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续纪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3437328
作者:吴海京
页数:2134页

内容概要

吴海京,浙江诸暨人,生于1977年10月,现在诸暨市政法委工作。工作之余,好研读古代文献,有志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感叹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没有好的续作,自宋元明清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没有一部系统的编年体史书,因而以一人穷十年之力,参考诸类史籍百余种,删繁去冗,前后考证,撰写成册,从而使中国自战国至清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前后贯通,合成一体。籍此以激发广大中华儿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书籍目录

(宋)
卷第一 宋纪一太祖上之上
卷第二 宋纪二太祖上之中
卷第三 宋纪三太祖上之下
卷第四 宋纪四太祖中之上
卷第五 宋纪五太祖中之中
卷第六 宋纪六太祖中之下
卷第七 宋纪七太祖下之上
卷第八 宋纪八太祖下之下、太宗上之上
卷第九 宋纪九太宗上之中
卷第十 宋纪十太宗上之下
卷第十一 宋纪十一太宗中之上
卷第十二 宋纪十二太宗中之下
卷第十三 宋纪十三太宗下之上
卷第十四 宋纪十四太宗下之下、真宗上之上
卷第十五 宋纪十五真宗上之中
卷第十六 宋纪十六真宗上之下
卷第十七 宋纪十七真宗中之上
卷第十八 宋纪十八真宗中之中
卷第十九 宋纪十九真宗中之下
卷第二十 宋纪二十真宗下之上
卷第二十一 宋纪二十一真宗下之下、仁宗一
卷第二十二 宋纪二十二仁宗二
卷第二十三 宋纪二十三仁宗三
卷第二十四 宋纪二十四仁宗四
卷第二十五 宋纪二十五仁宗五
卷第二十六 宋纪二十六仁宗六
卷第二十七 宋纪二十七仁宗七
卷第二十八 宋纪二十八仁宗八
卷第二十九 宋纪二十九仁宗九
卷第三十 宋纪三十仁宗十
卷第三十一 宋纪三十一仁宗十一
卷第三十二 宋纪三十二仁宗十二
卷第三十三 宋纪三十三仁宗十三
卷第三十四 宋纪三十四仁宗十四
卷第三十五 宋纪三十五仁宗十五、英宗上
卷第三十六 宋纪三十六英宗下
卷第三十七 宋纪三十七神宗上之上
卷第三十八 宋纪三十八神宗上之中
卷第三十九 宋纪三十九神宗上之下
卷第四十 宋纪四十神宗中之上
卷第四十一 宋纪四十一神宗中之下
卷第四十二 宋纪四十二神宗下之上
卷第四十三 宋纪四十三神宗下之下、哲宗上之上
卷第四十四 宋纪四十四哲宗上之下
卷第四十五 宋纪四十五哲宗中之上
卷第四十六 宋纪四十六哲宗中之下
卷第四十七 宋纪四十七哲宗下、徽宗上之上
卷第四十八 宋纪四十八徽宗上之中
卷第四十九 宋纪四十九徽宗上之下
卷第五十 宋纪五十徽宗中之上
卷第五十一 宋纪五十一徽宗中之中
卷第五十二 宋纪五十二徽宗中之下
卷第五十三 宋纪五十三徽宗下之上
卷第五十四 宋纪五十四徽宗下之中
卷第五十五 宋纪五十五徽宗下之下、钦宗上
卷第五十六 宋纪五十六钦宗下
卷第五十七 宋纪五十七高宗一
卷第五十八 宋纪五十八高宗二
卷第五十九 宋纪五十九高宗三
卷第六十 宋纪六十高宗四
卷第六十一 宋纪六十一高宗五
卷第六十二 宋纪六十二高宗六
卷第六十三 宋纪六十三高宗七
卷第六十四 宋纪六十四高宗八
卷第六十五 宋纪六十五高宗九
卷第六十六 宋纪六十六高宗十
卷第六十七 宋纪六十七高宗十一
卷第六十八 宋纪六十八高宗十二
卷第六十九 宋纪六十九高宗十三
卷第七十 宋纪七十高宗十四
……
(元)
(明)
(清)

作者简介

本书系《资治通鉴》的续作,因前人所作的《资治通鉴》相关续作如清毕沅、夏燮的《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质量不高,史料不全,文笔繁冗,叙事不连贯,无法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为此,作者重新综合各种史料,进行系统编纂,以成是书。全书参照《资治通鉴》体例,用文言文写成,按编年体例,逐年记载史事。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统三年十一月结束,凡九百五十二年,共计三百三十八卷,字数四百余万。


