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64917954
作者:[英] 尼尔·麦克格雷格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尼尔•麦克格雷格曾任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1987-2002)及大英博物馆馆长(2002-2015)。他的著作包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和《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均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现正被翻译为十余种文字。近期,他主持了英国广播公司四台系列节目《德国:一个国家的回忆》 ,并在大英博物馆推出了同名展览,出版了配套著作。因为这一贡献,他获得德国弗里德里克•冈道尔夫奖、歌德奖章、德国国家奖,以及由英国科学院颁发的纳耶夫•阿尔-拉德汉“跨文化理解”奖。麦克格雷格目前在柏林担任洪堡论坛指导委员会主席。

书籍目录

1 引言 木头圆框子里的奥秘
3 第一章 英国走向全球
21 第二章 圣餐与良知
37 第三章 观剧小食
49 第四章 假如女王晏驾
69 第五章 比剑炫艺
83 第六章 欧洲:往昔荣光
100 第七章 爱尔兰:今日败绩
119 第八章 城市居,大不易
131 第九章 新科学,旧魔法
149 第十章 沐雨栉风
166 第十一章 叛国阴谋
181 第十二章 欲望都市
197 第十三章 从伦敦到马拉喀什
215 第十四章 乔装改扮
229 第十五章 使命未达
243 第十六章 世易时移
259 第十七章 瘟疫与剧场
273 第十八章 伦敦乎?罗马乎?
293 第十九章 残酷戏剧
309 第二十章 莎士比亚走向全球
326 主要物品目录
333 致 谢
335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新大陆的发现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之前被奉为圭臬的事实纷纷坍塌,人生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悬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伦敦人会带着怎样的观念和预设去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在想什么?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父辈迥然不同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感觉?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结合莎士比亚的经历和时代,讲述了20件文物背后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现了莎翁的世界以及当时观众的所思所想。
这些文物既有萨尔科姆比宝藏中豪华炫目的金币,也有无名货郎素朴的破箱旧衣。主讲人为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雷格,每件物品分别涵盖一项莎士比亚时代的重要主题:全球化、宗教改革、海盗、伊斯兰教、法术及其他。麦克格雷格将莎剧原文融入讲述,通过小物件的历史探究了莎翁关于宗教、国家认同、英国和世界历史、人性等思想的成因。本书视角新颖别致,为莎士比亚身处的危机重重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勾勒了一幅生动图景,读者从中将获得欣喜而意外的阅读体验。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拿破仑有句名言,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你就要了解他20岁那年的世界。莎士比亚的青葱岁月起于16世纪的80年代。这十年里,德雷克完成了他的环球航行;英格兰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地理大发现给欧洲,给英格兰,带来了近乎断裂式的变化。彼时,被大西洋环抱的英格兰群岛上,新旧交替的几代人之间所面临的差异或许不比今天互联网时代更小。这些变化被写进了剧本,搬上了舞台。就这样,莎士比亚的同辈人带着零食走进了剧院。此后的二三十年间,莎翁以一个灵感不断、炙手可热的制片人身份扬名欧洲,而一段生动的英国历史也从他的笔下陆续呈现。四百多年后,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格,又从20件文物里去找寻莎士比亚的文学和他所处的时代。文物像沟通阴阳的灵媒,连接了一维时间轴上的两个点,我们由此眺望历史。银币、铁叉、船模、纪念章、羊毛帽、货郎担子、圣徒的眼睛,作者用这些小小的物件,并征以种种文献,向人们展示了16、17世纪之交的英国历史。见证历史的存在只是文物的衍生功能,而更为真实的一面却在于它们是过去的人们所使用过的东西,带有使用者的气息。