痖弦诗集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9574200
作者:痖弦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32年生,青年时代于大动乱中入伍,随军辗转赴台;复兴岗学院影剧系毕业后,服务于海军。痖弦曾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嗣后入威斯康辛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二十余年,并主讲新文学于各大学,现专事写作。著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聚繖花序》(I、II两册)《记哈客诗想》等。
或曰,“痖”就是“哑巴”的意思,取其谐音,而“痖”的象形字体将“病”与“亚洲”的“亚”结合了起来,而“弦”有“弦外之音”的意思,合起来近似于“无声的中国”仍旧翻涌着“潜在的激流”之义。这个笔名其实是对戒严时期台湾政治当局的一种“命名的抗议”。

书籍目录

【序】
【序诗】
【卷之一:野荸荠】
春日/秋歌/斑鸠/野荸荠/忧郁/妇人/歌/一九八○年/殡仪馆/蛇衣/早晨/三色柱下
【卷之二:战时】
土地祠/山神/战神/京城/红玉米/盐/乞丐/战时
【卷之三:无谱之歌】
远洋感觉/死亡航行/无谱之歌/水手·罗曼斯/船中之鼠/酒巴的午后/苦苓林的一夜
【卷之四:断柱集】
在中国街上/巴比伦/阿拉伯/耶路撒冷/希腊/罗马/巴黎/伦敦/芝加哥/那不勒斯/佛罗稜斯/西班牙/印度
【卷之五:侧面】
C教授/水夫/上校/修女/坤伶/故某省长/马戏的小丑/弃妇/疯妇/赫鲁晓夫
【卷之六:徒然草】
给桥/纪念T. H./焚寄T. H./给R. G./给超现实主义者/唇/怀人
【卷之七:从感觉出发】
出发/非策划性的夜曲/如歌的行板/下午/夜曲/庭院/复活节/一般之歌/所以一到了晚上/从感觉出发/献给马蒂斯/深渊
【卷之八:二十五岁前作品集】
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地层吟/蓝色的井/瓶/鼎/葬曲/工厂之歌/小城之暮/剧场,再会/我的灵魂/远洋感觉/海妇/庙/协奏曲/荞麦田/短歌集/伞/诗集的故事
【附录一:诗友文章】
写在痖弦诗稿后面/王梦鸥
《深渊》后记/叶珊
【附录二:SALT(盐——英译痖弦诗选)】
Introduction
Starting
Wartime
Afternoon
The Colonel
Woman
Salt
On China’s Street
Naples 1942
Paris
Abyss
Notes to the Poems
(by Ya Hsien)

作者简介

痖弦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体会,蔚为现代诗大家,从之者既众,影响极为深远。《痖弦诗集》收诗人创作以来所有作品于一秩,略无遗珠,允为定本,现代诗之巅峰谷壑,阴阳昏晓,其秀美典雅,尽在于斯。
《痖弦诗集》收有英文的译诗,由痖弦自己翻译,曾于1968年5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过。当时,为了使作品能追上英美语文的水平,全部译稿曾央请同房的美国朋友—— 一位青年诗人高威廉(William C. Golightly)加以修正;他不谙中文,改错了不少地方,虽然中文意思错了,但在英文里却能构成新意,成为一个庞德式的美丽的错误。


