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最后一季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52013931
作者:[美] 埃里克·布雷姆
页数:372页

内容概要

埃里克·布雷姆 Eric Blehm,作家、记者,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郊外的牧场上长大。经典的探险文学是他的启蒙读物,如《野性的呼唤》《金银岛》《鲁宾逊漂流记》等,《海角一乐园》更是令他萌发了“作家梦”。一九九四年,布雷姆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传媒学院毕业,获得新闻学士学 位和户外运动学位。他曾获得“威廉·鲁道夫·赫斯特奖”优秀特稿奖和“麦格劳·希尔奖”特稿写作奖,亦被吸收进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最得意的成就是拿到加拿大雪崩协会的一级雪崩安全证书。
布雷姆于大学期间开始写作,曾任全球最畅销的滑雪板杂志《超级滑雪板》编辑。五年后,他休假一年,环游世界,此后便开启了自由职业写作生涯,为《户外》《GQ》《男人志》《背包客》《登山》《峡谷》《洛杉矶时报》等刊物撰稿。布雷姆的其他作品有《传奇》《无所畏惧》《为你而死》等。

书籍目录

序曲
第一章
失踪
第二章
花岗岩摇篮
第三章
深入高山
第四章
搜救
第五章
暴动之后
第六章
只看夕阳便知足
第七章
隐士夜鸫的舞台
第八章
花荵蓝调
第九章
石与欲
第十章
搜救犬出动
第十一章
内心的荒野
第十二章
黑暗之峰
第十三章
山中圣训
第十四章
追根究底
第十五章
错失的线索
尾声
后记与致谢
附录
关于作者
作者访谈
写作故事
蓝迪文章
纪念文章
注释

作者简介

一个人与他挚爱的山野如何彼此交付?“山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山,我什么也不是。”
五十四岁的蓝迪·摩根森是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传奇巡山员。他救助过许多身陷困境的登山者,也指引过许多游客领略山野 之美,是“行走在园区步道上最和善的灵魂”。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蓝迪在巡逻途中失踪。此后,园方出动一百名人力、五架 直升机、八组搜救犬,展开前所未有的搜救行动,却一无所获。蓝迪在优胜美地的山谷中出生长大,在巨杉和国王峡谷做过二十八年夏季山野巡山员、十多年冬季越野巡山员。山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他立刻就会知晓。这让他的失踪愈加成谜。搜救结束五年后,国家公园的偏僻角落浮现出蛛丝马迹……
本书作者花费八年时间,遍访蓝迪的亲人至交,阅读他留下的文字书籍,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山野之子的人生传奇。


 山中最后一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他死于理想一句话总结这本书“一个人怎么不听人劝,非要把理想当工作,最后又被理想慢慢虐死的故事。”如果两句话的话,我会加上,“另一个人用八年时间,把这个真人故事整理了出来。”按照《欢乐颂》和《小别离》的现实主义逻辑,这本传记该列到“讽喻劝诫”类中。特别适合在大学毕业季,恐吓一下天真的年轻人。看,不听爸妈的话,不肯好好赚钱,最后就是这般。可真要按照中国主流价值观,其实都不该有这书的。一个作家花8年时间去写一个失踪的国家公园巡山员。为普通人写传。这样的选题,小众中的小众。如果我朋友要选这样的内容来写,佩服之余,恐不免要劝其三思。写出来,谁来出?编辑提这种选题,碰上尖酸刻薄点的主编,直接开骂;客气点的也会让你省点力气,继续埋头看稿吧。好在这事出在美国,成了书,也就能看到一个普通人,凭着自己的心意,能够把自己的人生折腾出花来。对于我们,他仿佛活在平行宇宙。巡山员,中国也是有的。2016年,长春永吉县岔路河镇星星哨水库打出高薪招聘巡山员的启示。男,23-45,身体健康。(这个年龄层的男性最好找工作。)其他要求是:吃苦耐劳;有责任心;适应林区和农村工作和生活。中国特色的一条:退伍军人和有相关经验者优先。薪酬呢,工资2500元。 包食宿 每周休息1天不知道长春的消费水平如何。这家公司同时招聘的前台接待的工资开到了 2000-2999元/月。神奇的是,长春永吉县开出来的薪资水平,放到美国一看,居然并不低。