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50230498
作者:武志红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新浪微博@武志红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武志红

书籍目录

【升级版序: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过度地阻碍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家有失败留学生怎么办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中国式家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作者简介

本书为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的全新升级版。该书出版七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2016.5.25--5.29读完。印象深刻的几点:1.人生的意义在于选择。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是由自己选择的一段亲密关系。2.【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大多时候我们选中的恋人是理想父母,理想父母的共通点在于:提供无条件的爱。当婚姻仪式结束,理想父母回归现实,彼此不再扮演理想父母,不再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婚姻战争3.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能够一辈子在一起的只有伴侣。亲子关系应该放在次位。爱孩子,就好好爱妻子/丈夫吧!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亲密关系中不只有爱,还有分离。亲子关系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5.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构建了坐标体系。(三观)6.【人生路上两大规则】工作领域/个人领域。工作中是权利规则,家庭中是珍惜规则,做法是理解和接受。感受远比事实重要,对感受的沟通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7.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是三角关系。8.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独立性。9.成为你自己!10.挫折商11.自我效能感12.过好自己的一生,只有你自己才能对你的人生负责。
  •     当我们把所有的观点和经验都抛在一边,剩下一个“空瓶子”的时候,很多东西看得更加清晰。“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之前的自己甚至认真看一眼都不会看,因自己内心早早认同这种观点,已进入集体无意识中。而今再次重新审视的时候,觉得事实并非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所宣导的那样。细想起来“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就像“没有人不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理所当然。但是恰恰有很多人那么不爱自己的身体。有的是忽视,有的直接讨厌自己身体。讨厌自己身体可以整容,韩国人普遍会这么做就不必说了,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为了工作,为了娱乐等等忽视自己的身体,更有甚者就是自残。曾看过一个案例,一个父亲说自己的女儿怎么样都不听自己的话,苦口婆心,威胁谩骂都没了效果,于是祭出奇招,在女儿面前剁掉自己的小手指。鲜血慢慢从桌子上留到地上,坠成一条细细的红线的时候,女儿彻底被吓到了,连连向父亲道歉。一个小拇指算什么,能换来女儿对自己俯首称臣,这样子也是值得的。如果此时问这位父亲,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吗?他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然爱惜。那为什么要自残呢?还不是因为想让女儿听话吗?于是,小手指变成了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只是为了达到让别人听从指令的目的。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害并利用的人,试问还有什么东西他不可以伤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古至今,帝王为了江山稳定,牺牲女儿的婚姻幸福嫁给外族首领似乎被传为佳话,处死王子成全后续的太平盛世似乎也不过分。然而有谁能够想象出塞外异族的女性所承受的内心苦难?有谁能想象儿子被父亲处死的空前绝望?从古至今,为了政治地位而两家联姻的贵族们又有多少?儿女的婚姻幸福与否在政治地位的稳定面前又是多么微不足道?有谁能够想象这包办婚姻的背后,儿女们的感受?《红楼梦》中贾母为了能够加强两大家族的联系,把宝玉嫁给宝钗似乎是明智之举。老舍的《茶馆》中,老汉为了十两银子把自己的女儿卖给太监似乎可以理解。严歌苓《小姨多鹤》中,父母将自己襁褓中的负担猛力掐死似乎也出于无奈。是的,父母都是爱儿女的,如果不是紧要关头,如果不是生活压力太大,如果不是家族稳固,不会这么做的。是的,不是“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父母也可以不爱自己的孩子。可能很多父母说,不是啊,我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我太爱孩子了。我帮他找对象,我督促他学习,我控制他作息时间,这些都是为了他好啊,为什么反过来他会那么怨恨我呢?是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结果不好是吗?我去帮助一个朋友做一件事,但我没做好,所以朋友你别怪我,我是想帮你的。但是确确实实事情没做好好吗?确确实实这个结果很沉重,我被老板训了?确确实实我又没让你帮我啊?确确实实我自己可以做错,老板训我我活该啊?幸运地是,我们在面对朋友的时候,“我出发点是好的”似乎更像是一句道歉,低着头弱弱地说这句话为自己做错事情博得一些同情,为朋友挨了老板的骂表示愧疚。但是恰恰相反,很多父母还自以为是地说这句话去逃避,去反驳,去训斥孩子。我这是为你好!你再不听话我打你了!如果有孩子胆敢说,我不需要你为我好,父母会大骂不孝,打得更重。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本来道歉的意味已经烟消云散,转变为强制的理由,转变为打骂孩子的理论基础。于是,孩子只能低着头,弱弱地等待着打骂的到来,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曾经听过中国文化的讲座,教授说中国儒家文化推崇的伦理关系中仅有朋友关系是以对等原则构建的。君臣、夫妻、父子、长幼都是以不平等原则构建的。后三者全在家庭关系中,因此家庭中从没有平等。但是不平等给家庭带来表面稳定的同时,带来了多少心理地创伤。个人独立性无法发展,沟通完全不对等,家长即规则,弱小的孩子是家庭中最弱势,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不断受伤害的过程中,发展出畸形地心理适应机制。长大后的孩子用同样的不平等把自己的愤怒倾泻到下一辈身上,无穷循环。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人人含愤,人人怨恨!
