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06090244
作者:郑永年
页数:260页

内容概要

郑永年:
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主编。曾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
包括学术类作品: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
郑永年论中国系列作品:
《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
《再塑意识形态》
《中国改革路线图》
《重建中国社会》
时政评论类作品: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
《中国改革三步走》
《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
《大格局:中国崛起应该超越情感和意识形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围堵中国论:中国面临的挑战
西方的利益
恐惧中国论
从中国威胁论到围堵中国论
牵制中国论
分而治之论或分离论
第二章 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建设与国际关系
国家力量的兴衰:经济决定论?
国家形式和国际关系
民族和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与国际政治
民族主义和国际冲突
民族国家的不平衡发展和国家建设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霸权和亚洲的稳定:
前现代时期的国际关系
朝贡制度和中国霸权
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
欧洲列强与中国回应
两种外交思维
第四章  日本的崛起与亚洲政治:
现代化的不同途径是如何影响中日兴衰的
亚洲国际关系新发展模式的开端
赶超西方列强与明治维新
经济重组与向外扩张
种族优越论:战争的“话语”
“大东亚共荣”与拯救亚洲
中国为什么会衰落?
第五章 民族主义与国家转型:中国政治民族的建设
中国是国家(state)还是文明(civilization)?
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民族主义的制度基础:从人民主权到国家主权
以党治国和民族主义的组织化
国家与现代中国民族主义
第六章 改革与发展:中国政治民族国家的重建?
现代化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困境?
狭隘的种族民族主义:国家整合的困难
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和分权之外
国家和社会关系:主流社会与政治整合
第七章 民族主权建设:中国走向亚洲霸权?
亚太权力真空论
东亚政治:军备竞赛还是正常发展?
中国:走向亚洲霸权?
第八章 中国民族主义议程:战争还是和平?
日本:追求经济利益还是政治利益?
美国:亚洲利益和政策
美国可能的对华战略选择
中国的选择和民族主义的议程

作者简介

面对西方二十年如一日地宣扬“中国威胁论”“围堵中国论”,甚至“分而治之论”,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反应。事实上,民族主义是正宗的西方舶来品,是个人权利意识在民族国家层面的自然延伸。由民族主义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理念而缔造的民族国家,因其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成为国际冲突的主体。近代中国经过艰难探索,最终依靠民族主义的精神整合力量建立起统一、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并实现了民族复兴。但同时也应注意,民族主义既具有积极的建设能量,也具有消极的破坏力量,不可忽视狭隘民族主义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所需的国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书卖点:
本书卖点
1、
作者的学术权威性。作者是国际上中国问题领域的权威专家,新加坡政府首席智库,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多年来积累的观察经验和学术研究,令其观点言论句句直击国内问题痛点。
2、
作者的政界影响力。作者是中国政界高层最看重的当代政治学者,长期给中央领导层和地方官员讲课,曾多次为国务院和地方高层开办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讲座,其思想和观点是当今中国最有价值的政见之一。
3、
作者拥有的庞大读者群。从2004年起至今担任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每周发表时评文章,国内大量媒体转载,是《参考消息》转载率最高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具有十分庞大和稳定的读者群。
4、
本书主体文章于1998年完成,最初由香港三联出版,几经周折,终于能在内地问世。令人欣慰的是,近20年过去了,当年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有些当时所设想的场景现在似乎在一一发生……
5、
本书主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具体观点如下
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西方国家二十年如一日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与“围堵中国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世界的目光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注视中国:作为新崛起的霸权,中国会否以及如何挑战旧霸权,进而重塑世界权力格局?其中民族主义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扮演了何种角色?
