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书评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50007161
作者:孙智正
页数:548页

《青少年》:一部自然之书

江冬孙智正的《青少年》拿在手上已经好一段时间,很厚,四十万字,所以一直没有去读的勇气。但从拿到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它是本好书,因为我信赖它的作者。记得从单位带回家去的那天傍晚,在公交车上,我随手翻开一页,简短地读了几段,我就对自己说,真不错。昨晚正式开始阅读。没想到一口气读下来五六十页,丝毫没有疲惫,反而不忍释手。我所读的部分,从情节上来讲十分单调,甚至可以说是无聊,就是一伙学生高考完后,一个家一个家地去玩,玩的内容无非就是打麻将、下象棋、看电视。我想,就情节来说,这个小说后边的庞大部分也会维持这种状况,单调,琐碎,无聊。这部小说之所以好,我想最核心之处在于,它是一部自然之书。不雕饰,不夸张,没有技巧,甚至没有主题,没有作者的“意图”。我不敢说它没有虚构,但你从里边看不出虚构的痕迹,以为它就是所发生事件的原原本本的记录。它还让人见识到一种令人恐怖的记忆力(当然,有些是用虚构弥补起来的)。记录一两页,一二十页的琐碎事件不算什么,可这部小说记录的是四五百页。难道作者能在脑海中将所经历的每一天再回放一遍吗?这也许是因为孙智正爱记日记。可是,在日记中如此关注那些琐碎的细节,便是他的高明之处。此外它也令人佩服作者的毅力。写下四十万字本来就不容易,何况是在不断地延续一种固定的模式。孙智正像是将车子驶上一条笔直的大道,他强迫自己不拐弯,不玩花式,保持不变的车速,唯一变化的是道旁的风景。给这位驾驶员以不倦的激情的,我想主要不是道旁的风景,而是他出发前就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适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必然能达到某一个美好终点的驾驶。孙智正文字的简洁我就不多说了,我以为这是一个人进行写作的前提。而他所坚持的用300个常见字写作,则又可看出他是一位有想法的写作者。我想,即使是那些对小说抱有传统见解的人也会看到《青少年》的可贵之处:他记录下了那么多的人物、事件、场景。尽管地方不大,人物类型不够丰富,但无疑也算得上是一个时段和空间内真实而客观的生活画卷。多少年之后,我们重翻《青少年》,便会欣喜地感叹道,原来多少年之前,这个地方是这个样子的。尽管我未必会把《青少年》读完,但我还是祝愿,好作品能遇到更多的读者。

生活太美好了,怎么度过都是虚度。

孙智正新书上市,书名《青少年》。封面上那句话莫名其妙,但细思恐极:青春太美好了,怎么度过都是虚度。在豆瓣上,关于此书有不少评论,但都是从文本方面来分析。如果从作者所表达的情绪出发,这个故事更像是把贾樟柯的《小武》的故事从山西小县城搬到了浙江嵊县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生活还没有小武那样有什么起伏。从虚度开始,到虚度结束,波澜不兴。书里讲的是孙智正和小伙伴们在高考之后,大学开学之前那段家里家外游荡的日子。叉麻将、聊天、喝酒、下象棋、看电视,经常是度过一天的最好方式。张楚那句歌词“正确的浪费剩下的时间”,在这里得到挺好的体现。小说里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和每个青少年虚度的日子都一样。和朋友喝喝酒、聊聊天、打打牌,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多年以后,怎么也回忆不起当时到底做了些什么,但是又确定无疑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没所谓快不快乐,反正就是过去了,剩不下什么值得回忆的,也没什么好留恋的,甚至不值得记下来。孙智正写的,就是这样一段没什么好回忆的日子。孙智正的这本《青少年》,无处不是在体现一种虚无的世界观,甚至连“世界观”这个词都是莫名其妙的。生活本来就没什么意义,所有意义都是经历者强加的。他们之所以要给生活加上一些价值,主要是害怕自己把自己给否定掉。如果你觉得,人做的所有事情都需要一个目的,那么,请看一看这本书。生活多美好啊,怎么度过都是虚度。