美国的巡山员,大部分都是临时工。他们没有退休金,家人没有医疗优惠,(美国看病死贵死贵的。)巡山员还得自费接受执法和急救训练。一年里,只有游人最多的夏天才有工作。而且,长长要几个月常驻山中,不得跟妻儿团聚。讽刺的是,巡山员的实际学历并不低,有一技之长的不在少数。他们之中有哲学硕士、艺术史硕士、计算机工程师、摄影师、滑雪教练,还有人曾经参加过国际登山队。过去,美国人管巡山员叫“九十天奇人”。在美国大众的刻板印象里,就是爱好自然的大学生,或者毕业后为Gap Year准备的年轻人。总之,这是一份做“正经事”前的玩票。既然工作足够有趣,待遇就不会那么体面了。相比把兴趣爱好当工作,然后把事业做出一朵花来的励志故事,生活中,更常看到的是,工作有多喜欢,待遇就有多糟心。年年岁岁,当年凭兴趣而选的工作,如今看来鸡肋,又茫然不知前途何在。某公共大号上大刺刺教诲:“年轻人不要把兴趣当工作。”涉世未深,你真以为了解理想工作是怎么回事吗?当巡山员沉醉在山中美景时,他们有时会幸福地恍惚,竟不敢相信,有人愿意付钱来让他爬山。真是爱死这份工作了。恍惚之后,这份爱,很快要受考验。第一,钱少。付完家里账单,买了装备,食物和汽油,在山里窝到十月,或许银行账户里还能剩下几毛几分。第二,有编制的更少。传奇巡山员蓝迪,也只是整个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里14个带薪巡山员之一。第三,物资匮乏。装备补给靠直升飞机空投。橘子,苹果和蔬菜是高山值勤期间最渴望的美食。天气不佳,直升飞机不能起飞的时候,执勤人员只能枯等补给。就算是服役30年的蓝迪,也觉得这段时间,如同在炼狱。第四,工作危险。包括而不限于寻找失踪的登山客,赶熊救游客,捡垃圾,取缔非法营火,还必须常常寻找遇难者尸体。第五,不受待见。有些国家公园署长官戏称他们是“一票疯子”,是二等公民。很多玩gap year的青年,山野里闲晃几年后,不是重返社会,就汲汲营营谋取在国家公园署或内政部的一官半职。第六,死后才有福利。因公重伤殉职,家属可以获得政府万元“抚恤金”。这份让菜鸟觉得幸福得要晕过去,暗自庆幸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工作,对老鸟来说,无比残酷。工作28年的蓝迪,唯一的员工福利就是给妻子留点抚恤金,他本人还得先为工作死一死,并且证明他的死跟工作相关。其他待遇跟新人一样。就连表彰成就的徽章也没有。那是奖赏给聪明人的。他们是国家公园署的永久雇员。对巡山员来说,这份工作的成就,“只可能来自你们心里,最好别冀望国家公园署。”蓝迪的理想工作,对他严酷到什么地步?蓝迪的父亲, 美国大萧条时代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山野的爱好者,野花的鉴定权威。他培养了儿子蓝迪对大山的爱。然而,他也不能接受儿子为了山,放弃读大学,终身去当巡山员。父子俩对梭罗、惠特曼、缪尔的爱,无力弥补人生观的鸿沟。当父亲的,做不到为理想而抛弃一份好差事,也就希望儿子跟他一样,有节制地爱着大山就好。终归还是要回归社会,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蓝迪不愿意。他比父亲走得更远。于是,父子俩就没有什么话好聊,除非是野花。蓝迪当上巡山员后,一个夏天走了近1,280,000米,向1400多人传讲福音,撤离十几名受伤的登山客,却没有收到父母的只言片语。连他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也是相对无言。这些不曾说出的话,成为蓝迪的阴影。他怪父亲始终不曾给他情感上的支持,也怪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日后,巡山时,他胸前总装着父亲看野花用的放大镜。蓝迪的妻子因为他对大山的爱而爱上了他。婚后,却发现丈夫更喜欢跟大山在一起,而成为自己婚姻里的第三者。蓝迪失踪那天的口袋里,就揣着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上级领导来园区视察工作,蓝迪没有跑前跑后,曲意殷勤,后期考核被刁难,不予续聘。最后对簿公堂。花了夫妇俩一年的收入请了律师,也无法续聘,只能消除领导不实的评语。不得已,换了另一家国家公园才能继续当巡山员。对于上级来说,蓝迪的品行的确有点问题。他曾用姜饼干贿赂绘图员,好让一条步道不出现在公开发行的地图上。作者在访谈里说,这本书,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蓝迪和他挚爱的山。其余皆为他者。穷困,辛劳,没有荣誉表彰,身死后,妻子为争取唯一的福利,十万抚恤金还要对簿公堂。妻子付不起律师费。