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今注(全五册)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50616240
作者:(汉)班固撰;王继如主编
页数:2537页

章节摘录

九月戊子①,罢卫思后园及戾园②。冬十月乙丑③,罢祖宗庙在郡国者。诸陵分属三辅④。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⑤。诏日:“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自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⑥,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也。《诗》不云库,‘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⑦。’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又罢先后父母奉邑⑧。    ①戊子:十一日。②卫思后:戾太子之母。所罢尚有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之园(王先谦说),参考本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③乙丑:十九日。④“诸陵”句:诸陵先前总属太常管辖,现各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辖。⑤渭城: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原”上脱“北”字(王念孙说)。初陵:元帝之陵,未有名,故称初陵。⑥垂:后作陲。⑦引文出自《诗·大雅·民劳》。止:语气助词。迄:至此。康:安。中国:此指京师。意谓人民劳乏已久,至此可以小安。施惠于京师,以安抚四方。⑧又罢先后父母奉邑:先后为其父母置邑守冢,以奉祭祀,既已久远,又不合典制,故罢之。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畴。三月,上幸河东,祠后土。    秋,颍川水出①,流杀人民。吏、从官县被害者与告,士卒遣归②。    ①颍川:郡名,治所在阳翟(在今河南禹县)。②“吏、从官”句:意思是凡官吏与从官,其本县受灾者,皆给与休假,士卒之本县受灾者,则遣使归家。    冬,上幸长杨、射熊馆,布车骑,大猎。    ①长杨: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射熊馆:宫倌名,也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秦昭王时建。    十二月乙酉①,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②。    ①乙酉:十六日。②因亲尽而毁。详本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    建昭元年春三月,上幸雍,祠五畴。    秋八月,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①。    ①东都门:长安城东面北头门名宣平门,其外郭是东都门。枳道:一作轵道,亭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    冬,河间王元有罪①,废迁房陵。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    ①有罪:坐贼杀无辜。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益三河大郡太守秩①。户十二万为大郡。    ①其秩由二千石增至中二干石。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立皇子兴为信都王①。闰月丁酉②,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①信都王名兴,见于本书《宣元六王传》、《诸侯王表》、《前汉纪》卷二十三。殿本误引宋祁校语谓当作“舆”。    ②丁酉:闰八月二十日。    冬十一月,齐楚地震,大雨雪,树折屋坏。    淮阳王舅张博、魏郡太守京房坐窥道诸侯王以邪意①,漏泄省中语②,博要斩,房弃市。    ①道:用同导。窥道:窥探其意而加以诱导。诸侯王:指淮阳王刘钦。②省中:宫禁之中。    三年夏,令三辅都尉,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①。    ①原秩为比二干石,今增至二干石。比二千石,即月谷百斛;二千石,即月百二十斛。    六月甲辰,丞相玄成薨①。    ①甲辰:十九日。玄成:韦玄成。    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挢(矫)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单于①。冬,斩其首,传诣京师,县蛮夷邸门②。    ①西域:汉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新疆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戊己校尉:官名,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属西域都护,掌管西域屯田,秩比六百石。郅支单于:匈奴五单于之一,逃窜于西域。挢:用同矫。②县:后作悬。蛮夷邸:接待各族使者的客馆。    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示后宫贵人①。    ①图书:征讨郅支的画册。    夏四月,诏日:“朕承先帝之休烈①,夙夜栗栗,惧不克任。间者阴阳不调,五行失序,百姓饥馑。惟蒸庶之失业,临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②,存问耆老鳏寡孤独乏困失职之人,举茂材特立之士。相将九卿,其帅意毋怠③,使朕获观教化之流焉。”    ①休烈:美好的事业。休:美好。烈:事业。②临遣:当面说明注意事项然后派出。赏:人名。③帅:用同率。    P170-172

