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

出版日期:2016-3-31
ISBN:9787553492248
作者:[意]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
页数:472页

内容概要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Curzio Malaparte,1898-1957),意大利作家。1898年,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托。一战期间,以志愿者身份加入法国军队,获得法国战争十字勋章。战后,回国从事新闻工作,曾任米兰《新闻报》主编。1931年,他在巴黎出版《政变术》,这是欧洲第一本反对希特勒及法西斯的著作,并因此被流放五年。二战中,以战地记者身份去东线战场采访,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1943年,英美盟军登陆后不久,在那不勒斯出版《完蛋》。意大利解放前夕,在游击队与盟军指挥部之间,充当联络官。战后,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导演了电影《被禁止的基督》。1949年,出版小说《皮》。1957年7月,从中国访问归来不久,在罗马病逝。
译者简介:
唐祖论,193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专业,法语副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曾经参与创办上海法语联盟。2007年,获得法国棕榈骑士勋章。译著:《地上的粮食》、《苦儿历险记》、《巴黎圣母院》、《瓦莱里散文选》等;编著:《法汉实用辞典》、《不屈的中国人》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代序
作者小传
原作者序——手稿的故事
第一部 马
第一章 在盖尔芒特家那边
第二章 马的祖国
第三章 冰马
第二部 鼠
第四章 “仅次于上帝的国王”
第五章 禁城
第六章 雅西城的老鼠
第七章 在波兰打板球
第三部 狗
第八章 冬夜
第九章 红狗
第十章 夏夜
第十一章 疯狂的猎枪
第四部 鸟
第十二章 玻璃眼
第十三章 一篮牡蛎
第十四章 “她们甜蜜的死亡”
第十五章 梭罗卡姑娘
第五部 驯鹿
第十六章 赤身裸体的人
第十七章 齐格菲和鲑鱼
第六部 苍蝇
第十八章 高尔夫球差点
第十九章 血
译后记
编后记

作者简介

著名作家昆德拉力荐,尘封70年的“二战”史诗之作
一份来自纳粹内部的“法西斯注定要完蛋”的真实报道
Kaputt:(来源于希伯莱语:完蛋,牺牲;或来源于法语:扑克牌游戏中的全输,彻底输掉)毁灭,瓦解,破碎。
——《梅耶氏百科全书》
小说《完蛋》的背景,设定于二次大战的东线战场。当时,马拉巴特作为意大利战地记者,跟随纳粹军队进攻苏联。1941-1942年间,他被派驻乌克兰时,在一个小村庄里秘密地写出此书,当时,德国党卫军就驻扎在隔壁。马拉巴特为意大利《晚邮报》撰写了一系列战地报道,发表后引起轰动,由于文章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宣扬纳粹必败,盖世太保立即驱逐了他。当时,他将小说的手稿缝进自己的外套,书稿几经辗转,最终于1944年出版。小说因为内容揭露了纳粹的残酷和骇人听闻的暴行,出版后引起争议,被列为禁书。
2009年,米兰•昆德拉在其随笔集《相遇》中,高度评价了一位几乎被遗忘的作家马拉巴特的作品,他写道:“马拉巴特一生中写了很多书,每一本都聪慧耀眼,但是,如果没有《完蛋》……这些书肯定已经被人遗忘。他写《完蛋》,不只是写了一本重要的书,而且还找到一种形式,一种全新的东西,只属于他一个人。”这篇评论发表后,马拉巴特的著作陆续在西方各国再版,再度掀起一股“马拉巴特热”。
国际媒体对本书的评价:
它是奇特的,是的,但可以理解:因为它既是报道,又不同于报道;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审美意图如此强烈、如此明显,敏感的读者会自然地将其从历史学家、记者、政治评论家及回忆录作者的叙述语境中区分出来。

——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
