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秘史

出版日期:2016-8-31
ISBN:9787020115241
作者:[美] 唐娜·塔特
页数:552页

内容概要

唐娜•塔特(Donna Tartt)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1963年出生,在密西西比州格林纳达长大,五岁时写了人生第一首诗,十三岁时发表了第一首十四行诗。1981年就读密西西比大学,后转学至贝林顿学院。大一时就因写作才能受到注意,被著名作家巴里•汉纳招入其短篇小说课程研究生班。汉纳称其为“难得一见的天才,文学之星”。
唐娜•塔特平均每十多年才完成一部作品,迄今只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校园秘史》《小友》和《金翅雀》。这三部作品均颇受好评,畅销且长销,版权售出三十余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2014年,塔特入选《时代》杂志“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人物”。
塔特认为,雕琢句子——正确的词,适当的比喻——是写作带给人的最深层次的满足。写作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写一本让自己沉迷的书,可以进入一个迥异的世界。

作者简介

•西方文艺青年的文学圣经。美是可怕的,令人战栗。精雕细琢至的文字中,绽放出纯粹的暴力
•普利策小说家得主、全球超级畅销书《金翅雀》作者畅销数十年经典成名作
•直面人性罪恶,与《蝇王》《罪与罚》遥相呼应的当代经典
•心理惊悚经典,荒废而堕落的青春编年史。在暴烈而冲动的青春期,我们本以为自己做过什么事都会被原谅,但“邦尼死了几个星期后,我们才意识到事情有多么严重”……
•本书首个中文译本由程虹教授等翻译
•美国亚马逊人生100本必读书之一
•美国亚马逊人生100部必读推理作品之一
•美国亚马逊人生100部必读青少年作品之一
•《休斯顿纪事报》:一道文学大餐,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露丝•兰德尔为主料,以伊夫林•沃、狄更斯、萧伯纳、菲茨杰拉德、莎士比亚为佐料。
•《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之一
•BBC英国读者最喜爱的100本书之一
•《泰晤士报》61年里的61本佳作之一
•美国中学生暑期指定读物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每月一书”读书俱乐部推荐书目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推荐书目
•詹姆斯•弗兰科推荐书目
——————
新英格兰一所大学里有一群古怪的学生,他们与学校里的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他们受魅力非凡的老师的影响,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以为可以借此摆脱单调平庸的当代生活。但他们突破界限后,生活天翻地覆。他们这才发现,真正地活着是多么难,而杀戮又是多么容易……
《校园秘史》融合文学和惊悚小说写法,哥特氛围浓厚,是唐娜•塔特成名作,畅销数十年,已成经典。
——————
唐娜•塔特是个极好的作家。她的作品厚重但又很吸引人。她是个了不起的讲故事者。
——斯蒂芬•金
让我无法呼吸。
——露丝•伦德尔
一部优美的小说。精致,有趣,悲伤,恐怖。不读完根本就没法把它丢开。多么了不起的首作。
——约翰•格里森姆
《校园秘史》在田园风光中邀请读者参与一场密谋,读者必须跟着走向最终必定会发生的结局——才华或勇气不够的作家无法想象到那样复杂的结局。
——杰伊•麦金纳尼
塔特的首作《校园秘史》颇受欢迎,时而沉重,时而很有娱乐性。《校园秘史》一部分是心理惊悚作品,一部分是荒废而堕落的青春编年史。
——《出版人周刊》
《校园秘史》异常成功……一部非常有力量的小说,情节也引人入胜……残忍,强悍,理智,节制,无懈可击。
——《纽约时报》
一部完成度极高的心理惊悚作品……氛围骇人……塔特文笔璀璨。
——《村声》
睿智,精致,真诚,感人。
——《时代》
文笔优美,从头至尾都悬疑。
——Vogue
一部引人入胜、难以忘怀的杰作。
——《泰晤士报》
《校园秘史》是本非常迷人的书,是一场回顾我们读书岁月暴烈而冲动的友谊的旅程,那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能对神施魔法,以为我们不管犯下什么罪,都会被原谅。
——《费城问询报》
一次酣畅淋漓、影响深远的阅读体验……文采粲然,可以一刻不停地从头读到底。
——《名利场》
《校园秘史》是一部哲思惊悚小说,继承了威廉•戈尔登经典之作《蝇王》邪恶的气质,和我们已知的任何一出希腊悲剧同样冷酷,恐怖。
——《纽约今日新闻》
塔特和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一样。美丽的语言,复杂的情节,迷人的人物,和智慧的能量,让她这部首作成为同时代作品中迄今最有意思的一本。
——《波士顿环球报》
这部杰作复杂、技巧娴熟……故事哥特,绵密,惊悚。
——《时尚Cosmopolitan》
