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奏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101110142
作者:黄一农
页数:713页

内容概要

黄一农,1956年生,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8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后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并于Nature 和Science 等权威期刊发表过论文,自1987年改行任职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至今。黄一农教授的研究领域遍及科学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末清初史、术数史、军事史、海洋探险史等,在2006年以自学的成果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曾任荷兰莱顿大学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北京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台北艺术大学关渡讲座教授、北京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代表作有《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社会天文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e考据时代的红学研究
第二章 曹家开基祖曹振彦的生平事迹
一、丰润曹家及其与曹雪芹家族之关系
二、曹振彦入关前的发展
三、曹振彦入关后的发展
四、曹家之旗籍及其所属佐领
五、小结
第三章 曹寅的旗人好友张纯修与成德
一、张自德家族事迹考
二、禹之鼎绘《张纯修像》新探
三、张纯修、曹寅与成德之交游网络
四、小结
第四章 曹寅家的血缘世系
一、曹寅生母顾氏考
二、曹寅的兄弟、子侄与孙辈考
三、小结
第五章 曹寅家族的姻亲网络
一、诰命中所见曹家之戚族
二、曹家与其他江南织造家族之结姻
三、曹寅家与富察氏之关系
四、小结
第六章 纳兰与傅恒家事说
一、红学中的家事说
二、明珠家的汉化情形
三、明珠家之世系与生平
四、宁琇及其六姊妹之生平
五、小说中所反映的傅恒家事
六、小结
第七章 大观园“元妃省亲”本事考
一、元妃省亲之原型
二、元妃省亲时的排场
三、顺懿密太妃的家世生平
四、康熙南巡及其汉人宫眷
五、小结
第八章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涉红记事
一、《诗话》的编选与刊传
二、《诗话》的涉红记事与胡适的“新红学”
三、袁枚编选涉红记事的背景与方式
四、《随园诗话原稿》小探
五、袁枚涉红记事对后世的影响
第九章 曹雪芹与《春柳堂诗稿》的作者宜泉
一、《诗稿》之体例及用语考
二、宜泉生平事迹勾稽
三、宜泉滇游时之交游
四、宜泉其他友人考
五、小结
第十章 曹雪芹在乾隆朝书画界的人际网络
一、《李榖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册》之文本研究
二、李世倬之人脉网络
三、曹雪芹之人际网络
四、《种芹人曹霑画册》小考
五、小结
第十一章 《红楼梦》与清初政争中的悲剧身影
一、小说背后的史事与家事
二、曹家亲友与阿济格兄弟的特殊关系
三、《红楼梦》的早期读者与康熙朝夺嫡风波
第十二章 《红楼梦》在清代的禁毁与流传
一、裕瑞《枣窗闲笔》中的《红楼梦》
二、从赵烈文日记略窥禁红的历史片段
三、从宋翔凤溯探《红楼梦》的流传网络
四、嘉庆癸酉之变与曹雪芹家族五、小结
第十三章 红学的未完成交响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充分运用红学界丰盛的成果,利用网络时代的文史研究新环境、新方法,发掘新史料并,带入新视角,对曹家先祖、家族血缘世系、姻亲网络等进行精致的考证,对曹雪芹个人的交游、《红楼梦》在清代的流传、影响研亦有深入研究。其中对纳兰家六姐妹的考证是亮点之一,长女嫁曹雪芹二表哥福秀,此女嫁乾隆孝贤皇后之弟傅恒,另女所嫁弘庆的祖母——密妃王氏,更是曾在康熙南巡时于苏州寻获断绝音信二十年的父母,并在乾隆初年首获允回家省亲的嫔妃,可能就是贾元春的原型。


 二重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于一个红楼梦看了许多年并且弄丢过学校图书馆里的人文社校注版的人来说,并不适合读这样的学术作品,对清史也是一个门外小白而已,但书总是要读的,一周以来在公交上翻了近两百页,积累了一些笔记,整理如下,博方家一笑耳。从序上读来,黄一农学术方法上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更有价值些,字里行间还有理科生的无趣和认真谨慎。因为曹雪芹写了本红楼梦,到现在曹家的世系履历被这么多代人一遍又一遍地耙梳整理校正以及谣传,也是一个奇迹。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淹没在历史中,无人捡拾,即便是他们的子孙,也早已对先祖事迹茫然无知(恐怕本质上是置若罔闻的,他们更愿意编造至少听风是雨往自己身上贴金,真实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并不重要)。