Komadina律师了解案情后,愿意免费为她辩护。可到了发传票时,仅仅是证人们的车马费又让她陷入财政困窘。最终,人们找到了蓝迪尸体的残骸。幸好,尸身上有制服残片,这一发现让他的律师和妻子松了口气,在法庭有了证据,可以证明他因公殉职。作者的眼中,蓝迪的一生都过着自己所爱的生活。太过美好的人生,普通人无法承受,必有阴影,方显婆娑世界的面相。智者自能从苦痛和折磨中超脱。蓝迪曾见群狼分食活鹿,抬头嚎叫。他写道:“的确值得高歌。”并非对强者的膜拜,而是自然循环,天道如是。作为自然的子民,他和小花鼠分享饼干,成一日友。他也能接受自己的尸骨四分五裂,野兽啃咬,散落各处。他死于理想。他也有这样的领悟。你呢?-----------------
  •     一个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并不是人人都会去思索这样的问题。多数人的生活受驱于生存本能和流俗成见,懵懵懂懂,潦草行事。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作出理智的判断,并坚定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即便无名,也会被我视为勇者。他们以自己的勇气和意志,拓宽了人类生活的经验,让人恍悟:我们还可以这样去生活。蓝迪•摩根森便是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死亡,他可能永远都是内华达山脉一位籍籍无名的巡山员。当然,即便现在有了《山中最后一季》这本专门来记述他的故事的书,他大概也不会变成人尽皆知的英雄。但这样岂不更好?比起浮夸的英雄故事,那些度过了真实人生的凡人,也许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力量。死亡之谜蓝迪•摩根森,我们在书里第一次读到这个名字时,他正从内华达山上简陋的木屋哨所醒来。作为一名在群山之中工作与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的巡山员,这个七月末的清晨与往日无别。他查看铁桶里的水昨晚是否结冰——在海拔三千三百多米的高山上,即使是夏季的夜晚,温度也可能降到零度以下。他点燃炉火为自己烹煮早餐,简单的早餐过后,便开始收拾自己的巡山员装备:一口小锅、登山炉、燃料罐、露宿睡袋、急救包、头灯,以及食物。所有这些让他的背包沉甸甸的——当然,向来如此,并且一样东西也不能少。蓝迪整装出发,并在门口留下纸条,提醒来人请勿擅入。一切妥当,他迈开大步,没入群山。但他并没有如期回来。四天之后,蓝迪的同事桑格无法联络上他。国家公园随即展开地毯式搜救行动。然而,十天的大规模搜救一无所获。蓝迪的去向依旧成谜。如果不是蓝迪在失踪之前表现出了种种反常迹象,如果失踪的是另一位经验不足的巡山员,那么这或许只是一起普通的巡山员执勤事故。然而对于蓝迪,人人都相信,他最不可能在山里迷失。因为近三十年来,蓝迪每年夏天都在这座山上巡游,他是山上的活地图和荒野搜救高手,哪一条小溪不曾映照过他的身影? 那么,蓝迪的失踪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自杀?在失踪之前,五十四岁的蓝迪由于陷入婚外情的纠葛而处于情绪低谷。对山间地形了如指掌的他来说,他会不会是故意找了一个地方,自我了断?死亡,对于蓝迪来说,会不会就像多年前他选择远离喧嚣尘世、去做一名巡山员一样,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天性的召唤,抑或一种自然传统?约翰•缪尔(1838—1914)是美国自然主义与生态保护的先驱,也是蓝迪•摩根森的偶像。出生于苏格兰的缪尔,十一岁时移居美国,全家以经营农场为生。在大学里学习几年后,热爱自然的缪尔自主辍学,徒步一千多英里,从印第安纳走到了弗罗里达。在抵达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的优胜美地时,他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一边兴高采烈地干着一切可以谋生的工作——渡船工、牧羊人、驯马员——一边在山间漫游,思索着如何保护这座“自然圣殿”的生态系统。缪尔崇拜自然的力量,热爱地质,他多次徒步在优胜美地的山间进行野外考察,并发表了很多文章来呼吁保护内华达山脉的原始风貌。在他的努力下,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在优胜美地建立国家公园的议案。缪尔去世三十年后,蓝迪•摩根森一家搬进优胜美地山谷。当时的蓝迪只有两岁,父亲曾是一位兢兢业业的银行职员。