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命运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08653483
作者:[苏] 瓦·格罗斯曼
页数:944页

内容概要

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
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观察家》(Observer)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著名作家、 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 )
----------------------------------
苏俄记者、作家。1905年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9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文坛大家赏识,1937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卫国战争爆发后,作为《红星报》特派记者深入前线采访报道,历时四年,见证了从莫斯科保卫战到攻克柏林几乎所有主要战役。
战后,出版了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为了正义的事业》等。1960年,长篇小说《生存与命运》完稿,但随即在寻求出版过程中被克格勃查抄。格罗斯曼不服,直接向赫鲁晓夫陈情。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召见了格罗斯曼,不仅禁止出版《生存与命运》,拒绝归还手稿,还强硬地威胁格罗斯曼――出版这部小说想都不用想,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
1964年,格罗斯曼郁郁而终。1974年,在“氢弹之父”安德烈·萨哈罗夫等人帮助下,小说备份手稿以缩微胶卷的形式被偷运出苏联。1980年代,《生存与命运》以英、法、德等多种语言版本面世,在欧美引发巨大轰动,成为文学经典。1988年,苏联的老牌文学杂志《十月》分四期连载《生存与命运》,之后又出版了单行本。此时,距手稿被查抄不过才28年而已,距离苏斯诺夫“两百年”的预言差得很远。在今天的俄罗斯,格罗斯曼已被当然地归属于最伟大的作家之列。
------------------------------------------------------
译者简介
严永兴,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曾长期担任《世界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外国文学动态》杂志副主编。翻译《生存与命运》《撒旦起舞》《大师与马格丽特》等数百万字俄语文学作品,主编《白银时代丛书》,著有《辉煌与失落——俄罗斯文学百年》等专著。
郑海凌,195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翻译有《童年》《母亲》《死魂灵》《离散情侣》等俄语小说,译作《夜莺大盗》获1987年首届彩虹文学翻译奖,《雾中星》获1995年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现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译者序 / 严永兴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作者简介

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苦难并没有结束……
● 理解极权社会起源的必读之书!
● 一部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
● 欧美公认“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小说”。
● 《卫报》《世界报》《纽约客》《观察家》《纽约时报》等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 梁文道极力推荐:“这是我做读书节目十几年来,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 豆瓣9.7超高分评价,我们将“看到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建立起一个非人的社会实行对他人和自我的压迫;看到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需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为捍卫自己剩余的良心而作的斗争”。
------------------------------------------------------
1961年2月14日,苏联当局派克格勃闯入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住宅,“逮捕”了一份小说书稿。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判定它“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这就是《生存与命运》,后来的人们称它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这部以卫国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中,格罗斯曼用托尔斯泰式的宏大格局和契诃夫式的动人笔触,一方面叙述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另一方面讲述普通人尤其是沙波什尼科夫一家的遭遇,全景展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生活。
这是一整个时代的写照,一本极权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20世纪最黑暗年代的心灵史诗。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从前线的城市废墟到后方的科学实验室,从希特勒的集中营到斯大林的古拉格,关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存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格罗斯曼细腻而专注地书写无情战争的真实画面、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个人对暴力的艰难反抗,通过众多人物在战争和极权双重碾压之下的悲惨命运,揭示出那块土地满载的失落与悲怆,以及人民的恐惧与希望。
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是极其罕见地兼具自由精神和道德勇气的作家。他直视苏联社会的灵魂深处,见证苦难,见证人性,见证希望,完成了很多苏联作家竭尽全力却没有取得的成就。他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对人的命运的探讨,对历史、道德和政治自由而深邃的思索,依然沉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内心——面对毁灭社会、摧残和消灭许许多多社会其他成员的极端之恶,我们该如何捍卫人性中的善良和是非感?
这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大的遗珠之憾,更是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思考是危险的,不思考往往更加危险。为了将20世纪人们已经遭受的苦难留在历史中、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读读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一幅苏联社会整个时代的肖像。
——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纽约客》主编)