 资治通鉴续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原本对今人编写这类史书是不抱希望的,听了圈内朋友的推荐,弄来一套2014年1月新版6册(附札记)的,看后改变了我的想法,忍不住想写几句。我和作者年龄相仿、职业相近,兴趣相同,却远没有作者的执着与追求。面对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历史,无数史料集合,作者能有这样的毅力完成此项工作,实在令我佩服。诚如一些文化人所言,在当今浮躁、拜金的社会环境下,吴先生这项工作确实是赔本的,那些所谓专家学者出于各种考虑,是不削于做这种史料编写工作的,所以他们对这部书的评价肯定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进行贬低;而普通读者只想看快餐类读物,对吴先生用文言史料编辑的这部书肯定也是没兴趣的,这就让这部书在当下社会处于尴尬的地位。当然,这里就要赞一下中国文史出版社了,他们不会不知道出版这部书的风险,但他们本着传承业界良心在一年多时间内,再版该书,实在值得肯定。网络上有许多水军都没有看过这部书,一听说是资治通鉴续纪,作者名不见经传,年纪又那么轻,就轻下结论认为作者狂妄狗尾续貂;在他们眼里,年轻人只能像当年明月一样写一些网络类型的快餐读物;史料大书只能国家成立班子召集一批学者进行。果如此,那当年司马迁的史记、谈迁的国榷等还会出现吗?!是金子总会放光,本人阅读吴先生是书,深感其撰写之不易、出版社编辑之费心。当然以一人之力编史书,肯定存在很多问题,望再版时修订。提个建议,三版时可否改为32开繁体竖版分20册出版,这样便于阅读也更有文化价值。
  •     《资治通鉴》是一部传诵千秋的伟大历史著作。然而,凡爱读《通鉴》,有嗜古之癖的人,大概都会感到遗憾——没有一部从宋代到清代的编年体“通鉴”,足以赓续《资治通鉴》的辉煌。通鉴并不是没有续书,从元代陈桱的《通鉴续编》到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还有夏夑的《明通鉴》和今人主编的两套《清通鉴》,还有一本《中国二十世纪通鉴》,大致已经构成了通鉴系列的完整样貌。然而,这些通鉴续书,大多不能令人满意。例如,《续资治通鉴》在史料上缺乏熔裁,文字冗杂啰嗦,又刻意为金兵的烧杀抢掠回避,宋金两国至为悲壮惨烈的交兵,在这本书里化作模糊的影像。间或有“时城中粮绝,人皆赢困,不能执兵。城破,金见居人瘦瘠,叹而怜之,兵校千馀人皆不杀”的描写,仿佛金兵是人民救星似的。另外,《续资治通鉴》的辽金元人名是乾隆的改译版,与今日通行者不同,清代的曾国藩都叹为“自乾隆间改译辽金元三史人名,虽三朝诸臣最熟之名,亦使人茫然莫辨……”,《续通鉴》中辽金元史是重要部分,但它不但写得简略,而且人名怪异,让人读得头大如斗,毫无收获可言。夏夑的《明通鉴》,文笔比《续资治通鉴》更差些。事情的前后始末散落在不同的卷帙里,缺乏统御全局的能力。它的叙事非常烦碎,基本上是某大臣加官,皇帝出席某仪式,某大臣逝世(顺便再讲点儿他的生平事迹),皇帝生了某儿子,某地出现叛乱……,仿佛《大明日报》的头版新闻汇编——读这样的东西,要想对历史有深沉的思考是不可能的。《资治通鉴》虽然也属编年史,但叙事精炼,熔裁得体,记载大事时胸有全局,文笔更是飞动如画,笔端时常蘸着作者的情感。与之相比,《明通鉴》差的太远。另外,《明通鉴》对清朝开国和明清战争的历史,对清朝颇多美化粉饰,这也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今人编纂的两部《清通鉴》,章开沅的四册,全钞实录,干涩无味。戴逸编的好些,资料丰富,某些章节还带着作者的情感,甚至也采纳了一些小说中的史料,《考异》部分也推敲合理,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向我们这些历史外行普及了清史研究中的一些疑案纷争之处。但毕竟是今人,文言功底不足的毛病,也影响了这部书的质量。这些通鉴续书的最大问题,就是篇幅太大。例如《续资治通鉴》仅写了四百年的历史,就用了二百二十卷。《清通鉴》的篇幅更大,戴逸版二十大册《清通鉴》,记载清代一朝的历史,比《资治通鉴》字数还多。虽然详今略古是史家通例,但这些续书的文笔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篇幅又如此巨大,对于读者而言,真不是件好事。实际上,之所以没有优秀的当代学者续修通鉴,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当代的史学训练过度社会科学化,总是在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上做功夫,续修《通鉴》保存史料的意义并不大。