但是,大城市对这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英文专业男人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因此,当他在优胜美地公园署谋得一份差事后,便迅速辞掉了银行的工作。他们的新家崇山环绕,窗外绿草翻腾。蓝迪的父亲很快把他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山谷区闻名遐迩的野花权威。他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到山间探险,在绿树溪谷中为他们吟诵缪尔的诗句。如果路遇巡山员,父亲一定会向这些保护着山野纯洁的工作人员扶帽致敬——是缪尔的那些诗句和父亲这个小小的动作,在蓝迪心里埋下了当一名巡山员的愿望吗?不得而知。我们唯一可以了解的是,多年后,大学毕业的蓝迪像蒙受某种召唤一样,放弃了到城市中谋取更轻松优渥生活的机会,返回内华达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成了一名真正的巡山员。年复一年,巡山员蓝迪行走在为纪念缪尔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缪尔步道”上。自然,蓝迪的选择让他的父母感到气闷。虽然父亲也热爱山野,但真正在高山上生活却是另一码事。巡山员的艰苦、清贫、籍籍无名以及未知的风险,让父亲对蓝迪的担忧转化为彼此间的隔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其父才有其子。某种意义上,父亲是蓝迪的自然启蒙老师,是他把蓝迪引入了自然这座圣殿。蓝迪,只不过比父亲走得更远一些。蓝迪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严苛的职业精神,更多地来自于缪尔的影响。但正如内华达山脉彼此交织的溪流一样,缪尔的自然精神在当时的美国也并非偶然,而是整个美国文化运动的一部分。1871年,美国超验主义创始人、被林肯总统称为“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1803—1882)曾经到优胜美地寻访缪尔。爱默生是美国那一代人的精神领袖,也是缪尔的偶像。在那本著名的《自然沉思录》(1836)中,爱默生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是挚爱自然的,那么他的内在感官与外在感官就总是息息相通的,纵然他已经进入成年,但其仍然童心不泯。他与大地和苍天的神交成为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与自然独对时,一股激越的欣喜将流遍周身,即使他本来正不胜伤悲。一百多年后,爱默生文字中蕴藏的精神能量,已经自然而然地流淌在美国一名最普通的巡山员的思想血液里。倾听群山的密语作为巡山员的蓝迪,除了热爱用相机捕捉高山上遇见的美景,还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尽管他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显见的收获,但他那简短的日记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文字天分。他的日记、他在山间的生活,便是他最精彩的作品。“为什么花草树木、万事万物要存在?因为少了这一切,宇宙就不再完整。”二十四岁的蓝迪在值勤的湖畔写道。谁教会了他如此深刻地领悟自然的完整性?我想,并不是他的父亲,也不是缪尔或爱默生,而是大自然本身。当一个人从幼年起便在山间奔跑嬉戏,穿越发梢的微风、树叶的轻吟浅唱、黎明远山的蓝霭、溪流的欢悦清澈,都在一遍一遍地向他诉说着自然的奥秘。生在其中,身在其中,蓝迪像山间的任何一株野花一样,对脚下的土地满怀感激之情。纯净,没有人迹,没有护栏,也没有垃圾……几乎看不到半个鞋印。在高山,超过林木线(不是伐木线,这样对树木不敬)之上,绿草和野花丛丛簇簇,生在巨砾之间,小溪在青青河岸和巨砾底下潺潺涓涓,冰潭默默,岩石矗立,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真是太丰富的自然天地!我们在《山中最后一季》中读到的所有蓝迪日记的片段,都是这样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简单和美。在自然之中,唯有摘下文明铠甲的人,才能真正“看见”自然。