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潮

出版社:宋廷铭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10出版)
ISBN:9787511232625

章节摘录

前已说到,1923年(民国十二年)秋,农历八月二十日,鳌江镇发生特大火灾,下埠一条街,两边房屋全部烧尽。灾民无处栖身,只有到镇中心杨爷殿的殿堂上过宿。当时,母亲生下的我,还不到一岁,也就“落难”在殿堂草席上。多少年后,听我堂房嫂子说,我那时长得又白又胖,大便拉在草席上,大人们忙不过来,我就抓自己的大便吃玩,满手、满脸都是黄色的,见人还格格地笑。    我是农历壬戌年腊月二十五日(公元1923年2月10日)卯时出生。父亲说自己以为“天明了”,急着起床,恰巧孩子出生落地,就给我起乳名“阿明”。我是“廷”字辈,上学后,父亲给我正式取名“廷铭”。小学时,患慢性鼻炎,常流鼻涕,为了吸鼻涕就翘嘴唇,那样子定很难看,因此在我有什么错的时候,大人喜欢带着挖苦,骂我“猪头明”。至今,老家人还没有忘掉我的不雅绰号。    大人希望自己孩子“早上学,早成才”,因此,我五岁上半年就读私塾,下半年又上洋派的“大班幼儿园”,六岁到“鳌江公学”上小学一年级。很倒霉,功课跟不上,说我“学习能力差”,留级再留级。    在我的记忆里,不是智力差、还是贪玩。孩童时代,整天跳绳、“砌房子”,满头大汗,就是不想做课外作业。记得三年级,很怕老师放在教桌上的那根戒尺。顽皮同学,手都给打红肿了。老师布置记日记,一周、半月检查一次,到时候面临老师检查,我一篇也没有,就补记,这时候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一周前做了什么事,就只好写日期和阴晴(甚至阴晴也想不起来)。课堂上同学们上去交日记本,我硬着头皮也交上去。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大发脾气,点了好几个同学的名,叫站起来。我开始脸都被吓青,害怕得不得了,后见好几个人和我一样没记日记,心就放宽了,不过教师的训话,因为耳朵在嗡嗡响,什么也听不真。    四年级,换老师了,来的是教过姐姐宋爱兰班级的陈旭东先生,我感到特别亲切,白面书生,消瘦英俊,也很威严,虽带教鞭,从不打人。他用的是启发式、鼓励式的教学法,引导同学们提问,别的同学不作声,我被他讲课吸引,举手提问。他就表扬提问者,鼓励“多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讲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课文,说我们脚踩的大地是个大圆球,叫地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这个地球上,“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飞到外空去,这是为什么?”他说科学家就善于思考,而不盲从。    旭东先生知道我是宋爱兰的弟弟,特别关心我,要我向姐姐学习,说从鳌小毕业出去的王载绂(后成为我姐夫)、宋爱兰等,都是高材生。我翻阅姐姐过去的作文簿,篇篇是“优”,还有“优优”,“良”很少,没有“中”的。写得好的语句,旭东先生给她打红圈圈、红点点,还加批,写评语。    姐姐去杭州上“杭高”后,认为我这弟弟“学习能力差”,经常给我寄课外读物。五年级有自然课,我特别喜欢,老师是班里同学黄盛元的父亲,每次上课都带许多教具,做课堂实验,他从不对教材“照本宣科”。有一次,带来两块吸铁石和许多铁钉、铁砂沫,我们瞪大眼睛,看他又玩什么“把戏”。他开课就问:“这吸铁石为什么能吸铁?”全班漠然。他又问:“两块吸铁石是不是都能吸?”大家又不作声。他吊起两块吸铁石,结果一头相吸,另一头排斥。他解释这是磁力关系,紧接着又问:“磁力有两极,是哪两极?”由于我常爱看科普书籍,这时脱口而出:“南极、北极!”大家很惊讶,老师很高兴。