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经济学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08662466
作者:黛安娜·科伊尔 (Diane Coyle)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理事。曾任英国财政部顾问、英国竞争委员会成员、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成员、英国《独立报》经济学编辑。

书籍目录

推荐序 / Ⅰ
绪论 / Ⅶ
第一篇 财富与贫困的秘密
第一章 历史溯源 / 3
第二章 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 35
第三章 如何摆脱贫困 / 67
第二篇 个人能否自由选择
第四章 这一切都是关于什么 / 109
第五章 人性化的经济学 / 135
第六章 信息和市场 / 167
第三篇 自然、市场和社会
第七章 经济学的演化 / 203
第八章 经济和社会 / 233
第九章 为什么经济学如此高尚 / 267
致 谢 / 301
注 释 / 303
参考文献 / 315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黛安娜•科伊尔全新视角权威通俗解读现代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杨涛教授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指出,经济学并非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学科,而是激情盎然、妙趣横生的经济生活指南。本书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是一本通俗易懂、系统规范地阐释经济学的著作,让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经济学早已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但是,经济学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化,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本书还让我们清楚地了解经济学家在思考和研究什么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学和经济学家。
本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篇从当前的历史研究、经济地理学和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国民财富;第二篇从经济发展谈到经济运行的细节问题(即微观基础);第三篇谈及个人经济决策如何融入世界。本书适合所有想了解经济学、对经济学和政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媒体评论推荐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
美国著名金融史学家,《繁荣的代价》作者

本书就像一阵新风,简洁、有力、可信且发人深省地论证了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活力。经济学早已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但是,经济学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化,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保罗•西布莱特(Paul Seabright)
图卢兹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而且能够让经济学家重新思索他们的研究与经济学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本书以极大的热情探讨了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
威廉•鲍莫尔(Willlam J.Baumol)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作者
本书简洁明快、内容广泛。它极有说服力地向读者展示,经济学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枯燥乏味。对于那些没有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这是一本必读佳作,读后人们足以能够对重大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在经济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会觉得该书价值连城。
保罗•奥默罗德(Paul Ormerod)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蝴蝶效应经济学》作者
经济学确实正在发生激动人心的变化,本书对每个想知道经济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取得了什么成就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高尚的经济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后感:作为一个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我在这里很惭愧地承认: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视角太狭隘、对人性探索太枯燥、方法论上又太简化的学科。我在大一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时候,总觉得经济学是粗鄙的、简略的。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无论是物理、工程之类的理工科还是心理学、语言学之类的社会科学,都要比经济学要精确、有力得多。经济现象大多属于中数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现象往往混沌得难以解析,作为一个多元论者,我自然不相信简单的数学方程能解释或者描述此现象。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崇尚科学,对一切附带有“科学”二字的事物肃然起敬,仿佛它就是正确、严谨、有用的同义词。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也应该是一门正确(能解释生活现象)、严谨(能贴近事物本质)、有用(能预测未来趋势)的学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抱着同样的想法报了经管大类,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在翻看过教科书后感到非常失望,就好像结了婚之后,才发现对方全然不是自己期望的那个样子。