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久落花多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49556628
作者:杨葵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杨葵,1968年出生。
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写作。
作品有《过得去》《东榔头》《西棒槌》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写作流行病
一份书账
一本残书老书
不再淘旧书
写信
编辑部故事
编书之乐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与《护生画集》有缘
读书会是场误会
干吗要读那么快
遵命创作
去扬州,读欧阳修
顾随与木心
王国维身后事
掌故•读书
学佛与老师
嫁给革命的中国
绝响
复杂的历史
历史研究中的世界观与人心曲直
回到卢作孚
理想主义有没有最后空间
阴性阅读 阳性写作
母女书
大日坛城
都云作者痴
飞越疯人院
闲话塞林格
福尔摩斯与稿酬
听琴
六月六日
胡同夜,拍电影
需持戒
食与酒
在寺庙吃
护国寺
即景二则
变老的细节
同学不少年
上班第一天
在简单中旅行
首映式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的随笔汇编,大体围绕写作、读书以及日常生活等题目展开。聊写作:不谈怎么写才好,单聊聊怎么写不好,从高头讲章到微博微信,有的放矢,弹不虚发。谈读书: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读书原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但作者由读新书到读旧书、由爱逛旧书铺到兴趣缺缺……种种体悟,千般滋味,让人心有戚戚。记心情:比之读书,生活感受更为私密,但亦有大众化的一面,如学古琴、喝普洱,早已从小众变为大俗之事,潮流的变化叫人目瞪口呆,如何守住身内方寸之地不致沦陷,已成我人每日必修的功课。本书所述,或可谓闲言碎语,然而由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世道与人心之变,之不可捉摸,在在引人回味。封面及插图,由“老树画画”绘制。


 坐久落花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恰巧出现在我为写作犯难的时候。看过14年读库中杨葵的文章《一份书帐》,文风干净利落,书帐上的字迹清爽好看,就对杨葵很有好感。拿到这本书时,如饥似渴地读了,细细密密地在书中写旁批。《写作流行病》是书中的一篇长文,集结了杨葵多年编辑、读书、写作的经验,可谓句句在理,正中时弊。此外的篇章里,杨葵写的多是对书的情话:重读书帐、淘旧书、编书之乐、与书重逢、书评、第一份与书有关的工作,等等,看得我这个爱书人十分过瘾。最后他才辟出一小块地方来写其他的人生事儿。酣畅淋漓地阅读,投入地学习,与作者对话,解决书中每处疑问。如此一来,才能把一本书明白得透透的,这样的阅读是极为享受的。时隔半月,抄录几句旁批,以现当时情境:“这篇写得太好!……不划了,划满了。”《听琴》“杨葵写东西还蛮讲究的。……啊,场景真好,意境真好,余味无穷。”《胡同夜,拍电影》“‘突然有人登高振臂:兄弟姐妹们,将来有一天,遇到八九届学生讨饭到家门口,给口热乎的!’——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好!”《同学不少年》“写旧事,沉淀过,不浮躁,明明净净,真好看。”《上班第一天》附上《写作流行病》的手写笔记:http://www.douban.com/note/475191775/