唐娜•塔特在简单但悬疑的情节中融入哥特氛围和哲学思考,她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一道文学大餐,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露丝•兰德尔为主料,以伊夫林•沃、狄更斯、萧伯纳、菲茨杰拉德、莎士比亚为佐料。
——《休斯顿纪事报》
唐娜•塔特是个很有天分的作家……她的句子的节奏,她对写一部500多页惊悚小说的自信(也的确引人入胜)表明她已经把同年纪的作家甩在了后面。这本书达到了希腊经典悲剧的高度。
——《迈阿密先驱报》
唐娜•塔特是当代埃特加•爱伦•坡,《校园秘史》令人血脉喷张,就像类固醇。
——Glamour
一部引人入胜、萦绕于心的杰作。
——《卫报》
技艺高超,令人着迷。
——《标准晚报》
一部真的读了就停不下来的书。
——《独立报》


 校园秘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还记得你横冲直撞的青春期吗?如果曾经的小叛逆没造成什么伤害,现在回忆起来也就是风轻云淡的小插曲;可如果某些行为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那将注定成为你们一生都无法磨灭的心灵裂痕。《校园秘史》尽管披着凶杀、惊悚的外衣,讲述的依然是一个发生在美国校园中与青春、人性有关的故事。美国当代女作家唐娜•塔特在2014年凭借长篇小说《金翅雀》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校园秘史》是她发表于1992年的处女作,这是一部将古典文学与哲学融入到故事中的独特作品,小说以美国青年理查德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他来自加州社会底层一个缺乏温情的家庭,意外得到了地处北方的汉普顿大学的入学机会,将此当作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理查德成了梦寐以求的只有5名学生的希腊语班的第6人,却被牵扯进一起有预谋的杀人事件中。唐娜•塔特在叙事中着重强调人物性格和命运对事件的推动作用,她牵制读者注意力的手段是一流的,开篇就直接揭示了一场凶杀,情节迅速进入她设置的悬疑内,结合第一章中对理查德身份的介绍带出了疑团:一个本性并不邪恶的人,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起杀人案件的参与者的?这世上大部分青年都活成了理查德的样子:一个平庸的大学心生,憧憬着能度过一段不平凡的大学时光,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周遭人物和环境的影响,谨小慎微、摇摆不定,会通过盲目地迎合他人来达到目的。回顾过去,理查德深知自己的致命缺陷就是“病态地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独特的风格”,而亨利他们偏偏是拥有卓尔不群独特风格的人,理查德被那5人牢牢吸引了目光。通过唐娜•塔特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一种强大到致命的精神力量在牵引着理查德,他就像被一束斑斓的强光所吸引,任由双眼被刺伤,完全看不到光线背后的阴影,那些人超然世外的处事方式昭示着加入他们是他唯一的宿命,于是他孤注一掷,开启了一段前途未卜的冒险。阅读中,我会一直沉迷在唐娜•塔特所渲染的各种气氛中喘不过气,她对叙事节奏有惊人的驾驭能力,可以违背时间观念拉长或缩短某一场景的时长,当人物要承受难熬的心理折磨时,她会把一个场景放大到极致,时间段被无限拉长,例如搜救邦尼大雪弥漫的那几天以及大家在邦尼家参加葬礼时的不安与忐忑,唐娜•塔特仿佛用力使邦尼的灵魂将众人绑起来鞭笞,一点点接受良心的拷问,产生令人战栗的压迫性,无比焦虑难耐,但又想一直沉浸其中;而亨利决定要除掉邦尼到邦尼死掉,节奏急转直下,以此突出杀戮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作者借理查德之口不断在叙事中强调对这段故事的回忆中的很多场景似乎是模糊的、不真实的,因为记忆本来就是无法百分百确定的,是飘忽的,这正是唐娜•塔特加强故事真实感的相当高明的手法。希腊语和古典文学在小说中对朱利安、亨利、弗朗西斯、查尔斯、卡米拉甚至是理查德的性格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理查德第一次走进朱利安的办公室,感受到一种如临仙境的华美,那里是他带领大家造梦的空间。他们崇尚存在于已被遗忘的古老世界中崇高的精神力量,就像朱利安所说:离开知觉的世界,去探寻崇高和美好。那种精神把他们架高,完全无视低于自己视线的真实世界的善良与邪恶,生活在自己假想的完美虚幻真空里,以一套自有的道德标准行事,当生活中出现了无法接受的麻烦时,他们只会用极端手法尽快了结、迅速摆脱——亨利铲除邦尼,想一了百了,以为之后可以继续披上保护衣若无其事的生活,可是朱利安的逃离让他感到了无法实现的绝望。多丽丝•莱辛说过:“一个人感到最可怕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幻想在事实面前或是在某种抽象原理面前破灭。因为她无法知道是否还有把握再创造一个幻想,使自己生活下去。”丑陋的结局往往源于美好的开始,或许因为开始太过美好,人们陶醉其中,心甘情愿地被心理预期催眠,从而容易忽视它可能隐藏的恶果,这是理查德迷失的原因。