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城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208132771
作者:素德·文卡特斯 (Sudhir Venkatesh)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素德•文卡特斯(Sudhir Venkatesh, 1966— )美国社会学家,出生于印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以及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曾经因痴迷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乐队而追随其全美巡演,顺便研究青年自我认同问题, 后因博士论文“副产品”《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知名,成了研究地下经济交易活动的专家。文卡特斯还有《暗箱操作:城市贫民的地下经济》(Off the Book: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of the Urban Poor)《漂浮之城:流氓社会学家的纽约地下经济观察记》(Floating City: A Rogue Sociologist Lost and Found in New York's Underground Economy)等著作。
译者简介
孙飞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书籍目录

序斯蒂芬· J. 杜伯纳(Stephen J. Dubner)
前言
第一章 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
第二章 联邦街的最初时光
第三章 谁来罩着我
第四章 黑帮老大的一天
第五章 贝利女士的街区
第六章 混混儿与混迹
第七章 遍体鳞伤
第八章 团结的帮派
作者声明
致谢

作者简介

问题1: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 )
A.很差 B.有点差 C.不好不坏 D.还不错 E.非常好。
“妈的,你一定是在搞笑。”
“我不是黑人,也不是非裔美国人。我是一个黑鬼。黑鬼就是住在这栋楼里的人,非裔美国人住在郊区。非裔美国人打着领带去上班。黑鬼们找不到工作。”
“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就这样,跟着这位黑帮老大,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甚至当了一天管理黑帮业务运作的老大。
文卡特斯变身“流氓社会学家”,亲自打入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真正了解并体验了贫民们的日常生活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毕业且找到了教职,甚至变得小有名气。之后,文卡特斯怀着对贫民窟人们的内疚与感激离开了街头。临近离别时,研究地点面临拆迁,人们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本书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


 城中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现实版的老炮儿和古惑仔,社会学家最刺激的研究经历:潜身贫民区和黑社会。2/3篇幅的铺垫后才开始介绍研究发现,只因作者花了数年才融入社区开始接触真相,但这也正是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的开始,满以为可以自如访谈的同时保持置身事外的立场,可一个社团领袖的话如当头棒喝:“当然你是在学习!但你也在谋生计。我们都是出来混的。所以当我们见到同类时,我们会向他们致意。因为我们需要其他谋生计的人活命。”“他们知道你可以为他们做事情!而且他们知道你会的,因为你需要得到信息。你就是个出来混的,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会不惜一切代价。只是别害臊!”想想做商业研究的也不过是倾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然后编织成一个群体或者一段历史的故事,洞察真相和理智客观兼得谈何容易?
  •     “我们住在城中城,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我们有我们的。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你就会理解这个城市是如何运作的。”——《城中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10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脑袋里一直都在想大二时上的一门课——“社区概论”。其实这是我大学里挺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当初没有认真地学习。尽管我在那个学期的暑假里跟随老师到外地去实地调查的时候,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越往高年级升,我越发现,“社区”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费老在《乡土中国》当中,也说道,当你研究一个中国的村庄的时候,如何来划定村庄的界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所说的“村庄”,其实就是指的“社区”这个词。《城中城》这本书,实话说,算不上有多大新意的一本书。因为怀特写的《街角社会》作为社会学中社区研究的经典之作,是作者的尝试无法超越的一道坎。