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知识人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108053063
作者:叶文心
页数:152页

书籍目录

目录 · · · · · ·
写在出版之前
第一讲 “废了科举之后”
第二讲 踏出乡关
第三讲 “进城”
第四讲 文明场域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度。这项宣布虽然酝酿已久,来的并不意外,但是仍然截断了千年来士子们“学优则仕”的通衢大道。没有科举制度的约制,民国时期的学制五花八门,所谓“读书人”的内涵也大大改变。有的学门得到崇敬,有的学门相对式微,在不同时空之下有不同显现。
民国时期的新式学制讲究精通外语,掌握理工科技。多半的村塾与县学提供不了相关的师资与学习条件,乡镇里的英才不得不走上离乡就学的道路,许多少年在母亲的泪眼中踏上征途。省会大城的思潮往往跟乡下相左,乡镇精英学成之余常常隔断了自己回乡的道路。
大都会的生活对许多青年人来说并不写意,上海尤其突出。新式出版物图文并茂地描述理想家庭与物质生活,然而都会空间层次分明,知识的取得未必保证上升的道路。进城是许多内地精英的期待,城市生活也是许多失望的开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器物不断传进中国,其中印刷机以及照相机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这些传播科技的产业化大大地改变了都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互动。我们谈新知的传播以及国家民族共同意识的凝聚,不能不谈广告与宣传、口号与传单、教科书与公众仪式,以及手稿善本的消亡。