他继续说,不同性质的极才会相吸,而相同性质的极是不相吸的。“同学们,这叫什么原理?”我站起来说:“异性相吸、同性排斥。”全堂哗然。黄老先生表扬了我。说这是多看课外读物的好处。他鼓励大家要主动寻找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求知欲。    学校的大礼堂,每周一,高年级学生列队集合开“朝会”,背诵孙中山先生《总理遗嘱》;而周六下午,开“演讲会”。有一次在黄老先生的指导下,我上台演讲气象。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演讲,讲了云是怎样形成的?云有哪几种?最高的是卷云,中间积云,低层有雨云……我讲得结结巴巴,叫红了脸。可对我来说,这是影响终身的。由于老师的引导,我喜爱上了自然科学。    鳌江,出海口的飞云,变化无穷,我喜欢长时间的观察;鳌江的渔家、农夫知道许多气象谚语,我喜欢随处采集;鳌江的夜空十分宽广,星斗清晰明亮,我喜欢找寻观象,直至能辨认出二三十个星座的天图……    我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国文”老师是项经川先生。他讲课,不仅说文理,更讲做人的道理。他指着学校刚建的“三乐亭”说,这取材于《孟子》,是孟子的话: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以我后来常自问:尚可“无愧于心”乎?    经川先生提倡多读书,读名著。他介绍了许多进步书籍,特别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彷徨》等,对我影响最大。抗日战争初期,母校教员中建立起中共党组织,党员有梅康、杜贤宏、项经川、陈素瑶、黄藻如等,成立中共鳌江中心支部,直属中共浙南特委领导。经川先生在教我这班级时,还不是党员,但他的进步思想,影响我一辈子。    鳌小毕业后,1936年春我去瑞安中学读书。半年后,父亲在姐姐的极力主张下,要我去上海读书。上海有大哥宋廷斡在天源电化厂当工程师,也欢迎我离开家乡,出去见世面。这年夏天,我这个十三岁(实足年龄才十二岁)的小儿子要出远门,母亲舍不得。父亲把我托付给外海轮船的一位老水手,临开船时,母亲嘱咐又嘱咐,流了很多眼泪。特别是海轮出鳌江口时,面对无际的海洋,后面是渐渐淡去的家乡,我心酸酸的,可是没有哭,因为心中有理想:“想未来”,“想当科学家”。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给我的见面礼是大哥到黄浦江码头接我的一番情景。他见到我,高兴得不得了,死命叫着“黄天!黄天!”(温州话“不得了”的意思)。他刚买了一顶新凉帽,走到码头上,忽然后面有人把他的帽子摘去戴到自己头上。大哥转身正要评理,只见别人又把这帽子摘去戴到另外的人头上,接着一个摘一个,转眼间就把帽子传走。一下子找不到评理的对象了,这些人一哄而散,新帽子无影无踪。这就是大上海!    大哥介绍我到沪西的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读初中,虽是私立的,可很有名气。我很努力很用功。这些同学多数是有钱人的子女,吃饭乱丢馒头剩菜,走路玩硬币,丢下地还懒得捡,不好好读书,专看黄色书刊等,我很看不惯他们。    这1936年秋的上海很不平静,10月15日鲁迅先生辞世。那天晚上,学校接到噩耗,许多同学自发地集中到操场上,举行哀悼活动。对那些蒙头睡大觉的,我们骂他们“醉生梦死”。我随着进步同学徒步游行,从沪西到吴淞闸北万国公墓,参加鲁迅先生葬礼,深深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这年的冬天,我生了一场大病,光华附中这一学期的课没有上完,就回鳌江老家治病养病。母亲和大嫂、二嫂护理我。我躺在床上,一有什么病痛、不适,就喊叫:“唔妈!唔妈!”母亲应声即到。真是病在儿身,痛在母心!大嫂、二嫂对我生活的照料,也是无微不至的,我终生感谢她们,永远不会忘记!好嫂嫂!亲嫂嫂!    P13-17