作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来激活文物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情感、精神和文化的联系,同时也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讲述方式。正如《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样,麦克格雷格所著的《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既有文学读物的灵动,又有学术著作的深邃。与前者不同的是,这一次所利用的文物并不局限于大英博物馆,而是遍布英伦三岛,因此在选材上更加广泛和精致。如果把历史的纵向切面看成一幅画,我们将会看到,尼尔•麦克格雷格透过时间的帷幕观察着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正在观察自己的时代,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两层透视。尼尔•麦克格雷格心思缜密而视野开阔,既能抡动巨型斧,也能拈起绣花针,书中常有体现。在篇章布局上,全书以“英国走向全球”开篇,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之下,讲述着波澜壮阔的史事;以“莎士比亚走向全球”终结,句号画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的输出及其带来的无限可能。与此同时,很多关注点又能细致入微,对16、17世纪之交最重要的宗教改革、饮食文化、习武风尚、王室后嗣以及酷刑、时尚等都一一涉及,但是在呈现的方式上与普通的历史研究类书籍都不一样,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多愉快的阅读体验还来自于作者不时制造的小小惊喜。“观剧小食”一章由玫瑰剧院出土的一枚铜柄果叉,引出当时的剧院饮食文化。如果不是麦克格雷格所做的文化普及工作,大部分读者都不会想到,在没有爆米花的日子里人们青睐的是牡蛎,而代替可乐的则是麦芽酒,更有环保口香糖“香香梅”呢!铜柄果叉的主人A.N.大人也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他也来到人潮拥挤的剧院和平民一起观看戏剧,以至于果叉遗失在此。最后作者不忘点题:在当时的欧洲,只有伦敦才有“廷臣和平民会到同一座剧场看戏”的盛景。“比剑炫艺”一章告诉我们,比武并不是只能在紫禁之巅,主角也不是只有叶孤城和西门吹雪。乔治•希尔瓦作于1599年的《防御之逆论》,比《辟邪剑谱》更受武林人士青睐。匕首和长剑在当时是耍酷的必备神器,从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的巅峰对决,到当时欧洲的英国剑派与意大利剑派之争,作者似在不经意间就普及了莎翁时代的经典论题:法律与武器。从一个小物件开始,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入严肃的主题,向大众普及这些原本显得冰冷的文物,激起读者的共鸣,这就是尼尔•麦克格雷格讲述历史的方式。译者范浩的精彩译笔也为本书增色不少。全书从头至尾保持着一种比较高的水准,文字流畅、辞藻丰富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精神或者是精髓应该尽可能贴近原作”的翻译原则。译者注意到本书脱胎于BBC的一档电视节目,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字的声音效果,不断揣摩访谈过程中的语境。在一些没有译本可参照的经典文本的翻译中,她尽可能模仿莎士比亚时代的经典英式英语,古文写作水平显得尤其根基深厚。她所模仿的公文和诗歌颇有魏晋古风,而小说的桥段则充满明清笔记的味道,含英咀华,韵味悠长。依托BBC和大英博物馆的机构力量,尼尔•麦克格雷格再一次赋予了冰冷的文物以生命,将沉睡于展柜中的寂寞藏品介绍给了更多的人。当他坐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时候,莎士比亚的一生不再是静态地陈列在博物馆里,而是得到了全息式的呈现。读了这本书,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用我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去感受那段英国历史,感受流逝的岁月,感受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     文物深藏历史,莎翁擅写戏剧。当二者结合,描摹出的伊丽莎白时期,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都铎王朝肖像,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尼尔•麦克格雷格,曾任职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及大英博物馆馆长,完成了这一项颇有意思的工作。