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朋党史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547309895
作者:朱子彦
页数:593页

内容概要

朱子彦,1948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湖州。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出版相关著作《朋党政治研究》、《中国皇帝制度》、《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皇权的异化:垂帘听政制度》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言 朋党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一 何谓朋党
二 各类朋党素描
三 血缘和地缘——群体结合的凝聚力
四 南北士大夫集团的对峙与抗衡
五 结党贪污,败坏吏治
六 “朋党兴,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
第一章 从萌芽到成形
一 朋党的滥觞与形成
二 卿族集团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 先秦诸子论朋党
第二章 东汉党锢之祸与清议运动
一 东汉选官制度
二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党争:党锢之祸
三 东汉末年的清议运动——月旦评
第三章汉魏晋鼎革与三国党争
一 汝颍卿相与谯沛将帅
二 孙吴的地域集团与立嗣之争
三 孟达反覆与诸葛亮北伐之失
——兼论蜀汉政权内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
第四章
两晋党争与士族势力的盛衰
一 晋武帝与西晋王朝的党争
二 世家大族与门阀政治
三 个案研究:桓氏集团之兴亡
第五章 唐代朋党面面观
一 宰相与朋党
二 皇权与相权之争——以废王立武事件为中心
三 唐代科举制和牛李党争
四 李商隐——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第六章 宋人朋党观与北宋的新旧党争
一 君子有党论
二 庆历新政与庆历党争
三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探析
四 元祐更化和新旧党争的异化
第七章 胡蓝党案与明人论朋党
一 明代君主专制与胡蓝党案
二 明人论朋党
第八章 明朝中枢机构的党争
一 明代的内阁与党争
二 以卑临尊:明代的科道官与党争
第九章 明清之际的“小东林”——复社
一 复社成员与复社组织
二 复社与晚明科举
三 复社的政治活动
四 复社的结局
第十章 禁而不绝的清代党争
一 《御制朋党论》
二 官吏回避制度与制约宦官
三 康熙雍正朝的朋党案
四 帝党与后党的斗争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朋党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剖析重要朝代的重要党争,把握不同朝代党争的特征、特质,力图凸现中国古代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它按照历史顺序,以朋党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较高的可读性。是目前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中国朋党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


 中国朋党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朋党之争与官场“朋友圈”“你有圈子,我有圈子,大家竞相找圈子、入圈子、织圈子,把人际关系搞得越来越庸俗。一些干部甚至因此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总书记所讲的圈子与古代的“朋党”颇有“血缘”关系。朋党,滥觞于夏商周,历经唐汉,下逮明清,始终盛而不衰,“时空跨度之长,几乎与整个古代社会相始终。”在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看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史就是一部朋党史。他的《中国朋党史》一书,按照历史顺序,以朋党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剖析重要朝代的重要党争,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朋党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以把握不同朝代党争的特征、特质,以为当下政治经济改革及反腐败提供镜鉴。朋党是统治阶级内部具有不同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政治集团。利害冲突、政见分歧、地域偏见、亲缘关系、人身依附、门第观念等都可以成为朋党的起因。朋党以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垄断仕途、独占各项政治经济权益为目的,以党同伐异为特征,以打击、残害政敌为其实现目标的手段。朱子彦认为,朋党和党争,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争的无非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意气之争,并没有什么固定阵线和道德原则,即所谓“朋党兴,而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朋党”之害,欧阳修在奏章《朋党论》中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分析。“朋党之论一起,必与国运相始终,迄于败亡者。以聪明伟杰之士为世所推,必以党目之。于是精神智术,俱用之相顾相防,而国事坐误,不暇顾也。”所以,在历史上,不乏清流之士试图通过变法革故鼎新。但是,“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朋党之害甚于个体贪腐之罪,是典型的政治腐败。朋党之分歧也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异,而其核心是争权夺利。朋党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下的一种特殊的官场现象。朱子彦认为,朋党与“政党”、“会党”的性质迥然有别。在《中国朋党史》一书中,他不但厘定了朋党与政党、会党的界限和区别,还客观地评价了朋党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他认为,因变法改革而导致的党争(像吴起、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及晚清康有为与梁启超领导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不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党争大相径庭,还推动力社会历史的进步。所以,对朋党,“应给予适当的正确评价”,而不宜一概抹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朋党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是东汉的党锢之祸,还是明末的东林、复社与阉党之争,所争的仍然是权力。所以,“朋党的特征,就是门户之上,党同伐异……并无君子与小人之分。”朋党不是民间组织,它的主体是官僚。“牛李党争”四十年,朝政大权落入藩镇手中,唐王朝走上了灭亡之路。