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04175151
作者:俞正强
页数:236页

内容概要

俞正强,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新生代小数名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首批兼职研究员。曾任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现任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并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管理中思考、践行“种子教育”。其成长经历和教学思想访谈录《俞正强:低头找幸福》于2007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逾万册,并获中国版协青年读物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第二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奖。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上编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一、什么是种子课    数学课,我们教对了吗    种子课,生长的力量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    数学素养之数感与数感发展    种子课单元实例之“计量与图形”    种子课课堂实例之《温度》  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之基本样式    学生经验与经验改造    先期学习    学习起点    “选材”与“立序”    预设与生成    经历、体验与探索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之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之数学欣赏下编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一、感悟学生发展    体会童言童智    对学困生的观察与思考    学生为何害怕考试    学困与学习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课堂  二、反思教师成长    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化蝶而飞: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何进行教学引导    要重视师生互动后记(代)  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

作者简介

种子课,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如何有效地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根发芽?
个性特级教师俞正强近三十年思行积淀力作
从求新、求异,
回归数学教育之根


 种子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俞正强《种子课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里的一篇文章《学生经验与经验改造》略有反思。文中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虽然没有各种名家名言作为依据,但一个个案例却也让人刻骨铭心。其中,印象最深刻:案例三:先乘后加。文中大义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四则混合运算有先乘除后加减这样的规则,记住这个规则并用于计算也不难,但理解这个规则,明白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无从下手。是啊,很多的算理,其实我们都是记住,然后运用,并不明白其中的为什么,而作为教师,又该如何下手去给学生阐述这个为什么呢?很恰巧地,早晨看完书,上午的第二节听了师傅的课,便也很好地为这一个理论式的案例做了说明,故有了一刹那的感慨!师傅的课是五年级下《分数除法(二)》。他的引入是:(1)4张纸,一份有2张,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并列算式;(2)4张纸,一份有1张,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并列算式;(3)4张纸,一份有½张,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并列算式;(4)4张纸,一份有三分之一张,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并列算式;(5)4张纸,一份有四分之一张,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并列算式。这样的引入,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儿,书上是差不多的,或许其他老师也会有如此的引入。但冲击的是在:分成一份是½张时的列算式,学生最直接的思维经验是:一张纸2份,四张纸4个2,所以是8份,所以4×2=8.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但也问:还有其他想法吗?此时,有学生根据前两个情境的算式提出可以用除法:4÷½=8,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但比较难解释,全班只有两三位孩子能解释出为什么),两个算式都是针对同一情境的,最后的答案也是相同的,当然可以建立等号关系,所以有4÷½=4×2=8.然后,接下来的两个算式也有了同样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研究算式,得出结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入,得出结论得出算理,尽管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节课,却也让我感慨万千!我想,如果没有看这篇文章,我不会对这一节课的这一个细节特别关注;不会很好地理解:一些算理,它其实就是一个事实,是无法论述的,因为事实就应该是这样;但也是一个生活的模型,我们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模型去探究发现这样一个算理算法的。与此同时,没有听这一节课,也不会对这一个理论知识有了清晰地感受——看文章也知道: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教材中是提供一个超市购物情景的,提供牛奶每瓶单价和可乐每瓶单价,要求两瓶牛奶与一瓶可乐共多少元。但毕竟没有上过这一节课,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或许以后会上到这一节课,但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会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情境设计,他的最大作用是哪,应该如何体现?会明白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但现在,有了文字,有了听课,一切变得豁然开朗!哈,真好~~~昨晚的吃饭,那些老教师说:年轻真好,精力旺盛。但立马想到年轻也有不好的,就是什么都不懂,缺少经验。或许我应该将这两者结合:用旺盛的精力去获取更多的经验!~哈,早,春天的早晨!最后,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还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认为,作为一线教师,从事于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应该去琢磨学生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要做到又谈何容易?
  •     红色暴雨,停课一天,终于可以把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酣畅淋漓地读完!对这本书,可谓是喜欢得不得了,但跟之前看其他书的喜欢不一样。之前看吴正宪、华应龙等的书,喜欢,只是因为崇拜膜拜,渴望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设计出这么精彩的课堂。而对这一本的喜欢,用一句俗语来表述是:跳一跳,摘苹果。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如读《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文中记录,三个阶段是:以教案设计为特征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基本功的好坏对教师个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文本设计为特征的中级阶段(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识别能够达到脉络的梳理,比如准备题的落脚点在于哪个知识点、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关联在何处、练习题分别针对哪些知识点、练习题与例题所展现的知识点间存在何种程度的对应,等等。这个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赶,赶着要把课上完);以学生学习为特征的高级阶段(教材在教师眼里就是一个知识点的编排系统了。他的教学设计,脱去了教材的文本框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三个阶段的阐述,让你自己去反思你到达了哪个阶段,你崇拜哪个阶段的教师,甚至会因此而带点愧疚或自责的情绪,但书里,却又很快地安慰你:教学法都是好的,关键看是否适宜,而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方法的展开而已。恰似又为自己找到了原谅自己的借口。所以,书本里,作者用“跳一跳,摘苹果”来描述老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设计教学,我想作者也正是用这种理念,写出了如此一本接地气却又不失高度的书,让人膜拜!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论述了“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情怀”,开始喜欢这个词,是源自于大学时代谷雪儿老师的课堂,这位美丽的女人在讲述完自己的认识故事后,告诉我们人要有情怀,并在整一个世界经典文学赏析课上,把情怀贯穿左右,从那时起,便对这一个词有了一种敬畏、渴望之感情!两年后,又在这本书里,邂逅这样一个美丽的词语,更是怀念当年的课堂,想念那一个偶像般的女子,也对这本书多了一份喜欢与热爱!文章里说:“教育情怀”是一种教育报国的志向,是一种教育为人的慈悲,是一种教育清贫的淡泊,是一种教育化民的乐趣。而教学的专业之路属于时间,这条路的厚度与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在教师这条路上,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书后,会觉得:不急,还有三十年到三十五年的时间可以慢慢去学习慢慢去探索!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不失高度又接地气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