书中引用了一句E•R•多兹的《希腊人的非理性》中的话:“狄俄尼索斯是幻觉大师,他能让船甲板上生出藤蔓,也能让他的崇拜者们看到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世界。”亨利就是那个幻觉大师,他影响了其他所有人相信他是对的,成了他的帮凶,这一结果令人不寒而栗,尽管后来大家都不同程度上遭受了良心的谴责,但这种人性中的阴暗与复杂正是唐娜•塔特想要揭示的。唐娜•塔特的文笔优美、略带哀伤,呈现出一个距离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异常迥异但又无比真实的校园生活。事过境迁后的理查德说:“整个暑假,我在他那幢别墅的屋顶上打瞌睡,偶尔也抽根烟,或者读读普鲁斯特的文章,思考着死亡、懒惰、美好,时间之类的东西。”这才应该是大部分人的青春本来的样子吧。当青春跌入一场猝不及防的冒险中,我们内心是否有强大的定力把它扳回正轨呢? 理查德做到了,而且他知道邦尼是比他更早做到的,卡米拉也学会了真实地生活。“不知道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这个世上富有青年的特权”,大概说的就是弗朗西斯和查尔斯吧。但是,发生过的这一切,已经在他们的心坎上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
  •     唐娜•塔特有一种力量,让绵长的通俗小说体现出紧凑精悍的气质,使读者不以为长,读完荡气回肠。无论是《金翅雀》,还是这本《校园秘史》,皆以时光沉淀后的经典形象作为引线,前者是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金翅雀》,后者则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线索本身意象万千,足以生长出一种与青春故事互为对照的持久张力。正因为如此,二十多年前写就的处女作《校园秘史》,如今读来仍深感震撼。《校园秘史》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用五十多万字的洋洋洒洒,所写的不过是六位学生与他们的老师朱利安在汉普顿大学学习希腊语的生活经历。因为课程的绝对集中,他们志同道合于希腊语的行动力,于是形成了校园中的“小团体”,一起“源源不绝地行动”。因为希腊文化特别的精神气质,让他们的校园生活异于常人,陷入疯狂,充斥着欲望、基情、乱伦与灵魂出窍。他们的青春之于美国其他作品所勾勒的纸醉金迷式的“混乱”,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一场人性的狂欢,甚至与死亡相伴。在整本《校园秘史》中,被尼采亦推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可谓隐身幕后的主角。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欧里庇得斯曾在《酒神的伴侣》中这样描述这位神祗:“人间有两位最主要的神,一位是女神德墨忒尔,即是地母,她用固体粮食养育凡人;继她而来的是塞墨勒的儿子,他酿造液体葡萄酒送给人类,弥补营养的不足,减轻那些可怜人的忧愁……此外在没有什么解除痛苦的药物了。他自己是一位天神,却被奠在地下敬神,使人们获得幸福。”在希腊人与推崇希腊文化的人们眼中,狄俄尼索斯代表了一种精神,抛下痛苦,尽情狂欢。而在那群学生眼中,狄俄尼索斯所代表的绝对自我,更彰显了青春的意义。人们为了靠近狄俄尼索斯,常常效仿其狂欢节的形式,饮酒、跳舞、用本我肆意妄为。在《校园秘史》中,一行人同样进行了的活动,他们爬上校园旁的荒山,举行“酒神祭”活动。特别是主角亨利,似乎沉迷于这种疯狂的酒神节仪式之中,向缺席了的理查德如是炫耀:“真是惊心动魄、壮丽无比。火炬、眩晕、歌唱,狼群在我们周围嚎叫,公牛在黑暗中低吼,纯净的河水在流淌,就像电影中的快镜头……经过这种狂喜,就知道日常存在的工作日的界限显得多么苍白。我就像一个婴儿,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我脚底被扎出很多伤口,但浑然不觉。”他们在忘我的狂欢中,意外杀戮了一位过路的农夫,第一次为青春染上了鲜血。尔后又为了“告密者”的背叛,他们谋杀了同伴邦尼,让整个小说笼罩于黑色的氛围之中。这无疑是一个悲情的青春故事,杀人者的悲剧性动机,就像希腊神话中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他们的人生正是这一希腊文化的写照:“希腊语不会含糊其辞,一种充满行动、充满看到行动的喜悦:层出不穷的行动,源源不绝的行动,前赴后继的行动,一长串的因果导向那不可避免、唯一的结局。”作为小团体核心的亨利,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人类的终极欲望是永生, “离开这个知觉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崇高与美好”是途径,而在这条路的终点,唯有死亡可以成全。在整个故事中,当作为导师的朱利安最终退缩妥协,只剩下亨利坚守希腊的精神,成为了某种象征。因而在故事的最后,亨利的自杀,成为了整本《校园秘史》的高潮。精神才拥有不死之身,就像“已经死亡的星星发出的光芒”。