前言

巍巍南雁荡山,    峰峦蟠延无尽洞天,云舒云卷;    滔滔鳌江水,    九溪汇流东奔大海,潮起潮落。    难忘家乡的海潮水呵!鳌江海潮的壮观虽次于钱塘江大涌潮,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涌潮之一。    涨潮时,她带着海洋的威严,呼啸澎湃涌进港来;落潮时,她伴着山间流失的泥水,悄然退出江口。每当八月中秋,这涌潮犹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呼啸而来,急速而去。    潮水跟着月亮走,不管她在地球的这一边,还是在地球的那一头……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南端鳌江的人海口。这条江的源头,是南雁荡山脉的九溪,在此汇流,奔向东洋大海。    我未以浓墨重彩书写家乡的山水美景,只说这海潮水。因为每每梦回,总见那鳌江的水面上,布满了归帆,随着潮涌,乘风东来。    东来的大船是从海上捕满鱼蟹回来,人称之为“舻艚”,有两桅的,或三桅的。涨潮之后的江面,又宽又似平静。成队的舻艚,先后降帆下锚。而那些鱼贩的小舢板呀,蜂拥而上,评货论价;也有鱼行收购,装鲜货上岸。    岸边上有好多条宽宽的石板大道,直没入江底,这是江边的埠头。埠头是渔港,人称之为“舻艚头”,即舻艚的停泊地、避风港。埠头上挤满了搬运工、鱼贩,一派喧闹繁忙景象。此地也是浙南闽北的物资集散地,商业的埠头,还有舻艚运载稻米、桐油、明矾等物资。    这个埠头,又名“古鳌头”。有说:古时,江上出现鳌鱼大龙,惊动四方。本地人,每逢正月初一,直至元宵夜,天天舞大龙。百十米长的龙身,楼房高的鳌头,彩色鲜艳纸扎的大龙,由上百名强壮的青年人扛着,尤其那个大鳌头,十多人抬也很吃力。他们还在街道上,上埠、下埠来回奔跑,一边敲锣鼓,一边放鞭炮,并且大喊大叫,每天来回跑好几趟。大街两旁商家,都纷纷出来放鞭炮迎“大龙”。拥挤观看的大人小孩,既欣喜若狂,又心惊肉跳。尤其是元宵节深夜,人们举着已经点燃了的“龙骨”,在街上狂奔狂叫,说是“吃龙骨”,让“鳌龙升天”,用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鳌江人!也为这年的出海,祈收获、保平安!这就是鳌江人数百年,也许是上千年的民间习俗。    浙江省五条江,最南边的就是这鳌江。温州平阳县政府在这条江的出海口——古鳌头建镇,名为:鳌江镇。

后记

不能丢失的记忆    这几天,帮爸妈搞回忆录,殚精竭虑,初稿总算完成,放下心思,放下这颗心。    若干年前,让妈妈写回忆录,妈妈不写,说没得写;让爸爸写回忆录,爸爸不写,说没什么丰功伟绩,有啥值得写?我说,人生那么多条道,你们怎么会年纪轻轻就选择跟了共产党?这就了不起。你和妈妈家庭条件都不错,怎么就能放弃优裕的生活背井离乡投奔新四军?这更了不起。在新四军,你们怎么一步步走过来?解放新中国有你们一份功劳!你来自温州鳌江东海边,妈妈来自江苏南通杨家港,你俩如何走到一起,怎么有了我们这个家?这都是咱们家的故事,是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前的故事,还有爷爷、外公的故事,你们要留下来!    当妈妈发生了老年认知障碍,老爸终于拿起了笔。这一写竞不可收拾,一篇篇把我们带到那过去的岁月。原来只知道妈妈是有名的好笔杆,没想到爸爸的文笔竞有这么生动。这个工程断断续续进行了一年多,直到爸爸突发脑梗手腿再不灵便。爸爸脱离危险后见我第一句话,就是说“回忆录没办法了”。我说,有办法!第二天我将纸笔带到病房。让爸爸说,我来写,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最记得那天和老公费大力将不便行动的老妈从东郊疗养院接到城西爸爸住的医院,已不能认人的老妈坐在轮椅里左右看着我和爸爸讨论续写回忆录,她的眼神是那么专注那么安详。    是弟弟,在妈妈讲眼前事都遗忘时引她回忆过去,一个百忙大将军在电脑前将妈妈的录音一句句整理,还对爸爸自己写的回忆录部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修改;是两个妹妹在爸爸脑梗记忆退化后,凭着自己从小听来的故事用爸爸的口气写下草稿,再与爸爸一条条核对让爸爸认可;是老爸,在病房在儿女家一遍遍整理着尘封的老照片;是四个姐弟兄妹,一个个打开老影集,翻拍寻找着那些逝去的美好;是老公的侄女,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军中大博士,一次次帮爷爷修改打印,将稿件送到爷爷手里;还有两位表哥,拍着胸脯对我说:你们只管拿出稿子,照片排版、印刷出书,这事交给我们……    今天,我终于将经弟妹们一次次修改的稿件汇集,添写插进爸妈过去片断回忆中不能丢失的内容,整出文字全稿,发出最后征求意见的号令。老爸的笑声冲出电话震痛了我的耳膜,儿女们就是想在老人清楚明白的残年将他们的历程变成铅字,变成留给后代的财富。这不仅是给爸妈的安慰,更是给我们自己的交代,给社会的交代,给子孙的交代。每家都有每家自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自己祖宗身上,孩子们不会觉得是电影是小说,是文人杜撰旁人瞎编。    我总说搞父辈的回忆录是“抢救运动”,历史不能只是史学家们去写,历史也包括我们这些不出大名的普通革命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个人身上都有历史的细节。我们党的历史,有这些才算全面。我们国家的历史,有这些才算丰满。    我常想,如果我有权,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在国家历史档案馆搞个专门网站,专门收集人们的个人回忆录、家庭家族的回忆录。这个网站将对所有人开放,请他们按类输进自己的回忆录并认真填写关键词,然后由网管负责整理归档。谁都能想象,这里面该有多少不能丢失的回忆,将有多少人类待发掘的财富?    2011年8月25日写于北京晓庐    2012年7月17日修改于全书付印之前