 痖弦诗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痖弦说,“这老头够绝,我想学他,一辈子一本书打到底得了。”这里的“老头”指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他的一生只出版过一部诗集——《草叶集》,每次再版也只是有所删减,始终维持一本诗集的记录。诗人痖弦一部《深渊》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崇高地位,之后他便不再刻意去创作出书。年轻的痖弦并不知道诀别为何物,17岁挥别父母,从此漂泊异乡,成了不归人。回家的路何其慢慢,何其茫茫,那是真的回不去了。老房已塌,父母已逝。“我儿回来,告诉他,我是想他想死的。”他的母亲只留下了这句短短的遗言。手中的二胡,拉起的弦,瘖瘖哑哑。琴弦一拉,过去的童年而今更加深入沉沉的记忆当中,成了永远不可解的乡愁。你们永远不懂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仑也不懂得。(《红玉米》)心底的那片红玉米在风中是否熟透,他牵挂的家,牵挂的父母,还有二嬷嬷,却在现实中消失了。幸亏还有张桥桥,她是痖弦的妻子,也是他漫漫人生中的忠贞伴侣,是他诗的世界中难觅的知音。“她是我的林黛玉”。痖弦永远爱着那位身体虚弱的妻子,他怕她身体受不了,劝她不要生育。可是张桥桥还是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张桥桥去世时,痖弦说,“内人走了,留下寂静,可怕的寂静。原来死亡的定义,就是寂静!”“整整的一生是多么长啊/在过去岁月的额上/在疲倦的语字间/整整一生是多么长啊/在一支歌的击打下/在悔恨里”。(《给桥》)十几年过去了,痖弦与妻子的每一封通信,静静地深锁在“‘桥’的世界”里。痖弦说:“我一直不敢再翻看那些信,看了我会哭会受不了。”“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如歌的行板》)痖弦的诗是二月里的风,八月里的木樨花,是如歌的行板。“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大概只有诗了。可是就这么一点点诗作,如何能抗拒汹涌而来的时间潮水?我真希望能继续追寻我青年时代的梦想,继续呼应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游而上。” 当痖弦这根诗弦不再响起,是面对人世间的无常发起的感叹,他所放下的“诗情”,演变成更多复杂而说不出的情愫,化作记忆中无法可解的遗憾。结缘文字,一路书香。
  •     沒有什麽正在被模仿,昨天的雲抄襲今天的雲。你也不會知道,因之所有事務發生之必要,讀詩之必要,評介之必要,時間倒流之必要。驚異與你對動態物體的不聞不問和靜默自然的細心觀照,使他們毫無保留的順理成章,那麽和諧,那麽舒適,那麽朗朗上口。感謝你溫暖了一整個冬天以及照亮了來年的春天。感謝你依然是個純粹的詩人。
  •     痖弦的诗并不好读,尽管他较少玄虚的概念却较多具体的意象与事实。如《上校》一诗: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他曾经听到过历史和笑甚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1960年8月26日痖弦的许多诗,结构上还是有迹可循的,如在另一胡说八道文里讲的,他们大概分上下两阙,两部分有着极强反差,而其间往往有一句意味深长之语。如此首之“他曾经听到过历史和笑”,如《如歌的行板》之“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如《C教授》之“而吃菠菜是无用的”。——痖弦也确实非常喜欢用“而”的转折。这首诗的上半部分理解上差异不是很大,尽管“玫瑰”“火焰”“荞麦田”等意象也模糊多面。但“会战”“一九四三年”“一条腿的诀别”则很清晰明确。这甚至可算是一段非常简练的叙事诗,但痖弦的语言将其凝固至精神象征的高度:一个原型,一个符号。而且痖弦的气势实在有万钧,起首一句“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的“那纯粹是”四个字,便煞费了苦心。除了他,汉语新诗里大概再无人可以这么写。有意思的是最后两句“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关于这一句的意思,有着各种意见。我同朋友谈起,便能各执一词。还特意从知网下载了两篇文章,大多如是理解:最大的会战未能将他俘虏,而在无奈如“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的现实生活里,一条腿的上校只能侧身阳台,在太阳的温暖里打个瞌睡。这便是不朽了,也没有其他之不朽了。而我最初读诗的感受,上校终究是不屈的。巨大的感动并非来自咳嗽药和刮脸刀,也不是来自缝纫机的零星战斗,而是来自在这些琐碎生活背后的,他那种始终向着太阳的伟力。这里的太阳,甚至不是物理的太阳,而也是完全象征性的——是夸父逐日的太阳,是飞蛾所扑之火,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一息尚存的冲动。我对痖弦生平不了解,不知道他作此诗的环境、动机和状况。此诗作于1960年8月26日,作此诗的六天前,他作了另一首我最喜欢的诗《C教授》。两者结构相似,语言也接近,而后者的结尾如此:“他说他有一个巨大的脸/在晚夜,以繁星组成”。也是一种升华的精神,而非诙谐消沉的态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如果我不爱痖弦的诗 又怎么会选来做EE呢