  •     一书一世界文/huang微信公众号/threecobbers微信鬼脚七写了一篇《偷时间的贼》,内容不详述,有兴趣的可以微信搜索,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打脸,接连他的前几篇文章,我已经开始减少手机app,慢慢减少注意力的发散。这是启动小黑屋写作软件的第一篇文章。封面今天清晨醒来,把借来的六本书的第二本《坐久落花多》读完,作者杨葵。在2012年的深圳书城有过一面之缘,那时是柴静的《看见》新书发布会,杨葵作为嘉宾,印象就是人高马大,其人不详。读罢本书,发现此人读书可谓破万卷了,江苏淮阴人,写字平淡,典故巨多,点评细致精准,令我敬佩不已。这本书在上周读了开篇,就停下了,在新的一周,决定刷完这本书。不过还得强制自己输出这本书的读后整体感觉,因为读完的感觉才最贴近这本书。本书是作者的第六本文集,闲闲散散,不事雕琢,书中插画是现在微博上火的一塌糊涂的@老树画画 的作品。平淡冲和的文字加上老树的插画,读来让人心生午后阳光的惬意,日子仿佛在耳边晃悠,没走远,却又一步三回头,耳鬓厮磨。这本书令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1、文字平和或者说絮絮叨叨。侧面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絮絮叨叨的人能让人看,能让人把书看完,也表明话语的趣味。信手拈来的典故趣事,往事纷纷入手来,亦如流水亦如风。作者也在文章提到了对于快速阅读以及各种标题党泛滥的批评,无耐心各种现象的反思,提到了多用比喻排比的流水文章,适于现在的碎片和速读。一句话拆碎了,再跺几脚才能让人彻底的接受。2、晒书帐,师承鲁迅。学习鲁迅记叙自己每年每月的购书记录,内容包括书名,册数,单价,购书地点,出版社。回首十年二十年,自己的阅读趣味一览无余,更为可贵的每月的购书金额统计看起来像是金钱的贬值速度。真的是不求一日速成,但求一日有一日的精进。这种烂俗的话在这种事例跟前才显得生动形象无比。作者只不过是一个喜欢文字善于记录的人,在其他行业里不善于的记录的人在做着日日精进的事情,也同样的跟着时间同步,这种事情才最让人踏实,生活也越发的贴切。书帐3、这本书看到了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熏陶,也看到了时代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书中提到作者高中时期住校买书上海文艺版《音乐欣赏手册》,当时发行量应该不小,是很多西方古典音乐的启蒙书。我父母家有一册,但我平时住校,还是又买了一本,便于随时查阅作者六八年出生,高中大概在八三年左右,考虑当时的环境,能有此品味和宽松环境的家庭已经不知道要比其他人高到哪里去了。另一个事例是作者和老罗以及老六做新书推介活动时,一个高中孩子提问我觉得作为中学生,我一周上五天课,周六又要上补习班,周日这一天来听一些我喜欢的讲座,我希望可以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一些更实用的东西,不希望听到特别沉重的话题,特别没有用的话题这句话如果和作者买书对比来看,世事变迁,有用没用的含义变化以及趣味的变迁,不是说高低之别,只是社会变迁的佐证。序言4、谈话。如果你觉得圈在一个沉闷不已的社会里令人窒息,不妨读一读这本书,既开拓视野又能获得新知。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又有了很多故事可以给老婆孩子讲述,比如书中提到的王国维及后人的故事,食与酒中提到凉菜比热菜重要,锻炼一篇提到他老婆对他开始锻炼时的微博点评:开始如离弦之箭让人追不上,半圈之后改走路了,之后再没跑过,改快走了。读完,会心一笑。5、关于琐碎的话语,作者提到:小孩子哪来什么腰,这话当年如风过耳,不以为意,时至今日再回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人慢慢变老,身体上的体现是,渐渐清晰的体会到五脏六腑的各个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也剥离的越来越清晰。还有就是一本残书里提到男女之间靠借书还书勾勾搭搭尽享暧昧的失败故事,也充满了趣味。如果生活来全是手机App占据,不如完整的阅读一本书更让人心里获得关于生活的整体感知,一个读书破万卷的人总比在微信后台做尽各种分析之后对你精准营销的人更具有趣味。