诗样的春愁

孙智正小时候,对人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物体。或者说,他把人也都当作物体。试想一个小男孩,身穿绿军装,头戴小草帽,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革命战士,立在猪栏边上,站岗一整天。试想一个小男孩,拿着木刨子,坐在大木头上,推拉一整天。这样一个沉静的孩子,活在内心世界里,不当作家太浪费。他爱书。只要有女生走进宿舍,他指着书架,拉开抽屉,掀开床铺,密密麻麻全都是书。他问,有你喜欢的吗?女生说,有吧。哪一本?就这本吧。为什么喜欢呢?……每次都这样。宿舍大哥听不下去了,说,孙智正!你的书有这么好吗?他的认真他的孩子气,在《青少年》中却看不到,一出手竟如此成熟。写的是一群青少年,每天每夜的琐碎生活。你能想到,他写出了近五十万字么?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有三本这样的书,一本是《追忆似水年华》,一个灯塔写了十几页,睡觉之前妈妈会不会吻我,心理活动好多页;一本是《尤里西斯》,从古英语写到现代英语,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另一本是刘震云的《故乡面与花朵》。前两本已经摆在文学史,就不说了。老刘的那本,洋洋洒洒二百多万字,读起来也爽,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看到孙智正,我才明白,老刘缺少的可能是诗意。真正的诗意。比如,少年身体的声音,老刘使用各种比喻,写得充满想象力,读起来色彩飞扬,可还是隔着的,你走进的是语感。我们感受事物的时候,其实不会那么书面化,无形中被夸张或变形了。孙的做法是,采用最平实的语言,一路念叨过去,舒舒服服的,全是记忆的点滴,毫无障碍,带你进诗意。这个小男孩,刨出了时光。朋友,你坐长途车,放了行李,走上车,在看什么,在想什么。你对自己说了很多话,都被孙智正记下来了。什么是青少年?对一个画家来说,扒光了就行了,那么粗的一根,那么红的两粒,这个画面就是美好。对一个作家来说,老孙找对了路子,并坚持做完。整个《青少年》就是这么舒服,丝毫不像他熟读的周作人郁达夫,不是老文人的博闻强记和水样春愁,而是阳光下,大街上,墙角边,话语中,电视里,打牌时,那幽默的无聊,那无聊的诗意,那诗意的春愁。少年滋味,早已虚无。不是等你老了,才知道人生虚幻,而是当我们还是少年时,已在虚度中美好过了。满满亲切的记忆,是不是价值?此书已成,要问的是我们自己。老孙说,我把毕生的文学抱负都写进了这本书。我笑着说,兄弟你完了,已经是大师了!心中有诗,真的不一样。当我们面对生活摸不清头脑,面对死亡不知所措,老孙在临刑前轻叹“美得很,美的很”。你我在世上来去,花不自主地开,水不自主地流,他见到了平静的美,见到了人的善,见到了荒诞的光。于是,不慌不忙,潇洒应对,写下这本大书。小曾说的,那天得知孙智正结婚,想起一部日本电影。就像古老的旅店中的开场这里是山间一座日本风格的古老旅店黄昏时分三郎和春子来到这里老板面脸笑容地迎了上去