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自我”,在自然之中不仅没有位置,还应该被彻底驱逐——正是那些自大傲慢的“自我”,肆无忌惮地亵渎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纯净。作为一名巡山员,蓝迪已经自觉从“文明人”这一族类中除名——如果我们把这个词理解为工具理性的信奉者的话。他是山间会移动的岩石、可以开口的树木、默默捡拾垃圾的山狮。他的使命,是为荒野筑起一道防线,保护荒野免受文明的污染。所以难怪蓝迪有时候会表现得愤世嫉俗,把那些乱扔垃圾的游客称之为“两足畜类”。与都市文明的价值观相反,蓝迪认为山下喧嚣刺耳的机械文明世界,才是一种真正的粗野。“要离开这么美的地方,我开始有点感伤。天色越来越晴朗、深浓,也越来越接近秋天。然而前方还有美好的事物,再说世上没有永恒,即使永恒的山峦亦然。”在离开一片草原时,蓝迪恋恋不舍地写道。活生生的美,只存在于转瞬即逝的当下。而除了浸润其中,并没有更好的领悟美的方式。诚如爱默生所言,在自然之中,人可以看到某种与自己的本性一样美丽的东西,人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的美的热爱者”。正是这一份对自然之美的爱与崇敬,让蓝迪一次次与妻子作别,年复一年返回到夏日的崇山峻岭之间。死亡为他加冕尽管蓝迪与妻子在相爱时,二人相当默契也可以彼此欣赏,但每年夏天的离别,渐渐地导致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在蓝迪失踪前的两年,他与另一位年轻的巡山员陷入了恋情。蓝迪的背叛给性情真挚的妻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蓝迪陷入了情绪的错乱。显然,长居山野、性情敏感的他,并不善于应对这样复杂的情感纠葛。他既想与妻子重修旧好,再次赢得她的信任,又深感无能为力。而在最后一次上山之前,他随身携带着妻子交给他的离婚协议书。正是这一纸离婚协议书,让大家怀疑遭遇情感打击的蓝迪有可能选择自杀。并且,在他极度苦恼的时分,也的确曾对好友说此类的话。甚至有人推测,蓝迪并没有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是因为考虑到如果自己在值勤中因公殉职,妻子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补偿。所以,蓝迪制造了外出执勤失踪的假象,其实是死于自我了断。蓝迪的失踪之迷,终结于五年后他的遗体被发现于一处浅浅的溪水。风化的骨头雪白耀目,在溪水与野花之间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那些曾经被他一一装进登山包的物件,随着溪流散落。它们曾经共同属于一个名字:蓝迪•摩根森。根据蓝迪同事们的推断,蓝迪应该是在执勤途中不小心坠入积雪覆盖的冰湖。由于雪崩,原本只是小溪的这一带在那年的夏天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暗流。背着沉重背包的蓝迪,突然坠入湖中后,来不及挣扎便被卷往下游。我也不太相信蓝迪会主动选择死亡。大自然已经将太多的启示注入蓝迪的生命,他不会那么轻易地选择放弃自己。但是,难道蓝迪的死,与那些偶尔失足的游客别无二致?绝非如此。对于已经将生命托付于山野的蓝迪,他的死依然带着某种神秘的宿命色彩。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山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山,我什么也不是。”这一次,蓝迪以最彻底的方式,向山野交出了他的生命。在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里读完《山中最后一季》,从字里行间抬起头来,横亘在意识里高耸入云的内华达山脉消失了,周围依旧是前胸贴后背的地铁族。疑惑也随之而来:这个遥远的故事,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真的有关吗?合上书,再次回到真实的人生与世界。这里是人口两千多万的忙碌城市,每天早上的励志鸡汤比鸟鸣更加有助于度过疲于奔命的一日。 然而你也应该知道,还有更宝贵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头顶的上空,那里汇聚着那些有名或无名的勇者所镌刻下的精神密码,有一段来自巡山员蓝迪•摩根森平凡一生的践行:要彻底觉察活着的每一天,深刻感受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以及身处其中的自己。不要在大地上盲目行走,追求成就,却不晓得要迈向何处,何处可以轻轻走过。
