反,是吉米主动打电话约的简。不能说简对吉米一点兴趣也没有。简就是名人骨肉皮,没打算投入真感情,提上裤子就开始鄙视约炮对象。在这方面,罗奇就相当苦恼。他第一眼就看透了她的浅薄,可是打心里希望能改变她,获得她长期而非易逝的崇拜。在种植园,简又搭上了吉米。跟吉米打了一炮,她就再也不来了。黑人老妇一句道破:她们(白人女性)喜欢黑小子,但不会跟黑小子们结婚。当地发生骚乱,吉米带着游击队员烧了几家华人的店。把部长梅雷迪思扒光了衣服。随后政府又控制了局势。吉米已成待宰羔羊。罗奇作为援助方代表对逆城市化潮流的人民公社项目大感失望,准备和简回英国。启程之前简去看望了吉米,并顺理成章走向卧室。吉米在准备后入的时候,爆了简的菊 ,随后又杀害了简。罗奇看到简的蓝色天然气火机在游击队员手中,知道简已遇害。故事以罗奇接到吉米求救电话结束。罗奇慢条斯理地说,你找别人吧,我们就要回英国了,简正在房间里收拾东西。情节大致如此。写小说的人更愿意看别人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与其说奈保尔写了一个历时性的谋杀故事,倒不如说把一个共时切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公社项目,各方的意见态度不一。而这种不一致是通过一个个场景、对话来展现的。与此同时,作者不断转换人物的视角,展示“镜中人”——简眼中的罗奇、罗奇眼中的简、罗奇和简眼中的的当地人、当地人眼中的外来者、当地人眼中的当地人。当然还有吉米日记中的自己(尽管一开始充满了意淫,随着情节的发展,日记还是挺悲伤动人的,也许奈保尔是把自己内置在这个人物中了,人心有幽暗面,有难以启齿,写作是很好的治疗)。有万花筒之妙。当然,更主要的是满足了我的偷窥欲。
  •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作的问题,文笔烂的一塌糊涂。剧情在前面没什么意思,后面稍微有点起色,这方面原作就跑不了干系了。比较有趣的是,从侧面写出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现状。虽然早就不是殖民时代了,但是整个经济和政权是被欧美牢牢控制的。女主角简或许就是大部分民众的代表,她认为殖民时代过了,现在是一个自由民主的世界。事实上,她错了,大错特错,按某人的话说是Too young too naive。最后简的结局,也再现了普通民众这种天真幻想的后果。现实是残酷的,平时经济控制,反抗则军事镇压。书中形象的称为“挨鞭子了”。当地的普通民众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当地人的一段话道出了这这些现象:“现在每个人都站在了政府一边,都爱美国人,整个事件简直让人想哭”。面对现实,普通民众能怎么办,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私以为得病不怕,最怕放弃。对话谈判这些只有大家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才可能平等,广大第三世界的民族自主还需努力。放弃幻想,发展实力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干干净净的写作
  •     一如奈保尔其他书的主题。后殖民时代那些国家的愚昧、动荡。白人的离开或者失去统治权,黑人获得统治权,但并没有马上就实现光明,反而陷入了倒退。“革命”是个让人恐惧的字眼,以理想、自由、希望为名义,可以干多少私心、恶毒的事儿。最后部分,吉米杀死了简。为什么?因为嫉妒、因为得不到、因为他被困在贫困的土地上而简是一个过客欣赏完了他的愚蠢贫穷之后就要拍拍屁股走人、因为简是他的幻想但是他无法接近只好亲手干掉?杀人的那一段,沉闷得吓人,就是在杀一只老鼠。老鼠?也许吉米认为自己这么穷,都是因为白人,而简就是白人吧。革命和理想把一个与土地格格不入的青年变作的凶徒。把另外一个人变作的整个。底子上不改变,思想上不改变,一切都会衰落。在中国的很多穷乡也能看到这种文明的失落。“集体失忆的年代。”
  •     一如既往的奈保尔,无情地揭穿人性,有情地抚慰人心。我会情不自禁地以自己、有的女性朋友,对照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看看有没有像她那样自以为是的评论,没有观点的虚空。吉米的小说创作让人轻微地恶心,因罗奇的领悟心生共鸣。一部暗黑的奈保尔小说,想起福克纳《圣殿》。
  •     这本书完全不知所云啊。。。
  •     感觉很压抑很无奈,可是真的没看懂,深深滴觉得自己木有文化
  •     一本后革命的小说。当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不仅曾经的革命者成了遭人遗弃的杂种,所有人都失去了生命的方向,甚至连性都丧失了激情,剩下的只有一个本能的反应:逃离。
  •     第1000本:建立在沙子之上、危机四伏、衰败腐朽的个人与时代
  •     为什么我总觉得奈保尔的书中间会有一部分看不下去呢?但只要度过这部分就好了。。。
  •     自觉素养太差,着实没看懂...
  •     典型的冷战时期西方文学,从中产阶级角度诠释着对无政府主义的恐惧。各种懦弱龌龊的政治投机份子,投降主义的流亡者,在一个第三世界的小岛中百无聊赖;紧张兮兮又稀里糊涂的各种生活感触,和市井流行小说无异;所谓的“游击队员”,也比戈多还要虚无。相似的题材在略萨手中总是精彩无比,在奈保尔手中就过于平庸了
  •     已买。写得很好,技术熟练,对话隽永,观察深刻。但总还有一口气未出,理当不如《河湾》,亦不如早期作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之淋漓尽致。
  •     “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这是扉页中的话,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小说中英国女人简,南非商人罗奇,亚洲混血吉米,当地政客梅雷迪思,黑人,白人,亚州人,像热带的气浪、茂密的树丛一样缠绕在一起。文本套文本的结构,精确到毛发的细节,性与权利的纠缠,这些其实还不够惊世俗。这本书的意义直到小说快结尾时简被吉米残杀之后才显示出来。想到自己是刚看过《文明的冲突》再看《游击队员》的,发现读这两本书的时机真是恰到好处。没有办法,不同的种族、语言、不同的文明,即使他们再亲密无间,即使他们像简和吉林一样刚刚做完爱,接下来发生的仍然会是屠杀。像电影《雨季将至》一样的文明冲突主题。不同的是,《雨》的故事是从印度女人死开始的,而《游》则是以白种女人的死结束的。
  •     无感
  •     与其说革命神马的,还不如说是一个偷情故事和谋杀案!
