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100103763
作者:[日]松田武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松田武,1945年生,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大阪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教授,专攻美国历史、美国对外关系史和日美关系史。主要著作有《霸权国家与世界体系》(合编)(2002年)、《现代美国外交》(编著)(2005年)等。

书籍目录

序言
前言
鸣谢
序章
第一章 作为美国文化攻势的占领改革
第二章 冷战、“相反路线”、国家主义的兴起
第三章 “软和平”与“相称的地位”
第四章 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在东京——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帝国主义
第五章 《美日文化关系报告书》——对抗共产主义的威胁
第六章 对日本知识分子的文化攻势
第七章 将日本人变成亲美派_1950年度东京大学美国研究研讨会
第八章 分权还是对抗?——京都美国研究研讨会
第九章 有名无实的民主主义
结论
附录A 日美关系史谱系
附录B 京都美国研究研讨会客座教授名单
附录C 东京大学一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研讨会客座教授名单
注释
索引

作者简介

从1945年至1952年,美国对日本实行了长达6年零8个月的占领。在美国人看来——甚至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也这样认为——美国的对日占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在占领结束后,日本实现了民主主义、经济繁荣并且其军事力量得到了抑制。美国也因此为他们在战败国日本推行并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打上“成功”的标签。甚至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对日占领仍然会被当作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出现在美国的政治宣传中。
但是松田教授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段历史。他专注于美国的文化政策领域,试图探寻“占领”留下的种种隐形遗产。通过搜集、梳理大量珍贵的史料以及后续的解密档案,作者挖掘出了一系列令人不太愉快的事实:二战结束后六十多年来的日美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友好、健全的两国关系,有着超强民族自尊心的日本实际上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对美国的半永久性依存,而这一切均源自于美国在日本推行的文化政策。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日本政治中常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些政治家一面竭力扩大国家权力,并不顾邻国及国内的反对声浪作出修宪、参拜靖国神社等种种强硬举措,宣称日本也要成为正常国家;但另一面,他们却又都不约而同地强化美日同盟,以致美国稍示“失望”,便已足够让他们紧张不已。这其中的吊诡在于:日本之所以不能算“正常国家”,原因正在于它对美国的深层依附结构关系(田中派元老后藤田正晴在2003年便曾说过,日本已沦为美国的“附属国”[zokkoku]),但口口声声说要摆脱这种状态,实现“正常国家化”(或“普通国家化”)的日本政治家们,却反倒更进一步倒向美国的怀抱,仿佛只要美日同盟牢固,全世界的反对都不成问题——这种心态本身,正是日本对美结构性依存的生动体现。政治词汇常带有迷惑人的意味。“同盟”一词便是如此:它乍看似乎意指双方平等结盟,但现实政治中则实为鲜见。正如2001年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对澳大利亚人明讲的那样,“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愿意为保卫美国而捐躯。这就是联盟的含义。”在美日关系中,这样的不对等甚至更大,这不仅有当年日本战败的原因,还有种族上的因素。涩泽尚子在《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一书中证明:美国将日本视为未成年人、艺伎的想像中,包含着种族主义的优越感,使两者的关系在起初便建立在不对等的基础之上。日本对美国的依存,最直接的根源无疑是那次战败。在战败之前,美国乃是日本的敌国,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美英鬼畜”,美国文化对日本人也并无吸引力。据常任侠回忆,在二战前夕,日本的电影院里很少有美国片,“不像中国十之八九是美国片;在日本则欧洲英、法、德的片子也颇多”,那时的日本所醉心的其实是西欧文化,尤其是英德。传统上,日本人向来认为美国只是个暴发户式的物质主义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不足挂齿;直到战后初期,在日本基本没有美国文学的译著,英语只是选修课,美国以及美国文化几乎无人知晓。因此,对美国人来说,战后日本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重塑日本国民对美国的认识,强化交流,以促成其对美国及美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优越性的认识,没有这种认同,则美国对日本的软实力从何谈起?概言之,美国的使命是驯化日本,使这个“拥有燃烧着特殊能量和野心的少年”(美国银行家G.K.Weeks 1919年语)能成为自己的小伙伴,而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日本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少年管教所”的问题学生,而美国则应耐心教导这个幼稚、冲动、危险、不成熟的民族,在美国这个传教士的引导下走向文明。显然,美国的战略极其成功。战后日本实现了民主主义、经济繁荣和抑制军事力发展这三大目标,这三者均有助于美国的战略目标:一个民主、繁荣但没有威胁的小伙伴,将是美国的“资产”而非“负担”。战后在长达近七年的时间里,日本是一个被占领国家,没有国家主权也没有外交关系,实质上是盟军总司令部(GHQ)的殖民地,美国人得以全面推行其战略。约翰•道尔的著作《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曾非常令人信服地证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改革者本身就是殖民地的总督……虽然征服者鼓吹民主,事实上他们却依仗律令行事……他们傲慢自大,而且令人羡慕地没有自我质疑的烦恼。”无疑,那时的美日文化交流——即美国软实力的载体——本质上从属于这一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这一点之所以重要,还不仅在于对日本产生吸引力,也是出于抵制苏联的影响力。在战后初期,日本国民精神上的真空状态使许多国民感到迷惘,这既使日本人毫不抗拒地接受了美国制度(“只要是从美国引进的东西,日本便什么都想拥有、什么都想买”),但也可能会被另一种竞争性体制所吸引。1955年,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在访日后曾说:“既不能造成支配他们或者强迫他们的印象,又要让日本国民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答案是现成的:通过文化输出来将日本美国化。这首先需要将美国大量的文化产品翻译给日本人,不如此则无法将美国体系的优越性展现给日本国民。