  •     如果有一个人家庭教育良好、物质生活颇为充裕、身体素质上佳、动植物知识丰富、对身处之地的自然风光常充满感情地聆听叙述•••••什么样的社会定位才是更适合他的呢?在国内,就算是把游历当做人生理想的人,符合上述条件的也算得上是能达到徐霞客级别的“高端配置”了。而书中的主人公蓝迪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凭借着上述的优势,成为了一名美国国家公园巡山员。从工作范围、工作时长和职责权限等诸多方面来看,这并不算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可以说没有热爱自然的强烈情绪作为支撑,就很难坚持下去—巡查范围广大,一走就得好几天;一旦有人遇险,搜救行动的范围、时间起始和结束都会脱离掌控;为了保护环境,需要收集、整理大量对自然环境有损害的废弃物和营地残留物,有的时候还会面临猛兽和人为的威胁••••••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能改善这些问题的行动,诸如关注巡山员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通讯装备升级并达到能够精准定位的程度、提高巡山员们的薪酬待遇等实际改善措施都被官僚主义地一拖再拖,让这些致力于守护自然的人被充斥着获取更多金钱的社会氛围忘在脑后,而所谓的“精英们”却乐于在偶尔进山野营时享受巡山员们提供的救护、指引等服务和巡山员们历尽辛苦才保护下来的自然的馈赠。书中以主人公巡山员蓝迪失联数日、随之展开的搜救行动作为叙述主线,将蓝迪因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而使他在世俗人群都会经历的家人相处、婚恋维持、同事合作等环境氛围下,显得异常“不合时宜”表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候,看似对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展开调查,无意识挖掘出的佐证和隐情总会减损主人公对真正热爱的事物的分量,甚至流于八卦。但很高兴本书是一个绝对的例外。蓝迪对自然的热爱如此纯粹,除了精神上的欢享全无所求--这是他个人性格的魅力所在,却也让他在未能听从父母建议完成学业时、妻子对与他长年在山里只能享受轻松愉悦的生存氛围却需要以放弃艺术探寻为代价开始抗拒时、朋友们对他同在野外却不热心进行处境交流关系转为冷淡时,无从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以至于事件调查过程中,多次被怀疑事故是由自身精神压力导致,连家属也因此长期无法获得公正的善后待遇。讽刺的是,对蓝迪这样一位灵魂在自然赋予的“保护”神性和社会给予的“欲求”人性间反复交战的人,在他工作期间,国家公园署无人在意他出色的个人素质、服务态度和工作业绩,无人关注他生命最后时期的确可能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但在对他进行表彰的评估程序里,却用官方教条主义的规章无比严格地列出了种种要求,多年里谈及处理结果一直对蓝迪的家人和挚友敷衍塞责,并未体现蓝迪及其家人应享受的人权,不能不让人感到无奈。另外,书中穿插的“美国国家公园巡山员”这一职业的历史发展、生活状态、工作方式、装备通讯、搜救模式等内容的叙述,对我国类似的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建设和搜救措施也是很好的参照,也足以引发人们对巡山员这一群体及从事类似工作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即使这是在山中度过的最后一季,你也如愿地永远停驻在了你挚爱的山野里。再见,蓝迪。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完全不同的生活,那片山,那群人。
  •     一个自由的灵魂原来过的是这样的生活
  •     2017.006 一个人与他挚爱的山野如何彼此交付?国家公园巡山员蓝迪用他一生的经历给这个问题做了注解。这本非虚构文学以搜救寻找蓝迪和他个人成长经历两条线交织穿插叙述,写得行云流水,扣人心弦,时而让人徜徉在优美的大自然中,时而让人为蓝迪的命运担忧。翻译也可圈可点,推荐!
  •     推荐的好书一本!写实主义!自然风光的感觉跃然纸上,不仅写得好,翻译也很佳,整本书爱不释手!