  •     《校园秘史》:秘密的是希腊秘仪还是校园密杀?《校园秘史》的的英文原名,只是叫“秘史”,并没有“校园”的限定,这“校园”是中译本加上去的。作者叫“秘史”是什么意思?小说里的标题,是否只限于“校园”?恐怕不这么简单。也许作者所称的“秘史”,外延要比译本里的限定宽泛得多。我觉得这个秘史,可能还包含小说里的大学生们所受教的“希腊文化”里的秘密,包括那个导致了小说里的第一起杀人案的源自于希腊酒神传统的“秘仪”。恰恰是这个“秘仪”,导致了后来小说里的第二起的邦尼的死亡,并引发了之后剩余的五个同学之间的痛不欲生、相互折磨,直到这个群落中的亨利自杀身亡,整个由“秘仪”引发的死亡惯性才偃旗息鼓。因此,整个小说里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那个第一起的引发一连串死亡事件的“酒神秘仪”引发的意外死亡。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时年仅二十九岁,但却在小说里容纳了希腊古典文化在现代的命运问题、古老的传说里的秘仪是否能够重新魅力的问题,这些古奥的文化思辨,接榫上了小说里美国大学的吸毒、性混乱、酗酒等等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使整个小说里铺展的空间可谓是相当的纵深宽广,用中国的话来讲,是“上下数千年,纵横东西部”,作者用以展开思考的是古老的西方文化的源头,其目的是能否找到现代青年生存的精神命脉。这才是作者需要探讨的秘境所在。所以,作者在标题里涉及的“秘史”,触及了太多的秘密,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地理性的固着于“校园”里的秘密历史。因为小说里对校园的描写,只有一年的时间,难以用“悠久”的历史来概定。那么,小说里对至关重要的第一起杀人案的来龙去脉的交代究竟意味着什么?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了小说主线与后来一连串的是是非非的第一起杀人案,却留下了大段空白与盲点。我们唯一得到的一次详尽的复原,是来自于六人学生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亨利的叙述。亨利声称,他们是在一种迷乱的状态中,获得了酒神信徒的狂欢满足,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而实际上,亨利主导的这种对酒神秘仪的尝试与修习,恰恰是来自于老师朱利安在课堂上的耳提面命的灌输与教诲。朱利安这个老师非常复杂,小说里对他的分析相当的深刻而矛盾。他教授希腊语,言必称希腊,学养不可谓不深厚,个人也相当富有魅力,对学生和蔼可亲,基本属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忘年老师。小说中的“叙述者”理查德很想成为他的学生,但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理查德通过讨好朱利安当时仅有的五个学生,而引起了朱利安的注意,而把理查德收进了他的学生团队,使得他的学生达到了六个。朱利安有一次在课堂上讲起了古腊的酒神狂欢,提到了柏拉图的四种神怪的疯狂(译注中称这一说法在柏拉图的《裴多篇》,但我查了一下柏拉图的对话录,并没有在这一篇中找到相关的述说)。然后朱利安便广征博引,引经据典,详尽地谈论起“自我的负担,以及人们为什么想要迷失自我。”(P36)。这一段长篇大论非常重要,可以说奠定了小说里的秘密、古怪的行为的理论基础。朱利安认为:每一个人对自我都有清醒的认识,都明白自己与别人的迥异之处,明白自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却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所以,人类就要迫不及待地抛弃“自我”的强烈存在,情愿让自己迷失一下。“自我”过分强大了,会让人变得疯狂。有什么办法来控制这种疯狂的自我呢?朱利安列举了“爱”与“战争”都无法控制自我。但希腊人找到了控制自我的办法。在希腊文化的语境中,“死亡是美丽之母”(P39)、“美就是恐惧” (P39),朱教授认为,如果借助于“酒神节的庆典仪式”可以让我们“暂时放纵一下,去粉碎那个道德的自我” (P42),他认为“失去控制是一种恐怖而美丽的事物” (P42)。一句话,朱利安复原了希腊古典文本里的一种倡导放纵、消灭控制、再现疯狂的“秘仪”,他鼓吹血腥的死亡,认为死亡在文化的语境里具有了诗意。如“像尸体这样的事物,虽然本身看起来很可怖,但如果将其作为艺术品来看待,它就非常令人愉悦了。”(P39)还认为“恐怖的真正的美总是非常惊人的。”(P39)是这样吗?恰恰相反,后来发生的一连串的死亡事件,令受到这些教诲的学生们陷入苦海,老师倡导的“放纵”、“疯狂”看起来非常富有诱惑力,但是这些放纵的后果,却是年轻的身心无法承受的,最终都心力崩溃,身心俱疲,原来的学生团队也因而四分五裂。最为荒诞的是,朱利安在讲台上纵横捭阖,大肆宣扬死亡的美丽,恐怖是美,但是他一旦知道了他的学生们卷入到一起凶杀案之后,立刻卷起铺盖,消失得无影无踪。作者借小说里的人物之口,对朱利安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乔治•奥威尔(应该就是那个留下了著名的《动物庄园》的作者)对朱利安的肯定是编造出来的评价:“他是个典型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人,往往给人一种温情款款、真心关切你的假象。其实他是个相当冷淡和浅薄的人,就跟一面镜子一样。”