小说的一种可能

最早看到孙智正,是在微信公共账号楚尘文化上的专题。节选了青少年的片段,几个刚刚结束高考的青少年,无所事事地挨家挨户地串门、叉麻将、下河游泳、找女生……。不厌其烦的记下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家的院子房子,每一次麻将的输赢。但奇怪的是,这无聊的生活,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无聊。 后来买了书,500多页,将近50万字,封面上印着“超级长篇”,没有“小说”两个字。这本书确实很难定义,即便它不像在文字中表现的那样是全然的生活记录,也不能被称作我们一般认为的那种小说。从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一直写到大三的暑假,开始和结束都很随意,就好像摄像机突然打开,然后又关上,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冲突、高潮,也没有对人物命运有所交代的结局。正像是一部超级长的纪录片,孙智正记录了自己作为青少年的一段生活,仅仅满足于叙述自己的生活,对其中的人和事,都不作超乎青少年孙智正的描述和解释。书的封二里有大概是编辑写的推介“这是一本‘真人秀’小说,记录了一群青少年极其无聊的生活,但奇怪的是,它极其有趣、极其真实,也极具诗意。” 我很同意。这本只使用500个汉字写成的书,有一种奇怪的吸引力。孙智正通过对乏味平淡生活的记录创造了一种巨大的现实感,很容易让读者代入,重新成为青少年。虽然不能把这本书成为小说,但它无疑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和所有的”真人秀“一样,并非偶然或本能的,并非是未经审视的生活再现。孙智正的写作,有自己明确的文学审美趣味,”我理解的写作一定是不炫技的,技巧、信息、思想……对于小说而言都是低级的、低价的、附加的。小说非常平静地把一些字句排列在一起,也许会有一个‘故事’以方便排列,然后静静地散发着‘世界观’ ‘人生观’ ‘语言观’和‘叙事学’。“我并不完全同意他对于写作的观点,但相信写作存在着各种可能,每一种方法本身不存在高低优劣,重要的是你成就了什么,用我自己最喜欢的比方,就是结出了怎样的果实。文学也好,艺术也罢,各种实验各种先锋,千姿百态,最后的价值,还是要看它是否能在现实或思想或想象的维度上拓宽人对世界的认识好理解。这当然只是我自己的标准。不过从这个标准看,青少年显然是有价值的作品,因为它拓宽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不仅仅是他力图”朴素干燥“的语言,而是他以一种绝不企图高于生活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正如他在书里说的,”现实已经很丰富了,你把现实写好就行了,……人怎么可能高于生活呢…”人确实是无法高于生活的,也无法超越自身,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地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地,来丰富自身。虽然人本能地渴慕超越追求宏大,但无论如何都应该诚实,正是因为这种对自己对生活的诚实,孙智正的青少年让平凡的现实获得了强大的生命。

从自发到自觉,从自觉到自然——孙智正的小说艺术

我认识孙智正十多年了。2008年,我跟张羞搞坏蛋独立出版,孙智正就是我们第一批确定的小说作者。先不说他写作的优质,仅从形式上来说,当时还没有人像孙智正那样写作。当然了,到现在,也没有人像孙智正这样写作。孙智正是小说家中的一个异数,独特,独立,举世无双。我跟孙智正有很多爱好相近,比如喝酒打牌,他都比我技术好,因为他显得更有耐心,更专注,而且从头到尾都保持愉悦和享受的心态。从这里面,我也能想到他写作时的状态,像猎豹一样,接近文本,捕获灵感,然后在字里行间享受作为码子者的悠然自得。对于很多写作者来说,可能有两座坎要越过。第一座是从自发到自觉。很多人都有表达需要,写字是其中一种,开始的时候都是一种自发式的写作,需要锻炼,矫正,克制,渐渐的从生手演变成熟手,把写作当做一份工作,无须夸大,也用不着妄自菲薄,这就进入了自觉的写作阶段。这也是韩东强调的“写作的职业性”,或者是于坚所说的“工匠式的写作”。虽然我受韩东等人写作的影响很深,但我最遗憾的是,韩东身上那种“专业写作”的精神,我没能学到,否则一定终身受益。而于坚一再强调的警惕“才子写作”,我希望能够一直作为我的座右铭。在孙智正身上,体现了“专业”“工匠”的特质。这也是孙智正写作进入自觉阶段的表征。当然不仅于此,孙智正的写作实则超越了自觉,进入了自然的状态。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当一个高手进入化境的时候,摘叶飞花,都是武器,可以说不拘于形式,能够逍遥游。这在《句群》写作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不仅是每天写一点,每天思一点,也不仅是几千字的容量。我完全可以想象,写作给孙智正带来的难以言表的愉悦,通体舒透的感觉。这让人羡慕。回到《青少年》上。这个小说顾名思义,写得是那段青春期的故事。里面有性压抑、有残酷青春,有无所事事,有草样年华,这些都被孙智正保留下来。但是如果你有猎奇心理,希望看到重口味等,那你可能要失望了。孙智正还原了一段生活的回忆,就像考古一样,力求不失实地再现那段时光。孙智正要讲的是真实的故事,以及附着在真实事件上的情绪。如果你的回忆没有欺骗你,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那么你通过阅读《青少年》中,将回到你的青少年。孙智正的不动声色,将有助于恢复你的情感味蕾,沉浸在青春的辛酸苦辣、五味杂陈中。希望你还能回到过去。回到蛮荒的远古、古代的中国、小时候、青少年、昨天。希望你最近的“24小时”没有消失,闪闪发亮。