本世纪真正的《战争与和平》。
——罗伯特·钱德勒(Robert Chandler,英国诗人、翻译家)

《生存与命运》遮蔽了当今西方世界几乎所有能够被认真对待的小说。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文学评论大师)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存与命运》让人压抑沉重,它无所畏惧,真实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果,以及我们在厄难中所能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一部文学的杰作,一部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写出的著作!
——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美国学者》资深编辑)

瓦西里·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无论它是随性而为的,是平淡无奇的,还是英勇坚决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泯灭。
——琳达·格兰特(Linda Grant,英国作家)

对于不仅已从我们所经历的恐惧里走出,并且也已从我们关于那恐惧的记忆中走出的今天与明天的广大读者来说,《生存与命运》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格罗斯曼留下了一部将为人类长久记忆的书。
——列夫·安宁斯基(Lev Anninsky,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小说将永久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只是因为它鸿篇巨制的体量,它对极权体制的深刻沉思,它对战争令人赞叹不已的叙述;更因为,这是一部让我哭泣的小说。在蒙彼利埃机场,我读它,不是只落下几滴眼泪,而是长久的失声痛哭……在集中营,格罗斯曼失去了他的母亲。在《生存与命运》中,他笔墨温存而痛楚,这是只有在极权体制下幸免于难的人才有的人生经历。确实是经典之作。
——吉莉安·斯洛沃(Gillian Slovo,英国作家、英国笔会主席)

我在文字和电子媒体介绍书介绍了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像《生存与命运》这样的作品,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七八年前读到英文本之后就四处向人宣说,想它有机会在中文世界现身。
——梁文道(知名作家、媒体人)
------------------------------------------------------
媒体评论

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小说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格罗斯曼对苏联生活的叙述是百科全书式的,洞若观火……令人赞叹不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部杰作……他留下的只有悲悯的情怀、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人性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堂吉诃德式信念。他是一个失败者,却是所有作家里面最圣洁高尚的。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格罗斯曼是一致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生存与命运》是历史长河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卫报》(Guardian)

阅读这本书,并为20世纪诞生了一位思想深邃高远的文学人文主义者而欣喜。在当代文学中,这些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的探寻,是对人类心灵最令人不安却又令人振奋不已的拷问与反思。
——《华盛顿邮报·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生存与命运》是一部兼具勇气和智慧的著作,笔墨有着契诃夫式的质朴精妙。
——《展望杂志》(Prospect Magazine)

《生存与命运》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罕有其匹……不得不承认,《生存与命运》中的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人性,就像历史,是无法给出确切结论的。人既能作恶,亦能为善……格罗斯曼就是这样的作家,他试图探求苏联社会的历史结构和未来可能。
——《国家》(The Nation)

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的鸿篇巨制,以托尔斯泰式的格局,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且深入到了人类社会“腹地中的腹地”——灭绝营和古拉格……正如格罗斯曼坚信的,只要善还存在,人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费加罗报》(Le Figaro)