  •     http://jb.sznews.com/html/2014-12/21/content_3099758.htm最早读杨葵的书,是《东榔头》、《西棒槌》,薄而小但不落俗套的开本颇适合放在床头,睡前拿起来读三两篇章,仿佛随兴走入经年好友的书房里去,并不高深,也不必避讳诸般窠臼,熟稔而适意。自此,便一厢情愿地和他的文字成了莫逆。之所以常常拿起它们翻读是因为前者比较有意思,能够带动你反思每天碌碌而过的生活;后者则比较有意味,能够引领你对阅读以及相关的一切进行纵深维度的思索。作者杨葵,我是早已慕名了,但是真正读他的文字还是头一回。  读《东榔头》感觉作者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正如他在自序里谦虚地说:“《东榔头》讲过日子。日常生活杂乱无章,东奔西跑,东忙西乱,东倒西歪,总是有很多杂事碎事,无法集中注意力,潜心做大事。”可就是这些杂事碎事被他信手拿来记下,便成就了这本薄小但妙趣横生的小书。可见他真的是个懂得生活,顺应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意趣的行家里手。当然,我所指的顺应是指他能依了生活原本芜杂的脉络,细致、耐心地理出头绪来,这实在是不小的本事。不信,你可以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是否也能如他这般兴味盎然地走过、活过。  杨葵是个聪明、讨巧的人。只这信手拈来的书名就令我这初读者忍不住玩味与欣羡了。也许是因为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缘故,他已熟谙时下读者们的阅读口味,因此,他选择从最生活化的吃入手,各位且看,仅只一个“吃”字,他就从各个角度写了13篇文字之多。当然我有理由相信,收在这本书中的“吃”,恐怕只是他研究的极少的部分。可是,就是这样,也让我们跟着过足了眼瘾。从《她不在,我去吃》中,“我”趁着难得的媳妇上班的日子,尽兴地去吃了自己偏好的俗不可耐的食物开始,您就瞧吧,那些吃的形式、内容、吃之贵、吃之精等等便喜气洋洋地一字排开,等着热情的读者们来检阅了。  之所以对这些文字钟爱有加,是因为它们与时下泛滥的美食专栏的文字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文字即使是最平常的生活元素,内里也蕴含了浓重的精神性。而那些大赚读者眼球的专栏作者们活脱一个个纸上的厨师,他们乐此不疲地把各式菜谱稍事点缀,就充了一个堂皇的门面,端上了专栏这道不再活色生香的文字餐桌。  读《西棒槌》又别有一番意味了。你会发现自己时不常地就被作者感染了。他那干净、利落却又颇具力度的文字很多时候会引发你的共鸣,更多的时候,则引导你对阅读——这项你深爱的纯私人活动进行纵深维度的思考。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要怎样进行有选择的阅读,这实在是一项很考验你的智力和辨析能力的事情。  作者在《作家也结巴》中这样写道:“从前的人,对读书人总是礼敬三分,原因之一是读书人少,物以稀为贵……现在读书的人多了,‘先生’这个词已非专指,和‘你、我、他’一样,成了最普通的代词,引不起任何特别关注。”这意味着先生一词到今天已经失去了他的贵族身份,成为一个平民化的称谓,身为作家、读书人的作家在感喟的同时,更对自己的身份和应尽的责任有了清醒的解读。时至今日,读书人不但不该沾沾自喜,反该洞悉自己身处环境的尴尬,这种尴尬并非外界强加,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和视野决定,这种感觉在《不敬惜字纸》里更加清晰了。我能够感觉到作者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良心的思考,“真正敬惜字纸的时机似乎已然成熟,却发现值得敬惜的字纸,早已被千万吨垃圾掩埋,想要刨掘出来不是件容易事……从此不再盲目地敬惜字纸。”从对写作的人的身份的思考到文字创造价值的考量,这是一种逐层递进的反思,这更是一个文化人对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敢担负。  喜爱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感受到作者完全无私的分享,他是把读者当作自己的至亲好友的,从他自然、亲切、和盘托出的阅读经验和见解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没有丝毫浮夸装饰的赤诚之心。