《青少年》:藐视所有先锋/实验/后现代范式

Leftear我昨晚在看坏蛋出版的《青少年》,电子版的,我显然不属于该去买那印刷版的人群,限量200本,100元一本,这是个戏谑大于实际的出版计划。我越看越起劲,被《青少年》中的反复与虚无气质深深打动,直到天空泛白,我的舍友鼾声如雷,我看得精疲力竭,上床睡觉。我停在61.8%,我的阅读器给我记的数。今天看评论,已经有很多人点拨了《青少年》本身所蕴含的天才气质:它是一部语气的作品;反深刻,反戏剧,反反思,反信仰;它完全不追求新的叙述形式,而是用一种简单随意的“精确”流水帐的形式;把500字简单矩阵式地扩充至40万字;它藐视所有先锋/实验/后现代范式的小说。孙智正是嵊州人,按《青少年》里所提供的线索,还是浙大校友,读的教育管理。他所说的“浙北县城语气”,我熟悉得不得了,我就在这样的语气里长大。我有一条想补充,孙智正是真正的虚无主义者,从《青少年》看来,他比任何一个尝试表达虚无主义的写作者更彻底接近虚无,《青少年》真正带给了我这样的感受:时间本无他物,流逝和虚无是它真正的本质,所谓世事无常,不过是世事重复的一个笑话。孙智正有更多有趣的想法,他还想写《童年》《少年》《中年》《中老年》《老年》,直到写到死亡,真正成为一个第一人称的镜像与副本。这和他提的,想拍一个纪录片记录一个人一生的每一秒,而另外一个人花另外一个一生去观看这部纪录片,如出一辙。何其大胆的想法,拥有完美的形式。而我仅仅用半个夜晚,经历了一个青少年的懒散/盲目/随性/无所事事的数日,我感到何其惭愧。写作或者阅读的意义已经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和读本身所包含的过程性和互动性。