 民国知识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小书分别从教育制度史、人物传记史、都市政治社会史和文化史等四个角度提供了研究和解读民国知识人的路径。虽然很多问题仅仅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展开,但却充分显示出近代史和文化史研究结合的面向来,没有传统史学研究的枯燥乏味,自然也没有后者的深厚凝重。但书中还是提到了不少我比较感兴趣的点,比如上海的各所大学沿革关系,以及地方教育会在教育政策上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之类。尤其是作者重点关注1927年以后到1949年之间的相关问题,恰是我比较陌生却不得不熟悉的阶段。一个下午就能翻完,启发性大于知识性。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提出的一些問題有啓發性。但畢竟是講座的整理,與著述還是有差別。
  •     第二讲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建构的分析不错,第三讲的上海都市的社会史分析也不错,第四讲关于知识人或知识工作者的分析让我想起罗志田“边缘知识分子”的论述,第一讲似更偏介绍一点,感觉关于科举制结束的相关分析还是更喜欢罗志田的论述。关于知识人的论述似还可参考。总体偏重社会史
  •     太浅了,而且有些地方有硬伤。提问部分可以看出旦大某些研究生与闵大荒的水准相差无几。
  •     我听过第一场,然而,只有林、章二人的语气,四人及当日拥挤的场景,及林时之谣传,还记得。第二场也听过,看内容就极为熟悉。||原本展读以后以为会很糟糕,但是看起来还可以啊,就是不够清楚细致。
  •     社会科学方法下“标准的”知识社会史研究
  •     Yeh还是出英文作品吧
  •     即作为讲座记录,亦不为佳
  •     点到即止,不够深入。
  •     也太单薄了点吧,很能理解为什么把贵旦领导和支持人语的讲话也编进去了,不然可能都凑不够一百页
  •     几篇流于表面的讲座稿,浅+硬伤+无体系,基本没有正面回答观众提出的任何问题,令人失望。
  •     这本书作为演讲的合集,令人惊艳之处不多。最有意思的倒是其中提到的一位读书人向国民政府申请职业资格证书的故事。这位老兄提交的材料,欠缺了自己的毕业证书,他向政府职员说自己的证书当时放在自己供职的江西省政府,但因为大火给烧毁了。经济部的官员在调查之后,表示大火并不能表明你的毕业证书就给烧毁了。后来这位老兄拿来自己读书的学校的校长写的证明信来证明自己确实毕业于这所学校。于是经济部又通过教育部去函河南教育部门去核实,最后河南方面回函表示,确实这位校长确有其人,不过他在写这封信的几年前就去世了。这个有点狗血的故事一方面表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职业伦理水准其实不低,另一方面则说明政府通过资格认证将自身的意图灌输给社会和读书人。国民政府正是通过资格认证实现了对大多数读书人的规训。
  •     有的演讲对于太专业的读者来说确实显得过于“通识”,但或许本科低年级的同学来听就能收获颇丰。
  •     倒是用来给大学历史与文化做教材挺合适
  •     看过《上海繁华》的可以不用看后两篇了。照片证史也要警惕摆拍。
  •     这部书是叶文心复旦讲稿的整理本,在这部书中,叶文心除了对于民国知识人的社会方面的讨论,剩下的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分析。正如很多人看到的,本书的第一讲质量最好,后两讲更像是一种社会史描述。也可以看出海外汉学逐渐从政治史、思想史转向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路径。
  •     比之汎森先生少尽了几分心…可能是探讨内容浅尝则止,回应也未能深入…不过还算悦读…话说,竟然猜准了后两场的主持人…
  •     总体上来说较浅。第一讲的第二个提问我看了三遍,确认提问者说的是民国废除了科举。。。无语。第二讲可能是因讲座时间限制,对近代知识人求新讲得太浅,知识人由家乡到大城市从而获取新知这样简单的观点也没必要用故事来说明了,起码应梳理一下各种思潮、地方社会情形与知识人思想的互动。 第三讲中较为感兴趣的是叶文心略提到的近代金融业因民族主义获得正当性,与自己的论文略相关,有空可对此稍微展开阐述一下。第四讲提示了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小知识分子。
  •     也许因为是整理的讲座发言稿,讲得有点浅了,很多问题都没有深入的探讨。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理科的原因,思维比较框架化具象化就觉得第一讲框架十分清晰做了很多笔记,而后几讲则像是泛泛而谈没有多大启发…
  •     這本書通識性質太重了,比較淺。有點泛泛而談。用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連布爾迪厄本人都不提也太照顧聽著聽眾了吧。
  •     叶文心的书这是读过第三本了,真的蛮喜欢伊讲故事的腔调。
  •     点到即止。“点到”有见,“即止”乏力。
  •     总体来讲因为是讲座报告,所以大多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其中第一章介绍大学分类的比较好玩,第二章里施存统的故事也很有代表性,反倒是第四章最值得深入的关于现代性与文明场域的内容没有深入讨论就有些遗憾了。事实上,民国时期一般知识人背井离乡进城求学最后又无法再回故乡的心路历程,和今天的大学生也有几分相似。可当做很好的休闲读物。
  •     启发大于实证,提出的问题多于解决的问题……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与看法值得深入研究。授人以渔
  •     对在租界内活动的中层人士的解读很好 ,近代中国一点一点的改变都是有影响有深度的。终究是讲座,太浅了,但启发挺多。
  •     在这里看完的第一本书居然是某校的讲座稿。
  •     讲话稿,点到即止。。。。
  •     四次讲座,四种视角。教育制度史,废科举之后制度层面给知识人带来的变化,而非知识人内在的心理调适(可参阅罗志田等人的研究);人物传记史,金华施存统的个案,如何在知识、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层面经历转变;都市政治社会史,上海的本地知识人与外地知识人如何借助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抑或被排除在本地人之外;文化史,知识人的生产工具的变化,如何影响其运作方式的变化(如印刷出版、媒体宣传)以及文化场域的结构变化(如政府公权力对知识人工作的介入)。
  •     这样说的话,我倒愿意成为一个知识人了。或者愿不愿意,我都是一个知识人了。
  •     作为讲座的文本,可能听的时候还好。看起来则前后联系就不是很紧密了。从大到小的视野转变,似乎说了很多事,但是关于知识人历程的线索却不明确。然后第111页把张济顺写成了张继顺。
  •     第一篇讲民国大学的最好看,后面几篇就有点呵呵了,把复旦党委方面领导的发言也收进去就有点那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