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冬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020096138
作者:胡发云
页数:46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对于多多来说,那是一个极有诱惑力又极富罪恶感的地方。是一个隐藏于这个社会深处的迷人又危险的洞窟。他们在一起说的话,唱的歌,看的画,穿的衣物,吃的东西或吃东西的方法,甚至脸上的表情都和外面不一样。 舅舅影子一样地来了,风一样地走了。 16 多多的舅舅也够写一部小说的。 多多那从未见过面的外公,祖上世代为官。到了外公那一代,西风东渐,世事日变,虽然外公也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但是很快拥抱了新学新思想,无意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开了缫丝厂,绸缎庄,后来又将这些产业卖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办了一所中学。这所中学一直到今天,还是那方圆数百里最好的中学。 多多的外婆大概一肚子都是美女种子,一连生了七个,个个如花似玉玲珑剔透人见人爱,人称楼家七仙女。刚开始,一个,两个,三个,还挺高兴,亲友邻里都说,你们后半辈子吃女婿就够了。已经有殷实人家上门或托人来订娃娃亲。生到第七个,外公已过天命,外婆年近不惑,身心疲惫渐渐扛不住了,外婆数次暗示,希望外公再续一房,无奈两老情深意笃一辈子,外公又是一个新思想,决心把宝押在那第八个上面,于是外婆烧香拜佛,外公求医问药,老天开眼,续香火的终于来了!外公外婆龙心凤肝一般宝贝他,为了好养,小名叫他囡囡。七个姐姐也就叫他囡囡。多多一群外甥辈的,就叫他囡囡舅舅,很久之后,才知道囡囡是小女孩的意思。这个带着性别指向的小名跟随了舅舅一辈子,并让他成了一个同性恋者。五六十年代,同性恋在各种恶名中是要排第一的,在民间有着各种各样不堪入耳的叫法,政府的布告上叫“鸡奸犯”,有为此被枪毙掉的。多多少年时见过“鸡奸犯”刑前游街,那时他对“强奸”是怎么回事都不懂,“鸡奸”就更加云里雾里,想总是和鸡有什么关系?偷鸡的奸细,装作卖鸡的特务?回去问父母,父母俩哑然对视,妈妈脸顿时涨红了,父亲则怪异地转身离去,最后,张口结舌的母亲竞气急败坏呵斥道,小孩子家,问这个做什么!不学好!差一点要动手。终于不了了之。 一九四九年,中共入主上海的时候,妈妈那一群如花似玉的姐妹已是命运迥异天各一方了。 从三十年代开始,七仙女一个个依次长大成人,果然,因了容貌,也因了资质与教养,有了不同寻常人家的婚恋嫁娶。大姐四姐嫁了国民党高官,二姐嫁了一个很富有的出身世家的会计师,三姐的丈夫是留洋博士,早早就去了欧洲后来辗转到了美国,学医的六姐去了苏北新四军医院,嫁了一个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一生救人无数,自己却早早病故了。

内容概要

胡发云,出生于1949年,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68年赴湖北天门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部队工厂焊工、车间统计人员、厂工会干事,武汉市文联文学创作所专业作家。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少年爱诗,爱音乐,也爱玩,由于许多机遇,读了许多同龄人当年不太容易读到的东西。当过知青,工人,企业干部,后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20世纪80年代后以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为主。散淡、怠情,任由性情,写得不多。