曹家的子孙在否?他们恐怕必须面对真实的不断校正,至于真实之权威认证,权柄并不在他们那里。学术研究要破除偏见纯靠功力和证据,黄一农太让人钦佩,虽然上一本书《社会天文学》我几乎无法逐读。黄一农此书并非就红楼梦说红楼梦,他一开始就点出索隐派的式微,只是以红楼为引子,阐发开去,不畏繁琐,以探究自己的考证功夫。更像是清史中的家族细节,而在这个逼近真实的细节中,我们多少能够了解一些有清一代满汉交融的世家生活史,或者说人生履历,甚至是皇帝的性情。书中遍布的还原资料之丰富,又可作为一个碎化史料世界的集锦,蔚为大观,可堪一览。这样用功用心的史籍不是太多,反而是太少了。我总觉得,历史也要细读,历史的细节里头才有真相和实情,不要轻易被某些大家晚年的大历史观的著作给迷了眼。大多数史学大家晚年的指点江山式的“巨著”恰恰是他们疏于学力之后的产品,对史学感兴趣的人不可不做辨别,最好还是找他们盛年时期的力作读一读中和一下,否则一眼望过去,都是大路,都是长远发展,反而忽视了每一个人在时代中所遭受的苦难和伤害,这一点上,历史学有时候特别需要借助一下人类学的视角,尤其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从民族志中得到一些启发,有的时候方法论的区别本质上就是视角和立场的区别。
  •     《红楼梦》,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着女人的世界,弱女人的故事。因遗失尾部文稿,令人有些遗憾。不过,也正是这种现象,让众多的学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代参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许多学者也不断尝试着续写尾部,正由于有着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得红楼梦演变成为一门红学。透过《红楼梦》,作者将曹家的历史掩藏其内,有学者慢慢地开始系统研究红学里的曹家,竟然也形成了一门学问——曹学。自然,正如作者所言,曹学还是应该视为广义“红学“的一部分。随之网络时代的到来,众多资料在网络上得以公开,让这一代的学者得以有机会接触这些珍贵资料的机会,来研究红学。此书中,作者利用袁枚《随园诗话》,宜泉《春柳堂诗稿》,禹之鼎《张纯修像》等等的各种文稿,透过《红楼梦》来了解曹家的历史,窥探清朝的历史。在红学的研究中,有着美学派、索隐派、考证派的三派的研究。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使得树大根深的索隐派遭到来自胡适的毁灭性打击。而黄一农却利用e时代得天独厚的机遇,不断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结论:这部小说应是建立在曹家家事与清代史事间近百年的精彩互动之上进行得写作,而并非胡适先生所讲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索隐派”的回归了。
  •     1927年6月2日,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昆明湖自杀。这位通水性的海宁人,硬是在颐和园鱼藻轩旁的浅水里淹死了自己,被巡警捞上岸时,嘴里满是淤泥和水草。王国维的死因至今成谜,他藏在衣袋中“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潦草遗书也有多种解读。但二十三年前,他在《<红楼梦>评论》一文里,曾写下“苟无此欲,则自杀未始非解脱之一者也”的句子,似乎已为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国维之死也标志着民国时期,从美学和哲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一派的落幕。美学派、索隐派、考证派的三足鼎立,自此顿失其一。索隐派可谓源远流长,几乎与《红楼梦》成书与传抄同时,首先成文于晚清徐时栋、陈康祺、俞樾等人的笔记中,后来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与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两篇专论,更是旁罗广搜,将这种把红楼诸男女一一对应为清朝人物,解言情小说为政治小说的方法发挥到极致。1921年,树大根深的索隐派,遭到胡适的毁灭性打击。当时刚满三十岁,血气方刚的胡博士,高举“假设与求证”的科学主义大纛,批评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都在“猜笨谜”,走错了道路,“到底还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这虽然没有说服蔡元培,但却一举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红学研究确立了新范式,用胡适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本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年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后来的俞平伯、周汝昌等人,几乎都是沿着胡适的轨辙向前推进,台湾中研院院士黄一农,最初也是其中一员。