无论是素德还是怀特,其所关注的对象,都不是主流社区当中的主流人群,换一个词来说的话,用“边缘人”可能更流畅当然这样子来进行比较多少有些不合理之处,概因前者并非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作品,而后者则是扎实的“民族志”。因此,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是将其作为一位学者的研究笔记来阅读的。在这本书中,我自然看不到一个结构清晰、架构完整的民族志结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作者在完成其博士论文时,其中的因缘际会。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如何进入这个社区的,在社区当中他又是怎么活动的。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当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存在又是怎么样地影响了这个社区当中的行为。然而值得注意的又是,作为一个研究进入社区的时候,其实是有诸多伦理与规范需要遵守的。研究者对被研究者负有伦理责任的同时,对自己的同行同样负有伦理责任,这意味着研究中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应该被如实展示出来。这正是怀特最为难得可贵的一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怀特犯过很多错误,甚至有违法行为,但是对于这些过错,怀特均毫无保留地收录在了附录中,以警示其他学者:“我必须认识到,作为一名实地工作者,不能只想着去迎合这个地区的其他人,还必须保持自尊心。如果一名参与观察者发现自己在从事他以前曾经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那么他就有可能会自问,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出现过错误吗?当然有。而这也正是其值得阅读的原因中之一。我们了解他人的研究过程,明白其观念的转变,知道他犯了什么错误。这些东西都能够成为他人用以借鉴的存在。更何况,作者所关注的对象,在我看来,更像是时代的伤痕。人类社会虽然历史不久,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已经显得十分漫长,但是它却还是存在诸多龌龊的事物。身为一个社会学家,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去探寻其中的肌理,无疑是有价值的。在面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时候,放下原有的研究方法惯性,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寻找答案,更是值得喝彩的事情。当作者走进社区,将其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从作者的视角去发现这个独特的小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在我们的主流生活之外,那些边缘人,他们是怎么在这个社会里存在下来的。他们跟主流社会之间的联系又是怎么样进行的呢。本书的原名《gang leader for a day》,意思就是“黑帮老大的一天”。书中的一个黑帮中层,J.T.,是帮助作者进入社区的一把钥匙。有一回,作者觉得当黑帮老大非常简答,每天不过是到处游玩。于是乎,J.T便提出说让作者来尝试一天。书名由来大抵如此。只是我在这里要提到的是J.T,当然不是“剧透”其中的个中关系,而是说J.T一开始是以为作者进入社区研究,是想要为J.T写一本传记。当然,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此,然而当作者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想说,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本书也差不多算是J.T的一本传记了。如果这是一本小说的话,J.T无疑将成为其中的主角。而作者的“我”,不过是作为叙述者存在罢了。
  •     绝大部分城市规划都是为了中产阶级及以上而做的,谁最需要“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根本不是这些人;我们歌颂芝加哥的华丽蜕变,歌颂两位戴利市长的功绩,这里头,有多少是以牺牲贫困者等边缘弱势群体为代价的;城市的黑暗面,公权力雪上加霜,绝望,苦于“如何生存”,这些才是现实;共享发展果实?不可能。强者越强,弱者下辈子再考虑翻身吧,权利与利益之上,从不会有你的话语权;至于城市发展这个议题,无力感越来越强烈,能做些什么呢,除非你在顶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20160412##Kindle#学术周边,比较通俗,缺少翔实的文件支撑。现阶段有更多的渠道,电视剧、电影以及文章等去了解美国底层生活和政治纠葛,文章里有些内容也见怪不怪。了解下作者的视角也是个不错的出发点。
  •     超好看 JT 贝利女士 梅女士 一百块 警察 妓女 每个人都带着故事 也讲故事 作者不遗余力地观察 机智地互动 可贵的是在记录的当下不忘及时作出反思 不管是对自己行动的 还是对社会学田调方法本身的 这构成了工作笔记本身的重要部分 读着读着想起四川的袍哥 到尾声的时候 已经十分感动了 :当我走在距离芝加哥十分遥远的街道上,在巴黎的混乱的郊区或是纽约黑人区的某处,与人们厮混或聆听人们的故事时,我仍然能够听到JT的声音。(想想近年来国内大媒体跟风做黑帮题材的非虚构文章 简直难看)(顺便嘲笑张彤禾 什么叫深入)
  •     现实社会永远比小说精彩
  •     读了一半。最初的打破学院派的惊叹之后,越读越像小说,不如去读他的论文,仅此而已。
  •     2016.10 个人不太喜欢译制片一样的对白翻译,但是本书对美国下等社会的纪实难能可贵。
  •     门外汉喜欢这样的作品!作者运气真好,都怪黑帮老大太有文化了:p 想念芝加哥...
