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3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中学)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058004
作者: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中公版•2013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在深入把握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构架起“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考点聚焦”、“考点梳理”、“考题再现”、“强化训练”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针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的专用复习教材。既有清晰健全的知识结构,又有深入具体的考点透析,还有精彩的习题讲解,使考生学练结合。真正地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中公版·2013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中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2.在历年考试中,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对这些知识加强识记。■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但“教”与“育”这两个字在春秋以前尚未合成一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培育,这就有我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答案】A。解析: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活动中最直接的教育者是( )。A.学生 B.学校教师C.教材 D.教材编写者【答案】B。解析: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故选B。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辨析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答案要点】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具备社会性,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3.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我国学者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育起源的理论,正确解释了教育起源问题,他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他认为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如下特点:(1)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①中国夏、商、西周:根据《礼记》记载,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②西方A.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为代表。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国,9 000户奴隶主统治着25万余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经常引发奴隶暴动,斯巴达奴隶主为了维持统治,特别重视军事镇压。因此,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雅典是一个商业、手工业、航海业发达的城邦国家,实施民主政治。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B.古印度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盛行。婆罗门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经典的《吠陀》,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比较关心大众,教育面向更多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C.古埃及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尊重。“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最典型特征。(2)封建社会教育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制度,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表面上看来读书人通过平等竞争可以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但实际上仍是被豪门贵族垄断的以维护特权政治为宗旨的选拔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清代末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②西方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使其成为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教育内容除了通俗的教义外,很少习文,而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为主。(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第一,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二,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第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第四,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第五,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第六,宗教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和加强宗教神学精神和巫术思想的灌输。3.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第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首先排除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属于古代社会的教育,都存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情况,因为奴隶社会早于封建社会,故选择B。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2.在历年考试中,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需要识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背后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作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依据和指南。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和(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C.教育发展 D.教育问题【答案】D。解析: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故选D。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并初步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自觉地在教育工作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和原则;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学生观、知识观、教育观;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班主任工作要点。(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今的教育历史,传承优秀的教育遗产,这些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四)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将来从事的教师工作有个概要的了解,做好心理上和专业上的双重准备。三、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三大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的总结。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礼记》中的篇目),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全文共1 229字,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2)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可以总结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墨翟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3.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受教育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4)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教育》)。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2.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2)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给破坏了,高度尊重儿童。(3)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他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社会。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4)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他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第二,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含义:一是就教育目的或结果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二是就教育教学的活动或过程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诸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第三,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5)洛克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第二,主张绅士教育。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6)赫尔巴特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第五,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7)杜威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答案】C。解析: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论,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新三中心论包括:“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8)陶行知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主要内容有:①“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②“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③“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前苏联的一批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有:(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学代表作的掌握。其中,《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代表作;《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教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教育学代表作;《教育学》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代表作,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故选D。(4)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3)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所谓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4)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5)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6)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偶尔出现辨析题。2.在历年考试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是考查重点。其中,在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学校文化需要考生重点关注。■一、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分类包括:(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就是指教育积极的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可以通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来描绘。(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增长率过高使得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学龄人数增长使得班级人数增加,影响教育质量。人口增长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的影响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第一,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第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直接影响着受教育权的分配。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所谓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人员的比例。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各种专业教育的构成。近年来,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向服务业转移,向智力劳动转移,从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转移。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一般说来,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教育相应地比较发达;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区,常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进而影响教育经费的充分使用,影响教育效率的提高。(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2)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其原因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和家庭观;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育龄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减少了生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教育可使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从而也要求教育内容不断调整与更新。在学校教育中,这一般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同时,学校教学所应用的物质技术设备,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性质与水平、范围均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辨析题: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都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这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从而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行动、学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2)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3)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答案】B。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