 生存与命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我查了一下这部书的中译本情况,查到的最早的一版出版于1989年,是严永兴与郑海凌二位先生的译本,所以很显然中信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又一次再版。其实我查这个并非想了解版本情况,而是以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说,一个早在1989年就出版的经典文学作品,我竟连听说都不曾听说过,真是遗憾而惊讶。从侧面来说,也证明了此书的知名度确实不如《战争与和平》那么耳熟能详。其实没有《战争与和平》知名是很正常的,甚至也没有必要与此相比,但是待我第一次阅读到这本书的内容,我还是抑制不住地在想,这真是无比遗憾,正如乔治·斯坦纳所言:《生存与命运》遮蔽了当今西方世界几乎所有能够被认真对待的小说。乔治·斯坦纳的文学批评文本总是立竿见影,至少他又一次说出了我想说的心里话。一、从纳粹集中营开始开场白的风格像极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战时萧杀的意象组合充满艺术化的真实,如果开始我不知这出自于苏联作家之手,我想我也能感受到这是来自于俄罗斯作家的风格。然后,我基本无法想象,更没有任何预知,一种思想的明晰性,可以说震耳欲聋般地传递到我的内心深处,格罗斯曼如此写道:在上百万座俄罗斯木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座完全相同的木屋。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不可重复的,难以想象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株完全相同的野蔷薇……在那些企图以暴力抹杀生命独特性的地方,生命便逐渐衰亡。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只属于他的那份历史资料的消亡。原本独一无二的主体如果被整合化一,我们清楚这指代的是什么。如果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独特性都被抹除,我们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在纳粹集中营里发生的正是这样的所在。纳粹集中营所进行的,无疑宣布了人们的信仰在这一刻等于虚无。正如这部小说运用艺术化的手法所言明的那样:去年9月15日我亲眼看见两万犹太人被杀害,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天我才明白,上帝不会允许这种罪行,我这才明白没有上帝。……上帝作为一个实体不曾存在过,但是作为善,作为人间正道,它一直存在着。因之建立起来的有西方社会一直引以为傲的民主的、自由的、文明的社会。然而纳粹大屠杀的发生强有力地冲击着这一切,甚至要人们不禁怀疑,如果这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为什么还会发生大屠杀?格罗斯曼在这部小说里反思这一问题。无疑苏联人民的敌人是法西斯,可是当法西斯无理由镇压普通民众时,每一个穿着同样的囚服,吃着同样的发霉的土豆,等待着同样的死亡的无辜者的时候,这一切似曾相识。因为在纳粹德国背后是其极权所在。在极权制度之下,是其走向极权的思维模式所在,正如格罗斯曼所言:法西斯主义拒绝承认个性概念和人的概念,它运用大量的总体概念。这时不禁错愕的是斯大林政府。二、女医生的信斯特拉姆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犹太人。当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给儿子去了最后一封信。我读着,感觉它像一份历史材料,还像一份饱含情感的家书,唯独淡忘了这是一部小说作品里所承载的一部分。从她为何进入犹太人区开始,这里充满了对人性的考验,要我无法想象的是,这位母亲写下当她走进犹太人区,本以为自己会很害怕,可情况正好相反,在这座等同畜生圈的地方,她周围都是与她命运相同的人,熟悉的人都不回避她,在这里她不感到自己是无权的畜生,而是不幸的人。距离“二战”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很难构想这样的场景。每天还在接待看病的病人,过着日常生活,突然有一天战争爆发了,而我必须要死,并不是因为我是士兵或者奔赴前线的某个人,而仅仅因为犹太人血统。或者像这位女医生的信里所说的那样,在这之前她生活在苏维埃政府管理的苏联,从没刻意地去想过自己是犹太人。这说明她是被这里的人接纳的,她也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而当战争开始后,他们的身份使他们在所在国变得异样。很疑问,为什么在此情此景下人性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在这之前建立起的人类文明,道德良俗顷刻间化为灰烬,没有人能够挽救这样的劫难!如果说这是惨无人道的,不可饶恕的,仅仅不够,因为这是无法描述的罪恶,以及无人祈求宽恕的罪恶。