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10076501
作者:孙中山,许仕廉 编著
页数:408页

内容概要

▌著者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他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编者
许仕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湖南湘潭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的调查研究与教学工作。留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译者
赵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政治史、思想史、财政史。

书籍目录

序言
编者前言
导 论 孙中山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部分 孙中山遗嘱及自传
第一章 孙中山国事遗嘱
第二章 孙中山自传
第二部分 五权宪法
第三章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第四章 关于五权宪法的演说
第三部分 关于宪法的宣言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
第六章 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
第七章 北上宣言
第八章 致段执政的信:关于重开国民会议
第四部分 民族主义
第九章 种族与人口
第十章 政治力与经济力
第十一章 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第十二章 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
第十三章 恢复民族主义的方法
第十四章 民族道德与世界稳定
第五部分  民权主义
第十五章 民权的定义及其历史
第十六章 民权与自由
第十七章 民权与平等
第十八章 争取民权运动
第十九章 “权”与“能”的区别
第二十章 推行民权的方法
第六部分 民生主义
第二十一章 社会问题:定义及解决之道
第二十二章 地权和资本问题
第二十三章 吃饭问题
第二十四章 穿衣问题
孙中山年谱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惟愿诸君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所以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流血得之,方能称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完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中国幸甚!
——孙文
▌编辑推荐
◎本书几乎囊括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所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和演讲,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向国际社会宣传孙中山思想的官方版本。
◎本书收录了孙中山演讲及政论的最权威版本,近代中国关于民主、宪政、共和的重量级作品,深入剖析民国社会的困境和症结,许多观点对当今社会亦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原文为英文,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国际社会宣传孙中山思想的官方版本。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编者许仕廉对孙中山的学说及其产生背景的阐释和分析;二是孙中山在政治与社会方面的经典学说原文,包括:孙中山国事遗嘱、孙文学说中“有志竞成”的部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关于五权宪法的演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北上宣言、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等,几乎囊括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所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和演讲,是理解孙中山思想与民国政治社会的最佳读物。


 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与社会思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的功绩,相信全世界没有华人是不熟知的。但如问及国父具体的政治思想或社会理想,恐怕大多数人只能泛泛笼统而答了。好在中山先生一生致力革命,著述本不甚多,后浪出版的《吾志所向》一书,收集其大部分的重要政论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把握其思想轮廓与脉络的机会。通览此书,除了对“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政治名词的内涵加深理解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中山先生的伟大之处了。一是拳拳赤子之心。为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先生一生奔走呼吁、毁家纾难的传奇姑且不论,民元之后在革命滞阻、军阀环伺的局面下,提出的政纲与主张仍是从全体国民利益出发,而不出于一党一派或个人私利。如不同于教科书上的顺序,民生居于“三民主义”之首,甚至被中山提到了“历史重心”的位置。怜悯民命,将战争视为“社会进化中的一种病症”,所以才会让大总统位与袁世凯。逝世前一月致段祺瑞的信中,力陈国事会议应容纳人民团体代表,以使“武力与民意相结合”。在广东作的“民生主义”讲演中,将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列为国家的头等问题。不论后世从何角度评价其现实功过,但中山先生作为一个具体高尚品格、圣徒式的革命者形象,大致是不会改变的。二是现代性的知识体系。先生的文章和讲演注重以理服人,甚少空文,这个“理”实质上就是现代知识体系。在向受众介绍蒸汽机、火车、纺纱机等现代器具时,先生能用浅显的语言说明其工作原理,说明具有物理学的基本素养。三民主义可能借鉴自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五权宪法是对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修正,在论及中国政治和经济问题时,无不以美、英、德、日等国的历史和现实相对照,引典据例,娓娓而谈。饶有趣味的是,先生特别重视环境问题,将森林的种植作为防灾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这些知识,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还远未成为常识,甚至也不是每一个政治家都具备,“先行者”的称谓名至实归。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政治家如果掌握政权,可能达不到其政治理想或人民的预期,但由于其具有现代性的常识和思维方式,我想总不至沦落到荒诞暴虐,成为唐德刚预言中和他人无异的独裁者吧。三是宣传和演说能力。不管其理论是否完备,细节是否考究,先生总是能通过平白浅易的语言,阐述宏大深奥之道理。所举之例,远至西洋各国,近至本埠街坊,上至君王将相,下至走卒贩夫,无疑具有强大的宣传力和动员力。无怪乎先生能以一己之身,策动革命,终结几千年之专制。必须承认,由于时代局限,先生理论之中存有明显不完备之处,论证也有缺乏逻辑之处。“三民主义既是救国主义,试问我们今日中国是不是应该要救呢?如果认定应该要救,那么便应信仰三民主义”。这样的逻辑,劳苦大众听了可能不以为意,政敌论敌听了,就不免要封你“孙大炮”的名号。教科书说中山想建立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其理论前后印证,这结论可未必准确。其一,从政体论。“五权”和“三权”听上去差不多,但原意却差别很大,西方的“三权”是分立且制衡,而先生的“五权”,则是为壮大政府权力、在政府统一指挥下的“五权”,由此可见大政府与强政府才是其所要的。这种强大的“治权”与民权的平衡,被设计为通过直接民主来控制,而民权中的创制与复决,又与“五权”中的“立法权”难以避免冲突,实践中民权恐怕终究要被治权所压迫,甚至吸纳。其二,从权利论。民国为人民之国,一切权力和利益归属人民。中山认为,中国人本已有充分自由,而国家尚不自由,故应牺牲个人自由而增国家自由,这种认识恐怕是二十世纪中国国家主义的源起了。从经济权利看,国家抑制地价上涨,可以强制限价征收;节制私人资本,培育国家资本,大型交通设施和工矿企业由国家投资;这也恐怕不像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特征。附带地说,从“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三种人群的划分,可以看出精英主义的治国思路,能力强者可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其三,从国家结构论。从民国建设“三时期”设想来看,先有县的“训政”以达自治,由县“自治”达到省“自治”,全国半数省份自治后,再立宪行“宪政”。但在民权的具体阐述中,则又将县“自治”的条件设为全国统一之后,全国政治统一前只能实行军政,这其中的矛盾之处最后衍生为和陈炯明“联省自治”方针的公开决裂,革命受到重大挫折。再者,即使全国统一,在前所述的中央政府的强大治权笼罩下,县权的前景可能也难以乐观。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探寻真实的孙中山,透视困厄危殆的民国社会。了解孙中山思想的最佳入门读物,近代中国民主宪政的扛鼎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