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02010746X
作者:[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页数:115页

内容概要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作者简介

《夜巡》出版于1969年,是莫迪亚诺的第二部小说,进入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决选名单。这也是莫迪亚诺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作品。
小说的叙述者为抵抗组织“地下骑士团”工作,但他同时服务于法国的盖世太保。如何成为叛徒,如何不成为叛徒?这个问题始终缠绕着他。通过这本令人震惊的书,这本既温柔又残酷的书,莫迪亚诺试图为这段往昔岁月驱魔,虽然他并未在被占领的巴黎生活过。他唤醒了死者,以一种急促的乐调牵引着他们,完成这奇异的夜巡。
摘选段落:
大逃难开始了。整个白天,我在城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烟囱冒着黑烟:他们逃跑前要烧掉所有文件,摆脱不必要的行李拖累。无数的汽车排成长蛇阵,涌向巴黎的城门。而我却坐在街头的长椅上。真想也随他们逃去,但我却没有什么值得挽救的东西。一旦他们走了之后,幽灵就会出现,将我团团围住。我会认出几张面孔。女人们都浓妆艳抹,男人们也像黑鬼一样,打扮得花里胡哨:穿着鳄鱼皮鞋和五颜六色的衣服,戴着白金戒指。
封底:
这是一种特别的记忆,试图从过去搜集一些片段,一些由匿名者和陌生人留在大地上的痕迹,这记忆也与我出生的1945年有关联。生于1945年,城市已被毁,所有人都消失了,这让我这一代人对记忆和遗忘的主题尤其敏感。
不幸的是,我觉得追忆逝去的时光惟有普鲁斯特的本事和坦诚才能完成。他描述的社会依然稳定,那是十九世纪的社会。普鲁斯特的记忆让过去在最微末的细节里重现,宛如一幅活生生的画。如今,我感觉到记忆远不如它本身那么确定,必须不停地与健忘和遗忘斗争。由于这一层、这一大堆遗忘覆盖了一切,我们仅仅能截取一些过去的碎片、不连贯的痕迹、稍纵即逝且几乎无法理解的人类命运。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