成果就是这一部《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全书总共二十章,搭配大量彩色图片,每一章首页都有一幅精选的文物图片,正文部分不时穿插各类彩图。尼尔由某一件文物娓娓引出其中的背景,笔致渐渐联结起莎士比亚的戏剧,最后宕展至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枚石头,波纹荡漾方兴未艾,敲碎了时空的隔层,从漏溢的缺口里纷纷跑出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亨利五世的甲胄,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 比如,莎士比亚把《亨利五世》描述得辉煌无匹,由他统帅的英国军队,虽然实力远不及对手,却大获全胜。观众必须要以他展现或表演出来的一切作出判断,因为戏剧中可以被理解的东西说到底不过是表演的行为和熟记的台词。当我们一边聆听亨利五世激昂热情的作战宣言,一边观摩他当年的作战装备,他的甲胄、盾牌和宝剑,心中会泛起什么样的情感呢?如今它们安静地搁置在西敏寺的地下博物馆里,诉说着欧洲的往昔荣光。亨利五世的盾牌和宝剑,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的才华有赖于他的时代和环境。现在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戏剧在伊丽莎白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要知道,那时候的人们几乎都不识字,连贵族都很少受过教育,戏剧表演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戏剧中,一切社会生活的内容,所有的身份,所有的职业,所有的行业,都被分门别类地表现出来,并且按照当时人们对它们的期望与认识被刻画出来。莎士比亚正是依靠他的历史剧获得了广大的声誉。德雷克爵士的环球航行纪念章,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 莎翁戏剧的成功,一个原因就是他解构历史的能力和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透彻了解。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确切地说,历史是国王的教科书:历史是一本教科书,而国王是把它捧在手里的学生。《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阴谋、反叛和同室操戈经常是莎翁戏剧的主题。今天,我们凝视《都铎王朝肖像》,油画上那位华服珠光绕身的“童贞女王”,以及她身旁环伺的神情不一的贵戚王族,是否会想起莎翁《玫瑰战争》中亨利六世的最后的独白?他把王冠小心地戴在头上:“再感觉它吧,那轻轻的压力,我早已把它忘记,还有所有的习惯,几乎所有的……让我在安宁中生活,远离血腥的历史——政治。”或者是哈姆雷特在墓地中与掘墓人的对话,不管是亚历山大大帝还是恺撒,留下的都不过是一抔黄土。维泽里尼高脚杯,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伊丽莎白一世终究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我们在本书中可以探寻到近代英国起飞的痕迹。第一章《英国走向全球》讲述德雷克爵士的环球航行纪念章,一个光怪陆离的遥远的世界在召唤英国。人们对新事物应接不暇,产生了各种各样荒诞的想法和稀奇古怪的理解,莎士比亚以《错误的喜剧》等反馈了这种现实。《奥赛罗》除了阐述爱情中嫉妒心的可怕,主角的摩尔人身份也让我们注意到了英国本土民众与非洲移民的种族矛盾。类似的、更加广为人知的就是《威尼斯商人》,那只精美绝伦的维泽里尼高脚杯,正是奢侈浮华的威尼斯的绝好象征,它既吸引着英国人、又让英国人痛恨,这是金钱和财富的危险魔力,也是近代英国走向世界的动力。16世纪伦敦学徒的帽子,版权@河南大学出版社莎士比亚不是刻意地通过特殊甚至是古怪的特性来表现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更关注的是要提供给观众可信的人物类型。他的戏剧中不乏有声有色的小配角。把目光转向普通民众的市井生活吧。这顶“学徒的帽子”,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然而听罢尼尔的解释,就清楚了它内涵的意义。服饰与革命从来都是挂钩的,我国古代的服饰连颜色都有严格规定,而“无套裤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在伊丽莎白时期,6岁以上的城市男性平民被强制要求必须戴帽子。这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识别符号。莎士比亚在《尤里乌斯•恺撒》和《科里奥兰纳斯》中都设置了一群年轻人在欢呼时将帽子扔向空中的剧情,这暗示了一种群体冲破桎梏的强大的破坏力量。 莎翁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世界,而正如尼尔所说,“莎剧对于动荡的现代社会的呈现能力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莎士比亚已经逝世400年,莎剧依然络绎不绝地在世界各地上演,它们和博物馆中那些珍藏的文物遥相呼应,一同折射出历史深处的幽微光芒。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的脉络比较新奇,每一章节都是从博物馆中选取莎士比亚生活年代的文物入手,从细节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俗、重大事件以及人们的观念。因此基本可以脑补出那个年代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历史线索,串联得非常有意思,也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大不列颠的动荡。