他是那么急切地想要把自己的用心体验交付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欣欣然接受呢! 读《百家姓》则另有一番意味,总觉得那些人物有着中国画人物的气韵,当然不是那过于细腻的工笔,是大写意的人物,或虬髯,或瞠目,或委屈,或刚强,那淋漓的性情在恣肆的笔意里一任发挥。当然少不了适度的留白,那以“空白”为载体的造境让读者有余暇在掩卷之时,与人物做最切近的交流,近得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看见他们的笑与泪。比如,书中首篇《宁老师》,这个并不光辉,亦不伟岸的形象,却让作者在叛逆期里见到了一束光,一束有关文学、有关思想的熹微之光。正是这位用自己的人性和师道尊严感动学生的老师在生活中却持久扮演着一个苦痛无边、隐忍半生的母亲形象,当读到宁老师“训斥双胞胎女儿又气又急,又努力隐忍,半像发脾气,半像哭诉的声音”时,忽地有泪洇出眼帘。杨葵在《百家姓》的序里写到,”不定期地写,不刻意地写”,这当然是他将生命中过客描摹出来的轨迹,也是读者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来感知的他的某一段生活,其实不过吉光片羽,但和着纸背的温度,也颇值得琢磨了。《坐久落花多》是杨葵的第六本文集,作者在自序中说,“最终跳出的这些文字,高攀不了什么魏紫姚黄,只是些杂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发,矜矜兢兢写成。”这并非一般著作者拿腔作调,故作谦辞。而是杨葵给自己的最中肯的评价。果真如此,耐心地读这些饱含温度和真情的文字,不难发现,这些篇章都非急就篇,它们是作者随着心性,如同和三两好友闲坐漫谈,但谈资是严肃的,关于文学,关于写作,关于写作的种种流弊便堂而皇之地呈现了,先来看看《写作流行病》中一系列小文的标题,“照着说”与“接着说”,“极简”与“文艺”,“求逗”与“讨好”,“主谓宾”与“定状补”,“六德”与“三贱”,“随缘”与“随习”,作者性格与作品命运,文理之争,雅俗之间,警句与白开水,读书与作文,严肃小说和流行小说。不难看出,这些或关联或对照的题目其实并不为写作,或者更宽泛的文学命题所圈囿。它们原本涵盖了一个社会人在世俗空间生存下来需要做出的种种思辨乃至行动,从约定俗成的日常习惯到风格迥异的为人处事,从原本是佛教注解超越二元对立的随缘到个人意旨为王的随习,从琢磨寿山石的质地是归于细、洁、润、腻、温、凝此六德,还是粗劣、松脆,只能沦为三贱,当然这些思考最后又都经由作者的思想和笔触回归到了写作这个看似专业而又深蕴的母题,也难怪呢,杨葵原本中文系出身,又做了十多年的编辑工作,他是死心塌地地要将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播给读者们。 杨葵还有一重身份,他是一个虔敬的学佛人,每一日,他都以娟秀的楷书抄录《入菩萨行论》这自然是修行,而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并将那些能够帮助他人的文字奉献出来,也算得是法布施呢,唯愿杨葵同与他的文字、他的作品结緣的人一起得智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心有戚戚
  •     也不知道该打3星还是4星了,读时挺好,读完了觉得可能不会再翻。
  •     竟然都忘了写的什么,又从书架上拿下来翻了一下,可见此书的一般
  •     知多少
  •     闲言碎语,适合闲下来没事翻翻
  •     文学编辑的文字温润缓慢,书账那一篇最为有趣,老头弹琴那一段最为惊艳。
  •     是我所需要的。
  •     不忍心快速读完的书,喜欢。
  •     三星+。书做的不错。购书记也算好看。不过这位真是编辑出身,指点天下倒是没什么,问题是说不上在哪儿总是透着一股子傲娇劲儿,难免让读者不舒服。但不管怎样,我也确实喜欢家师逸事,得了。
  •     《一份书账》真是比豆瓣和图书馆借书记录强太多。
  •     前五分之一的篇幅是老学究的说教,紧接着是一份流水账似的老书单,耐着性子往后读,一些与读书有关的随笔倒有点趣味。
  •     机缘巧合,感觉还好