《完蛋》是一部悲哀的、惊人的、令人恐惧和充满诗意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现了意识形态的狂热、种族主义,以及伪装心灵纯洁的疯狂价值观的结果,还有对生命的憎恶,最自私和可耻的一面。对于人类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不可或缺的。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他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我完全理解马拉巴特投身于许多领域的这种痛苦、痴迷与激情。
——中国作家金庸
一部超凡脱俗之作,掺杂了高贵的修养、野蛮的邪恶和人类病态的残忍。一部分是自传,一部分是虚构,它看似截取了深不可测的历史。对于痴迷的热情和冷漠的致命混合物,从来没有一部作品比它披露过更多。它是神话的和完全人性的,令读者回味无穷。

——美国《华尔街日报》
如同一份来自切尔诺贝利内部的报告。马拉巴特曾经非常接近轴心国的核心,他以某种方式讲述故事,同时赋予它们人性的东西,结局描写得更令人不寒而栗……二十世纪公民的必读之书。
——美国电影剪辑师沃尔特•默奇
部分真实和部分虚构,《完蛋》以马拉巴特作为随军记者,跟随纳粹军队入侵苏联的经历为基础……马拉巴特奇异的巴罗克式的故事不需要是真实的。它们真诚地讲述了战争荒谬的恐怖。
——英国《泰晤士报》
坦诚、迷人和可怕的,《完蛋》发布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局内人的裁决,对一个该诅咒的制度的可恶的精英。

——英国《独立报》
一位严谨的记者?也许不是,一位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记者?毫无疑问。

——美国作家、学者伊恩•布鲁玛
一本惊艳和迷人之作……极具才华地写就,充满了不可思议和令人恐惧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人奥维尔•普莱斯考特
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关于二次大战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


 完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第三章 冰 马那天清早,我跟斯伐尔史笃姆中尉去看那些从冰牢里释放出来的马。暗绿色的太阳如同一个青苹果,在天空闪耀。冰封的拉多加湖面,从开始解冻以来就不时地噼啪作响,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而在深夜,在那木板屋的深处——藏匿在森林深处积雪中的临时木板屋——我们听得见突然发出的叫声,它不断地呻吟着,直到黎明。春天已经来了,湖水把它难闻的气息吹拂到我们的脸上,这不是烂木、腐屑,而是湖冰解冻时特有的气息。流入拉多加湖的另一河流,宛如吸水纸上的一条铅笔线。天空淡蓝无云:好像是用绸布做成的。而在那边,极目远眺在列宁格勒,一缕灰色的云烟停滞在这围城的上空,映照得天空有点脏而皱。一道青色的脉管在地平线上横穿过去,有时似乎见到它在跳动,有时还见到其中充满了热血。那天清早,我们去看那些从冰牢里释放出来的马。头天晚上,梅里卡利奥上校嗅闻着吹来的湖风说:“该把那些马都埋掉,春天来了。”我们朝着湖的方向往下去,穿过浓密的灌木丛,以及散落的巨大的红色花岗岩。拉多加湖晦暗的广阔水域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地平线的尽头,苏联的界河在抹着蓝玫瑰色线纹的银雾中隐约可见。我们不时地听见从莱酷拉森林的方向,传来布谷鸟单调的叫声,这是卡莱里前线的圣鸟。一些野兽在树林中嚎叫,他们用一种神秘的声音呼唤、应和,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哀怨声,充满了温和而又残酷的诉求。在离开芬兰指挥部的木屋,往下走到湖畔之前,我去找斯伐尔史笃姆中尉。在马厩后面,我徒然地在木屋宿舍门前敲门。指挥部周围的森林似乎相当稀疏。冰冷的空气里,始终是这种单调而又温热的气息。我走近战马的木屋。一个穿着蓝布军服的年轻女郎,正在提桶中为上校的战马准备混合纤维素的饲料。“日安!”我用芬兰语说。“日安!”这是梅里卡利奥上校的女儿,一个身材高大的金发女郎。西部波的尼亚地区奥卢省的芬兰姑娘。她身穿芬兰陆军女战士的制服,在1939年冬天第一次苏芬战争中,她已经跟着父亲上过战场。现在,她负责指挥部的伙食,在离俄军枪口几百公尺远的地方,在她父亲的眼皮底下,给大伙儿做饭。她那冻成青灰色的双手,正在热水桶内把大块的纤维素板弄成碎屑。拴在树干上的马,扭动着脖子嗅闻着盛满纤维素的桶。冬天是可怕的。