黄教授是华人学术界的传奇人物:他原本是天文学家,后却毅然转向传统文史研究。刚开始凭借中国社会天文学史领域的成就一举成名,后来兴趣转向明清传教士。读过《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的读者,相信都对他e-考据的功力印象深刻。正是在研究西方火炮传入中国史时,他无意接触到曹雪芹先祖的史料,并再度转入红学。新著《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便是这四年艰辛上下求索的成果。正如陈寅恪所言:“初虽效之,终必反之。”虽然开始是带着胡适的方法论进入红学大观园,但在经过研究后,黄一农却“愈来愈相信这部小说应是建立在曹家家事与清代史事间近百年的精彩互动之上,而不是胡适先生所讲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这无异是说,已经被严重污名化的索隐派并非毫无依据,因为清代的宫廷政治斗争“也是这部旷世奇书酝酿过程中的重要酵母。”这是不是标志着“索隐派”的回归呢?首先我们要跟随黄教授,进入曹氏家族的兴亡史。从碑铭、方志和族谱中可见,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是辽东曹家首位在后金出仕者。没有他,就没有曹氏后来的百年基业,更不会有《红楼梦》。曹振彦入旗时的身份为包衣,包衣者,满语“奴隶”之音译也。在皇太极1636年称帝时,约800家汉姓包衣是近一百万大清子民中地位最低下者。但以小搏大的清朝持种族包容主义,唯才是举,所以到了第二代时,有些包衣家族就凭借自己的能力,慢慢进入统治阶层。曾有学者认为,曹振彦像大多数飞黄腾达的包衣那样,靠的是军功升迁。但黄一农教授经考证后却发现,振彦是“凭借其汉文学养和日益精进的满文能力,渐从包衣中崛起,而他所确切担任过的教官、致政、旗鼓、知州、知府、运使等职,均明显非武官职。”1663年,曹振彦之子曹玺被授予江南织造之职位,更是标志着曹家完成了从军旅之家到诗书之家的过渡。康熙初年,随着南明永历朝的灭亡,清政权已基本巩固,此时的第一要务不再是军事征服,而是收拾人心。1678-1679年康熙特开博学鸿儒科,广招山林隐逸,更是表明在硝烟散去后,清王朝正在寻求与最富庶、抗清最激烈的江南地区和解。“时来天地皆同力”,一边是反清复明之心不死的江南文人,一边是不通文墨的满洲武将,此时像辽东曹家这样曾经深度满化,但入关后又重拾汉人文化传统的“两栖”家族就派上了大用场。1684年,曹玺病卒,曹寅为纪念父亲,邀请禹之鼎等十多位江南文人共绘《栋亭图》。借助此画与《张纯修像》后的题跋,黄教授发现在博学鸿儒科期间,文化程度最高的旗人曹寅、纳兰成德、张纯修,与应考的姜宸英、严绳孙、査士标等汉人名士密切来往,通过诗文书画来弥和满清与江南之间的对立。这种柔性方法效果极佳,就连与侯方域、方以智等并称为“明末四公子”的冒襄,也在画后欣然题下了“用世帝师应指日,且摊经史展经纶”的诗句——自己坚持终身不事贰姓,却不反对子孙仕清,这种双重标准在明遗民中非常普遍。由于出色的“统战工作”,曹玺、曹寅、曹颙与曹頫三代人,都被恩赏世代担任江宁织造这一肥缺,借之积累巨大财富。江宁织造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充当皇帝的耳目,通常每个月初,曹家都需要上紫禁城一道密摺,报告江南地区包括粮价、地方动态等各项事宜。虽然已经得到皇帝如此垂青,但包衣家族的惴惴不安始终难以驱散。所以在曹寅成为大家长后,就通过一系列联姻,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他首先把妹妹嫁给刑部尚书傅鼐,后又将长女嫁给平郡王纳尔苏之嫡子福晋,高攀上了满蒙宗室家族;同时,江宁曹家亦积极与苏州织造李家、马家,杭州织造金家婚配。《红楼梦》第四回说到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其实正是巅峰时期,三处织造的势力在地方盘根错节的写照。庶子出身、本无可能继承家业的曹寅,却一举使曹家跻身到八旗上层中,既保证了朝中有人,又巩固了地方关系,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就像《聪明累》所说的“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那样,曹寅即使机关算尽,仍然无法避免卷入清代高层最为残酷的一场政治斗争中。康熙朝的太子问题,始于1688年罢黜大学士明珠,到1722年康熙逝世,共持续三十多年。期间太子胤礽两度遭到废立,诸皇子觊觎宝座,满朝文武几乎全部被迫站队:明珠、徐乾学、余国柱等支持大阿哥胤褆;揆叙、王鸿绪、鄂伦岱等支持八阿哥胤禩;孟光祖等支持三阿哥胤祉;甚至连一部分地方中小官僚和士人、西方传教士也都卷入其中,宫廷政治一场烂污。胤禛虽然最后以黑马的姿态夺得皇位,但却难以令人信服。康熙帝很早就说胤禛“喜怒无常”,这点在他上位后变本加厉。而比起仁政,整肃所带来的人人自危感,确实更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政治威权。黄一农总结道:“曹雪芹家直接或间接的亲友当中,不论是反对或支持胤禛争取大位者,不乏在雍正帝即位后遭秋后算账,或因鸟尽弓藏而受到清算。”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斗争中,胜利一方用“选择性反腐”的办法打击失势一方,往往既能达到目的,又可搏得愚民的叫好,所以屡试不爽。1725年,雍正先以“自恃己功,显露其不敬之意”为由,将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年羹尧以九十二条大罪赐死。