  •     我希望春天时,每一株草都能从土壤里自然萌生;秋天时,岩块石砾依然留在原处,一如春天只融去石上的积雪。
  •     其实很难描述看完书的感受。也许是因为本身对荒野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所以并无强烈的共鸣。但我相信,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精致、清新、人工雕琢的美,天地间还有更广阔、更值得我们去热爱和保护的未经破坏、未经探索的大美。那些高山、草原、荒野,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注视。想起从香格里拉到丽江那一路上所见的纯净天空和连绵大山,想起穿越台湾玉山山脉时清爽醉人的空气,还有曾经心心念念的雨崩徒步,希望待我去时,一切都还在。
  •      蓝迪很优秀,他工作出色,热爱自然,绝对的大自然守护者,可是,他的生活呢,他和父亲除了谈论植物、野花之外很少在别的问题上能达成一致;哥哥赖瑞,两人互相称赞却只有在为父亲整理遗物、卖掉房子的时候团结一致;跟妻子,由爱到生疏,最终离婚,因为太爱那山脉?因为出轨?还是怨自己?各种原因,最终留给了大山,他整理不出头绪… 他对大自然的激情,让我肃然起敬,需要大家去学习!
  •     蓝迪福音 read it from Sirilanka to beijing
  •     想说的一切都在山里。
  •     传奇故事。
  •     山野之子
  •     将灵魂融入自然,感受你身边的一切,投入你所爱好的事物当中。
  •     20170310-20170311。两天内翻完。要是能读到蓝迪的日志会更好。
  •     特别喜欢的文字。Randy Morgensen,优胜美地出生长大的山野之子,投身于高山,逝于高山。大自然是永远的赢家,慢慢去感受发现与记录,最后葬身于自然的神秘,何尝不是圆满。
  •     20170222。有的人可能是把这本书当成是《瓦尔登湖》来读了,这不应该。蓝迪与梭罗当然毫无可比性可言。荒野是梭罗思想的桃花源,荒野却只是蓝迪逃离世俗的避难所——像个懦夫。(PS:记得两年前读第一遍,是给了五分的。感谢梭罗。)
  •     难看到cry……千万不要为了凑单而凑单……
  •     我对这种现代人荒野生存的故事总是这么着迷。是个好故事,可是作者写的有点拖沓,不够流畅。
  •     本书最大贡献是给大众一扇通往ranger世界的窗 珍惜自然
  •     这是一个男人与山的爱情故事。把一个男人对山的温柔和呵护写的何其细腻。没错,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传奇,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感动于他对内华达山脉的真情,也感动于一个男人对伴侣与家庭朋友的坚守责任。同时,还感动于写这本书与对这本书花费无数时间的作者,当事人……我们知道,除了金钱名利和竞争,还有这么一个纯净的世外桃源。 没错,让我们慢下来,感受爱~
  •     故事来说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可能特殊也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职业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生活
  •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秋山!蓝迪的父亲对幼年的他及后来的人生方向影响很深,无论面临何种生活,他很确定,他这辈子只想将生命献给挚爱的山野。然而作为一个人是无法脱离世俗纷乱的纠葛,中年的婚姻出轨问题,父母的离去,都对蓝迪的理想化生活冲击。幸而有敬畏的山野母亲,以其寂静博大庄重包容万象的神秘陪伴着蓝迪boy,让他去体验,去发现,去认知自己与这个所处的宇宙。风火死生,正行不灭。一个理想主义者最终葬身于他热爱的内华达山脉。(这本书总体来说还行,与我喜欢的那本荒野生存来比,还是略有不足,作者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啰嗦,比如搜查时,调查人员的各种啰嗦,这种穿插太像是增加文字量)
  •     理论上寄情于山水有利于开阔胸怀,因为知道自己在大地上有多渺小,但是心魔真不是那么容易怂,走的出荒野走不出自己心里那片挣扎。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人在自然面前是不是就会怀疑自己追求的是否真实。还想起希尔斯玛利亚的蛇云,有时候人就是爱自作多情地认为自然现象印合了自己的心境。还有,佩服这些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也感谢他们伟大的贡献。
  •     资料笃实,对资料的切割也漂亮。暗含敬意。结构很小说。
  •     读完后,似懂非懂,但还是对蓝迪充满敬畏,如此执着的深爱高山
  •     做得極好的書,震撼人心. 白描的風格細膩節制,精準的想像與發揮,建立於作者對描述對象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通過他的文字,閱讀他讀的書,更重要的是花時間與他愛的山相處」.「在山上,愛比較容易,我愛過一千個高山草原和山巒」理解了藍迪,也許就能像他一樣,「抓住這個溫柔星球的一些實質,微微窺探到這個世界的真諦.」
  •     #2017第一本#
  •     六颗星。两条叙事线的节奏很好。故事动人,人物立体。而最终,一切又都归于荒原,隐入到了它神秘壮阔的幕布中。
  •     蓝迪是荒野大山的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
  •     把生命交付给最爱,彼此保守秘密!