骇人的寒冷、饥饿、穷困和疲劳,使得芬兰人民脸瘦腮尖。加仑•卡勒拉绘制的那些卡勒瓦拉英雄瘦削而又严峻的线条,再现在芬兰人民的脸上。芬兰的士兵、儿童、妇女、老人、牲口都在挨饿。他们没有一根干草和麦秸,没有一颗燕麦可以用来喂马。狗已经杀光:士兵的手套都是用狗皮做的。人吃纤维素面包。而马喜欢纤维素饲料的甜味。那种煮纸的味道。年轻女郎解下了栓马绳,她右手牵着马,左手拎着水桶走近放在櫈子上的一个木桶。她把已捣碎的纤维素饲料倒在里面,马就缓缓地吃起来,不时抬头观看周围和湖面,透过树梢还看得见黯淡的湖光。热气从木桶中升起,马的嘴唇就浸沉在这雾气里,随它又抬起头来,朝着湖面连声嘶鸣。“这马怎么了?”我向年轻的女兵,“它似乎不太安静。”上校的女儿扭头看了一下湖面说:“它闻到了那些马的气息”。我也闻到了那些马的气息,这是一种浓烈而又温和的马味,被松树散发的脂香味和灌木的清香味冲淡了。布谷鸟的叫声一直传到森林深处。一只松鼠尾巴翘得笔直,在攀爬树干。年轻的女郎拎着水桶,又走进马厩,我可以听见她用芬兰语缓慢而又悦人的语调对马说话。可以听见马蹄踏在树枝上的声响,可以听见铁环撞击的叮当声,以及那马迫不及待的低喘声。我走向湖边,斯伐尔史笃姆中尉已在小路的转弯处等我。他倚靠在树干上。头皮制的高筒帽移到颈后,驯鹿皮做的长靴一直没过大腿。这种拉普兰人的靴子尖角后翘,就像波斯人的拖鞋一样。他站着,有一点拱背,两眼下垂,他用熄灭的烟斗敲打自己的掌心。我走近他,他抬起头,微笑着对我说:“日安。”“日安,斯伐尔史笃姆。”他脸色苍白,额头因劳累和失眠而汗水涔涔。他似乎要求得我的谅解,主动告诉我,他一整夜都跟别动队在森林里巡逻。“梅里卡利奥上校在那儿?”我问道。“他上前线了。”他回答道,说话时一边从头到脚打量着我,一边用他熄火的烟斗敲打掌心,并且不时地转身朝湖眺望。我看见他的鼻翼合动着。他用鼻子呼吸时,就像那些护林人,与那些在林中出没的别动队一模一样。这是一种小心提防的呼吸,只用一丝空气。“你真的要去看那些马么?”中尉说,“你最好陪上校去前线。他下战壕的目的,就是不看那些马。”风送来了马的气息,一种浓烈而又温和的气息。“中尉先生,在这些马被埋掉之前,我想看它们最后一眼。”我们向湖畔走去,雪已经浸湿了。这已经是春雪,不再是皑皑白色,而是带着黄绿斑纹的老象牙的色泽。在某些赫红花岗岩覆盖的地方,雪成了酒红色。而在树木稀少的地方,雪宛如一层透明的冰帘,宛如奥勒福什水晶做的发光片子,在它下面隐约显出松树的针尖,树叶,采色的卵石,野草的根茎和灌木干枝上斑驳的白皮。而那些扭曲变形的树根对照着这些水晶片,宛如一些冻僵的蟒蛇。树木仿佛是从冰雪中吸取生命,而那些嫩绿色的小叶,仿佛是从死去的玻璃物质中获取津液。一阵阵奇异的声音掠过森林的天空。不是铁片撞击的铿锵,不是在风中久久震颤的钟声,不是手指弹敲玻璃杯的高低音调,也不是一大群蜂在丛林深处群飞乱舞时,发出阵阵有力的嗡嗡声。这是一种真正的哀鸣,是看不见的悲哀的飞鸟垂死之时,那种掠过天空孤独绝望的号叫。1942年的冬天,是一场大灾难。芬兰人民的大瘟疫。弥漫在所有芬兰的医院和教堂的白色瘟疫。现在,它如同一具赤裸裸的巨大尸体,横躺在湖泊和森林中间,这具庞大的腐尸在空气中散发着腐木的气味。春风已经把累人的香味,温和的气息连同狗的亲切而又兽性的喘气声送来了——这场雪似乎还是温和的。这些天以来,士兵们不那么忧愁了,他们似乎活跃,声音也更响亮。白天有好几个小时,一种奇异的不安沿着前线,蔓延在林间的小木屋,女兵队的休息厅以及莱酷拉森林最深处的战壕和掩体中。为了庆祝春天的回归——春天对他们来说,是一年中神圣的季节——北欧人在山上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饮酒、唱歌、跳舞。但是春天也是北海地区潜伏性的疾病高发期。春天败坏和溶解了生命,那是冬天在冰牢中妒羡地看守和保护的生命。它带来了一些致命的礼物:恋爱,生活的欢乐,放任轻佻的思想和快乐的激情,游手好闲,谩骂打架和睡懒觉,渴望肉欲和与大自然虚幻的婚礼。春天,这是在北欧人眼中点燃烦恼火焰的季节,冬天曾使他们的前额纯静和光洁,现在,额头上正笼罩着死亡傲慢的阴影。“斯伐尔史笃姆,我们走错路了”。我不再认得这条小路,去年冬天,我曾这么多次通过这里,到湖畔去观看那些战马。小路变得更狭窄、更蜿蜒曲折,周围的树林也变得更稠密。随着雪的融化和变色,第一批蝶蛹从闪烁的冰层下破茧而出,迎风飞舞,把严冬死亡的一片光秃景象抛在身后。森林在冰雪下又复苏了。它变得更加厚实、更荆棘丛生,更加神秘。这是一个绿色的、神秘的、禁闭的世界。斯伐尔史笃姆中尉缓慢地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不时地停下听听,要在森林浓荫的寂静中听出天籁的乐声:树枝的断裂声,松鼠沿着树干的脚步声,野兔急促的窸窣声,狐狸多疑的嗅闻声,一只鸟的鸣叫声,树叶摇曳的飒飒声。