因为凡是可被描述的罪恶都是有程度的罪恶,可被宽恕的罪恶都是可被描述的罪恶。这是为强调罪恶之大,大到无限,大到不可饶恕,饶恕的困难即在于此。在这里我借用《生存与命运》里伊孔尼科夫说的一句话:谴责罪恶,宽恕罪人。当我读到这封信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禁潸然泪下。开始我还在想在犹太人区那种地方,已经知道自己必须面临死亡,怎么还能如此沉着冷静地记述自己如何来到这里,到了这里后发生的事情,以及内心所感。正如这位母亲写下的,这能要她有所宽慰。信的那一头便是她最大的寄托,这是支撑着她的动力,以及她在犹太人区与她相处的,心眼好的,讨人喜欢的平凡人。这也正道出了这部作品的主旨:拯救悲惨命运的是具有良善、爱国心、生命热情、正义感、注重人类情感的人们。三、一部被遗忘的作品在这里我想指代的“遗忘”有双重含义;一为这部应为人所知的作品在潜在读者中缺席,二为已所发生的事情会随着时间成为历史,成为逐渐被淡化,遗忘的材料。这部作品所展现的列宁格勒战役,纳粹集中营场景,现实现今便是逝去的历史。尽管一些学者为之努力,要它走向当下世界,一直在场,然而当几代人过去,还是免不了面对记忆的大敌,它终归还是会像我们在回顾一段秦朝的历史一样,如果不是有意地去查找历史脚步,我们对此只有一知半解。而且很多东西会伴随时间而越发地不再真实,甚至走向娱乐化,充满低俗的戏虐。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方社会,人类的记忆里留下的只是一些残缺的碎片。当每一代人都被推荐阅读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鲁迅的时候,也许很多人充满异议,阅读文学作品的用处在那里?除了他们本身有经典的文学作品留存于世外,需要看到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时代苦难的记忆,虽然这些作品并不能以此表达一切,然而这是人们不完全遗忘过去的桥梁,相比去阅读历史与其他社科类书籍,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趣味性更能为全无基础的普通读者提供接受便利。然后便会发现,过去的事件里,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一直留存在人类的记忆之中。那段过去的历史虽然距离当今很遥远,然而又有什么东西湿润了我们的眼睛,它如此熟悉又真实。我不想说《生存与命运》能够与某某作比肩,因为它就像生命,有着内在的独一性。在集合了哲学思想,文学性,历史事件的这样一部反思性作品中,它有只属于自己,无法被取代的特殊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对二战的反思思潮在西方学者中已趋于结束,比如说解构主义,同时他们留下的文本不易阅读。然而事实情况是在中国,《生存与命运》一时间两大出版社给予再版,我想这与梁文道先生的力荐应有所联系,不然他的名字不会出现在腰封上,毕竟现在走的是商业化的出版模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存与命运》在创作手法上有对浪漫色彩与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更利于中国阅读者接受。
  •     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及其长篇小说《生存与命运》在国内知者甚少,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光辉岁月里便有三种译本流布,这次读到的是中信15年出版的精装本,由严永兴、郑海凌两位先生译出,漫漫长夜挑灯细读,确实能感受到这部不朽之作当得起“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之誉。这部小说主要反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线与后方、战前与战时的真实情况,但格罗斯曼一改以往战争题材小说人物与情节单线发展的特点,以那场战役作为小说的主线,描述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与民众生活,通过战争反思极权制度及其影响,具有一般描写卫国战争所没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格罗斯曼的笔下,我们看到德国法西斯实行极端的独裁统治、进行民族奴役以及种族灭绝,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其实质也是强权统治,营造个人崇拜的政治氛围,通过大清洗、农业集体化等运动,使得国家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建立极权体制。