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父亲回故乡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229100968
作者:刘醒龙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刘醒龙,湖北团风县人,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现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出版有《寂寞歌唱》、《痛失》、《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说集约二十种。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第一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等。2011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刘醒龙
刘醒龙,如果今年我们拿不到毕业证,你知不知道我们有多么恨你——山东某考生
醒龙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表现了对于爱的多层次的思考,蕴含着绵厚、细腻的情感——周新民(青年评论家)
有些文字,需要彻底把青春这颗毒瘤浪费掉之后才能读懂,谦逊的修养,泥土的味道。我试图在刘醒龙那里重新认识这片土地。——消除(诗人、音乐人)
也许,当代能与刘醒龙的散文相提并论的,只有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散文大家刘亮程一人。——岳朗(评论家)
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如歌如泣地抒发乡土情结;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热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乌撒(诗人)

作者简介

《抱着父亲回故乡》是矛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最新散文随笔集。在这本书里,他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间万象。这本书可以和他的小说对照起来读,深入了解刘醒龙的精神世界,我找到他创作小说的根。


 抱着父亲回故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浓浓故乡情深深父母恩——读《抱着父亲回故乡》文 /张丽最初知道作家刘醒龙是源于他那乡土气息浓厚且荡气回肠、情节曲折的小说,没想到刘老师的散文写的同样精彩,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入骨,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房;如浓厚甘醇的老酒让人喝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书中有对故乡的情,有对父母的爱,有对青春的怀念,有对生命的追问与生活的热爱……大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小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作者都饱含深情如歌如泣,给人以温暖的同时也感动人。无法忘记,作者抱着父亲走在回乡的路上,那条蜿蜒起伏的路呀,是作者泣血的心路,是父亲走了一辈子的路,如今却再也不能走了。正是这条悲伤之路,触及读者的泪点和痛点,从而引起共鸣。读这样凄美而又沉重的文字再浮躁的心也会安静下来,再无情的人也会触动内心最脆弱的神经。很长一段时间,整个人还停留在那个天空飘浮着白云、路两边长满茂密的芭茅草及油菜花的地方。脑海中还浮现着那块沾着油腻、补着补丁的抹腰以及一脸苍桑的老母亲。虽然我的家乡没有芭茅草,我的母亲也不经常用抹腰,我生活的地方也未出现过松鼠,但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作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出的游子,对家乡袅袅升起的那缕炊烟、对那方养育了自己的热土和那里的潺潺溪流,对那里至爱的亲人,还有那略微凸起的土丘,都有着同样的眷恋与不舍。为了生活与梦想,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远离家乡,并在距乡村数百公里的另一个城市安家落户。由于每天在家庭与工作间穿梭忙碌,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之前对于这种和亲人相距千里并没什么感觉,但近几年随着父母的苍老,那颗归家的心越来越动荡不安。无数次在梦里相聚,和父母欢笑一起,醒来却是一场空。也曾无数次梦见童年时狭窄的小巷,以及早已故去的爷爷奶奶,梦中的他们一脸慈祥,那微笑、那关心的话语,竟像真的一般。读该书,让我再次找回这种感觉。散文的特性便是真情实感,读该书便是进一步了解作家刘醒龙的童年、青年和中年以及他生命中或美好或难忘的人与事。像《果园里的老爸头》,一位十足的乐天派,退体后仍不愿浪费光阴,要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不顾家人反对包下一片荒山,挖出一个个坑,种上一棵棵果树,六十多岁的他每天骑着一辆摩托车往返家与果园之间,忙忙碌碌的日子让他十分充实。他那种乐观、向上、快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正如作者所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还能挤在年轻人的道路上,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还能将只长杂草的处女地,开垦成鸟语花香的果园,我们能不喜欢并热爱他吗!”