所谓“宋朋党之祸,虽极于元佑、绍圣以后,而实滥觞于仁、英二朝。其开之者,则仁宗时范(仲淹)、吕(夷简)之争。”梁启超认为,“宋之朋党,无所谓君子小人,纯是士大夫各争意气以相倾轧。”明朝“朋党”亦烈,明初洪武年间即有淮西与浙东之争;至天启年间,爆发的东林党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所以,有作为的统治者都会积极打击朋党。以古鉴今,当前干部的“圈子”,与封建社会的“朋党”可谓一脉相承,两者不但手段、取向一致,危害也相当,结成的团团伙伙、帮帮派派,无一不是进行利益交换的腐败集团?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探究“朋党”的根源,是要解决政治生态中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现象。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从一个朋党到另一个朋党,这种腐败共同体所犯之罪要远甚于个体贪腐之罪。也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这里的“团团伙伙”、“帮帮派派”就是“朋党”的一种形式。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派反对另一派,最阴险的手段,莫过于指控对方结成朋党。而倘若任由官员肆意结交朋党,其结果必然会“劣币驱逐良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朋党史》所记述的故事,非常值得警醒和借鉴。清除官场的“朋党”,既是反腐倡廉之必选项,也是稳固民族复兴之基础。------------------------------------------------------------------------------------------------------原创稿件,反对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以及自媒体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不署名的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qq:472176745)索取修改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
  •     这部《中国朋党史》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朋党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是我读过的有关研究朋党著作中,资料最为丰富,阐述最为透彻全面的,说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中国朋党的集大成之作,是一点不夸张的。这部中国朋党史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叙述的:从先秦谈、东汉谈到三国、两晋;从唐、宋谈到明、清。凡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党争事件,诸如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唐朝时期的牛李党争、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明朝时期的东林党等等,可以说历代史家关注的历代党争,这本书都是有所论述的,而且都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当然跟那些断代的党争史学著作,这本书不得不概括地进行论述,不然的话,篇幅实在太大的,光是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或是明朝时期的东林党,就完全可以单独撰写成一部几十万的专著。这部书的一大亮点是对中国的朋党现象进行了宏观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朋党阐产生的原因,历史上各类党争的特点、类型及其规律,凸现出中国古代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在这本书的长篇导论中,作者对朋党的本质作了宏观层面的分析,指出朋党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朋党和人们熟悉的政治集团、宗派、帮派、山头、团伙、圈子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大多数党争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意气之争,没有什么固定阵线、道德原则可言,即所谓“朋党兴,而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将孰从而正之哉?邪正无定从,离合无恒势,欲为伸其是,拙其非,画一是非以正人之趋向,智弗能知,勇弗能断。” 朋党和现代的政党也是不一样的。朋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团体,而且不具有合法性。在作者看来,朋党只是统治阶级内部具有不同政治背景和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政治集团。朋党以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垄断仕途、独占各项政治经济权益为目的,以党同伐异为特征,以打击、残害政敌为其实现目标的手段。正因如此,朋党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但从来没有人敢公开提出纲领、发表宣言,打出朋党的旗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朋党史折射了一部官僚政治史。这部研究中国朋党史的扛鼎之作值得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朋党对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此深远,至今不绝,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这部简明的朋党史,为我们了解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了解朋党的滥觞、发展、演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力,提供了一条通道。详实的史料,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赋予这部历史著作丰厚的底蕴。但是,过于注重史料的梳理,也限制了更加开阔的历史和政治学分析。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研究观点新颖
  •     很见功力的一本著作。
  •     朋党研究的大成,虽无标新立异的论断,却也前后通达内容详尽,可以一观
  •     感觉书还是太浅了,许多东西没有讲清楚。
  •     三星半 ,五百页居然看完了 这个主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书里梳理了比较重大的几个朝代的党争,把某些事件同其联系起来,角度上还是很有趣的,但感觉本书并没有太精彩,似乎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不少关于朋党及历史素材都有点老生常谈或者说不够深入? 当然我自己也讲不清楚这样一个复杂的话题。
  •     研究中国朋党史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史料扎实,研究深入,通过朋党史的考察可以管窥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很棒的一本书!
