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分子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12127731X
作者:万维钢
页数:274页

内容概要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
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并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学而时嘻之”博主。其文章宗旨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强调理性和现代化。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瞭望东方周刊》、《商界评论》等报刊特约撰稿人,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博客地址: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

书籍目录

目录
引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PART I - 世界观祛魅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模仿的雪崩效应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高效能任性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PART II -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说英雄,谁是英雄
PART III -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哪种知识最可靠?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数字如潮人如水
PART IV – 未来,已经到来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带着机器竞赛
怎样杀死海星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作者简介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书,作者在这本书中讲了一些现代人应该有,而且只有现代人才可能有的“智识”——智慧和见识。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正确的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它会纠正你想当然的判断,告诉你一些靠谱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让你理解或质疑专家的判断,也许你也能像专家一样思考。
“学而时嘻之”精粹,大量深度好文首次发布!


 智识分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近来读了万维纲的新书《智识分子》,唏嘘不已。一直想就此写点什么,却迟迟未能落笔。九月一开学因了女儿暑假亲子共读阅读作业要交的缘,又刚好这本书是暑假我和李想前后共读过的书,又因为书中大篇幅涉及当下我家正切身相关的升学现实,阅读过程中两人都很激奋地blabla讨论过好几次,所以动笔拉杂地写了以下权作读后感。此书作者万维纲身为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以他理工科的思维、用经济学社会学的思维方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书中讲了一些现代人应该有、且只有现代人才会有的所谓“智识”,同时也是一本方法论的书,形而上形而下都讲到了。全书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反转传统常识的世界观袪魅的形而上部分,第二部分站在全局视野上分别讲述中美教育体制流水线商业模式下的清晰的社会阶级分层,第三部分讲当下社会该掌握的“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的形而下部分,最后作者站在人工智能浪潮正在迎面汹涌而来的今天,强调“未来,已经到来”,再三提点当下人们哪些工作正在或将被机器人取代、以及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人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存在。 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第二部分站在社会层级结构全局下的中美教育体制主题——“流水线时代的英雄”。因为恰逢女儿李想今秋升入六年级,进入小升初最为关键的一年,之前她自己已订立了明确具体的升学目标,并目的明确地想要高中出国读书,暑期开始的热播剧《小别离》更推波助澜,将李想出国读书这一事项推到了家庭现实日程上——先是:要如何才能考上小升初目标学校?blabla一大堆事儿,要请教谁要上什么班要考满分……;再是:要怎样为考出国做准备?考多少分?要有那些特长?得花多少钱?blabla又一大堆事儿要花好多money,李想乐呵呵地蛮振奋,一向事儿都不是事儿的我却一下子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压力来了焦虑也来了——钱的压力,钱的焦虑,分离的压力,分享的焦虑,然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静下来细想:这种压力和焦虑并非我们家独有,中国整个中产家庭孩子父母莫不如此。这个阶层做了父母的深知自己奋斗的艰辛、生活中诸多力不能及的无奈,及生活重压之下的焦躁,大多一方面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一方面对下一代是否能维持中产、同时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心里没底。而当下社会,高中看似是唯一把人分类的机器,而考试是向另一阶层流动的看似唯一的有效途径,于是大多父母都会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牺牲自己,拼尽全家之力,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中学上国内名校,大学甚至至高中出国留学。可能很多家庭是父母为孩子划定路线,而我家是女儿李想倒逼我走上这条路。我不曾调研过过往国内读名校兼国外留学的孩子学成归来的人生到底怎样,同时我也不确定从李想小升初开始我们两代齐心拼尽全力读名校+留学的路径到底能许女儿一个怎样的未来,我一方面准备好全力支持她的计划和梦想,一方面内心深处深藏保留——我这人骨子里不喜欢做一窝蜂的事,但是我还是成为了以前我以为我最不会成为的家长,因为我没有更好或更自然更方便的路径许给李想一个比较确定的未来,更主要的是——我不能因为我个人的行事风格,不能因为我不想承担这份长期的压力和焦虑,而耽误了孩子的人生。做父母的人,当孩子的成长和前程当前时,一切都会让路,卑微如尘埃。 一如《智识分子》所说,“从小尺度现象出发往往解释不了大尺度的问题,而当研究大尺度问题时小尺度现象一般可以简化或忽略。”一个孩子的受教育路径与历程与这个孩子未来人生会如何之间的关系是个小尺度的问题,因果之间复杂而不可考量。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构成与社会阶级经济结构间对应关系则是个大尺度问题,在大尺度之下考量具体的小尺度问题,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书中作者详述了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及中国教育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标,下面一一介绍:【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 因为国内应试教育令人深恶痛绝,很多中国家长羡慕向往美式教育,似乎美式教育下孩子个个都能个性解放,创造性迸发,这纯属想当然地认为美国的月亮比较圆的瞎子摸象。