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自觉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301253834
作者:姚远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姚远,政治学博士,1981年出生于南京,1999年从金陵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负笈燕园十二载,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作为政治学研究者,他以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责任感,直面中国城市的大拆除时代。在关系古都北京、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锲而不舍地为抢救中华文明奔走呐喊。他的文字兼具城市遗产保护的参与者、观察者和研究者等多个维度,以学者的理性审视大拆除时代的城市变迁。
2010年,他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书籍目录

城市化和文化自觉
城市化和文化自觉 /
守护老城市的魅力 /
城市为何不能“善治”? /
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力量 /
营造城市化的物权常态 /
中国老旧城区该如何保护? /
地铁的政治学 /
向欧洲古城学习 /
“文化故乡”在日本 /
历史城市的社会延续性与公共参与 /
守望老北京
我给市长进一言 /
每一个胡同门牌的消失,都是一场悲剧 /
“无保留价值”不是拆城的理由 /
什刹海整治需谨防“危旧”不分 /
宣南之殇:失衡的文保价值观 /
钟鼓楼地区改造莫开历史倒车 /
“什刹海改造”被误读背后的民意忧虑 /
请留下北大南门历史建筑群 /
圆明园“赝品工程”:保遗址还是造离宫? /
圆明园重建的法治程序 /
梁思成故居命运预示旧城的未来 /
旧城保护和改善民生一定水火不容吗? /
名人故居,一个城市的荣耀和资本 /
梁林故居被毁,理应追究刑责 /
老南京的死与生
南京的“历史”关头 /
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 /
用心守护城市“软实力” /
留下南京最后的老城南 /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 /
南京古城改造,能否经得起“七问”? /
文化遗产日不能成为古城哀悼日 /
南京,不能被缩水的古城保护 /
南京古都保护的最后机遇 /
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之辨 /
南京“最后的古城”往何处去? /
古城观察
“城市考古”笔记 /
古城保护不是无解的难题 /
“伟大城市”的尺度 /
让居民成为旧城区整治的主体 /
《文物保护法》修订重在遏制“法人犯法” /
文物保护如何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合力? /
制定《古都保存法》正当其时 /
征收条例不能让“土地物权”缺席 /
每个人都是文物保护的“利益当事人” /
莫让“申遗”变了味 /
未央宫申遗能否走出“曲江模式”? /
“曲江系”大拆韩城古城释放危险信号 /
“公私合谋”圈占凤凰错在哪里? /
附录
古城保卫战,有这样一位“80后” /

作者简介

中国城市正处于大拆除的时代,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的大旗下被不断夷为平地。这场“休克疗法式”的“改造”,对中华文脉的影响之深、之巨、之不可逆,堪称中国城市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书以情理交融的文字,辅之以古城珍贵的最后影像,如实记录了在北京梁思成故居和宣南、东四八条、钟鼓楼等历史街区,南京颜料坊、南捕厅、门东、门西等历史街区的最后时刻,作者为阻挡推土机而屡败屡战的历程。同时,本书又理性剖析了与存续城市记忆密切相关的文化自觉、物权保护、民生改善、公众参与等议题,探索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建设性路径。