而在远处是涂污的病态的人声。我们周围不再是严冬死一般的寂静。不再是水晶岩块冰冻透明的寂静,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由色彩、声音、气味汇成的暖流般的宁静,一种像种感觉到的在身旁的流水般的宁静。在我看来,这种宁静似乎流进这条看不见的河流,而河的两岸宛如湿润温和的嘴唇。太阳升起时,柔和的光芒射入整个森林。随着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银白的湖面上笼罩着一层绯红的薄雾。风送来了远处哒哒的机枪声,单独的步枪射击声,一只布谷鸟的迷失的歌声。在这声、色、味组合成的景色的尽头,我们在森林的一个缺口中,瞥见某种阴暗和光亮点的闪耀,如同一个虚幻的大海在颤动:这就是拉多加湖,解冻的拉多加湖的广阔水域。我们终于走了森林,来到湖畔。我们瞥见了那些马。那是去年十月,芬兰先头部队穿过沃克西森林,来到蛮荒的、无边无际的莱酷拉森林的入口。苏军已经挤满了这里,苏联在卡莱里地峡北部的全部炮兵,几乎都冲向拉多加湖畔,企图逃脱芬军的包围,并将大炮、马匹运到湖对岸的安全地带。但是渡轮和木筏迟迟不来;而每一刻的拖延,几乎都能致命。因为寒冷强烈而又疯狂,湖水随时会结冰,而由别动队组成的芬兰军队,已经深入到森林深处,对俄国人到处施加压力,并且攻击它的侧翼和殿后部队。第三天,莱酷拉森林燃起了一场冲天大火,被大火包围的人、马、树木都迸发出可怕的吼叫声。芬兰的别动队包围着火场。他们向火焰和浓烟的围墙射击,堵住了所有出口,上千匹苏联炮兵的马惊骇得发狂,他们冲向这个大火炉,冲破了机枪和火焰的封锁,许多马死于熊熊烈火,但是大部分到达了湖畔,并且冲进了湖中。沿岸的湖水并不深,不到两公尺,但是离岸一百公尺的湖底,就陡然沉陷。这些马就拥挤在沉陷区域内(这里的湖岸内凹,形成一个小湾),前面是深遂的湖水,后面是猛烈的机枪炮火,由于寒冷和害怕,它们不停地颤抖。他们把头伸出水面。聚集在一起,那些离湖岸最近的马,它们的背部受到大火的烘烤,一个个凌空跃起在其他马的背脊上,它们拼命用牙咬、用蹄踢,来为自己开辟生路。但它们在挣扎践踏的混乱中,被冰冻住了。入夜时分,北风劲吹,(来自摩尔曼斯克海的北风,如同死亡天使一般,厉声呼号,大地骤然死去),天冷得可怕。突然,随着一声敲击玻璃杯的颤音,湖水顷刻间冻住了。热的平衡被粉碎,大海、湖泊、河流蓦地都冻住了。甚至波浪都在半空中凝结,变成一个个悬空的弯曲的冰凌。接下来的一天,当芬兰别动队的首批巡逻队在还有余热的灰烬中,穿过烧焦的树干,小心翼翼地推进到湖畔时,一个恐怖而又美丽的景象跃入眼帘:洁白得如同大理石的湖面上,矗立着成百上千的马头——它们似乎都被锋利的斧头整齐地砍过,只有马头露在冰层上面,而且所有马头都面朝湖岸,骇人的白色火光还在它们瞪大的眼中闪烁。在靠近湖岸的地方,是那些从冰牢中跳出的马的混乱状态。随后,冬天来了,北极风呼啸着横扫雪片。湖面始终干干净净,平滑得像要进行冰球比赛一样。在严冬没完没了晦暗的日子里,只有中午有一点苍白的阳光从天而降。这时,梅里卡利奥上校的那些士兵走到湖畔,纷纷在那些马头上就座,仿佛要进行一场骑木马的表演比赛。“美丽的木马,转吧,转吧!”这仿佛是画家博斯笔下的场景。北风在树木黝黑的枯枝间,奏出温和而又凄怆的儿童音乐。冰冻的雪片开始旋转,阴森的木马随着凄怆的儿童音乐的节奏抖动着马鬃,开始旋转——“转吧,转吧,美丽的木马!”那些士兵叫喊着。星期日早上,芬兰森林巡逻队在莱酷拉森林中集合。他们刚喝了杯茶,就朝湖畔进发了。(巡逻队员是芬兰侦察兵,森林中的战争之狼,他们大部分是青年,其中甚至有许多少年,以及真正的孩子)。他们都是芬兰作家西兰帕笔下的英雄人物:终年离群索居,沉默寡言,一辈子就像那些树木、岩石和野兽一样,生活在森林深处。他们径直往下走到湖滨,在那些马头上就座。手风琴演奏者开始奏响《哨兵之歌》,随后,那些身上披着羊皮军大衣,额头上戴着无边的高筒皮帽的巡逻兵,齐声咏唱他们心爱的悲伤的歌。手风琴演者也在冰冻的马鬃上坐下来,他们听任手指在琴键上跃动,于是,巡逻兵唱起了《布谷鸟之歌》,布谷鸟是卡莱里地区森林中的神圣之鸟。远方的牧人绵绵地吟唱我像流浪的人游荡卡莱里的布谷鸟,咕-咕——布谷鸟的叫声,凄凉而又响亮地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炮火在拉多加湖的对岸轰鸣,爆炸的隆隆声有如振翅的窸窣声,树叶的簌簌声一棵树接一棵树地传过来。而森林中不时发出的单独的枪声,使得这种绝对的静谧变得更深遂、更神秘。布谷鸟的叫声就在这寂静上升起,“咕-咕,咕-咕”,它升得很高,很单调很纯静,它的余音袅袅不绝,而且似乎有了人性。有时候,斯伐尔史笃姆和我也会走到湖畔。去坐到那些马的头上。中尉的臂肘支撑在冻硬了的马鬃上,并在手掌上拍打着熄灭的烟斗。