“美国是个有严重阶级区分的国家,各社区房价自然分开,在某种意义上是事实上的种族和贫富隔离。公立中学的经费主要由所在学区的房产税而来,这意味着两点:第一,富人区的学校更有钱,可以请更好的老师,用更好的设备,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第二,学生们其实是在跟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上学。”政府网站上一间美国中小学的综合评分,是由该校的学生种族构成、贫困生比例、政府资助多少,最后才是学生学习成绩构成。这样你可以明白,在美国,阶层比分数重要,因为美国教育对各阶层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样说美国教育阶层目标再贴切不过。美国教育分四个阶层:一、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制度。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严格的纪律,灌输填鸭,学生没有做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规则和步骤大过最终答案。 二、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情做“对”。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强调正确答案,老师控制学生,学生没有质疑课本的自由,一切为了上大学和找工作服务。三、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医生、律师这类拥有专门技能的人的孩子——这种学生得到的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神话般的美式教育。小学生已经要求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四、五年级开始搞独立调研,基本上是国内大学教育的层次。强调创意,强调第一手的实验感觉,答案对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老师不控制学生,学生有很大自由度和自主。 四、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这是美国最牛的教育,这个阶层家长是美国的统治者和拥有者。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这种统治阶层的教育,是追求分析问题——学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学生学到的是选择和责任——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优先目标,你自己决定干什么,你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你自己管自己。万维钢说这是他出国以后在美国读研究生才享受到的待遇。 从以上四个阶层教育你应该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各阶层教育目标明确,定向向阶层定制人才,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孩子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阶层。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为数所拘的创新英雄除外。如果用美国这套标准对照,我们目前的小学教育基本上的确还是在工人阶层,死记硬背,规则和纪律,严格的规则和步骤,这不正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必备的素质能力么? 【中国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标】事实上现阶段的中国教育,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暂时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作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培养人,而是打磨和挑选“器具”。 一.实用工具——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下等器具,以找工作为目的。二.工艺品——中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培养工艺品——上等器具,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对应家长要求孩子各种“素质教育”——琴棋书画多才多艺、成绩还好,健康漂亮,以务求更讨人喜欢和欣赏。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内心叙事,主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好物件,以期得到欣赏。这本质上是奴隶教育啊,所以人们取悦世界已成习惯。 三.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而这个层次的教育,目前比例很小。因为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贵族和资本家阶层。 中国现今的流水线教育只能把孩子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然后还得去读精英大学/出国留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作用很小。这样看来,无论是美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中国的教育流水线,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出身头等重要。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背景和出身,一个孩子的命运往往和他父母亲的格局教育财富密不可分。人真的是生而不公平的,孩子个人出身的差异决定了他个人的起点。父母的眼光、教育、人格及财富理念等等往往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因此不同孩子的起点是不一样的。社会的比拼,往往不是比拼一代人的实力,其实是在拼几代人的眼界与实力。因此为人父母要转换思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止步于学习,不能以为孩子听话并好好念书考虑上名校并能出国留学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当下社会,高学历不一定有高收入,所谓精英教育不一定培养出精英。仅在学校教育上投入过多,后来也许会发现文凭根本没能换来当初想要的东西。 