故乡是有魅力的,无论故乡是大是小,她都能让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长久的记着她,念着她,这个长久是无期限的。许多游子无论年龄多大,总会落叶归根,也许这正是因为故乡那与无伦比的魅力。透过书中提及的山、水、人、事、物,我仿佛看到那位一直留着短短小平头的人正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偶尔摘一片翠绿的叶子,或者随意弯一下腰掐一根小草,放在鼻尖上嗅一嗅后,阳光才能从心中升起来。作者将心灵寄托于城市的公园,也是一种对思念故土的诠释。乡村有乡村的情,城市有城市的景,初次居住于城市的刘醒龙是那么怀念乡村的生活。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对于城市来说,公园其实是一处被微缩了的乡村,而乡村则是被过于放大的公园。”正是那些长在陌生地方的山水草木,帮作者找回了心灵中最不能失散的熟悉,便是故乡的味道。刘醒龙有着乡村的质朴,其文也透着乡村的朴实。他经常留着短短的平头,戴眼镜,这也是他作为文人的一种内在气质,这种气质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吸引着人们又鼓舞着人们。读他的文章,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晴天还是阴雨绵绵的雨天,无论是朝阳初升的清晨还是星光璀璨的夜晚,捧着这样一本书,不禁思绪万千。那些落魄呀,不满呀,全都烟消云散了。留下的是对故土的敬畏,对故人的追忆,对亲人的感激,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张丽,编辑记者,撰稿人,写作二十余年,大量作品见报纸、杂志、网络。
  •     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抱着父亲回故乡》书评赵国燕王/文拿起《抱着父亲回故乡》这本书时,看到作者的大名刘醒龙,本该是感到如雷贯耳的,但是我仍然对他没有感到任何好感,他作为武汉的知名作家,却对武汉的年轻作家似乎没有过任何互动。读完整本书,我是十分不满的,作为资深书虫的我对于名家大作的心态都是心怀敬佩的,而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却让我得出一个观点: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他的这本关于亲情、故乡的散文集丝毫让我读不到所谓的大家之言、经典之句。 《钢构的故事》“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让我读到的是陈词滥调。  《母亲》“大清早,母亲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随手将我正在做的各种事顺手接了过去。而我也像以往每次回家那样,不自主地就顺从了母亲。”他一直没有放下作为大作家的架子,不去向一个儿子一样写文章,而总是这样高高在上。  《老爸头》“实际上,老爸头是一个极随和的人。在数千里之外的武汉,太太每每提起老爸头的随和,深爱之下还含着一种深刻的不满。”说到此,让我感觉他这样写家人,总不能打动读者,不能让我感受到感动和真情。  《抱着父亲回故乡》:“父亲像一朵朝云,逍遥地飘荡在我的怀里。童年时代,父亲总在外面忙忙碌碌,一年当中见不上几次,刚刚迈进家门,转过身来就会消失在租住的农舍外面的梧桐树下。长大之后,遇到人生中的某个关隘苦苦难渡时,父亲一改总是用学名叫我的习惯,忽然一声声呼唤着乳名,让我的胸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厚。那时的父亲,则像是穿堂而过阵阵晚风,父亲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而且是在远离江畔湖乡的大山深处,在滚滚的沸水中,既不浮起,也不沉底,在水体中段舒缓徘徊的那一种。父亲曾抱怨我的刀功不力,满锅小丸子,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少之又少。抱着父亲,我才明白,能在沸水中保持平静是何等的性情之美。”让我只看到了词藻的华丽,没有真情的亲情之作怎么可以让读者引起共鸣呢?“我不敢直接用春秋称呼这小山。春秋意义太深远!春秋场面太宏阔!春秋用心太伟大!春秋用于父亲,是一种奢华,是一种冒犯。”“那小小身影还在盘旋,不离不弃地跟随着风,或者是我们。小路弯弯,穿过芭茅草,又是芭茅草。小路长长,这头是芭茅草,另一头还是芭茅草。轻轻地走在芭茅草丛中,身边如同弥漫着父亲童年的炊烟,清清淡淡,芬芬芳芳。炊烟是饥饿的天敌,炊烟是温情的伙伴。而这些只会成为炊烟的芭茅草,同样既是父亲的天敌,又是父亲的伙伴。”“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寻找的。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深爱的。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八十八年的行走,再坚硬的山坡也被踩成一条与后代同享的坦途。一个坚强的男人,何时才会接受另一个坚强男人的拥抱?”读到这三段的时候,我开始笑了,他这几段怎么像高中生的作文一样?在所有读者眼中,一个成名已久的大作家的文章应该是有很多优点,文字感人、故事真实、感情真挚。而在刘醒龙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书里面,我读过的是一些见过很多的华丽词句,没有一些句子了可以让我回到我的故乡,没有一句话能让我泪流满面,没有一句话让我想称他为“大师”。很抱歉,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失望。