前言

一    《汉书》,记载西汉史事,相对于记载东汉史事的《后汉书》而言,也称为《前汉书》。《汉书》的主要撰写人是班固。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建武八年(32),卒于永元四年(92)。其父班彪字叔皮,方正之土,在动荡的年代中能选择合适的走向,好著述,专心于史籍。当时续司马迁之书者不乏其人,班彪博采遗事,旁贯异闻,独出机杼,作成后传数十篇。书未成而卒,时在建武三十年(54)。班固早慧,十三岁时得到王充的赏识。父卒后归乡里,即萌生补苴父著、完成遗业之志,并着手著述。后来有人上书明帝,告其私改国史,遂被捕下京兆狱,家里的著作也遭没收。其弟班超怕其兄被严刑逼供,不能自明,乃上书明帝,得召见,而被没收的著作也送到朝廷之上。明帝觉得班固有才,授官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这期间,班固撰述本纪、列传、载记等二十多篇,奏上,终于得到认可,可以继续修《汉书》以记载西汉一代之史。从永平中受诏,至章帝建初中,历二十馀年,班固覃思博考,基本上完成了这部大著。    班固自为郎后,日见亲近。和帝永元初,外戚窦宪大将军出征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燕然山勒石记功之文,,即出自班固之手。但班固没有教育好诸子,诸子多仗势而不遵法度,甚至班固的家奴也敢于冲撞洛阳令种兢。至窦宪失势自杀,,其宾客皆被逮捕,种兢也以此逮捕班固,班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岁。虽然有诏书谴责种兢,办主事者之罪,但《汉书》终成未完之作,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就。    于是和帝诏班固之妹班昭(同郡曹世叔之妻)到东观藏书阁以踵成其事。《汉书》始出时,多未能读懂,后来成为大儒的同郡人马融,也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马融之兄马续,又受诏继班昭以成其书。    所以《汉书》一书,肇创自班彪,主要撰写人是班固,最后续成者是班昭,一家两代三人,经三四十年之努力,方成此书,而马续也参与续成之事。    二    记载史事,以时间为纲,则为编年体,如《春秋左氏传》。以事件为纲,则为纪事本末体,此类著作出自后代。以人物为纲,则有纪传体。纪传体的史书,创自《史记》。    史书体式,以纪传体最为完善。因为这种体式,实也兼有编年之善。纪传体史书,第一部分必是“帝纪”,这固然有尊崇帝王为之立传之意,但帝纪实际上就是该帝王在位期间的大事记,起到编年的作用。    史上最重要的是典章制度以及人们赖以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等,在纪传体的史书出来之前,这些材料比较分散。纪传体的史书,创立了“志”(在《史记》中则为“书”),除了集中记载和人事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典章制度外,还集中记载了和人事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天文历法地理灾异等,这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天文灾异等的记载,对于研究天文史、灾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纪传体的史书,虽说以人物为纲,但实际上涵盖了大事记、典章制度史以及天文历法地理灾异等史。    《史记》开创、的体式,厥功至伟。而《汉书》继起,也有创新之处。《史记》实为通史,自上古写到当代。《汉书》则为西汉断代史,除《古今人表》包括汉以前的人物外,一般只叙述西汉之事。这开创了后代正史的体式,后代的正史,无不只写过去的一个朝代,甚至有“当朝人不写当朝事”的说法。这种做法,自然反映了专制制度的强化与史家的自戕,但这是无可奈何的。另外,《汉书》不立“世家”,改《史记》的“书”为“志”,志中立“刑法”、“地理”、“艺文”、“五行”诸志,对后代影响至巨。如今日欲了解中国历史地理者,非熟读《汉书·地理志》不可,即是一例。    就叙事而言,《史记》和《汉书》相较,各有千秋。《史记》立意高远,叙事曲折详明,时出细节,以传神情,带有文学意味,行文如流水之自然,后代史书难以企及。《汉书》体式严明,叙事朴直,惟是求真,而文辞简奥,读者难晓,似乎立志藏于馆阁者。至于《史记》论议之风发,《汉书》评骘之含蕴,读之觉得相映成趣,然也可明风尚之趋移,专制之强化。    马、班二家,都是私家撰述,却转成官史。后来诸史,承《汉书》体式者甚多,能发扬《史记》精神者趁少,使《汉书》对后代史书传统的影响反大大超过《史记》。然以文章论,则爱《史记》者远远多于爱《汉书》者。《汉书》整饬简明,为求真实而删除史事的枝叶,惟恐传闻之失真,作为史籍而言,固然有足多者,但作为文章而言,则恐少了一些曲折之致,摇曳之姿,也就少了一些动人之处。其行文庄重典雅,多用古字,大有高居殿堂之上的意味,连马融也得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可见理解之难,这自然也吓退了相当多的读者。    三    《汉书》虽然文字古奥,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史书,由于阅读的需要,问世不久就有人给它作注释。    据张傧生的《汉书著述目录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二卷第二期),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有《汉书》的注释音义之作二十六种(今已全佚),除去存疑者三种,还有二十三种,足见其被重视的程度。至两晋,有十五种;南北朝,有十一种;隋,有四种;唐,有十八种。其中除颜师古注一百二十卷今存之外,全佚。    至宋,有二十八种。宋人颇重《汉书》的版本和校勘。如宋真宗敕刁衍等校定两汉书三百四十九卷又正字六卷,宋《国朝会要》云:“咸平中,真宗命刁衍、晁迫、丁逊覆两汉书板本。迫知制诰,以陈彭年同其事。景德二年七月,衍等上言:汉书(引者按:此当指两汉书)历代名贤注释,至有章句不闻,名氏交错,除无考据外,博访群书,遍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签正二千馀字,录为六卷以进。”此当为景德监本,今已不存。随后有宋仁宗敕余靖等校勘《汉书》,即今存的景祜本。景祜元年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印两汉书(引者按:当指景德监本)文字舛讹,恐误后学。臣参括众本,旁据他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奏闻。又命国子监直讲王诛与余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九月校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三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三字。另有吴仁杰《西汉刊误补遗》十卷,今尚存。    至明,有十四种,但多为评点之作,有关史事和训释者寥寥,仅有唐顺之《两汉解疑》二卷、郑维岳《西汉书旁训》六卷,皆存。    