他是瑞典维普里人,那是一个邻近芬兰湾的城市,瑞典人称它为“维堡”。他娶了一个来自列宁格勒的年轻的法裔俄国女人,他从妻子那里获得了北欧人缺少的细腻精致的东西。他会讲几句法语,他说:“oui”(是的)、“charmant”(迷人的)、“pauvre petite”(可怜的小宝贝)。他把“Naturellement”(当然)说成“naturlement”。他能说“amour”(爱情),并常说“amour”,他还会说“tres beaucoup”(非常多)。他是一个招贴画画家,他花很长时间用红蓝铅笔描绘花朵;用刀在桦树干上雕刻“宝贝心肝”;用铁制的滑雪杖在雪地上写下“爱情”这个字眼儿。斯伐尔史笃姆一丝烟叶也没有。一个多月以来,他在自己的掌心拍打着熄灭的烟斗。于是,我对他说:“斯伐尔史马姆,承认这个事实吧,我敢肯定,有朝一日你会去抽人肉的烟斗。”他脸色泛白,回答道:“假如这仗继续打下去的话……”我接着说:“仗要是继续打下去,我们都会变成野兽,你也是野兽,不是吗?”“当然,我也是野兽……”他回答。我很喜欢他,打从我见到他因一块人肉而脸色惨白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喜欢他。那时,我们都在考纳斯坦峡,前面就是被围困的列宁格勒郊区。芬兰的森林巡逻兵在一个俄国伞兵的背包内找到了一块人肉,这个伞兵在茂密的森林穴洞里,在他同伴的尸体旁躲藏了两个月。傍晚,斯伐尔史马姆在木棚内开始呕吐,他哭着说:“他们枪决了这个俄国伞兵,可这是他的罪过吗?我们大家都会变成野兽的,我们最终都要相互吃掉的。”他没有喝醉,他几乎从不喝酒。使他恶心呕吐的不是酒,而是那块人肉。从那一天起,我开始喜欢他。但我见到他不时在掌心拍打熄灭的烟斗时,就对他说:“斯伐尔史马姆,你最终会用人肉来装填你的烟斗,不是吗?”一天晚上,西班牙公使奥古斯丁•德•福格萨伯爵在驻赫尔辛基公使馆晚餐时,也讲起了芬兰巡逻队在俄国伞兵背包内找到人肉的故事。晚餐丰盛可口:西班牙的陈年美酒、奥卢河的鲑鱼、再加烟董的驯鹿舌头,增添了淡淡的暖洋洋的气氛,所有的人都一致断言,这个俄国伞兵不是人,只是一头凶猛的野兽。但是,在座的却无人呕吐,一个人都没有。曼纳海姆伯爵夫人没有,康特米尔亲王没有,还有共和国总统的副官史劳恩上校、彭•冯•道尔纳男爵、甚至连蒂图•米哈伊列斯库都没有、没有一个人呕吐。“一个文明人,一个基督徒宁可饿死,也不吃人肉。”安尼塔•彭根史笃姆说。“哈,哈!” 福格萨伯爵放声大笑,“没有一个天主教徒愿意饿死, 没有一个天主教徒愿意饿死,天主教徒喜欢人肉!”由于人人都提出抗议——这时,皑皑白雪耀眼的反光,在晴朗的黑夜中破窗而入,它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带着微光映照着那些黯黑结实的胡桃木家具,西班牙大师油画肖像上的过分亮丽的清漆以及耶稣蒙难的那个金十字架,它挂在蒙着绛红缎子的墙上——于是,福格隆伯爵宣称:“所有的天主教徒都吃人肉,这是耶稣基督的肉。耶稣非常神圣的圣餐饼,就是世上最人性和最神圣的肉。”接着,他用一种深沉的声音开始背诵加西亚•洛尔卡——1936年,这位西班牙诗人被佛朗哥的党徒枪杀——那首著名诗篇《祭坛上神圣的颂歌》。它的开篇“女人们在歌唱”仿佛一首情歌。但当他背诵到“蛙”的诗行时,他提高了嗓门:哦,我的上帝,你在圣体匣中被天父用闪光照得通明如同青蛙可怜的心脏颤动医生们把它保存在玻璃瓶里“这真令人恶心!”曼纳海姆伯爵夫人说,“耶稣的圣心,如同蛙心在圣体匣中颤动。咳,你们这些天主教徒,你们是魔鬼啊!”“世上没有更好的肉啦。“福格萨伯爵低声说。“斯伐尔史笃姆,不是真的吧,你能用人肉抽烟吗?”我常这样问他,斯伐尔史笃姆微笑着。他露出悲伤而又倦怠的微笑。他注视着露在冰层上的那些马头,它们带着坚硬如刺的冰鬃。那些膨胀而又闪耀的马眼充满了惊恐。他用手轻抚那些张开的马嘴。那些苍白的鼻孔,那些因绝望的嘶鸣而痉挛的嘴唇。(这一声嘶鸣,隐藏在塞满冰沫的嘴里)。我们静悄悄地走着,我们敲击着那些尽是雪珠的马鬃。微风轻拂着辽阔的大理石般的湖面。那天清早,我们去看那些从冰牢中释放出来的马。一阵油腻而又微甜的气息漂浮在温和的空中,那是四月底,阳光已经变暖了。禁锢在冰窟窿内的马自解冻以来已使空气开始发臭。马尸的这种气息,在白昼的某些时刻叫人无法忍受。因此,梅里卡利奥上校下达命令,要从湖中搬走这些马,并把它们埋在森林深处。几个小队士兵配备了大锯、斧头、铁锹和绳索,乘坐上百辆雪橇驶向拉多加湖。当我们赶到陡峭的湖岸时,士兵们已经投入工作。五十多具马尸已横陈在雪橇上。它们不再僵硬,而是柔软、膨胀。由于解冻,金黄色湿辘辘的马鬃正在淌水,长长的睫毛紧贴在泡肿了的眼皮上。士兵们用铁锯和斧头破冰,马翻倒在布满灰白海绵状泡沫的污水上。随后又用粗绳紧扎马尸。把它们拖向岸边。