次年,曹寅的妹夫傅鼐也因受贿罪而被夺官发配边疆,曹家从此在中央无人可依靠。雍正对傅鼐、福敏、年羹尧这些“藩邸旧人”都能下手,江南三处织造更不在话下:先是苏州织造的李煦被抄家、流放,死在吉林时身无分文,接下来雍正又以孙文成年老,曹頫亏空、转移家产的理由将两人撤职,以心腹代之。到了1727年,“视同一体”的江南三处织造已全体换届。“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买祸受。”在1724年的一道奏折朱批里,雍正这么教训感觉到大祸临头、四处疏通关系的曹頫,显示整肃过程是由皇帝亲自指挥,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当时年少懵懂的曹雪芹,对于父辈在这个漫长折磨过程中的焦虑和绝望,肯定有所感觉。蔡元培说:“《石头记》者,清康熙之政治小说也。”确实不无道理,但他接下来说:“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就不免流露出前光复会骨干的反满偏见了。因为没有清朝的建立,曹家很可能一直在辽东的社会底层徘徊。所以《红楼梦》更多的,是一种“包衣下贱”被主子始乱终弃的哀怨,而不是革命冲动,因为曹氏家族自己,也曾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曹雪芹宣称此书“毫不干涉时世”,不啻为此地无银三百两。此书最早的一批读者,就是在清朝政治斗争中的受害者家属及其后代,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胤祯、明珠和傅恒等宗室大臣后人,他们“对《红楼梦》特别感兴趣且又感慨良多的原因,除因该书是清代第一部融入京旗文化色彩的小说外,可能还与其先人曾遭无情政治迫害的际遇有关。”曹雪芹在书中给人物命名时,丝毫不避讳清朝皇帝的名讳,更是显示作者“游走政治和社会容忍边缘的写作风格”与其高超的艺术水准一样,同为此书风靡一时的原因。由于曹雪芹的家事本就与清史密不可分,所以黄一农转而提倡“理性且有节制的索引”,这种“新索隐派”抛弃了“旧索隐派”主张小说中无一事无来历,无一人不影射的极端,认为曹雪在写作时“应是将其所知史事或家事中较精彩的情节消化后,再错综置入虚拟的小说故事,故我们不应期望找到一对一的清楚比附。”胡适一定不会想到,他提出的“自传说”画地为牢,发展到极致的结果,竟然是在近一百年后,由后人无意打通了与曾经势不两立的“索隐派”之间的关系,最终异序同流。但是“理性而有节制的索隐”真的那么容易做到?黄一农在本书第七章指出:“密妃之父王国正,恰为小说中元妃之母姓(王夫人)与父名(贾政之“政”与“正”为同音通假)的合体,作者是否在此又再度玩弄他惯常的文字游戏,以表露元妃的原型即密妃?”这个说法实在太牵强,总让人感觉旧索隐派的习气还没消除干净,类似的论证方法,在书中还可举出不少例子。其实红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很多结论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最终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流为意气之争,即使有强大的e-考据方法也不能例外。俞平伯晚年曾感叹:“《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每说人家头头是道,而自述己见,却未必尽圆。”因为与人辩论红学问题而导致这几年心情痛苦,“突患小中风”的黄一农先生,似乎应该尽快跳出大坑,再度转向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尹敏志/文(已发表于2015年9月28日《经济观察报》,转载清注明出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人物年谱,备用。
  •     有一定参考价值。不是“红学与清史的对话”,而只是“曹学窥清史之一隅”。
  •     由科技史转向红学,五年时间发表如此多红学论著,令人叹服!羡慕作者可资利用的数据库之多
  •     利用数据库将隐而不显的人物关系网进行复原,进而使原本毫不起眼的“只言片语”变成关键的证据链。
  •     诸论点颇为可观,如对高庙和珅篡改红楼说之反驳,对枣窗闲笔非裕瑞所作说的反驳,均较可信,且再举索隐之大旗,勇气可嘉!然当今红学之大症结在于红楼梦之材料价值开发殆尽,学者以有限之旧有材料,实难以获得新进展,当今、未来红学之畸变与式微,令人大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叹,故本书于百尺竿头,也不过略进一步!红学之发展,难难难!
  •     全新 角度,全新资料,很有意思
  •     并没有特别有趣,感觉黄一农在考证和方法使用上非常有趣,但是选题的眼光,实在不敢恭维,每次选出的题目都是非俗即偏,尤其是两头蛇与二重奏,基本看不到过多的学术价值。史学实践来说,也不如文化史或历史人类学这些有经典范式的流派一般诱人,他不会一辈子都顶着E考据的名头吸人眼球了吧
  •     好看!
  •     匆翻一过,仅修订讹误,与原版几同。并正式期待明年那部。
  •     虽然不够完美(第四章结论值得推敲),但让人感动
  •     名为二重奏实为两张皮
  •     洋洋大观,无需多言。
  •     技术宅的香港记者之学。英文名或可改为华莱士
  •     e考據時代下的紅學。。。表格圖案什麼做的是不錯的。。。可供參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