《青少年》:趋向的是小说的祖宗或小说的终极

(张羞)《青少年》是一部仅仅为某种语气而写的长篇叙述作品。在现有小说的意义上而言,它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它趋向的是小说的祖宗,或者说小说的终极。这里不存在什么玩笑成份,无非是一个可以承认的事实。《青少年》,40万字,全部故事、内容就是不断重复使用500个常用汉字复述作者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生活。它不是时髦到快过时的新小说、不是时髦到快过时的实验性写作、不是你鄙视到极点的故事大王、不是新鲜到你只能归结为clut类型的产品,不是好,不是坏和轻、不是先锋、反动和反反动,它不是语言审美,它根本没什么多余的意义,没有,更要命的是,它也不是你能接受的和你没有的文学经验,文学算什么?就是这样,它面对的是只属于作者的私人写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内心就是一种语气:它并不特别,它甚至非常普通:一种浙北某县城日常使用的语气。   为一种语气而不是故事、而不是追求新的叙述形式写作,我只见过一部。斯坦因小姐的《雷诺兹夫人》。这是一部破坏性和建设性都极强的小说,一部超越以往任何文学层面并在那个向度上几乎无法被超越的东西,括号,在我的极少到汗颜的阅读范围之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雷》在写作之初就抛弃了那些人类以为重要、有趣、体现牛逼个性和独特世界观、价值观的东西,但最后还是被接受并推为后现代鼻祖之作,就是因为它使用了诡异的语言技巧(不妨说成艺术形式),弹服很多人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阅读的快感。于是,它也成了文学的一部分。我希望《青》不会,也不可能。因为《青》从表面到里层都不存在流水账之外的任何技巧,它写的实在太乏味、太枯燥、太无聊、太麻木,太笨、太本能、太太太,总之,太他妈的烂了。烂到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如同每一个人的活着。然而,在我看来,这却是一种强大的写作,一种清醒下的理性思考。  ──考虑这是一篇扯淡编辑后文,此段忽略用作证明这一观点的5千字。单说一点,语气。  语气,我们说呈现语言声音的方式。而语言最奇怪的地方就在于自身的声音,一切由此而来(这算常识么?)。如果你不相信有神仙和外星人帮你搞定,那么写作最后有意义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这个。毫无疑问,孙智正就是在此基础上进入他的写作,不知最后能走到哪儿,这是他自个儿的事。《青》是他走出的第一步,这没什么了不起、可吹的,但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向,一个作者的写作有否意义就在于此,还因为这刚好就是他那被特别赋予的天赋。  好运。

《青少年》:在整个世界文学范围内,它也是独树一帜

慢三孙智正的长篇小说《青少年》里描述的“青少年”,在我看来是非常真实可信的。懒散、盲目、随性、无所事事构成了小说里几乎所有人物的进行主题,也是我曾在那个生命阶段所遭遇到的问题。对,我把小说中极力展现的人物和生活状态都看成是问题,是“青少年”必须经历和逾越的一道坎,在这个人格塑造期之后,才能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由此你可以看出,其实我的思维有些老旧,至少和孙智正本人想表达的意思不大一致。我想说的是,孙智正在写这样一部小说的时候或许并不大在乎其“究竟想表现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究竟怎么写”,而仅仅是凭借一种单纯的理由和冲动。写作本能的理由和冲动。这样说的依据在于小说在语言上呈现出来的模样。与大多数看过或翻过这本书的人意见相左的是,我觉得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繁杂。干净、有力的断句和直接、少修饰的句式从表面上似乎把行文归结到简约一类,但多如牛毛的简句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一种繁杂的局面。举个例,文中经常会出现大段对话,谁谁说,谁谁说,我说“哦”或者“呵呵”。这是一种有点像武侠小说的写作方式,而几个简单语气词作为句子内容,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作者主观色彩,人物性格凸显出不耐烦和敷衍的一面。而每个段落的小标题起得都带有一种诗性的随意感,例如“不知道起什么题目”这样类型的句子极多,多多少少体现了作者在写的时候一种烦腻的心境。这样的繁杂而急促的语言从一个侧面说明,这并不是一本耐心之书(虽然它字数多达四十几万字),也不是一本冷静、克制之书,而是一本情绪与语气交错的产物。这一点,与小说内容上的气质相符,在创作立场上也印证了之前我“单纯的理由和冲动”一说。  另外,孙智正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小说作者的他通过本书中给我们展示的,并不是他这本书写得有多么牛逼多么巨著,而是向大家表明了他对于小说的执着和理解。执着不必多说,单是理解,我觉得至少是一个全新角度的。我理解的孙智正理解的小说(有点绕口)是,一种毫无思想预兆的语言迸发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皆可入题,一切又什么都不是,最后的呈现是语言堆叠,故不故事根本不重要。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念头,可以称之为小说,也可以称之为其他文体或物体。这样对小说甚至文学既重视(日以继夜地写作)又随便(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和内容方向)的态度,使得孙智正的作品非常具有绵性,读者要么跟着它无休止地走下去,要么干脆跳脱开它的内容,只关注语言表面。这是两个极端,虽然孙智正本意并非如此,他太关注自己的“写”而并不在意别人的“读”,不经意间给那些不大熟悉他的读者出了难题。  总得来说,孙智正的小说非常具有个性,即便放在整个世界文学范围内,它也是独树一帜,值得一读。但孙智正本人却看上去极度普通和老实,穿拖鞋大短裤走路的样子甚至像某个装修队的工人。他是那么地不善经营自己,没法在京城各种文化圈子里把弄自如,不会做出哪怕一小件能让人关注他的出格事情。在比太平洋浅不了多少的所谓中国文学圈,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所以得感谢坏蛋出版,他们让这样的作者和作品出版成为现实,让真正的写作有了浮上水面呼吸一口的机会。