 夜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短句,节奏快。
  •     09-04-16/平静的叙述,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推动。
  •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内容由主人公内心的独白支撑,读者跟随主人公的思绪了解他在战乱来临时投靠犯罪组织打算出卖进步组织,在这之中原本对道德对生命麻木不仁的他逐渐感受到内心的煎熬。全书展现了战争年代一个普通市民经历的沦陷与内心的挣扎煎熬,一个浑浑噩噩的小喽啰始终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在痛苦中迷失挣扎。篇幅不长但是大量人名让人措手不及,好在多数名字不需要在意。翻译比较好,很流畅。20170214-8
  •     自我身份的的寻找
  •     诗一样的夜晚,包藏着宴会,血腥和狂笑。
  •      “敲诈勒索者,流氓无赖,告密者,眼线,甚至杀人犯,全兼而有之,但却是个孝子。这是我唯一的告慰。” 这里是巴黎的夜。这里有蠢蠢欲动的地下组织,也有歌舞狂欢的上层人们。 主人公在双面间谍的身份中挣扎,不知道何去何从。 结尾说,主人公和总督进行相互追逐。感到自己如同老鼠,被猫一样的总督部队戏耍盘弄。 不知道他最后可否后悔。 但他恍恍惚惚,把头枕在方向盘上,任凭车子摇摇晃晃前进。 他应该是释怀了吧,应该是做好了赴死得准备了吧。不是被总督一枪毙掉,就是撞上路边的大杨树,车毁人亡。 也罢,也罢。 毕竟我的妈妈,她已去了洛桑,她现在很安全。 往前翻,看到很空的白纸上两行字。 “献给吕迪. 莫迪亚诺” “献给妈妈” 无论我的身份多么可憎与不堪,唯一欣慰的,便是,我是个孝子。 “这是我唯一的告慰。”
  •     双面间谍、双重背叛者这样的身份,只是一种象征。从这个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对命运的焦虑,是对自我的怀疑。文章短句极多,甚至可说大体由短句构成。(与某法国名著形成鲜明对比)重看完后我脑里一直徘徊着有关人弥留之际所听到的声音的那段话——我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样的声音?
  •     很爱占领时期三部曲,这本连读三遍。。后期作品的历史氛围淡出,读来没感觉
  •     特定背景的东西~
  •     “夜”的感觉溢出来,营造得真是好。
  •     不太喜欢,读了四分之一,根本读不下去……
  •     还行,也就这样。
  •     就是喜欢莫迪亚诺啊_(:з」∠)_这版的译本特别好
  •     结局…
  •     我喜欢这个城市。她是我的故乡,我的地狱,我年迈、粉面的情人。
  •     我喜欢这个城市。她是我的故乡。我的地狱。我年迈、粉面的情人。
  •     看不懂,整段整段的叙述文字,一两页一段都没有结束……
  •     软弱的人不应活在乱
  •     烟雾般漂浮,地点和身份的撕扯。
  •     就算是莫迪亚诺,我也会说这种心理戏码太多的书并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太过冗长,多余的话太多。
  •     “世界的命运与我无甚关系。我自己的命运也引不起我多大关切。我只求随波逐流。既无烦恼也无忧愁。”夜雾中的局外人,恐惧的浪荡儿,淹没在死一般寂静的巴黎。
  •     三星半的夜满
  •     文辞还是挺赞的 但是情节有点晕 没有耐心读
  •     翻译的没法儿读,作者也在转型。还是喜欢后期那种毫无火气的写法
  •     “我喜欢这个城市。她是我的故乡。我的地狱。我年迈、粉面的情人。”
  •     这部读来有种心疼,和《缓刑》给我的感觉有点类似。
  •     20161002。
  •     为什么我居然等同于自己厌恶并怜悯的对象?
  •     没啥好说的
  •     今天突然想去三联书店看看,店里的空间很大布置得很棒,于是就挑了这么一本小书看。不长,故事也很完整,就是作者的这种叙事方法看得我好累。迅速看完再回头琢磨琢磨,还真能脑补出二战间谍片的味道
  •     “世界的命运与我无甚关系。我自己的命运也引不起我多大关切。我只求随波逐流。既无烦恼也无忧愁。” 夜色中迷失 对自己毫不了解 我究竟想选择什么? “路边全是大杨树。只要稍有闪失就得撞上。我半睡半醒,继续向前行驶” 为了抵抗寂寞迷茫,幻想出陪伴,和生活下去的理由
  •     有一条时间线 配以幻想 幻象和无穷无尽的思绪 醉生梦死 难以自拔
  •     我读过最迷人的小说之一。一直在想它那种奇妙无比的音乐感像我听过的哪首摇滚歌曲呢?可能是Keith Richards 和Mick Taylor 那版jam 到飞起的midnight rambler吧。它堕落如深渊,奔涌如暗流,光亮如丝绒,冰冷如刀锋。太好看了。
  •     刚开始读的时候一脸懵逼,越往后信息越多越显得精彩,而信息的多不是无限的甚至是很少的,这种情况下“我”的各种心理思考和选择就给人留下更多思考
  •     很好,饱满的内心。
  •     “反正我的意志不够坚定,当不了英雄,同时又漫不经心和随随便便,也成不了十足的恶棍。”
  •     有点伤感
  •     5分。溽夏正在消退,街道上空空荡荡,是没有巴黎的巴黎。眼前是烟酒与华美,耳边是高歌与狂笑,整个世界充满了泡沫式的喧嚣与疯狂。像是在读自己的日记,人们把刀架在我的脖上,卡住每一颗将要吐落的字。我僵硬得像个梦游者,在动荡中穿行,可我眼睛没法睁大,没法不陷入进去。心中无限的自由与浪漫,在最后一次夜巡后,也随灵魂死去。我也沦入了。还不能沦入。
  •     莫迪亚诺#6# 是当一名地下骑士,还是当一名契玛罗萨广场大楼的打手?是当英雄,还是当警察的密探,非此也非比。我没有要求什么,是他们自己找上门来的。我生性胆小,既成不了英雄,也做不了十足的恶人。我只是想摆脱强加在我身上的控制。莫迪亚诺是召唤城市幽灵的高手。小说很短,回忆却很长。
  •     破败的夜,分裂的人格,碎片一样的身份、同志和街道。我读完了,你们随意。
  •     尽管是第一人称的小说,却几乎没有激烈的情绪起伏,在期待激烈的时候,嵌入一个事件,比如医生对他说人死之前会听到一首乐曲,而他的会是空地上一个垃圾袋落地的声响。
  •     闷得不行,开头读了3遍才继续下去。
  •     人名实在太多了,以后有时间再看一遍。
  •     这个心理活动太激烈了。
  •     碎片化的描写,无人知晓的前路
  •     碎
  •     “朗巴勒,你要去搞一次暗杀。”“我们要靠你去除掉诺尔曼和菲利贝尔。要找个好时机。”“你看怎么样,朗巴勒?”“哦,好极了。”我回答说。我真想大哭一场...我从不多说一句。天生的不苟言笑。但是其他人却毫不犹豫地、翻来覆去地向我叙述他们的想法。
  •     跳跃而新奇。短短的看完,挺过瘾的。
  •     无定形的人的极致,既是父亲也是母亲,既是英雄也是叛徒。
  •     无非都是顺其自然的人生而已。这是不抗争的例子。与前一本《战争与爱》正相反的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