而他的学生邦尼说了一句令理查德觉得最为恰当地形容了朱利安的性格的话,“朱利安就是会把盒子里他喜欢的巧克力全部拿光,把剩下的送给别人的那种人。”(P501)。可以看出,负有导师使命的朱利安,完全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有了这样心态的人,成为学生们的指导老师,当然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他不去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今天与希腊时代的差距,反而为今天年轻人的种种放纵行为,到古典哲学里寻找理论依据。用他的学生对的评价来讲,他藏起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把那些他不需要的部分,告诉学生们,叫学生去尝试,最终导致了对青年人的自我伤害。小说里对朱利安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我”也就是理查德也声称,自己在描写他时,把他“描绘得像个圣人一般——从本质上说,这么做就是在捏造他的形象——这样我们对他的顶礼膜拜才会变得合情合理。”(P502)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揭示出青年人对教唆他们犯罪的人怀着的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因为年轻人的价值体系与心理导向,由这些教唆犯控制了,他们不得不把膜拜的眼光投向这个控制了他们的精神的人,不然他们无法解释自己青春时代的作为。甚至为了让自己能够对自己的青春时代套上“无悔”的自我安慰,还必须把那个误导他的人,“捏造成圣人”。在朱利安的诱导下,这批年轻人开始行动了。他们秘密地做实验,去探讨如何能实现“摆脱常规的感知模式,超越存在状态片刻” (P159),也就是说按照朱利安设计的那个“放弃自我,进入疯狂的愉悦状态”的神话,去追寻那种神秘的体验。他们试用了很多手法,包括酒、毒品、祈祷,甚至还有小剂量的毒药。但是一直未能如愿。而在发生了杀人事件的那一次,他们成功了。他们是如何成功的?这是读者都很关心的事情。但实际参与这起成功的“秘仪”的人只有四个人,不包括小说里的“我”与邦尼。“我”是从秘仪的主导者亨利的嘴里听到这次成功的云山雾罩的真相的。亨利在讲述时,用了大量的模糊的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他的极致的快感体验,那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难以从小说里得到更为现实的描述。倒是从小说里多次提到的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酒神伴侣》中能够想象得到他们秘仪的大概。在《酒神伴侣》中,酒神为了惩罚不相信神灵的国王,让国王神智不清,引诱他来到了郊外的狂欢的女人队伍之中,这些女人中包括国王的母亲,这些女人在酒神造成的迷乱的幻觉中,把国王看成了一个猎物,手撕了他的肉体,让整个诗剧充满了一种恐怖的阴森的氛围。理查德一直追问秘仪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抛弃自我的癫狂状态的。他甚至问了一句“基本上就是性仪式”,而亨利未置可否,认为“你的理解与我最初的理解差不多。”(P162)至少在表面形式上,有性的成份在内——亨利说“过程中有肉欲的成分,但这个部分从本质上来说基本是精神层面的。”参与秘仪的三男一女,穿着长袍,来到宅后的林中,然后他们进入了一种癫狂状态,感受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这种境界,一般情况下是性、毒品、酒所能带来的快感方式之一。就在这种极致的快感、奇幻过程中,亨利也像《酒神伴侣》里写到的那些被酒神操纵了的人们一样,把同类的人类看成了怪物,于是,亨利就在这种迷乱的情况下,隐约地感受到自己一拳打死了一个农人,他们很快从极致的兴奋状态下,恢复到了平常状态,这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杀人了。(《黑石之墓》有对此犯罪体验还为活灵活现的描绘)。这是一起古典文化的杀人,一次重蹈历史秘境的杀人,这是无意识的作为,杀人的事实,彻底地瓦解了教授讲课时的那种对死亡与恐怖的美化。然后,我们看到,因为未“禁食”而在最后一次秘仪中被同伴摒弃在外的邦尼发现了这次仪式中还隐含着杀人的附加后果,便开始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如犯罪、死刑等等来故意刺激那已经精神紧张到极点的参与秘仪的四个人。这四个人中的亨利万般无奈之下,把所有的这些本来一直防备着理查德的秘密,都告诉了理查德,使理查德也从一个局外人加入了目前的四人团队,并一致来对付那个总是调侃、威胁着秘仪杀人参加者的邦尼,最终他们把邦尼从山上推入谷底,理查德由此加入了杀人团队,并与另外四个人开始饱受精神折磨。死亡根本不是美。老师的教诲在这里根本无助于他们的心理的自我抚慰,五个人中,一个个怪病发作,双胞胎中的男孩最不堪承受,借酒浇愁,浑浑噩噩,同性恋者弗朗西斯常常深夜发病,呼吸困难,胸部疼痛,自称患了“心脏病”,到医院后一切正常,而亨利头痛更加频繁骚扰,唯一的又胞胎女孩更是与其哥哥矛盾丛生,两个人形同路人。可以说,每一个参与杀人的学子,都是痛不欲生,神魂颠倒,生不如死,作为小说叙述者的理查德,直接陈辞“不如死了算了”。