学者们也许认为,有那功夫,还不如多写几篇“原创性”论文。第二,续修《通鉴》工程浩大,一人之力难以胜任。第三,当代史学家的文言功底,已经无法续写这样的史书。吴海京是一位公务员,相必也是不满于这些续书的质量,这才奋笔续写《资治通鉴》。花了十年辛苦,一朝成书。他以极大的勇气,做了当代的专业史学家不想做,不敢做,不愿做的事。它的好处是,第一,卷帙合理。共三百三十八卷,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统三年11月结束,共952年,其中宋纪一百一十七卷,元纪三十六卷,明纪八十五卷,清纪一百卷,共计400余万字,略多于《资治通鉴》,但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繁多。第二,不必再看辽金元乾隆改译人名。第三,从宋代直贯到清代, 一部在手,即可不必再看其他续书。各个朝代编纂之方法,亦有其独到的优点:例如,宋纪一百一十七卷,基本上是宋、辽、夏、金、蒙等政权事迹,均衡记载,辽、金、蒙三朝事迹,并不缺略。元纪三十六卷也无《续通鉴》过于简略之病。试举一例,毕沅《续资治通鉴》里,“宋宁宗”的部分只占一百八十二卷宋纪中的九卷,而《资治通鉴续纪》中,宋宁宗占一百一十七卷宋纪中的十二卷,比例大大高于《续通鉴》,原因即在于:《续通鉴》对蒙古兴起的记载极为简略,而《资治通鉴续纪》用大量篇幅介绍了铁木真的经历,大蒙古国的建立,以及金国与蒙古的战争,按通鉴的纪年法,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宋宁宗”的范围。作者运用了《蒙古秘史》等材料,将这一段历史写得宏大壮美,可歌可泣。清纪一百卷,尤其难编。但作者剪裁得当,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大事历历,如观掌纹。当然,这部书也有它的缺点。例如,作者自己的文言文稍弱,从自撰的序言即可看出,作者并不能写一手漂亮的古文,反而可以说是文笔相当拙笨。但这一点可以弥补,因为此书的材料几乎全部引用自其他史书,作者的剪裁认真,自可弥补此缺点,自收到书后,笔者阅读时,除序言外,觉其正文中文笔流畅典雅,并未明显感到是今人的手笔。作者对史事的驾驭能力有时也有不足,没有《考异》(作者自称有《考异》五卷,但未刊行)。另外,作者虽然上限开始于960年,但用了两卷的篇幅叙述《资治通鉴》未能详细叙述的辽代初年的历史,而名称仍用“宋纪”,系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之下,未免张冠李戴。下限断在宣统三年11月中华民国成立,也很不合适,等于使清朝有头无尾。因为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的退位诏书才宣告了清朝灭亡,并宣告了中国两千余年君主制的终结,而作者则是在宣统三年十一月就基本结束了此书的叙述(最后只有两行: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辞位)。另外,对于清史的叙述中,颇失信以存信、疑以存疑的精神,很多地方写得过分确凿,例如雍正即位一段,《清纪》中直接写康熙传召大臣,面谕立胤禛为皇帝,此稍觉过当。又戊戌变法至庚子拳乱一段,对慈禧颇多回护之词,如太后将光绪幽禁于瀛台,是何等惨事,而《清纪》九十三仅说“上以祭社稷坛斋戒,迁居瀛台”,庚子年帝后西逃,《清纪》九十四至九十五,仅写作“上奉皇太后次怀来……上奉皇太后次大同……上奉皇太后次太原”,仿佛光绪皇帝不是被慈禧挟持,反而是带着慈禧太后做了一次旅行。此外的小疏漏,还有不少。总之,此书的质量,出乎我意料的好,胜于本朝官修的史书甚多,但它的缺失,确实也是不少。如果作者能仿效司马光修《通鉴》的精神,进一步地修改;如果有一些有识之士(例如企业家、文化机构……)为吴海京先生组织一个有历史专业背景、文言文写作背景的辅助班子,如同当年司马光修通鉴时的“书局”一样,让吴海京能专心修撰,相信此书能完全取代《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清通鉴》的地位,和《资治通鉴》无缝融合在一起,成为读史者案头的常备读物。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光精神就值得赞扬
  •     丛抄旧籍而成,而且抄的手法很低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