清代考据之学大盛,有关《汉书》者有九十一种,人所熟知的王先谦《汉书补注》一百卷,就带有某种集大成的性质。自然,此书对其前的有关著作也不能搜罗无遗,如姚范《援鹑堂遗书》中,笔记部分有与《汉书》有关者,就未见采撷。王氏对所用材料的评判,也有不够允当之处。在此书之后,也仍有考释之作。    高质量的考据之作问世,在现代则有马叙伦《读两汉书记》、杨树达《汉书窥管》、吴恂《汉书注商》、陈直《汉书新证》、施之勉《汉书补注辨证》等。李廷先也有一些论文,笔者也有若干篇考释之作。    域外,日本掘毅《秦汉法制史论考》中梳理了《汉书》的版本系统,狩野直喜有《汉书补注补》,载《东方学报》第九册~第十二册第二分册(日本京都),发表时称未定稿,至《礼乐志》止。    《汉书·食货志》日本影唐写本,有《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汪之昌《青学斋集》卷十五有《食货志校补》,即用此本,但所校较粗。笔者有详校。    民国年间张元济出版的百衲本《汉书》,是一个新的版本。该书以景祜本为底本,但有修改之处。今《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汉书校勘记》已问世,阅之可知。    敦煌文献中的一些抄卷,虽然数量和篇幅都甚少,但也可以用来校勘《汉书》。    总之,有关《汉书》的校勘考释之作,今日可见者;亦甚夥矣。一个好的注本,当尽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书虽想尽力向这个目标前进,但限于时间、精力、见识,都远未能如意。如天假以年,或者可以完成《汉书》汇注性质之著。    四    本书目的在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汉书》文本,并用今日白话作注,使原文便于理解。    文本方面,此书在比勘九个《汉书》版本的基础上,对《汉书》白文作了认真的校勘。    这九个版本是:四个宋本和一个元本,即:北宋刻递修本(即景祜本)、南宋庆元刘元起家塾刻本、南宋蔡琪家塾刻本、南宋白鹭洲书院刻本、元刻明递修本,另有武英殿本、王先谦《补注》本、涵芬楼百衲本、中华书局1962年的点校本。    本书用南宋蔡琪家塾刻本作底本,可斟酌之处,则参校其他诸本,并参阅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汉书校勘记》。如:    《高帝纪上》:“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此文据北宋、庆元、蔡琪、白鹭本,而刘敛在“宛必随”下按日:“文少‘足下’二字。”殿本遂加此二字,王先谦《补注》本据汲古阁本也加此二字,中华本从之,而百衲本已知明北监本、汪文盛本、元大德本、汲古阁本都重“足下”二字,不从。宋本本来可通,上面的标点就说明了问题。这段文字,《史记·高祖本纪》文作“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汉书》删去“足下后”三字,正见其行文之简洁。《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一亦作“引兵去,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    《公孙弘传》载弘复上疏日:“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这里,“位”与“民”对举,“民”与“吏”对举,下文即说明“吏”对“民”的影响,吏邪而使民薄。文意甚明。这段文字,据北宋、庆元、蔡琪、白鹭本。今流行本“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句中“民”误作“名”,意义遂晦。    自然,蔡琪本也不是处处皆对。这时,我们引用他本正确的文字在注中作说明。如:    《高帝纪上》:“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独骑”下,庆元、蔡琪、白鹭、元本、殿本均有“与”字,王先谦《补注》本据汲古阁本也有“与”字,中华本从之,百衲本也见明北监本、汪文盛本、元大德本、汲古阁本有“与”字,而北宋本无,据北宋本而认为“与”字衍。鸿门宴中,沛公“置车官属”,未辞而别,既然自己“独骑”,又如何“与”诸部下“步”呢?据北宋本认为“与”字作衍字近是。《资治通鉴》卷九作“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无“与”字,《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四作“沛公留车骑,独骑马,哙等四人步从,从山下走归霸上军”。卷三百四十同(惟不重“从”字),亦无“与”字。    训释方面,由于笔者对此书作过训诂研究,自然会将其成果吸收到书中,如:    《汉书》和《史记》都见到的“文毋(或作无)害”,(《汉书·萧何传》:“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自来聚讼纷纭,此书解释为“于法律条文无所阻遏”(即精通律令文之意)。这个正确的解释,是通过认真的考释而得来的。主编有《释“文毋害”》一文,从用例、语源、字源等几个方面考释了“文”指的是法律条文,“害”之义是阻遏。    “谁何”是汉代常见的一个语词,(《汉书·陈胜项籍传赞》:“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就旧注归纳,有三种解释,今日学者的意见也不一致,归纳起来,也有三种解释。此书说“谁何”就是诘问,盘问。“谁”“何”本均为表疑问的代词,由此引申而为表问义之动词,二字复用,则为表问义的复词。其论证令人信服。    史书中,志这部分关系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甚巨,但由于比较难读,读者大多望而却步。笔者对《汉书》诸志,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就《刑法志》和《食货志》都发过训释和校勘方面的长文,《(汉书·刑法志)校注》,载台湾《孔孟学报》1992年2期(总64期);《(汉书·食货志)补疏》(上、下),载台湾《孔孟学报》1994年1、2期(总67期、68期),故本书对志的注释,会更为可靠。    特别是《汉书·律历志》,素称难读,笔者从张汝舟先生学习过古天文历法,指导作注者用三年之功研读该志,注者能将《汉书·律历志》和《史记·历书》联系起来考察,并从理解汉代的天象历法乐律的关系入手,厘清该志作者的思路,弄清其计算的方法,纠正前人误说多处。    自然,作为一个今注本,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可能在注释中完全展开。但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作为基点,注释就显示了更多的正确性。本书的撰写,启动于1996年,撰写之艰难,姑且不言,其间迭经变化,艰辛备尝,而三百万字初稿完成时,竟然遇出版社撤丛书选题毁约而不作分文赔偿之事,我等书生虽意有不平,却无暇亦无力争讼。幸赖凤凰出版社有前四史今注之规划,此稿获新生之机,经数年重新整理,终于面世。    本书多历年所,与事诸君认真负责,不断修改,虽如上所述有其长处,但限于水平和精力,疏漏错误在所不免,敬祈读者指正。    王继如