那些炮兵连的战马,这时被套在雪撬的辕木上,它们在森林里闻到了从湖中传来的一阵阵油腻而又微甜的气息,就报以哀怨的长鸣。“吁!吁!走吧!”士兵们扬鞭大声吆喝。雪撬拖车带着沉闷的碎裂声,在泥泞的小路上滑动。而那些马铃的叮当声,在温和的空气中构成一片快活的响声,一种欢乐的哀歌。欧也纳亲王的房间,已浸没在阴影中。风声在斯德哥尔摩橡树岭的老橡树丛之间穿越,显得高亢而又凄厉。我聆听着北海之风中马的悲哀嘶鸣,不禁战栗起来。“你真残酷,我可怜你。”欧也纳亲王说。“我很感激你,”我微笑着说,但立即又为这微笑而感到羞愧,“我可怜自己,又为可怜自己感到羞愧。”“你真残酷,”欧也纳亲王说,“但愿我能帮助你。”“让我给你讲一个奇异的梦吧,这是一个经常在深夜里侵扰我的梦,”我说,“我走进一个站满了人的大广场,大家都朝天看,我也朝天看。我瞥见悬垂的广场上,有一座陡峭的高山,山顶上竖立着一个大十字架。有一匹马被吊在十字架的臂架上,那些刽子手爬在木梯上,正在抡击最后几下铁锤,敲击铁钉的声音清晰可闻,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马忽左忽右地摆动马首,低声嘶鸣。人群在默默地流泪。这是基督马的牺牲,这是基督受难地牲畜的悲剧。但愿你帮助我弄明白这梦的意义。基督马之死能不体现人类所有高贵和纯洁事物的死亡吗?你不以为这梦关系到这场战争吗?”“战争本身只是一场梦”,欧也纳亲王说,一边举手捂了一下眼睛和前额。“欧洲所有高贵、文明、纯洁的东西正在死去。马就是我们的祖国。你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的祖国,我们古老的祖国在死去。所有这些索绕在心头的形象,这些持续不断的嘶鸣,这些翻倒在路旁的死马的可怕而又凄惨的气息,你不认为它们似乎与战争的形象相呼应:与我们的声音和气息,死去欧洲的气息相呼应吗?你不认为这个梦也有几乎相同的含义吗?但是,也许最好不要去解读这个梦?”“够了!”欧也纳亲王说,然后,他俯下身子对我说,“唉,要是我能像你一样受苦就好了!”
  •     一些年轻人组成的小队,沿着几条马路收尸,他们总是走进屋子的前厅,登上楼梯,进入房间。这些年轻的“掘墓人”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多数来自柏林、慕尼黑和维也纳;另一些则从比利时、法国、荷兰或罗马尼亚被押送过来。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久之前富有而且幸福,身居豪宅,并在名贵家具、古老油画、众多的书籍、乐器、珍贵银器、精致易碎的中国瓷器中成长。现在他们衣衫褴褛,脚上缚着破布,在雪地上艰难地跋涉, 他们讲法语、 捷克语、 罗马尼亚语, 或是柔软的维也纳德语。这是欧洲一些最优秀大学内培养出来的年轻知识分子—眼下他们衣着破烂、饥肠辘辘又被腹中的寄生虫吞噬,还必须忍受集中营内拳打脚踢的侮辱、痛苦,忍受死亡的跋涉,从维也纳、柏林、慕尼黑、巴黎、布拉格、布达佩斯一直被押送到华沙的这座禁城,但是,一线美好之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人们在他们的眼里读到一种青春的意志 : 团结互助去拯救他们民族的巨大灾难;人们在他们的举止和目光中,看到一种高贵而又果断的挑战。 我站住了,观看他们完成慈善事业——收尸。我压低声音,用法语对他们说:“有一天你们会自由,你们会幸福而自由。”那些年轻的“掘墓人”抬起了头,微笑着打量我。随后,他们的眼睛缓缓地转向那个像影子一样追随我的黑衫人。他们看着那个俊美而又残酷的天使,那个圣经中的死亡的预告者。小伙子们向横陈在人行道上的尸体俯下身子,把他们快乐的微笑凑向死者铁青的脸庞。他们小心翼翼地像举起一座木雕塑像一样抬起尸体,把它放到那些憔悴青年拖拉的板车上。雪地上留下了那些尸体的轮廓——一摊摊浅黄色的可怕而又神秘的痕迹,这是死者生前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随后来了三五成群瘦骨嶙峋的野狗,跟在板车后面嗅闻气息,还有一些衣服破烂的儿童队伍,他们的脸显露出饥饿、 睡眠不足和恐慌, 他们在雪地上拾掇破烂、 废纸、 空罐、 土豆碎皮,这是在贫困、饥饿、死亡之后,所留下的全部珍贵的遗物。有时,我听见房屋内响起一阵微弱的歌声和单调的呻吟,一旦我在门口出现, 便戛然而止。这些阴森的房间里渗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息,这是污垢、潮湿衣服和死人皮肉的气息,房间里那些悲惨的老人、妇女、儿童像囚犯一样挤在一起,一些人席地而坐,一些人背倚着墙伫立,另一些人蜷卧在草席或旧报纸上,还有躺在床上的病人、垂死的人或是僵硬的死者。大伙儿都缄默不语,盯着我和我身后的天使。