著有小说集《晕血》,散文集《冬天的礼品》,诗集《心灵的风》,中篇小说《处决》、《老海失踪》、《麻道》、《死于合唱》,纪实文学集《轮空,或再一次选择》,纪实文学《红鲁艺》及散文、随笔、艺术散论等数篇。叙事诗《心灵的风》、组诗《户长的邀请》均获武汉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小说《晕血》获武汉文学基金奖,纪实文学《轮空,或再一次选择》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二等奖。 还著有《隐匿者》、《思想最后的飞跃》、《驼子要当红军》、《葛麻的1976—1978》、《媒鸟5》、《老同学白汉生之死》、《射日》等。
2006年推出长篇小说《如焉@sars.come》,在文学界和思想界引发巨大反响。

书籍目录

正文

编辑推荐

《迷冬(青春的狂欢与炼狱)》是系列作品“青春的狂欢与炼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作者简介

封面由以文革系列作品《遗忘》闻世的艺术家田太权设计,很有视觉冲击力,也有与小说相关联的元素。书名由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中美台三地教授唐翼明先生题写。在此一并致谢。前些天在接受采访时我说了,这本书,力图撕破多年以来,有关当局给文革蒙上的层层帷幕。我希望能被更多的青少年能看到,要像西方一代代青少年了解二战背景和法西斯起源一样,了解文革,避免文革重起,也认清那些随时甚至已经将我们再次拽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人。
——胡发云


 迷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关于文革的小说似乎不多,精品更少。这是一本新书,最近看到有人在微博推荐,便买来一看,近四十五万字,因为忙,断断续续看了一周多。小说对于文革的描写相较其它小说为多,对于毛泽东的批评也较多。但是依然十分遗憾,因为主人公的视角问题,作者的描写并不直接,感觉批判的力度还不够大,——相较岳南的《南渡北归》尚有不如。我从一开始就认为,作者选取的角度有点问题,导致对于文革的描写不能大刀阔斧的展开,而写的过于诗意,这绝对损害了这部反思文革的作品的震撼力。  当然,这只是第一卷,期待作者后续更为精彩的描写,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书写这个题材的作品。
  •     2004年,由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血色浪漫》播出,引起青年人热捧,但笔者认为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视剧版,既无血色,也不浪漫,其顽主形象倒人胃口。直到最近读完胡发云35万字的长篇小说《迷冬》,才在荡气回肠的史诗感中找到革命时期的温情与爱恋,它才足以配得上血色浪漫四个字。这本直面文革和造反派的长篇力作,是作者“青春的狂欢与炼狱”三部曲的第一部,背景在1966年冬到1967年的湖城(实为武汉),通过一年来这个由中学生组成的“独立寒秋”文艺宣传队起起落落的过程来描绘那既梦幻又荒诞的文革时代。这种以时间为轴心的试图超越意识形态的笔法,让人想起黄仁宇笔下明朝的《万历十五年》,狄更斯笔下英国革命的1688年,托马斯•潘恩笔下美国革命的1766年,甚至雨果笔下法国大革命的《九三年》。小说中好派、屁派在夺权斗争中的此起彼伏,大字报上的诗歌,各种斗争的口号,什么“代表革命代表党,打死你个狗娘养”、“地富反坏右”、“敌人不投降就教她灭亡”、“亲不亲,路线分”等等,也只有一位刚退休的老教授以前讲给我听过,但在书中却呈现得是那样鲜活,读者仿佛就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旁观者。所以关于写作缘由,作者在小说后记写道,在文革被遮蔽、被变造、被涂改数十年后,当我再次面对这个遥远又切近的话题时,我对自己只有一个最高要求:我的经历,我的见闻,我的感受,我的思考。