  •     “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
  •     最为虚构作家的奶包儿和作为非虚构作家的奶包儿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     翻译火候不到
  •     马尔克斯以及....但,还不够。
  •     当人人都只想着挣钱,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去挣钱了。。
  •     学生时代读的最后一本书居然是这本,一股激情萎靡后腐败衰亡的气味,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比《米格尔街》还要强烈。奈保尔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     读奈保尔的感觉就是,觉得诺奖给库切的颁奖词:“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也是极适合奈保尔的
  •     人人都有一场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抛开政治隐喻不谈,其中饱含的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无奈与反抗都是严肃而认真的。
  •     没有了解相关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读这部小说真的是不明所以 即使看了一半忍不住上网搜索后依然难以卒读 果断放弃吧
  •     消解“游击队员”的时代神话,游击队员这个词本身包含了太多的意义,交织了种族,后殖民,抗争,暴力,理想主义,莫明所以的人生,背叛,反背叛。。。。好吧,就是这样。不必去探究太多,你就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谋杀案最好。
  •     不错的,好像要出全集
  •     因为我太没文化了,所以觉得这本书前一大半都在废话,最后才让人恍然大悟,我讨厌废话多的书,虽然有时候废话才是一本书出彩的地方。还有,这本书狠狠地黑了一遍《呼啸山庄》,资本主义都是洪水猛兽啊。
  •     还是蛮喜欢奈保尔的啊~
  •     不是太吸引我,没多大兴趣,晕晕乎乎看到200页左右,没看下去
  •     和印度三部曲比'差太多
  •     有力的线条感。
  •     和作者的其它作品相比,大难读没有吸引力,都怀疑这作品是不是作者亲笔写的。
  •     没读懂;可以看出《河湾》的雏形,但和《河湾》相比还是稚嫩了些
  •     “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
  •     奈保尔想在这里探讨的东西太大了,主要人物性格都很复杂,在这过程中让我觉得对人物没有认同感,他们的行为在逻辑上不连贯,人物的各种情绪和心态只有靠作者比较突兀的直接写出来,然后被导向作者预设的种族主义分歧的大背景中。个人认为这比《米格尔街》差了不少。
  •     4.5 其实在本书的书中书里,奈保尔已经为自己的这部小说写好了评语:太私人化了,政治观点复杂,自觉有些赧颜,语意不明、冗赘难懂。因此即便有凶杀元素在,它仍然谈不上好读吸引人,这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听天由命的轻浮的民族”,它的复杂而又无望的现状,通过不断变换视角来展现的落后的热带地区,以一种似是避重就轻的写法将根深蒂固的黑暗与矛盾一一逼出水面;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英国的那种如伯利恒一般的神往,“你在伦敦无法想象这里的黑夜有多黑,不明白自己为何像鬼魂一样终了,这才是我的世界,我生在这里,这不是伦敦”,这种绝望是何等的钻心刺骨
  •     典型的英国小说,充满这对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细腻以至于繁复的描写。最后急转直下的情节着实吓了我一跳。
  •     保奈儿的书都看不下去是怎么回事。。。。
  •     小说的内容和我原本想象的相差甚远……奈保尔的作品中,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源自种族的孤独与迷离……
  •     还行吧,这种浑沌的故事铺展不太适合我~
  •     这真的是游击队……?
  •     缺乏背景知识 只能从冷静的字句中感受到阵阵凉意 却不知风起何处 自己是否就像罗杰 一直在做没有结果和拒绝结果的事情 清楚自己所做和他人所想 了解一切却又茫然一切 人 每个人的小世界 都都是无比脆弱 不忍直视的
  •     全书充满了隐性的文明/种族冲突,交织着革命,后殖民时代,抗争,暴力和背叛的爱情。女主简的遭遇让人唏嘘,有时人会天真地找寻他山之石做出路,却不了解自己向往的是什么。对动荡的加勒比政局的描写很细致,看到结局更是被突如其来的凶杀吓了一跳。“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
  •     一桩让人最后才明白过来的凶杀案……
  •     充分呈现全球化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之下,人们的命运是如何交错纠缠的。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则故意忽略这种复杂的背景,而加强对作为表象的性格的描述(以模糊的方式,却达到了精确性),更执着于对作为本质的人物心理世界的剖析——现象与本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叙述的方式,纯然是后现代社会里能够经典化的手腕。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呈现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浸染了所有的主要人物,无一例外。这证明了全球化时代里,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是失败者——残酷的主题!
  •     不知道作者想表达啥。
  •     没想到结局。
  •     果然和《自由国度》是同时期创作出来的,语言风格如出一辙。
  •     天下乌鸦一般黑。
  •     实在看不下去,加勒比和印度裔的背景没有丝毫代入感
  •     吉米的部分写得很精彩,特别是他笔下的虚实相间的小说,深刻完整地展现其内心独白和人性的欲望,虚荣与痛苦。标题的意义在于书中人物都想像游击队员打自己的小战役那样,通过开始新的生活来构建想象中那个更完美的自我,可是最终人人都只能做现在的自己,成为不了他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