  •     素德在黑帮吃瓜的笔记,有趣有料,显示了一个社会学博士的探索、思考与成长。
  •     第261本。值得一看,全方位了解美国底层现实。
  •     Eye-talian 眼大利人 虽然这书的翻译让我宁愿看原版 但是这个词太搞笑了 做社会研究介入调查对象是一件很矛盾很痛苦的事情 哪怕是不做研究 介入到另一个阶层的生活也会让人产生撕裂感 持续这个过程需要很强的意志力
  •     可讀性高的黑幫經濟學
  •     我觉得作者非常坦诚,特别坦诚,他从没有掩饰自己接触穷困黑人族群的目的,他翔实地记录了整个过程。这本书揭露出来的黑人生存现状应该是真实的,虽然它不乏小说组织结构的用心。
  •     本书对黑帮的写实很精彩之外。有一点容易忽视之处值得注意,社会工作者在美国同样是体制的维护者。真正的有问题的人一定是躲着社会工作者的。当然这并非书中的重点。
  •     拥有清晰规范的常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城中城——里面的人在生活的边缘挣扎,他们进行最原始的价值交换,也发展出一种平衡。常规社会中的很多功能单位在此小世界中被替换成其它形式,黑帮绝对拥有维稳的功能;’当地的警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更不可能铲除犯罪团伙,因为空缺必然马上被填补;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睁只眼闭只眼,在可控的范围内容许他们犯罪(法律意义上)。 他们窝藏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如果这样的“城中城”不会对常规社会中人类生活造成明显侵蚀(污染),那么他们不会引起注意。如果将这样的小社会直接从世界上删除,有多少人真的在意?我想,不管删除还是改造,本质并不会改变,类似的小社会会再次出现,这是系统本身的问题。不管你是何种信仰,不管你相不相信,这种形式必须存在,也必然存在。
  •     第一遍读的很简略,确实是纪实,但是我觉得从中窥见什么东西。
  •     我不是象牙塔的学者 我是你,我成为了你。 没有居高临下的评论,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建议。 因为我是你,我体会你的生长,感知你的存在,于我而言是生存蕴含的欢愉和无奈。
  •     一直出现在自己举例会用到的例子里的书,总算是完整看完了。莫名觉得和《文化、权力与国家》有相似的地方。简单地用白人并不能够了解黑帮本身运行的逻辑和他们的生活,似乎是一个太过简单的概括。相比于杨老师讲起的故事总觉得这里还欠缺了点什么。另一个点是,调查者身份的变化由于黑帮的背景而成为了一个更尖锐的矛盾,不断从自己的研究中抽身出来观察这个研究带来的困难,也是以第一视角写的这本访谈日志里最有趣的东西了。
  •     本学期看了好几本关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书,在家看着挺有意思的,让我去干这活就算了。
  •     社会学的研究深入到所研究的群体当中,一起生活,可谓是最便捷的研究手段。纪实的一本书,行文有趣,是了解美国贫穷黑人以及城市结构的一本好书。
  •     过誉
  •     关于权力代理人在制度化程度低的社会环境下的利与弊的解读有点像张鹂写浙江村的那本书 常年生活在制度化程度一直就不高而更倾向于用人情解决问题的环境下大概也更容易理解作者原本持有的制度幻想的荒谬之处/生动易读 文中角色的起落更是令人唏嘘
  •     主要讲述了作者深入城市贫民尤其是黑人聚居区的经历。 观察细腻、记录翔实,描写十分生动到位,可读性和可信性很强。 阅读后让我有种感觉:无论是中国外国、哪个阶层,有些生存秩序都是类似的。
  •     实证研究的老师说安全很重要要保护好自己,可是风险有的时候是必要且有意义的吧,不过作者也的确是运气好啊要不是这个老大估计很难做下去吧...豆瓣好多说译得不好,哪里有,尤其是开头非常好啊。读到结尾处有些为两人的关系而感动。表白飞宇~
  •     认真学习了90年代初芝加哥黑市毒品市场和帮派管理的种种,女权方面的那个角度给的案例典型而有趣,社会学家的客观加上素德本人融入式的田野考察,扩充了读者狭隘的社会认识角度。这本看的很慢,因为上下班路程变短了。
  •     略有给美帝洗地的嫌疑:黑帮竟然会被一个旧城改造政策冲击的七零八落,呵呵。不过故事本身很精彩。
  •     研究者如何在调查中保持自己的身份呢
  •     16年内读完的。应该归类为社会调查随笔,作为了解研究者研究过程的素材还是可以的,但远远不是一本严肃的社会学研究成果。
  •     3星半?故事讲的不错,但在读的时候作者这个人总给我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比如功利心有点重,对其中的人物有时还是让我觉得有点内心深处的孤离和泠漠...同时不造说作者造假的传言到底是怎样的....