  •     台湾翻译的要好的多 叫莎士比亚变动的世界
  •      这本书述说的其实是遗留在莎士比亚时代的一些物件背后的传奇,聚焦的并非文本性。相比那些一本正经的莎评来说,这本另类而无用的闲书也许会让满脑子就想着找参考文献的你失望了。然而这两类书哪一种更让你在读完后会产生马上想去补全集的欲望,至少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     购于天泽书店。有趣的物质文化研究,作为大英博物馆馆长的作者从具体而微的器物研究入手,以并不突兀的手法很稳当地贴合住了莎剧的文本,并未有以历史性牺牲文本性之感,且不同于一般的“趣说”、“戏说”,实证资料的注入让整部作品的研究具有专业精神与严肃性。讲佩剑斗殴和地球仪、叉子、时间的几篇最有趣。也是我今后写维多利亚文化介绍文章的一条可供模仿之路。全书几乎是从纪录片里不易一字的编入,再次叹服BBC的纪录片制作水准。
  •     历史的臆想
  •     好看 很有趣的书
  •     有些浅
  •     馆长写了本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书为展品卖安利...策展水平到这个份上要服
  •     好看!彻底明白为什么想要了解16世纪的欧洲,莎士比亚剧本是最好的读本。
  •      2016年已读069:依旧是通过文物讲历史,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作为引子,以20件英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串联起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史,以及当时的政治纷争、经济时局、文化事件如何在莎士比亚笔下被还原、被演绎。同意作者所说:“莎剧具有无穷的开放性”,他虽然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各种重大社会事件,但并没有沦为国家的宣传机器,相反,他只是精准捕捉到了彼时的动荡世界与动荡人生。
  •     以小见大,着微见著。译者也超级用心,古语用古文,标注毫不含糊。是一本既通俗又专业的莎翁时代及戏剧的趣味历史
  •     还原莎士比亚的世界,视角广阔而贴近生活
  •     物
  •     借莎士比亚之名说史,抽出断章残句可以活见一个时代。扎实稳重又不失趣味的一本图书。
  •     还是可爱的,但到后面趣味性还是少了点,莎总就开始打无关酱油了。3.6
  •     看了王冠就特别想了解英国历史
  •     以物写史,精美文物与传奇历史交相辉映,莎剧台词与时代文献恰时穿插其中。
  •     不算深刻,但是配图文字着实让人爱不释手。对英国史/莎士比亚感兴趣的友邻不可错过。
  •     翻译不错,但是内容毕竟是电视节目的解说词,有点散,可闲读。
  •     中文里“考古”这个词颇有误导性,让人以为越古越好,其实考才是重点。本书通过文物考察莎士比亚的世界,严密论证了他为何是“时代之精魂”。衣食住行,政经文教,无一不包,太接地气儿了!同时,这更显现出莎士比亚跨越流行与经典的伟大。
  •     身临其境。译者极其用心,以至于用心得实在有点过头,例如将所有16世纪的英文都翻译成了文言文。
  •     趣味性,知识性,insightful. 如果对腐国的历史再熟悉一些,读起来会更舒服和轻松,很喜欢的一本书。
  •     角度独到且全面,配图精良,译文亦可圈点。看了实在并不住,入了一套莎翁全集。
  •     还原伊丽莎白时代人们看莎剧的精神状态,有意思。
  •     文物深藏历史,莎翁擅写戏剧。当二者结合,描摹出的伊丽莎白时期,将是怎样的情景呢?很讨喜的一本书,谈不上深刻,但图和文都让人爱不释手。
  •     通过一系列物件,如佩剑,地图,镜子,酒杯,画像等,来展布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图景,并进而对其戏剧加以阐发,角度新颖,译文流畅,一气读完。
  •     莎士比亚时期英国的历史细节
  •     由物件开始的莎士比亚之旅。时代之灵魂,而照拂百世。每个人都能在莎士比亚中读到关于自己的希望、恐惧和梦想。常读常新。
  •     不深刻不奇巧不优美但是很有意思 想去听馆长的音频。好久没看彩印插图的书 真好看于是一口气读完了