一些人在悄悄地咀嚼什么东西 ;另一些人——他们面容瘦削憔悴,眼珠在镜片后显得很大的年轻人—聚集在窗前诵读经文, 这是等待卑贱死亡的一种方法。有时,某人会在我们出现时,从地上站起来,或者离开墙壁,或者撇下他的同伴,径自迎上前来,用德语对我们低声说:“我们走吧!”就像几天前进入琴斯托霍瓦的禁城一样,当我在一个门口出现时,一个坐在近窗口地上的年轻人,带着神秘幸福的样子迎上前来。直到那天为止,他都活在痛苦的等待中,他以为这个时刻终于到了,他像迎接解放那样,欢迎这个迄今还惧怕的时刻。大伙儿都默默地看着他,这些人没说一句话,没发出一声呻吟,甚至当我用手把他缓缓推回去,同时带着微笑对他说“我不是盖世太保,我不是德国人”时,我发现,就在我把他推回去的瞬间,他的脸上出现了失望沮丧,那种痛苦又卷土重来—而我的突然到来,使他短暂地解除了痛苦。克拉科夫的情况也一样。有一天,当我赶到这座禁城的隔离区,出现在一座房屋门口时,一个皮包骨头的年轻人,用一条肮脏的披巾裹住他整个涔湿的脸,正在房间的角落里读书,他见到我就站了起来。当我问他读什么书时,他给我看了一眼书的封面,一本恩格斯的书信集。他立即做好跟我走的准备,扣上鞋带,整理一下充当袜子的裹脚布,并用手把陷在上衣领下的碎布条似的衣领翻出来,他频频咳嗽,并用可怜的手掌捂住嘴,再回过头来,挥手向聚在屋内的其他人告别。他们都一言不发默默地看着他,他已经走到门口,又骤然转过身来,随手脱下他的披肩,把它轻轻地盖在一个坐在病榻上的老妪身上,随后他走向楼梯平台, 要跟我走。 尽管我微笑着告诉他回去, 但我无法使他明白我的意思。随后,在回忆这个人走出门之前,脱下披肩盖在老妪身上的时候,我想起,一天清早,我在禁城遇见过两个脱得精光的犹太人—他们走在两个党卫军中间,一个是络腮胡子的老人,另一个还是孩子,可能最多十六岁。当我把这次遭遇告诉克拉科夫总督时,他和蔼地答道 : 许多犹太人在盖世太保来带走他们的时候,就会把衣服脱下来送给亲友,因为衣服对他们已经没用。他们赤裸地在冰天雪地中行走,在严寒结冰的早晨,他们要经受零下三十度的刀割。我转身对那个黑衫卫士说 : “我们走吧。 ”我在他身边,沿着人行道默默地走着。他的脸庞英俊,眼睛明亮而又残酷,额上戴着钢盔,我觉得自己是在耶和华的天使身边行走,可我却期望他随时停下来,对我说:“我们到了。 ”我想到了雅各,想到他和天使的斗争,一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出现一种死婴之脸的色泽。黑夜降临,白昼如同一条病狗,沿着墙垣奄奄一息。
  •     手稿的故事——《完蛋》作者序(意)马拉巴特 唐祖论 译 Kaputt:来源于希伯莱语:完蛋,牺牲;或者来源于法语:扑克牌游戏中的全输,彻底输掉。有毁灭、瓦解、破碎的意思。——《梅耶氏百科全书》《完蛋》的手稿有它自己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手稿的秘密故事,就是本书最恰当的序言——世上再没有比它更贴切、更恰当的序言了。我是在1941年的夏天,开始撰写《完蛋》的——德苏战争的开始阶段——当时,我借住在乌克兰贝斯桑卡村的农民罗曼•苏契纳家中。每天上午,我坐在院内的刺槐树下工作。苏契纳就在猪圈旁的空地上磨镰刀,或是切削喂猪用的甜菜和萝卜。我们的院子和一座乡苏维埃的大院毗连,它当时已被纳粹党卫军的一个突击队占领,每当有党卫军临近篱笆时,苏契纳就假装咳嗽报警。农舍,虽然是茅顶土墙,用泥巴和砸烂的麦秸加揉牛粪建成,但是它小而清洁,除去一架收音机、一架留声机和一个堆着普希金、果戈里全集的小书橱外,别无其他值钱的东西。这就是老农的家,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和集体农庄的建立,使他摆脱了贫困、愚昧和肮脏。罗曼•苏契纳的儿子加入了共产党,他是贝斯桑卡村伏罗希洛夫集体农庄的技师。他已驾驶拖拉机跟随苏军撤退了。他的妻子跟他在同一个农庄工作。这是一个年轻、沉默而又善良的妇女,一干完田野和院内的农活儿,就坐在树下读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是苏联国家出版社为纪念伟大诗人去世一百年,在哈尔科夫出的特别版。她使我想起克罗齐的两个女儿,爱伦娜和阿尔达,她们时常在梅亚纳避暑别墅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下,阅读希罗多德的原著。当我必须重返前线时——从寄居的这个村到前线不过两公里——就把手稿交给苏契纳,他把手稿藏在猪圈的墙洞内。当我寄回国的战地报道,在意大利《晚邮报》上发表后,引起德国方面震怒,派盖世太保前来抓捕我,并将我驱逐出乌克兰时,苏契纳的儿媳已将《完蛋》手稿缝入我军服的夹层里。我将永远感激农民苏契纳和他年轻的儿媳。