来自美国的漫画与好莱坞电影,对日本国民的美国想像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何以能成功?除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之外,有一点值得指出:美国在推行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了日本原有的社会结构与心理。占领当局有意不去触动日本原有的社会结构,保留其部分传统遗产,例如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和服从权威的意识,这样,诸多美日文化交流举措得以自上而下地顺利推行。它也利用了日本人自认比亚洲邻国优越的国民心理,尤其是对俄国自近代以来便怀有的恐惧与不信任感,阻止日本人的战争暴行记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日本塑造成一种独特文化模式,暗示其根深蒂固的非亚洲性,这样,“一个在心理上疏远亚洲的日本从来没想过要加入亚洲大家庭,而是选择和美国绑在一起”(Gavan McCormack《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事实上,英国和以色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它们在战后都极端亲美,而与自己所属地区的邻国摩擦不断,Ian Bremmer将之称为“三角帆三国”(JIBs),认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心理上与本地区疏远,而无法发挥建设性作用。虽然每到日本政治家不顾邻国“感情受伤害”而做出种种出格举动时,国人(以及韩国人)常会愤慨并担忧“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但这种仅触及表面的直接感受常常未能意识到:日本政治中的这种种表现,几乎都可追溯到美国对日本的战后安排,其谜底仍在日本对美国的结构性依存之中。不管日本政治家是高喊睦邻友好还是修宪扩军,他们无人能摆脱美国在早先给日本穿上的紧身衣,反倒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日本与邻国越发疏远而更紧靠美国,直到美国感觉这过分的忠诚不符合自己利益。松田武在分析中也已意识到,美国对日的软实力,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结果:它往往既促进了繁荣,又使日本制度中某些原有的问题进一步固化和恶化,并“培养了众多永远也无法摆脱依赖性的心理结构的日本研究者”——其实何止是学者如此,日本的政治家及国民,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如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松田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美国软实力的依存:他在序言中便已说明,他的独立思考极大地得益于在威斯康星大学的经历,即“从别的视角来思考(think otherwise)”的“威斯康星精神”,“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我的血液之中了”。虽然他批评一些学者“丧失了作为日本研究者的主体性”,但他本人的“独立灵魂”却也美国文化教导的结果,甚至“软实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美国学者提出来的。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如果美国缺乏对日软实力,那两国关系将如何演变?答案恐怕是相当不乐观的。在这方面,冷战时代的苏联可被视为一个失败的案例:苏联虽将东欧牢牢把握在手中,必要时不惜展示自己的肌肉(硬实力),但它却长期无法铸造牢固的文化认同,因为在东德、波兰、捷克等“附庸国”的心目中,苏联这个老大哥的文化并无优越性可言,甚至还不如自己,更不用说跟西欧、美国相比了。事实上,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看法,中苏分裂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中国人深信自己在文化上比苏联更优秀。这种文化上的低劣感,一直以来是俄国控制势力范围时最大的弱点之一。当然,“软实力”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战后日本的首相,如不能得到美国支持,是没有一任能做得长久的。这种“不应做我不喜欢的事”的“软实力”实有“硬实力”为基础的。松田武的著作主要讨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认同感,但这些自离不开政治等更根本的领域。在我看来,日本这种“半永久性依存”还有更深远的原因:同是战败,日本对美国的依存心态为何比德国强烈得多?原因大概是:和四大国分片占领德国不同,美国在战后是单独占领日本,在战后的地缘结构中,德国是多边框架,而日本却是单边对美,那种特殊的依赖感更强。此外,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典型的投机主义国家,几乎每次都与国际政治中的最强者结盟:先是英国,然后是纳粹德国,之后是美国。这种心态更往前推,则是在东亚的华夷秩序下的边缘化状态——日本学者内田树将之称为“边民性格”,即一种自认偏离主流而边缘化、“自己不具备从零创造制度的无能的自觉”。实际上,日本在战后对美国一边倒的架势,与公元663年白村江之战后日本全面吸收唐朝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当时唐朝的“软实力”是日本人自己主动吸收的罢了。美日同盟,对日本而言,只是新的“华夷秩序”,是自己早已熟悉的结构。松田武在讨论中,处处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半永久性依存”或“依附”是不正常的、不好的,但或许对日本民族的“边民性格”来说,其潜意识里真正想的乃是:如何利用这种依存结构,使自己所能得到的好处最大化。勘误:p.94:明治时期日本的指导者在蔑视其他亚洲人的同时,对苏联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明治时期1911年结束,当时苏联尚未成立,应作“俄国”p.205:华盛顿海军军缩会议:军缩应作“裁军”p.275:民治时期:应作“明治”p.350:1963年罗伊•霍华德与斯大林会面时:按斯大林1953年已去世,此处必有误,或系1953年?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是为了比较学习,比如Japan impact on Taiwan, US. impact on Taiwan..有些测量和观察指标挺好,值得学习。但为什么总感觉读完有股浓浓的立场的味道?
  •     更像是论文,不能看做常规读物。
  •     选题很好,但论述仍显不足。
  •     整书不断歌颂美国如何如何“驯化”日本,但忽略日本国民对强权的向往,大美利坚几乎是当时唯一选择~天时地利人和。本书主题非常偏狭,洋洋洒洒不如毛主席一文将大中国分析得透亮
  •     有不少史料,但并未强有力地包裹支持作者的论点
  •     惠景 15.6.27 展现了二战后美帝在日本的独裁殖民历史
  •     挺扎实的,但章节之间比较分散,切片式研究多。作者不停地在抨击日本的国民性和旧制度,让我看得很尴尬 经济和日共部分都挺有用的
  •     与苏联相比,美国的文化侵略的确高人一筹。民间的组织、文化的交流、以先进的理念征服上层思想,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让日本自愿成为麾下一枚棋子。不过,整体书读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遗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