万维钢开篇在书中说当下世界的三个趋势:一,世界越来越复杂,知识及世界一切结构都越来越去中心化二,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大越多地取代人的工作,我们正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反映着你的阶段高度的趋势走向明显,所谓聪明人更容易做春蠢事,智商与现实能力并不正相关三,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容易理解,人工智能正一步一步地逼近我们,这三个趋势对我们构成极大的挑战,可以说只有少数人具备了现代社会智识,大多数人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社会,有的甚至停留在了原始社会…… 具体到孩子的教育,父母分别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部分,教育体制和社会层级很难跨越,我们谁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国度和父母,这是我们不可控的部分。可当下技术的革新迭代在加速前进,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合弄制层出不穷,可汗学院掀起美国中小学教育革命,腾讯出了计算机自动编写的新闻、IBM的智能系统“华生”给人问诊,支付宝刷脸支付已经上线,机器人不久将会进入你我家庭。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要求的倒逼下,必须努力学习新技能获得人格成长,作为父母,对整个社会来说个人何其眇小无柰无助,同样作为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来说个人又何其强大不可抗拒。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任务就是陪伴和支持。在物质金钱时间上陪伴和支持外,最高境界的陪伴和支持,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现实世界、及至灵魂上精神上都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这样的孩子,未来不管确定不确定,都会有力地活出她自己的样子,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她的印迹。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李想的决定和选择,同时我清醒地意识到也并非仅仅因为上名校和出国留学就会带来确定丰盛幸福的未来。一切都在不确定中,这个世界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太多的不确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好玩本身。《智识分子》一书,我个人推荐阅读五颗星。感谢万维纲这本书带给我家庭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2016.09.05晚于广州
  •     大学可能真的像同人于野说的那样-现代教育制度的本质不是什么培养人才,而是把人分类,让阶级分层李世石与AlphGo的巅峰对决,让我们的看到科技世界的风云变幻,而这只是一个世界变得更加复杂的一个侧面,它就像一个充满节点的无数区块,其中一个发生变异,波动变化就迅速展开。在这样的变化里,大学--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希望之地,也有很多恐慌。无论是世界名校还是职业院校,都迫切地想知道行业变化趋势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培养人才?开设怎样的专业?仔细观察这些问题,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如果没有繁荣的经济发展,带来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工作岗位,很多大学将不知所措,而并非因为教育发达,反过来推动经济繁荣。历史记录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腾飞之后才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的识字率比菲律宾低,人均收入只有菲律宾的一半,如果教育决定经济增长,那么那个时候的菲律宾应该比台湾更有增长潜力。但事实上,现在中国台湾的人均收入是菲律宾的10倍。类似地,韩国的识字率比阿根廷低很多,人均收入只有其1/5,而现在韩国人的收入是阿根廷的3倍。事实上,大学本身确实具有分类标准:从现代大学的分类上看,从国家设置与管理上说,可以分为国立、省(市)立、市立、私立(民办);从办学的形式上说,可以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网络大学、夜大学等等。并这些分类标准没有告诉你,大学将提供怎么样的教育资源,而这些才是对个人选择来说最重要的信息。高等教育之父潘懋元先生提出过以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分类标准,更多的是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而非政治制度管理,我觉得有较强参考价值:一、学术型大学,以985、211为主体,其中有更加细致的划分,C9联盟”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律师、教师和管理干部等;三、职业技术高校,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需要认清的事实是,即便是从培养人才角度的标准划分,都是完全理想状态的设想。回到最开始的主题,世界复杂而多变,没有人能保证C9联盟毕业生一定就是世界一流的人才,应用型本科的毕业生一定就是医生、工程师、高级白领,靠它轻而易举的解决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但选择去哪个城市读哪所大学,会提供难以想象的帮助。大学所在的城市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十年甚至的一生的走向。因为:动态复杂性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关键特征,突发体系模型更有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正如美国一个致力于帮助穷人改变命运的教育组织”学园“的信条所强调的那样:没有哪种特定的干预措施能够以连贯的方式彻底改变一个孩子或一个成年人的生活,但是假如你能让一个人至于一种文化、一种新关系网的包围之中,那么他们也会吸收新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尽管这种吸收的方式是你无法测量和理解的。当你处于积极的文化氛围中时,随着各种积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增益,总体的影响将会是滚雪球式地发展。比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源 ,但凡能够选择去那里念大学,都努力争取。因为它提供给你的就是这样一个积极的关系网,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磨练你的技能和精神。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吧,大学最好的朋友兼室友,在大学刚毕业那年,只拿到一个月薪3000的前台OFFER,是一家做团购的互联网公司。三个月后因为工作表现好,被经理看中调到行政做助理,月薪涨到4000。因为工作缘故,接触了互联网行业的各色人等,第二年跳槽到一家做竞价的创业公司,这个时候,月薪已经涨到6000。安安稳稳做了一年的工作后,我们几个人组成了”北京学习互助小分队“,目标是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时常在群里分享工作心得和行业信息,也许这也有一定作用吧,在15年内不到半年时间,年薪已经涨到15万。老板还许诺要是能够拿到高级营销师证,每年还额外给20万。虽然这只是个例,但非常令人震撼不是吗?