内容概要

宋廷铭,回顾自己的一生,很像鳖江海潮,有涨潮有落潮。我相信真理,追求光明,始终跟着党走。看着孩子们个个成熟成长,我乐观对待客观现实,宽慰自己,争取身体健康,和老伴一块多活几年,多看几年。

书籍目录

引子上篇  走出大山  1.祖上故事  2.我的父亲  3.启蒙  4.参加革命  5.地下党  6.离开故乡  7.走出大山  8.参加新四军中篇  军旅征途  1.抗大九分校  2.苏中公学  3.军工部  4.华中军工工会  5.后勤政治部下篇  革命家庭  1.她走过的路  2.国恨家仇,壮士英魂  3.孩子们来了  4.幸福大家庭  5.峥嵘岁月  6.孩子们在成长结语附录一  宋廷铭有关文档  附录1.1  宋廷铭同志简历  附录1.2  《平阳鳌江宋氏家族简史》(摘要)  附录1.3  平阳鳌江宋梓芗(上楠)房谱宋廷铭(宋上楠三子)家谱  附录1.4  父亲——宋梓芗  附录1.5  回忆父亲  附录1.6  回忆我的崇高慈祥老儒人母亲  附录1.7  抗战初期,鳌江爱国群众反对大米出口资敌事件经过情况  附录1.8  破除迷信,为民除害  附录1.9  爱我家乡  爱我母校  附录1.10  记1941年温州中学地下党领导下的温中剧团  附录1.11  “把一串串的金葡萄带回家乡来!”——访宋廷铭老先生附录二  张颖有关文档  附录2.1  张颖同志简历  附录2.2  张颖未完成的回忆(宋方敏根据录音整理)  附录2.3  回忆我的母校——金沙小学  附录2.4  烈士遗墨——张颖父亲张小圃给儿媳的信  附录2.5  烈士遗墨——张颖小叔张子聪给侄子的信  附录2.6  烈士遗墨——小叔张子聪给张颖的信  附录2.7  南通县召开张小圃烈士追悼会的讣告  附录2.8  南通县领导在张小圃烈士追悼会上所致悼词附录三  历史图片  附录3.1  我的父亲母亲  附录3.2  我的故乡  附录3.3  张颖的家乡  附录3.4  壮士英魂后继有人  附录3.5  张颖的毕业照  附录3.6  我和张颖  附录3.7  孩子们来了  附录3.8  孩子们的乐园  附录3.9  我在七七二  附录3.10  和亲友们  附录3.11  孩子们在成长  附录3.12  峥嵘岁月  附录3.13  回到南京  晓燕结婚  附录3.14  方敏结婚黄山之旅  附录3.15  儿女在北方  附录3.16  儿女探家的日子  附录3.17  晓桦晓萍也都结婚了  附录3.18  第三代来了  附录3.19  幸福大家庭  附录3.20  老骥伏枥  附录3.21  步入古稀庆寿之欢  附录3.22  金婚老伴  附录3.23  世纪战友情  附录3.24  最美夕阳红不能丢失的记忆(编后记)

编辑推荐

《鳌江潮:一个老新四军的回忆》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家史,是以作者宋廷铭的父母为主体,上朔祖辈、下衍子孙,反映了从民族解放、新中国建立到如今,跨越大半个世纪激情岁月风雨坎坷却依然青春不老、豪情不减、斗志不衰、信仰不移的革命家庭史。

作者简介

鳌江潮:一个老新四军的回忆,ISBN:9787511232625,作者:


 鳌江潮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