可见,教授传导的所谓希腊精神意念和现代人的观念相通完全是一派鬼话胡言。这种内在的相互折磨,以及警察、联邦情报局这些现代法律体系施加的外部压力,终于使这帮年轻人精神崩溃,查尔斯最后忍无可忍,拿出了手枪,欲行行凶,亨利抢过了手枪,自杀身亡。为什么亨利要用自杀结束自己?他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亡祭典了教授传授给他的所谓古典精神:他的死“向我们,也向他自己证明,朱利安传授给我们的那一套曲高和寡的原则真的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所谓的责任、孝心、忠诚和牺牲。”(P532)亨利是精神的受骗者,第一次因为受到教唆,模仿秘仪而无意识杀人,第二次则是为了掩盖秘密而有意识的杀人,死亡带来的是良心与道德的谴责,是社会压力的“严相逼”,这一切,把他逼到了悬崖,他只有拿出他信奉的古典文化中的那种英雄主义气概,了断自己,中断他的同伴团队里的麻烦的所有的根源,因为他是这个团队的主导者,他必须像古典英雄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终结一了百了。第三次的死亡,他完成了杀死自己。小说的深刻价值就在这里。小说揭示了一连串的死亡,彻底颠覆了古典文化语境里对死亡的百般溢美之词,从中我们可以无限地解读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犯罪心理的共性认知。其实我们看到,小说里的大学校园充斥着性混乱、毒品蔓延、酗酒成风,这种社会的毒瘤,与酒神秘仪里宣扬的成分有没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看起来,亨利等人学的是希腊文化,他们离群索居,与社会格格不入,理查德一开始就被这个小团队的鹤立鸡群的风范所吸引,想方设法以加入他们的团队为傲,然而随着画皮的揭开,我们会发现,这个团队的源自于教授传导的内在实质,与学校里弥漫的整个社会氛围如出一辙。理查德后来也逐步了解到,双胞胎兄妹之间竟然存在着乱伦关系,亨利对双胞胎妹妹的独占,使双胞胎之间剑拔弩张,而弗朗西斯作为同性恋,与小团体中的其它男人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出柜”关系。这个小团队内部已经与校园的共性特质同化了。正因为这种与社会现实的齐平性,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亨利等人杀死了邦尼,本来是一起非常清楚的谋杀案,但是警察却将寻查的重点放在了吸毒导致杀人的结论上,小说里的另一个从事贩毒生意的学生克鲁克成了替罪羊,至少分担了亨利这个杀人团队的所有责任,吸引了警方的视线。而校方大事化小,也很容易获得我们心领神会的理解。而从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出,亨利他们的杀人,与校园里的混乱状况,都有着相似的内在心理机制,说明着从古典文化里传承下来的并不具备校园暗流文化不一样的特质,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校园文化揭示中的深刻犀利目光。小说里隐含的内涵,我们可以延伸一下。古典文化是否有毒性?从希腊文化到今天已有千年的空间,遥远年代的文化,我们可以解析出其中有益的部分,但那种宗教的仪式、超灵的预判、玄幽的沉迷,在今天是否能够于复古的环境中,再现传闻中的神示与灵验?实际上,亨利企望的那种超现实的对秘仪的体验,已经接近于一种邪教的运作模式。而值得注意的是,往校园题材里塞入超现实的灵异成份,恰恰是奇幻小说的最通常的选择,像《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都描写的是校园生活,但小说得以架构建立起的原因,正是小说里的灵异成份,我们从《校园秘史》里的学生团队的怪异组合里,可以看到《暮光之城》里那个相似的与众不同的吸血鬼群落,但是吸血鬼具备了足够的惊异的元素,所以小说里面的人物性格开掘并没有往深度挖掘,但《校园秘史》里恪守的现实主义准则,使得小说并没有借助超现实元素来来架构它应有的情节冲突,而是完整地深入到青春期的人物心灵,来展示他们灵魂的交战与人性的冲突。而小说更把大部分的内容,来折射杀人之后人物的内心承受的折磨,把这种“后杀人”时光里的痛苦描摹得淋漓尽致。作者冷静的观察,几乎达到一种残忍的地步,她把她笔下的人物,放在炼狱上炙烤,就像小说里曾经提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将人物的心灵痛苦折射得清晰而富有立体性,比如小说不厌其烦地描述学生们在邦尼葬礼上的细节场面,细微地展示学生们精神崩溃的焦虑状态,令小说几乎成了一本犯罪心理的集大成。我们最近在“白银杀人案”等案件的关注中,都能感受到这些案件吸引我们的注意的焦点,都在于杀人犯在行凶之后的心理过程,这是最难解读与最难剖析的。而这种对人性无从捉摸的困惑,恰恰由作家承担了解密的职责,这也正是为什么说作家是心灵的解密师的原因,文学能够帮助我们对人生与社会作出更为真实的解释,这才是我们离不开文学而文学又必不可少地担当起生活辅导师一职的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美国青春全完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是作死过后,大家似乎都一夜长大!传说中的不作死,不长大吗!