  •     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种早熟的状态,朋党对政治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朱教授的这部力作,很清楚的阐释了中国朋党的历史,特别是具体的分析了几个朝代的重要党争,对理解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了很大帮助,其实说实话,对理解当下中国政治的复杂性也有很大帮助。总之,朱老师的这部大作我相信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阅读他
  •     朋党,作为有别于近代政党的独特存在,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其作用,又往往是消极的,至少从作者的描述中,读者看到的,是“结党营私”。但凡为私利,则难言其进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朋党的相互倾轧中,反而看到帝权的困扰。朋党划分的依据,显示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朴素经验。地缘、亲缘、学派,等等,凡此种种,莫过于“利益”二字。小人逐利,则往往失利。北宋新旧党争的发起者,立场是为公,不纯粹为己,恪守道德,不卑鄙。而后来者,反对一切敌人肯定的,终使社会陷入动荡。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开始对现代民主失望:共和党、民主党,更少的共识,意味着更低下的效率、更激烈的冲突。这是民主之殇。作者顽固的阶级史观,读来自不快意。
  •     很不错的书,读过之后让人收获很多~
  •     观点新颖
  •     以历史年代为经,以朋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发生机制为纬,全方位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朋党现象的一本政治史专著。本书点面结合,既有通史性质的历代朋党状况概述,也有专题性质的个案深入研究,更有纵论朋党现象的导言统领全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推荐读
  •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一本好书
  •     虽然跨度极大,但只截取历史上若干最激烈,也最著名的政治斗争,宛若教科书式的解读,可以让人详细的了解斗争复杂的人际关系,背景因素,是本政治史的入门好读物。缺憾即如作者自己所说,只有东汉魏晋和明史是其所长,其他的党争写得就没有那么深刻,同时因是普及读物,故观点上并无多少新颖之处。
  •     本书271页原文似乎有处谬误:“牛党的牛僧孺,本为寒门子弟,伪托隋朝吏部尚书牛仙客之后。实则,牛僧孺出身胥吏,’少孤贫’,玄宗时虽贵为宰相,但连庶族出身的张九龄也瞧不起他”。应当是“伪托隋朝吏部尚书牛弘之后……”“牛仙客出身胥吏,’少孤贫’,玄宗时虽贵为宰相……” 作者是不是把牛弘、牛仙客搞混了。
  •     内容还是相对翔实的,主观性也确实有一些,但毕竟是史书。
  •     275
  •     不错的综述
  •     书还可以,但是作者太掉书包了。全篇的文言文
  •     对系统地进行中国历史中朋党的学习非常实用,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
  •     以历史年代为经,以朋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发生机制为纬,全方位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朋党现象的一本政治史专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朋党现象是中国古代政治史当中的关键词和重要特征,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演化的核心线索。本书点面结合,既有通史性质的历代朋党状况概述,也有专题性质的个案深入研究,更有纵论朋党现象的导言统领全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想要系统了解中国朋党发展历史不可错过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