  •     要消费,要英雄!书中提出了基于人类的进化与现代教育的两种用于个人发展的方向。一种可以称之为供给派经济学,一种称之为需求派经济学,两种方式到底哪种更适合个人未来的发展,作者并未给出答案,笔者也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首先介绍的是需求派经济学。需求派经济学的基础是在未来人工智能极大发展之后会取代人类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人类的位置则有创造者转变为消费者。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依托消费带动增长,人类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其实消费带动增长的理论基础早已具备,1987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得奖就是因为其证明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单纯的资本投资已经无法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过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身为地球村的一员应该有什么知识储备,应该怎么应对未来的生活是本书想要讨论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和很多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尤其是因为中国发展过快造成的很多配套金融手段和社会观念准备不足,这会让中国人对未来的冲击更难以预防。书中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一定的着笔,在社会观念方面则强调中国这种以存钱以及投资为荣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应该由倾向投资转向倾向消费,对消费的污名化应该被逐渐革除。让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如果想要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准备却是作者没有提到的部分。如果希望以消费带动增长,相配套的保险措施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保险才能让人们消除焦虑,对未来有信心而愿意将个人收入用以消费。书中除了提出需求派经济学的观点以外还提出了供给派经济学的解决办法,相对而言供给派经济学可能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因为人类在这种观点中扮演的角色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但是以供给派经济学的观点,未来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但是笔者想在此引申一下,因为互联网的原因,时代需要英雄,但是人人皆可成为英雄。现代世界变化极快,没有人可以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专家,必然会接触到很多的观点,或做及其多的判断,那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众多观点?又应该怎么做出更为合适的判断呢?关于对观点的相信程度,作者提出了贝叶斯定理这个概率判断公式。这种方法的使用是简单而实用的,首先在心中预设一个相信程度,然后根据事情之后的发展不断调整,是一种在变化社会非常稳妥的认知标准。在判断方面,作者提出了tradeoff的概念,在事情的发展之中不断取舍均衡,不走极端的让自己的目标达成。但是仅仅拥有这两个是不足以成为英雄的,英雄在内还需要不断磨练自己一直向上的心,在外更需要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环境来让英雄的才能得以展现。英雄的诞生必然是源自创新,循规蹈矩,不断地权衡计算是无法成为英雄的。而英雄的道路自然都是极为艰险的,英雄的创新最大的可能性不是发明了一个东西马上引起跟风,而是发明了一个东西别人根本不买账,每一个成功的英雄背后都是无数的垫背;也正是因为这种高风险,让这种创新更需要来自英雄自身内在的驱动力甚至是使命感,也让这种创新为英雄所独有。相对于英雄的本身素质,外界则更需要有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环境。只有高度市场化才有大量的竞争,大量的不知道,才会让英雄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一样,既无迹可寻又有一定的必然性;也自然而然的让最适应环境的英雄胜出。将来的时代是英雄人的时代,是小概率者的时代,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同追求的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科学严谨,按论文的形式写随笔,好几篇都有启发性。有些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     如果你不是很着急的话,同人于野会慢慢把书的内容公布出来,买完书,很快就看完了,反而没有了之前看文万万没想到的期待
  •     大开脑洞,有研究精神的神作!!!强烈推荐!!!虽然后面有点看不懂
  •     之前没有读过类似的书,所以读这本书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被科普了很多知识和观点,也有很多是我能够感觉到但无法总结或者用语言形容出来的内容,看了作者的归纳和总结感觉豁然开朗,而且作者也非常可爱,文风有趣,不是那种刻板无趣的书。
  •     听
  •     已收藏,此系列给我的启迪无限持久,日后会不时翻阅。
  •     别开生面 理性思维 值得一看
  •     不錯,但要小心別掉進另一個坑里
  •     有的地方,我看的时候忍不住流泪
  •     前面还不错,后面有点糟,不过读者的理工科思维一定可以借鉴。
  •     很大比例上帮我开了脑洞。
  •     心智成长的旅途是孤独的,思维的鸿沟是巨大的,一些被某些人视作常识的理念,在另一些人听来很可能是振聋发聩的,或是荒唐可笑的。
  •     更像是理科生的读书笔记,但多了统计模型数据分析支撑就比文科生可爱多了,语言简洁又直中要害!希望这样的理性思考作者能更多一些。基本上每篇都有摘录笔记:思维模式的多样性;狐狸型人才;从古至今的权力套路;经济学心理学视角解读社会。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如同世界观祛魅,遇事能不慌见招拆招~不过作者履历从科学家到作家并且科研水平一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得到也意味着失去?Anyway是一本增加新观点的好书啦