作者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文化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艰难阵痛,最终通过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而实现了民族复兴。其中,从西方舶来的“民族主义”功不可没,成为整合、动员国内各阶层力量并最终实现国家主权的精神核心。然而,当中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内民族主义的某些趋势引起西方的恐惧与亚洲邻居们的不安,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所需的国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必须谨慎引导国内民族主义趋势,利用民族主义的积极能量来继续建设民族国家,同时必须避免狭隘民族主义,最大程度降低其消极的破坏力量。


 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林亦霖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博弈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果将国家比作人,那一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每个国家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会深谋远虑。这是国家策略的基本。中国近些年的崛起让不少人红了眼,因为经济体制的不同和早期政府的放权;中国国家GDP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惊人的两位数增长幅度。美国被“9•11”转移了视野,忽视了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抓住了这黄金的时期,韬光养晦,经济和整体实力得到显著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发展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书以民族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的崛起。一个世纪以前,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成功摆脱了弱国的形象。他们利用中国的赔款大力发展了科技和教育,同时因为日本民族的单一性,很多问题的解决相对便利一些,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发布的诏令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反对。日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单一的民族性。这点,对于中国来说,有些难度。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复杂的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汉族人口占了相当的比重。中国的东北、西北、西南成为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相对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慢,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境外的反动势力紧盯这些地区,不断策划一些分裂企图。少数民族因为其人口和语言等条件的制约,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国家的政策进行及时地调整。反应在政治体制上来说,就是政府需要处理和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因为民族多样性和不协调的制约,中央针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甚至对于一些地区的补贴力度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较大。长此以往,中央会不断让渡权限给地方发展。未来中国的发展,内政必须妥善处理好这种关系,不然容易从内部产生矛盾。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的发展助长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民众在为国家发展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容易将民族情绪扩大化。近些年,民族主义的复兴带来很多的好处,全国上下齐心发展,搞建设、创经济;但是国外信息的传播或者误解,容易导致民众盲目的爱国行为,民族情绪需要得到妥善地处理。民众的爱国行为固然是好,非理性的爱国行为会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甚至会将回家推向不义。一些民众行为会引起舆论的纠纷,缺乏整体性考虑的大部分民众会逞一时的口舌之快送掉国家的良好形象。书中所反映的问题,可归纳为内部和外部问题。内部是内政的处理和发展,中国未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外部就是民族情绪的控制和引导。内部是根本,外部是条件。内外部相结合,共同求发展。内政,外交,民族主义,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三张皇牌!
  •     从南海事件看中国民族主义发展评《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时下南海事件愈演愈烈,很多经常在微博、微信上可以看到刷屏的南海消息,从政府到民众都在讨论国际仲裁法院的不公仲裁。我们可以说民族主义在南海事件上得到了集结和再发展,未来的走向可能会凝聚民心、增强对外的抵抗力。民族主义的话题由来已久,从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和压迫开始,民族主义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郑永年老师是一位潜心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的第三方角度显得客观和理性,他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值得推荐。他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是20年前的一些中国民族主义的回顾和思考文章集合,如今看来依然值得学习和深入分析,特别是以南海事件为出发点,反思近些年来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南海事件首先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包括菲律宾)关系的问题,近代中国以前中国为“中央之国”,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是朝贡关系,东南亚认同中国的统治与宗属关系,南海归属于中国无任何争议。随着近代中国国力下降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崛起,东南亚各国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原有的宗属关系破裂。再来讨论一下南海诸岛,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内政险恶,无暇顾及南海,很多岛屿被东南亚国家占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慢慢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来认真考虑南海问题。在中国,民族主义开始发扬国家和人民的力量,用来凝聚从政府到民间的力量,对付国土的纷争和外交问题。当然,理性地分析东南亚在南海事件中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来说,占据南海诸岛不仅有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有遏制中国崛起和扩张的需要。民族主义是现代国家的精神和心理基础。人以群分,现代国家更多的是按民族来划分。因此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成为了一种国家的旗帜:对外她宣扬着国家主权和外交政策等,对内她推动社会建设和民主进程。