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

出版日期:2016-12
ISBN:9787533946561
作者:[美] 保罗·卡拉尼什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保罗·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 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何雨珈,85后生人,自由译者,文字与影像的狂热追随者,一颗平常心,一双笨拙手,烹美食,做手工,只愿不辜负文字与生活。译有《再会,老北京》、《纸牌屋》等书。

书籍目录

我虽死去——代译序 / 001
与保罗的无限对话 / 013
英文版序言 / 023
序幕 / 001
Part. 1
当我身强体健时 / 017
Part. 2
至死方休 / 103
后记 / 179
致谢 / 205

作者简介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当呼吸化为空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保罗对人生的探索从没有一丝懈怠,在生命的尽头依旧勇敢直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他选择令人钦佩令人动容令人赞叹。作为同是学医的我们,他是我们的骄傲,他心中有大爱心系病患;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他更是我们的骄傲,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表现的勇敢冷静以及对生命的各种选择都做了很好的示范。他若有更多时光,必然有一番成就,这不禁令我惋惜。看看我们自己呢,是否自愧不如,就我而言,在医学上一点点挫折打击我都可能止步不前甚而怀疑人生,太多时候犹豫不决,迷茫无知。或许是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追求,便选择懈怠,可是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否真的值得过活吗?这是个问题。 谢谢保罗,给我思考。
  •      有一天,她在我公寓的沙发上,研究着心电图的那些波动起伏,经过冥思苦想后,她正确地指出了其中致命的心律不齐的状况。然后她突然明白过来了,并在一瞬间流下了眼泪:从这张不知从何而来的“练习用”的心电图可以看出,这位病人已经不在人世了。纸上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只是简单的线条,而是从心颤再到心跳停止的全过程,这些会让看懂的人心痛落泪。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最终能看到的,都只不过是生命的局部。医生看到一个方面,病人看到另一个方面,工程师、经济学家、潜水采集珍珠的人、酗酒的人、有线电视修理工、牧羊人、印度乞丐、牧师……看到的都不尽相同。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包揽人类所有的认知。认知产生于我们所创造的,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永远不可能完整全面。而终极真理凌驾于一切之上,在其存在之处,播种者与收割者可以一同欣喜狂欢,正如礼拜天的《圣经》布道的最后。 我们面对面,一个是医生,一个是病人,我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前者对后者绝对的权威和把控,有时候呢,就像现在,只是两个凑在一起互相安慰的人,而其中一个正面对着死亡的深渊。原来,医生们也是需要希望的。 展望无限广阔的未来,我看到的不是寂静无人的空荡荒原,而是更简单纯粹的东西:一页我将继续书写的空白。 格雷厄姆·格林曾经说过,人真正的生命是在头二十年,剩下的不过是对过去日子的反射。 有些职业天生就自带光环,令人尊敬,比如医生,有些职业也天生就注定要承受更多,比如医生。
  •     二十岁的年纪,算来父辈是五十岁,爷辈是七十岁,都是容易患大病的年纪。就大学这两年,家里许多亲人查出各种病。读这本书该是正合适的选择。但感觉作者纯属是把自己活活累死的,使命的召唤太可怕但确实令人敬佩。世上就是有这么一些崇高的人,年轻时就思索生命的意义,以获得生命的价值为不懈的目标。这样的人也许所占比例很小,但基数绝不少。不去考虑如何轻松地生活,反而将世界的重担扛在自己肩上。思索生存,死亡,精神,意识之间的关系,好多时候会迷失,自责。就像他的知己兼同事杰夫,同样是那么优秀的医生,因无法承受一台手术失败带来的自责而自杀。他们好多时候就是知道自己会输,因为对手是死神,但依然回去做,并且无论如何都会坚持到底,这就是《杀死一直知更鸟》中队勇气的定义。同样医术精湛的一个人,因论如何都无法大方承认自己哪怕最微小的失误,就彻底与这一行业绝缘了。《灿烂人生》中尼古拉毕业考试时,教授说你本来也就是B+的水平,但考虑到你有同情心,我给你A等。同情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分担别人所受的痛苦,那是做医生最重要的条件。尼古拉后来一辈子都在践行着这一条件,用十年如一日的照料治好了那么多精神病人。1.21《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得知降生世上将遭遇怎样的冲突与痛苦,但通常来说我们很难脱身其外。——托马斯布朗《一个医生的信仰》死亡既带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丝毫不带个人色彩。没有改变的是在鲜血和沮丧之间极富英雄主义精神的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医生真正的形象。所有的医生都治病救人,而神经外科医生则在为病人保命与保住个性之间备受煎熬。如此紧要的关头,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还是死亡,还有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一个溺水的人,会努力去调整自己,学会漂浮,学会游泳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当神经外科医生成为肺癌病人,记录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人生感悟
  •     我们身处对死亡避而不谈的文化,而保罗决定毫不避讳地直面死亡,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们所倡导和敬佩的。重新认识死亡的意义,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延续!