  •     我一直有关注武志红老师的微博,之前也有买过他写的书。最一开始只是出于对心理学的好奇,以及“回到童年”这种窥视父母教育的叛逆。到后来开始逐步调整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慢慢改善自己的性格,起点也都是他的文章。要说明的一点是,我认为读武志红的书,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摆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后来也把书推荐给朋友看,得到的反馈是非常两极化的,其具体表现在于“父母的行为是否真的为我们好”这个问题的争论上。从心理层面来讲,只有默认父母也是常人,在漫长的与子女共存的生活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一概念,才会开始理性思考与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能从武志红的书中得到启发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可以对父母进行批判的这个角度上的。时至今日,在很多的电视节目中还能看到,明明父母自私自利,主持人在劝慰来宾时还是极力宣扬“她/他毕竟是你的母亲/父亲,就算她/他有错你也不能如何如何”的理论,而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对于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逃避心态。明明一个人对父母已经极端不满,如果能压住内心的怨气,也不会走到如今这一步,如此一味的压榨孩子的想法却成为了现在教育的常态。我们从小到大的孝道教育就是不能武逆家长,即使心中充满火气也绝对不能顶撞家人,那些火逐渐堆积成为了阻碍幸福生活的病灶,而如果不能正是这来自童年最原始的创伤,那永远都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无所顾忌的走下去。在最初读武志红的文章时我还在上大学,不可否认是基于对父母不满的叛逆,觉得他们不能倾听,太过强势。但接受了父母皆凡人这个设定后,我反而可以很好的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平等的与他们沟通,甚至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因为我意识到,传统观念下的父母是神,是不会犯错的,而神是用来敬却不是用来爱的。真正的爱不是明显的上下级指令,而是平等的对话沟通。在《为何家会伤人》中的许多案例,心理医生充当了沟通的管道,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健康正确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沟通的起点。《为何家会伤人》中的很多案例是极端的,而起点则都回归到最初的家庭关系上。当然有很多人说,组成一个人性格的原因不只是原生家庭的生存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极大程度上建立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最近在看《爸爸去哪儿》,也看到了网上很多网友对于孩子的苛责。最大的感觉是如果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对于孩子的行为可以理性讨论的氛围内,那么长大了自然也会给这些孩子空间。“三岁看老”其实是武断地以成人的方式为孩子下判词,而这正是很多人童年生活的主旋律。我们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直接却残酷的视角复制到了孩子的身上,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而不过是一种偏执。书中提到的各种有问题的孩子,其实都正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缩影。譬如离不开家的孩子,表面上是个人不够独立,其实从更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与孩子建立了过于紧密的亲密关系,他们的结合不是以“分离”而是以“贴合”为主的,密不透风的爱并不是给予而是自私,可惜很多人直到自己恋爱结婚也无法意识到,新旧两层家庭的碰撞就会发生。武志红在书中也提到,恋爱会是我们生活的第二次修补机会。童年遭受的创伤可以经由正常的恋爱方式加以修复。当我们的恋爱婚姻出现问题时,不要下意识的选择童年父母的解决方式,而要第一时间捕捉到自己情绪的真正源头,另一半则要加以理解。平等和谐的沟通在这个时候又一次成为了关系中的主题,这似乎从侧面说明了,想要拥有良好的爱情关系男女双方都要冷静的看待问题,切莫成为情绪的奴隶。我们必须以一颗平等的心去接纳对方才能获得一段平等的感情。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被压抑的自我才会重新修复,安全地再次茁壮成长。我在最近意识到不管自己是如何的健谈搞笑,骨子里其实就是个内向的人——独处对我而言才是绝佳的修复精力的方式。而我的母亲是外向型并且坚持这是人唯一的正确属性,她强迫我和她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和人交流沟通,而结果往往是她嫌我不够好,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复刺激我,直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是不同的,我才开始学会走自己的路。而当我把自己是内向性格的事告诉小骑士时,他只是 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知道你是啊”。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恋爱关系,是让你成为你,让他懂得你。