  •     太长,如果不是中途去看了豆瓣书评可能50页就弃了。故事倒是不错。
  •     看完整本书,有一种强烈的饱腹感和喘气后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在进入情节融入情节的时候完全听不见外界的一丁点声音,佳作。精神粮食中的佼佼者。
  •     如果要拍出电视剧,主角们会不会就是《skins》的原班人马
  •     ❤
  •     2016-10-27读了17%,感觉还可以。 2016年11月13日,读完了却感觉没怎么读懂,涉及到古典知识很多。
  •     “不单邪恶本身邪恶,掩饰邪恶的各种美好外衣与技巧也是邪恶。”
  •     美是残酷的 令人恐惧 意外也好 谋杀也罢 就像最后一根稻草 加速了这个古怪团体的分崩离析 没有什么能阻挡 悲剧深渊的滑落
  •     无论金翅雀还是小历史,唐娜塔特的人物很少有直接细致的外貌描写,而一点点细节勾勒出来的人物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读的时候似乎更能对残酷青春感同身受,现在读只是觉得酒神如此遥不可及,太清醒和太执着的人都很难
  •     三觀盡毀的青年,神秘陰鬱的氣氛,人還可以扭曲到哪裡.
  •     哥特式颓废悲剧。美与绝望。
  •     直面人性的罪恶
  •     读完有种莫名照出来迷失感 自己这是在哪里 几天 究竟是白天还是夜晚
  •     冲着文学惊悚小说去读, 其实惊悚倒是没有但也算久违地读了一本美国文学,是讲一个大学中的小团体在追求古希腊式的美的过程中走向毁灭的故事,充满古典精神的小说,“美自身是恐怖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大面积笔墨用来描写小团体五人精神崩溃的过程,描写细致到残忍,最后亨利这么好的人上哪儿去找
  •     太沉重压抑,不易读。不知道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内心有怎样的压抑和挣扎
  •     卡米拉这个形象不成功
  •     前三分之一部分令人手不释卷,可那正是所有悲剧的开始。当我们犯下一个错误时,假如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错误,我们会怎样去面对它?我们从那些个导师身上习得的荣耀足以让我们抵挡它某一天的翻卷反噬吗?我认为亨利的结局是对古希腊悲剧最完美的诠释,当然,那仍然不能缓解我们在梦境或幻觉中和鬼魂一次次重聚。年轻的人们,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往事和解吗?
  •     “我曾经跟她说过一次再见,可是这一次的道别似乎耗尽了我所有的情感。”
  •     剧情蛮反转的。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宗教 学术文化 犯罪心理。边看,我就边披上了罪犯的外衣,有点刺激。悲情惆怅的故事。每一次犯下罪过后,这群人都会有些奔溃。故事的结尾是高潮。
  •     让人沉溺,读完后得花些时间才能走出书里那个世界。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远古以来,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到底是为什么。在他们的理想国,一个印度教徒,即使在战场上杀掉了一千个人,他只要不觉得有罪,那他就是无罪的。可是他们不是印度教徒。最后亨利古希腊式的结局也算是活在了他的乌托邦。
  •     把那本小友也出了就好了
  •     亨利·温特,我大概是心疼他的。
  •     多年以后一个念头从天而降:在亨利死去那一刻,五个人就停止了成长
  •     读起来很美,想起来富有哲思与悬疑的校园题材
  •     太好看了,继续读啦
  •     终于再版,这本小说是真的很优秀,很推荐。
  •     越读到最后,越喜欢这本书,一首悠扬美妙的乐曲,旋律层层迭进,像一场场面非凡的合唱表演,轰隆隆占据世界,静悄悄滑向尾端,美极了。
  •     冷门佳作,545页一口气读完,爽!