我记得,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读到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其中有一段讲过他因为生病,有一段时间很苦恼,脾气很暴躁,经常对母亲大吼大骂,有一次还一个人躲到一个暗处,看着母亲在公园到处找他。这段话读完后,我突然就像个女人一样泪落如麻,因为这一段和我的经历很像,很多次,我对于母亲的关怀不屑一顿,对于母亲的横言冷语只有到了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才觉得后悔。我一直在想,史铁生关于亲情的文章写得才是真的好,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文字细腻、真实、动人。写的故事有的时候可以触摸到读者的心,让他们跟着作家去流泪、去后悔、去感动……  轻握着书卷,我开始仇恨起《抱着父亲回故事》的作者刘醒龙先生了,轻轻地将书丢入垃圾桶。
  •     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抱着父亲回故乡》书评赵国燕王/文拿起《抱着父亲回故乡》这本书时,看到作者的大名刘醒龙,本该是感到如雷贯耳的,但是我仍然对他没有感到任何好感,他作为武汉的知名作家,却对武汉的年轻作家似乎没有过任何互动。读完整本书,我是十分不满的,作为资深书虫的我对于名家大作的心态都是心怀敬佩的,而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却让我得出一个观点: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他的这本关于亲情、故乡的散文集丝毫让我读不到所谓的大家之言、经典之句。 《钢构的故事》“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让我读到的是陈词滥调。  《母亲》“大清早,母亲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随手将我正在做的各种事顺手接了过去。而我也像以往每次回家那样,不自主地就顺从了母亲。”他一直没有放下作为大作家的架子,不去向一个儿子一样写文章,而总是这样高高在上。  《老爸头》“实际上,老爸头是一个极随和的人。在数千里之外的武汉,太太每每提起老爸头的随和,深爱之下还含着一种深刻的不满。”说到此,让我感觉他这样写家人,总不能打动读者,不能让我感受到感动和真情。  《抱着父亲回故乡》:“父亲像一朵朝云,逍遥地飘荡在我的怀里。童年时代,父亲总在外面忙忙碌碌,一年当中见不上几次,刚刚迈进家门,转过身来就会消失在租住的农舍外面的梧桐树下。长大之后,遇到人生中的某个关隘苦苦难渡时,父亲一改总是用学名叫我的习惯,忽然一声声呼唤着乳名,让我的胸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厚。那时的父亲,则像是穿堂而过阵阵晚风,父亲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而且是在远离江畔湖乡的大山深处,在滚滚的沸水中,既不浮起,也不沉底,在水体中段舒缓徘徊的那一种。父亲曾抱怨我的刀功不力,满锅小丸子,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少之又少。抱着父亲,我才明白,能在沸水中保持平静是何等的性情之美。”让我只看到了词藻的华丽,没有真情的亲情之作怎么可以让读者引起共鸣呢?“我不敢直接用春秋称呼这小山。春秋意义太深远!春秋场面太宏阔!春秋用心太伟大!春秋用于父亲,是一种奢华,是一种冒犯。”“那小小身影还在盘旋,不离不弃地跟随着风,或者是我们。小路弯弯,穿过芭茅草,又是芭茅草。小路长长,这头是芭茅草,另一头还是芭茅草。轻轻地走在芭茅草丛中,身边如同弥漫着父亲童年的炊烟,清清淡淡,芬芬芳芳。炊烟是饥饿的天敌,炊烟是温情的伙伴。而这些只会成为炊烟的芭茅草,同样既是父亲的天敌,又是父亲的伙伴。”“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寻找的。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深爱的。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八十八年的行走,再坚硬的山坡也被踩成一条与后代同享的坦途。一个坚强的男人,何时才会接受另一个坚强男人的拥抱?”读到这三段的时候,我开始笑了,他这几段怎么像高中生的作文一样?在所有读者眼中,一个成名已久的大作家的文章应该是有很多优点,文字感人、故事真实、感情真挚。而在刘醒龙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书里面,我读过的是一些见过很多的华丽词句,没有一些句子了可以让我回到我的故乡,没有一句话能让我泪流满面,没有一句话让我想称他为“大师”。很抱歉,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失望。我记得,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读到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其中有一段讲过他因为生病,有一段时间很苦恼,脾气很暴躁,经常对母亲大吼大骂,有一次还一个人躲到一个暗处,看着母亲在公园到处找他。这段话读完后,我突然就像个女人一样泪落如麻,因为这一段和我的经历很像,很多次,我对于母亲的关怀不屑一顿,对于母亲的横言冷语只有到了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才觉得后悔。我一直在想,史铁生关于亲情的文章写得才是真的好,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文字细腻、真实、动人。写的故事有的时候可以触摸到读者的心,让他们跟着作家去流泪、去后悔、去感动……  轻握着书卷,我开始仇恨起《抱着父亲回故事》的作者刘醒龙先生了,轻轻地将书丢入垃圾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