从政治建设上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从社会建设来讲,民族主义更代表着一种认同和归属感。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则是用经济建设来推动的,截止到本书成稿之时的1998年,因为奉行“韬光养晦”的政策,民族主义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发展着。从21世纪开始到如今的最大变化,则是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民族主义的发展则呈现出一种强硬的态势,他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反对和抗议,而是在很多实际国家竞争和战略冲突中有所作为。如今已经不是谈论要不要民族主义的问题了,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民族主义去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如何用民族主义的精神推动我们的民主政权。在南海问题上,政府和社会统一的默契将会大大增强我们的战斗能力,中国的民族主义旗帜已经在南海上空高高飘扬。在处理好南海问题的同时,我们同样要高度关注中国国内的社会建设和人民主权问题,因为民族主义和民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存在矛盾的,中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需要在经济发展和民主之间做出选择,那个时候或许很近或许会很远。2016-7-19
  •     一个国家的社会思潮总是与外交情势紧密相联,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周边一直不大太平,东海方向,捣乱者日本搞出了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又强推新安保法案以为重新军事化松绑,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南海那头,跳梁者菲律宾甘当美国的马前卒,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美国为虎作伥不顾国际法理派出两艘航母巡航南海,妄图迫使中国屈服,南海上一时间剑拔弩张;现在韩国又同意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围堵、遏制中国的图谋昭然若揭。这些外部事件不时挑动国人神经,刺激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持续高涨,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反美、反日言论,甚至多次发生打砸日本车、围堵肯德基等现象。而这些事件也一次又一次引发国内民众关于民族主义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乃至严重对立。那么,民族主义到底是什么呢?正如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先生所定义的那样,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价值体系,它往往是由国家政治精英创造出来的,目的在于用种族和语言的界限来塑造民族成员的民族自我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以保护和追求民族利益为己任,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性——它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精神和心理基础,是人民的国家认同感的象征,正是由它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因此在国际关系上,民族主义同样始终主导着主权国家的外交政策,使一个国家的政治具有了强烈的向外扩张力。他认为,民族主义的根源是个人主义在国际社会的表达或延伸,是民族的个人主义,它给予了国际关系以人格化特征——强者使用武力,弱者使用原则,从而成为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力量。放宽视野,国内有关民族主义的争论,只不过是国际上围绕它的争论的一个缩影而已——作为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对民族主义的看法也呈现出两个极端。在挺之者看来,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表现为内部成员对本民族强烈的热爱,追求民族整体的尊严和荣誉,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对民族成员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可以在凝聚民心、建立国家、抵御外敌等方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人们愿意为了民族的利益和荣誉而牺牲自己,被看作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基本上与爱国主义等而同之。包括毛泽东、铁托在内的很多政治领袖都自称为民族主义者。而贬之者则认为,民族主义因为暗含对自身优越性的强烈期许,在追求民族自身利益方面极为狂热和激进,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偏狭、暴戾之气如影随形,进攻意味极其强烈,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方法,很容易被政客利用而走向极端,成为国际冲突的催化剂,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和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被视为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的孪生兄弟。的确,诉诸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包括一战、二战、以及二战之后的所有地区冲突和战争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民族主义,德国的纳粹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都是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变种,因此而饱受诟病。民族主义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因为历史、文化、政治的原因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郑永年先生在书中系统的分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近代以来的中国,存在着一个由文化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传统的崩塌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紧密相联,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充满了痛苦,中国甚至一度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姓氏家族为基本单元的,整个社会是靠儒家文化凝聚起来的,国与国之间也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彼此关系则以朝贡体制来维持和调节,其中除了非常微弱的种族主义意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外,是没有民族主义的。严格来说,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它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力日渐衰弱的历史大背景下,在中西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在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不断冲突调整中,特别是在向西方列强争回国家主权的不懈努力中发育出来的,西方及日本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客观来看,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对外部压迫和不断侵略的必然反应,是在依靠传统的文化力量无法解决问题之后所找到的动员和凝聚国民去抵御外来侵袭的最有力武器,成为引领中华民族救国救亡、奋发图强的最鲜明旗帜,成为激励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最强大、最持久的精神动力。