但在这个常识匮乏没有历史理性的时代,需要一股正气和十分的勇气才能撕开文革帷幕后的隐秘面纱,在扑朔迷离云遮雾罩的迷惘中探寻人性的扭曲程度。这自然要求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呈现,虚构性的小说很难驾驭,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没有真实感。但作者恰到好处地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效果与左拉小说《萌芽》中那种看似不经意的冷酷有许多相似之处。没有《血色浪漫》的矫情,读起来冷酷到后背发汗,当“独立寒秋”成员驾车遭遇造反派的乱枪射击时,随着“一阵阵只有啊——啊——啊——的嘶叫”,发现声乐队的管琳右耳后方有一个枪口,还在“汩汩冒血”,人却在闷闷中晕死;武斗场面也是真切再现,当对准羊子一条腿开枪后时,“羊子厚厚的棉裤顿时一片白花花的,然后就有血从裤管留下来,把他那双球鞋都灌满了”。残忍之余,音乐却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关于音乐家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影子也挥之不去,音乐给人乏味的生活带来了笑声与温暖。可以说,革命和音乐是小说两条交织的叙事线索。革命血腥,音乐浪漫,但革命压倒音乐,血色压抑浪漫,但这被革命意识形态推向极端的单一红色旋律也没能消解掉浪漫,压抑得越厉害,浪漫凸显得也越有颠覆性。以至于刑小群说,小说不但重现了一代人扭曲的心灵史,也重现了一代人辛酸的艺术史。没有一种自审的精神,你便不能去面对历史的真相,作者这样说。小说主人公多多不是被豪言壮语“吹涨的气球”,而是清醒的另类,母亲的变化让他内心矛盾痛苦,他努力抗拒着无法抗拒的现实,战胜自己错乱的神经,看事情力争理性超然。不可否认,多多有作者的影子,在独立寒秋聚集的一群有音乐天赋的青年中,他是灵魂式的人物,但他却将自己置于边缘的位置,为的是不迷乱不失去良知。无论如何,在这血色与浪漫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错位处,人们身心被扭曲被摧残着。治疗这创伤,特别是心理创伤,需要时间,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伤在何处,一如契诃夫在其小说《出诊》中所说,该治疗的不是病,而是病因。如果对自己的历史没有认真诚实的清理与反思,所有荒唐残酷的岁月都会重演,甚至不断加进新的荒唐与残酷。华东师大中文系 李磊 刊于2013.3.15《文汇读书周报》
  •     當人們迷失在大海舵手的光榮腦袋和理想藍圖,我們,這群想以“我”的身分說不的人用什麼抵抗?用低下的生殖器,用骯髒的性,用臭烘烘的排泄,用恥辱的厚實胸罩,用才子佳人的旋律,用靡靡之音的詩歌。嗯,其實是用愛,不是對紅色雕塑冷冰冰的愛,是身體可以和身體觸碰的肉體之愛,它和柏拉圖之戀齊名,絕不輸半點高貴。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場帶著“如夢如幻曠世激情”的“革命”,有人一味鼓吹發起者的偉大光榮,有人想象成是一場大魔王煽動了莫名其妙群眾腦殘的大混亂,如今的完全否認或者完全肯定,都還在玩弄當年那場那種二元對立,只有黑白的簡單化意識形態。如果說文革並沒有走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說這種非此即彼,非錯即對,對於好壞愛恨的野蠻邏輯還在社會上盛行。因為有了xin中國,那必須有個萬惡的舊社會;因為有了模範型的人生賺錢結婚生子,所以有了被唾棄的剩女光棍;因為有了國民眷侶的演示,那所有不結婚的離婚的單身的都是奇葩破鞋或者狗;因為連夢都有了一個統一的情懷共同體,那稍微有點不同的都要被稱為異端不愛國。但是每一個鮮活的個人,會在黑白對錯的區間有存活之地嗎?整個故事開始在大串聯的火車,青年們的憋尿和爽快排泄成了作者落筆被太陽接見的關注點。