真正的自我会不管外界是否依旧残酷,再一次破图而出,而真正的爱会为内心曾经的伤痛提供一条新的出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起了一个很吸引眼球的名字,摆明了畅销书的姿态,客观上说也只是普及性地谈了谈心理学的皮毛,更多的是武老师的咨询从业心得。我的整个阅读体验是这样的:哇说得真对——好像有些道理——也不完全是这样吧。此书的中心思想可归结为一句话:原生家庭的残破是一切人格缺陷或病态人际关系的症结所在。许多案例都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然而也就到此为止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没有得到回答,以及反证问题:“原生家庭不幸福就注定下一代不幸福吗?”恕我并不苟同,人生终究还是要靠不断的自省和修炼,才能渡到理想的彼岸。不过心理学作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或者曾为家庭关系而困惑,那么推荐读读此书,也许会有收获和启发。
  •     所有的问题,最终问题都是解决自我的爱。得到足够的爱,才能给予爱,得不到足够的爱,就用一切扭曲的方法去实现自我的爱的圆满。然而最终的解决方法,其实是理解。
  •     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用爱构建他的安全感。
  •     因为朋友提起了大热的那本,想去这本在kindle里还没看完,虽然名字有点偏激,但内容很温柔,看完受益匪浅。越发觉得义务教务应该普及心理学。
  •     把所有情感/人格创伤都归咎于童年,这种理论有偏颇的地方。但对于心理学小白族群,还是值得一读。
  •     爱为什么会伤人,书中说,因为那不是真爱,这是作者对爱的分类与定义。在我眼里,那些都是爱,也都是正真感情的爱,之所以会伤人,是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可能正真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上而已。
  •     学会爱自己、然后爱别人、不要控制别人、不要被人控制。别人包括最亲近的人。
  •     触目惊心。。教育心理学的好书
  •     三部曲之一 挺好挺深刻,能解释到不少困惑的问题
  •     夫妻关系No.1 爱情可以修复幼年的伤痕。看了觉得童年真的很重要 童年的一点伤害 后来影响很深啊
  •     被热热闹闹的《巨婴国》下架风波勾起了好奇心,搜来这本瞅一瞅。
  •     save myself
  •     在中国儒家文化与现行家庭关系普遍模式下,许多人童年时没讲出来的都憋成了长大的脓包,讲出来的却成为一种“背叛”。个人,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反复轮回。生为为人,终其一生,爱的追求,没有停止。
  •     如果没有心理咨询专业背景,如果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读武志红老师的书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很多反对者觉得武老师的书有破无立,读过了就满心灰暗,我觉得还是背景知识尚不丰满的缘故。
  •     明白了 和前女友不是因为不爱了分手的 而是因为太爱了 家庭教育很重要 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
  •     有收获,但也要看到问题背面爱的部分。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     有些部分有点玄
  •     完全站在孩子一方抨击家长的一本书,可以参考。(按作者观点,我应该会成长为一个问题相当严重的人……)夫妻是家庭核心的观点值得注意。
  •     比较理论性,讲述了很多观点比较犀利,亲子关系到夫妻关系。每一章的主题都是高度浓缩的观点: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溺爱=国度的阻碍;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绝大多数很认可,另一部分觉得有点太激进了,当做警示教材来看
  •     夫妻关系必须凌驾于亲子关系之上,这一点颇发人深省,很多家庭都是亲子关系更重,然后诞生了很多妈宝男
  •     对于一个有这几千年浓厚孝道传统跟“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不成文的道德约束的中国来说,这样的反思尤其难得。没有人能生而为好父母,他们不完美,甚至很糟糕,其实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反而会轻松很多,他们可以被责怪,可以被痛恨,反而更值得被原谅,也让我们更加容易原谅自己。
  •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     我辈之人,多少对父母有所埋怨。无论多么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最后还是会越来越像他们,因为多年的相处早已是我们的耳濡目染,即所谓的强迫性重复。 所以我们远行,读书,暂离,只为成长为一个更独立更好的个体。作者有一个观点很好,家庭交流中,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重要。 因爱而生,还是要以爱和解。
  •     标题吸引人,但内容还是不行。
  •     又一本,在武志红讨论母婴关系,父母应如何和子女相处中学习到应如何和他人相处。
  •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     学会爱,学会分离。
  •     原生家庭