郑永年先生通过民族主权、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三种主权来对中国民族主义和其外化民族国家的建构进行了分析。那么,中国民族主义当下的现状如何呢?从书名可以看出,郑永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在经历了低潮之后现在正在呈现出复兴之势。如果说之前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应对外部侵袭和压迫的应激性自我防卫,那么近些年来中国的民族主义能够持续发酵,其中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一是由于我们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持续壮大,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自尊心也随之增强,从而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二是因为周边的领土纠纷,在国际社会上受到西方国家的不公正对待,以及西方霸权对于中国的公然敌视和遏制,而引发了国人愤怒的火焰。例如郑永年先生在十六年前出版这本书之时做出的预言——中国最有可能引发对外战争的地点在南海,上个月就因为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美国派出航母编队到南海耀武扬威导致南海局势一度到了战争的边缘,引爆了国内又一轮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早已不是以前积贫积弱的中国,凭什么非得让我们接受一个草台班子出台的仲裁决议呢?当然,郑永年先生的政治预见性不由得人不佩服。三是因为国力的增强,国民中出现了清算近一百多年来屈辱历史的迫切愿望,想要一雪前耻,而其中最主要的矛头直接指向日本。很多国家都侵略过中国,他们的目的基本上都是抢占资源、攫取利益,但日本不同,它是要灭了中国,到了现在仍然拼死否认侵略历史,而且在钓鱼岛、南海、高铁等时时处处事事上与中国对着干,这种恶劣行径不断地刺激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间一波又一波反日浪潮的直接驱动力,一步一步将推向暴力化、极端化方向。民族主义只有在国内情绪与国外形势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孕育和发展——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不但在国内,同样在世界上对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造成影响。郑永年先生在第一章中所论述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世界权力分配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破坏了原有国际政治的权力平衡,一个在口头上与西方秉持不同意识形态的中国的强势崛起,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疑虑和恐慌,它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有利益而炮制出中国威胁论,从而对中国采取了围堵、牵制、遏制等手段,甚至妄图分而治之。郑先生没有明说的一点是,它们的恐慌除了中国崛起动了它们的奶酪外,很可能还有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警惕,惧怕中国对西方世界过去的作为进行报复——毕竟,民族主义在西方有着很恶劣的名声——甚至指责是中国政府在鼓动和利用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当下的现实是,中国面临着民族分离主义的巨大挑战,台湾问题仍未解决、藏独、疆独、港独势力还在不断地制造麻烦,对其打击唯恐不及又怎么可能去鼓动呢?事实却是,它们从来都不愿意去承认,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敌视、围堵和遏制,不断引发中国人的恶感和不平,才刺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增强的。郑永年先生批驳了西方建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路径,以及国际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恐慌根本站不住脚,就中国来说是因为至今仍没有建立起与西方有效沟通的话语体系,就西方来说它们对于中国强大以后的政治走向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欧美经验之上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中没有对外扩张的基因。他以前苏联为对照,认为中国虽然取得了快速进步,但这种发展是以中央向地方分权以释放地方的经济积极性为基础的,目的是增加中央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这种分权模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使中央政府失去了毛泽东时代那样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因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引发对外扩张,也不会主动去谋求亚洲霸权。即便是中国目前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只不过是对以往落后性的一种补偿而已,是为了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根本没有必要为此大呼小叫。在我看来,郑永年先生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其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种种分析,而在于他没有偏执一端,而是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肯定了民族主义对于中国的贡献,指出了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应该有的方向。确实,民族主义固然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建设能量,也有消极的破坏力量,但它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扮演着一种积极的角色,正是依靠它中国走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潭,进而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因此郑永年先生说,只要这个世界仍然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民族主义就不会消亡,也不可避免,它已经是当今国际政治、以及每个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问题不再是要不要民族主义,而是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的问题。很明显,他赋予了民族主义一种工具理性,主张通过抑制和打击那种封闭的、激烈的、情绪化的、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把其纳入法制轨道,更多地向爱国主义靠拢,教育和引导国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为了她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进而构建一种比较开放的、温和的、理性的民族主义,不断增强认同感、自豪感,真正让其成为凝聚国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才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正确方向。可以很高兴的看到,在这次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民间,特别是网络上的情绪对于运动员的失误已经较以前更为宽容,极端言论少了很多——虽然构建理性民族主义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