  •     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
  •     我的自我意识启蒙
  •     言语惊喜安静,喜欢。
  •     痖弦的诗,有时代感。但不在背景下,欣赏不来。
  •     秋歌送给尹一的暖暖,也送给自己的金秋~
  •     欠删
  •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     被花朵击伤的女子 春天不是她真正的敌人
  •     没太大感觉。
  •     2.5
  •     石楠的繁叶深垂/据说是谁也没睡
  •     可我还是只喜欢他的红玉米。
  •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     有几首比较喜欢,但大部分欣赏不来
  •     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     1/3-
  •     不好读 意向老派 文气重 又不是博纳科夫那种五光十色 不是 结构拗的硬…不会太愉快 当然也可能是我太年轻…对老派诗人好感实在不多 不要讲哲思啦情感啦直觉就是读起来不够愉快…不愉快还读他干嘛 还不如诗经直接问你什么时候过河来接我呀
  •     把遥远异域的信仰精巧放到故乡,浑然一体,诗有了踏实的土地,也有了新颖的天空,原来这便是新民族诗型,有清澈的溪,明亮的日光,稻香四溢,整体读起来是舒适的,尽管很多内容其实严肃压抑。
  •     PS:手贱搜了一下蠹鱼长什么样子。
  •     读诗莫过于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柔软与苦痛
  •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     好无聊哦看得快要死掉了,一点都不喜欢
  •     在双枕的山岬间犹似两只晒凉的海兽让灵魂在舌尖上缠着绞着粘着以毒液使彼此死亡把我的名字给你吧把你的名字给我吧
  •     只看了一小半。意象的组合上很有想象力,但是相互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使得大部分诗歌都很碎片化。而最核心的问题,诗中的情感直白到有些苍白,所以读起来除了技术上的趣味外并无太多情趣
  •     欣赏不太来,抱歉。
  •     88四五十年代也能写出这种诗……果然在国外待过是不一样啊
  •     好看不好背。。。。
  •     不如那无意间瞥到的几首
  •     台湾诗坛上,凭借一本诗集就独当一面的诗人,恐怕只有痖弦一个人了。
  •     偶读一些句子 实在是妙极 诗人的小世界总是难懂 体验和想象就够了 不必过分解读 毕竟你也还有自己的小世界
  •     绵密而深沉,台湾诗歌的高峰。
  •     喜欢卷七《从感觉出发》(虽然不喜欢从感觉出发这标题),其中《如歌的行板》最为优美,最后一句仿佛超然的目光打量带点魔性的世界:世界总是这样,老是这样。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     痖弦能把阳春白雪引向琐屑日常,莎翁、老陀,都变成意象。他笔下的现实好魔幻:“我太太是一个仗着妆奁发脾气的女人。 她的蓝腰带,洗了又洗,洗了又洗,然后晒在大理菊上。”
  •     木有找到感觉……
  •     ☺
  •     我仍活着。为生存而生存,为看云而看云。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
  •     “ 猶似一些逃學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
  •     去看,去假装发愁,去闻时间的腐味。/我们再懒于知道,我们是谁。
  •     诗并未觉得如何,倒是之前看的八卦让我记得。说胡兰成到台湾住在朱氏三姐妹的家里,痖弦特地跟朱爸爸说,怎么和汉奸搞在一起。但后来看采访天衣说,胡在朱家开讲,痖弦也在听课的人群里。就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     好吧不是我的菜
  •     喜欢瘂弦的“在一支歌的打击下……遂心乱了,遂失落了/远远地,远远远远地”。听多了音乐的疗效,这几句倒从完全不期然的角度,探讨了音乐的副作用。
  •     不是喜欢的类型……
  •     不如管中窥豹。
  •     戴大仙儿赠书
  •     构思精巧的历史民谣诗,本以为每一首都会和京城一样发自肺腑又气势磅礴,给人震撼而刺痛的感觉,谁知大部分诗作还是平和而悠远的,就像抒情民族乐一般携着对历史的追思和淡淡的伤感之情。虽然有点遗憾此诗集不像我想象的那般叛逆,但是也足够美丽精致值得细品了。
  •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     失望的。五四余韵,而已。
  •     2016年度诗歌/游记
  •     没有特别的欢喜,没有一点点失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