 城市的自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老城都消失,我们就成了无根的异乡人——读《城市的自觉》赵青新《城市的自觉》是2010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的80后作家姚远近年相关文章的集结,记录了他近年来奔走在城市遗产保护前线、为阻挡推土机而屡败屡战的经历,理性剖析了与存续城市记忆密切相关的文化自觉、物权保护、民生改善、公众参与等议题,探索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建设性路径。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曾深情地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但是今天,还有哪些城市留有我们熟悉的面貌呢?原本在一个地方长久生活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故乡的每一张面孔。我们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气息,熟悉的历史,熟悉的民风。还有那些保存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建筑,这些都是祖先的传承、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历史,但如今很多记忆已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灰飞烟灭了。我们感到了某种失落。因为城市不仅是我们的生活空间,还具备文化归属感,如果从此再也无法读懂我们的城市,我们就会有无根的困惑,成了被放逐的异乡人。正是基于这种共有的情感需求,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姚远所说的城市文化自觉产生共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会有所苏醒。在《城市的自觉》中,姚远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观察,借鉴欧洲古城、日本古城的经验,对我国古城的保护尤其是老北京和老南京,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意见,从中不仅体会到一个政治学者的拳拳之心,对于每一个城市居民都会有很多启发。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自觉,更需要规范和科学化。在日前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人大发言人傅莹说:“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在城市建设方面,如姚远所强调的,我们必须“营造城市化的物权常态”。具体地说,就是“制定一套既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合理使用征收权又严格保护公民物权,通过公平协商方式,实现城市更新和发展的新模式,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常态。” 近年来一直参与城市建设公共事务的姚远,对当前城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感到忧虑,期望通过事实调查和客观陈述,为公众提供较为理性清晰的判断,间或给施政者提供一些策略性的、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如改革土地出让金体制、开征不动产税等。必须以法律手段斩断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只有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梁思成故居被违规拆毁等事件,还有新闻报道中动辄出现的暴力拆迁事件,才不会屡屡发生。城市规划不能盲目地追逐经济利益,或者拙劣地模仿欧洲城市的表面形象,应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适合人居。姚远为此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世界各国旧城改造的经验。在欧美,对于老城通常采取的是逐步地更新的方式,对于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城更力求采取审慎的“旧城复兴”和“激活旧城”的做法,对于那些不能适应现代要求的建筑则推陈出新、渐次更替。漫步在欧洲小镇,一栋栋建于中世纪的老房子鳞次栉比,以静默的方式存在着,以美丽典雅的历史风貌,奇妙地与现代化和谐相处。对传统风貌的保护也绝不是简单地铺上红瓦、涂上金漆就可以解决的。首先要唤醒的是施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自觉,只有观念科学化,才会有科学化的施政纲领和实际工作。看看我国那些大中城市,如今随处可见的罗马柱、大广场、绿草坪、玻璃幕墙,割裂了自身传统建筑文化,凸显的是规划者、设计师们对现代化认知的偏颇。让人感觉不足的是,在《城市的自觉》中,姚远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思考城市改造,而很少去考虑那些城市居民在想些什么,无论如何,他们是城市的主人。以姚远的意见,对于老城要保留整个街区面貌,居民动迁会让街区空心化,可用修缮补贴资金来维持老房子的使用价值。但以我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个提议未免过于理想化了,怕是很难行得通。目前在城市老城区,大多数居民热切期盼的是能早日搬出因过度使用早已成了危房的老屋,搬进宽敞明亮、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公寓,或者拿到一笔可观的搬迁费,同时也有数量可观的人们不愿被迁移到城市的远郊,离开生活便利的老城和熟悉的环境,“盼拆,怕拆”,正是他们矛盾纠结的两种心态。所以,旧城改造的难度极大。你要怎样让人愿意住在老房子里呢?至今还没找到恰当的办法。显然姚远所提倡的“文化自觉”虽然重要,但这要求高了点,有这种文化觉悟的人并不多。二十余年前,我去太湖边的周庄访友。啊呀,溪流绕街,小桥流水,青砖灰瓦,古意盎然,我惊叹,太美了!陪同的当地朋友苦笑,美啥呀!四五百年的老屋,冬天冰窖一般,夏天蒸笼一般,一下雨就漏水,来来来,你住这儿,我住你那新房子去。现在嘛,朋友靠着老房子的“古董”价值每天轻轻松松赚钱。说这个事儿,是想说明,你得让老房子体现出它的价值,人们才会愿意住在那、才会爱护它。可惜的是,周庄现在有点矫枉过正,过于商业化了。很多古城、古镇一经开发建成旅游区之后,往往变得不伦不类。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和文化内涵如何平衡确实是篇大文章。从修缮的角度,贴钱给居民维修,我以为也不是好办法:一是你无法保证维修费是否专款专用,二是居民普遍缺乏古旧建筑的维修常识,三是成天补漏查缺真的很烦人。较好的做法,我以为必须是居民统一动迁后,由国家整体大修之后再回迁居民,其后可以补贴费用由居民小规模维修,并且要有专人定期检查。老城区对于居民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纽带,因此,旧城改造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为居民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就像加拿大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在她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述的那样,让人们生活在丰富多彩、温情洋溢的街区生活之中,让人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有一处可以扎根的地方。城市发展始终体现为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城市必然会不断生产着它的都市性,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的文化自觉既在于尊重和继承传统,也在于现代化的重构中创造今天的新城市精神。如转载请联系本人。城市建设类相关书籍约稿请豆油我。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姚远师兄这本书看了以后比较失望,原来只是报章文的结集而已,并非一部学养深厚的专著。不知道是不是政府管理专业训练的缘故,叙述的姿态太靠近官方,且有自我包装之嫌,文章内容上也多有重复。他在专业之外有这样的文保热情确实很难得,但我不太欣赏以媒体人的口吻和笔法撰文,也对徘徊在政府门口搔首踟蹰的心态不以为然。
  •     作者比较热血,干了不少实事。中国城市建设的坑太深了,一点点来解决吧……
  •     物权、自下而上的群众力量和积极性、步行社会的回归、对于人性和历史的尊重,构成了本书的主旨。连续两日接触建筑社会学,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对于机制的探讨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加强
  •     被作者的热情和执着打动,他不仅有情怀有追求,也有行动。在保护古城方面,他做了很多。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人。文笔不错,我个人尤其喜欢第一部分。
  •     书中关于历史建筑产权、文化遗产真实性、文化权利、公众参与、原住民保护等的论述贯穿始终,第一部分更有启示意义
  •     被作者敢想、敢做、有担当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面对一座座消失的古城,可能需要更多的普通人站出来尽自己的一份力。
  •     首先我佩服作者的知识,实在是有良知且热血的文化人。难得! 其次作为一个深圳人让我大开了眼界。身边只建了二十几年的楼为了扩容说炸就炸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从来没有意识到中国古城保护的问题。 再来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建筑学生,感谢作者给了我一些对于城市、建筑、文化和社会的思考。 我挺喜欢南京的,希望南京等老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好好被保护。 书中问题都阐明的很清楚,有理有据,可惜有些重复也有些理想化。 最后还是要感谢姚远先生为城市保护做过的一切,加油!
  •     建筑专业角度给2颗星,姚老师每回发声,我总觉得他是在美帝国会众议院演讲,让大家投赞成票。极具辩论技巧的逼逼~可能这跟他的政治学专业相关~开会是偶他坐在我对面,我特别担心被他喷到~这本书类似于陈丹燕的书~勾起了大家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但是~对于城市更新的工作者来说~哎~看看罢了~适合普通大众~了解城市~对城市新存善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我就不喜欢那些只会逼逼的作家~乃们倒是想个方案啊~曾几何时专业评图~需要非专业的意见~让提意见的时候,大多是说“这个我不专业啊”~不专业~你瞎逼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