而人物是一群家庭成分不好愛好音樂藝術的中學生,通過組成毛主席思想宣傳隊相聚發生的事情,中間穿插各個人家庭和志趣相投者性和愛的糾纏。書的結局,是主角的父親依然在監獄,“這天下總有一些人,在任何時代都討不到好”。因為這天下,總是要以討好運行,不配合玩這個討好唯一絕對正確的人,永遠被踩在腳下,不得翻身。灰色份子們的團體叫獨立寒秋,迷冬本來描述的是文革的第一個最為寒冷的冬天,而這個名字,個人認為隱喻的是這群人努力保持著僅剩的人性,“一個人,一輩子會犯許多錯誤,但是最不能容忍的錯誤是冷血”,革命的嚴冬寒冷了人心和血性,但這群中學生獨立在嚴冬前。如果故事僅僅是講一群保持良心的反革命者如何悲憤獨立,成為善良的良心,那就不會那麼吸引。秋還是有冬之氣,比如說那個團體唱的還是毛主席萬歲,青年們還是會陶醉在偉大的旋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弱和跟風,但只是秋到冬之間的差一點點,人就可能沒有成為傀儡和野獸。同理,我喜歡人物的刻畫方法,裡面並沒有所謂的好人,多多這樣的“反革命者”也經不起群眾運動和情緒的考驗,對批鬥愛他如兒子的林老師,他也差點不擇手段要付諸實現,作者手慈(或者那是他自己的投射,他不忍展露人性中的最不堪)還是安排多多逃過試探。故事裡的多多,是一個反革命者,裡面沒有大調調說為什麼這個音樂世家的小孩本能地對只有出身和血統的革命反感,只是很細膩地寫他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和被批鬥到奄奄一息的恩師的感情,在灰色的年代,他自己由於父親和恩師的背景,也是“灰色”的反革命分子。他看著自己母親的蕾絲胸罩被紅衛兵翻出,並且被羞辱,母親的尊嚴和厚實的胸罩一樣被當眾拿捏強姦,而多多的父親只是趕過去扇了她一個耳光,和多多一起,對母親的不斷撞牆表示冷漠和無力。夏小布,(五個姊妹中的第一個,父母將其取名為小布,小爾,小什,小維,小亞)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父親因為和一個英語老師的哲學討論受到母親吃醋後,母親舉報,英語老師被拉出來批鬥,父親為了證明朋友的清白自殺,小布懂愛懂恨,在見到英語老師後,聽見老師說要活下去證明父親的清白,心裡起念:“若是父親有這樣的伴侶,便不會自殺了。”她恨母親,所以離家後上了串聯的船主動和多多有了親密接觸。在獨立之秋是大姐大,對待所謂的上級都柔韌有餘,不卑不亢;對待同輩也是直來直往,知道多多多情,自己也不以為意(當然,小布也是在各個陣營都有忠心追求者的)。多多說要護送一對喜歡自己的姊妹去山東,小布聽了多多一句“我想和你一起”便灑脫地說,“有這句話就夠了,去吧,時間還很長”。所有的事情由這兩個人物帶著展開,精彩裡的不是什麼你儂我儂堅貞不移,人物都是複雜而豐滿的。革命年代大膽追求同性愛貌似也要買吉他來玩的舅舅,看見自己母親為擺脫“軍官老婆”出身被一個粗暴的工人階級強姦洩欲而崩潰的姍姍(但後來看了多多送的西方小說紅字,敢於對和戀人野地裡的性愛承擔,不怕人的目光並且大膽求婚),到死不承認寫國民黨抗日是錯誤,結果被批鬥得不到任何人憐憫的(這一幕寫出了批鬥手法的殘酷和肢解人性)林老師,多嘴嚼舌但對幫助過自己的孤寡老師一直侍奉的錢家兄弟。而青年的紅衛兵和現在大家想起來覺得很違反人道的娃娃兵一樣,在天下大亂中歷經者流彈批鬥生死的殘酷,不管大家怎麼說兒童/青少年應該受到保護是花朵,但一旦有偉大狂潮,它們總是天生的配合著和最佳人選,去相信為了偉大送死,為了更好的世界去打破現有的一切,魔鬼和天使,總是一線之間。作者希望足夠細緻和瑣碎,來讓你明白革命的發生,不是突如其來的風暴,也不是一個混世大魔王從天而降統治地球,是像你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人性人心一點點的變遷迎合乃至和強權的媾和,有的人沒有滑落到冬天的冰冷,在秋天用琵琶唱一曲蕩氣回腸的念奴嬌,雖然是毛zd詩詞填的內容,但一樣唱得血淚俱下,我們哭的不是革命,“在這場無需冒險和犧牲,無需苦難和流血,既沒有仿徨和痛苦,也沒有離別和哀愁,只需要等級和出身,粗暴和野蠻,狂熱和冷酷的革命裡”我們希望成為了一個反革命者。