于是,在课外的阅读过程中,我总是抱着一种受害者的心态来抵触经济学类书籍,以致我失去了许多矫正偏见的机会。《高尚的经济学》可贵之处在于,它用简明的语言向读者告昭:经济学早已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反思了过去对对经济学的种种成见,忽然发现这些成见都是建立在对经济学的错误认知之上!经济学并不枯燥,这个领域中的理论也异常庞大、精彩纷呈,而经济作为世界的重要层次之一,值得大多数人去花点时间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拾对经济学的信心。下面是我对此书的整理:1、一句话概括:经济学为什么如此重要,经济学家究竟在做些什么。2、全文脉络:第一篇财富与贫困的秘密在本书的前三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诞生以来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经济增长的来源以及为什么有些国家没有实现增长。后一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全球公共政策的焦点。因为经济萧条,西方富裕国家曾经发生过暴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里数以万计的人们仍在苦难中挣扎。当然,作者开始考察经济学前沿还有其他的原因。第一章概括了经济学的历史,解释了新的数据来源的重要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普及的计算机提供了这些重要的新数据来源。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研究成果在改变经济学家对增长、增长的原因和社会机制的认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第二章的主题。作为历史和宏观经济产物的“自上而下”的增长理论点点明了制度和经济治理等问题的重要性。第三章作者将探讨增长对于贫困国家的意义。发展经济学一直都有一个有争议的研究领域,不用说在具备特定职能的智囊团和非政府组织中,,甚至在经济学界内部,作者都难说现在的经济研究对此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分析和应对贫困的挑战和经济萧条这些问题上,经济学还是取得了重大进展。本书的第二篇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学转到了自下而上的微观经济学。本书的第三篇把这两者融合起来,着眼于经济学研究社会时的新的微观基础。这样兜了一圈之后,我们又回到了第一篇所讲的社会制度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来了。第二篇个人能否自由选择第二篇的核心内容,即经济学如何回归人性的问题,涉及到微观经济学理论。虽然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数学应用看上去非常简化与不切实际,但微观经济学仍是分析和改变真实世界的一个极其有力的工具。在这一篇中,作者将谈到经济学研究中的某些正在接受检验,甚至抛弃那些我们过去常用的限制性假设。第四章分析了效用最大化这一假设,这是一个传统的假设,通常以收入或收益等货币指标进行衡量。第五章描述描述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指出针对人们如何进行选择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合理的假设。第六章指出了经济学家正在抛弃那些过时的、传统的关于完美信息或者至少是对称信息的假设。第三篇 自然、市场和社会第三篇谈及个人经济决策如何融入这个世界。经济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本质上具有进化的或生物学的特点?个人决策又是如何叠加成为社会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和其他人互动?在经济和社会组织中,沟通的桥梁又是什么?这就使我们的讨论又回到了经济发展,因为社会组织是回答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第七章讨论了演化经济学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前者主要关注由个体组成的经济体如何使个体改变对彼此和环境的依赖,而后者则从大量的个体决策中,间接地将经济产出描绘成一个有序的新兴体。作为描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程式化,这两者都可以作为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的替代。这两个理论利用了大量生物科学和人类学的知识,强调了个体的不同和相互作用。与之相反,很多传统的经济学模型都假设个体是同一的并独立进行决策。第八章将这些生物微观基础合并在一起,讨论了网络、社会资本和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这些都是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重合的领域。这样,本书就衔接成一个圈,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增长,智力培训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斯密和休谟这类哲学家是指路的明灯。3、书摘:前言-p007:本书讨论的就是经济学在过去15年~20年间一些最前沿的研究和实证发现,尽管这些研究和发现还没有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克鲁格曼就使用了一个正式的内生增长模型来计算,并指出需要三个条件:首先,个人之间的决策一定要相互依赖;其次,人们必须要更看重未来,而不是过去,因为很显然,如果他们对未来大打折扣,他们今天的决策就会比较随意;最后,经济一定要能够合理的快速应变,因为如果经济应变太慢,那么被历史操纵的可能性就很大。换句话说,人们一定希望改变,他们的愿望必须能追踪经济走向,而且好要相互强化。p010:工作在经济学前沿的学者们已经把曾经作为该学科特点的内向型简化法远远抛之脑后。p011:第一篇探讨了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国民财富。经济学精神领袖亚当·斯密就曾对此进行过阐述。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什么证据?对于如何解释这些证据,经济学理论又能告诉我们什么?理论和证据是怎样左右最近的政策以减少世界评论的?第二篇从经济发展谈到了经济运行的细节问题(即微观基础)。经济学家应该对个人行为及个人对激励的反应给出怎样的合理假设?人们在进行个人选择的时候是基于什么信息?在民主决策中,他们的行为由什么来左右?换句话说,即使人们偏爱发财还是快乐?第三篇谈及个人经济决策如何融入这个世界。经济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本质上具有进化的或生物学的特点?个人决策又是如何叠加成为社会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和其他人互动?在经济和社会组织中,沟通的桥梁又是什么?