  •     扣掉的一颗星是翻译!简直了,看着中文仿佛看到了英文原文……
  •     绝大部分城市规划都是为了中产阶级及以上而做的,谁最需要“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根本不是这些人;我们歌颂芝加哥的华丽蜕变,歌颂两位戴利市长的功绩,这里头,有多少是以牺牲贫困者等边缘弱势群体为代价的;城市的黑暗面,公权力雪上加霜,绝望,苦于“如何生存”,这些才是现实;共享发展果实?不可能。强者越强,弱者下辈子再考虑翻身吧,权利与利益之上,从不会有你的话语权;至于城市发展这个议题,无力感越来越强烈,能做些什么呢,除非你在顶端。
  •     这是一本读的时候觉得太平凡太罗嗦的书 但读完后会感觉到 它的确内容丰富 虽然不深入但涉及面还是很广的
  •     这跟书很强,很有意思,让我暂时忘记浅薄的痛苦。
  •     这和黑帮老大的一天有啥差别
  •     这是作者博士论文的衍生品,不是严格的民族志作品。细致了解要看作者的American project
  •     其实读到一半才进入状态,觉得作者这种目的性极强,能够和各种鱼龙混杂的人打交道,并深入生活到一个完全不同世界去的人,既危险又有趣,但是最后好像也并改不了命运这种玄妙的东西啊。
  •     这不是田野调查,是田野调查时的日记。没理论,没结论,没思考。作为学术书籍缺乏深度,作为纪实文学缺乏情节。浪费时间。一星送给作者的勇气。
  •     出了这本书以后,作者会不会被司法部检察官或联邦警察盯上啊……
  •     没有被尊重的世界,法律之外的生态,有人蝇营狗苟,有人奸诈贪心,也还有人渴望走出贫困黑人区,还有人在困窘之下尽力行善,其实都是小市民,但是世界没有给他们尊严和机会,没有前途的日子确实太过可怕。
  •     还蛮有意思的 感觉社会学家好酷啊
  •     书好 孙老师翻得真好
  •     没想到社会学调查能写的这么精彩,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刷新了我对贫民窟这一复杂的社会构成浅薄的认识。有时候规划师们的中产思维定式往往将一个成熟的街区彻底瓦解,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陷入更糟的状况。
  •     看着看着就会想起火线,感觉更像一个故事剧本吧
  •     美国学者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可读性很强,很有趣。
  •     如果只是一本小说,我想我会给四星,如果归类到纪实文学,它又混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感受。但是这是一篇(本)社会学博士论文。
  •     翻译之顺畅、之引人入胜为这本书至少增分1颗星。就书本身而言,生动还原了芝加哥黑人聚集地(所谓“计划区”的城中城)中的黑人们的怕与爱。那些几乎完全脱离于美国主流社会秩序之外的生活,自成系统,自圆其说。帮派、毒品、腐败的横行在这里的黑人眼中有危险、有烦恼,但并不比外面的世界更善或更恶。只是当他们偶尔又必然地与外界碰撞时,会激起更刺激夺目的火花。作者的职业伦理问题似乎是个隐忧,那是另一件事情。
  •     学术包装之下,一个不那么精彩的黑帮剧剧本。。。。
  •     gang leader In a day~~~书中故事发生的那些福利楼房后来因政策变迁被拆掉了,这一政策变化又被economists拿去做了一堆labor的研究~~~
  •     到最后还是被作者与黑帮老大的友谊感动了,深深迷恋于作者笔下罗伯特·泰勒里充满生气的租户群体。的确是不拘一格的民族志,比起那些教条主义的结论,这样的描述无疑更能感动人。作者为了研究深入黑帮区6年,国内的研究生博士生能做到的寥寥无几,这大概就是国内外的差距吧
  •     翻译太烂,fuck you直接翻译成干你是搞毛啊
  •     像小说一样的纪实文学,我本来想读社会学报告的。
  •     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