  •     中国式家庭问题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最主要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活动核心问题!夫妻矛盾,婆媳大战,母子冷战,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了对方也有立场,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系。要和谐相处,首先学会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
  •     书中很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如:愚孝、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不是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等等…
  •     有几处尚可,但总体内容杂乱,像是育儿经+高考经验+解梦的结合。书本题目噱头更多,没有就这个话题写的很深。尤其最后一部分长篇的解梦,不知所云。
  •     因为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为“家”所伤,才找来这本书一看,希望在为朋友疏导分忧时,找到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还不错,将心理分析学理论和当今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现状结合起来,竟然也分析的头头是道。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并没提供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解决之道。还是推荐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人读一下。
  •     很感谢自己,在书店买了这本书并且把它看完了!! 这是我目前最想感谢自己的事!!
  •     一般般,
  •     某些章节还是挺精彩的。
  •     一本非常好的心理疗愈的书。从剖析原生家庭的关系问题,来分析人一生的关系模式,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帮助人理解自己,读懂自己,帮助人开启自我成长的人生。建议30+的朋友,都要读一读。为自己的成长,为家庭的幸福,为我们后代的健康和快乐!
  •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起了很多以为已经遗忘了的儿童少年时期的事情,对自己和家人的一些事情算是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吧。
  •     正视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陪伴,建立适度的亲密关系,给孩子安全感,成年后敢于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不要过多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孩子身上,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释放能量确认自我力量的机会和空间。
  •     主要是讲家庭教育,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来源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重要,这些都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不同。再加上现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几年才能见父母一次的留守儿童,高考,网瘾,大多中国家庭都有各式各样的矛盾。读本书虽不能解决,但是至少提供了正确的观念。迟钝一生,抱着错误的观念,是很可怕的。
  •     很多洞察挺有帮助的
  •     建议中国父母人手备一本。
  •     返观周围,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周围的家庭都有
  •     中国的家庭教育过于倾向权威和控制,《二十四孝》可谓典型,变态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是家庭关系的畸形。“为了你好”,所以强迫子女追求自己的预期,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为理由给自己脸上贴金,甚至压迫子女的人权也不会脸红心跳。还有中国式婆媳问题。这本书深刻地揭示其中的根源,值得一看。
  •     关于武志红的书我并不能客观评价,我只是很主观地觉得有些问题得到了解释,有些地方原来忽视的可以挖得更深,他提供的方法论也比较少,大体有些散,有些东西说得神乎其神,但是对我很有启发这就足够了~
  •     当年大学时代的一声雷
  •     相见恨晚的感觉,看完之后,心中很多疑惑都得到了答案
  •     写得很好的一本书,每个人都该读读。读完以后你们组让我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周遭人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解构。
  •     他的书从不会让我失望,里面有太多的真思想,能够让自己真正的成长。现在的书,能让自己的思绪产生涟漪已属不易,能够产生震荡的更是凤毛麟角。
  •     一个人与世界的相处模式在婴幼儿期已初步成型,很多成年之后对人、事的反应不过是早期亲子关系的呈现!虽读完觉得本书写的不够严谨、系统,但作为一本心理读物,通俗易懂,还是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在这类读物的引导下,我们都能对亲子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再重复我们所经受的伤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