  •     考虑到作者的经历,本书关于死亡的探讨是如此的有价值。最喜欢他关于宗教、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探讨,科学的局限性其实很明显,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扶持和滋养。#2017-6
  •     先读的英文原版,然后又看了中文版。原著文笔非常流畅,很易读。读到最后几段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我很佩服作者面对病魔时的理智和勇气,但是更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唏嘘。希望科技和医学能进步得再快点,让这个世上不再有绝症,让我们都可以活得久一点。
  •     跪着读完了
  •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     曾经无数次同死神站在同一间急诊室却是第一次与死神死命相对,医生把这看作是渴求的理解死亡的方式,医生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在道德的标准上,如何帮病人做出适合他的决定,让他们有尊严的活着,在最后的时光和家人享受关爱,选择自己的路
  •     珍惜当下
  •     它的平淡才是他的可贵。
  •     当看到他患癌后返回医院继续超负荷工作时,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作者这样的生活状态导致了癌症的复发?但究竟是更长的生命有意义还是充实的生命有意义呢?再次理解了每个人的需要都不同,尊重自己的内心的选择就好。
  •     看后记哭成狗:(最直接简单的感受就是: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以认真度过现在的每一天吧 认真地活 认真地思考 而后认真地找一个人度过余生
  •     哎,学医救不了这个星球,可能还是需要古一法师和奇异博士。
  •     讲述了作者一生的传记。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反而更能震撼人心。
  •     生命是最重要的,不是么?
  •     “我们智慧的高峰,便是生活的当下。”
  •     医生变成病人,这种身份转换很特别,因此他的体验也比一般人更客观与冷静。我知道带病坚持记录下这些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反正我是做不到,我一点点病痛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向保罗致敬。
  •     2017第20本,保罗的叙述真是太克制了,读到妻子的后记后难过感才突然涌出来。
  •     死亡和生命同等分量
  •     书很短,更像一篇长文,但我知道作者没时间写完,结局都是妻子代笔的,也只能别人代笔了。很多人都觉得老天应该是公平的,优秀的人应该要有个好结局,但偏偏不。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委屈,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过得不好,看看这位天才医生吧,不要抱怨了,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     感动,总有一些牛人,会被上帝无情的收走
  •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我?