  •     故事很美
  •     迷之名字 作者得是个什么人啊能写出这样婶儿的书
  •     为什么我完全读不进去 感觉就是作者拽了一大堆希腊文学装x 关键也没具体说出个啥文化 打着推理悬疑小说的幌子搞得不伦不类 一直撑着看心想怎么还没完 发现原来竟然还分成了两部 最后发现 呵呵 被你们杀死的人才是脑子最正常的那个 我真是够了
  •     20170212。故事很诱人。曼陀罗一直转,如果生无解,也只有死去。亨利完美,邦尼无赖,我被卷进漩涡。所以说,谋杀从来不会完璧无瑕。如此的青春,在村上春树笔下,总是要迷茫些。不过让村上写谋杀,好像没法想象。
  •     亨利好像操纵了周围的一切,为了完成他梦寐以求的古希腊式的恐怖的美和牺牲。
  •     合上第545页(最后一页),就像在最美丽的背景中,你所深爱的人微笑着朝你开一枪,倒在秋天的蔷薇中,死于冬天的雪地里。甜美、恐惧、悲哀、忧伤,循序渐进充斥全文,嗜血的青春,是一群大罪(借用日本动漫《境界线上的地平线》赫莱德失去的人格,类似七宗罪)聚集起的如何也不能完整的人格悲剧,虽然我不懂希腊文字,却在故事中找到答案:美是残酷的。我要谢谢你,亨利,心向往处,灵魂总能相遇。(“我”-主人公之一理查德,“亨利”-主人公之一)
  •     让我想起了史蒂芬·金的《尸体》,甚至他们杀掉农夫告诉邦尼他们误撞了一头鹿,我也想起《尸体》里那只身披阳光的林中鹿来。一个玫瑰花苞绽放、枯萎、脱水、腐败、零落、残破的故事。
  •     其实三星半,太长,情节不复杂却刻画精彩,细节丰富,体察心理入木三分。不错的小说。独特的角度,美就是残酷的主题,校园带出社会
  •     的确停不下来 也的确觉得拍成电影也会很棒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就把朱利安的形象安在褐袍巫师瑞达加斯特身上。 另外 读的过程中脑袋里一直回放《死亡诗社》和《浪潮》.... / 最后弗朗西斯自杀在医院里 他们三个再聚在一起 我真的哭了 我也多么希望亨利没有死 怎么最后就会这样了呢?
  •     最后五分之一,令我尝到钝刀割肉的痛。冷酷神秘的亨利,天才般的领袖;美貌淫邪的双胞胎兄妹,关系暧昧;狐狸般的贵公子弗朗西斯,专注搞基;虚荣羞怯的乡镇青年理查德,懵懵懂懂;粗鲁无礼的邦尼,洞悉一切。在谋杀、谎言、利用与多角恋的阴郁景象中,一步步滑向毁灭的深渊。正如他学到的第一句希腊语——美是残酷的。
  •     看大家都是一口气看完的,我想我可能肺不行……200页弃
  •     #DayOne# 残酷青春,美国版的《动物凶猛》——应该是更凶猛的动物。
  •     用来打发时间不错
  •     恐怖绝不与高尚的美同义,而是邪恶的造物主,细思极恐的逻辑和难忍的羞辱也狠狠地帮了一把。从第一部学术小圈子里的密谋策划,到第二部检视广泛人性的但丁地狱谷,及随后的逐个崩溃,我们看到角色们有的把悔恨的良知埋进阴暗面,把脆弱的神经暴露在外,有的则经历着一场罪与罚式的入魔,只有那个懦落自私,极度冷酷的导师带着他荒谬的美学置身事外。
  •     几乎拥有所有美式狗血的元素,却无比严肃和悲哀。亨利这个角色太迷人了!“一个英雄所受的教育”。
  •     太好看了,停不下来啊
  •     三星半,前半部分真好看啊。在别的书里读到“拉丁语,便是霉斑:是发臭的经院知识的地盘,它有从前学院里轿子的那种味道。它是暧昧与不确的场所。”转念又想到这所小班教学,朱利安,亨利。
  •     爱和信仰都倒下的时候啊,毒素一点一点累在你体内的时候啊,太好了,太好,虽未嚎啕大哭,但可抑郁三秋,太好了……
  •     情节很简单,但文字和描写有特色。前半本比较拖沓,要有点儿耐心。总的讲,算值回“票价”吧
  •     情节不错
  •     虎头蛇尾 当中很拖沓 篇幅长的没有必要 当然语言是非常优美的 不确定会不会再读金雀翅 545 54.1w
  •     这他妈可是处女作,握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