这就使我们的讨论又回到了经济发展,因为社会组织是回答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文:p1:上帝将宏观经济学带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提出和检验优美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p4:现代经济学的一个贡献就是通过衡量理论与历史不符来证明理论是错的,反之则是对的。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可行的;是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对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图书馆里的那些尘封已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p6:对于每个曾经受过贫困前熬的人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使经济繁荣或萧条?又是什么让经济增长?是不是因为某些文化的关系,比如说马克思·韦伯所认为的基督教新教是北欧繁荣的原因?是不是马尔萨斯和其他人所假设的人类发展的必然?抑或是气候、生态原因?是不是许多历史学家如保罗·贝洛赫和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到的殖民地剥削创造了西方繁荣却致使别处贫困?或者自亚当·斯密以来许多经济学家所相信的,经济的繁荣源于劳动分工和贸易的增加?还是大家坚信的在新经济时代起到重要作用的技术到底起着哪些作用?创新又是如何与其他解释因素融合的?要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判断,必须有据可依。哪些国家在何时真正发展了?无论是人口增长、新教改革,还是殖民征服,发展模式是如何与这些因素契合的?p10:举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统计证据与那些认为1500年是西方经济的重要拐点的任何理论都格格不入。p22:技术变革在经济增长理论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26:西方已经脱离了所谓的马尔萨斯增长(即依靠土地和人口),实现了依靠技术、资本积累和贸易的现代化增长模式。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比如宗教和殖民主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虽然它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在加速增长时可以应用技术创新或者是克服自然资源的约束。我敢说,近几十年,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从国际上收集的早期和近期可靠数据这一细致而枯燥的工作已经阐明了这个过程。经验证据已经排除了简单的宏大理论,证明了经济增长来自对生产率的变化和基于技术创新和贸易的专业化生产。政治、社会和文化与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关系,因为它们决定了一个社会利用技术和贸易机会的程度,不过它们并不能“解释”经济增长。p27:大卫创造利了一个新词“科技近视症”,就像那些中年人在看近处的东西时发现自己远视,而看远处的东西又因为近视而看不清楚一样,人们总是过高估计新技术的短期作用,期望能立竿见影,却低估了长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革命性的。p30:增长之所倚成为经济学的中心课题,并激励着经济学家进行实证研究,是因为人们总是努力解决那些引人关注的经济问题,比如说贫困、饥饿、人类的悲惨境遇。p51: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平均受教育水平很低的国家,那么我就不太可能过多投资在自身的人力资本上,因为报酬不:报酬会向平均水平靠近。p56:如果人们可以自由迁徙,那些高于本地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人会往平均水平更高的地方迁徙,这大概就是贫困国家的人们往富裕国家移民的原因。p60:这个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政策制定者现在非常喜欢设定正式的增长战略:他们想要让他们的人民对于未来无限光明的预期达成一种集体认识,因为如果他们不相信,这种预期就不会实现。p85:因此,新理论已经完全改变了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点,现在如果问起如何推进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强调的重点将是教育、研究、创新、经济结构的灵活性,还有经济制度的好坏。p68:全球化问题变成了测试意识形态的试纸,其中一些偏左路线的简单的反资本主义者,反对市场经济,认为世界经济说穿了就是殖民主义当道,富裕国家剥削贫困国家。而在另一个极端,有些人甚至认为一些自治后过的不怎么好的国家其实还不如继续被帝国主义统治。p69:本章并不打算批判关于全球化的所有观点和证据。已经有很多书完成了这项任务,而是想询问两个相关的问题,即关于贫困原因的现有证据的实质是什么,今天经济学家是否提供了诊断贫困问题和政策制定的任何专业共识的基础。p77:经济发展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因而所谓贫困的原因和良药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研究经济发展或者失败原因的问题。P78:保罗的文章认为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大推进”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没有单个的产业愿意投资和扩张,除非其他产业也这么做。小国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国内市场肯定都很小,某个产业单独增长注定是行不通的,除非其他产业也在增长,以刺激产品需求。用教科书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来描述的话,那就是“均衡增长”。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意味着需要一个协调好的努力,这可能是外部融资所产生的。同样的,应该存在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因为没有私营公司愿意冒险去投资一条昂贵的铁路或者一个大型水坝,但是新设施的存在确实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所有产业的利润率。p84:鲍尔爵士把援助描述为“把富裕国家中穷人的钱交给穷困国家中的富人”。p110:对于经济学家是否可以让我们更快乐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是经济政策的目标能否被改进。第二个研究方向是通过直接询问人们的感受来研究提高我们福利的证据。