  •     作者对于生命执着的追求令人钦佩,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也许难有作者的执着,而知道死期将至时,我会彷徨,也会去尽力追求我的“遗愿清单”,正如《最好的告别》中提到的,临终前的姑息治疗确实应该值得我们尊重和重视。
  •     作者作为医生见证死亡,然后作为不治之症的患者亲历死亡…这一切的心路历程落在纸上,是那么的让人感同身受。不得不说,阅读时的很多瞬间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被死神选定提前归西的人。死亡是每个人都要最终面对的,在此之前,还是要学习如何生活。希望我也能像作者一样,坦然、无愧的面对最后的时刻。
  •     生与死的思考
  •     死亡只是种必经的体验而已。
  •     读到最后,还是没有明白死亡,生存,人生价值的意义何在。或许本来就没有一个解释是让人满意的。只希望活着,就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活着,就去体验和尝试。活着,就不要放弃希望和梦想。
  •     “身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     这是与众不同的一本书,是一个天才医生随着人生角色的不断转变,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叩问,直到死亡的来临…对于死亡和生命意义这个主题,这位斯坦福双学士、剑桥文学硕士和耶鲁医学博士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没有心灵鸡汤,而是通过温暖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从热爱文学开始,到探寻大脑运作的原理,成为医生与死亡交战,在自己人生巅峰时身患绝症,直面死亡,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疾病与死亡(比如我读此书时正是腰伤卧床静养的第十天),也许正是时不时的疾病和不断的思考让我们看清,人生什么东西才是自己想要的…
  •     感觉跟于丹的那本 此生未完成 有点像。但又很不一样。这本感觉更积极一点。而且作者本身是医生,身份又帮助他更好的认知了死亡并渗透进自己的与癌共存生活中。 ps.脚指头好痛,痛了这么多天了,为什么还不见好
  •     没有鸡汤,没有歇斯底里的绝望,只有面临死亡时人性的光辉!
  •     生命坚强又脆弱
  •     后记是由他妻子写的,这之前的戛然而止太令人难过了
  •     读完之后想读英语版本
  •     作者身为医生,在治疗病人的同时还要面对自己第四期的肺癌,笔调冷静,言辞恳切,与时间赛跑,告诉大家这一路上到底会发生点什么,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     又读了一本关于死亡和癌症的书,前几本是《最好的告别》《众病之王》。一位医生患了肺癌晚期,他用文字记录了最后的时光。
  •     读完这本书也是许久回不过神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将面临死亡,死就潜伏在每个人的身后,也许明天也许明年也许十年后。如何让自己不荒废此生?将死之时没有遗憾?爱护家人、认真工作、善待自己、淡泊名利、尽可能的多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浪费不必要的人和事上,讲真,倒计时的生命里没有什么是看不开的。
  •     人的命运真的是说不清楚
  •     看这本书真的是哭了好多次。作者为了更好地了解精神世界以及生命的意义弃文从医,而在成为一位成功医生时被发现肺癌四期。整本书没有鸡汤,只是真实记录了作者的从医经历、思考以及生病之后的现实状况。
  •     直面死亡、 总让人些许感伤
  •     低谷时期的力量源泉
  •     生命
  •     死亡 一直是个个很沉重的词眼 在保罗的笔下 死亡变成一件很平常的事 身为医生他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纽约中央车站里 背疼痛到无法忍受 却还能说出每一块疼痛的肌肉的名称 在生命的最后 放弃了延长生命的机会 只为能和女儿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日子 在这我看到的是一位 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     没有煽情,没有心灵鸡汤,只用平实的语言引导人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     躯体有时尽,灵魂无绝期,保罗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生生世世下去,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情很沉重,尤其是看到他做完人生最后一场手术,收拾自己七年来的东西忍不住泪流满面了。这无疑是我目前读过的最感人的一不作品了。
  •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Then fancies flyaway He'll fear not what men mean He'll labour night and day To be a pilgrim. 哀而不伤的回忆录,纪念保罗。
  •     不惧怕一切,有尊严的死去
  •     死前明悟活着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 拼死忙碌安慰自己光明未来终将到来的人多多少少是卑微的,繁重与重要只有一线之隔
  •     癌症,来的悄无声息。带走的,是希望,是未来。却也让一个家庭更加美好,如果保罗没有生病,他和妻子最后会如何我不知道,当肯定不是最后那般在明知丈夫即将离去却愿意为他孕育一个新生命。一个带着父母最美好的愿望出生。在他父亲最后的日子里,陪着他度过那最困难的日子。即便在卡迪懂事之后的日子缺少父亲的陪伴,但是她是带着父亲美好的祝愿生活,虽遗憾却也不遗憾。
  •     “I can't go on,l'll go on.”正因面对过生死,才知如何珍惜当下。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