格罗斯曼通过对两国的政治制度的描述与比较,在作品中阐述了二者本质上的相似性:斯大林统治下的社会主义苏联和希特勒统治下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皆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众多角色,而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是位顶尖的核物理学家斯特拉姆。这位一流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抑郁之中,而战时疏散到喀山的偶然机会,他和几位朋友展开了一场痛快淋漓的论辩,那些困惑他已久的自由与民主问题渐渐明了,亦促发他在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但后来物理所人事更迭、权力变幻使斯特拉姆的研究困难重重难有建树。而他与不学无术却阴险狡诈的新任所长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以至危及他的身家性命。这时,斯特拉姆意外地接到了斯大林关怀与问候的电话,这使他的处境立即得到了根本改善。然而,恰在顺境中,斯特拉姆的精神却不知不觉地异化,他为了不失去既得的一切,竟违心地在一封公开信上签字,表示对一桩重大冤案的支持。事后,他痛悔至极,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良心折磨,这使他认清了自己的精神被扭曲的可怕问题。格罗斯曼正是如此细致、真实地通过描写普通人、知识分子、共产党员等后方民众在极权主义下的命运、所受的心灵创伤、磨难与不幸,展现出日常生活层面上的道德冲突,表达了对于极权主义体制的深沉思考,他传递出一种声音:即使处在强权统治之下,人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自由的精神依旧无法压制。我们透过主人公们的性格与际遇,看到了三、四十年代苏联的现实,以及一系列与千百万苏联人的命运攸关的社会问题,如肃反扩大化和全盘集体化的严重后果,知识分子对民主与自由的普遍渴望,干部的腐败与官僚化等等,这是现实主义全景式描写的真实力量。通过描写充满生命与死亡冲突的场面,格罗斯曼力图表现出这场伟大又可怕的卫国战争的意义:一场反法西斯奴役和极权主义的战争,也是追求自由的战争。战争激发了极权主义制度下人们追寻自由的本能,并充分展示了自由的巨大力量。作者指出卫国战役的灵魂是自由,而赢得战役最终胜利的是人民争取自由、反抗奴役的自由意志。格罗斯曼作为作家,极具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热爱人民,关心国运,在这部小说中,正如王福曾先生的评论,格罗斯曼“回顾历史上的悲剧,思索现实中的积弊,写战争的残酷,写德国集中营的屠戮,写苏联劳改营的血泪,写政治迫害的暴戾,写苏联社会中的个人迷信、思想禁锢和践踏民主与法制”,可以说他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可以长久记忆的真实作品。                       Thanks.@柒书坊(http://site.douban.com/240998/)
  •     也许被称之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已经让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足够耀眼,并且能够在文学史上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高峰。然而,我并无法知道它能否比肩托尔斯泰的作品,我未曾阅读《战争与和平》,我只能够看着别人的评论,猜测它的高度。我只能够透过《生存与命运》看到战争与和平,透过格罗斯曼的笔迹来窥探20世纪那场惨绝人寰的战役背后的人与人性。这是一本战争,自由与人的书,字里行间带我们走进人性的真实与虚伪。那是一个特殊年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这本书的背景,而一九三四年,却一直是作者想要谈论的年份,即便没有细说,却总是拿那个年代与战争年代相比较。苏联的士兵在战场上,为了守住一座城市,为了坚守一栋楼房战地,不少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而每一个人却必须面临另一个战场,那是面对自己的国家,面对自己的亲人的战场。告密,疏远,克格勃。没有人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还是党信任的人,也没有人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不是正确的路线。今天是忠诚的正确的党员,明天也许就是面对招供的间谍。在面对从一九三四年延续到战时的这样的国家氛围,作者似乎觉得,战争或许并没有那么恐怖,熟人不敢打电话,朋友不敢打招呼,谈论自由或者异议都只能在家庭或者暗地里发生,或许是更为恐怖的。格罗斯曼借用纳粹军官的口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纳粹与苏联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什么差别。能够把国家击垮的是纳粹的炮弹,可是把人击垮的则是人的漠视,对人性的击溃。