p126:心理学试验的结果明确显示,人们很难对持续一段时间的经历做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只记得经历中的峰值和最近的部分。p131:可能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动力,但是人类还有其他的动力......那些假设这种偏好会以快乐为代价的人——那些认为高阶层的人咋相同情况下不比低阶层的人快乐多少的人——把快乐和满意这两个概念混淆了。毫无疑问,那些要求很低的人容易得到满足;但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却总是会觉得任何他所追求的快乐,就如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他能够许锡忍受这种不完美,如果这些不完美可以忍受;并且这些不完美也不会使他对那些不知道这些不完美的人产生嫉妒和羡慕,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不完美不值得他做什么。其实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做一头满足的猪要来得好,做一个不满足的智者比做一个满足的笨蛋要来得好。p143:经济学如何在不削弱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变得更现实一些?这个发现可以被分为几个主要领域,大部分领域都被经济学家所理解和称赞,但是还没有被系统化地融进经济学学科中。行为经济学的批评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挑战了关于人们偏好的传统假设,并且尽量提出一个更现实的效用函数;第二点对人们在实践中计算自己的效用能力提出了疑问;第三点对偏好是稳定且一致的观点提出了挑战。p156:价格机制的有效性何时可以克服正常的心理,比如对公平的本能和参照水平的影响?这就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开展的实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始的研究,获奖者发现市场确实产生了经济学理论所预测的结果,通过一系列试错的方法,人们的行为与非现实的理论预测的结果一致。于是,获奖者之一史密斯在实验室里用实验来设计一个市场,从而观察人们如何应对不同的制度而进行不同决定的。这系列研究提高了公共政策能力,在公共政策领域已经变得非常知名和有影响力。p160:一个广泛接受的结论是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决策取决于大脑的前额皮层,或者脑岛叶中的活动量。粗略地说,前者是前上方大脑,就是在前额的后面,是最近才进化的部分;后者是很小的、久已形成的大脑中间部分……图像证据显示岛叶和大脑边缘系统的其他部分一起管理着对即刻回报或者损失的回应,而前额皮层则参与了对未来盈利的估计……理性经济人就是只有前额皮层而没有岛叶的人。p164:心理学只是告知个人选择。而经济学则关心由这些个人选择叠加而得到的整体结果的科学。……人们都希望有序的生活,但人们都生活在无序之中。p167:前面两章研究了效用最大化和理性假设:其中的部分是经济学的基础,同时。经济学家自身也在这两方面突破了新古典模型的约束。本章研究的则是第三个方面—信息假设。p171:他从我这里拿去一个主意,但是我没有受到损失,他用我的蜡烛点燃他自己的蜡烛,我并没有因此陷入黑暗。p172:一些对信息市场痴迷的人相信他们可以改善所有公共生活中的决策,使重要的公共政策少受技术乌托邦的影响,减少对一小撮政治选出来的专家的依赖。p173:一个政府应该如何设计税收体系……所以税收体系必须使用收入作为能力的估计。p175:取得博士文凭的理由不只是(或者干脆就不是)对知识的热爱,而是这个学位所传递的信息。p176: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假设基础上的大量研究文献有共同的主题。这里我要把它们概括成三个主图。第一个涉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结果,即私有信息会使人们如何行事。第二个关心的是对这些结果的反应,即会设计怎样的制度以管理信息的非对称化所作用的市场。第三个是对制度设计的挑战,即什么可以自然地导致一个均衡或者稳定的状态,以及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最佳状态。p181:这个讨论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的价格通常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综合并传递需求与供给或者相对稀缺性的信息。这是市场经济有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经济学家总是倾向于为自由市场政策摇旗呐喊的原因。另一个功能是传递不能观察到的特性等信息,比如质量、努力程度或者风险。因此,如果价格只能传递这些特性信息而不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的信息,那么,市场可能就不是有效率的。p182:信息经济学的概念也被用来解释理解广告的特性,在多数情况下,广告是被用来传递广告人的信息,而不是用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的。p183:在一个组织中决策的等级化和集中化究竟到什么程度才最合适。如果信息很昂贵,那么集权型科层结构就是最好的组织结构,因为就像一个星形结构的运输系统,这样可以使通信成本最小。如果信息比较廉价,把决策权授予下级、减少层级的数量就比较合适。这就有助于我们去理解管理理论中“减少层级”和“网络组织”在经济上的合理性。p197: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多样性小组的研究显示,在性别、人种和年龄等方面差异性大的小组比差异性小的小组更能做出好的决策。同样的,有研究表明一些小组的表现要比个人组员的表现好的多……似乎关键在于组员是否相信存在一个正确答案,而如果存在一个正确答案,组员就会更愿意分享信息,并将决策建立在证据而非意见的基础上。当寻找的信息是全部人口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意见调查问卷应该比小组更有效,因为问卷能够汇集足够多的人的意见来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代表相关的人口整体……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就如我们所见到的,信息市场也比意见调查对选举结果的预测准确……而且,大型组织的民意调查可能会很难调查出事实的真相。在理论上确实可以证明小组比个人要好,而且大型组织比比小型组织要好,而这些只有在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出正确回答的情况下才成立。p199:一旦信息不对称得到承认,经济学家就不能自信地认为。竞争市场中社会福利最大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还能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渗透到每个角落了。p200:信息经济学的悖论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市场是有缺陷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比其他可以替代的社会制度都更善于分享和传递信息。