當萬歲萬歲就是好就是好的歌聲響起,我們躲黑暗的角落,讀海涅,讀古典文學,讀西方小說的性解放少女,用吉他唱一首西班牙民歌 “愛是如此憂傷”輕輕地,輕輕地,我走向你就像走向死亡,我聞見冰冷的氣息,像紫色勿忘我的光,噢,告訴我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愛是如此憂傷,愛是如此憂傷我們緊緊相擁,躺在我們溫暖的墓穴,世界從此遠去,讓我們最後一次歌唱,噢告訴我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愛是如此憂傷,愛是如此憂傷。1984_Ballet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写那个时代的乖谬与错乱,却摆脱了知识分子苦大仇深的惯常叙述角度,更非王朔的部队大院顽主视角。那些善良的中学生里有你我当年的血肉至亲。在同题材作品中,这本要给五星。@胡发云
  •     很自然的代入感,写小说还是胡发云师哥比野夫师弟厉害。
  •     从那个时代的过来的人,对那个年代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懵懂、愚昧、单纯、忠诚......。重回那个令人荡气回肠、后悔、忏悔的日子,感慨颇多。盼续集尽快出版。将来“文革博物馆”将收藏此书。
  •     沉迷于艺术的少年们,在那段“狂欢与炼狱”的特殊时期,在音乐中寻求寄托和释放,时代的洪流没有人可以挣脱,只能苦苦保留最后一片“独立寒秋”的灵魂……作者用高贵的文字,记录下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叩问历史、打量人心,畸形而又美丽的一代青春,令人目眩神迷。
  •     本来选了两本书一起送的,没想到这本先送过来了
  •     很不错,快捷、方便,书很好看
  •     听说胡发云《迷冬》被有关方面通知下架销毁。 熬吧书架上还有部分存书,要购买的童鞋请赶紧。
  •     胡老师的书至今本本可读。对于那些自认为有框架认识的历史,血肉依然需要填充。而精英和百姓之间的争执,一直充满血腥。
  •     少有的反映文革的好作品。
  •     给别人带的,不错的书,就是贵点。
  •     还在读。。。
  •     一代人在那特殊年代的特殊一頁。
  •     几年前读完了《老海失踪》,从此喜欢上胡发云。
  •     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群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虽然没有经过那个时代,但多少从父母口中听说过一些,其中桥段更像是现实的魔幻演义。作者文风有时有些拖沓,有时又有语焉不详,不是我喜欢的。
  •     悭钱良法:唔使买新书,去买刊登该文的《江南》杂志,十五蚊包邮~
  •     期待其后的两本!
  •     读不下去阿 #20140817
  •     很棒,尤其是封面,特别喜欢封面的图片那种感觉
  •     慢慢的文革的亲身经历者会变得越来越少,那么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就越来越重要,《迷冬》从一个人的角度展现了文革初期大历史的每个细小变化与发展,让我们可以多一个层面的了解文革,期待下一部的出品!!
  •     这两天终于得闲读完这本还只是第一卷的文革小说,竟然有四五十万字。感动、愤怒、无奈还有好几次其实读不下去了,但没想到最后竟然有了依依不舍的情谊,于是还是盼着第二卷、第三卷。那段历史就如作者所说的“我们在1978年匆匆忙忙把文革打了个包,束之高阁,至于包里面是什么东西,谁都不要看了,也不要清点。文革在某种意义上说,并没有结束。”
  •     indulgence in nostalgia.
  •     自己买了一本,现在帮儿子同学买的,看过后,心情是沉重的
  •     略微流水账,几段感情桥段非常出彩
  •     第一次看关于文革的小说...