这本书以一个家庭为主要的叙述载体,家庭的成员几乎囊括了各个阶层,各个阶层的彼此人际的选择也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格罗斯曼观察力的高度。在探索人性为主题的作品下,格罗斯曼并不止步于个体的自由与权利,他怜悯死亡的士兵,他写下一个被亲人近似乎虐待却给俘虏面包的妇人,他看到临死之前的处女抱着死去的婴儿却感受到自己作为母亲的自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性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的基本链条。格罗斯曼面对苏联当时还在斯大林高压控制下的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警惕,他想到了人本身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它一直让人保持着作为人的本事。正如他所写的那般,政治权力可以控制社会的运转,而有些人拥有保护他人生存的权力。为了保护自己的伙伴战友活下来,硬是违抗上头的命令推迟8分钟开火;为了自己的战友的性命,放下了傲慢,选择投降。不管是怎样苏联的军官亦或是纳粹的军官,说到底,他们在面对他人的生死的时候,有一种人的本能让他们选择了更为正确的做法。也许同样是这样的本能,却导致了物理学家在被唾弃的时候没有人敢靠近他。格罗斯曼不满足于他看到的人的书写,他还要把整个苏联世界展现给我们,让后人来看看那段历史的血腥和温存。集体农庄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底层,包括部分士兵,对集体农庄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哪怕对斯大林的头像顶礼膜拜。然而,他们的牢骚并没有更多的结果,他们只能选择这样的安排。社会处在一种反抗的边缘状态,许多人在私底下谈论自由,在私底下质疑制度的正确性,然而,当自己陷入谷底,被斯大林一个电话挽救会颜面的时候,所有的骨气都被独裁的气质所征服,写了上百次又撕毁了检讨书的的物理学或许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一封毫无价值的公开信中写下自己的名字。或许,这就是当时的那个社会,个人在社会的大浪潮中匍匐着,露出自己的头,被海浪拍击之后,便畏缩不前,当海浪将自己推到海滩的时候,便是回头感恩海浪的汹涌。人生而自由,当他的自由被剥夺的时候,他抗拒了,而还给他的时候,却学会了双膝着地,叩头不已。当时的官员宣布这本书三百年之内都没有办法出版的时候,他看到了这本书可能带给苏联的害处,担心戳穿纸窗的人将双膝着地的人扶起,看到自己的面容。一个专制的政权或许就是带着这样的恐惧,他们宣扬科技要现实,要实用,而文学却不能现实,应该高高在上。他不想高高在上,他只想抚摸每一个俄罗斯的人,并且给他们一个吻。格罗斯曼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将可能带来什么,他认为这是他的生命,不像托尔斯泰一般认为自己的文字是无意义的游戏。俄罗斯土地经受过太多的苦难,他们也产生了一大批难以超越的大师。在我们的阅读世界里,他们的名字却不常常被记住,甚至未曾得知。对于格罗斯曼的这本书,或许我们真的该如力冈先生所说,应该读读,特别在这个年代,在这样的国度。让我们一起读这本书,活下去,但是永远都不忘记,不忘记这片土地的苦难,不忘记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天地不仁啊以万物为刍狗,作家更不仁啊还要扒光刍狗
  •     不懂俄语,但是中信版翻译还是不错,如果感兴趣,可以和广西师范对比阅读。
  •     平淡的叙述着惊涛骇浪,打开这扇门,静静的看着,思考着
  •     战争可怕
  •     晦涩
  •     估计是因为先看了《二手时间》的缘故,这本几乎读不下去。可能是直男爱吧
  •     确实是《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样的史诗之作。人活着连自由思考都是奢望的时代依然存在,极权体制下正直和善良的人只能犬儒明哲保身,甚至被迫充当罪恶的工具。本书所刻画的种种人性,会让读者陷入痛苦的思索之中。
  •     看看
  •     大历史下,诸家支离
  •     读到一半已经忍不住要打五星,因为这本书所宣扬的,正是我们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人性的善。它不受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左右,它是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本能
  •     看得好艰难啊,尤其是人名太难记了,不过确实是巨著,值得花时间细读。
  •     看得口吐白沫
  •     小说给满分,扣一分吊诡的翻译。
