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国土·海洋文化

出版社:徐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10出版)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6382265
作者:徐杰 编
页数:14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航海的历史,就是文明传播与融合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完善的历史。以山东半岛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条闪耀着文明光辉的航路,它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对世界经济和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以及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通过朝鲜半岛或经日本海环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传说在公元前2l9年、前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干人东渡日本。由此养蚕技术在日本传播开来,日本人民后尊徐福为“蚕神”。也有记载说,公元前3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其后,内地人士或经由朝鲜,或从山东出发,三三两两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公元3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也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频繁来到中国,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奈良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今日的正仓院已成为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很多的丝织品即使在我国国内也很难见到,诸如彩色印花锦缎、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狩猎纹锦、鹿唐草纹锦、莲花纹锦等,还有不少中国工匠当时在日本制作的、兼具唐代风格与日本民族特色的丝织品。 宋代也有很多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庆元(今浙江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今属江苏海盐)、温州、杭州设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宣缎、杂色绢、丹山锦、水绫丝布等。明代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清代从顺治时期到雍正时期的海禁,导致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大为萧条。到了乾隆以后,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 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运往国内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之后,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相管仲就主动开展与朝鲜半岛的贸易活动,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还诞生了秦末伟大的航海家、中日韩文化交流的先驱——徐福,许多日本学者也视徐福为中国丝绸的传播者和东海丝路的开拓者。时至唐代,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密州是日本、新罗、渤海国进出中国内地的主要通关口岸。山东半岛成为中、日、韩三国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前言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领土,除广袤的大陆外,还有6500多个岛屿,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濒临太平洋有长达18000千米绵长曲折的海岸线。    中国的领海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周边海域及国际法承认的周边海底区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海洋国土,又被称为蓝色国土,是每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统称。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就有“乘桴浮于海上”的记载,春秋时齐人得东海“渔盐之利”,后来又有以中国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前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岸,比欧洲的哥伦布还早87年。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无疑位于世界前列。历史上,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    但是漫长的农耕社会传统束缚了国人的思想,中国长期以来把活动重心局限在陆地,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中国人海洋意识落后了。明清时期又施行闭关锁国政策,终于招致了1864年鸦片战争的惨败。从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始了百年之久的丧权辱国的噩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思想有了极大的飞跃,海洋意识空前高涨,中国人的目光开始关注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物的发源地,是地球上最后一座生物宝库。开发海洋,可以解决由于人口增加而伴生的粮食问题。    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资源供应地,开发海洋,可以满足人类生活、生产对矿产的需求。    海洋是世界上最后的能源基地,开发海底油气田和可燃冰,以及风能、潮汐能可以长久地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要。    海洋是世界各大洲交通的最经济的通道,海洋运输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是铁路运输的10倍以上。世界上贸易运输的80%,是靠海运完成的。    海洋又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生成地和储存地,海洋影响着大陆的风雨,海洋有巨大的冰山,在世界性缺水的今天,人们把对淡水需求的目光投向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人再也不会对自己的蓝色国土漠然处之。    保护蓝色国土的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坚决捍卫蓝色国土的主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书籍目录

以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东海丝路”与“南海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 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农业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广州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 广州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名人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泉州 泉州港的形成 唐代泉州港的发展 两宋时期泉州港的繁荣 元朝时期泉州港的极盛 明清时期泉州港的特殊变化 历史上的外贸始发港 扬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宁波——传统的对外开放港口 杭州——宋元时期的外贸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建立的背景 南海神庙的建筑规模和结构 南海神庙各大景观 关于南海神庙的各种传说 南海神庙的故事 南海神庙内的碑刻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从陆路转向海路的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编辑推荐

《蓝色国土•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行文简明,结构合理,主要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起点、港口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领土,除广袤的大陆外,还有6500多个岛屿,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濒临太平洋有长达18000千米绵长曲折的海岸线。

作者简介

《蓝色国土•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讲述中国的领海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周边海域及国际法承认的周边海底区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又被称为蓝色国土,是每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就有“乘桴浮于海上”的记载,春秋时齐人得东海“渔盐之利”,后来又有以中国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前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岸,比欧洲的哥伦布还早87年。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无疑位于世界前列。历史上,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


 蓝色国土·海洋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