  •     和如焉@一样好看!深刻。
  •     对文革没有一定的了解恐怕很难理解胡先生这部小说。以悲悯之心回望这一段历史,是胡发云小说一脉相承的大情怀。残酷世界中的温情,荒诞社会中的快乐,疯狂人生中的理性,都在《迷冬》中一一展现。期待后续。
  •     文革、武汉、青春、音乐,织就了一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序曲,赞!
  •     喜欢那时的爱情
  •     革命与爱情,总有它们的迷人之处...夏小布的原型想必就是胡发云的初恋吧?“(文革小将们)哪一个没有在恋爱。相恋的,单恋的,暗恋的,满怀恋情还不知道恋谁的......正值怀春季节,又是文艺青年,压抑多年,恰逢有了这么一次松动,不恋爱倒属反常。”
  •     在地铁上读完的 说不出话 容我缓缓 苏多多和夏小布 要在一起哦
  •      风格和《如焉》有点像,作者再一次高度自觉地书写,不像是小说到像是回忆是历史是评论。感慨那一群二十不到的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在一个腥风血雨的年代的罅隙中竟有如此浪漫,让我都感到惊讶。
  •     垃圾
  •     很喜欢胡先生的作品,一只在关注。迷冬依然好看,没让人失望,借用书中后记的那句话“感慨于那样苦难的时刻,竟意外收获了青春的温暖与友情,并得以与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亲近——尽管哪些艺术,包装着一层坚硬又荒唐的外壳”。值得一看的好书。
  •     其实就作者掌握的素材而言,完全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一部长篇,但作者好像自己也在犹豫到底要写成一部小说还是回忆录,结果让小说显得很分裂,前面一小部分还是有那么一点文学色彩,后面的叙述节奏越来越快,完全陷入了回忆录的写作节奏,作者急于把自己回忆里有关这段岁月的所有片段全部书写出来,而不加任何甄别修剪,这样的结果是小说显得非常散。如果换用一种更追求戏剧性的方式来写作,效果或许会更好。文革中年轻人之间的禁忌激情,希望用艺术来逃避现实,最终却依然被卷入现实洪流的残酷结局,对革命的浪漫幻想与死亡的冷酷无情,武斗的惨烈,命运的捉摸不定……与《如焉》相比,这部小说少了同类作品里惯有的反思,而更像是对过去的全面回忆,作者化身为主人公多多,他是一个厌恶政治的少年,渴望用艺术保卫自我,但最终被现实压得粉碎。
  •     是小说也是历史,喜欢作者娓娓道来又充满思想的讲故事风格,值得收藏。
  •     因为看了他的前一本小说《如焉》(?时间久了,名字可能不准确),才买这本的,有点小失望。
  •     不知道现在的青年会不会感兴趣?他们是否在意父辈的青春是如何度过的
  •     对文革还停留在“造反派造反得势,后来受迫害的各个阶级中的人又被平反的一场长达十年的因中央重要领导人物之间争权而致使全国政治大动乱的荒诞闹剧”这样简单印象中人的来说,很值得一看;对艺术怎样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有兴趣的人,也有必要一看;对在这样复杂历史时期中锻炼成长的一代人的青春好奇的人,亦可一看。
  •     还是比较喜欢前面几本,这本相对比较平庸。
  •     看到故乡的影子好亲切,即使是残酷的那一面
  •     听说要被禁 速速买来 一睹为快 一段充满血和泪的历史,夹杂路线分歧,理念冲突,派系倾轧,阶级博弈,私人过节,利益选择,历史恩怨,文化差异,贫富悬殊,官民对立等底色,却让作者诗意地表达了出来,用音乐,用舞蹈,无形的音乐和肢体的绽放,写就了青春的狂欢和炼狱。
  •     作为一本小说写得真的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差,我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强迫自己怎么读下去的。但是作为保存历史的文字,还是有其意义。特别在于这是发生在武汉的一群年轻人的事情。(另外这个封面还能再丑一点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