p230:但是,与传统经济模型所预测的秩序完全不同的是,在这个世界里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也不能被政府所操纵。这种高等数学为哈耶克提出的自发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严格证明,在这个世界里,政府应该少做些。p236: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客追求最多的是选票:他们的理念就是差异化的产品,而不是原则问题。p241:大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使用市场的时候有交易成本:所以把一些交易放在公司内部而不是放入市场更有效率。厂商的边界就是由这些成本所界定的,之所以会形成这些成本,是因为对独立的交易各方进行监督和评价有时候是一件相当困难且代价巨大的事情。p242:总的来说,它被应用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涉及研究经济基本规则是如何产生的,即法律框架的发展、产权的归属和政治过程;另一种涉及特定框架的运行,组织结构如何形成(尤其是厂商),还有发生了什么样的交易,这就是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p244:"经济化的趋向”是因为人们为了私利行事而产生的,但是制度也产生了,这是因为人们无法保证他们一直都很理性。有限理性使市场产生了替代理性选择的决策和治理结构。p257:一份实证研究显示“信任”对经济有益,而紧密的家庭关系却对经济有负面作用。p258:当市场可以抑制或者损害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时,社会网络就会妨碍市场工作—它们可以阻止资源流向更有效的用途,并使收入和生活质量比实际能到达的程度要低。对在传统社会关系中不幸一端的人来说—贫困的、低级别的、少数族群的人—市场匿名性就是对那些个人关系的非常好的改善。p259:文化可以被视为个人价值和偏好或者社会规范,很多信仰或者规范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一个常用的分类方法沿着三条轴来定义文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或者自治和共治);平等主义和等级制度;对自然世界的统治和自然世界的和谐。p263:政府和市场都是制度的具体形式,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形式出现而已。p273:任何读到这里的人都会意识到,在过去的20年里,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在不断的验证和解释各种各样的假设。但是很多批评都没有谈到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出版的经济学著作,所以如果主流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改革,那推行经济学改革的经济学家又在抱怨什么呢?难道他们没有注意到唯一的宿敌已经不存在了吗?p275:我也欣赏埃奇沃斯将数学模型形象地比喻成脚手架—没有脚手架大楼盖不起来,但是脚手架不拆大楼就不算完工。p276: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不是因为模仿了自然科学家所使用的特定方法和方程,也不是因为它由那些令卡尔·波普尔高兴的可证伪的表述所构成,而是因为它试图从一般意义上用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型化人类行为,并检验模型与实证结果的相关程度。这种科学方法与其他大量非实验科学所遵循的路径相似,例如进化生物学、地质学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式。p294:经济学方法论的关键点,比起古典理论时期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理性选择和将均衡作为一种模型概念。如果这有局限性,那么就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论限制,这实际上代表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力量和独特见解。我们并不总是认为每个人都理性选择,相反,绝大多数的传统经济学家乐意从行为研究中获得知识。我们也并不认为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状态,那样的话就太愚蠢了。然而,这两点是我们思考方式的核心。
  •     休谟说,他想“用人类的日常行为来剖析人性”,并“根据经验得出结论”。经济学的目的依然是剖析人性,而不是狭隘地研究怎么赚钱,我想这恐怕也是经济学不流行的原因所在。作者在书中对经济学历史、各个理论的梳理,实则是对人性的一场深度剖析,正如作者所说“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时,经济学家不能容忍不精确、异想天开或者取巧的空想。我希望这不会打消你们阅读本书的念头。因为接下来你们将会看到最近二三十年来经济学家在人性研究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五年前的第一版就已经火爆异常,终于等到了第二版,全新修订版。增加了中文推荐序,是社科院金融所杨涛教授所作;用纸更环保,阅读更舒适,大赞。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少看经济方面的书,此书读后感觉还算有趣、通俗易懂,对经济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值得一看。
  •     用轻快的笔触,讲述经济学的知识。终于知道,经济学也不是那么难读。经济学家也不是象牙塔里的“怪物”,有关经济学家的各种轶事令人捧腹。经济读物就应该这样写
  •     通俗简洁的讲述了经济学,一些部分很有趣,赞一个.
  •     讲了很多理论,结果什么问题都没解决,作者自己的话几乎没说几句
  •     看看
  •     讲了很多理论,结果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样的书至少对目前的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更希望在了解内容之后得到解决的方法,那怕是思路也好!
  •     高校经济学专业所学教科书大都包含很多是图表计算等,很枯燥。而《高尚的经济学》一书,整体而言,比较通俗易懂,作者是哈佛女博士,语言比较俏皮,把经济学的宏观和微观及个人决策都涉及了,还有一些知名经济学家是怎样走上经济学之路的,包括其思想成长过程、思考方式等,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让大家了解到诺奖知名经济学家到底是怎么过来的。感觉本书整体把经济学融会贯通得比较好。适合经济学专业师生和非专业读者阅读,会比较轻松愉悦地对经济学从整体上有所了解和把握。本书是新版,32开,排版比较疏朗,方便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