  •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样的书的确能让我的知识体系更完善。同时也不认为理性可以做到极致完美。
  •     4.3开始。看了前面一些,作者是不是认为自己看了几本经济学的入门书就特别牛逼了啊。不知道后面怎么样,至少前面的都是通俗化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内容而已。确定不是民科?泛泛谈了很多,技术,圣贤等等,都很泛,学英语的那个可以参考一波。看到贝叶斯定理真的是无语了,这种概统里面初级定理用来解释个人信念真的不是他前面说的有了个锤子就只想到处找钉子吗?多本书的知识集合,作者的读书随记而已,快消品。4.5晚读完。
  •     解释问题大多运用底层思维方式,尤其是数理统计思维。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权力和教育分析。
  •     比《万万没想到》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     早前看过
  •     大部分内容是外国书籍精选,还不错
  •     万维纲用其独有的思维,转变着类我一般的文科生看世界的角度。书中的观点很多都让人为之惊喜与心动,以幽默的话语将自己的世界观与思维娓娓道来,可谓大师之作,有看点。
  •     和《万万没想到》一起读的,脑洞打开,值得一读
  •     和《万万没想到》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讲的主题没那么实用,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教育的宏观层面,当然也没那么高深,就是用词还是浅显易懂的。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分关于教育的观点。中国教育的层次以及阶级无法超越。
  •     《万万没想到》框架清晰,帮助搭建知识管理体系,尤其是推崇理工科生思维,是“授人以渔”。本书就降了一个层次,成为小机灵和小段子集锦,读完本书也直接打消了我订阅万维钢得到专栏的念头,毕竟总是从相同的模式“恍然大悟”也会审美疲劳。知识进步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之事,说书人还是留给没时间读书的高阶人士吧。
  •     依然是一样的理性和睿智
  •     看完万万没想到意犹未尽,找到作者的新书赶紧买来读。两本看完,颠覆了很多想法,也被指引了方向。就像序言里说的,这本书就是那根手指。对我来说是一种导读的书,书中很多案例,数据,研究涉及很多。书看完,书单又列出来一打。
  •     在宥草堂的版本,听完序言就给五星。1.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以刺猬的方式应对(一招鲜),应该像狐狸一样,涉猎更多的领域和知识2.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思维方式和做决定的方式。学会不同的套路,应对不同的环境。3.未来是未知的(这点与吴军的书 智能时代 是一致的)
  •     理工科出生的人写出来的书可读性很强。
  •     教育那块说的比较深刻,阶层决定了很多,英雄和desirable difficulty
  •     做一個不固執於常識,有思想的智識分子。
  •     每一章节都像是一部纪录片
  •     读书这件事,类似小马过河。 如果阅读量远低于作者,或者在某一领域不像作者观点那么明确,论据那么确凿,很容易产生“我X,好书”的评论。 万老师的书对于我,就是如此。 我看到很多评论,说万老师在物理专业方面算不上真正的专家是因为闲书看的太多了之类,说他的书就是读书笔记,拾人牙慧之类。 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对万老师的好感。 他把天书一样的核心内容整理出来,还触类旁通地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教会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 只要是精华,我这种小人物根本不介意拾人牙慧的牙慧。
  •     只是观点新颖
  •     没有第一部感觉有意思,最后关于经济的似乎没有办法很投入去理解。但是还是有不少观点让人觉得惊喜。总得还是不错。
  •     比《万万没想到》弱了一些,第一部分的政治观和第二部分的教育观很惊艳,真的是能改三观budge my priors。感受就是坚定了学好外语的重要性,很多观点都是作为整理者翻译过来,但对没接触过的人来说,就是打开新世界大门了。
  •     还是不错的,而且很与时俱进(作者应该是个中国足球迷)。缺点是这种主题发散型的科普书的通病:各个地方均点到即止,让人印象不深。
  •     智识分子,很不错的书,首先很佩服作者如此广阔的知识面,以及对世界的思考,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书比较有趣,印象深刻的有选民的大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胜利联盟,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批判,大数据,技术界,杀死海星,记性不好很多看过了就忘了,作者的想法不一定对,但是也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
  •     一如既往的万维纲
  •     只是在总结自己读的书中心思想而已,很多观点不敢苟同。而且到处用英文,炫耀自己出国留学吗?
  •     做一个复杂的人,以多变应万变。
  •     万老师负责刷新知
  •     如何塑造科学的三观
  •     一本自我感觉良好的读书笔记
  •     随笔集。
  •     前半部分确实写得比后半部分有意思。耳目一新的感觉。提供了全新的看问题的方式,确实,很多时候,不能够用常识理解这个社会。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     像书评说的,确实有重塑三观的作用,而且有实践性。
  •     似乎如今时代,经济学和心理学,几乎已经成为在大众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了。
  •     这本书应该叫作《二手知识分子》
  •     还行,不过可读的东西没有一半。
  •     这书其实没啥体系
  •     “听君一席话,脑读十年书”。视野、格局有差异,领教的成分多,能置喙的就廖廖。好书,可细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