不缺6块钱的可以买电子版感受一下

这本书在多看阅读限时免费,目前多看上已经有四个一星评价了。我是不懂这种东西怎么也可以出书的。豆瓣也有电子版,不缺钱的可以买来研究一下。作者居然写了四十多万字,某种意义上也是个人才。下面的五星看上去真不像水军。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变了。

一个严肃认真的作者

曹臻一         我等了这本书好几天,等的过程是在太无聊了。我带着我的猫一起去钓鱼,当然我等一本了不起的作品的那种心情没办法告诉一只猫。鱼也不是立马就能钓到的,猫也需要等待,它有时趴在我的怀中,呼吸均匀,时间对于所有的生命是这样的统一。对于一只猫来说,它不跟我在河边等待鱼上钩,它的时间也会过去的。这本书正好表达了这一点。      《青少年》首选应该定义为一部作品,然后再是一本小说。小说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在一种形式之下玩了这么多年基本都还在形式之下,这其实很逗。如果非要把《青少年》说成一本小说的话,我觉得应该称之为形式之上的小说。这不是为了说对绝大部分小说的思路已经都看不上外,还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各人玩各人的呗。      作为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我想它应该只能传播到少数人的手中,目前目标顾客数量决定的事情有点过多,当这提出把本书戏卖给富人的想法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玩笑开的有点诱人,不在读者的数量上取胜就应该在读者的质量上取胜,要不市面中混迹着都是一些低端作家,让文学这种游戏不够刺激。      在书的扉页上印着“如果这是一沓钱”,我看到的《青少年》的内容正好人的运行过程对应下的时间。如果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把作者捕获的话,他在书的后页说自己是一个老实人,关于这一点让我有点相信,又有一点不太相信。哈哈      需要强调的是《青少年》的语言是我认为最好的语言。作者的对语言的意识早就超过了对语言的排列组合状态。给我感觉是在写这本书的同时,作者在给文字洗澡,清洗那些人类认为重要却逐渐遮蔽掉文字本身的有趣、体现牛逼个性和独特世界观、价值观的东西(张羞对这句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好在这本40万书所用的文字差不多500字,500字需要反复使用达到40万字才能让人感觉文字已经干净,如果要给全部文字洗一下澡,想想这个过程都值得幸灾乐祸。做一个一手灵魂真难。      这个澡洗的很干净,以至于我的感知误认这本书是一种没有,其实它很有。“我们躺在草坪,朱瓴很丰满” 这本书是这样开始的。      《青少年》让我非常的喜欢的一点在于对于语言没有动用技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让让每个文字按照自己的意思表现。我一直觉得技术是一个低级的东西,让文字自我表现是一个作家的感知能力。当然作者在感知上非常了不起的,我能想到的作家中,基本上排在前几位。没有什么问题。      无意义这种玩法在衰老,虚无还在是生命的本质,做一个一手灵魂这件事情还是值得彻底而去的。


 青少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