  •     看穿一切,道破一切,辜负了封面,一点都不可爱了。
  •     书单好,文字有意趣。
  •     有深度,适合多翻几遍
  •     很清新自然的一本小书。作者记录了关于写作与读书的一些心得,还有日常的一些趣事。读此书像是遇到了一位忘年交,在初春庭院里,就着野花摇曳,饮一壶新茶。
  •     刚开始读还蛮有新鲜感,很久没吃这么素的菜了。吃多了却难免太过寡淡,絮絮叨叨,几至昏昏然。
  •     这本稍值得一观的就书账那几页,参考了下。
  •     非常喜欢这种平实却又饱含深意的文章,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写出来的东西该是这个样子。
  •     一开始觉得挺好玩儿,挺有趣,越往后看越难继续,确实有些新意的角度,却是论据不足啊⋯⋯自以为优雅,却是满腹牢骚
  •     所以還是談本職工作的內容,透徹精闢。“世味年來薄似紗”,“素衣莫起風塵嘆”,光是這個味道就讓人回味半天了。
  •     读到后面三分之二处就觉得寡淡了,有凑字之嫌,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不过是杂草野花,随意翻翻就好。
  •     作者把这些文字自比为咸菜稀饭,但是咸菜稀饭吃起来确实有味。
  •     内容文字远远配不上书名很插图
  •     我可以说被好好看的封面骗了好吧?在书店看到没能试读过就买了。可能是我这个年龄不喜欢思考书中的东西
  •     稍稍杂了些,不过毕竟编辑出身,文笔也更加晓畅干净。重读了“书帐”(之前发在《读库》),很惊讶的是,其中谈到的书刊绝大多数也是我当年买过、读过的。
  •     在纸的时代听杨葵讲抄经。
  •     一般。作者是个编辑,对阅读写作有些观点还可以,但要自己真正动笔还是能感到肚子里墨水不够或者说天赋不够,掉书袋严重以及观点陈旧。
  •     太书卷气了!端着架子的赶脚。
  •     为了插画多给一颗星,前半部不错,后半部无感。
  •     看书的故事,写字的心得。读过就不记得罢
  •     私家书房草木记
  •     文中那种姿态很高的优越感,看得人不舒服
  •     比起之前的百家姓、东榔头、西棒槌而言,的确不那么流水账了,有些观点很在理,有些话说的也挺有趣。
  •     书帐有意思,其他没意思。
  •     文字很好,规整却不乏味。
  •     大部分的文章内容结实,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一针见血,流畅的表达让人读来也顺畅。这让我开始反思文章中投机取巧的开头,的确吸引人,有气势,但总归是带有讨好的意味,不扎实,也经不起推敲。前半部分的书写还好。但读到后头就有些厌倦了,看惯了有头有尾的写作,开放式无明确总结和升华的结尾的文章,读多了觉得有点“头重脚轻”。
  •     业余作家,个人不喜欢里面大量的评价和臆断,说服力不强。
  •     九几年的书账非常好看,但是点评别人应该如何写作就不是很合适。不如百家姓。
  •     喜欢那些书帐,作为同龄人,看见那些书名,心有戚戚焉
  •     一本书带来n本。。
  •     最喜欢的还是“上班第一天”那篇
  •     #壹陆掃葉#11
  •     杨葵,当代作家我总是不信任的,而当代好编辑确是绝对的金字招牌。不过两天闲暇便读完整本,列了一个不长不短的书单。还洗扫了我对木心傻痴的崇拜。在作协大院里长大的杨葵,真幸运。他也顺应了这份幸运。我在他的微博里留言:您是好的读书过滤器,是亮眼睛的少年,同时也说了第263页有个错字。
  •     真是喜欢杨葵老师读书的态度。
  •     封面很美
  •     done
  •     这书没有了东榔头西棒槌给我的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一本适合闲时随手翻翻的小书,文章都是作者的随笔,短小精悍,但不太适宜像小说般一气呵成读完,像精美的零嘴一样吃多会消化不良。作者曾是编辑出版业一员,书里常写到对一些书的读后感,也有几百本书的书单,书荒的可以关注一下。
  •     开始几篇好惊艳,后面略感失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