  •     做一个护林员
  •     对蓝迪的思想和行为持保留态度,敬佩他对自然环境的无私付出。想不到无数人所向往的“灯塔国”也有“同工不同酬”的“临时工”,很想知道蓝迪之后,他们的境况有没有改变。
  •     1.小时候接触的书籍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2.热爱才能让你对自己的职业永葆激情;3.孤独才是人类永恒的属性。作为传记类的作品,文字有点稀松,人物刻画也欠缺深度。
  •     山里不缺我一具尸体。。p.s.,非常适合美国佬拍成电影。。
  •     叙事描写手法喜欢,事实还原度真实。讲述一个爱山、爱自然的男人怎么成为巡山员并且奉献了一生的爱给了这个公园。喜欢书中三段:“人所能经历最美的事物,就是神秘,神秘是一切艺术与科学的源头。无识与神秘,无法感受奇妙且充满敬畏的人,只是行尸走肉,眼睛未曾张来。洞察生命的神秘并新生敬畏,正是宗教的起源。世上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以最高的智慧和最耀眼的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人的感官理智只能掌握皮毛。知道这一点,拥有这样的感觉,正是信仰的核心。”“我不愿留下所谓伟大的声明,我宁愿隐匿自己的足迹,只有接近的人才听得到我的声音,也从不随声附和。”“要彻底觉察活着的每一天,深刻感受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以及身处其中的自己。不要在大地上盲目的行走,追求成就。却不晓得要迈向何处,何处可以轻轻走过。”
  •     不可忽视生活中细节美,不可否认,自然荡涤心灵的作用是其他无法比拟的。但是各种方位词,山名真是让人在头脑中很难建构出具象的优胜美地。但至少了解到它是真美,会阅读第二遍。相信那时会对这山中最后一季有更深的理解
  •     想起wild里面那句my life, like all lives, mysterious, irrevocable, and sacred. 这是一种想象之外的人生,一个读完好像自己也会置身荒野,沉入湖底的故事。
  •     带点悬疑和自传性质,引人入胜。把生命托付给大山的人,值得去了解
  •     引人入胜的碎片式侦探推理,宏大深远的山野奇观,一个人与山的爱恋,实则是所有巡山员的情结
  •     太美了
  •     感受生命的美好
  •     2015/11/15,week 46: I,9th
  •     出版社对这本书很用心,从设计到书籍拿到手上的质感都很好。
  •     我想,蓝迪回到了他最好的归宿。
  •     每一个职业的炙热的追求者都像想做总统一样伟大,也需要像做总统一样去付出努力。再一次看到自然和艺术和生活的结合,果然爱自然的人都爱艺术,爱艺术的人都爱生活,爱生活的人都爱自然。分不开!
  •     蓝迪身上有另一种理想主义:追求心之所向,葬在吾心安处。
  •     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来说,不必给自己赋予过多的压力,对于你来说,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世俗的成功或许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但未必是你需要的。
  •     1.以为故事上并不复杂,过长的篇幅,复杂的琐事描述并不能带来什么 2.一位大牛巡山员的略微自我的一生回顾 3.所以我们到底在阅读什么,想得到什么
  •     诚如作者所言,这本书的主角是内华达山脉。蓝迪和其间生长万物一样,永远是山脉的一部分。此外,山野保护和巡山员制度的讨论也值得一读。
  •     可能是不喜欢这种书吧,读起来很没劲。
  •     没有精妙的地方,挺难读的,乏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