  •     从小物件看大历史和文学传统,算得上是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透镜,可以看到整个16、17世纪的变革,王朝更替、宗教改革、迫害女巫、饮食口味、叛国阴谋,乃至地理大发现都在莎剧里体现出来。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圣餐与良知”、第七章“爱尔兰:今日败绩”、第九章“新科学,旧魔法”、第十一章“叛国阴谋”以及第十四章“乔装打扮”。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天主教世界的遗迹在莎士比亚脑中勾起无限缅怀。耶稣会士的Equivocation,是天主教受迫害时期耶稣会的防身法,对乔伊斯的Ulysses和Finnegans Wake中的多义性书写影响甚大 。詹姆士一世的《魔鬼学》和《麦克白》中的女巫,火药阴谋案和守门人
  •     将介绍和诠释结合的非常好的文化“科普”佳作。
  •     通过文物了解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历史让人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
  •     本以为是以莎士比亚为主要内容,没想到莎士比亚不是重点,而是莎翁生活时代的英国社会文化史。作者旁征博引建立在对英国社会文化史和莎翁著作的双重深厚积淀之上,清晰指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语言贴近一般读者,又有相当干货,娓娓道来,与作者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风格一脉相承,令读者在轻松有趣之余有相当收获,五星推荐。
  •     另外一个角度看那个时代
  •     依旧是文物讲历史,但就是fun.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番外篇。这次的莎翁专题选择了莎翁时代的20件文物,力图将读者带入当时人的角度,来理解当时的世界。选择当时人而非现代人的角度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明白一些事件为什么发生。此外,文物和莎翁的戏剧互为辅助互相解读,结合得非常完美。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
  •     很抱歉 我无法融入。因为只看了莎翁的两部戏剧
  •     一开始还以为是讲莎士比亚的时代,结果不是。。。
  •     上下班地铁最佳读物
  •     挺好的,具有参考价值,很喜欢,不过题目可以几乎不叫“莎士比亚...”不过总的来说看了这么贵的一本书心里是开心的。
  •     人人都能在莎剧中看到自己命运的镜像。德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赖希_拉尼茨为了让身为犹太人的未婚妻幸免于难匆匆结婚,那瞬间他想起莎翁的一句话:哪有一个女子是这样让人求爱的?20世纪70年代关押了大批反种族隔离斗士,有人把莎士比亚全集封皮上贴上印度教排灯节贺卡伪装成印度教读物带进监狱,后来它被称为《罗本岛圣经》,曼德拉1977年将名字签在了凯撒的名句旁边: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莎士比亚是时代之灵魂,但他探究的又是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根本问题。莎士比亚永远是我们的同代人。
  •     太方便阅读了,真是不得不用深入浅出、文图并茂这样的词来形容。把莎士比亚放回他的历史环境,并没有颠覆现在大家对他的理解,而是展现了更丰富的历史连续性。题目中Restless这个词很中要害,不论是剧场还是真实世界,循环往复,常常给我这种感觉。
  •     新史学的代表作,以小见大,用一件物品讲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很好看,一口气可以读完。虽然学习英国史,但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莎士比亚剧本。可能是因为我当时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过现在长大了,准备读一读了。
  •     透过20件大英博物馆文物,讲述文物背后莎翁所处的那段历史。然而译者将古英语译成文言文,让人费解的同时显得不伦不类。在香港诚品书店看到的版本则没有这个问题,通篇一气呵成。希望以后对于古英语的翻译可以更加平实。
  •     莎剧文本的开放性,为我们捕捉到了动荡世界中动荡人生的精髓
  •     平易近人的莎士比亚读物,切入点也很有趣,以物件感受莎翁的时代。
  •     通过20件文物讲述莎翁时代的历史以及他的戏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好书!
  •     很好的一本书,喜欢
  •     图文都令人爱不释手。小物件折射出大时代,也是对莎剧背景很好的补充。译者也很用心,古文献都是用文言文译的。总之,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好想写出这样的东西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