内容概要

作者:(汉)班固撰;王继如

书籍目录

第一册前言十二纪八表第二册十志第三册七十传第四册第五册

编辑推荐

《汉书》,记载西汉史事,相对于记载东汉史事的《后汉书》而言,也称为《前汉书》。《汉书》的主要撰写人是班固。    《汉书今注(共5册)》以南宋蔡琪家刻本作底本,参校其他八个重要版本,并广泛吸收已有的学术成果,力求文字准确,注释简明,文风晓畅,阅读方便。

作者简介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记载西汉史事,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共100卷。本书以南宋蔡琪家刻本作底本,参校其他八个重要版本,并广泛吸收已有的学术成果,力求文字准确,注释简明,文风晓畅,阅读方便。主编王继如教授研究《汉书》数十年,又是中华书局《汉书》修订本的审订委员,所带领的团队成员也多是从事古文献整理和古汉语的专家,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汉书今注(全五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可矣
  •     内容尚可,纸质太差,每张纸都可以直接从正面看到背面的字,文字用墨稀得很,对不住这坑爹的价格。
  •     小错误太多,有些真不应该,比如王离,前边注释还是王翦的孙子,后边就成儿子了,有些释义感觉也欠妥。唯一的好处就是有古今地名对比,也是这本书唯一的亮点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