他们为从盖世太保手下救出这危险的手稿冒了很大风险。1942年1月及2月间,我在波兰及斯摩棱斯克前线逗留,继续撰写《完蛋》。离开波兰前往芬兰时,我把手稿缝入羊皮袄内随身带走。藏身于芬兰的两年时间里,除了最后一章,我已基本写完全书。1942年秋,我在拉普兰地区的贝沙摩前线感染了严重的疾病,获准返回意大利疗养。在柏林近郊坦普洛夫机场,全部旅客全都被盖世太保搜查。幸好我随身未携带一页手稿。我在离开芬兰前,已将《完蛋》手稿一分为三。一部分托付给西班牙驻赫尔辛基的公使奥古斯丁•德•福格萨公爵,他将返回马德里外交部述职;一部分托付给罗马尼亚驻赫尔辛基的公使馆秘书康特米尔亲王,他将前往里斯本公使馆就任新职;一部分交给米哈伊莱斯库,他是罗马尼亚驻芬兰公使馆的新闻专员。正要返回首都布加勒斯特。这三份手稿经历了漫长的艰辛之后,终于到达意大利。我把它们藏在一个岩洞内,就在我位于卡普里岛的房子外面的树林附近,正对着法拉利奥尼的海上礁群。我的朋友德•福格萨、康特米尔和米哈伊莱斯库,他们都知道我有多感激他们。我也希望有朝一日,我能返回柏林,向我至今仍然不敢披露姓名的德国朋友当面致谢,因为他们不惜生命为我保存在柏林写就的书稿,达数月之久。1943年7月下旬,我在芬兰前线,一听到墨索里尼在政变中垮台的消息,就将最后几章的手稿藏在靴底,搭机返回意大利,我抵达罗马后,7月31日被捕。原因在于我公开宣称,纳粹德军入侵意大利迫在眉睫,并且谴责了政变领导层的巴多格里奥元帅,没有采取积极步骤去应对危险。当时,我甚至来不及换下皮靴,就被投入罗马的“天后”监狱。我早先在此度过的铁窗岁月,使我对狱中情况相当熟悉。幸运的是,由于时任人民文化部长,随后又出任驻安卡拉大使的奥古斯托•罗索,与盟军讨论停战条件的卡斯特拉努将军,以及佩特罗马奇部长和时任对外新闻处主任的公使馆参赞卢里等人的及时干预,我才得以获释。1943年9月,我在自己位于卡普里岛的家中,写完了《完蛋》的最后一章。《完蛋》是一本残酷、恐怖而又快乐的书。那种残忍而又可怕的快乐来自我几年中的战地经历,我亲眼目睹了欧洲崩溃时那种不寻常的场景。战争在这本书中只扮演了次要角色。我试图说明,战争只是一种托辞,而托辞又不可避免地属于命运的范畴。所以,在《完蛋》中,战争就是命运,战争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出场。战争与其说是主角,不如说是观众,就跟风景一样。在本书中,战争就是客观的景色。“完蛋”,这个残忍而又快乐的妖怪,才是本书的主角。“Kaputt”,字面的意思是“破坏、完蛋、粉碎、毁灭,化为乌有”,没有比这个冷酷又近乎神秘的德国字眼儿更能够描绘“我们的欧洲是一堆瓦砾”的了。但我宁可选择完蛋的欧洲,而不是昔日的欧洲,二、三十年前的欧洲。我宁可重新开始,而不是像必须继承一份不可变更的遗产那样,什么都照单全收。让我们希望新的世纪是崭新的时代,作家们尽情享有尊重和自由,因为意大利的文学既需要尊重,又需要自由。我说:“让我们希望”,并非因为我对自由及其利益缺乏信心——我也是因为拥有自由精神和献身于自由事业而遭到监禁,被流放到利帕里岛上的人之一——而是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意大利以及欧洲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做人有多难,当作家有多危险。希望新时代是一个人人自由并受到尊重的时代,包括作家在内!因为只有通过自由和对文化的尊重,意大利和欧洲才能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讲到的那些残忍可怕的日子中得救。这位启蒙者说:“在传说中的上古时代,洪水过后,从污泥中走出来的是手执武器、相互残杀的人们”。作家马拉巴特位于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别墅,是欧洲现代建筑的著名景意大利作家马拉巴特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一本高雅与野蛮并存、诗意与残忍同在的经典之作,场景震撼,值得反复品读
  •     1111111111
  •     诗意的残忍,优雅的绝望,彻骨的悲伤。“你们以为战争会轻松而且短暂,但是你们错了,战争将会漫长而且非常艰难。”
  •     如果不是主编名字的出现,妥妥的五星。
  •     马拉巴特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政治书籍多少有点深奥,其中环境描写很优美,我很喜欢,我真是爱死他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