  •     秉承俄罗斯风格的大场面,大背景,大叙述,但是与以往中学读过的苏联小说不同,不仅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一大家人的不同命运,亲情/爱情/友情,而且充满反思和批判,描述极权下的人的命运和行为。 掩卷感受到的是沉重,悲悯。有一个缺点:写得太散漫了,前100页还不知所以然,人物混乱不堪,有人名问题。强烈建议编辑再版时附上人物关系图
  •     作者关于善良的记述真的是令人深思
  •     史诗
  •     格罗斯曼
  •     一直觉得俄罗斯的小说光名字就要记半天 很难啃 但是这本还是很好读的
  •     史诗,一个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微小,俄罗斯的性格
  •     群戏对于人名记忆障碍症的我来说读起来还是太痛苦了,基本上看到快结束才分清谁是谁orz,不过蛮有血有肉的!
  •     更喜欢这个译本,是工人出版社版本的再版。
  •     叙是我读过的写的最好的 他们每个人都重要 史诗标配 锻炼记忆力 但是真的看了就停不下来
  •     没看完
  •     太沉重啦……我先标一下,回头再细看
  •     这水平怎么敢跟战争与和平比啊!太缺德了!没这个期望兴许给四星了,现在不忍心更多
  •     人到底是忽然之间不告别地死去,还是做好准备地死去,其实死之后的结果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
  •     我想只有再过五十年,人类才能更充分认识到这本书的伟大;它和《战争与和平》的差距在于托尔斯泰是个讲述人细微心理活动的天才,但它在某些方面比《战争与和平》甚至犹有过之:20世纪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自由、良心和权力意志,这本书堪称描写这三大话题的百科全书;而且它的优秀程度,不像很多作品那样靠宣传和吹捧先树立起“未见即钟情”的主观印象,只有自己认真看过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呕心沥血和堪称伟大。
  •     时代的缺陷和人性的缺陷,值得探究和流连的永远是缺陷
  •     当代的《战争与和平》
  •     “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这一切却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仍然像人一样生,像人一样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们悲惨的、永恒的、人性的胜利正在于此,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的和将来的,已经来临的和即将逝去的宏伟而非人的一切。” 生存就是自由。细腻、震撼、愤怒、不忍。 一场战争里的百态图,用最无畏的笔触写下那逝去的哀嚎,明日的沉默,对极良知、命运的深沉反思。 我们也有深重的苦难和历史,是不是也该有一本这样不为歌功颂德、描写千千万万人最真实的苦难、挣扎与勇气的巨作呢?
  •     没有谁是无罪之人 只不过看谁在宣读判决书 一家人的不同际遇,两个国家相似的可怕 这里有很多,集中营,战争,权力之争 这里也有很多懦弱的抵抗,私语一样的反省 生存与命运 人生,孤独,罪恶,人...... 史诗般的巨著,宏大且深沉
  •     要老命了~去战斗民族看战斗民族的小说~
  •     如果不是俄国的人名太难记,我简直想给6颗星!
  •     远去的战争,未远去的极权。
  •     这是一部很长的小说,现今才读一遍,但深知这是不够的。我可以大声的说,我喜欢这本书,他就像一个巨人,有着温暖怀抱的巨人,我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上的慰藉。如果你问,博大是怎么样的,那么他就是博大的。我得狠狠的推荐!!!
  •     值得一看。
  •     大部头。1/10
  •     连着读了两遍,第一遍被悲苦牵绊,第二遍被希望感染。
  •     价值意义耐人寻味
  •     历史它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渺小生命汇聚而成的,这就是当权者惧怕的事实。
  •     扭曲的生活和心灵~
  •     值得精度、研读的好书。力冈版和严永兴版我都买了,比较着读。
  •     如果再问我你读不下去的一本书,我现在有了新的答案,半个月左右,看了100多页,实在难以下咽,只能说不对我的胃口,虽然我对俄罗斯文学有着明显的偏好
  •     文学意义上平淡无奇,在同代作品中无疑是平庸之作。甚至政治上的价值也不大。所以此书是炒作不起来的。
  •     生活在继续 苦难也没有结束
  •     翻过而已,五星防盗号
  •     苏联文学最后的丰碑。充满理想主义的俄罗斯人给世界奉献的又一个人类文明的优秀作品。犹太人真的有才。
  •     发明“Intellectual”一词的俄国,总能为人类思想闪耀的群星注入自己最深沉的力量。
  •     POV是没错,内在联系单靠意识形态是不是太单薄了?
  •     生存就是自由,细腻,震撼,不屈,倔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